Notes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記
Scroll 2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一沙門釋光述
分別隨眠品第五之三
[0318c06] 如是己辨至復說五種者。此下第二明結 等六門。就中。一正明結等。二諸門分別 就正明結等中。一明結等五門。二明煩惱 六垢
就明結等五門中。一標章。二別釋 此即標章。即諸煩惱。一結。二縛。三隨眠。 四隨煩惱。五纏。義差別故復說五種 問漏 等四門皆說并纏。結等六門但言煩惱 解
云漏等四門皆攝纏盡故說并纏。結等六門 初一攝二。第二.第三.第六不攝。第四.第五 雖復攝盡。非遍諸門皆攝盡故不說并 纏。
[0318c17] 且結云何至惱亂二部故者。此下別釋。就中。 一明諸結。二明三縛。三明隨眠。四明隨惑。 五明諸纏 就明諸結中。一明九結。二明
五下分。三明五上分 此即第一明九結。
[0318c21] 論曰至當辨其相者。釋結九 結謂結 縛。此中愛結謂三界貪。餘八隨應當辨其 相。故婆沙五十云。問此九結以何為自性。
答以百事為自性。謂愛.慢.無明結。各三界 五部為四十五事。恚結唯欲界五部為五 事。見結有十八事。謂有身見.邊執見各三界
見苦所斷為六。邪見三界各有四部為十 二事。取結有十八事。謂見取三界各四部為 十二事。戒禁取三界各見苦道所斷為六事。
疑結三界各四部為十二事。嫉.慳結各欲界 修所斷為二事。由此九結以百事為自性。
[0319a03] 見結謂三見至於彼隨增故者。別釋見. 取二結。見結以身.邊.邪見三見為性。取結 以見取.戒禁取二取為性 依如是理故
發智論有如是言。問頗有五見相應法為 九結中愛結繫。非見結繫。非不有五見隨 眠隨增耶。答曰有。問云何。答集智已生滅智
未生。見滅道所斷見取.戒禁取相應法。彼為 自部愛結為所緣繫。非見結繫。所以者何。 苦.集諦下身.邊.邪見遍行見結已永斷故。滅.
道諦下非遍見結即是邪見。唯緣無漏。望 二取相應法所緣.應相二俱無故。非緣彼故 無所緣繫。非彼相應故無相應繫。然彼二
取相應法有見隨眠隨增。二取即是見隨眠 故。二取見隨眠。於彼相應法隨其所應。或 相應隨增。或所緣隨增。
[0319a17] 何緣三見至為 取結耶者。問。
[0319a18] 三見二取至立為二結者。 答。釋頌物取等及第二句 三見二取。一物 等故二取等故 言物等者。謂彼三見有
十八物。身.邊二見唯見苦斷。邪見通四諦。 總有六種。三界各六故成十八。二取亦然。 有十八物。戒禁取唯苦.道。見取通四諦。總
有六種。三界各六故成十八。此名物等 言取等者。於五見中三見等是所取。為二 取所取故。二取見等是能取。能取三見故
名取等。所取。能取。有差別故立為二結。故 正理云。謂於諸行計我.斷常。或撥為無。後 起二取執見第一。或執為淨 (已上論文) 言能
所取。且據一相從多分說。理實而言竝通 能.所。
[0319b02] 何故纏中至非餘纏耶者。此下 釋後八句。此即問也。
[0319b03] 二唯不善至故唯 立二者。八纏家答。故正理五十四云。若立八 纏應作是釋。二唯不善。自在起故。謂唯此
二兩義具足。餘六無一具兩義者。無慚.無 愧雖唯不善非自在起。悔自在起非唯不 善。餘兩皆無 (解云餘隨眠惛沈.掉舉兩義皆無。餘文可知) 問若言睡
眠非自在起。何故婆沙五十有一復次廢立 中云。復次以嫉與慳。獨立.離二。故立為結。 餘纏不爾。獨立者謂自現行。離二者謂一
向不善。忿.覆二纏雖能獨立亦復離二。而 似隨眠為隨眠相之所映奪其相不顯故 不立結。由此義故外國諸師說此二種即 隨眠性。惛沈.掉舉不能獨立他力起故。亦
不離二或是不善或無記故。睡眠.惡作雖 亦獨立。而不離二。睡眠通善.不善.無記。惡 作通善.不善性故。無慚.無愧雖是離二而
非獨立。唯嫉與慳獨立離二。異隨眠相故 立為結 准婆沙文。睡眠亦是自在起。何 故正理言非自在 解云婆沙餘師義。非 與正理同。說八。說十。既各不同。明知異
說 又解睡眠若與餘惑相應非自在起。正 理據此說。若與善.無覆心相應是自在起。 婆沙據此說。各據一義竝不相違。
[0319b25] 若 纏唯八至亦具兩義故者。論主破。若纏唯八 此釋可然。此即縱許 許有十纏此釋非 理。以忿.覆二種亦具兩義故。
[0319b28] 由此若 許至及自部故者。十纏家答 嫉.慳過重。謂 此二種數現行故 又嫉為賤因。慳為貧因 又遍顯戚.歡隨煩惱故。隨煩惱中總有
二類。一戚。二歡。嫉能顯戚。慳顯歡 又 惱亂出家.在家部故。故正理云。又此二能 惱二部故。謂在家眾於財位中。由嫉.及慳
極為惱亂。若出家眾於教行中。由嫉.及慳 極為惱亂 或惱亂天.阿素洛故。天中好 美味。阿素洛中好女色。天慳味嫉色。阿素
洛慳色嫉味。因此戰諍。阿素洛此云非天。 故正理云。或能惱亂天.阿素洛眾。謂因色. 味極梠擾惱 或惱人.天二勝趣故。故正
理云。或此能惱人.天二趣。如世尊告憍尸 迦言。由嫉.慳結人.天惱亂 或嫉惱亂他 部。慳惱亂自部。故正理云。或此二能惱自.
他眾。謂由嫉故惱亂他朋。由內懷慳惱亂 自侶 由上七種過失尤重故。於十纏別 立二結。
[0319c18] 佛於餘處至故唯說斷三者。此即第二明五 下分結。
[0319c19] 論曰何等為五者。問。
[0319c19] 謂 有身見至瞋恚者。答。總三十一事為體。謂身 見三界見苦所斷三。戒禁取三界各見苦道 為六。疑三界各四諦為十二。欲貪.瞋.恚各
欲界五部為十。
[0319c23] 何緣此五名順下分 者。此下釋第二.第三句。此即問也。
[0319c24] 此 五順益至防邏人故者。答。此五順益下分欲 界欲界三界最下。三界一分故名下分。由 後貪.瞋不能超欲。如守獄卒 設有能
超乃生有頂。由前身見.戒取.疑三。還令退 下置欲界獄。如防邏人。
[0319c29] 有餘師說至 順下分名者。敘異說。前三能障超下有情 不成聖故。後二能令不超下界不生上 故。故五皆得順下分名。
[0320a03] 諸得預流至斷 三結耶者。釋第四句問。諸得預流五見及 疑六煩惱斷。何緣經但說斷身見.戒取.疑 三結耶。
[0320a06] 理實應言至已說斷六者。答。 諸得預流。理實應言斷六煩惱。一攝門 故。二攝根故但說斷三 言攝門者。謂所
斷中類有三種。身邊二見唯在苦一部。戒取 通苦.道二部。見取.邪見.疑通苦.集.滅.道 四部說斷三種。攝彼三門皆悉周盡若斷
身見攝彼一門。若斷戒取攝彼通二門。若 斷疑攝彼通四門 言攝根者。謂所斷中 三隨三轉。說斷三種攝彼三根。若斷三根 本餘三未亦斷。故說斷三已說斷六 問
集.滅見取如何隨戒禁取轉 解云言見取 隨戒禁取者。據苦.道下說 又解因苦. 道下戒取先起。引彼集.滅見取起故。亦名 隨轉。
[0320a19] 有作是釋至故說斷三者。釋第二 頌敘異說。凡趣異方有三種障。一不欲 發趣見此方益餘方有損。二雖發趣迷
失正道。依邪道故。三由依邪道疑正道 故 趣解脫者亦有如斯相似三障。一由 身見怖畏解脫。灰身滅智不欲發趣。二雖 發趣由戒禁取。依執邪道迷失正路。三由
依邪道疑於正道深懷猶預 佛顯預 流。永斷如是趣解脫障故說斷三。
[0320a28] 佛於餘經至名順上分結者。此即第三明 五上分結。一色貪。二無色貪。三掉舉。四慢。 五無明。若未斷時。能令有情不超上界故
名順上分結。此五總以聖者身中上界修斷 八事為體。色貪無色貪.掉舉.慢.無明。色.無 色界各有四故 問何故貪別立二。餘三合 立
解云愛是諸煩惱足多過別立。故婆沙 云。復次愛令界別地別部別。愛能增長一 切煩惱。愛.有愛處所說多過。故依界別立 為二結。掉舉等三無如是事。故上二界合
立為一 問隨煩惱中。何故唯說掉舉為 結 解云障定強故。故正理云。掉舉惱亂三 摩地故。於順上分建立為結 又婆沙云。 問何故唯修所斷立為順上分結 答令趣
上生名順上分。見所斷結亦令墮下。故不 立為順上分結。復次上人所行名順上分。上 人是聖非諸異生。見所斷結唯異生起。故不
立為順上分結。於聖者中唯立不還者所 起諸結名順上分 問因論生論。何故預 流及一來者。所起諸結非順上分 答順上 分者。謂趣上生預流.一來所起諸結亦令
生下。故不立為順上分結 (廣如彼釋) 。
[0320b21] 已辨結至謂一切癡者。此即第二明三縛。 以能繫縛故立縛名。縛體不同有其三種。
[0320b23] 何緣唯說此三為縛者。問。諸煩惱中何 緣唯說此三為縛。
[0320b24] 由隨三受至作此定 說者。答。由隨三受勢力所引說縛有三 於自樂受貪多隨增。所緣.相應俱隨增故。
於自苦受瞋多隨增。所緣.相應俱隨增故。 於自捨受癡多隨增。所緣.相應俱隨增故。 故言於苦受瞋。於捨受癡。應知亦爾。
[0320c01] 雖於自捨亦有貪.瞋。所緣.相應二俱隨增。 非如癡故。於此文中亦應影顯。雖於自 樂亦說有癡。所緣.相應二俱隨增。非如貪
故。雖於自苦亦說有癡。所緣.相應二俱 隨增。非如瞋故 又亦應顯。雖於自苦亦 說有貪。所緣.相應隨增。非如瞋故。雖 於自樂亦說有瞋。所緣隨增。非如貪
故。約自相續身中樂等三受。從多分說為 縛所緣作此定說。貪緣樂增。瞋緣苦增。 癡緣捨增。若約他相續身中樂等三受為 縛所緣。此即不定。三受皆能為所緣境生
三縛故。如緣怨樂瞋亦隨增。如緣怨苦 貪亦隨增。緣非怨親苦.樂 癡亦隨增隨其所 應。故正理五十四云。有餘師說。由隨三受
勢力所引說縛有三。謂貪多分於自樂受。 所緣.相應二種隨增。少分亦於不苦不樂。 於自.他苦。取他樂.捨。唯有一種所緣隨增。
瞋亦多分於自苦受。所緣.相應二種隨增。少 分亦於不苦不樂。於自.他樂。及他苦.捨。唯 有一種所緣隨增。癡亦多分於自捨受。所
緣.相應二種隨增。少分亦於樂受.苦受。於 他一切受唯所緣隨增。是故世尊依多分理。 說隨三受建立三縛。
[0320c24] 己分別縛至如前己說者。此即第三明隨眠。 指同前說。
[0320c26] 隨眠既己說至煩惱垢攝者者。此即第四明 隨煩惱。略釋頌者 蘊。簡無為 行。簡色 等四蘊 心所。簡行蘊中不相應行 染。
簡心所中善.無記 此餘.簡染中本惑。謂 此本惑餘 隨煩惱。標名。將釋隨惑先解 本惑。此諸根本煩惱亦名隨煩惱。以皆隨
心為惱亂事故。復有此本惑餘。異諸本煩 惱染污心所蘊所攝。隨煩惱起故亦名隨 煩惱。不名煩惱非根本故。廣列彼隨煩 惱相。如法蘊足論第九卷雜事品中說 復
次當略論十纏攝者。六煩惱垢攝者。
[0321a08] 且應先辨至悔從疑覆諍者。此即第五明 纏。初一頌明纏。後一頌半明本惑等流果。
[0321a10] 論曰至說名為覆者。釋初頌。將釋諸 纏先解本惑。根本煩惱亦名為纏。經說欲 貪纏為緣故 然品類足。說纏有八不說 忿.覆
毘婆沙宗說纏有十 纏縛有情 置生死獄故名為纏 此中睡眠唯取染污。 若泛明睡眠總有四種。謂善.不善.有覆.無 覆。善唯生得不通加行。故正理云。然於加
行聞.思善心眠不現行。性相違故。此於加 行修所成心亦不現行彼能治故。唯有一 類生得善心眠可現行。性羸劣故 不善.有 覆皆容現行 無覆無記異說不同。故正
理五十四云。無覆無記唯異熟生。起工巧等 眠便壞故。有餘師說於眠位中亦有威儀. 工巧心起。然非初位彼可即行。於後夢中
方可行故。又婆沙三十七云。無覆無記者謂 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非通果。威儀路者。 如睡夢中自謂行等。工巧處者。如睡夢中
自謂畫等。異熟生者。如睡夢中除前所說 餘無記轉。有餘師說唯異熟生。是睡眠中無 覆無記。以心惛昧。不發身.語故無威儀及 工巧性
(婆沙。正理。并無評家) 略釋睡眠。餘九如文 問 餘隨煩惱何故非纏 解云隨其所應過重 別立過輕不立。大煩惱中惛沈障慧勝。掉
舉障定勝故別立纏。不信.懈怠.放逸三種 障定.慧非勝故不立纏。故入阿毘達摩論 云。不信等三不立隨眠.及纏.垢者。過失輕 故。易除遣故 (已上論文)
無明是本煩惱故不立 纏。無慚.無愧唯是不善過重故立纏。小煩 惱中嫉.慳.忿.覆過重立纏。餘六過輕故立 別垢。餘地法外睡眠障慧勝。惡作障定勝故
別立纏。尋.伺非障故。尋立菩提分法。此即 順慧。尋.伺立靜慮支。此即順定。故不立 纏。貪.瞋.慢.疑竝是本惑。亦不立纏。
[0321b14] 於此所說至如其次第者。釋後一頌半 言 等流者。是彼本惑近等流果。若有知人覆是 貪等流。貪著名利而覆藏故。若無知人覆
是無明等流。愚癡不解而覆藏故。如其次第 又解有知是初師。無知是第二師。有知 無知是第三師。故言如其次第 前解為 勝。餘文可知
故正理云無慚.慳.掉舉是貪 等流。要貪為近因方得生故。無愧眠惛沈 是無明等流。此與無明相極相隣近故。嫉. 忿是瞋等流。由此相同瞋故。悔是疑等流。
因猶豫生故。覆有說是貪等流。有說是無明 等流。有說是俱等流。諸有知者因愛生故。 諸無知者因癡生故。
[0321b27] 餘煩惱垢至諂從諸見生者。此即大文第二 明煩惱六垢。初兩句正明六垢。後四句明 是本惑近等流果。
[0321b29] 論曰至名煩惱垢者。 釋初兩句 諂。謂能令心曲為性。由此 不能如實自顯。為諂彼人或矯誹撥彼 人怨家令彼歡喜。為諂他人或設方便種
種現相令解不明故名為諂 餘文可知。
[0321c05] 於此六種至隨煩惱名者。釋後四句 言等流者。是彼本惑近等流果 諂。是諸五 見等流 如有問言。何法是曲。作是答言
謂諸惡見。惡見名曲。與諂相似。故諂定是 諸見等流。故入阿毘達摩論第一云。誑.憍二 種是貪等流貪種類故。害.恨二種是瞋等流
瞋種類故。惱垢即是見取等流。執己見勝 者惱亂自他故。諂垢即是諸見等流。諸見 增者多諂曲故。如說諂曲謂諸惡見。
[0321c14] 此垢及纏至名自在起者。此下大文第二諸 門分別。就中。一三斷分別。二三性分別。三 三界分別。四六識相應。五五受相應 此即
三斷分別。且十纏中無慚.無愧.睡眠.惛沈. 掉舉五種通見.修斷。由此通與見.修所斷 二部煩惱相應起故。故通二斷。於見斷中
隨與見此諦所斷相應。即說名為見此諦所 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