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記
Scroll 2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記卷第二十七沙門釋光述
分別智品第七之二
[0403b07] 如是已辨至今當顯示者。此下當品大文第 二明智所成德。就中。一結前生起。二別明 此即結前生起。
[0403b09] 於中先辨至有十八 種者。此下第二別明。就中。一明不共法。二 明共功德 就明不共法中。一舉數標 名。二依名別解
此下第一舉數標名。就 中。一生起。二問。三釋。此即生起。
[0403b13] 何謂 十八者。此即問也。
[0403b14] 頌曰至故名不共者。 此即釋也。
[0403b16] 且佛十力相別云何者。此下第二依名別解。 就中。一明佛十力。二明四無畏。三明三念 住。四明佛大悲。五明佛同.異 就明佛十
力中。一明佛心力。二明佛身力 此下第 一明佛心力。此即問也。頌曰至於境無礙故 者。就頌答中。初六句出體。次兩句依地。次一 句依處.依身。後一句釋力義。
[0403b22] 論曰至 十智為性者。釋初句。處謂是處。稱合道理 相容受義名為是處。如說善因感愛果等。 定有是處。非合道理不相容受義名為
非處。如說善因感非愛果等。必無是處。 此處.非處通一切法。以一切法皆有是處. 非處義故。智能知此處.非處故名處.非處
智力。具以如來十智為性。以佛十智隨應 皆知處.非處故。故顯宗三十六云。知一切 法自性功能理定是有。名為處智。知一切法
自性功能理定非有。名非處智。此智通緣 情.非情境。與一切智皆不相違。恐於略說 少功難悟。故復此中折出餘九。
[0403c05] 二業 異熟至謂除滅道者。釋第二句。知是類業 感是異熟。名業異熟智力。頌但言業。影顯 異熟。此業異熟。若遠相望說業為因。異熟
是果。若細分別。剎那前後自類相望。皆有因 果。竝通苦.集。故十智中八智為性。除滅.道 智。不緣苦.集業異熟故。故顯宗云。謂善分
別如是類業感如是類諸異熟果。無罣礙智 名業異熟智力。或說名為自業智力。謂善 分別如是類果。是自所造業力所招。非妻 子等所能與奪。如是類業必招自果。不可
貿易。無罣礙智名自業智力。婆沙三十名業 法集智力。業是因。法是果。集通因.果。業是 能集。法是所集。與此俱舍名異義同。
[0403c19] 三靜慮至等至智力者。此下釋第三句 靜 慮。謂四靜慮 解脫。謂八解脫 等持。謂三 三摩地 等至。謂八等至 此等竝是定之
異名。智能如實知靜慮等。名靜慮等智力。
[0403c23] 四根上下智力者。知信根等上下差別。 名根上下智力。故顯宗云。若如實知諸有情 類能逮勝德根品差別。無罣礙智名根上
下智力。雖有中根。而待勝劣是劣勝攝故 不別顯。此中根名為目何法。謂目信等。 斷善根者總相續中亦有去來信等善法。或 目意等。
[0403c29] 五種種勝解智力者。知有情 類種種勝解意樂差別。名種種勝解智力。 勝解即是心所法也。故顯宗云。若如實知諸
有情類意樂差別無罣礙智。名種種勝解 智力。意樂勝解名差別故。
[0404a04] 六種種界 智力者。知有情類種種界性名種種界智 力。故顯宗云。若如實知諸有情類前際無始 數習所成志性。隨眠.及諸法姓種種差別。
無罣礙智名種種界智力。應知此中界。與 志性.隨眠.法姓名之差別。
[0404a09] 如是四力 至謂除滅智者。如上所明四力所緣定.根. 解.界皆通苦.集.道諦所攝。故此四力皆九 智性。不緣無為故除滅智。
[0404a12] 七遍趣行 智力至十智為性者。釋第四句。一切諸行隨 其所應。皆能趣果名遍趣行。佛於一切遍趣 行中。皆如實知名遍趣行智力。前解九智除
滅。准此所趣果唯是滅。後解十智通知因 果。故顯宗云。謂如實知生死因果。及知盡 道無罣礙智。名遍趣行智力。
[0404a18] 八宿住 至皆俗智性者。釋第五句。知昔過去宿住曾 事。故名宿住隨念智力。以念強故此中別 標。隨更事念故名隨念。於未來世死此
生彼名為死生。智如實知名死生智如是 二力並是事觀。皆俗智性。故顯宗云。謂如實 知自他過去宿住差別。無罣礙智名第八力。
若如實知諸有情類於未來世諸有續生。無 罣礙智名第九力 (已上論文) 其死生智若據根本。 是天眼通唯緣現在。言緣未來。據通所引
眷屬說也。如下六通當更別釋。
[0404a28] 十漏 盡智力至十智為性者。釋第六句。漏盡是滅。 餘文可知。又顯宗云。此後三力即是三通。以 六通中此三殊勝。在無學位立為三明。在
如來身亦名為力。神境.天耳設在佛身。亦 無大用故不名力。且如天眼能見有情善 惡趣中異熟差別。由此能引殊勝智生。亦正
了知能感彼業。由此建立死生智名。神境. 天耳無此大用。是故彼亦不立為力。然不 別說他心力者。義已攝在根等力中。以他 根等中有心心所故。
[0404b09] 已辨自性至男子 佛身者。釋第七.第八.第九句。第八宿住隨 念智力。第九死生智力。五通性故。依四本
定。餘八通依十一地。俗智寬故。依身可知 又約念住分別者。如婆沙三十四云。念 住者種種勝解智力。宿住隨念智力。唯法念
住。死生智力。唯身念住。漏盡智力。若緣漏 盡境故則法念住。若依漏盡身故則四念 住。餘力皆四念住 解云勝解智力。別緣心
所勝解法故唯法念住。宿住隨念智力。通緣 過去五蘊為境。亦唯法念住。死生智力。緣 色法故唯身念住。漏盡智力。兩說如文 餘
六種力皆四念住。於六種中處非處.業異 熟.遍趣行智力。此三通四。相顯可知 定 力通四者。定言總攝相應.俱有。若知隨轉
色。是身念住。若知受心。是受.心念住。若知 餘法。名法念住 根力通四者。根謂信等 善根。或意根等故通四念住 界力通四
者。界者即是志性隨眠。及諸法姓故亦通 四。
[0404b28] 已辨依身何故名力者。釋後一句。此 即問也。
[0404b29] 以於一切至生多少等者答。以 於一切所知境中。智無礙轉故名為力。由 此十力唯依佛身。所以者何。唯佛已除諸惑
習氣。於一切境。隨欲能知。餘二乘等與此 相違。雖亦有智於境有礙。故不名力。如 舍利子捨求度人。昔佛在世時有一人。誓多
門首求度出家。舍利子等觀知此人。八萬劫 來未種解脫分善。以無出家因緣故捨而 不度。其人歎恨求度不捨。後佛來見。度令
出家。說法獲果。舍利子等怪而請問。佛告 彼曰。我昔過去於那伽羅喝國。共此國人。 掃灑街衢。嚴諸供具。欲請定光如來供養。
時求度人入城賣柴。因知此事遂即發願 我更取柴得錢供養。至彼山中遂被虫食。 臨欲命終。欲稱彼佛名號。忘而不憶。乃 云南無城中欲所迎者。即名種順解脫分
善。雖昔起善。由時遠故。舍利子等而不能 知 問聲聞極疾三生。極遲六十劫。如何八 萬不入聖耶 解云三生.六十據相續修。 若有間斷無妨多劫 問昔未曾起順決
擇分。今生如何能入聖耶 解云彼昔亦曾 起順決擇分善。故於今生入聖獲果 又 如舍利子不能觀知鷹所逐鴿前後二際 生多少等。如大智度論云。佛在祇洹住。晡
時經行。是時有鷹逐鴿。鴿飛來佛邊住。 佛經行過之影覆鴿上。鴿身安隱。怖畏即 除。不復作聲。後舍利子影到鴿。便作聲戰
怖如初。舍利弗白佛言。佛及我身俱無三 毒。以何因緣佛影覆鴿鴿便無聲不復怖 畏。我影覆上鴿便作聲戰怖如初。佛言。汝 三毒習氣未盡。以是故汝影覆之怖畏不
除。汝觀此鴿宿世因緣幾世作鴿。舍利弗 即時入宿命智三昧。觀見此鴿從鴿中來。 如是一.二.三世乃至八萬大劫。常作鴿身。 過是已往不復能見
舍利弗從三昧起白 佛言。是鴿八萬大劫中常作鴿身。過是已 前不能復知。佛言。汝若不能盡知過去世。 試觀未來世。此鴿何時當脫。舍利弗即入
願智三昧。觀見此鴿。一.二.三世乃至八萬 大劫。未脫鴿身。過是已往亦不能知。從三 昧起白佛言。我見此鴿從一世.二世。乃至
八萬大劫未免鴿身。過此已往不復能知。 我不知過去.未來齊限。不審。此鴿何時當 脫。佛告舍利弗。此鴿非諸聲聞.獨覺所知
齊限。後於恒河沙等大劫中。常作鴿身。罪 訖得出。輪轉五道後得為人。經五百世 中乃得利根。是時有佛度無量阿僧祇眾 生。然後入無餘涅槃。遺法在世。是人作五
戒優婆塞。從比丘聞讚佛功德。於是初發 心願欲作佛。然後於三阿僧祇。行六波羅 蜜。十地具足得作佛。度無量眾生已入無
餘涅槃。是時舍利弗向佛懺悔。白佛言。我 於一鴿尚不能知其本末。何況諸法 (亦由時遠而不 知也) 。
[0405a25] 如是諸佛至此觸處為性者。此即第二明佛 身力。
[0405a26] 論曰至那羅延者。此釋初句 那羅延。此是神名。此云人種。
[0405a27] 有餘師 言至無邊心力者。釋第二句。敘異說。
[0405a29] 大覺獨覺至力有勝劣者。復對三人支節相 連對願差別。大覺支節相連似龍蟠結。獨 覺支節相連似連鎖。輪王支節相連似相鉤。
故三相望力有勝劣。准婆沙三十。支節相鉤 是銅輪王。若據金輪骨節連鎖。
[0405b04] 那羅延 力其量云何者。釋第三句。此即問也。
[0405b05] 十 十倍增至成那羅延者。答。於凡象等十十倍 增故。說後後力增前前十倍。一凡象。謂西 國凡受用象。二香象。西國別有一類好象名
為香象。擬戰時用。三摩訶諾健那 (此神名。此云大露形) 。四 鉢羅塞建提 (亦是神名。鉢羅此云勝。塞建提此云蘊) 。五伐浪伽 (亦是神名。此
云妙支) 。六遮努羅 (亦是神名。此云執持) 。七那羅延 (如前說) 。有說可 知。
[0405b12] 於所說中唯多應理者。上來總有三 說。如來身力。論主評取法救所說。故言於 三說中唯多應理。正理.顯宗亦同此說。
[0405b15] 如是身力至離七外別有者。釋第四句。此 中兩說。一說力是所觸中大種差別。若大種 勝即名為力。異餘大種故名差別。有說力
是所造觸。離七外別有力觸。此非正義。又 婆沙三十辨身力身劣中總有五說。一說四 大無偏增。強勝名身力羸弱名身劣。第二
說地增名身力。水增名身劣。此說大種增。 第三說重增名身力。輕增名身劣。第四說 離七所造觸。外別有所造觸。名身力身劣。
第五評曰應作是說。即四大種及所造觸。俱 是身力身劣自性。謂若調和俱名身力。若不 調和俱名身劣。正理意同婆沙。俱舍初說
當婆沙初說。第二說當婆沙第四說。俱舍既 無評家。即以婆沙第五評家為正 又解 俱舍非以婆沙評家為量。若作此解以初 師為正 又解俱舍言力是所觸中大種差
別者。是經部義。彼宗觸中大種是實。餘皆是 假。依大種立故。今說力是大種差別。論主 意朋經部。故敘彼宗此解似勝。
[0405c06] 佛四無畏至初十二七力者。此即第二明四 無畏。
[0405c07] 論曰至如第七力者。佛四無畏如 經廣說。一我於諸法皆正等覺。若外難言 非正等覺。如理為釋無怖畏故十智為性。
如前第一處非處力。二我於諸漏皆得永 盡。若外難言非漏永盡。如理為釋無怖畏 故。或以六智為性。或以十智為性。如前 第十漏盡力說。三我為弟子說能障法染
必為障。若外難言染非能障。如理為釋無 怖畏故八智為性。如前第二業異熟力。四 我為弟子說能出道修必出苦。若外難言 道非出苦。如理為釋無怖畏故。或以九智
為性。或以十智為性。如前第七遍趣行力。 故婆沙三十一云。一正等覺無畏。如契經 說。我是諸法正等覺者。若有世間沙門.梵
志.天魔梵等。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於如 是法非正等覺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 於是事正見無由。故得安隱無怖無畏自 稱。我處大仙尊位。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
大梵輪。一切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所不 能轉。二漏永盡無畏。如契經說。我於諸漏 已得永盡。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
依法立難。或令憶念有如是漏未得永 盡無有是處。設當有者乃至廣說。三說障 法無畏。如契經說。我為弟子說能障法染 必為障。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
法立難。或令憶念有此障法染不為障 無有是處。設當有者乃至廣說。四說出苦 道無畏。如契經說。我為弟子說能出道。修 必出苦。若有世間沙門.梵志.天魔梵等依
法立難。或令憶念修如是道不能出苦 無有是處。設當有者我於是事正見無由。 故得安隱無怖無畏。自稱我處大仙尊位。 於大眾中正師子吼轉大梵輪。一切世間
沙門.梵志.天魔梵等所不能轉。又婆沙三 十一云。如是所說十力.四無所畏。一一力 攝四無畏。一一四無畏攝十力故。則有四
十力.四十無畏。然前說初無畏即初力。第二 無畏即第十力。第三無畏即第二力。第四無 畏即第七力者。依相顯說。理實世尊成就
四十力.四十無畏。依根本說但言成就十 力.四無所畏。
[0406a18] 如何於智立無畏名者。 問。
[0406a19] 此無畏名至目諸智體者。答文可知。
[0406a20] 理實無畏至體即是智者。論主解。理實 無畏是智所成。智即是因。無畏是果。不應 說言體即是智。故正理七十五云。如何可
說無畏即智。應言無畏是智所成。理實應 然。但為顯示無畏以智為親近因。是故就 智出無畏體。夫無畏者。謂不怯懼。由有智 故不怯懼他。故智得為無畏因性 又
解論主敘經部解。離智別有無畏體性。正 理若言離智別有其體是何。
[0406a29] 佛三念住至緣順違俱境者。此即第三明三 念住。問及頌答。
[0406b01] 論曰至第三念住者。釋 上句三念住及下一句。初指經說。二別釋三。 一緣順境不生歡喜住正念知。二緣違
境不生憂戚住正念知。三緣順.違不 生歡.戚住正念知。正理論云。如前說 四今復說三。可總說言念住有七。今三攝 在前四中故。謂在緣外法念住攝。又婆沙
三十云。如是三種不共念住。應知亦攝在 處非處智力。廣分別義如理應思。
[0406b09] 此 三皆用念惠為體者。釋上一句中念惠。此即 出體。
[0406b11] 諸大聲聞至不共佛法者。問。此三 念住聲聞亦能具。如何唯佛名不共法。
[0406b13] 唯佛於此至得不共名者。答。唯佛於此弟子 歡.戚。不但惑除并習亦斷。故名不共。聲 聞猶有歡戚習故 或諸一切出家弟子。皆
隨屬佛有順。有違。及有順違。應甚歡.戚。 佛能不起可謂希奇。非屬諸聲聞不起 歡.戚非奇特故。諸聲聞等雖有弟子。但相
依住非真隨屬。若真隨屬唯佛大師。故唯在 佛得不共名。
[0406b21] 諸佛大悲至異悲由八因者。此即第四明佛 大悲。
[0406b22] 論曰至如共有悲者。釋初句。如 來大悲俗智為性。若異此俗智者。則不能 緣一切有情。亦不能作三苦行相。如共有
悲無嗔為性。唯緣欲界有情作苦苦行相。
[0406b26] 此大悲名依何義立者。釋第二.第三句。 此即問也。
[0406b27] 依五義故至能齊此故者。答 文可知。
[0406b28] 此與悲異至哀愍異故者。釋第 四句。明大悲異悲。大悲無癡為性。悲無嗔 為性。大悲三苦行相。悲苦苦行相。大悲緣
三界有情。悲緣欲界有情。大悲依第四靜 慮。悲通依餘靜慮。大悲唯依佛身。悲通依 餘身。大悲離有頂證得。悲離欲界證得。大
悲事成。悲但希望。大悲於一切有情平等拔 苦。悲不平等但拔欲界有情苦故 問此 大悲何力攝 答處.非處智力攝。以佛世尊 不共功德多分。攝在處非處智力中故。
[0406c09] 已辨佛德至諸佛有差別者。此即第五明佛 同異。結問頌答。
[0406c10] 論曰至等究竟故者。釋 上兩句。由三事等。一由三無數劫福德智慧 二種資糧等圓滿故。二由五分法身等成辨
故。三由利他所化有情等究竟故。
[0406c13]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