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urse on the Abhidharmakośabhāṣya 俱舍論頌疏論本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俱舍論頌疏論本第三分別根品二之一
[0833c15] 分別根品者.勝用增上故名為根。此品廣 明故。名分別。所以界品後次明根品者。 界品明諸法體。根品明諸法用。依體起用。 故次明根
釋此品頌文分三段。一明二 十二根。二明俱生諸法。三明六因四緣 就第一明二十二根中。復分為五。一釋根 義。二明根廢立。三明根體。四辨諸門。五
雜分別。初釋根義者。就中有二。一述薩婆 多宗。二述異部。且初述薩婆多宗者。論 云如是因界已列諸根。即於此中根是何 義 (問根義也)
最勝自在。光顯是故名根。由此總 成根增上義 (答根義也。根體勝故。名為最勝。根用勝故。名為自在也。根體用雙勝名
為光顯。由有最勝自在光顯。名為增上。將增上義以釋根也) 。此增上義。誰望 於誰 (誰二十二根。望誰增上) 。頌曰。
傳說五於四 四根於二種
五八染淨中 各別為增上
[0834a02] 釋曰。傳說五於四者。眼等五根。各於四事。 能為增上。一莊嚴身。二導養身。三生識等。 四不共事。且眼耳根。莊嚴身者。謂若盲聾
身醜陋故。導養身者。眼見耳聞避險難 故 生識等者。發眼耳二識及相應心所 (等者等取心所也) 不共事者。謂眼能見色。耳能聞 聲。用各別故
鼻舌身根莊嚴身者。如眼 耳說 導養身者。謂鼻臭香。舌甞味。身覺 觸。香味觸三。是段食性。能受用故 生識 等者。謂發三識及相應故 不共事者。謂
臭甞覺香味觸三用各別故 四根於二 種者。女男命意。此於二事。能為增上。且女 男根。二增上者。一有情異。二分別異。有情
異者。由此二根。令諸有情。女男類別。分別 異者。由此二根。形相言音。乳房等別 (男形大。 女形小。男言雄。女言細。男乳房小。女乳房大)
。命根二者。一能續過 去眾同分。二能持現在眾同分 意根二者。 一能續後有。二自在隨行 言後有者。是 生有也。由中有位起愛恚心。便續生有。論
引經云。時健達縛。於二心中。隨一現行。謂 或愛俱。或恚俱等 (健達縛。此云尋香。中有名也。男中有。於母起愛。於 父起恚。女中有。於父起愛。於母起瞋也)
。自在隨行者經云。心能 導世間 (自在義也) 。心能遍攝受 (隨行義也) 。如是心一法。 皆自在隨行。五八染淨中者。五謂樂等五受。
八謂信等五三無漏根。於染淨中。如次增 上。樂等五受。染增上者。貪等隨眠。所隨增 故。謂喜樂受順貪也。憂苦受順瞋也。捨受
順癡也。信等八根。淨增上者。謂清淨法隨生 長故。
[0834b02] 從此第二敘異說者。頌曰。
了自境增上 總立於六根
從身立二根 女男性增上
於同住雜染 清淨增上故
應知命五受 信等立為根
未當知已知 具知根亦爾
於得後後道 涅槃等增上
[0834b09] 釋曰。了自境增上者。謂六識身。能了境故。 眼等六根。能發六識。於了自境有增上用。 故眼等六。總立為根。從身立二根者。女
男二根。於女男性中。有增上故 女身形 類。音聲作業。志樂差別。名為女性。作業者。 縫衣等也。志樂者樂脂粉也 男身形類。
音聲作業志樂差別。名為男性。作業者。書 寫等業也。志樂者樂弓馬也。二性差別。由 男女根故。說女男根於二性增上。於同住
雜染清淨增上故者。取下兩句。釋此二句。 應知命根。於眾同分住。有增上用 應知 五受。於雜染法。有增上用。故經云於樂
受貪隨增。於苦受瞋隨增。於捨受癡隨增 應知信等。於清淨法。有增上用。由信等 五。分於煖頂位。伏諸煩惱。引聖道故 言應知者。勸許一一。各能為根 三無漏
根。於得後後道涅槃等。有增上者。言亦 爾者。類顯一一。各能為根 謂未知當知 根。於得已知根道。有增上用。未知根是見
道。已知根是修道。見道引修道故。於已知 根。增上也 已知根。於得具知根道。有增 上用。謂已知根。是修道。具知根。是無學道
謂從修道。引無學道故。已知根。於具知 根。有增上用也。具知根。於得涅槃。有增 上用。由具知根。心得解脫。心若解脫。方證
涅槃。故於涅槃。有增上用。故論云。非心未 解脫。能得涅槃故 頌曰後後者。已知根 是未知根後。具知根是已知根後。故言後後。 等言復顯更有異說
有說未知當知根。 於見所斷煩惱滅中。有增上用 已知根。 於修所斷煩惱滅中。有增上用。具知根。於 現法樂住。有增上用。由此具知根。能領受
解脫身中。喜樂事業故。
[0834c13] 從此大文第二。明根廢立。於中有二。一 述自宗。二敘異說。且初述自宗者。將明問 起。論云。若增上故。立為根者。無明等性。應
立為根。無明等因。於行等果。各各別。有增 上用故 (此約自宗為難。十二因緣。互相引發。有增上用。應立為根) 又語具等。
應立為根。語具手足大小便處。於語執行 棄樂事中。如其次第。有增上故。解云。此約 外道數論宗為難。彼宗立五根。語具是肉
舌。於語有增上用。手於執有增上用。足於 行步。有增上用。大便處於棄穢有增上 用。小便處起婬樂。有增上用。應立為根 如是等事。不應立根。由所許根。有如
是相。頌曰。
心所依此別 此住此雜染
此資糧此淨 由此量立根
[0834c28] 釋曰。心所依者。謂眼等六根。此內六處。是有 情本也。此別者。此六根相差別。由女男根 也。此住者。復由命根。此六根一期住也。此
雜染者。此六根成雜染。由五受根也。此資 糧者。此六根能與無漏淨法。作資糧由信 等五也。此淨者。此六根成無漏淨。由後三 根也
由此立根。事皆究竟。是故不應許 無明等。及語具等。亦立為根。彼無此中增 上用故。
[0835a08] 從此已下。第二敘異說。是識見宗。論云。復 有餘師。別說根相。頌曰。
或流轉所依 及生住受用
建立前十四 還滅後亦然
[0835a12] 釋曰。或言顯此是餘師意。約流轉還滅。立 二十二根。言流轉者。以識為體。於生死 中。流轉故也。流轉有四。一流轉所依 謂眼
等六根。二流轉生。由女男根。從彼生故。三 流轉住。謂由命根。依彼住故。四流轉受用。 由五受根。能領納故。上來約四義。立前十 四根。思可知也
言還滅者。生死止息。名 為還滅。取涅槃得。為還滅體。還滅位中。同 前四義。立後八根。一還滅所依。謂信等五 根。一切善法。生之本故。二還滅生。由未知
當知根。正定聚中。此初生故。三還滅得住。 由已知根。令涅槃得。相續起故。四還滅得 受用。由具知根。受用現法樂住故 又論 結云。根量由此。無 減
無增。即由此緣。經 立次第 (由此者。此流轉還滅也。二十二根。更不可增減) 。
[0835a27] 從此大文第三。明根體。於中眼等六根。女 男二根。此之八根。界品已說。命根及信等五 根。此六下文當辨 唯有樂等五受。三無漏
根。更無轉辨處。故今應釋。頌曰。
身不悅名苦 即此悅名樂
及三定心悅 餘處此名喜
心不悅名憂 中捨二無別
見修無學道 依九立三根
[0835b06] 釋曰。身不悅名苦者。身謂身受。即五識相應 受也。身謂所依。受依身起。名為身受。身之 受故。依主釋也。言不悅者。是損惱義。於
身受內能損惱者。名為苦根 即此悅名樂 者。即前身受。名為即此悅也 於身受中。 能攝益者。名為樂根。及三定心悅者。心謂第 六意識
此第三定。心相應受。能攝益者。 亦名樂根。謂第三禪。五識無故。無身受樂。 唯心悅名樂也 餘處此名喜者。除第三禪。 於下三地。名為餘處
(下三地者。欲界初二禪也) 。此者。此第 六識心也。謂此心悅。於下三地。名為喜根。 第三靜慮。心悅安靜。離喜貪故。唯名樂
根。下三地中。心悅麁動。有喜貪故。唯名喜 根 心不悅名憂者。意識相應。能損惱受。是 心不悅。此名憂根 中捨二無別者。中謂非
悅非不悅。即是不苦不樂受。此處中受。名為 捨根。二者謂身心二也。身即五識。心是意識。 捨在身心。同無分別。任運而生。故雖通二 立一捨根
又論云。在心苦樂。多分別生。 在身不然。隨境力故。阿羅漢等。亦如是 生。故此立根。身心各別。解云。在心苦樂者。
意地受也。苦樂在心。分別起故。苦名為憂。 樂名為喜。樂受在第三禪。即無分別。為簡 此故。故言多分別生也。苦樂二受。在五識
身。無分別故。名為不然。謂五識身。隨境 力故。名無分別。阿羅漢等。舉聖同凡 故 此苦樂。在五識身。名苦名樂。在第六識。名 喜名憂也
見修無學道依九立三根者。九 謂意喜樂捨信等五根。若在見道。依此九 根。立未知當知根。若在修道。依此九根。立 已知根。在無學道。亦依此九。立具知根。
[0835c08] 論云。如是三名。因何而立。謂在見道。有 未曾知。當知行轉。故說彼名未知當知 解云。見道有十五心。謂八忍七智。此十五
心。於四諦境。有未曾知。當知行相轉。如苦 法忍。與疑得俱生。未知苦諦。名未曾知。 後至智位。必當知故。名為當知。如苦忍既
爾。諸餘七忍。亦復如是。故忍總名未知當 知。中間七智。雖能正知。良由知諦未遍中 間起故。亦名未知當知。故說彼有見道行
者。名未知當知也。又論云。若在修道。無 未曾知。但為斷除餘隨眠故。即於彼境。 復數了知。是故說彼。名為已知。解云。從道
類智。已去乃至金剛喻定。總名修道。若在 修道。上下八諦。總已知竟。無未曾知。但為 斷除迷事煩惱。貪瞋癡慢。四隨眠故。於四
諦境。數起智知。名為已知。是故說彼有修 道行者。名為已知。已知而知故 又論云。 在無學道。知己已知。故名為知 (此釋知也。謂盡智無生智。
作知己已知之解。故名為知也) 。有此知者。名為具知 (此釋具義 也。有此者成就義也) 。或習此知。已成性者。名為具知 (此第二約習釋具也)
。謂得盡智無生智故。如實自知我遍 知苦。不復遍知。乃至廣說 (釋知體也。謂盡無生。是具知體。
如實自知。我遍知苦。是盡智行相不復遍知。是無生智行相。我已斷集是盡智。不復更斷。是無生智。 我已證滅是盡智。不復更證是無生智。我已修道是盡智
不復更修。是無生智。含此義故。故言乃至廣說 也) 。廣彼所有根。名為未知當知根等。解云。 此釋名也。彼者。彼未知當知。等行者。彼屬
人也。根屬法也。彼未知當知等。行者人身 中。有此根故。名未知當知等根。未知當知 之根。名未知當知根等。依主釋也。上來所 明。第三根體竟。
[0836a09] 從此大文第四。諸門分別。於中有六。一有 漏無漏門。二是異熟非異熟門。三有異熟無 異熟門。四三性門。五界繫門。六三斷門
且初第一有漏無漏門者。論云。此二十二根 中。幾有漏幾無漏。頌曰。
唯無漏後三 有色命憂苦
當知唯有漏 通二餘九根
[0836a16] 釋曰。唯無漏後三者。謂未知當知。已知具知 根。此之三根。最居後故。名為後三。體唯無 漏 有色命憂苦當知唯有漏者。言有色者。
謂七色根。眼等五根。及女根男根。此之七根。 是色蘊攝。名為有色。七有色根。及命憂苦。 一向有漏 通二餘九根者。通有漏無漏二
門。謂意喜樂捨信等五根。此九皆通有漏無 漏。
[0836a24] 從此第二。是異熟非異熟門者。論云。如是 已說有漏無漏。二十二根中。幾是異熟。幾非 異熟。頌曰。
命唯是異熟 憂及後八非
色意餘四受 一一皆通二
[0836a29] 釋曰。命唯是異熟者。唯一命根。定是異熟。業 所招故。憂及後八非者。憂根及後信等八根。 是非異熟。憂通善惡。信等八根。唯是善性。
是有記故。故非異熟 色意餘四受。一一皆 通二者色謂七色。及意根餘四受 (除憂) 此十二 根。一一皆是。通是異熟非異熟門。謂七色
根。業所招者。即是異熟。若長養者便非異 熟。意及四受。業所招者。即是異熟。若善惡 性。又無記中。威儀工巧。及通果者。非是異 熟。故十二根。通二門也。
[0836b10] 從此第三。有異熟無異熟門。論云。如是已 說是異熟等。二十二根中。幾有異熟。幾無 異熟。頌曰。
憂定有異熟 前八後三無
意餘受信等 一一皆通二
[0836b15] 釋曰。憂定有異熟者。憂根當知。定有異熟。 依唯越義。頌說定聲。唯者謂顯憂根。唯有 異熟也。越者具二義故。越根次第。先說憂
根也。言二義者。一憂非無記。強思起故。二 非無漏。唯散地故。由此越次第。先說憂根 定有異熟 前八後三無者。前八謂眼等前
八根。後三者。三無漏根。此十一根。定無異熟 謂眼等八。無記性故。最後三根。是無漏故。 不能招果。故無異熟 意餘受信等一一皆 通二者。意根所餘四受
(除憂) 信等五根。此之 十根。一一皆通有異熟無異熟二也。謂意 樂喜捨。若善惡性。及有漏者。即有異熟 若 無記性。及無漏者。便無異熟 苦根若善惡
性。即有異熟 若無記性。便無異熟 信等 五根。若有漏者。名有異熟 若無漏者。即無 異熟 故此十通二類也。
[0836c02] 從此第四。三性門。論云。如是已說有異熟 等。二十二根中。幾善。幾不善。幾無記。頌曰。
唯善後八根 憂通善不善
意餘受三種 前八唯無記
[0836c06] 釋曰。唯善後八根者。謂信等八。名後八根。 唯是善性 憂通善不善者。憂非無記。強思 起故。通善惡性 意餘受三種者。意根餘四 受
(除憂) 此五通三性 前八唯無記者。眼等 前八。唯無記性。眼等五根。及男女命。名八 根也。
[0836c12] 從此第五。界繫門。論云。如是已說善不善 等。二十二根中。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 界繫。頌曰。
欲色無色界 如次除後三
兼女男憂苦 並餘色喜樂
[0836c17] 釋曰。初句標三界也。如次除後三者。如次 者。已下諸義。配上初句。故言如次也。除後 三者。明欲界繫。於欲界中。有十九根。除後
三無漏根。由彼三根是不繫故。兼女男憂苦 者。明色界繫。於色界中。如前所除。後三根 外兼除女男憂苦四根。餘十五根。是色界繫。 除女男者。離婬欲故
又女男根。身醜陋 故。經說色界。名為男者。有男相故。非謂 有根 無苦根者。身淨妙故 (非苦依也) 又彼無 有不善事故 (非苦境也)
無憂根者。有奢摩多。 潤相續故 (相續者。是身非憂依也) 又彼無有惱害事故 (非憂境也) 並餘色喜樂者。明無色繫。無色界中。
如色界中。除後三根及女男憂苦。外并更 除餘色及喜樂根。言餘色者。眼等五根。男 女根外名之為餘。除此已外所餘八根。無 色界繫。謂信等五。及命意捨。
[0837a04] 從此第六。三斷門。論云。如是已說欲界繫 等。二十二根中。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非所 斷。頌曰。
意三受通三 憂見修所斷
九唯修所斷 五修非三非
[0837a09] 釋曰。意三受通三者。意及三受。通三種斷。 言三受者。謂喜樂捨。此上四根。若有漏者。 通見修斷。若無漏者。唯非所斷 憂見修所
斷者。憂根與迷理惑相應。是見所斷 諸餘 有漏。是修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