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Commentary on the Yogācārabhūmiśāstra 瑜伽論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瑜伽論記卷第五 (之上) (第十三第十五)
遁倫

[0399c28] 卷第十三

[0399c29] 上來宗要自下分為 初十復次四法攝持 身心遠離如實第二
止觀所知第三等持等至 分為第二復次釋經 四句第三云何十四
不等一句十四調 拘執法性拘執調 釋經四句復次以定相對
四句等持名目十一第一 對等四法四句如是以下 等持十功德等至一一
相對亦作四句三摩地中空無相殊勝等至 遍處變化滅盡定無想無心寂靜
偏句滅盡無想 勝處可知第二四句 初二等持善巧等至善巧
等持名句文身差別等至 行狀相差善巧三慧 等持能詮名句差別之中不巧等至
不巧可知四句 等持等至作用善巧不善 四句等持等至
西方三昧等持三昧 體性名為等至故作乃至諸佛 等持善巧三義
聽聞第一菩薩聽聞自證 第一究竟不能善巧 景云初地第一究竟第十
地名第一究竟不定分別 不同思惟 作者飲食
應作至此相者 有漏法名 名分相分
五法中分現相 所得不能 三度不知決擇通知無色
人心大菩薩相違引發 文句聞持廣義云何 慚愧十二
乃至十二以此為方便心便 三藏等至方便心 等至功德名為景云慚愧
隨順正法正義十二平等名為方便 增減二道三十二相
第四分別靜慮中文 略釋結成二時顛倒一有三摩
顛倒有漏退顛倒 退失無漏 退名為顛倒有漏
退無漏退論說 三摩地退顛倒無漏退 顛倒退退名為
有漏退退無漏退有漏 退有漏退退中文三復 退退退
應知相者得無 有漏定時如實知退 退退第四無漏
有漏退第四第二差別 無漏方便證得退第四 得無有漏不行退差別
第二云何應知相者 退方便後退根本定故云此後退 異生退如是安立
如是興衰安立 第五分別中文 行相顯示
撿察三慧 如次退解釋 第六六境不受無想諸法
領受不受自相 受想不受六境何況無想 無想無有不受
不受自相領受不受無想何況 威勢乃至無漏無有唯有
理想不受無想無想 思惟一切有空不受滅盡真如思惟寂靜中意
無想無分別智 無想一切 相想名為無想安住滅盡定
滅定所生上經不受何況 無想第七道經異生根本 靜慮聞法引見增上心
無漏增上第二未至定 初果九地修惑羅漢初果 欲界修惑有漏根本定修道
退修道增上增上心 三行名為奢摩他毘鉢舍那 欲界修惑起初根本
未至定現觀第三 靜慮名為增上心修道 第二十修道第四行者
靜慮聞法入見道第三 修道如是修惑引道阿羅漢 無學道第四
增上心增上不同 引見三道第四第八 中有
所得 圓滿攝受 精進滿滿勝者
尸羅三摩地四解不得不 圓滿攝受 精進滿滿定見解脫
所得定見 解脫定見體解所得 解脫解脫
知見正見五蘊 云何初一等持見解 具戒四句聲聞
廣說二種異生圓滿聖位 中有離欲六作根本 未名圓滿加行究竟根本定
圓滿三定未名圓滿第四 圓滿解脫學位圓滿無學位圓滿不時解脫攝受解脫所得
解脫第九清淨苾芻思惟 不善尋思不善 不死曾經
補特伽羅 三品尋思差別第一 行者思惟因果
中品尋思分成二種一見尋思過患 思惟上品尋思分成 即令一切不行方便制伏
未能便生厭思惟 中文 所有
出家資糧道靜慮 入聖論說 拘執根除
煩惱第十一三相思惟經 三相一向 緣起不正不正
不能現觀不盡阿羅漢思惟便 緣起乃至漏盡成滿十一 復次正法攝持聖教
遠離入定修習 所得解脫二障有無云何奢摩他第三一切有
則是法執一切有法執名為 三界決擇 斷見名為修惑離欲
一切有名為中說 離欲有漏 大意弟子
文句不異共相隨順無有佛法利樂外道 立義不同文句差別
第一句所謂 以此第二略明 景泰大同尊者阿難
五百苾芻以此比丘 第二比丘乃至五百答言如是如是名師平等互相隨順
下文初一 無常第二無常 便不得第一句平等
契經慶喜問名上座解脫 上座二法解脫三界慶喜 問名上座五百弟子不違上座
如來上座名為名為名為 上座弟子如來
平等教義隨順毫釐

[0401c28] 三摩呬多自下第二 釋論欲界上二界 中一論文十二不定
上界作意第九第十上界 第八上界染法此地 上二界一切分為
十二決擇六十三廣說差別 不定安住相等五識不定
生起為止安住 以此西方五識有漏 如來十八不共法無不定心
十五唯有故知如來無有 成所作智第六第七識 無漏如來五識如來
不定華嚴眼根正受耳根三昧 二乘異生十五有漏自性 中有成所作智菩薩
現在佛地唯識 佛地第四輕安 欲界繫心心六十三依止
作意勤修上界作意 勤修欲界善心輕安欲界上界輕安作意慇懃修習唯識
欲界輕安以此十一 一切通有尋伺三地 欲界輕安加行
調加行欲界輕安 不定非一十一一切 九地不定六十三

[0402a29] 有心無心地位一對自下有心無為一對分為 施設建立初五
建立餘者三藏而言 地中五識意地 有心如此有心無心無餘
無心尋伺 聲聞獨覺菩薩三地有餘如此 有心無心論主
有無地前 就此五分別有無心 不對料簡三摩呬多三摩呬多
解說尋伺尋伺三地 別論五識意地有名 有心無名無心有無未知
何處體性三相 有心無心九地差別何者有心何者無心
有無三慧三乘 有心無心不出前門無餘依第四 有心無心非有有無有無地中無心睡眠
無心絕不無心睡眠無心 不定地中無想定無心睡眠依主有心無想定
無心隨轉 無心薩婆多有心決擇 有心無心
有心第三不生 無心根境 因緣非一諸生不生
作意心心作意 不得作意後心不生 同時作意心法
不生作意 因故不生前導 後心作意欲取後心不生
自有作意作意 分說作意六十三 無心睡眠者上座部睡眠一心
睡眠有心睡眠睡眠長養 大乘睡眠通有無心第一義建立無餘 涅槃賴耶若爾眾生界增減
處處經眾生界不增不減眾生 無始有無定性 無餘
涅槃經先尼 煩惱煩惱在前在前云何 煩惱有身煩惱在前
何處先尼煩惱一時 前後煩惱有身 煩惱外道有為
故知無上依經眾生 如來藏眾生共有無為如此 眾生界不增不減經意眾生
真如眾生界二乘無餘 滅盡不滅如此眾生 彌沙塞部眾生在前煩惱
若爾云何眾生云何因而生起定性不成
無不成佛分齊有所 聲聞多劫涅槃界三昧 長時起發大心
畢竟無餘攝大乘論 聲聞如此

[0403a08] 地上九地三乘自下 三乘初三通行三乘 應機法成初三方便
三根本行初三成行 以此為諸法名聞 相應法
所得為此作意緣法 此地分為 五明
五明乃至讀誦憶念五明 所生三藏聽聞 受持教法
六識相應三品 名聞 聽聞意地領受讀誦憶念
五識聽聞意識 聽聞讀誦不明 聽聞領受讀誦
五識 地方便引發明了意地領受讀誦不明
依止名句文身 五明 薩婆多一向
一向俱舍 不異不異云何 簡擇
簡擇是故大乘 教法簡擇簡擇由於 教法入定緣法第三
五明處中內明處四門四門施設三藏攝事 施設建立經律論差別
論義事故 施設能詮名句 名稱西域又名無體
能詮 聖教聖教 聖教佛教應知相者
佛教增益乃至佛教 佛教應知第三第四 素怛覽毘奈耶
調伏摩怛履迦論議出生 多羅毘尼摩得勒差別
十二第二 四門第三第四 十門自性
差別差別是故名句 在其中處中八字 四句三十二室路迦經論
長行偈頌滿三十 二字舊名二十六 下生短句
十六無量境界十方處所三世 時分無量四眾男子四眾 鄔波斯迦鄔波斯迦
別離三十七道品 無諍願智六神通聲聞地大乘 五事尋思如實智三性三無性決擇分
真實大乘無量不思議威德 菩薩地處境十四 聲聞地大乘五事十四功德
大乘補特伽羅補特伽羅無我法空 法無我差別自性無我 差別二空無我
差別處中觀行般若 非一非一不空 增減中道相大菩提自性
顯揚第八二乘所得轉依功能自在二心 勝解神力十法方便
變化菩薩行變化未熟 如來變化聲聞變化 調伏獨覺變化暫時
解脫如來教化不休息究竟 難思有情利益流轉不息 涅槃暫時 解脫有情示現入般涅槃究竟
習氣大乘顯揚第八種子菩薩地種姓趣入發心 次第正行正行
大菩提建立最初發心菩提 有種有情趣入菩提波羅蜜 次第眾生大乘心行
相續成就正行二利滿足佛德 最初種子發心趣入有情 次第波羅蜜多眾生正行
相續成就正行菩薩地 無量顯揚第八真實義 真如智者真如一切法
無分別正智至真 種智不可思議威德勝解無障礙七識 如初第十四自有清淨
自體清淨真如自體清淨 自性境界清淨道中 引出證智境界清淨三分
清淨則是道後無垢 道理因果相待成法施設 有情圓成
諸法唯識諸法藏護景云喜樂云何 行者對法一法諸法
一一互相第二 互相如是一一一切婆沙 定名
一行二法互相 依止二法展轉
一切 自有 答應三句答應四句從寬
四句不同狹義 如是不如答言 遮止對法第十五
分別顯示決擇 其所應作一行三句四句 遮止決擇
問答決擇一切真偽婆沙九十七 廣明小四四句大四如是其二十八二門三門決擇分
十五中心心所法有所相應 行相有所可知四行 四法三學無貪
正念正定互相 互相根境互相十六決擇分 五十四對法第五中說相應對法
第五決擇五十四見聞覺知瑜伽第三 十三對法第一見聞覺知第十 色界言說無色
言說次第流轉次第 嬰孩流轉次第十二因緣次第 次第出家受具七方便見道
宣說次第四正斷一剎那 用以次第現行前後宣說 次第生起次第時分
生起次第現觀次第真相見道前後六十三現觀前後次第等至九次第定依止依止
善生依止遍知善巧遍知 緣生生厭喜樂喜樂滅道對法第十一一遍滿
有分影像無分別影像 成就淨行 憍慢尋思觀行差別善巧
緣起善巧淨戒 真如 聲聞地對法第九方便瑜伽作意
勝解三事有相緣事尋伺 能緣四行對法第九聲聞地差別緣觀無常等差
見道前方便二事諸事作用 三相滅諦 下品三乘道諦品類
五時修道見道時而 三世六道無學道 三世道理道理教授
教授授與教法教授授與理法三次教授觀行法門教授 應機五神變教授授與神通
內明四門第三聖教中有 聖教修善以為 現行
善法 染污苦集諦煩惱善法四有無為有為無漏法
世間出世間法應斷現行 景云中有善法 重名應斷善法現行
名為現行善法應斷 染污法現行無記自下第四 佛教應知相中十法
一有 有情有情非情 生死涅槃有為無為二門
諸法一有二法 十四二法有情作意 作意因緣
二法因緣現觀 如來所有甚深深密三性 相似甚深相應般若
甚深相似圓成實性緣起

[0405a17] 第十四

[0405a18] 三十相者生命以下十惡相關 以為雜穢所為事業
正事不正綺語三門七善毀壞無貪善意 毀壞慈悲方便方便
作業毀壞作業其次二種意樂毀壞無貪喜樂最後一種方便毀壞正見乃是聖智因故
三根景云業道邪見加行 三業邪見業道
不善根三根一說邪見 名為邪見俱起 第三則是無明
究竟三根第二三法四處 內法初中欲貪生死增長
邪法四處自身白法 尋思
中品尋思乃至 親友尋思婆須蜜第二二種有情
十一五蘊不成 非情四界四處 鞞婆沙十八界十二處五蘊非情
五塵四相經部俱舍論十八界十八界
毀譽婆須蜜皆是薩婆多名句 聲名苦樂二種即是 佛地論不出煩惱
即是梵行 煩惱以下 二門威勢
異熟 無明無明名為 無明後際衰退異生
究竟故知三退有病 退高舉預流果婆沙預流 善友聞法如理
隨法行中說 預流婆沙三言不可言說三世有為生滅種種
三相一切色法自相 分為色入分為三相顯色 形色表色處所因論
諸色總有地色何故說欲 故且景云 乃至滿變化依正
通體 天眼三心化色十四 四心欲界
相分見分色界繫與欲有情 本質內化心境 變化之間
定心所有諸色如是 名為十四散心 內化滿
變化滿變化 界內欲界欲界上界相分 無漏心三界名為三界
三界無漏如是化作若爾 非見 化作增上前人
化人若爾香味上界 香味香味上界香味 欲界欲界如是
十八界法界色有 三相一有顯形有對 五色根境界
一切一切三相總有二種 二相第三八解脫初三 解脫所緣境所緣境
滿 方便心所化色 內化心境法處所攝未能明見
滿心其所顯色滿 滿足滿足 諸色見聞覺知
能變界繫 一切一有有對 顯形名作表示
有對五根四塵處所 障礙總結一切 總有故云地色
自身方便所有 諸色則是內化心境滿 變化他人故此
方便 內化心境方便滿 三相色處
最勝處所障礙 前後十一種色三法身語意無常性出息色身無常尋伺
無常故意 故意無常見聞疑三欲 用功現前住所
現前諸緣生起用功 異熟用功成熟 覺悟如次配屬三乘
法眼 三乘因果佛眼 華嚴心一境性其次
業已超度作意相應 第二世間相應 超度分別智相應聞思修相應
等持無漏真智能緣 所行行相無漏等持 無分別智無行行解行相
有漏對治外道淨業身語意淨業不淨 超越因故三惡趣無暇不淨
淨業牟尼業者善業 不正乃至 愛敬羞恥
羞恥退失大利 因緣名為愛敬三寶 大利不須
最勝無上一智無上三智 根本初二方便由此諦觀 二行無上四行解脫
不動心解脫世間出世間解脫 無學解脫時解脫不動心解脫無上三明諸法因緣常見 後際法相
斷見煩惱 邪見三明 四十六有相一門念住即是相應四法
一切所知智者一切諸法不出身受 心法一切智不出四念住一切智 身等四境景云五蘊
四境四境則是境界相 煩惱色身 賴耶
色境 末那賴耶 起名知心
色身境界 領受境界 三受定能領納念住
境界相了別識蘊了別 想蘊境界相識蘊想蘊 心念 身等大小煩惱執著
行蘊大小煩惱身等行蘊 法念住四縛 名為非必要煩惱
身為自體便便 了別境界了別 前身三法相應煩惱
名為生厭四念 能緣五分 境界煩惱
四縛乃至 善法增長四正斷現行 不善律儀
法名善法修習 防護住心乃至觀察 諸法四神足以定
作用難測定名 所生第二功德難測所生所生功德
定心地名 一境所知真實則是四諦 戲論有想有頂
除欲大智度論第十二 至樂修正道者 乃至離散聖種
煩惱修正道者第四聖種預流則是四不壞淨預流 婆沙四智一緣欲界名為現見
則是法智現見則是比智第三 他心智有漏他心智不知 不知能緣自證不知
自心無漏他心智有漏 無漏心知能佛智三分 未必四行未必
有漏他心通不知無漏心二乘 菩薩有漏他心智無漏心智度論第四卷云菩薩未成云何
辟支佛無漏心答曰聲聞摩訶 菩薩無生法忍結使世世 六神通有漏他心智無漏心何況
無漏他心智大乘菩薩他心智通 三界無漏一切心心通達十地論 中說人中天心色天無色界
解脫乃至無量小心廣心無量菩薩他心智如實問曰何故 四無色無色解脫二空
無邊無量四諦 上等四法 七方便見道修道無學道
有漏七方便 見道煩惱業果三修 煩惱無學道無餘
所得修習煩惱 有漏有漏加行道 煩惱無間道諸事解脫道
無餘煩惱事故所得 修習護者最勝 釋論不平等名為飲食名為
修習煩惱加行 無分別智正方便護者不惜 身命護持正法命根損壞
正命惡業護者 魔怨護身利益五力 心煩護者煩惱染污心
煩惱驅遣惡人正法正方便 善巧方便正法得正見 乃至專注一緣四法無貪
正念清淨正定 清淨釋論不順不貪 不違正知
正行清淨專注一緣正念 一種清淨景云散心 清淨之一定名清淨
四行證明解脫念力宿命死生智明漏盡 身故解脫身五蘊四者
風能相似 四法足跡識住
五根色六境境界如次五塵法處五根境界 五塵法處色建立者
相離建立希求有無 合為第四不了涅槃煩惱 則是涅槃自身無有無有
無有四法應作所謂 無明四問一向 法實如來法身真覺
一向應分 無為隱密非一 詰問何所如是
曲意無窮實有作者受者記者法實真如一向有漏業果異熟
異熟不生未盡異熟 說法 實法有無
記別解說二種有言無言有言 有言遮止名為默然
得勝默然 方便四攝事布施愛語 利行同事如次第五
四清道一功用滿 行跡 鈍根利根無色
根本靜慮地名有喜圓滿名為 練根菩薩地凡聖差別
不同乃至聲聞地四清道中 對法正法調伏毘尼不舉 佛說第三佛說
聖弟子故此文中不舉 利益生死饒益出世饒益名利差別國王
國王憂懼怨敵 自在自殺 語失
虛誑離間麁惡雜穢中有二十四 有漏五蘊 則是無漏五蘊失利
失利於是受用利養 此處則是第二施主施主
所得施物所為 第四名聞如是 施物此處處所總結
諸處吝惜五處吝惜現在利養及於未來失利 利養國家施主
財物所為持戒方便 成實論於是 受用利養則是則是
施主所得施物 稱讚如是住處 不用設有人我
為主我有不用設有 最勝施物 不用
稱讚 經教設有 皆因行者
通有而言二世涅槃失利 五法修行淨戒
則是五蓋初二淨戒多聞 止觀不能領受 貪欲淨戒
多聞止觀蓋闕 薩婆多二義 眾生身見戒取
大乘如此論說二種不同 分說三結惡道邊見隨身見取戒取邪見根本
相通三界 愚癡下界 身見解脫戒禁取正趣
正道解脫初三 五上差別景云 差別不依
差別差別 上分差別不捨上分 不信景云大師不信次於
三學正法不信不敬 梵行不信不敬正覺正教 教誡梵行
正覺 梵行 和上阿闍梨梵行同學
邪行破壞 故作饒益尸羅五行 三惡二種等流過患嗔怨
怨敵親友乖離饒益 生苦種種憂苦現在後世 一種現法等流過患臨終
自悔一種異熟過患三惡 惡趣時節時節剎那生滅無常 分位三受分位自性
五蘊無我第四利養第五活命治法勝行者者一定 勝行二智勝行勝行
言論正解法義廣大音讀誦經因為空閑處審諦思惟 聽聞廣大正解法義
勝行思惟上品貪欲第五 毘曇解脫觀行菩提 涅槃意樂無間重修正智第三
奢摩他第四毘鉢舍那 方便具足成就 意樂方便復次涅槃
菩提猛利信敬等同現觀 不還靜慮 般涅槃對法論生色聖道
現前色界 地中分別對法說中便無餘何故不還
無餘何故 有餘便無餘 未盡長時有餘
無餘不還 微弱說中 有餘便無餘依涅槃經
受生心命終心學無學二心般涅槃無學 無學涅槃而言
無學有餘命終無餘 無礙道有為無為 命終無餘故云無學
心中涅槃涅槃 無學有餘第四無餘依 無餘依無想
則是無學第六意識學無學 第八識入滅入涅槃唯有觀行有無無色
第四涅槃第五十六 宣說有情差別 六根六境六識六受
我所差別六根境界差別六境自性差別六識自性受用 差別因故受用差別六受
差別言說因故作用 希望差別 希望自性如是
差別宣說 第二 自性差別根境中一一應
觸及第三一相觸及受事有如 乃至言說第四造作一切法 非法第五可愛乃至不住
第六不合 景云如是差別 次第實學
三寶不信三學應得 不得惡語取得增上退失 所有善法不信應得不得平等
分位緣故清淨 六法乃至四大種空界 識界大種識界
空界有情由此 諸色其所依止超越二義
六法對治 無量無相等持第五我慢 第六六法根本六和敬
威德究竟五通異生學而 未盡威德無學漏盡 究竟智度論漏盡通菩薩
二乘現觀 利養第四希望壽命第五
差別第六無故是故 解脫成就成就 加行道資糧道無漏
非成就見道 加行道成就 成就現觀人天
入聖人天入聖 人天入聖成就 相者無常
無我命中涅槃 資財生天行者 法名無上一見大師正法淨信
學處大師隨念 敬事供養合十三摩地定分
中正正定名為 止觀 煩惱障解脫建立身證
二師安惠三性心中有法中有世親菩薩緣起論無明三性 有漏三性無明無漏
善心無明有漏護法 瑜伽無明不善無記瑜伽 無明無明所知障
二心無記性欲八心異熟生 對法第二二種應斷煩惱 煩惱建立擇滅二受
不動異熟生 無明以為自性領受下劣不能進修 染心一切
二十七賢聖二十 建立因緣 趣入安住攝受因緣正見正思惟
趣入因緣正語命名安住因緣正精進 攝受因緣由此 定心一緣七聖財所生
慚愧如次其次七聖財涅槃對治 一對貪欲第二
對治道果不信第三 對治懈怠失念 不善根品類七識住
第一身第二 梵世第三第二靜慮 以下第四無色
先後第三 先後異見下水應有 火災向上向下
婆沙別有自性心所 欲界乃至羅漢如來 若爾何故色天答曰
無有瑜伽第十八 驚怖欲界 重者隨眠七法止息
七滅諍法現前毘尼憶念毘尼 毘尼自言毘尼毘尼 多人如草
違犯毘尼所謂

[0410b08] 第十五

[0410b09] 十門懈怠施者怖畏 貧苦顧戀施者家法先人
布施今世 輕慢報恩還報不為恭敬福田名為輕慢富貴
使希求求生 聞者涅槃資糧善趣求道
八時差別懈怠十六兩句合作一時可解可愛 福生種類國王
富貴因緣人趣建立如來 四眾增上國王剎帝利 世間福田婆羅門淨行
不由長者四棄 沙門有名如來因緣 建立四眾邊際建立二眾
四大山頂須彌山 三十三天須彌頂欲界邊際 邊際建立梵眾八解脫
不淨第一勝解第三者 解脫展轉相待展轉 通觀不淨平等觀勝解
一味觀光不淨第一平等觀光明最勝第一三解脫一切異生共有第十二
成文異生勝者不共勝解乃至最勝微微 滅定第八解脫不同薩婆多
往還神通無諍 究竟滿相違諸色乃至 修習者者八勝處三解脫
經文。勝處久修勝處 如理智解脫勝處方便 諸色八勝處
定心 三解脫八勝處三解脫 方便三解脫方便解脫
勝處在於定心 不同種種名勝 名為尋求名為
勝定尋思了別 則是尋思了別故云 八解脫前方便勝處
八勝處勝處諸色 勝處勝處 前已差別八勝處而後成滿
三解脫勝處三解脫方便 非唯中觀諸色乃至勝者 三摩地所行所得
大小諸色加行 種種三摩地名為勝者得勝一類不同
大小名為三摩地色有大小本質三摩地乃至名為 唯一緣故名為種種本質
影像加行有種境相不勝 不得三摩地唯一無異 名為了別初時了別
乃至諸色 止觀 了別解脫因分
八解脫一向十遍處一向 勝處因果是故解脫勝處勝處 成實遍處一向勝處因果
一向是故攝論究竟無漏四句 成實宗究竟究竟空觀 無漏有漏十遍處一向一向
八勝處遍處所生空觀八解脫八解脫一向 一向四句勝處
無漏無漏究竟八解脫 遍處勝義微微 勝解微微滅定解脫
則是有頂解脫總而言之 名為勝解第八解脫名勝勝解 所有九有九有第一
無學五蘊戒蘊定蘊正見思惟精進 景云正見差別空觀正見
有名正智解脫取勝計數 第九解脫無為 攝論五分法身未有則是有為
解脫勝解正見緣事解脫 無為第二醫方明可解第三 因明處中分問答
觀察所有建立法名觀察 隨順法名所有所有即是 照明觀察
謂言立論處所證義論義處所能立言依其所成立
莊嚴能破 出離安處 體性
問答言論音聲 言說言詞 音聲如次差別
世間相應所有言論 聞者名為毀謗 言論諍論
侵奪攝受三惡 諸見攝受歌舞 觀看行相左右
所為受用行相為己妻妾 奴僕攝受西國三時名為三際正月十六
五月十五名為此時 五月十六九月十五 此時九月十六
正月十五名為此時 僧佉所以 名為諍論所生
正教言論善緣 景云立法門道 正對教導教導
戒學善緣 導論善緣最後修習 中間遠離惡事
斷除則是 修習初二應分善惡 處所王家德國平均
不能理家平均 斷事大眾平均 可解中有
問答次第 所成立自性差別 名為能立自性差別所立世親
陳那法師理實 能立能所不分 所立三重
所成立名為所立故此所立能詮能立 所立下文
愛樂所立所立 猶如能立 決定所立諸法
差別所立名義 中一對敵自性 名為能立所立
能立陳那所立 相違瑜伽非一能立 自性差別名為所立
能立 能立對敵所立 所立能立陳那共許
所立自性 差別但是相違成立 中文其二八門第三
同類說法 一同對法十六 之中
不可更加 別離相違陳那
對法別離能立 增減立論現量能立自悟
陳那不為能立相違立宗各別 攝受 顯揚第十一
中意所立立論各別意樂 名為各別
總之 相離以為立宗以為所立故此文總攝受
而立 便相符極成 意樂不顧二種
同宗 真宗 輕蔑自覺真實
立宗因緣 一切立宗不過制伏成立
三句 分為初二立宗三句立宗因緣後五立宗
成熟所立 聲無常同類 成立向前
乃至比況 聲無常 世間共許
故云作者皆是無常 同類類別相似
相似過去自體相似 青衣 相似可解因果相似善因惡因
苦果展轉相似世親 物體無常名為同類 陳那四塵一塵
同品無常聲無常均等 同品現量問答相似 乃至三藏
過去現在未來 名為過去 亦復景云欲界
同在一界相似色界色界 有用 中有
前已 境相相似故云 同分彼此相似中有
過去異熟增上果 等流果相似 在生未來覆障
黑暗無明 三不澄清 澄清覆障可見色相
殊勝景云第一女色惑亂不分 日光威勢眼見色相 相似作者
目眩三時如初 第三二種不論 現量比量
非量現量便 乃至名為景云四塵實法病人
功能病人意識 比量依止威勢現量威勢
香味任運便是威勢 名為現量 大勢威德名為
功能思慮名為 作用 能緣現量便
能緣現量建立 境界思惟思惟 實地本質建立境界
建立定心影像體能 現量前方便未成 思惟現量
建立境界名為錯亂 一月眼根以是錯亂現量是故
五根五識非量不得皆是現量 眼識意識一月不明 尋求意識錯亂眼識不明
是故五識但是現量 現量正理現量 分明正智
有分現量不同 因明世間清淨現量定心現量非要
現量比量執持自相知道執持相比冠冕等比 現見自體現見
現見現見現在 過去現在修善過去 修善過去未來修善
過去修善以此過去來生 修善正教不可記法尋求記別 十四不可記法尋求記別
安立記者自體後記差別 一切樂受隨眠隨眠如是隨眠
違法三受 便違法有相差別 差別景云有為有相有為
差別安立一分四相一分 四相差別差別差別 無為差別差別指事
有為差別無為建立者 生住滅差別無為亦復建立無為法差別有為法
無為生住滅有為亦復建立無為法差別相者可言無為法 草本如此三藏三藏
問答中一不決第二復次同類所以 名為不成同異名為不定
名曰相違不決不定 同異相違不能決定 不成四相違
同異在此相違 決定真因
真因無諸過失體能 相違似因似喻不能 相違真因
莊嚴中分五種莊嚴 圓滿二十七稱讚功德 名稱功德
愛樂 受持聽聞思惟純熟修行 讀誦受持聽聞聽聞
思惟純熟解讀受持 聽聞思惟純熟引發勝者善能增上
善能引決大施會 八部眾大眾國王王子斷事
聖眾見諦沙門 樂法二眾六處大眾 王家理家
解義樂法 正語中路
無義無義正道 二諦能立成立真理問答成立
成因法師 一者二者 後五後五如次第四
聲明長行開列 解釋法施建立名身句身文身 聲明五德五德
聲論能詮聲論名句文體 則是音響無常無常 聲名聲明施設建立
聲明聲明能詮 建立差別相應諸法 相應差別轉義一法
義門差別一色可見不可 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男女 差別
中有補盧沙 (去聲) 是非
八轉一一 如是九十六建立初中 上士相差 八轉
小兒下士未有不知 中士 善惡不知上士
應作應作三士各自 初中上士 八轉過去過去殊勝
過去過去過去殊勝未來現在長時現在現在剎那殊勝處所 施設建立者樹根根本
本名則是出聲處所名為 出聲聲明梵王創造 一百聲明帝釋略為十萬
略為 略為八千處所現行唯有已滅
聲明三百 聲明界論八百名為 因緣釋迦一千五百
五百五聲 根本處所聲明為生護法 菩薩五千聲明西方
聲明究竟盛行相續 聲明第一 初時梵王一一帝釋
一品第二名號品名 中根中略
名為宣說宣說 三品上來五分則是五品 聲明字體
三百聲明一千 八百界論 因緣五百釋迦論及五百
名為第五工業明處 成工業者六畜資生成禮 工業女工龜茲
西音名和合工業成熟工業 飲食

瑜伽論記卷第五 (之上)

瑜伽論記卷第五 (之下) (第十六第十九)

遁倫

[0414c05] 卷第十六

[0414c06] 思慮遍行思惟意識 名為思慧諸法 五蘊為此分為三門
自性清淨思慧 清淨所知一切應知 諸法佛經長行要義
遠離一切不思議 了知 稟承發言名為稟承
菩薩聞說名為外道邪說 正說善說 信解
信解 所知法應慧觀第二 分為問答問答
有法無法 有法自相 有法分為結成勝義
即真根本智安立 依他性現在現在去來現在自相有法
聚集假如二相續假 三世一有不斷即是 分位相應自相
於是依他性後得智 名言名相真如不順 圓成實性二事
無體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