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Viṁśatikāvṛtti 成唯識論述記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本)沙門基撰
[0387c19]論。云後開導依至不相續故。
[0387c19]述曰。即是難陀等長徒之義。文分為三。一辨五識。二辨第六。三辨七.八。此等即初。此依居末故復
言後。開導依名如前已釋。此師意說。如瑜伽等第一。五識六業中第四業云唯一剎那了別。彼第三云。又非五識身有二剎那俱
生。亦非展轉無間而生。故大乘中。五識唯一剎那必不相續。終始必然。又彼第三云。又一剎那五識生已。從此無間必意識生。從此
無間。或時散亂。或耳識生。餘五識中隨一生等。故知五識自類前後。及與他前後。皆不相續。
[0388a02]論。必第六識至為開導依。
[0388a02]述曰。如前數引。非自力生。彼第三又云。說眼識等隨意識轉。亦是唯以第六意識為無間依。第七.八
識於此無力不引此生。非此開導。故前五識各唯依六。
[0388a07]論。第六意識至為開導依。
[0388a07]述曰。或由五識所引生故。彼第三云五識無間必意識生。故是此證。即明了心後生意識。即以自.及五識。合八識中以前六識為開導依。
[0388a11]論。第七八識至為開導依。
[0388a11]述曰。自相續故。不假他力所引生故。但自類為依 問曰平等智起等時何非此依 答彼先自生。但由六識令其轉變。非由今引方始令起
故非此依。彼力疎遠。此常徒義。
[0388a16]論。有義彼說未為究理。
[0388a16]述曰。安惠等解。文有其二。一破斥。二申正義 破中有三。一總非。二別破。三結。此即第一。撥前全非故言未究。
[0388a20]論。且前五識至可如所說。
[0388a20]述曰。下別破斥。文有其四。一破五識。二破第六。三破末那。四破第八。
[0388a23]破五識中。初縱。後奪。此即縱也。前師五識唯一念生。今先破此故言且如前。五種識等。謂五識有三位。若論多分可一念生。一
未自在位。二率爾遇境位。三遇非勝境位。上一位言通下二處。次一遇言貫下第三。後境之言復通第二。若此三位可如汝說。除此三位餘應相續。
[0388b01]自下奪中即成三奪。先翻未自在位。
[0388b02]論。若自在位至寧不相續。
[0388b02]述曰。翻第一位。此有二說。不正義者。初地亦得轉五識故。若正義者。此位即在八地以去皆能任運。此
於有漏五根。亦能得互用故。無漏殊勝非前位故。然此舉勝故說如來。次致等言意攝餘者。諸大菩薩方始能然。餘不可爾。謂
佛世尊於境自在。轉變皆成。以眼聞聲諸根互用。不假分別恒緣於此故名任運。更無疑慮故言決定。無所未知即無尋求。
恒決定緣。此五識身何不相續。瑜伽第一.第三等說。若於此不決定。五識之後起意尋求心。為先未決故。諸佛先決故無尋求。彼
論復言前三心是無記。諸佛心善故無尋求。亦應諸佛無率爾心。若以此時境至為論假說有者。以於此境今初見故。若皆已見
故無尋求。已曾見竟無率爾心。即諸佛率爾心時。亦名決定。亦名染淨。亦名等流。於一時中具四義故。然但有三。餘人之境有所
未知故心前後。佛則不爾。非此未定後方定故顯五心者。謂自在位即翻第一未自在位五可間斷。佛即相續。
[0388b23]已前總是以事望理難。次當更說。為非初過等流心後亦得相續。
[0388b25]論。等流五識至多念相續。
[0388b25]述曰。自下乃至引大論云故非二識互相續生。是翻第二率爾遇境。初出理。次引證。後重成。此意亦
如未自在位。其五識等流者。其五心中既為第三決定。第四染淨。第六意識作意引生。如覩佛像。專注一緣未休覩來名未捨頃。
意.眼二識俱並未捨。如何不許多念相續。
[0388c03]此則出理。次引論文。
[0388c04]論。故瑜伽說至應知亦爾。
[0388c04]述曰。第三決定無記心後。方有第四染淨心生。引五識等等流心起。瑜伽第一五識生時三心可得等。此
文可解。如彼論中第一抄解。五心次第如別章釋 而彼不由自分別力者。顯是意識所引生義。其文易了。既引論已。
[0388c10]論。彼意定顯至俱相續轉。
[0388c10]述曰。下重成。非五識身一念即滅。可言五識互相續生 彼若解言五識定斷。若爾何故言相續轉。遞相
續生。非眼識斷已唯有意識。後復眼生可言相續。
[0388c15]論。既眼識時至互相續生。
[0388c15]述曰。論主難云。既眼識時非無意識。五識斷已後意識生。若爾此是意相續生。如何乃言五識相續。如眼
識時無意識。意識時無五識。更遞生故可互相續。此既不爾。故非二識互相續生名為相續。
[0388c21]此第二以理成教難。次第三翻遇非勝境。以教成理難。
[0388c23]論。若增盛境至戲忘天等。
[0388c23]述曰。自下文有三。初標宗。次引證。後理成。此初也。若遇中境。不能逼身奪於心故。可許暫捨五
識不續。設許不續。若遇勝境逼身奪心。或雙逼奪身.心。即五識身亦應相續。境增勝故。此位正在未自在位 其如何等舉現事者如熱地獄。火增盛故 戲忘天等
等憤恚天。總言即是欲界上四天。無別處所。但樂.憎者。瑜伽第五四句中云欲界諸天不別言處。如毘婆沙第一百九十九有
二說。一云住妙高層級。二云即三十三天。若准瑜伽即上四欲天。以下二天可相殺故。此善.惡人緣強難捨。故五識身定有相續。
[0389a07]釋唯一念文。此據率爾.境平等故。
[0389a08]復次引教成。
[0389a09]論。故瑜伽說至名為意根。
[0389a09]述曰。五十二說。文言通故六識。明知互為緣也。
[0389a11]論。若五識前後至等無間緣。
[0389a11]述曰。下理成也。其文易解。若五識間斷故前後定唯有意識。彼第三說眼識率爾心後。定有意識尋求。此後或時散亂。或是耳等識生故。非
眼識後許耳識生。以此中言眼識後唯意識。不言五識生故。即五十二應云若此一意識。為彼六識緣。乃至此六識。為彼一意識緣。以前後定唯有意故。
[0389a19]論。既不如是至有相續義。
[0389a19]述曰。結五識也。
[0389a20]上來第一破五識身不相續義自他五識無無間緣。自下第二破第六意識以前五識。不以七.八為開導依。有二。
[0389a23]論。五識起時至為開導依。
[0389a23]述曰。謂瑜伽第三說五識身隨意識轉。及六十七.集量論等云五識俱時必有意識。即此意識能引第二尋求意識生。即以前念自類意識為無
間緣。何假五識。若前一念獨起五識。後方意識尋求心生。可如所說五為意緣。既不如是。故知意識不以五識為開導依。五識自無勝勢力故。第一破意用五為依。
[0389b02]論。無心睡眠至為開導依。
[0389b02]述曰。此下第二難第六意。令以七.八二識為依。五位無心第六識斷。此滅定等有無第七如常徒說。
此等五位唯有七.八二識相續。後出無心時第七.八識。應與第六意識為依。彼先間斷。此恒續故。如在定中耳聞聲等。意雖
不同緣。然為耳識依。以意先有故。此耳間生故。五位無心。以七.八識同彼定意。以此斷意同彼耳識故理應爾。
[0389b11]論。若彼用前至彼云何爾。
[0389b11]述曰。難前師說。彼滅定等。對法第五。以先滅心為無間緣。中間都無自心隔故。唯以自類為依。不假他七.八者
五識體雖斷。無一自心隔故。應如彼意不以意為緣。其五識此既不許然。以先意識為無間緣。不以自類五識為緣。彼滅定等第六意識何故即爾。是
即意識不假五識。亦是六以七.八為緣。例同五識用意為依。
[0389b20]自下第三六為七依難。彼先七.八各自為緣故。
[0389b22]論。平等性智至為開導依。
[0389b22]述曰。即顯末那名通無漏。雖即六識轉末那得名為第七。實非第七。不通淨故。不爾違經。初地初心第七識俱平等性智。由先念心世第一
法二空觀有漏心引生。故七應以第六為依。唯於此時要由第六引方生故。即准餘時起平等智義亦應爾。
[0389b29]自下第四八以六.七為依難。於中有二。先果中識難。
[0389c02]論。圓鏡智俱至方便引生。
[0389c02]述曰。此識唯在金剛心中。此有二說如前已解。此位之前得二智故。故此時第八以六.七為依。餘時無故。
[0389c06]論。又異熟心至相應善心。
[0389c06]述曰。此第二以因中識難 攝論第三說異熟心依染污意。無性染意即是第六。世親染意或第七心。故
知第八亦依六.七。此約異生.一分有學。菩薩受生如對法第五。有是願力者。此要十地大菩薩眾為度有情。若分段.若變易。亦
由二智善心為緣第八得起。此說通初地或說在八地 前說為勝。
[0389c14]論。既爾必應至都未盡理。
[0389c14]述曰。既有三證。故知第八以六.七為依。由前八識皆有過證。第三結云彼所說言都無盡理。
[0389c17]論。應說五識至為開導依。
[0389c17]述曰。以下結正歸宗。五識以前六識皆得為依。自相續故。他引生故。得次無間生。大論第三云亦非五識無間而生者。此據多分率爾心語。
[0389c21]論。第六意識至為開導依。
[0389c21]述曰。不假五引。故用前自類為開導依。五位無心時。或第七.八為依。例與五依故。
[0389c24]論。第七末那至為開導依。
[0389c24]述曰。如起大乘初無漏心。亦以第六為開導依。
[0389c26]論。阿陀那識至由前說故。
[0389c26]述曰。第八初起圓鏡智時。諸異生等初受生等。以前六.七為開導依皆不違理。由彼如前所說理故總結成義 言阿陀那者通無漏故。此
中四緣如下廣解。
[0390a02]論。有義此說亦不應理。
[0390a02]述曰。於中有三。初總非前。次申其義。後總結正。即初文也。此護法釋。
[0390a05]所以者何。
[0390a06]論。開導依者至等無間緣。
[0390a06]述曰。下申其義。文意有四。一出體.義。二破前非。三申正理。四釋違難。下即初也 開導依者。與四
緣中無間緣別。但是開導依必是無間緣。有是無間緣非開導依。謂前念滅自類心所。
[0390a11]開導依者謂有緣法。謂若有法體是有緣。即簡色.不相應.無為法等。有所緣有力者能引生故 無主者。即簡一切心所法等。彼
非主故。要主有力方可為依 能作等無間緣者。簡異類他識為此識依。或自類識後心不為前心依。或雖是心俱時。不得為心所依。俱非開導故 故言等無間緣即
唯自類。
[0390a19]論。此於後生至非心所等。
[0390a19]述曰。前念心王此於後心.及心所法。能開避彼路引導令生故為此依。此但屬心。非諸心所.色.不相
應。皆無力故。亦非無為。無前後故。故復言等。此則第一釋依體.義。
[0390a24]論。若此與彼至為開導依。
[0390a24]述曰。下破前非。其有兩種。一諸識不俱難。二色.心無異難。下初難也。說此與彼為此依者。即是要有
開導力故。一身八識既容許有俱起之理。如何自識與他類識為開導依。開避彼處引導令生要相有力。他現生處不障我路。非如自前心。如何他識與此為依。如薩婆
多師六識不俱起。心相障故可互為依。今既俱生應無開導。
[0390b04]論。若許為依至心不並生。
[0390b04]述曰。若互為依。互相障故。同小乘等異部之心無並生義。以薩婆多等皆不並生得為緣故。此即第二難互相望前有依義。
[0390b08]論。又一身中至色等應爾。
[0390b08]述曰。以下第二色.心無異難。中有二。一難無異。二釋相違。此初也。八識俱起多少不定。如五十一等
說。第八識或一識俱。或乃至七等。若如前說得互作緣。色法應爾。多少不定 言等者。一者體等。二者用等。體等者前後一法故。
如心唯一。乃至受等亦唯有一。隣次而生無餘自心隔故名無間。若許一心為多心緣。應非是等。如色等故。
[0390b17]若彼復言色如心等許是無間緣。
[0390b18]論。便違聖說至唯心心所。
[0390b18]述曰。心.心所法四緣定故。如菩薩地第三十八十因中。云唯心.心所是等無間緣。亦如瑜伽第三等。云
四緣能生識。攝論第一云。心.心所法四緣定故。故非色有等無間緣。
[0390b23]彼復難言。何為攝論第三云阿羅漢心唯可容有等無間緣。故知色法亦有此緣。
[0390b25]論。然攝大乘說至應成無用。
[0390b25]述曰。下釋相違。攝論所說是縱奪言。謂假縱小乘上座部中經部師色有等無間緣。奪彼因緣。彼無第八心。以色為因故。即是設許色有此緣
無因緣義。不作此解等言無用。謂前及後各有一法相似名等。今不相似亦名等故。此設縱言有二種義。一者彼部計色有此緣故。此文為證 若爾何故攝論第一。云
非經部師唯色等法名無間緣 第三卷中約色之中含諸種子或及心故說有此緣。彼第一卷據彼無識.及種子故唯有色法。言不得成等無間緣。或第一卷是經部計。
第三卷中上座部等義 二者以彼第一論文為正。此義為正。經部本計非必許色為無間緣。以不等故。第三卷中且設許有欲奪因緣。非彼計色為等無間。此中即是色.
心前後前為後因。
[0390c13]論。若謂等言至等無間緣。
[0390c13]述曰。前師復救。前但總說等字未更分別 彼謂不然。不遮多少各一法故名為等也。但表前念是此心.心所。後亦此心.心所。表此同類得
為緣者。便違汝執異類識作等無間緣。不相依故。八識相望各各異類。何得為緣。
[0390c19]論。是故八識至俱起義故。
[0390c19]述曰。大文第三申其正理。自類眼識等無俱起義故。所以自類前念之識與後為依。
[0390c22]論。心所此依隨識應說。
[0390c22]述曰。其心所法既屬於心。各隨本識以說所依。故隨識說。
[0390c24]自下大文第四釋難。於中有五。一諸心相應難 問八識俱時起。異類相望不作緣。異類心所既同生。應非心所導。
[0390c27]論。雖心心所至不應為例。
[0390c27]述曰。受.想等法異類並生。而互相應不相違背。和合似一。故顯揚論.五十五等云。心.心所和合非不
和合。不可離別施設殊異。定俱生滅。事業必同。俱取此境。故隨一心開導之時。相應心所亦能開導。具此五義故。故得心與心所。心所與心。等作無間緣
言五義者。一相應。即所依.時.事.處四義等同故。二和合似一。三俱生滅。四事業同。三性必等。五開導同 諸識不然。各互相望不具此五。不應
例心所令同異識。
[0391a09]自下第二心所成依難 問心.心所法雖異類相望互作緣。緣義既無差。為依亦應等。
[0391a11]論。然諸心所至無主義故。
[0391a11]述曰。其心所法非開導依。於後念所引生無主義故。依是主義。心所非依。緣是由義。心所亦是。
[0391a14]自下第三各應為緣難 問八識自類如前眼識等為後眼識等依何故受等不唯為後受等依。而眼識俱受。得與後自俱想等為
依。此何故不如著名沙門義想望想。受望受等耶。為解此難。
[0391a19]論。若心心所至此緣便闕。
[0391a19]述曰。心唯望心。心所別別望別別心所。自類為依者。第七.八識隨其何位。初轉依時相應信等此緣便
闕。自有漏位未曾有故。為成此有緣故。心望心所得作此緣。
[0391a24]問緣闕何事。
[0391a25]論。則違聖說至皆四緣生。
[0391a25]述曰。既違聖教。減三緣故。即與攝論第一等云心及心所四緣定故言相違也。
[0391a28]自下第四後起由他難 問如出五位無心之時。六由七.八先有故生。何不第六以七.八為依。
[0391b02]論。無心等位至即前自類。
[0391b02]述曰。彼位雖斷。而後起時彼開導依。唯以已前初入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