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 Weishi Lun Liaoyi Deng 成唯識論了義燈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一 (本)淄洲大雲寺苾芻惠沼述
[0659a06] 將釋此論四門分別。一論起所因。二明同 異。三明歸在。四釋本文就初起因復分為 四。一明部分之處。二明部分之年。三明部
分所由。四明造論因.主 如來說教體一 真如。平等利生實無差異。然隨根性悟解 不同。漸.頓有殊說教為異。故法華云。雖一
地所生一雨所潤。而諸草木生長各異。寶性 論中猶如一河三獸渡水得淺深異。攝大 乘論如一寶珠隨求雨異。無量義經常說一 相。悟解不同得諸果異。故如來教隨機說
別。初對外道等。說我為無談法為有。次 對小乘。破執法有說法亦無。後令趣實 方為顯說非空非有。故瑜伽釋云。諸有情 類無始時來。於法實相無知僻執。起惑發
業輪迴五趣。如來出世隨宜為說處中妙 理。令諸有情了達諸法非空非有。遠離疑 執起處中行。隨應滅障各自修滿。得三 菩提證寂滅樂等 佛涅槃後大迦葉波。及
婆師波。雖分二處結集三藏。然一百年 中佛法一味。時有舶主之子名摩訶提婆 真諦三藏部執疏云阿踰闍國。慈恩法師 宗輪疏云中天竺國 出家學道遍通三 藏
然准部執.宗輪疏等。說其五事與慈 恩法師瑜伽抄中說少有別。應大小乘說之 各異。此具如彼三處所說 於百年外在 波吒 [利/里] 子城鷄園寺內
說此城由具如大 唐西域傳及真諦部執疏說 十五日夜次。 大天說戒經。說戒經了遂說五事頌云。餘 所誘無知。猶預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
真佛教。耆年聖者咸不許之。即翻彼說第 四句。云汝言非佛教因此小乘部分為二。 諸聖者眾。遂以根本結集之時大迦葉波。以
為其師云上坐部。大天徒侶以婆師波。為 其所師。云大眾部。後二百年內。於大眾 部復分成九。三百年內。於上坐部分成 十一。如宗輪論并文殊所問般若具說。若部
分緣由真諦三藏部執疏中一一廣說 昔者 阿難將入涅槃念曰。佛記罽賓新云迦葉 彌羅。當有比丘名末田提。於彼國土。 流布法眼。即便法付末田尊者。欲此國中
立寺弘法。此國有山四面高峻中間極廣. 唯有一門。龍王所居中滿其水。尊者運通 從空而下。向龍王言。意乞一坐具許地。龍 王許之。便以通力令坐具寬侵水將盡。
龍王從乞願留周迴十五里水為龍所居。因 即立寺僧從既多淨人復眾。後僧漸少奴漸 群強。自立為王。因號奴國。後此國王號迦
葉利師。極甚敬信。每請眾徒入宮說法。中 間諸部而共雜居。前後說法各各有異。王 問所以。具說其由。王曰今者取誰部定。 時迦延子依薩婆多造發智論以示於王。
王可弘之 (此上傳說未見正文) 。依天親傳。佛滅度後三 百年中。有阿羅漢名迦旃延子。母性迦旃 延。從母為名。先於薩婆多部出家。本是中
天竺人。後往罽賓國。罽賓國在西天竺。與 五百阿羅漢.五百菩薩。共撰集薩婆多部阿 毘達磨祕不流出。經於多時五天不覩。後
東天竺阿踰闍國有一法師。名婆須跋陀羅。 聰明大智。往彼習學誦得流外。廣如彼說。 後鳩摩邏多.室利邏多皆廣造論。弘初有 教眾生著有。大乘法教多皆隱沒
二百年 外有南天竺龍猛菩薩.提婆菩薩俱出於 世。龍猛菩薩造大智度論釋大品般若。造 無畏論。滿十萬頌。中論出於無畏部中有
五百偈。十二門論等。龍猛弟子提婆菩薩造 百論等。廣如付法藏傳及龍樹等傳說。為 破小乘及諸外道執我執法說之為空。時 多著空 後九百年北天竺境富婁沙富羅。
此云丈夫國。有國師婆羅門。姓憍尸迦。有 三子同名婆藪盤豆。此云天親。今云筏蘇 畔度。此云世親。雖同一名復立別號。第 三天親於薩婆多部出家得羅漢果。別名
比隣持跋婆。比隣持是其母名。跋婆譯為子 亦云兒。長兄是菩薩根性。亦亦於薩婆多 部出家。後得離欲思惟空義。不能得入 欲自殺身。有賓頭盧阿羅漢。在東毘提
訶觀見此事。從彼方來為說小乘空觀意 猶未安謂理不應爾。因此乘通往覩史 天諮問。彌勒菩薩。為說大乘空觀。還下思 惟即便得悟。因名阿僧伽。此云無著。爾後
數往兜率陀天。諮問彌勒大乘經義。為餘 人說聞多不信。即自發願。請彌勒菩薩下 說大乘。令眾生見皆得信受。即如其願於 夜下時。放大光明集有緣眾。於踰闍國
說十七地論。隨所誦出隨解其義。經四 月夜十七論竟。雖同一堂唯有無著得 近彌勒菩薩。餘人但得遙聞。或有見異。 時無著師更為餘說。因此餘人方始信受大
乘法義。第二子亦於薩婆多部出家。博學 多聞遍通墳藉。神才隽朗無可為儔。戒行 清高難以為匹。兄弟既有別名。故法師但 稱婆藪盤豆。所餘因緣廣如本傳所說。依
瑜伽論廣造諸論。解釋大乘弘非空有。及 造此論。十師之釋合糅翻譯皆如樞要。然 護法菩薩千一百年後方始出世。造此論釋
及廣百論釋。清辨菩薩亦同時出造掌珍論。 此時大乘方諍空.有。上來總辨四門之義。 智者知之。此即論之起因。
[0660a17] 二明同異者。復分為四。一教益有殊。二時. 利差別。三詮宗各異。四體性不同。具如法 苑總聊簡說。問前說輪益.義益二理何殊 答
義約所詮之理為稱。輪據斷道為言。二 義各約一途。故云輪.義二益 問以教對 機教有三時之別。未審輪體為別為同 答根性既差輪體有別。約初有教說體如
常。空教之中體少有別。以八空聖道為體。 證空理智為體。以說空教為因。以證 空加行智為因。所緣空為境。餘覺支等 空為助伴。以道.定戒空為眷屬。以菩提.
涅槃空為果。若第三時法輪體者。雙合前 二亦得非正。正者如瑜伽論.及法華疏第 四卷明 問說此密語有何益 答准攝 論第八有十果。謂令說法者易可安立
總括義故。乃至於智者前論義決擇入聰 慜數。為斯十利說祕密言 問義益之中 有了.不了。輪中亦輪.非輪不 答大.小相形 隱.顯相對二並得有
又解不例。詮理有 顯.密。義中了.不了。對機皆滅障。皆輪無 不輪 又問要集敘解深密。云了義者清 辨等云。說了義者結集家語非正佛說者
不爾。彼非善通。應云清辨等言。此對俗 諦說最為勝名為了義不望勝義。若以有 違云非佛語。便令聖教皆不可信 了. 不了義法苑分四。今要集云。更加一門。
執著名字名為不了。不著名了。故自在 王菩薩經上云。了義經者一切諸經皆是了 義。以依義故。一切諸法不可說故。菩薩 如是名為了義。若人於一切經。不能如
是依義是名不了義。何故名不了。是人不 了義故。准此經文云。是人不了義故名不 了義。不判經為不了義。又經云。自在王菩
薩依如是義趣法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 不如是依者。一切經皆是不了義。准此意。 能不執著一切經皆是所了義。若執著者一
切經皆是所不了義。不得約人自不能了。 便判聖教亦為不了。要集解云。能令生 過或生功德。說了.不了。此通一切大小乘 經 此判不爾。若由不了即生過失名為
不了。亦應名不善。亦應名有漏。便非稱 實。有多過故。今者正解應云。依法分 四。如法苑明。又加依人。對解了不執名 為了義。對執著者名不了義。如似二諦
辨時利中 問何故如來初說有教。中 談空教。後演不空不有教耶 答據不定 姓。未發趣時。且令慚悟所執我無。唯有 蘊.處.界等諸法。名為有教。為已發趣得小
果者。令趣於大次悟法空觀彼所執界 處等無。名為空教。後為發趣一切乘者。 顯所執無。非執是有。非一向空。亦非皆有。 為不空不有教。為對慚悟說教三時。若
對頓悟無三時別。又所說教非定如是前 後次第判為三時。並約所說義類相從。望 不定姓當第三時。不爾華嚴第二七日世尊 即說。可對慚悟在般若等後。方始演說判
屬第三此有二義。一約前後。二約義類。 約前後亦有二義。初說生空。次說法空。 二者初說生空密詮法有。次說法空密詮 法無。後方顯明生.法二執所取不有。若離
二執真俗不無。故經說云。有為無為名為 有。我及我所說為空 問若據漸入此等 諸教是第三時。第三時教普為發趣一切乘 者。今此一論正被何乘。若為三乘如何破
彼。若唯被大非第三時 答破我之文通 入三乘。破二乘處令唯入大。又破彼執 不破彼乘。故通為三 若爾法華既亦云 破乘應第二時 答對不定姓約理說一。
破執理別令其趣大。若其定姓觀行不同 說如藥草。乘即有別故得通被。然多為不 定故說此經。唯說一乘為諸聲聞所作事 故等 若爾既第三時普為一切。何故解深密
云我於凡愚不開演。阿毘達磨云勝者 我開示 答大分三時云為一切。不言一 一文各各為三乘故。今此論.解深密等上下 文中可通被三。故不相違 問既對漸悟
說教三時。即第三時亦為漸悟趣大者說。 只是為大何得說言普為一切 答為根 熟惠悟既通故。為顯說三乘所觀空.有諸法 云為一切。般若經中雖有三乘各各得益。
未分明說法非空.有。故屬第二。若約頓 悟可立一時 問若立一時與古何別法 苑不許 答古立一時。約佛一時能頓說。 故名為一時。據能雖示對機不然。以眾
生機熟有前後。寧得一時說法名為一時。 今立一時約理是一。對究竟果名為一 時。又約被於頓悟之人。隨說何教而能頓 悟一會所說二空之理。雙除二執故名一
時。所以鹿苑初說四諦法輪。無量菩薩入於 初地等。若聞四諦不悟法空。云何得入 初極喜等。不定一會名為一時。約頓悟者 隨所聞教。常悟空.有及以二空始終一化
名為一時 辨時之中劉虬立五時教。設云 據漸悟理亦不然。為提謂等說五戒本 行經時。通得諸乘聖道。不得云初唯人天 教。正為價人不得云兼。又設對漸不得
約定年月前後以立五時。又無教文故為 過也。又漸頓教。若以一會所說二諦理 盡名之為頓。即不應說華嚴.勝鬘等為 頓。法華.般若等為漸。俱一會中明理盡
故。若云對大不由小起即說為頓。亦不 應定說華嚴等為其頓教。判法華等為 其漸教。俱有漸頓機在會故。不障立漸. 頓。不許定判教。法苑本意應如是知。
[0661b05] 又辨時意以解深密說三時教。今此論等何 時教收 然要集等云。約此等以辨教時 名為教依 今謂不爾。不約說於半滿二
教。有作無作.生法二空.人天言教。此等法 時以為所依。若依此等各自是時。說唯 識教說唯識時。何須更辨是何時教。若
約半滿.有作無作.生法空等法門別辨。法 門無量何只爾許。又隨別法而以辨者。即 亦如名說唯識法教。何須對辨。若云諸 教所說不同。諸師立時明教各別。此何
所攝者。亦不應爾。說一.二.四.五時教 等無聖教文。並不可依何云教依。既不 准定空設劬勞。然瑜伽論說時為依。依三 世辨不約教時。取此誤也 又因論生論。
聖教之中一音說法有二不同。一詞。二法。 如無垢稱經。皆謂世尊同其語詞。或生厭 離。或歡喜等法。如涅槃經二十四云演說
一法若界若入。一切眾生各隨本解而得聞 之。是法.詞合說。一名.句中現多名句。一音 聲中現多音聲。故各隨本解攝假從聲。以
諸名.句隨生有別。然不離聲故總名聞。 又梵網上云。一音中說無量法品。又云苦. 空.無常.無我一諦之音。並法.詞合 或但
舉法。如華嚴云。若多貪恚等八萬四千垢各 聞對治法 又云。一音說法。或有眾生學 聲聞乘。聞佛說法即知聲聞藏。此等即但 明法無礙。亦得通詞。聞即聞聲
又無量 義經云。能以一音普應眾聲。即但是詞 又如婆沙七十三云。一音者梵音 若支那 人來在會坐。謂佛為說支那音義。此通 法.詞
又云。貪行者來在會坐。聞佛為 說不淨觀等。此即唯法。雖各有義且辨一 音不說所餘 問隨能聞現聲各有殊。若 據所詮法各差別。何名一音 答或一剎
那。或一無漏。或且隨一所詮之法。或隨於 一所化之生。或從於如。總得名一 問若 爾何故毘婆沙云一音者。梵音。若支那人來 在會坐。謂佛為說支那音義
答不以小 乘而為定量。既如如意隨求雨寶。故隨生 感各各現聲。或聲清淨名為梵音。非必唯 同一梵音聲 問佛說一音具諸法門為 不具耶 答有四解
(要集所敘) 。一云如來無相圓 音。以無相故佛說一音。以圓滿故普應眾 生。此答不了說不具故 一云如來但出一 音。未知何以為名。而眾生心中聞無量法
門 (此答不正。不答問故。亦同外道老莊說故) 一云如來隨所化者。 一時具有無邊法門。隨正所為故云一音。 此意一音具諸法門。隨正所為一別有情名
為一音。然答不明。應云隨所化生方類不 同。於一時中現一切音。一一音中具諸法 門。且隨一生或正所為故名一音。非一音 言唯詮一法。雖然答問亦不分明 一云
如來所出一音聲體自在難思。與彼無邊名 等相應為眾生說故。經云。如來所出一語 中。演說無邊契經海。此釋雖勝亦未盡理。
言一音者。為一梵音。為一剎那。為名等 各別。為一名中此現多名等。今謂一一聲. 一剎那聲.一一名等.各能現多。或一聲現多
名。或多聲現一名。或一名現多名。或多名 現一名。句.義准知。隨義皆得名為一音 要集云。菩提流支云一音教。法苑廣破然 恐不當 此亦不了破意。彼云一音頓說
名為頓教者。非一音中即頓說教盡。根性 前後不一時故。何得一音頓說教盡。又復 設爾不應別判華嚴等為頓。又以一音名 為一時無教定判 又云半.滿而為二時。
法苑所破亦恐不當。經云為聲聞說半 字者。豈不約逗機。故恐不爾。亦不解彼 法苑說意。彼意不障逗機而說名為半.滿。 但不許判為漸頓機。說於半.滿名漸.頓
教。為定姓人亦說半滿故 詮宗各異者。 敘外道如下破明及法師瑜伽論抄明。敘 小乘計如法師異部疏具解。煩不具引。明 自宗者。別宗即唯識章是。然疏略解名成唯
識故。此即以唯識為宗。識有非空境無 非有。以為宗也。雖具明諸法皆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