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 Weishi Lun Liaoyi Deng 成唯識論了義燈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了義燈卷第六 (本) (論第七未盡)淄洲大雲寺苾芻惠沼撰
[0770a25] 言餘識識故。本釋如疏。西明云。第六意識。 及大眾部等所立細意識。自宗七.八皆是有 法餘識識故。然七.八識前依理.教已成立。
故有法得成 今謂不爾。若前成立有法得 成。非取外法前已立訖。應立已成。若云 前立為有。今立不離故非已成。前亦數成
不離識訖。又大眾部立麁.細二第六意識。今 亦立彼豈不違宗。若云彼細即我第八。何 成立彼大眾所立細意識耶。立自八故。又
若不置極成之言。後身菩薩不善意識。他方 諸佛第六意識。亦有法中應有一分所別不 成。若置極成即七.八識非他遍許 要集
云。若餘識中兼七.八者。有法雖言餘識。仍 有不定。由此有釋於理為勝 今謂不爾。 餘識有法既兼七.八。更有何識而為不定。
以避此過。但云餘識不言第六故。又設 非兼七.八。親所緣境不離能緣心。亦無 不定。
[0770b14] 論。謂識等生時無實作用等者。大乘鏡中實 無色起。薩婆多許有別色生故。此論云。但 如鏡等似外境現。本釋如汝即是如彼薩
婆多等。若經部師宗雖無別色亦有似現。 非大乘宗許有別色故。維摩經等云。如燋 穀芽。如谷響。如鏡像等。並喻無故 若爾 何故攝大乘等以鏡像等喻依他起。不可
就他他是實故。自無別色。何喻依他 答 有二義。一取不離義二取似義。且如鏡像。 薩婆多許。一不離鏡。二似面等像而非實
面。不取像色實與非實。對薩婆多取其二 義。對經部師取似有義。實不離心 問大 乘鏡中既實無像。云何解深密心意識品云。
如一影生緣現前。唯一影起等。佛地經云。如 依圓鏡眾像影現 答就他宗及世間許 取以為喻。亦復無違。經部雖無實影。取似 亦復無失。攝論云。由迷亂故謂見影像
等。據自實義以破他宗。故解深密云。如鏡 為緣還見自質。非鏡有影。大智度論三十 六云。如油中見像等者。亦是就他非龍猛 等執彼為實 問難他心智應緣外境。今
云緣自心非親緣他心。亦應如鏡為緣還 見自質者。為鏡喻心。為當取質 答設爾 何失 二俱有過。以鏡喻心。應云以鏡為 緣還見自鏡故。心為緣還見自心。如何得
云還見自質。以質喻心為難准此 答二 解。一云且約散位應云如質以鏡為緣還 見自質。今他心智以他心緣還見自心。二 云約定如定為緣。自心變作種種影像不
離自心。如似散心以鏡為緣還見本質。非 離於質鏡中別生 問自心他為緣還能見 自心。自質鏡為緣質不能見。質如何為喻 答喻取少分。如似眼質以鏡為緣還見
眼質。故云還見自質。雖所見非眼。眼依處 故。隨世俗故 問所見之中據大乘宗質. 相有別。云何得云還見自質 答攝相從 質以似於質。據實所見親見自相。取少
分喻喻他心智等所取之境。皆悉無過。故 無性論第五云。非等引地善惡思業本質為 緣。影像果生亦復如是 問諸迷亂見所見 影像。以何為體。何處所攝 答獨頭散意
分別。妄執謂鏡有影等是迷亂等所見影像 何處攝者。要集云。有說還是色處似前相 故者 本疏無文。本釋法苑法處章中云。 影像色是色處者。據獨意識散。緣五塵名
分別意。以相從質在色處攝。不解鏡中執 有實色為影像者。法師本釋不託於質 妄執鏡像為實有者。是法處中遍計所起 問顯揚論中五塵色境亦有影像色。法處
色中定所行境。亦有影像色。遍計色中亦有 影像色。有何差別 答色處影像有其二 解。一云分別意識緣五塵相。以境對根應
法處攝。今者從質及所生果故色處收。二云 五識所變名影像色。本識所變為所餘色。以 根對境第八所變應法處收。以闇從明故 色處攝。二解俱得。然第二勝
遍計影像前 已略辨。定所行者。所變金等無實用等名 定影像 問以鏡為緣。何故不言還見自 影。緣影像故 答緣影不極成。攝相云 見質。
[0771a16] 釋他心智名唯識中。西明云。安惠三釋。護 法二釋。安惠無違。護法釋中第二云。一切所 緣不離能緣故名唯識。通一切位者。言中
有監。云一切所緣不分親.疎。疎所緣緣 監親所緣。總云不離能緣故。若疎所緣緣 亦不離能緣心。何須云緣他心智。不親 緣他心故非離識取。設親緣他心。亦不離
自心故。又前如何言應不親緣離自之 色等。以彼所緣無離自故。正解應云一切 親所緣不離能緣故名唯識。
[0771a26] 論。一切種子識。西明云。能引自類及引同 時自類現行。是因緣性。即自問云。若爾如何 牽引種子為因緣性。解云實非因緣。然菩薩
地假名因緣。因緣類故 今謂不爾。遠望 當現名為牽引。未潤等種自類相生亦是此 因。故名因緣。
[0771b03] 論。極微圓故。西明三釋。第三云。前文通釋因 果第八。即無所熏故。後文通釋因果第八 因微果圓 要集云。於諸釋中有釋第三於 理相順
今謂不爾。謂七轉識。別釋前七。 第八心品下。別釋第八。極微圓故。通釋八 識在因異熟。果位無漏不熏所以。以業異 熟極微劣故不熏。果位無漏極圓滿故不
熏。不爾前言除佛果善極劣無記不能熏 者。有何所以。由此本說於理為勝。以疏解 云又解因中第八。及六識中異熟之心。並不
熏者以極微故。果上第八以極圓故。偏簡 第八果方無漏。五識異解有許通因。佛身 善法無增減故。實果八識俱應簡之。通釋 八識。由此前論但說有七能熏本識生自
類種。
[0771b18] 論。異生求趣色界心後引生無漏等。本釋頓 悟至第八地生第四禪。初得勝身方受變 易 西明云。異生求佛是頓悟人。未斷煩
惱隨眠力故。色界心後引生無漏 今謂若 已隨眠未斷即生彼天。初二果人隨眠。及未 斷色第三果人迴心求佛。亦應定生第四 靜慮。有隨眠故由此故知。頓悟勝能不厭
生死。取最勝身方受變易故必生彼。二乘 不然故不定生 要集云。八地已上亦不 斷隨眠受生有用。故第十地方生自在。餘 地菩薩未極熏修故不得生。由此瑜伽第
四云。由極熏修第十地故得生其中。顯揚 第二云。若善修習不思議三摩地所引第十 地中第四靜慮處者。受出過淨居大自在
天生果。經論文顯。二乘迴心。若無學者。一切 後生皆得非擇滅。欲界經生初之二果。上二 界生亦非擇滅。即於欲界受變易生。不還果
人欲界迴心。即於欲界受變易報。色界迴 心即色界受。此學無學受變易已必無死 生。但往自在不名為生。頓悟菩薩唯除三 惡。餘一切生未得非擇。煩惱未斷雖受變
易亦有生死 今謂不爾。諸受變易必無 捨壽別受生死。若別受報。為廣果天業。為 大自在天業。若廣果業不異前受。何須更
受。若自在天業彼何時造。若是新造非名後 報。若是舊造應五那含人舊造淨居業。彼既 不爾此如何然 又復二乘有學迴心至第
十地應別生死。文說第十地菩薩生。不云 直往非漸悟故。又此論第八云。謂不定性獨 覺.聲聞.及得自在大願菩薩。已永斷伏煩惱
障故。無容復受當分段身。恐廢長時修 菩薩行。遂以無漏勝定願力。如延壽法資 現身因。令彼長時與果不絕。數數如是定 願資助。乃至證得無上菩提。若第十地有生
死者。應更容受當分段身。亦非永伏煩惱 障。又不得云資現身因與果不絕 問 二乘見道前迴心趣大。為漸。為頓 答如 本法花疏。及法花義決廣.辨。恐煩不敘。
[0771c27] 論。大自在宮者。對法第六.解深密經.瑜伽七 十八九皆總相說。如瑜伽七十九所說。淨土 或三地菩薩等往生。十地亦在其中。對法但
明佛之淨土。云唯佛所覺非得靜慮者靜 慮境界。總相說土不簡何佛。亦通菩薩而 得往生。文中亦含大自在宮菩薩生處。不 爾十地菩薩不生。由文隱故。要集家說餘
本不獲 然自在宮受佛位處。居他用土 處所不定。何以得知。准十地經云。是時菩 薩三昧現前時。有大寶蓮花王。周圓如十阿
僧祇百千三千大千諸佛世界。是時菩薩其 身殊妙稱可花坐。世界既有十方。非同有 部傍布。故自在宮處所不定。然十地經論。後
報利益摩醯首羅智處生故者。據第十地初 往而說。第十地滿欲受佛位所居之土。非 必住在自在宮處 問如初地菩薩見他受 用土。如百三千。已上漸倍。計第十地所覩
淨土。無量無邊。如何猶生淨居之上大自 在耶。又初地已去無惡道畏。以常生佛土。 非彼佛土唯淨居上故 答佛土雖大小有 殊。菩薩有漏諸現起識。猶是有漏屬界地
故。非離三界有別眾生。隨生何土約第 八識皆屬界故。約此而言十地菩薩由極 熏修。超五淨居生自在宮故亦無失 然 自在宮非淨居攝。瑜伽第四云。色界之中十
八住處。無想天者廣果天攝。非別處所。既 云十八住處。復言無想廣果天攝。故自在宮 非五淨居。若淨居攝處應十七非十八故。
[0772a26] 論第六轉識三界九地更相引故者。問總有 幾心從欲何心生欲何心。生上二界心及 不繫心為問亦爾 答准顯揚十八云。欲
繫有八心。一生得善。二方便善。三不善。四 有覆無記。及無覆無記分為四種。謂異熟.威 儀.工巧.變化心。色繫有六心。除不善.工巧。
無色繫有四。除不善.威儀.工巧.變化心。不 繫心有二。謂有學.無學 總二十心。然總相 說。欲起三界。色起二界。無色起無色。并各
起不繫。又自欲界無變化心。從相似說實 是上界。故六十九云。如色界果欲界變化心。 即從色界善心無間此欲界無記心。又說此
心為欲界者。當知是彼影像類。非自性 故准此據實欲界七心。除變化心。非欲繫 故。言互相生為無間者。且約欲界略為頌 曰。
欲生得起七 得定或九.十
自從於十生 方便亦定七
初得定生九 自在起十三
從他生亦然 不善自地七
餘界有二說 自.上各七生
有覆同十二 從他十六生
生死等分別 異熟唯生九
自七二有覆 亦從自七生
威儀.巧定九 或十五不定
二從他自七 上二界不定
[0772b23] 言欲生得起七。得定或九十者。且欲生得 非得定者無間生七。謂欲界七。若初得定 無間生九。加色.無色有覆無記。即潤生位。
若久習者無間生十。加色威儀。故瑜伽六十 九云。若已起靜慮.無色不退失者。彼從欲 界善心無間。隨其所樂上地諸心及學.無
學心欲起現前。先已善取彼行相故。於彼 諸心如意能起。准此文意總說二善。今取 生得。故起威儀 自從於十生者。亦從欲
七并上三起。色界二心威儀有覆無色有覆。 據在欲說 或可。十二亦從上二方便 善生 前說為好。隣彼勝心非起生得 方便亦定七。初得定生九。自在起十三
者。若方便善生欲七心。若初得定即能起 九。加色定善。故六十九云。若先未起靜慮. 無色。初欲生時要從欲界善心無間。初靜
慮地善心得生。受生位中起上有覆。若久習 者無間生十三。欲界六心。除其不善。色界 三心方便有覆并及威儀。起無色二方便善 心及以有覆。并學無學心。總望善說
從 他生亦然者。亦從前十三此方便善生。
[0772c15] 不善自地七餘界有二說。定得無間生自地 七。上地二說。一云若諸異生離欲界欲。雖 不能伏欲見道惑。而定慚等力所制伏不
起不善。即欲不善非為無間生上地心。 以其迷理惑總不伏故彼得起。緣事無漸 類等已伏。雖起迷理故非不善 二云既 不能伏見所起惑分別見等。故容不善無
間生色異熟生心威儀有覆。生無色二異熟 有覆。總十二心 自上各七生者。從自地七 亦上七生。從色有覆生得威儀并異熟生。 據定姓人所知障說下不善起。非方便善
勢強勝故。非業異熟。起非雜故。無色界三 生得有覆異熟生心從十四生。若准初解 但欲七起 有覆同十二者如第二師不善 心說 從他十六生者。從自地七色界五
心二善異熟有覆威儀無色四心。除色威儀 故 生死等分別者。六十九云。退先所得二 界定時。由染污心現前故退。此下染心從
上善染無間而生。此說退定起下心者。又 從上歿從上地善.染.無記無間。唯生下地 染污。此說潤生從彼類起。又見道惑亦容 上界三性間生。但除方便。義如前說
異 熟唯生九自七二有覆者。生自地七上二有 覆。即潤生位 亦從自七生者。六十九云。 從欲界繫若善若染污若無覆無記。無間遍 生欲繫一切。故知異熟亦自七起
威儀巧 定九或十五不定者。生自地七上二有覆。亦 潤生位。或十五不定者。得定自在從此二心 亦可起二。若無工巧但起威儀。及二方便
學無學心。或總不得。勢力劣故。約似欲心 變化無記。生色善心。六十九說文如前引 二從他自七上二界不定者。威儀.工巧從
欲七生。上界不定。上下間生從二有覆色界 威儀生得異熟。或總不得。勢隔遠故。且約 欲界心生他自。餘者准知。恐繁故止。俱舍
第七說與此別。披對可知。雜集第五但約 生因。有其十種心生次第。略示大綱。亦不 具述。
[0773a24] 五識等無間有二師 問第二說因位何故 不生無漏 答以因位五根第八相分。不 可有漏不共必俱同境有漏發無漏識。明昧 異故
問且如五根亦有有漏無漏種子。然 異熟識許緣有漏不緣無漏但持不失。何 妨五根亦起無漏持而不緣發無漏識。無 漏相好亦復如是 答無漏種隱第八不緣。
無漏根顯如何不緣。無漏相好不變非執故 亦不緣不同五根。又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