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g Weishi Lun Yan Mi 成唯識論演祕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成唯識論演祕卷第四 (本)沙門智周撰
[0886a16] 疏。外道咲曰愚者亦解等者。問如來說法離 於四非。外道聞經云何起謗 答大士行化 多益。是徒雖有少輕得利者廣。由是如來 四非稱離
又彼外道初雖暫謗。畢竟乘此 以為出要。先損後益。正合化宜。是以動靜 無非佛事。
[0886a22] 疏。六十六云攝食由諸句者。按彼論云。問 若有段物亦是食耶。設是食者亦段物耶。答 如其所應當作四句。或有段物而非是食。
謂諸段物不能長養諸根大種。或有是食 而非段物。謂若有觸.意思.及識。能令諸根 大種長養。或有是食亦是段物。謂諸段物能
令諸根大種長養。或非段物亦非是食。謂 若有觸.意思.及識。不能長養諸根大種。如 是所餘觸乃至識隨其所應皆作四句。
[0886b02] 疏。六十六說名為觸食者。為境能生四中觸 食。因從果稱名觸食也。若准有宗。初未 變壞亦得名食。除飢.渴故。故婆沙云。食
於二時能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時能 除飢.渴。二消化已資根.及大 有義大乘 理實初食能除飢.渴亦得名食。義同有 宗。瑜伽.對法且說勝食云變壞時名為食
也 詳曰。理雖可爾明教難違。故瑜伽云。 若諸段物於吞咽時令心歡喜.諸根悅豫。 當於爾時不名段食但名觸食。若受用已 安隱消變增長喜樂。於消變時乃名段食。
若有熟變不能長養諸根安樂。彼雖熟變 不名段食。若諸段物於吞咽時不生歡喜。 亦不能令諸根悅豫。當於爾時都不名 食。文既鄭重而簡略之。何得會云就勝且
說。又瑜伽等望長諸根資益變壞方名為 食。暫除飢.渴。未益諸根變壞.消化食義 焉在。由斯理故不為之取 問欲香.味.觸 得有段食。色界觸有。彼立段食
答按俱 舍論。三界分別十八界云。色界所繫唯十四 種。除香.味境及鼻.舌識。除香.味者段食性 故。離段食欲方得生彼。除鼻.舌識無所
緣故。若爾觸界於彼應無如香.味境段食 性故。彼所有觸非段食性。若爾香.味類亦 應然。香.味離段食無別受用。觸有別用。
持根.衣等。彼離食欲。香.味無用。有根.衣 等故觸非無。由斯色界雖有觸塵無段 食。餘廣問答如章.及燈。
[0886c01] 論。由此色處非段食者。又俱舍論第十亦釋 色非食云。色亦可成段別飲噉。何緣非食。 此不能益自所對根.解脫者故。夫名食者
必先資益自根大種後乃及餘。飲噉色時 於自根大尚不為益。況能及餘。由彼諸 根境各別故。有時見色生喜樂者緣色觸 生。是食非色。又不還者.及阿羅漢解脫食
貪。雖見種種上妙飲食而無益故。由此色 處不名為食 又傳經部而有兩釋。一云除 聲四塵為體。以聲虛疎無資用故。二云但 用三塵為體。色.聲變時無資用故 問聲
及根等皆不名食。何獨簡色 答可段飲噉 有資益者名之為食。色可段噉有濫簡 之。聲體虛疎。意等無段。根是所資。無飲噉 義。無濫不簡。
[0886c16] 論。三意思食希望為相者。問思者造作正因 等相。云何今說為希望耶 答如燈辨 有義兩釋。初解同燈。第二釋云。由相應法
令思於境起行希望。若爾心等與欲等俱。 心亦應由相應之法希望為相 答心等因 思希望無失。如是心等與受等俱。起領納 等皆不違理。心等皆容起多行故。然自相
行正行非餘。故依正行心等無雜 詳曰。 理恐未然。瑜伽.此論皆云心等所緣等同不 同行相。故此論云心與心所同所依根。所
緣相似。行相各別。了別.領納等作用各異故。 亦不可言據自相說。如所緣相相分各別 即說相似。行相有同何即不說。教既無憑 臆斷難准。可從初釋。
[0887a01] 疏。五十七說令識增盛者。具如燈引。故此 不重。
[0887a03] 疏。又彼通等流等者。別有四食章門廣明。
[0887a04] 論。此四能持有情身命等者。又按婆沙百二 十九云。食是何義。受有義。續有義。持有 義。生有義。養有義。增有義。與此大同。
[0887a07] 論。觸意思食至隨識有無者。有義但應說 依六識有無。七.八二識既非共有。今對他 宗陳共許義。故不應言隨七.八也 詳
曰。觀前文勢。明自宗致無對他意。依七. 八識辨隨自言想亦何咎。若言前文並對 於他故除七.八。辨識食體亦應但六。如何
即云第八為體。由此定委前文是自對七. 八言。理無爽矣。
[0887a15] 疏。雖現在者至得成正因者。釋伏難也。難 云。若非現在即非是食。豈諸現在即皆是 食。現在即是食量因故。故此答生。思可解 也。
[0887a19] 論。亦不可執至有漏種故者。正釋如疏。復助 釋云。他救意云。即無漏識持有漏種。即以 所持漏種為食。斯亦何過。故牒破云。無漏
既不持有漏種。有漏種無食亦不立。若不 爾者。前已難彼無漏非食。何煩此難。義無 別故。若言約彼持種有別為後難者。豈唯
望於持種名食。故知彼取漏種為食。設彼 本宗不立斯義。假敘彼計。彼轉計之理俱 無爽 問無漏違漏。不許無漏持有漏種。 漏違無漏。應因第八不持無漏 答現無
漏法正破有漏故。不得以無漏持漏。無 漏法種既非能治。故因本識持無漏種。
[0887b02] 論。身語心行等者。問定心.語寂。二行可無。 云何而無身行息耶 答依毘婆沙論二十 六云。有四緣故身行方轉。一謂入出息所
依身。二風道通。謂口.鼻等。三毛孔開。四依 息地麁心現前。於四緣中若隨闕一身行 不轉。如生欲界羯剌藍.頞部談.閉戶.鍵
南四位之中。但有第四麁心現前。無前三 事故息不轉。鉢羅奢佉等位根形具足。四事 具故方有息轉。如生欲界及下三定入無 心定及無色定。雖有前三無有第四故息
不轉。入第四定雖有前二。然無後二。息 亦不轉。又入出息依麁心轉。第四靜慮已 上諸地。心極微細故息不轉 又順正理云。
入第四定身無毛孔。以彼等持極淳厚故。 引第四定大種遍身。即由此緣尊者世友 說。入彼定身毛孔合。入漏.無漏定皆如是 若生第四定起下三定及欲界心。雖有
第一.第二.及第四緣。闕第三緣故息不轉。 起自地心及無色心並無心定。雖有初二 無後二事故息不轉。若生無色四事俱無 故息不轉。所以滅定身行亦無。准大乘義
身行不轉。更同有宗。亦應無失。
[0887b24] 疏。然欲出經同法為例等者。而壽不滅亦不 離煖。此是同法。舉此為喻而例識體在 定令有。心行等者文同來爾。
[0887b27] 疏。成業論至如彼論等者。下滅定中疏已引 訖。此故不重。
[0887b29] 疏。應是重生者。死而復生。
[0887c01] 論。諸定皆無五識身故者。問此因豈非自隨 一過。下許定中耳聞聲故 答今隨他宗。 下依自義。以小乘者出定聞聲。又疏作量
有義破云。疏說此因依悶絕等有不定 者。此義不然。立宗若云應一切定皆名無 心定。悶絕等位非無心定。可說前因有不 定過。宗法之中既無定字故無不定 詳
曰。直觀言陳似如所斥。若尋意許疏旨精 遠。謂定無心。非定無心。而是差別。因不言 定。即悶絕等。因於彼轉。與意許宗便成不
定。因致定言斯過方遣。故義然也。
[0887c12] 疏。今應助難至名為心行滅者。此難意云。定 云無心及心行滅。無心即據五名無心。心 行滅言亦應但約五識相應受.想等說
又云然有心所至滅言等故者。重成難意。 以彼二家心行滅言皆據第六不依五識。 故知滅識不約五言。
[0887c18] 論。或此位至非第六識者。有義疏所作量有 自語過。故但應言滅定位識非第六識 詳曰。疏既云汝。明簡斯失。不爾汝言復何
所用。下第四量雖亦破之。亦同此釋 問 他亦以此壽.煖為喻。難大乘宗滅定第八 應非是識。自既有違何責他過 答我壽 煖識不即不離。應非識宗於壽等喻而不
轉也。不可相例。
[0887c26] 疏。彼亦自說自位無識行相等者。雖有識 體但無行相。以微細故。長連讀之。若不 爾者他許定中而有識故。何得說云自位 無識。
[0888a01] 疏。於靜慮無色修行勝故者。習此等定。受想 等法有勝功用。
[0888a03] 論。若無心所至離心所故者。有說無餘涅槃 為喻。彼宗滅定既許有心。餘無心位亦應 爾故。故成業云。諸無心位亦有心耶。應如
一類經為量者所許細心彼位猶有。故不 應以悶絕為喻 有義若爾因成不定。悶 絕等位心所無故。故應合成。滅盡等位應 無意識。無大地心所故。如眼等識不行位
中。或無餘依亦得為喻。或死屍等為喻亦 得 詳曰。前數破無細意識。已悶絕等喻亦 何有失。又破無餘喻有不定理如所明。 若以眼等識不行位而為喻者。理亦不定。
獨意識轉亦是眼等不行位故。今取屍喻 成諸無心位第六無。雖餘無心非是所諍。 為止不定為宗無失。
[0888a17] 疏。如無表色非有質礙者。此救意云。質礙名 為色無表無礙尚名色。心法雖相應。縱不 相應亦心法。若不相應即非心。應無質 礙即非色。
[0888a21] 疏。然除眠悶絕者。以薩婆多不許眠等無 心位攝對共許者所以除之。
[0888a23] 疏。以無所厭故至心王猶在者。眾釋此文 明除眠悶之所以故。今釋不爾。但辨無想 等無心也 言以無所厭故者。舉彼由 無所厭心所顯心亦無
言有所厭心所 心便不滅者。翻成於前無所厭所心滅所 以 言非不厭故心王猶在者。釋外伏難。 外伏難云。心所是所厭彼位可言無。心王既
非厭。彼處應猶在。故乃釋云。非是不厭即 令其在。以心所無故隨同滅。
[0888b03] 論。心雜染故等者。雖維摩經亦有此文。今 引阿含。以維摩經非共許故。
[0888b05] 疏。言心染故有情染等如瑜伽五十四者。按 彼論云。由所潤識能取能滿當來內身。 由此展轉能取能滿。不能棄捨諸異生性。
以於內身能求滿故。於流轉中相續決定 又云。又由彼識永清淨故不待餘因。任 運自然入於寂滅。此識相續究竟斷故。於十 方界不復流轉。於命及死不希求故名永
離欲 釋曰。前由心染有情雜染。後由心 淨有情解脫。
[0888b14] 論。謂染淨以心為本等者。疏有四釋。餘有 五釋。具如餘辨 有義復釋。謂染淨法以心 為本。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總句。然應說心
有染.淨二。有漏染心通漏.無漏.有為.無為 總合為本。無漏淨心但與無漏有為.無為 為其根本。非有漏本。因心而生。合釋有
漏.無漏現行因染心生。以心為本。別釋 無漏現行諸法因淨心生亦心為本。淨心 不生有漏法故。依心住故者。合釋有漏. 無漏本有種子依染心住。故心為本。別釋
無漏本有種子依淨心住故心為本。心受 彼熏持彼種故者。合釋有漏.無漏新熏種 子染心為本。別釋無漏新熏種子淨心為 本。淨第八心雖不受熏。因位曾熏果持
種故。前後二疏雖有多釋。義皆不具。未 方此解。並無淨心為本等故 詳曰。觀 經文云心雜染故有情雜染。但約有情不 依佛說。若兼佛者即不應云有情等也。
而如來者非有情故。故前說云唯依取蘊 建立有情。佛無有漏非有情攝。論既釋 經。應同經意。若云示現稱有情者。亦為 不可。准論釋經染.淨二門破他申自。皆
並不言佛果淨識。故知二疏善悟奧旨。又 設兼據淨心釋者。亦成繁見。何所以者。言 心為本。即是染.淨有為.無為之總句也。後
復對彼因心而生。復云以心為本。別釋無 漏現行諸法因淨心生亦心為本。前既言 總後何云別。若言據彼別淨心說。若爾別 染何不是彼別染本耶。若許是者。云何不
是別釋染現。又若別釋容有斯理。但一釋 中何得矛楯。餘准此非。
[0888c16] 論。若無此識至皆應無因者。無著本論具如 疏引 無性釋云。從無想等者。從上界沒 來生欲界。爾時煩惱等者。謂貪.嗔等。所染
初識者。謂續生時生有初識。爾時自地一切 煩惱所染污故 問何故舉彼無想沒耶。 豈餘處沒有識持種 答有兩釋。一如燈 辨。一云按正法念處經.及俱舍論。北欝單
越定有生天後報之業。無想諸天定有欲界 後報業也。餘地不定。所以偏說。
[0888c25] 論。無染心後等者。無著本論如疏所明。無性 解者今亦略敘。對治煩惱等者。謂如最初預 流果.向。見斷煩惱對治道生。一切世間餘識
已滅。爾時若離阿賴耶識。修斷煩惱所有隨 眠何所依住。非對治識帶彼種子應正道 理。由此對治識自性解脫故者。即是自性極
清淨義。與煩惱不俱等者。能治.所治互相 違故。猶如明.闇。復於後時等者。謂見道後 修道位中。餘文可解。
[0889a05] 論。若無此識持業果種等者。無著攝論疏中 粗引。無性等釋疏蓋不言。令初學者馳迴 難進。今本及釋取要引之。冀諸習徒無滯 略漏
無著論云。若有於此非等引地沒已 生時。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識結生相續。 此染污意識於中有中滅。於母胎中識羯 羅藍更相和合。若即意識與彼和合。既和合
已依止此識。於母胎中有意識轉。若爾即 應有二意識於母胎中同時而轉 無性 釋云。非等引地所謂欲界 沒即是死 依 中有位者。謂依死.生二有中間 起染污
者。與愛恚俱有顛倒故。釋曰。男女互於父 母之處起貪恚也 言意識者。餘識爾時 久已沒故。釋曰。餘眼等識中有末位而久已 滅。唯意識在。中有初中六識皆有
連持生 故名為相續 攝受生故名為結生。此染 污意識者。緣生有故。釋曰。父母不淨是識 託處。說名為生。緣此不淨謂為己有而
生貪愛。或緣當生有果起愛故得潤生。
[0889a24] 於中有中滅者。此若不滅無生有故 於母 胎中等者。謂此滅時於母胎中有異熟識 與其赤.白同一安.危令相和雜成羯羅藍。
釋曰識與赤.白損益共俱和雜成身 若即 意識者。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