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Meaning of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大乘起信論義記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起信論義記卷上京兆府魏國西寺沙門釋法藏撰
[0240c19] 夫真心寥廓。絕言象於筌蹄。沖漠希夷。亡境智於能所。非生非滅。四相之所不遷。無去無來。三際莫之能易。但以無住為性。隨
派分岐。逐迷悟而升沈。任因緣而起滅。雖復繁興鼓躍。未始動於心源。靜謐虛凝。未嘗乖於業果。故使不變性而緣起染淨恒殊。不捨緣而即真凡聖致一。其猶波無
異水之動故。即水以辨於波。水無異動之津故。即波以明於水。是則動靜交徹。真俗雙融。生死涅槃夷齊同貫。但以如來抂世。
根熟易調。一稟尊言無不懸契。大師沒後。異執紛綸。或趣邪途。或奔小徑。遂使宅中寶藏叵濟乏於孤窮。衣內明珠弗解貧
於傭作。加以大乘深旨。沈貝葉而不尋。群有盲徒。馳異路而莫返。爰有大士。厥號馬鳴。慨此頹綱。悼斯淪溺。將欲啟深經之妙
旨。再曜昏衢斥邪見之顛眸令歸正趣。使還源者可即返本非遙。造廣論於當時。遐益群品。既文多義邈。非淺識所闚。悲末
葉之迷倫。又造斯論。可謂義豐文約。解行俱兼。中下之流。因茲悟入者矣。然則大以包含為義。乘以運載為功。起乃對境興
心。信則於緣決定。往復折徵。故稱為論。故云大乘起信論。餘義下當別辨。將釋此論。略開十門。一辨教起所因。二諸藏所攝。三
顯教分齊。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所詮宗趣。七釋論題目。八造論時節。九翻譯年代。十隨文解釋。
[0241a18] 初教起因者。略有十因。一依何智。二示何法。三云何示。四以何顯。五依何本。六藉何力。七為何義。八以何緣。九由何起。十幾何
益。初依何智者。謂依論主洞契心源之智。隨機巧妙之辯。十地論云。歎辨才有三種。一真實智。謂無漏智故。二體性成就無量義
辨才故。三者果字義成就。復是滑利勝上字義成就故。解云。此初是根本智為依。二是後得智為因。三是言說教為果。是故教起
內依智也。二示何法者。謂一心。二門。三大。四信。五行等法。此即是大乘之中起信之法。是所示也。三云何示者。謂以巧便開一味
大乘。作法義二種。分一心法。復作二門。析一義理。復為三大。由此善巧而得開示。四以何顯者。謂妙音善字譬喻宗因。方令義理
明了顯現。五依何本者。謂佛聖言。及正道理。定量為本。六藉何力者。謂歸命三寶。承力請加。賴彼勝力。有所分別故。能造論。
七為何義者。謂助佛揚化。摧邪顯正。護持遺法。令久住世。報佛恩故。八以何緣者。謂緣於眾生欲令離一切苦得究竟樂故。造斯論。九由何起者。謂由菩薩大悲
內融愍物長迷。由此造論。法施群品。十幾何益者。略有六種。一未信者。令生信故。二已信者。令得聞慧故。三已聞者。令得思
慧故。四已思解者。令得修慧故。五已修行者。令證入故。六已證入者。令圓滿故。略有如是十因緣故。令此教興。更有六因。
如瑜伽六十四云。欲造論者。要具六因。一欲令法義當廣流布故。二欲令種種信解有情。由此因緣。隨一當能入正法故。三為令失沒種種義門。重開顯故。四為欲略
攝廣散義故。五為令顯甚深義故。六欲以種種美妙言辭。莊嚴法義生淨信故。此論下八因緣等。及十住毘婆沙論。并大毘婆沙等。各有因緣。可尋彼知之。
[0241b25] 二明藏攝分齊者有二。初約所詮三故。教則為三。後約所為二故。教則為二。前中為詮三學故立三藏。一修多羅藏。或云素怛
藍。或云修妬路等。並以應語梵名。難得曲耳。此翻名契經。謂契理合機故。名為契。貫穿縫綴。目以為經。佛地論云。貫穿攝持
所應說義及所被機故。名素怛藍。即詮定之教。契經即藏。持業釋。二名毘奈耶藏。或云毘那耶。或云毘尼。古翻名滅。謂身語意
惡。焚燒行者義同火然。戒能止滅。故稱為滅或。云清涼。以能息惡炎熾相故。今翻為調伏。謂調是調和。伏是折伏。則調和控
御身語意業。制伏除滅諸惡行故。調伏是行。即所詮戒行。調伏之藏。依主釋。以從所詮為名故。三阿毘達磨藏。或云阿毘曇。古
譯為無比法。謂阿毘云無比。達磨云法。即無分別智分別法相。更無有法能比於此故。云無比法。今譯為對法。謂阿毘是能對
智。達磨是所對境法。謂以正智。妙盡法源。簡擇法相。分明指掌。如對面見。故云對法。對法是所詮之慧。即對法之藏。亦依主釋。
從所詮為目。又或名伏法擇法數法通法大法等。並隨義之名。如餘說。問若此三藏於彼三學各詮一學。何故雜集論第十一云。復次開示三學立素怛藍。開示戒定名
毘柰耶。開示慧學名阿毘達磨。答若依剋性門。如前各詮一。若依兼正門。則如集論說。以經寬故具三。律次具二。論狹唯一。亦
是本末門。謂經是本。餘二次第末也。此論於彼三藏之中。對法藏攝。問如瑜伽八十一云。謂諸經典。循環研覈。摩怛理迦。且如一
切了義經。皆名摩怛理迦。謂於是處世尊自廣分別法相。准此文證。縱對法藏。亦是佛說。此論既是如來滅後菩薩所作。何得亦
入達摩藏收。答有二義。一准瑜伽。是彼種類故。入彼攝。二准摩訶摩耶經。佛說馬鳴善說法要。既言善說。即是如來懸印所說。
故知亦得入此藏收。因此通論。如來說法有其三種。一佛自說。二加他說。三懸許說。此論即當懸許說也。二約所為二故。教即
為二者。但根有利鈍。法有淺深故。合三藏分為二種。故莊嚴論第四云。此藏由上下乘差別故。復說為聲聞藏及菩薩藏。問。
彼三及二云何名藏。答由攝故。謂攝一切所應知義。解云。是故為彼聲聞鈍根下乘依法執分別。施設三藏。詮示聲聞理行果等。名聲聞藏。為諸菩薩利根上乘依三無
性二無我智。施設三藏。詮示菩薩理行位果。名菩薩藏。問經中為諸緣覺說因緣法。何故獨覺不立藏名。答若依普超三昧經及入大乘論。即約三乘而立三藏。今依攝
論及莊嚴論。約上下乘分為二藏。故不立也。問何故二教廢立不同。答但彼獨覺與此聲聞有同有異。謂約教行少分不同。分
三乘藏。約彼理果全體不殊故。合為一藏。謂同斷我執同證生空。果同羅漢。故不別立。是故經論開合不同。如是此論二藏之中菩薩藏攝。
[0242a25] 第三顯教分齊者。於中有二。先敘諸教。後隨教辨宗。前中此方諸德立教開宗紛擾多端。難可具陳。略述十家。如華嚴疏中。又
古代譯經。西來三藏。所立教相。亦有多門。略舉五家。亦如彼說。今中天竺國三藏法師地婆訶羅。唐言日照。在寺翻譯。余親問。說
云。近代天竺那爛陀寺。同時有二大德論師。一曰戒賢。一曰智光。並神解超倫。聲高五印。六師稽顙。異部歸誠。大乘學人仰之如
日月。獨步天竺。各一人而已。遂所承宗異。立教互違。謂戒賢則遠承彌勒無著。近踵護法難陀。依深密等經瑜伽等論。立三種教。
以法相大乘為真了義。謂佛初鹿園轉於四諦小乘法輪。說諸有為法從緣生。以破外道自性因等。又由緣生無人我故。翻彼外道說有我等。然猶未說法無我理。即四
阿含經等。第二時中。雖依遍計所執。而說諸法自性皆空。翻彼小乘。然於依他圓成。猶未說有。即諸部般若等。第三時中。就大
乘正理。具說三性三無性等。方為盡理。即解深密經等。是故於彼因緣生法。初唯說有。即墮有邊。次唯說空。即墮空邊。既各墮
邊。俱非了義。後時具說所執性空。餘二為有。契合中道。方為了義。此依解深密經判。二智光論師遠承文殊龍樹。近稟提婆清
辯。依般若等經中觀等論。亦立三教。以明無相大乘為真了義。謂佛初鹿園為諸小根說於四諦。明心境俱有。次於中時。為彼
中根說法相大乘。明境空心有唯識道理。以根猶劣未能令入平等真空故作是說。於第三時。為上根說無相大乘。辨心境俱空。平等一味為真了義。又初則漸破外道
自性等。故說因緣生法決定是有。次則漸破小乘緣生實有之執。故說依他因緣假有。以彼怖畏此真空故。猶在假有而接引之。後
時方就究竟大乘。說此緣生即是性空平等一相。是故即判法相大乘有所得等。為第二時非真了義也。此三教次第。如智光論師
般若燈論釋中。引大乘妙智經說。問此二所說。既各聖教互為矛楯。未審二說可和會以不。答此有二義。謂無會無不會。初無會者。既並聖教隨緣益物。何俟須會。
即是智論四悉檀中。各各為人悉檀。是故雖有相違。而不可會。亦是攝論四意趣中。眾生樂欲意趣。於一法中或讚或毀。是故二說不須和會。二無不會者。通論
此二所設教門。了與不了有其二門。一約攝生寬狹。言教具闕。以明了不了。二約益物漸次。顯理增微。以明了不了。初中有二。
先約攝生寬狹者。依解深密經。初時唯為發趣聲聞乘說。第二時中唯為發趣大乘者說。此二各唯攝一類機。攝機不盡。故各非了。第三時中普為發趣一切乘者說。此
中攝機普該諸乘。故云普為一切乘說。攝機周盡。方為了義。二約言教具闕者。約機取教。則初時唯說小乘。第二唯說大乘。第
三具說三乘。前二各互闕教不具。故非了義。後一具三乘。教滿為了義。由此等義。是故第三方為了義。戒賢所立依此門判。第
二門內亦二。初約益物漸次者。謂初時所說唯令眾生得小乘益。益未究竟。故非了義。第二時中雖益通大小。然不能令趣寂二乘亦得大乘。是故此說亦非盡理。第三
時中普皆令得大乘之益。縱入寂者亦令迴向大菩提故。是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云。若以小乘化。我則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是故此說方為了義。二約顯理增微者。初說緣生以為實有。次說緣生以為假有。後說緣生方是性空。前二所說顯理未周。會緣未盡。故非了義。後一顯
理至究。會緣相盡。故為了義。由此等義。是故第三方為究竟了義大乘。亦即初唯小乘。次具三乘。後唯一乘故也。智光所立依
此門判。由有如此二種門故。是故聖教各依一勢以明權實。互不相違。問若如所說。兩宗各初唯說小乘。何故華嚴亦最初說。
而非小乘。答此難諸德總有三釋。一云。約漸悟機立三法輪有此漸次。若頓悟機。則最初亦說彼華嚴等。若爾。密迹力士經初時
具說三乘之法。此為其漸。為其頓耶。若是漸教。應唯說小。若是頓教。應唯說大。是故難解。一云。若依顯了門。則如前有此三法
次第。若約祕密門。則同時皆有。若爾。則初時小顯而大密。何不以大顯而小密耶。又判此顯密。出何聖教。理既不齊。又無聖
教。故亦難依。一云。但是如來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就小結集。故唯說小。就大結集故唯說大。就通結集故說三乘。若爾。說華
嚴時。何故聲聞不聞自所聞。乃如聾盲無所見聞。是亦難解。今解此難。汎論如來圓音說法。大例有二。一為此世根定者說。二
為此世根不定說。初中自有三節。一或有眾生。此世小乘限性定者。唯見如來從始至終但說小乘。如小乘諸部不信大乘者是。二或有眾生。此世三乘根性熟者。則唯
見如來從始至終但說三乘。如密迹力士經。說佛初鹿園說法之時。無量眾生得阿羅漢果。無量眾生得辟支佛道。無量眾生發菩
提心住初地等。廣如彼說。大品經中亦同此說。是故後時所說皆通三乘。如諸大乘經中說也。三或有眾生。此世一乘根性熟者。
則唯見如來初樹王下華藏界中。依海印三昧。說無盡圓滿自在法門。唯為菩薩。如華嚴經等說。是故諸說各據當根所得。互不相
違也。二不定根者有二位。一此世小乘根不定故。堪可進入三乘位者。則初聞唯小為不了教。次唯說大亦非了教。後具說三乘方為了義。故有深密經中三時教也。二
此世小乘根不定故。堪可進入一乘位者。則初聞小乘為不了教。次通三乘亦非了教。後唯說一乘方為了教。智光所立當此意也。是故由有於此世中根定不定二位
別故。令此教門或有前後。或無前後也。上來總明敘會諸教竟。第二隨教辨宗者。現今東流一切經論。通大小乘。宗途有四。
一隨相法執宗。即小乘諸部是也。二真空無相宗。即般若等經。中觀等論所說是也。三唯識法相宗。即解深密等經。瑜伽等論所說是
也。四如來藏緣起宗。即楞伽密嚴等經。起信寶性等論所說是也。此四之中。初則隨事執相說。二則會事顯理說。三則依理起事
差別說。四則理事融通無礙說。以此宗中許如來藏隨緣成阿賴耶識。此則理徹於事也。亦許依他緣起無性同如。此則事徹
於理也。又此四宗。初則小乘諸師所立。二則龍樹提婆所立。三是無著世親所立。四是馬鳴堅慧所立。然此四宗亦無前後時限差別。
於諸經論亦有交參之處。宜可准知。今此論宗意當第四門也。
[0243c09] 第四教所被機。說有二重。一約權教。即五種姓中。菩薩種姓及不定性。是此所為。餘三非此。以無分故。如瑜伽等說。二約實教。
一切眾生皆此所為。以無不皆當得菩提故。問若諸無姓亦當成佛。何得說有無姓有情。答論有二釋。故佛性論及寶性論。同為謗大乘人。依無量時故作是說。非謂究
竟無清淨性。佛性論第二卷中。判說無佛性是不了教故也。准此當知。永無種姓非盡理說。楞伽文說可知。問如有難言。若諸眾生等有佛性必當得佛。則眾生雖
多。要當有盡。是為大過。又若悉有性。令最後菩薩闕利他行。以無所化諸眾生故。闕行成佛。不應道理。又令諸佛利他功德
亦則斷絕。以無所化機緣感故。如是三難。若為得通。答此所設難。並由妄見眾生界故。妄起此難。故不增不減經云。大邪見者
見眾生界增。見眾生界減。以不如實知一法界故。於眾生界起增減見。問我所說義扶此經文。何者。若諸眾生悉皆有性。並當
解脫。則眾生有減。今立有此。無性眾生常在世間。故無增減。答若爾。汝於有性既起減見。即於佛界必起增見。此增減見不
離汝執。當知經意明一切眾生一時成佛。佛界不增眾生界不減。故彼經云。眾生即法身。法身即眾生。眾生法身義一名異。解
云。況眾生界。如虛空界。設如一鳥飛於虛空。從西向東。[這-言+至] 百千年。終不得說東近而西遠。何以故。以虛空無分齊故。亦不得
云總不飛行。以功不虛故。當知此中道理亦爾。非有滅度令有終盡。非無終盡。有不滅度。故眾生界甚深廣大。唯是如來智所
知境。不可輒以狂心限量斟酌起增減見。既其無盡。是故三難無不能離。二乘迴心者。若不定種姓。未入無餘前即有迴心。此不待言。若決定種姓。未入無餘前定不
迴心。要入無餘。方有迴心。以二乘人本來不得無餘依涅槃界故。佛性論第三云。二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