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s on the Treatise on the Awakening of Faith in the Mahāyāna 起信論疏筆削記
Scroll 1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起信論疏筆削記卷第十五長水沙門子 璿 錄
[0376a21] ◎一悲行中論佛本在因者。為菩薩時所行 諸行。以慈悲為本。無不先以利他為首。攝化 眾生也。諸波羅蜜下。謂以諸度攝令附己。化
令從善也。以布施攝貧窮。持戒攝毀禁等。此 通二利故。維摩經云。資財無量攝諸貧民。奉 戒清淨攝諸毀禁。以忍調行攝諸恚怒。以大
精進攝諸懈怠。一心禪定攝諸亂意。以決定 慧攝諸無智。
[0376a29] 二大願。疏廣大心者。即四弘中眾生無邊誓 願度。亦同金剛中。佛令發菩提心人普度四 生九類。彌勒所釋。亦云廣大心。長時心者。此
同華嚴行願。經說眾生界盡。我行方盡。以眾 生界無有盡故。我此行願亦無有盡。上則約 處橫說。故云等眾生界。此則約時竪論。故云 盡於未來。
[0376b07] 三方便。疏悲深者。直見眾生如父母等。亦不 如見同己身方為至深。智深者。了唯心故。知 諸眾生本無性故元無念故。舊來涅槃不待
滅故。小乘權教不能亡此相者。蓋緣智淺。今 實教菩薩反之。故云深也。兼上謂兼悲深。不 顛倒者。眾生本與己同。同皆無相。故見異相
即成顛倒。今皆反此也。長時所以者兼釋廣 大所以。疏文闕略也。若不能了同己身亡其 相者。豈能如此普度永度耶。徵所以者。意云。
以何義故。得如己身。而又不取眾生相耶。依 真如門等者。以此門中顯一切法皆即真故。 皆同如故。故得彼身我身平等無二。豈不愍
之而欲度耶。又既同一真皆悉無相。誰為能 度誰為所度。故不取其眾生之相。然此段文 細尋其意。但將以取一切下兩句。隔就前段
為釋廣長所以。從而亦不取下。為舉本大智。 下之徵釋但顯不取相之所以。詳之可見。
[0376b24] 二顯果三。一牒舉前因。論大方便智者。說有 通別。通者。方便即智復有二義。一者謂隨順 出離之智。皆方便故。此通金剛無間已下。不
唯地前。故十地位後名為滿足方便。圓覺亦 云。雖有多方便皆名隨順智。二者此智是大 悲之方便故。若無智為方便。則非大悲墮愛
見故。故前說眾生而不取眾生之相。疏中釋 為智深也。然或有因智而起悲。知物同己方 欲度故。或因悲而起智。不知所以裁之。學方
便故。其實兩說。左右兼通。別者。證真名智。 涉俗為方便。即根後之異名也。則是斷根本 無明見法身。是智之功起不思議業。化利益
生是方便力也。今之論意具此通別。
[0376c08] 二明自利果疏自利果者。同智淨相也。果位 法身即是因中本覺。舉因顯果故。云見本法 身。前舉果顯因。則云依法身說本覺。與此互
相顯也。
[0376c12] 三明利他果三。初明用甚深。疏業用。即不思 議業相。微妙難解心言罔及。不用先謀而後 起化。故曰甚深非作意等。攝論等者。具云。若
佛果是無分別智所顯離分別者。諸佛何得 依眾生作利益事。如理不顛倒。無功用作事 故重說偈曰。如摩尼天鼓。無思成自事。如此
不分別。種種佛事成。此顯如來三業無功用 作事。俱不思議摩尼梵語。此云離垢。亦云增 長。舊云如意。此喻如來身意二業。若隨其所
對現像不同。即喻佛身業。若隨人所須出種 種物。即喻佛意業也。天鼓則天帝所有。修羅 軍來其鼓音中自然出聲。則言賊來。去言賊
去。喻佛口業也。此之二物雖有其用。而無思 慮故。可喻佛自然之三業爾。成自事者。現像 發聲各隨其用。而辦事業。亦可取珠鼓自事。
但喻身口皆無思慮。同喻意業也。
[0376c28] 二顯用。廣大疏稱理用者。以即體之用體遍 用遍。俱無方所。若不然者。豈曰真如用耶。
[0377a01] 三用而常寂二。初正顯。論又亦等者。前無所 化眾生相。此無能化應用相。望於前文。故云 又亦。用常寂者。雖現種種身不動真實際。雖
說種種法常住無言理。
[0377a05] 二徵釋疏三身者。今雖通舉。意責化身化身 是用相故。論法身智相身。合之為真身也。理 智無二故。第一等者。約二諦料揀也。意明是
無相故非世諦也。是無為故離施作也。疏廢 機者。不對眾生說也。妙理即法身。本智即智 相身。無應化等者。凡是有相皆屬世諦。以從
機感緣所生故。今既廢機故云更無。但隨等 者。有感斯應也。既逐緣生緣無自性。用則常 寂。故云無用。此有二義。得言無用。一者屬因
因即悲智。然有親疎。疎即是智親即是悲。依 智起悲故。故論云。從後得智流出大悲心。若 無其因化終不起。如二乘無悲。凡夫無智。何
有化耶。二者屬緣。即根熟眾生。若無其緣化 亦不起。以十方中有無佛世故。斯則二義相 須因緣具足。乃得成辦。既屬因緣。何有化體
而可得耶。如波下喻。故用下合。寂即體也。故 杜順云。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 則鏡靜川澄。舉隨緣而會寂。涅槃下引證。
此身者。化身也。等者。彼文具云。吾今此身即 是常身法身金剛不壞之身。以三身皆有常 義故復言法身以揀濫也。恐人不曉法身之
相。故乃舉喻。猶若金剛不可壞也。如如即法 身。智即報身。獨存者。法報合故。重牒如如。 表無二故。名法身者。攝智歸如約本立稱。然
涅槃即攝用歸體。攝論即直顯真身。雖言說 不同。而義意不異。疏雖真下。經云。佛真法身 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寂而常用。斯 之謂也。
[0377b04] 一應身論二。一約識舉人。疏凡夫等者。二乘 迷於本識故。凡夫即十信已還一切凡夫也。 信位雅信真如已知唯識。然其事識麁顯猛
利。任運分別心外法也。今見等者境通染淨。 雖見是佛猶屬淨境。亦謂心外。亦可等者。前 以事識為所依。今以事識為所覺。言所覺者。
但能知有。非謂覺斷。然所依即是所覺竟無 異爾。依此麁識等者。其猶明鏡對質現像不 同。豈有質陋而像美耶。斯則妍媸在質。而鏡 無好惡。應身之目由此而立。
[0377b14] 二釋見麁所以。疏迷唯心者。佛從心內現。反 見心外來。不知唯識故云迷心。論取色下迷 境也。由迷唯識現。取遂見心外實有境界。不
知即空。故取分齊也。不能盡知者。不知色如 其心無分齊故。但見分齊。故不盡也。
[0377b19] 疏不達下文三。一略消其文。不達者。色自心 生。本無其體元是自心。心無分齊故。令色等 亦無分齊。今凡夫二乘不達此義見從外來。
故作分齊而取也。
[0377b23] 疏問佛身下。二廣陳問答。通有十四。今初佛 身凡識不分難也。眾生識者。以論云不知轉 識現。故意明佛身是轉識所現。而凡小不知。
今問意云。轉識有漏屬於眾生。應身無漏自 屬於佛。何故淨身唯茲染識。豈非凡聖染淨 不分耶。
[0377b29] 疏答眾生下二。源同派異迷悟答。眾生至無 二者。標本也。眾生是妄以對於妄故。言真心。 諸佛是相以對於相故。云其體平等者。顯無
增減。無二者。一體不分。謂眾生真心即是諸 佛之體。無有增減不分二別。但眾生下釋未 顯用也。以無明有力。遂令真如體隱。但現染
法起於九相。真既無力故。不能現應身淨用。 如水為風所擊。但起波而不能現像也。以彼 下出用顯所以也。內熏妄心者。如前文云。以
有真如法故。即熏習無明。令其妄心厭生死 苦樂求涅槃等。今文通說故。云熏妄心。厭求 劣者。凡夫二乘雖有厭求。而未能起勇猛精
進唯心大行。故所現用但是應身麁而且顯。 厭求增者。三賢已上乃至十地所見報身。漸 漸微細。以隨厭求增勝現故。厭求息者。無明
盡故。所證窮故。始覺等者。無妄可斷故。始覺 同本覺。無生可度故。化身歸法身。平等者。始 本平等真應平等。故再言之。無二無別亦復
如是。未至下結答。既佛身麁細皆由欣厭勝 劣。此不亦唯識之義耶。是故論云轉識現 也。
[0377c21] 疏問若據下三。真起識現相違難。意云。上說 隨流迷真故不起用。反流悟理。是故起用。當 知此用是從真起。何得論言轉識所現。
[0377c24] 疏答轉識下四。隨流反流相資答。依此等者。 論云。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此識等者。轉識 是真心隨流所成。性相不離故云和合。和合
即梨耶識也。離真不立者。妄必依真如波依 水。故論云。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 相不離覺性。又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
覺離妄不顯者。以用不自起必假於緣。此有 二義。一約自體說。謂眾生本有真如是用之 體。若無妄心為所熏緣。而此真用莫之能起。
起之何為以有妄心為所熏。故即顯真心有 其功力。令其厭求。漸於自識而現用相也。二 約佛體說。謂佛應化之用。若非眾生為緣。亦
無由起。起亦無用。彼此推之誠由妄也。若離 於妄實無用相。故真如門唯顯自體。及至果 海亦泯同一覺。故下文云。無有彼此色相迭
相見也。次前疏云。用還歸體平等無二。故執 等者。如淨眼人不見空華。全失明者。亦不見 華。患熱翳者。乃見空華。故華嚴云。如翳眼所
觀非內亦非外。世間見諸佛。應知亦如是。
[0378a14] 疏問若據下。五心佛外佛差別難。意云。若如 前說。真如之體假於妄緣。而起用者。斯則眾 生自己真心麁細之用。何得說為他佛報化 身耶。
[0378a18] 疏答眾生下。六心體佛體無差答。佛體等者。 意云。眾生真心既即諸佛真體。當知眾生所 起應化。即是諸佛應化。此即先指體同也。華
嚴下引證。義一者。體也。真如之體無差別故。 既從下結答用同。據前答問合云。何得不是 眾生真心之應化耶。疏文但結法身。法身即 是眾生真心。故存略也。
[0378a25] 疏問義若下。七師資義一文異難。意云。若言 佛法身起用。即眾生真心之用者。斯則自佛 起用還自教化。何故復言佛悲願力熏令起 用耶。
[0378a29] 疏答即此下。八文異還同一義答意云。佛之 悲願即是眾生真心之悲願。無二無別。若就 佛說名佛悲願。若就眾生說。即是真心之悲
願也。謂無下釋成。謂真心即是悲願性故。性 是佛體。佛體所起之用。宜名佛悲願也。猶如 一物本屬大家。男女各用皆稱己有。性起者。 性無彼此。用何成二耶。
[0378b07] 疏問眾生下九心佛不起化用難。以前云眾 生真心即同佛體。諸佛應化即是眾生之用。 故意云。眾生真心無不皆有。何故諸佛能起
化用。眾生不能起耶。
[0378b11] 疏答未有下。十未起厭求乖用答。如前第二 答中所說詳之。
[0378b13] 疏問既下。十一不能熏令發心難。如前所說。 眾生所以能起厭求。皆由本覺內熏之力。既 若元有本覺。何不同他諸佛早熏起厭求耶。
[0378b16] 疏答無明下。十二引前因緣互闕答。廣如前 自體相熏習中問答所辨。
[0378b18] 疏問若真心下。十三真佛何假修因難。意云。 若從行生。則本未是佛。何得前云眾生真心 同諸佛體。而論應化之身乎。
[0378b21] 疏答此約下。十四因果無性同源答。意云。所 言從行生者。但以本覺隨流成染。始覺反流 成淨。故有行致之說。如其剋就真心。則與佛
體竟無有異。此則因果迷悟悉無差別。今疏 一向約始覺同本覺。顯無差別者。以果例因 也。
[0378b27] 疏上來下。三權實對辨。實教如上所辨。若權 教所說。眾生諸佛互為增上緣。故文於自識 而現影像。今此疏文且就眾生一邊而論。故
假佛悲智為增上緣。自識有見佛種子為因 緣。託佛所現化身為本質。然於自識變起影 像而見於佛。唯此影像是自識現。故云唯識。
若彼本質自攝歸佛識。非屬眾生。若如此說。 還是於自識外。別自有佛本質。何成一切唯 心。非同今文所說應化唯是自心所現。縱說
由佛悲願。此亦自心悲願無二無別。故今引 彼對辨。要知權實有異也。餘如下指廣說 處。
[0378c10] 一約識舉人。論究竟地。即第十地。非謂妙覺 也。順業識者。謂業相展轉現諸境界。是則境 從識生。十住已去諸菩薩等。深達此理依此
修行。故見報身佛也。初發意言。即信成就發 心也。亦可初信已去名初發心。此中但是依 三昧心所見者。即前平等緣也。
[0378c16] 依正二報者。其實此中文有三段。謂從初至 無量好為正報。從所住至莊嚴為依報。從隨 所下。是通明二報。顯無邊無盡之相也。初文
疏身無分齊者。無量即無分齊。故經云。如來 色無盡。依身有相者。色即是身依彼色身有 大相也。依相有好。即依大相流出小相。斯則
身有異相。相皆妙好也。然相下釋現相好意 也。楷公亦云。表德名相愜情稱好。若無功德 則不敬重。若不敬重則不憶念。以念佛者。利
益深故。故現相也。世人苟能易彼常情念世 美色之心。而念佛相者。則其道可庶幾矣。然 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悲夫。嚴身者。嚴飾
佛身令其妙好。若不妙好則不愛樂。若不愛 樂則不親近。不親近故則不聞法。乃至解脫 佛意在茲故示其好。智度論云。醜人說妙法
聽者心不欣。肇公云。為尊形者。亦相好爾。 豈俗飾之在心乎。
[0379a04] 二依報疏能依等者。依正相稱皆廣大故。以 無邊功德之身。住無量莊嚴之土。是所宜也。 莊嚴之相。具在諸經。不能備引。頗胝迦者。此
云水玉。或云水珠。
[0379a08] 三通明無盡二。一橫顯無邊。論隨所下此明 正報即根根無邊。依報即塵塵周遍。無窮盡 者。以不可涯畔故。疏由此下。釋見無分齊。所
以以菩薩順唯識理。了色唯心無有分齊。由 此解故。所見之相稱彼觀心。皆遍法界互融 自在也。地上已去親證此理故。無所疑。然於
其中隨彼智力。所見優劣淺深不同。如下論 云地前少分見若得淨心。所見微妙。乃至菩 薩地盡見之究竟。今就通說不分優劣。下文 自知。
[0379a18] 二豎顯無盡。論隨其下。若常有感佛之機。佛 則為之常住。苟不見者。非其器故。功過在機。 不在於佛。如月於器。不顯現者由器破故。如
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