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三
法師

[0511a09] 八門 (四諦 四緣 五果  空義 五法三自性  八識 ) 。

四諦分別 (釋名 開合  染淨因果分別 理事分別 五十六聖行分別 無量相對分別 同異分別  虛實分別
九十分別)

[0511a16] 第一釋名苦集滅道四聖諦 何故 涅槃聖者所謂諸佛菩薩一切
聖人故云聖諦何故 所知非凡所知 方名世人一向
非一涅槃有諦苦事 因緣有無法相故稱
本性非有 實相云何分別深淺不同教宗實有
淺深一法 虛假三空無實自體名性 法相苦集滅道
故稱苦諦凡夫 名為乃至道諦凡夫 慧觀故稱是以
不可真是無異 即是 如是假實
苦集滅道因緣虛假名為中分和合二法和合無常諸法相成三妄
虛空非有妄想虛假苦集 滅道妄想如夢所見同名 非真實因緣虛假名為
據此前門乃是 苦集滅道空寂 無所有名為中分一者
無人和合無性三法 和合無性四者虛無五者 妄想虛無同名
前門因緣假有苦集滅道本性真實 是以聖諦如來藏
涅槃宣說乃至即是佛性常樂 如此故稱中分其二 如實空如實不空如實空
無相非有無相非有 無相非有非一非一非一自相
自相如是 一切妄心分別相應無性恒沙 同一體性互相無有一法自性
名為諸法諸法 一有諸法 諸法別有無性
有無非有有無別有 非有無自性以此一切諸法 無性名為空義如是不空如來
二種一如實心所謂 阿梨耶識神智神智 無明便遠離無明便
如實自性清淨心一切 恒沙佛法妄心一切虛妄 真心諸法妄想妄心起種
遠離妄想便成法廣大 實據前門之中乃是苦集
法界緣 不淨起滅滅道 對治滅道真實滅道
如此名為上來隨分 稱為毘曇 實有一者苦集滅道法相
二者無人空法成實一者苦集滅道因緣 假有二者因緣
中法虛假空寂 成實辨明虛假 無有定性
建立定性非真實大乘破相 一者苦集滅道虛幻 二者因緣假名不但
成實空幻 因緣名為大乘實教 一空中分二門
妄想苦集滅道理實 名為如來藏名為不空
緣起如來藏性體一味名為 苦集滅道名為中說 清淨十二因緣一心
二法如來藏法界輪轉名曰法身眾生如是真實緣起苦集如來藏 成法菩提涅槃即是真實緣起
滅道如此稱之為既然 故稱四諦名義略釋

[0512a17] 第二 開合何者苦苦開合 苦諦分為
所謂分段變易生死六道名為分段 聖人微細生滅變易分為所謂 苦苦壞苦行苦三苦一對
分別分別無常 三受 內外自心所謂
所謂 苦具所謂己身親戚之類 如此名為苦苦
生苦 名為壞苦內心名為生厭行苦
心性加以 故云苦苦向前 三苦至此通名苦苦
壞苦行苦有為前後生滅無常敗壞名為壞苦即此有為遷流 不安行苦無常
分段無常分齊宣說苦苦有為法 三世分段苦苦三世分段有為法體性
苦苦無常宣說壞苦無常遷流 壞苦向前第二 至此同名壞苦自性不成無常
宣說行苦同體四相互相名為以此同體四相破壞不成 行苦互相
無常無我名為 有為法體性無常名為壞苦無我名為行苦法無我
稱為有為體性 三受受別苦樂緣生 名為苦受緣生名為樂受境界
所生苦樂捨受三受如是 云何中說苦受之中三苦心性 所生
前後生滅無常敗壞名為壞苦即此前後 遷流名曰行苦有為自性 行苦二受所謂
不異三苦如是分為 八苦所謂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盛陰苦八苦
三門三苦共相 生苦報分 生苦衰變
名為老苦四大 名為
此等生老病死故云生老病死愛別離 愛別離愛別離
怨憎 怨憎不得 是故名為不得
五盛陰五陰熾盛五盛陰是故名為五盛陰苦 五陰之中是故名為
正應五陰名義如是

[0512c19] 何者生苦五王經識支乃至 出胎為生涅槃經始終始終 不同分為一者所謂識支
起名二者名色支色心 增長名色 四者出胎五者種類出胎乃至老死
剎那為生何者老苦 涅槃一者終身所謂 二者念念識支
乃至老死念念分為一者增長識支乃至盛年 二者念念何者
病苦涅槃一者所謂 四大增損調二者心病所謂 憂愁恐怖愚癡何者死苦涅槃
說死放逸大乘方等經典 破戒三世諸佛禁戒所謂 命中分為外緣
一者不盡正報依報猶存二者不盡 正報猶在通名三福
依正外緣 二者何者 離苦別有自身
親戚眷屬資生何者怨憎會苦怨憎所謂三惡道 所謂何者求不得苦
二果中有一者 二者善法不得一者苦事 不得二者樂事不得
三塗不得名為 不得名為樂事 人天不得名為資生
不得名為何者五盛陰苦涅槃以為第八五盛陰苦八苦如是三苦共相
三苦三苦 通有即行義通 不待言論隱顯老病
苦苦 壽命壞苦愛別離 怨憎三塗
聚集苦苦 現前行苦不得三苦 不得苦苦善於
不得壞苦不得即是 五盛陰一切八苦如是 分為分之無量
苦諦如是集諦開合非一唯一 分為三門性分 是以不論正分業煩惱
煩惱細分所謂分段 變易分為所謂三界生死 統攝一切分段變易在其中
分段變易有緣合為分段 有漏業因四住變易 業因無明問曰云何
無漏三乘生滅法身 所謂五道生死分為 六道生死分段變易
三乘得分分為五道 有緣十二六道 有緣即為十二分段
有緣變易之中三乘有緣 以此通論十二 有漏業因無漏業因無明
阿羅漢辟支佛大力菩薩意生身 分別無量集諦如是 開合非一唯一分為
因果生死有餘生死無餘分段變易 分段有餘變易
三大二乘所得 所得淨方便分為二種 法性
便分為三門假實 和合定性法和定性實心無漏
空心三心假實 實法聞慧 已去大乘 善趣種性漸次
成實滅定無餘涅槃畢竟 大乘種性隨分 煩惱三分分別
分別三乘所得分為分段之中因果分為二種變易之中 二種
涅槃遠離十想得分 分別滅諦 如是辨道開合非一唯一分為
四門因果所行 對治 分段變易對治二道三大
所行以為小道大乘所行以為大道 對治真實 真道分為聞思修分為
三慧分別二戒定慧 分為具慧道體不住 所謂見修無學道
三乘所行分為四有三門聞思修 方便見道修道無學道
聲聞緣覺菩薩佛道分為聞思修證智聲聞乘 無學分之緣覺大乘各別
分為三乘因果分為 七覺支分為八正道分為三乘見修無學道分為
十七無量道諦如是

[0514a12] 第三 染淨因果差別染法 淨法
諸法後果何故觀門
美惡顯著是以因相是以後說

[0514a20] 第四理事分別不同毘曇六道其事即此無常空無我等
一切有諸法 內外從前 無常空無我等
道義盡是六道因果其事即此 有緣 有漏諸法內外前生
有緣 盡是苦集諸法 無有一道有漏具有苦智
集智集智苦智 別無其事即此 戒定慧三十七品道行
差別其事即此 成實生死因果一切皆是苦事無漏因果滅道
虛假無性 虛假世諦無性真諦大乘 分段變易二種因果苦集
無為對治滅道即此 中平實性緣起平等實性真諦緣起世諦淺深 如初

[0514b15] 第五十六聖行分別四諦之中 四行十六四者無常 無我遷流無常非我
名為非我名為無我問曰 唯有有餘眾多華嚴 所謂果報怨毒惱害障礙
苦事如是非一一門 問曰何故 眾多寧可問曰無常
無我四諦 法門通有無常 義通無常等身
對治攝入云何身邊 無常無我對治 是故攝入何故身邊
現相顯著以為 斷常是故身邊 使問曰具有四行
無常無我不可 且說設立歸一 所以
生厭 三苦不通 如是經論集中
有緣 評為問曰 集中唯有有餘集中別無
所謂生造起滅方便 次第開道如是非一一門 因果相對苦諦
何故苦集多義 隱顯 不假言論
果行無由人天 無常空無我等即可苦諦
無常對治空無對治 對治 是以問曰集中具有何故
集諦不可並存 四者
故云惱患名為 稱之為出離纏縛出名問曰 唯有有餘眾多
所謂無為寂靜安隱解脫不動休息 清淨快樂無礙無相如是非一 問曰滅諦
不可並立 等同世俗 道中四者
通名如法正行 故稱達到 名為問曰道中唯有
有餘道中非一所謂 無漏無礙安隱解脫出離清淨對治方便 如是非一一門
問曰 並立道者 十六聖行

[0515a17] 第六 無量相對分別小乘 四諦名為大乘
名為無量分別 無量分別云何 有無諦觀
無餘 可作相如 名為
名為大乘 名為名為無量 分別無量小乘
苦集二諦分段因之與果滅道分段因果對治有局 苦集統通分段變易二種因果
分段變易分段變易滅盡 變易因果分段變易對治無局 名為無量深淺無量小乘
毘曇真實不可 至道真實成實 虛假無性
大乘據說幻化 畢竟空寂體性即是真實如來藏緣起法名為無量
無量小乘之中名為 大乘無量是以 苦諦所知分別有無
聲聞緣覺所知 滅道無量

[0515b17] 第七四諦同異四諦 差別一者二者 同異滅道其二一者
滅道三乘無為二者 真實滅道佛菩薩無為圓通 對治滅道苦集同異
滅諦無為法三諦一向 道諦同異不定毘曇苦集 業煩惱苦果業煩惱得當
乃是其事苦事有為念念生滅就此苦集以為苦集苦集
一向苦集同體道諦 如何一念有為從前 即此有為
是故苦集一向同體無漏不同成實結業 受生名為苦諦微細生滅
一種事相苦集道別別有一者苦諦同體 依報造作集體故云同體
宣說心體二者苦諦同體依報聖道道諦故云同體 毘曇何不如是毘曇不常
是故苦諦 二諦同體成實是故苦諦二諦同體
不同一切無記心中 二諦大乘之中說不定 同異苦集二種三世
因果不同苦集苦集 同異成實第二微細生滅 苦集苦集二諦一向同體
即此苦集道諦不同毘曇云何 分別一者苦集同體依報 聖道即是苦集是以苦集
同體大乘相續 苦集諦道別一切有 集諦分段如是變易同異
不定集諦義通 苦集同體無明住地集諦即此無明生滅是故苦集
一體聖時三諦同體一念無漏當分 即是道諦即此道者從前無漏變易 名為名為是故
同一體性對治滅道苦集同異如是真實滅道二諦同異二相 同體圓寂
是故宣說滅道同體 苦集對治滅道一向真妄相如 同異據實四諦同體
苦集二諦滅道 涅槃中說苦集二諦即是佛性即是 涅槃即是如來常樂我淨一切佛法
法身如來聖諦涅槃四法 滅道二諦苦集實性是以中說十二以為佛性
十二名為見佛見法五陰 佛性苦滅染淨 凡夫未成菩提煩惱眾生成佛
煩惱菩提在於迷人無有同異 相像

[0516a21] 第八虛實虛實 一定中略三門分別優劣 分別苦集滅道苦集所以
滅道所以苦集云何 虛誑顛倒是故滅道 二諦二攝皆是妄想
分別維摩修道戲論地中分別四諦 染淨分別論法
是以 除法法云實有如初 分別究竟唯有二種一者
本性如來藏真實法界 名實法性一實 清淨心緣起生死
苦集二門不淨緣起涅槃滅道二門 相如

[0516b08] 第九分別 世諦乃至第十菩薩地如來 四諦含法界恒沙佛法
十門十一 四諦苦集滅道法相名為世諦空寂無人無法第一義
無二一實名為 緣起法差別 集成各異四諦苦果
名為為生四諦無生入道緣起法便大乘
實行因果是故名為菩薩地如來 四諦統攝難以

四緣四門分別 (釋名  分別 大小同異)

[0516b24] 第一釋名不同 分為一者因緣次第緣緣緣 因緣親生因為
因緣次第緣前心次第 所生前後名為以後 前心次第名次
緣緣六塵境界心所名為 心作緣緣 緣故緣緣增上緣
增上以此增上法緣 增上 一門

[0516c06] 四緣 成實論宣說以為因緣一者 所謂一切善惡一切苦
二者所謂色心互相 尼乾假而 如是增長善法習惡
如是一切名為 名為以為因緣心法 次第緣六塵以為緣緣六根
增上緣成實論緣緣所謂 增上緣所謂毘曇 離合何等共有
三自四者相應諸法自體萬法 空生如是共有
諸法同時同性共有展轉 共有同類前生 苦集諦無明
增上一切染污法名為差別 十一所謂五見無明 邪見見取無明相應
同時心數法相應相應法展轉相助有所名相共有相應有用
一切有不善一切苦 名為 因相共有合為因緣
三緣 心法次第緣 如是別論三門一定
生死三明相生次第 別有一方便善心所謂一切聞思修 相應善心過去修習
相應善心三不善心欲界身邊煩惱業相 隱沒欲界身邊上二界
一切煩惱相應三界 無記威儀行住坐臥見聞等心 工巧所謂一切營生變化
三乘無漏 無學三乘無漏心中欲界學無學成實欲界地中
電光無漏欲界 毘曇不立色界不善心工巧 一切無有不善工巧成實
上界欲界不善毘曇不立無色界 三空不善心威儀工巧 變化有餘成實無色欲界
不善大乘宣說無色界中有形色 變化等心毘曇不立非想地中有方便 四心無漏學無學 如是

[0517a28] 生死 心中二心所謂不善一切 受生煩惱五心不善
威儀五心命終不善 欲界威儀命終色界 三界不定毘婆沙二種
一家宣說三禪捨受三禪無有命終命終 一家宣說三禪
命終三界向上 在生威儀三心下地 不善不上色界向下
在生威儀一切無不 無色向下在生 三心無不威儀欲界
欲界心中命終色界死當 四心命終不善心三禪還報 有無無色死當
在生三心命終無不 威儀何故方便善心學無學工巧 變化不得命終命終不得 在此心中生死如是

[0517b20] 相生 次第相生次第次第 一同法相次第互相
次第起初 次第地方便善心 下地退轉
退生下遊觀 九地無漏互相 受生次第染污
體用次第變化次第就此 次第方便欲界地中方便善心
地中一切除欲四禪 方便善心學無學次第欲界 思慧起初地方便善心遊觀次第
欲界思慧起初二禪方便善心 次第正受起初地方便善心學無學 超越正受二禪地方便善心學無學
聲聞超越不過一切相望菩薩一切所有 不生一切隨身
下地無上何故不生 一切無不何故不生 隱沒愛著方便
然後所得是故不從下地方便 何故不生 在下無上何故不生
欲界起初所生所生 不依下地善心何故不生
工巧一切工巧何故不生 欲界 色界地中方便善心地中
地中地中方便 學無學欲界方便善心善心不善變化遊觀次第方便善生
善心欲界上方便次第 一切善心不如退轉 不善心起用次第生下
何故不生欲界地中威儀工巧 不從次第之中 下地五心遊觀次第生下方便學無學
退轉次第生下起用次第生下 色界如是無色界中方便善心地中一切不定空處識處地方
便善心學無學無所有處方便 善心非想地中無漏不生無學 非想所生下地四心
遊觀次第生下方便學無學退轉次第 隱沒四空定不生方便 如是欲界地中善心
一切變化地中 欲界命終一切染污何故不生地方便學無學方便
不生威儀何故 不生變化色界 地中方便善生威儀
變化心學無學地中 下地不善無色 地中方便善生善心
下地不善不善不善心欲界一切變化不生欲界
不善色界地中方便善生 威儀變化心學無學 欲界方便善生不善
退欲界方便善心 善心命終受生欲界不善 下生方便問曰
色界欲界善心下地 欲界善心 退是故上界不利不能
所以無色地中 便善生不生 不善心命終欲界
色界方便退 下方便下生染心 色界有人
欲界 地中方便變化 不生方便不生
地中命終 地中 地中不善
命終下地無色 不善問曰不善次第方便
云何不能如是羸劣 不善境界不異見過不善心 善心不善強盛
問曰羸劣不生方便善心 善心方便 羸劣威儀欲界威儀欲界
色界威儀色界工巧與欲 威儀問曰威儀工巧何故不生方便 善心是故不生方便
何故學無學方便何故 變化欲界 地中生化地中方便
根本禪色界地中生化 方便同類生化歸本方便方便善心二禪
二禪乃至四禪不生 色界地中方便善學無學 方便善心
不生無學無學 欲界方便善生善心 便
注釋欲界 次第上界不利 不生無學下地無學
下地無色色界 欲界不生無學色界 無學地中方便無學
不生得無學時退無學 煩惱退退無學不生 地中方便無學阿羅漢
遊戲無漏有漏有漏 無漏欲界方便 欲界下地方便
無學上界不強所以不生無色無學地中方便無學 次第如是
六塵以為緣緣六根 一切萬法增上緣相如二門

[0518c29] 諸法心法四緣心法有相共有如是 因緣前生次第緣
緣緣增上緣毘曇無想 正受滅盡正受三緣宣說無想 滅盡有為法同時共有生住滅互相
扶助因緣前心次第緣萬法 增上緣非心無緣 非心緣生所謂因緣增上緣
所有共有法因緣萬法 增上緣前心開導次第緣 心法不能無緣
心法四緣正受 唯心心法四緣 非心緣生次第緣
次第緣心心數法 次第六塵攝受有緣大智論文言心心數法
相續無間次第緣心心數法 緣緣斯文次第緣心法不生 非心有人非心緣緣經論
三門

[0519a22] 大小同異同異大智 論說四緣名義毘曇 小乘菩薩了知猶如幻化
水中月定性不無文言水中月眼見不可聖人 可見四緣不可
二乘四緣名義如是

五果十門分別 ( 因分 十因分別 四緣分別 無漏分別 三性分別 三世分別 分別 等分
分別)

[0519b04] 第一五果地持論毘曇分別不同 報果依果三士
毘曇功用果增上果解脫 報果善惡苦樂報果言依善生如是一切
前生依果士夫果 卜占宰官如是一切有果 士夫果士夫士夫名士
功用果毘曇功力所得功用 增上果 二十二名為增上有果增上
眼生如是一切毘曇一法 過去現在一切萬法增上生法增上果
十二解脫果毘曇無漏聖道 等智煩惱解脫果無漏 煩惱解脫果世俗等智 究竟解脫果
(一門) 。

[0519b22] 因分 五果相應 共有一切
萬法一切有為 相應心心同在 一時相應互相有作用名相
共有有為法同時名為 共有相依而立共有相應 心法相依有用共有統通
苦集諦 見疑無明增長一切有名為善惡生苦
問曰答曰增上果解脫果如是 功用果三緣如下
依果相應共有功用果 一種報果 (二門) 。

[0519c09] 十因五果十因分別 (三門) 。

[0519c10] 緣分五果四緣因之因相共有
因緣三緣次第緣緣緣 增上緣四緣因緣一種三果所謂 報果依果功用果報果
依果相應共有功用果 三緣三果次第緣功用果緣緣 增上果增上緣增上果解脫果 (四門) 。

[0519c19] 有漏無漏五果有漏 無記二種所謂世俗無礙不斷所謂欲界
善法解脫一切善法 多少論說不同毘曇 五果以此善法善報報果同類
依果同時相應共有互相 功用果萬法增上果 解脫果四果解脫
世俗解脫不斷 解脫果善法如是不善 無記三果解脫果
有餘有漏如是無漏法其二 無漏所謂見修無礙不斷 所謂一切解脫無漏善法無漏
四果報果無漏法不得 三果解脫果報果 () 。

[0520a07] 三性分別五果善業善法以為四果報果不善 二果所謂功用果增上果從前善心
不善次第緣功用果善心 意根不善增上緣增上果 善法報果同類相生
依果解脫解脫果無記 以為三果依果同類解脫 無記解脫不善業者不善
以為三果報果解脫果善法 二果功用果增上果從前不善 善法次第緣功用果不善心以為
善心以為意識增上緣增上果報果同類依果不善不斷解脫果無記
四果解脫果問曰不善無記 同類因緣依果欲界 身邊二見雖是無記欲界不善煩惱
染污同類不善無記 依果苦集見疑無明 增長一切染污欲界地中身邊
依果無記無記 以為三果所謂依果功用增上果 因故報果無記解脫
解脫果善法以為二果功用 增上果從前無記次生次第緣功用果無記以為意根善心
意識增上緣增上果 報果同類依果無記不斷 解脫果不善以為三果
解脫果問曰何故依果 不善無記依果功用增上可知 () 。

[0520b10] 三世分別過去 三世四果解脫果解脫 世故現在現在二果
功用果增上果前後報果 依果解脫果問曰現在 前後無後報果依果
云何過去過去 現在短促所以 未來還有四果解脫果
未來三果所謂報果 增上依果解脫果解脫果 可知依果未來
前後若爾何故報果 因果相分 依果同類同類
依果未來世因之 前後無依若爾 功用果增上果功用增上不得 ()


[0520b28] 分別五果 九地欲界乃至非想云何 正思惟
解脫果四者四果解脫果 二者有漏有漏
二果功用果增上果地心 次第緣功用果以為 增上緣增上果無漏
地中無漏依果多少不定 問曰何故有漏地中 依果無漏相望依果有漏
異地相望類別依果無漏 異地相望依果正思惟 解脫果無礙解脫果
(八門) 。

[0520c14] 就學等分五果一者無學 無學三果所謂依果功用果
增上果同類依果相應共有 功用果意根意識增上緣 增上果無學三果
無學以為三果解脫果 功用果增上果無為解脫無學 解脫果有漏次第緣
功用果以為意根有漏 以為意識增上緣增上果無學 無學以為三果所謂依果功用果
以為增上果無學 後退無學障礙問曰何故依果因故
何故功用果相應共有法 次第相生問曰無學後退 云何次第無學後退
無學心中無退有漏 退次第次第功用果 無學以為二果功用果
無學世俗次第緣功用 無學意根世俗以為意識增上緣 增上果無學
無學以為五果無學二果功用果增上果 () 。

[0521a10] 分別五果見諦修道一切有業果
煩惱正斷業果繫縛 無漏法以為三果報果解脫果
以為四果解脫果以為 增上果等智 無為不能增上果
以為四果解脫果以為 功用果次第增上果增上 以為三果解脫
增上果世俗煩惱解脫果世俗無漏功用果增上果 以為四果報果
以為增上果 以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無漏心有漏次第緣功用果
無漏意根有漏增上緣增上果五果如是

分別 ( 時分  果分 歷法分別 大小同異)

[0521b03] 因之毘曇大智論 分別共有三自 相應偈言
一切相應轉生 諸法自體萬法 空生
草木偈言相似相似 自性一切共有 同時同性共有展轉
心心同時心數 生住滅共有若是禪定無漏同時心法共有
色法色心相應法同時 生住滅共有同類 前生中略
三性分別所謂善惡無記善法 善法不善無記不善無記善法不善不善
無記分別無記一者二者 白淨欲界地中身邊二見上界一切 名為威儀工巧變化煩惱
名為白淨不善無記 染污煩惱白淨無記 互相白淨
白淨白淨二種相望分別所謂下品中有一者過去便二者方便
下品展轉 方便 同品相望不善
展轉 退生下下地煩惱下品一時 無記無記
白淨之中相望 威儀工巧變化威儀威儀 變化工巧工巧變化二種
變化變化時分三世過去善惡現在未來現在善惡
未來未來 未來先後 處分九地欲界乃至
有漏當地異地相望 有漏異地相望因果無漏法異地相望展轉無漏法
異地展轉 苦集諦無明一切染污法名為相如中略四句分別
一定不同十一所謂五見無明邪見見取 無明十一苦諦具有十使
邪見見取 何故七使使 十一一切有
一切染污法緣事 一切有苦集不能增長 一切染污以是滅道
使煩惱何故名為滅道使 煩惱滅道不能一切煩惱不能 一切染污以是十一使
一切五行煩惱一切煩惱苦集諦 苦集修道使 煩惱不能增長一切染污以是
使因相 不同十一使是苦集二諦 之下見疑無明不通其餘心心數法生住滅
名為苦集諦見疑無明一切心心數法名為 不同十一使統通三世
過去現在不通未來名為 使不同十一使使一切 有漏是故染污
餘善白淨無記所生 不從是故 使差別如是時分
三世三世前因過去 煩惱後說現在未來現在未來世
未來未來未來 前後處分欲界乃至非想 地中當地染污法
偈言苦集見疑無明 一切相應心法 一切心數法相應相應法展轉
相助有所名相中心 心心相望一時無二心王相望
同一相望一切 三界有漏善法不善一切苦 因相如是

[0522b05] 第二時分 三世因之 三世有為法三世
無為法三世 過現不通未來未來前後 共有其三
一切法二世三世使 前後未來 前後
同類因相

[0522b15] 第三果分別有增上果二者依果報果 功用果解脫果增上果眼識
眼根增上緣眼根增上果乃至 言依從前同類 名為依果報果善惡苦樂
名為報果功用果現在有所 功用果持名士夫果解脫果 心中世諦淨智無漏道
煩惱所得無為解脫果之中世俗 煩惱究竟解脫果無漏 解脫五果
增上果同類相生依果 報果相應共有功用果 對治道者解脫果

[0522b29] 第四歷法 一者二者不善 四威儀白淨無記五者一切有善法
無漏一切無漏善法 無漏 一門即為第二
第三末後一門第四初階 分為一者心法非心心法 煩惱
非心因之 相應非心第二有心 非心心法
非心 相應非心第三 心法非心心法
煩惱非心 相應非心第四有心
非心心法 煩惱 無漏非心
共有無有一法

[0522c21] 第五 同異同異大智論 中說因之相同毘曇
小乘不知 幻化緣起菩薩了知水中月 明鏡畢竟無有一法自性
定性因緣不無即是同異因之 如是

空義分別 ( )

五法三自性三門分別 (一明五法 二明三性 三相 )

[0523a03] 五法五法楞伽經自體一切諸法體性故云自體法相不同 分為二相妄想翻經名為
分別四者正智五者如如翻經名為 大同之中三生 涅槃所謂妄想施設諸法名字
宣說諸法言教故稱是以世間假名無體 相者世間假名
事相差別所謂色聲香味觸形色 名為是以眼色如是 處所形相名為妄想
名為妄想 了別諸法妄想 智者法緣無有自性妄分別
名為正智如如正智 諸法名為一如 恒沙佛法非一彼此
如如虛妄真如如理染淨是故 涅槃生死
涅槃名義如是云何生死 一者根本妄想妄想 便一切境界相便一切
境界心想實有 便有名 名為覺觀覺觀
言說心想取法就此 第一第三第五第七妄想第二重者 第四第六以為名相
妄想隨情顛倒所見畢竟 皆是法界如來藏顛倒 為此三事自性清淨
在於如是云何第八真識 之中一體即是 恒沙同一體性互相集成
一法法界互相無有一門 自性諸法 之外別有自性不可得有法
諸法 諸法之外自性不可得空性乃至宣說一切諸法非有
分別有無別有非有無自性 是故門類畢竟無有一法 自性無性如如
恒沙佛法集成心事心事 妄想集成生死名相妄想 自體便成法差別 正智五法如是
(一門) 。

[0523b22] 三性自性楞伽自性諸法自體 自性異名不同
分為一者妄想二者緣起翻經 名為因緣翻經第一義 生死涅槃妄想所謂
凡夫諸法 不實妄想虛妄 別名妄想心法非一
妄想心法心法 正是理實 一切心心數法皆是因緣妄想
取法 因緣因緣緣起 中說緣起諸佛如來真智
諸法如理自性成實 名為二種法勝 第一義 (二門) 。

[0523c10] 五法三自性同異離合體性 三自性攝入五法三自性
如何五法名相妄想三性 因緣自性正智如如合為成性名相妄想自性二相正智如如
難解經文。 妄想因緣自性分別云何 名為妄想因緣妄想妄想自性
是以虛妄分別妄想 性分妄想妄想根本妄想
是故通名妄想自性 妄想云何三通得名因緣 自性名相妄想雖是情事
因緣因緣相如分之宣說名相即是因緣自性 名相妄想因緣生因緣
妄想即是妄想自性五法三性



[0524a02] 相者華嚴經十地品諸法別名 中說不二法門解脫門
趣入不同 所謂同異成壞乃是諸法 無不
是以一切陰界陰界彼此相望 所以攝事
陰界一一之中無量 一色之中可知 色陰同體具有恒沙佛法無常不淨
空無我等一切佛法諸法互相同體一切佛法一色 名為就此無量恒沙佛法
有無所謂無常不淨 空無乃至真實緣起如是 差別名為無常
諸法之上有色 無常如是一切各各不同名為義門
不得相離相離隨之 是故 義門義門一色隨之
據實 約同二門如是無常
可知以為無常名為就此 無量恒沙佛法無常有無 無常無常不淨無常空無
無常乃至真實緣起無常有如無量 差別名為有無 名為無常各各
名為就此義門體性 義門不得相離相離 義門無常名為
義門義門無常 眾多名為如是無量一切陰界可知
諸法依法成行是故初地 宣說一切菩薩所行同異 隨行乃是大乘
圓通妙門善會一異如是

大乘義章卷第三 ()

大乘義章卷第三 ()

八識十門分別 (釋名  根塵  大小有無 真妄依持 真妄 迷悟 迷悟分齊 分齊 對治 )

[0524b26] 第一釋名八識楞伽經大慧白佛世尊不立佛言建立 乃是別名分別
無量一門一者 二者耳識鼻識四者舌識五者身識意識阿梨耶識
二種 乃至第六
對法有了眼識 至意方正名為 無明闇心差別無明
根本無明業識無明 不覺妄念忽然轉識業識 外相分別現識
應現自心明鏡色相 現識分別染淨違順妄分別解脫
相續識牽心境界攀緣不斷 住持善惡業果不斷 非真實
虛妄方正名為在生別有 藏識如來為此是以
名為藏識以此含法界恒沙 佛法名為空義名為 出生大聖第一
殊勝楞伽經以為第一義 無垢識 自性淨心真識
體性 所立以為名家 虛妄虛妄
根本如是有所了別 名為二種云何 了別而是名為
第二八識有了通名云何了別了別事相了別六識了別第七識真實自體了別
第八識了別是故名為 如是

[0525a08] 第二 不定色心非心三聚 一切名為分為
真妄三體相分 其一事識 以為隨事各異前後
名為常有問曰 何故心境方知各異不得一時六識
四緣因緣次第緣緣增上六根增上緣六塵緣緣前生心法 次第緣分相共有法以為
因緣無有一時具足次第緣 不得問曰次第緣六識 前後毘曇無記十二
大地覺觀善心二十二十二 十善無記十二 同類次第緣十善大地
次第緣不善為難煩惱無慚十使隨一 前生心心數法開導
相對心心 問曰心法相對前緣多心 一時六識何故一識
次第緣一時何為不得 數法從來一緣 六識相望各別
一一數法不得 六識心王問曰楞伽宣說 一時六識並用云何
六識事識事識 大同問曰何故六識一時事識 無法
一時事識之中心境 六識並用既然 並用問曰無明始終
六識名為 定性 真妄二種六識不同
各別相似 一心所為如是第二
所有六識名為三重所有 通義名為無明 妄執我相無明
真如心體如是 (一門) 。

[0525b24] 真妄開合同名第八 因緣虛假妄取定性
名為第七無法妄取有相 名為第八真識一味 隨緣種種變體
一味藥流異味無異 真法集成自體名為 如是 (二門) 。

[0525c03] 相分以為起信論 一心真如門心體二心生滅門 平等一味
真如心中無法名為 無法 心生滅心真如別有
如實空 染法相應一切法差別非有 無相非有無相非有
一相非一非一 自相自相 如是一切妄心分別
名為非有出於 出於非有非有 非有出於
如實不空妄想 不變恒沙淨法滿足不空無相 離念境界相應真如如是心生滅
一者本覺生滅二者不覺 本覺無明不覺 後際始覺
如何心體離念等虛空界即是如來法身本覺 未有
大智慧光明遍照 法界云何真心 智慧三昧神通解脫一切德性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