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10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十遠法師撰
[0654a05] 淨法聚因法中。此卷有十二門 (三歸義 三學義三聚戒義 三種 律儀義 止觀捨義 三慧義 三種般若義 三智義 三量智義 同相三道義
別相三道義 三種住義) 。
三歸義三門分別 (釋名一 所歸二 能歸三)
[0654a08] 第一釋名。言三歸者。歸投依伏。故曰歸依。歸 投之相如子歸父。依伏之義如民依王如。性 依勇。歸依不同隨境說三。所謂歸佛歸法
歸僧。依佛為師。故曰歸佛。憑法為藥。故稱 歸法。依僧為友。故名歸僧。問曰。何故偏歸此 三。以此三種畢竟歸處能令眾生出離生死稱 涅槃故。名義如是。
[0654a14] 第二門中。別明所歸三 寶境界。三寶義中三門分別。一釋其名。二辨 體相。三明次第。先釋其名。所言佛者。外國正
音名為佛陀。此云覺者。覺行成人。故名覺者。 又人有覺亦名覺者。覺有兩義。一覺察名覺。 二覺悟名覺。言覺察者。對煩惱障。煩惱侵害
事等如賊。唯聖覺知不為其害。其猶世人覺 知有賊賊無能為。彼亦如是。故名為覺。言覺 悟者對於智障。無明昏寢事等如睡。唯聖獨
悟不為覆障。如睡得寤。故名為覺。所對無明 有其二種。一迷理無明。對除彼故覺法實性。 故名為覺。二迷事無明。對除彼故覺知一切
善惡無記三聚之法。故名為覺。地持論中同 此後義。所言法者。外國正音名為達摩。亦名 曇無。本是一音傳之別耳。此翻名法。法義不
同。汎釋有二。一自體名法。如成實說。所謂 一切善惡無記三聚法等。二軌則名法。辨彰 行儀。能為心軌故名為法。今三寶中所論法
者。軌則名法。所言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 此方翻譯名和合眾。行德不乖。名之為和。和 者非一。目之為眾。此之三種何故名寶。世間
瓊瑤人之所珍。此之三種世所尊重如世珍 奇。是故就喻說之為寶。寶性論中釋有六義。 喻之如寶。一希有義。如世寶物貧窮之人所
不能得。三寶如是。薄福眾生有千萬世不 能值遇。故名為寶。二離垢義。如世真寶體無 瑕穢。三寶如是。絕離諸漏。故名為寶。三勢力
義。如世珍寶除貧去毒有大勢力。三寶如是。 具不可思議六神通力。故說為寶。四莊嚴義。 如世珍寶能嚴身首令身殊好。三寶如是。能
嚴行人清淨法身。故說為寶。五最勝義。如世 寶璧諸物中勝。三寶如是。一切世中最為殊 勝。故名為寶。六不改義。如世真金燒打磨等
不能變改。三寶如是。不為世間八法所改。故 名為寶。名義如是 (此二門竟) 。
[0654b19] 次辨體相。於中略 以三義辨之。一明別相。二明一體。三明住持。 初別相者。經中亦名階梯三寶。三寶寶相
異。故稱別相。隨化階降佛上法中僧為最下。 故曰階梯。此階梯。中先明佛寶。佛寶之中四 門分別。一定其體性。二開合辨相。三明佛德。
四論修成。體性如何。經論不同。所說各異。毘 曇法中宣說。如來五陰之外無別假人。但 就陰上假施人名。如貧賤人名字富貴。彼亦
如是。以無人故不說假人以為佛寶。就五陰 中唯取方便修成善陰以為佛寶。報無記者 非是佛寶。以無記法非可重故。修成德中無
漏功德是其佛寶。有漏則非。漏有有漏功德 非可重故。是故彼宗諸佛如來相好之形種 智之德斯非佛寶。相從說佛亦得無漏。成
實法中唯說假人以為佛寶。五陰實德於彼 宗中法寶所收。故非佛寶。何故彼宗唯說假 人以為佛法。彼宗說有假名行人。為師匠
益要在假中。故說假人以為佛寶。大乘法中 佛寶門攝。假人實德悉是佛寶。體性如是。 次開合辨相。開合不定。總唯一佛。或分為二。
二有兩門。一生身法身。開分二種。父母所 生相好之形是其生身。方便修起戒定慧等 五分功德名為法身。二真應。分二或分為三。
三有兩門。一法報與應開分三種。如地論 說。二化應及真開分三種。如金光明三身 品說。或分為四。四有兩門。一開真合應以論
四種。是義云何。如楞伽說。一應化佛。二功德 佛。三智慧佛。四如如佛。四中初一猶上應 身。中二報身。報隨福智故分二種。後一法
身。二真應並開以論四種。是義云何。真中 有二。謂法與報。應中亦二。謂應與化。王宮所 生示修成佛。名之為應依此應身起餘化佛。
如涅槃說。釋迦如來化無量佛受諸大眾所 奉供等。或分為十。如華嚴說。廣則無量。此等 如後三佛章中具廣分別。辨相如是。次明
佛德。佛德雖眾要唯二種。一菩提行德。二涅 槃斷德。行德不同。一門說三。所謂般若解脫 法身。依於般若而起解脫。依於解脫而成法
身。此三同時。義別先後。涅槃斷德亦有三 種。一煩惱斷。二者業斷。三苦報斷。先斷煩 惱。斷煩惱故業結不生。業不生故苦報隨己。
由前般若故斷煩惱。與前解脫故能離業。 與前法身故能滅苦。佛德如是。次辨修成。 大智論中明。迦旃延子所說修成略有四階。
第一先於三阿僧祇劫修習有漏六波羅蜜。 不習無漏。不斷諸結。以其不修無漏道故。則 無習種性種解行乃至法雲聖位差別。第二
度於三阿僧祇。次於百劫修相好業。是中亦 未修習無漏斷諸結縛。第三分中於最後身 修世八禪。以有漏道攀上厭下。斷除欲界至
無所有一切煩惱。修習初禪斷欲界結。修第 二禪斷初禪結。乃至修習非想地定斷無所 有結。非想一地無上可攀。等智不除。第四分
中修習諦觀。觀察四諦十六聖行斷非想地 見修兩惑。有十六心斷除見惑。謂見道中八 忍八智。有十八心斷除修惑。謂非想地九無
礙道九解脫道。通合具有三十四心。前三十 三心因中無漏。非佛寶體。第三十四果中無 漏。是佛寶體。毘曇宗中在依此義。成實
與前大同少異。所言同者。四分所修與前相 似。所言異者。第三分中所修八禪但能伏結。 不能永斷。第四分中所修聖道總觀諦空。通
斷三界見修兩惑。不同前宗別觀諦有局斷 非想。又復成實多心斷結。不局在於三十 四心。大乘法中行修多階。略有十五。一於外
凡善趣位中修習淨信。第二次於習種位中 修習正解。第三次於性種位中修起諸行。 第四次於解行位中修學如觀。第五次於歡 喜地中發諸大願。第六次於離垢地中修習
淨戒。第七次於明地之中修治淨定。第八 次於炎地之中修道品觀。第九次於難勝地 中修習諦觀。第十次於現前地中觀十二緣。
第十一遠行地中修習一切菩提分法。第十 二不動地中修淨佛土。第十三善慧地中修 習一切說法智行。第十四法雲地中修習一 切殊勝智行。第十五十地窮終起金剛定斷
絕微障入佛境界。當知於此一一位中皆具 修習法界行德。隨其說相且分如是。佛寶 門竟。
[0655b11] 次辨法寶。於中義別略有五種。一者 教法。二者理法。三助道法。四涅槃法。五化用 法。言教法者。所謂三藏十二部經。是義如
前教法聚中具廣分別。言理法者。毘曇法中 宣說。四諦十六聖行以為法寶。十六聖行如 四諦章具廣分別。成實法中宣說。四諦名用
假有為世諦理。無性之空為真諦理。大乘所 論義別有三。一就相明理。二相實相對。三唯 就實言。就相者就彼妄情所起法中以辨道
理。離相之有為世諦理。無性之空無相之空 為真諦理。所言相實相對辨者。以彼妄情所 起之相對於真實如來藏情以辨道理。性相
之法相有體無為世諦理。如來藏性相界體 有為真諦理。此義如彼地經中說。觀十二緣 法相有體無名世諦觀。觀察真心名第一義
觀。言就實者。直就真實如來藏中作用法門 為世諦理。寂滅如門為真諦理。理法如是。 助道法者。所謂三十七道品法。毘曇法中釋
有兩義。一者壞緣。二不壞緣。言壞緣者。不分 三寶境界差別。故名壞緣。於此門中一切三 乘無漏功德悉皆是其助道法寶。不壞緣者。
三寶境界各別建立名不壞緣。於此門中唯 取菩薩無漏功德及緣覺人因果無漏為助道 法。自餘聲聞無漏功德判為僧寶。如來無漏
判為佛寶。是故不說為助道法。問曰。助道 道諦所收。前理法中已說道諦。何須更說助 道法乎。釋言。道中有理有事。通者是理別
者是事。戒定智慧三十七品行數差別。是其 事道道。如跡乘四義寬通是其理道。前理 法中所明道諦是其理道。今此所論助道法
者。其事道。事理不同故復明之。成實法中 宣說。假人為佛僧。故一切三乘無漏功德悉 是助法。大乘亦說。一切三乘無漏功德為助
道法。涅槃法者。毘曇唯說煩惱業思盡滅之 處數滅無為為涅槃法。問曰。涅槃體是滅 諦。前理法中已說滅竟。何勞更說涅槃法寶。
釋言。滅中亦有理事。別名為事。通名為理。 約對所除煩惱業等品數上下以論其滅。滅 則階降優劣不等。名為事滅。盡止妙出四
義寬通是其理滅。前理法中所論滅諦是其 理滅。今涅槃法是其事滅。事理不同。故復須 論。成實法中煩惱業苦盡無之處同為涅槃。
大乘法中涅槃有二。一數滅無為為涅槃法。 二以善有萬德圓寂為涅槃法。化用法者。如 經中說。行於非道通達佛道。如是法也。 法寶如是。
[0655c27] 次辨僧寶。於中三門。一定體性。 二明僧德。三開合辨相。體性如何。毘曇法中 僧有二種。一應供僧。與盡諸佛下極至於
凡夫沙彌。通皆是僧。是故檀越僧次請人不 簡上下皆悉得於供僧之福。二三歸僧。唯局 分處聲聞人中四果四向以為僧寶。凡夫比
丘無德可歸。是以不取。緣覺出世無和合眾。 不成僧故。所以不論。彼論之中住聖菩薩單 一無侶。只不成僧。所以不說。佛是佛寶亦非
僧故。所以不論。又聲聞中唯取五陰實法 功德為僧寶體。不說假人以為僧寶。彼宗陰 外無別人故。又實德中無漏功德是其僧寶。
有漏則非。有漏功德不可量故。成實法中 僧亦有二。一應供僧。與前相似。二三歸僧。大 況同前。唯取聲聞不取餘眾。所言異者。聲聞
人中四果四向假名行人為僧寶體。不取實 德。受供生福唯假人故。大乘法中通而論 之。三乘聖眾皆是僧寶。簡大異小唯取菩薩。
於中以彼僧門統攝假人實德悉是僧寶。 體性辨之麁爾。次辨僧德。德有二種。一行。 二斷行。德雖眾要唯三種。一福。二智。三者淨
報。施戒忍辱是其福分。般若智分。精進與禪 亦福亦智。依精進故修施戒忍四無量等是 其福分。起聞思修是其智分。依禪修習四無
量等是其福分。修陰界入巧便觀等是其智 分。菩薩成就八種勝報是其報也。此等具辨 如地持論。行德如是。斷德亦三。所謂煩惱業
苦斷也。由前智故能斷煩惱。由前福故能絕 諸業。由前淨報能離諸苦。僧德如是。次辨其 相。於中開合廣略不定。總唯一僧。或分為
二。二有三門。一就位分二。如涅槃說。一假名 僧在見道前。未有僧德。假與僧名名假名僧。 二真實僧。位分在於見諦已上。內有實德名
真實僧。二約境分二。謂事和僧及理和僧。隨 有行同名事和僧。證理行同名理和僧。三隨 法分二。謂羯磨僧及法輪僧。法別不同汎有
三種。一出家眾法。所謂百一羯磨之事。出家 比丘四人已上同崇此法名出家眾法。二出 家行法。所謂四依。唯出家者所共行之名出
家行法。何等為四。所謂比丘盡形乞食。著糞 掃衣。於樹下坐。有病服陳棄藥。是為四依。 問曰。比丘所受禁戒亦是出家同行之法。何
故不名出家行法。偏名四依為出家行法。釋 言。戒是比丘正體。故廢不論。四依乃是比丘 所行。是以偏說。三道俗通法。所謂坐禪學
問觀空斷結。如是一切道俗同行名為通法。 三中前二是其僧法。約之辨僧。於彼出家眾 法之中四人已上同一界內。許崇不乖名羯
磨僧。於彼出家行法之中十方同遵和而不 乖名法輪僧。有人說言。四諦之理是其法輪。 會諦之解是法輪僧。然彼四諦乃是道俗通
行法輪非是出家僧行法輪。若言四諦是僧 法輪調達破僧說相似語。應說五諦。以何 義故宣說五邪。以說五邪為相似故。明知不
用四諦之理為僧法輪。又復若以會諦之解 為法輪僧者。在家之中三果聖人皆會諦理。 應名為僧。彼非僧故。明知不以會諦之解為
法輪僧。以此推之。但令出家莫問凡聖同遵 四依情無乖異。斯皆名為法輪僧也。法輪無 漏同異難分。今此具以四句辨之。何等為四。
一法輪僧而非無漏。謂出家凡夫。同遵四依 故名法輪。未有聖德故非無漏。二是無漏非 法輪僧。謂在家聖人。內具聖德故名無漏。
不行四依故非法輪。三亦法輪亦是無漏。 謂出家聖人。遵行四依故是法輪。內具聖德 故是無漏。四非法輪亦非無漏。謂在家凡
夫。不行四依故非法輪。不具聖德故非無漏。 以此推之法輪無漏同異可知。不得唯將無 漏聖人為法輪僧。上來三門分僧為二。或說
為三。於中亦有三門差別。一就位分三。一假 名僧位在外凡。未有僧德。假與僧名名假名 僧。二清淨僧位在內凡。三真實僧位在於見
道已上。內具真德名真實僧。二就行分三。如 涅槃說。一破戒雜。身雖持戒慎過不犯與 破戒者共同止住布薩說戒。二愚癡僧。身雖
持戒見己弟子有所毀犯令悔除。見他有犯 默而不舉。三清淨僧。身自持戒見他有犯能 教悔除。三大小分三。所謂聲聞緣覺菩薩。故
經說言。僧者謂三乘眾。或分為四。如大智 論說。一啞羊僧。愚癡比丘不識善惡持犯輕 重。隨所犯罪不知悔除。猶如啞羊至死無聲。
名啞羊僧。二無羞僧。雖知善惡持犯輕重內 無羞恥。故為毀犯。三有羞僧。識知善惡持 犯輕重內懷羞恥。慎過不犯。四真實僧。內
具聖德。或分為五。如律毘婆沙說。一群僧。 與前四中啞羊相似。二無慚僧。與前四中無 羞相似。三別眾僧。身雖不犯而不和布薩
說戒。四清淨僧。與前四中有差相似。五者 實僧。與前四中真實相似。若復廣分僧有無 量。如毘曇中說十四賢聖。成實宣說二十
七賢。大乘宣說四十一賢。謂十住.十行.十 迴向.十地。合為四十。加一等覺為四十一。若 通十信有五十一。此等如後賢聖章中具廣分 別。別相三寶辨之麁爾。
[0657a04] 一體如何。於中分 別略有三義。一就事論。就佛體上隨義分三。 覺照義邊說為佛寶。即彼佛德有可軌義說
為法寶。違諍過盡說為僧寶。此三義別德體 不殊。故名一體。此之一義毘曇成實大乘法 中齊具有之。不偏在大。二就破相空理以論
三寶。事別體空不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