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十一
法師

[0675a04] 淨法十九 (四心  三法 聖種 五四親近 轉業四行 四修定義
四不壞淨   十四道義 十一善法 十二 十三四德 十四求知 十五陀羅尼 十六四無量 十七四無礙
十八菩薩四無畏 十九四攝) 。

四心分別 (  體性  開合  分別 界分)

[0675a14] 第一釋名世第一法無漏如火善根 理觀
名為問曰善根一次 法頂何故善根
退不動不可退 分流名為問曰何不不動名為
第一問曰大小 龍樹菩薩初地解行 方名
世間善根以為上下 一切所行隨分得名無局大小相類大乘世間有頂小乘出世
有頂龍樹出世不退 名為小乘世間退 忍者心安名為
通論皆是不動 安住第一 世間最上故云第一
別有 善根出世 慧觀四善根性分
念處以前 無常十六行觀察四諦 修治聖道聖道修治
農夫求子實修修治善根聖道涅槃善果 善根調
聖道名義如是第二 體性中有一心分別毘曇 善根觀察四聖諦
眷屬五陰相應 心王餘數以為 成實智慧自性前後眷屬
行陰遠緣五陰有漏 分別毘曇一向有漏 方便成實
現見空理無漏有漏體性如是

[0675b25] 第三中有 二觀有別三生不等毘婆沙觀察五陰無常
三寶功德四真諦 世第一法理實 四諦 (一門) 。

[0675c01] 四諦觀心云何毘曇苦集滅道分別 三十二三界行者所謂無常十六
聖行欲界地中十六行上界上下 三十二一一觀察方便觀心分明成就
法如是一一心觀之至 心觀一心名為方便一心 名為成就心中四諦
十六行名為 一心相似增上 一法問曰善根何故
多心不明觀心 是以頂法如是忍法 三十二一心乃至欲界
一行就此具有三十二 觀行第一一一一心 欲界四行欲界
上界乃至四行 次第上界略去一行觀察餘者次第上界略去二行觀察餘者
乃至最後欲界一行 無常空無乃至欲界 方便一行成就向前
觀心中心問曰諦法 何故毘婆沙譬如富人 財物不能
寶珠行者如是世間 世道有漏相續
入聖是以忍法如是第一增上一心欲界一行 世第一法一心方便成就
如是成實論行者無常觀察 五陰泥洹名為名為 名為世第一法不明相差
無常觀察現在 果報五陰定性以此過未 生滅無有自性過未
而立無有定性過未 無常生滅無有自性過未第二 苦諦因緣虛假無有自性以此
滅道向前 無常生滅法數法體 虛假明法無性第三
三世諸法虛假無性滅道 三世勝三世 一中三世四諦虛假以此無相 見法方便如是
(二門) 。

[0676a21] 毘曇婆沙生下 以此 第一 (三門) 。

[0676a24] 明治毘婆沙 如是世第一法相如 (四門) 。

[0676a26] 第四 開合四善根總之唯一 分為毘婆娑善根二者 不動退欲界
不動不可退欲界 分為毘婆娑名為 頂名及第一說以為上分
名為頂名名為 一法名為毘婆娑 所謂頂法
忍法上下世第一法其一所謂 一說所謂頂法
所謂忍法所謂 上下世第一法其一所謂 分為第一
唯一四諦 十二未見明見 多心
及至三十二 三心二心以為 三十二之中一心
毘婆娑欲界苦行至上 三十二名下三十二之中 乃至欲界二行
極多其三十一極少 欲界一行毘婆娑 一心欲界第一
唯有一心十八瞿沙善根就此中品別有 乃至九品三品
善根名為不動不動 九品乃至九品 世第一法唯一前後十八細分有無開合如是

[0676c02] 第五 長短分別毘婆娑善根一向 忍法之中或是相續或是一念 相續上品唯一世第一法
唯一成實相續 不能四真諦長短如是

[0676c07] 界分三界不同 各異尊者達摩多羅善根色界 色界中有智能上下四聖諦
色界中有動不動名為 名為不動名為第一 欲界欲界一向不得
修習無色無色界 不能四聖諦微弱是故尊者瞿沙欲界
色界無色界欲界禪定欲界色界可知欲界 名為名為
名為不動不動名為 第一無色僧祇部 三界欲界禪定
欲界色界可知無色 無色如是說無色 成實論此後四心

分別 (釋名 開合 多少 多少 差別)

[0676c28] 涅槃經來世憑仗稱之為不同一門有人出世 煩惱第一第二
第三阿羅漢第四有人 煩惱所謂地前種性解行凡人如來滅後名為出世初地
二輪未能剪除煩惱問曰此地 自說凡夫第八在地何者第八毘婆娑須陀洹
第八見道七方便問言何者第八所謂法堅鈍根 見諦名為利根見諦
名為法堅問曰種性二障清淨何故涅槃煩惱不同 聲聞緣覺種性菩薩
清淨涅槃初地二輪地前 煩惱問曰何故須陀洹
修習無漏生死 漸進無漏三途不順 生死不受故云何處分別
一者初地二者 已去通名向上 通名斯陀含修惑
斯陀含小乘欲界九品修惑 大乘三界一切修惑 何處分別一者
第三宣說三地一切 無色無明微薄 斯陀含二者通名
向上通名那含未成 何故合為三義中說一切
十六十二分十六功用合為初地乃至 功用合為
初地乃至化生作意攝取 自然無分別是故問曰若爾 功用何故不合
開合不定不可 第二第三住處四果須陀洹 第二住處斯陀含第三那含
住處阿那含不還小乘不還 欲界阿那含二十五有之中 過處不重受生阿那含大乘
不重煩惱不還 不重欲界地中分段不還 不重肉身不淨
受生但是應化何處分別一者第八地中佛心 那含欲界人天分段
未盡大品宣說肉身 畢竟阿那含二者 同名那含修習順忍那含向上
九地同名那含阿羅漢果未成 一種阿羅漢不生
無著小乘三界不復 不生大乘三界分段 無生設使但是應化妙行
故云無著羅漢第四 究竟是故羅漢 何處分別一者第十
涅槃阿羅漢第十二者 同名羅漢向上金剛同名 羅漢
一種那含問曰何故第二 須陀洹第二此後 向前第二須陀洹
出世相似是故第二 那含功用相似羅漢那含
究竟 世間猶如如來差別問曰何時 不為佛滅 正法
(一門) 。

[0677c16] 次第二門開合 開合不定分為 地前地上分為就此
種性解行地上地前初地見道以為第二修道地上功用功用
得分就此解行地上地前見道修道
地前 以為第二那含第三羅漢第四 前後種性解行
世間見道修道出世功用 分為就此 五忍地前初二
三地信忍順忍 無生十地以為第五前後 解行初地見道
以為第四修道地前 解行見道修道 前後分為
種性解行淨心 乃至行跡九地決定 十地畢竟以為第六涅槃
諸菩薩分為 決定即為地名決定九地名為決定
分為習種性各別即是 分為地前出世間 合為正見分為
種性解行分為二種即是 十一地前十地十二地前 種性解行十地十三
解行十地 所謂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 四十一無量此等開合
一門分為開合如是 (二門) 。

[0678a23] 第三辨明多少涅槃第一 恒河沙發心能持禁戒 文義惡世正法
第二恒河沙發心 善能正法惡世 第三恒河沙發心德行
正法十方周旋往返 濟度眾生惡世正法第四 恒河沙發心煩惱捨於重擔
所作已辦成佛現成 自在智廣 (三門) 。

[0678b06] 次第四門辨明多少涅槃 十六 如是十六第一八分
第二八分得人四分 第三四分 第四十六據實第四
二分一分十五諸佛 第四佛境 十六第四所得第十六
相應問曰 何故 淺易
分數問曰
何故初地菩薩三昧 十地不可說千萬億那由他佛世界 微塵數三昧佛土三昧
多少 多少細分 始終別論多義
文中聞持成就文具 後設而已 異見涅槃菩薩八分
第二四分乃至第四初時 涅槃八分乃至第四
始終別論 多義故第十地諸佛 雲雨說法其所多義
初時多義可知 證實細分始終別論初時
多義 證實不同 (四門) 。

[0678c12] 次第辨明 三乘其所聲聞人中一化阿羅漢阿羅漢
滿足不假一切乃至羅漢大乘緣覺人中 一化緣覺
一切大乘人中 涅槃初發心在外最初發意第二 熙連河發心聞法第三
一恒河沙發心聞法愛樂 第四恒河沙發心聞法受持 第五恒河沙發心
所聞第六 河沙發心深義十六 初一善趣後五在於 善趣如是

分別 (釋名   第三 四無礙共相 辨明 不可)

[0679a02] 第一釋名不同 依法不依人二法 不依了義不依不了義經
不依言依軌則自體法名自體 名為不依名人不依
未見不依人名不依不依正見見法一切不依 名義二義
三義名義四德名義 語者不依 顛倒不依如法
一切不依 名為不依不了 不了義不從不依言依
智者解法取法名為 不依闇心分別 不依名義如是 (一門) 。

[0679a19] 依法 不同差別教法二者世諦自體 真諦自體涅槃
法性不變自體 起行名為所謂三十七道品 五果自體涅槃
所謂大般涅槃不同一對 二諦名義二諦所以名為世諦真諦名義真諦世法所以
名為真諦世諦名義世諦 名為世諦真諦所以 名為故地知世無常無我法名
無礙利人故地 善法饒益五果名義故地 菩提以為了義不依不了義
分別大小相對分別小乘 大乘不了小乘名為大乘祕密 不了大乘小乘不了大乘
為了小乘實名不了智相 分別正智取法大小淺深當分 取法大小一切不了淺深
互相之一 如來清淨法律不可破壞 了義如來不決法律
不了依智不依識分別 分別聞思修三慧 分別以為分別三慧
修慧以為之一修慧 諸法名為依智不依識三大
分別大乘三慧知法實相名為小乘 三慧不見法實齊名之一涅槃 如來即是法身如是智慧
依止聲聞不知如來功德如是 依止真妄分別大乘 實義三慧名為之一
論說宣說境界 境界不同相如 (二門) 。

[0679b28] 第三其次經論不同 次第成實第一依法第二 了義第三第四此等
聞思修初二教法 聞慧不了了義始終
聞慧第三理法思慧 第四行法 修慧上人智慧行法
後說第二起用次第涅槃 第一依法大涅槃涅槃是故第二所謂法身解脫般若果德
第三所謂如來一切 種智起用是故第四 了義大乘經
是故第三因次涅槃第一所謂法身解脫般若第二依法 法性不變第三所謂
無為不變不淨第四 所謂一切大乘經就此 是故
依法明法 是故依法了義是故
明法一對向前果德因而 明智向前理法了義 第四次第維摩第一
理法第二第三 了義理法第四依法智行
明智 第三明了依法次第 四明依法第五次第
第一第二依法 第三了義正解取法名為了義第四修慧二攝
次第次第 成行正是 了義
解法為了 深信佛說了義智者 修慧修慧名為
了義法義言依智者法義修慧次第如是 (三門) 。

[0680a14] 次第四門四無礙共相相分 依法無礙第二無礙第三 了義無礙第四
自在樂說無礙依法 無礙方便第二無礙 方便第三了義無礙
無礙方便第四無礙 正體故地第四名為修慧 四無礙章句修慧
諸法修慧名義無礙法名 修慧無礙隨順世俗種種名字 修慧樂說無礙 (四門) 。

[0680a25] 第五 辨明不可 人法相從依法
涅槃應當依止依法人法 不可肉眼人為
教誨樂道善惡故人法相 涅槃肉眼諸眾 不為慧眼慧眼
不可慧眼正見法親成行成行故人

聖種分別 ( 分別)

[0680b09] 第一聖種乞食 聖道聖種起行 不同一門
乞食形壽糞掃衣形壽 常坐四有比丘 比丘乞食
比丘衣服糞掃衣比丘房舍 比丘湯藥 乞食三門分別一明二明
所為三明食法十三 上人行乞 威儀執持安祥被服齊整
乞食戒經正命諂曲 威儀行乞如是 一切四住正見乞食以為真道
乞食真道戒取依法非法 飲食罪過乞求 不得毘尼迦留陀夷夜行乞食
譏嫌如來學處 僧先學家羯磨惡人僧先 羯磨不得依次
貧富次第梵行難處 他人乞食罪過不從 乞求及時
不得過分取著 乞食 無分別知法
十一留難 不時打罵不生 十二 乞食
不強十三乞食貧賤 不時乞食遺教 壞色執持
如是憍慢增長 憍慢世俗白衣何況出家入道 人為解脫行乞十三
初四一分四一 五一捨煩惱如是所為 自己資身行道眾生
凡夫乞食自己設有不足 聲聞緣覺自己他人菩薩人中 行者自身他人
他人自身上行眾生法身 菩薩如是二十 轉女身經示現相好
覩見發菩提心令眾生覩見佛身 如是一切乞食 天龍鬼神供養令人覩見
發菩提心出家乞食高發 菩提心大德諸天見佛慈心 乞食學佛眾生如來懈怠
不能見佛現行乞食覩見 令眾生見佛聞法遠離愚癡出世涅槃 眾生繫閉牢獄楚毒見佛
解脫發菩提心行乞九有女人 供養父母親不能奉獻 行乞十如四王
乞食眾生布施滿 不滿滿令人覩見發菩提心行乞十一如來一切
增減令人覩見發菩提心十二如來 各別相和 令人覩見發菩提心十三佛身
其內不空如實金剛無生大小便 現有釋梵覩見發心十四有人
乃至涅槃是故現行乞食十五如來 現行乞食令人覩見發菩提心十六 不行乞食有人便飢餓
無力不能修得過人智慧行乞十七 聖種現行乞食十八 未來不信長者比丘便
家世不行乞食何故 乞食十九出家乞食 行乞不生羞恥二十如來
眾生處處隨逐行乞所為如是食法三分 施與眾生諸佛
賢聖眾生然後維摩 一切眾賢然後可食 不生味著
苦惱得法 施主食法如是糞掃衣外國死人火燒如是
糞掃衣問曰何故飲食 飲食乞求得無修道行乞難得修道是以
外國求覓得無修道 不如是以 不須造作省事修道是以
所謂大便得無 相如 (一門) 。

[0681b13] 乃是出家人上行在家積聚不行 出家人別有
凡夫二乘依憑佛菩薩何故 凡夫二乘心行依仗四方離過諸佛菩薩知法五欲能不
假如轉女身經 賤價病苦聲聞如是聖種 方能離過帝王
心所菩薩如是五欲 方便得無不假二簡 凡夫二乘菩薩所行出家菩薩
故地宣說菩薩 少欲頭陀以此四法聖種 諸佛如來聖果滿不假
通論轉女身經 聖種聖種

親近

[0681c02] 行者涅槃親近不同 二者智慧四者觀察
身行身心之中 如是善惡外相
誠實賢良 等人親近 得失法云有人意欲乍聞
他人未可 加以 美惡此前內心善惡難以
智慧觀察 可知如來三藏教名為 行者行者加以觀察
不依聖教道理得失名為觀察 如是

轉業四行

[0681c20] 轉業四行涅槃何等所謂修習 戒心差別八門一一 顯德第一
修身不能受持七支淨戒不善調 修心聖行修慧 名為聖行修身戒心第二
具足清淨戒體修身不淨 不能修習 梵行修慧四無量心名為梵行
不知修慧無量 修慧修身戒心第三 不能不能色相
非身生身色想貪著不捨修身身根名身長短大小好惡名為 名為名為心數色塵
名色方圓大小好惡名為色相香味 名為如是一切受持 受持聲聞凡夫戒名
名為名為 散亂不守修心境界四念 境界五欲惡業不善
修慧修身戒心第四 無常愛著不捨修身 尸羅禪那
般若修慧修身戒心第五我我所修身 我我所身見邊見
惡業十惡不能修心 不能分別善惡法名修慧 戒心第六不斷我見修身
戒取不斷修心不斷 愚癡修慧修身戒心第七 不能猶如怨賊害人
修身不能根本 不能觀心躁動調一切 本名修心觀智大勢
修身戒心第八妄想 一切修身分別戒相分別心修心分別修慧
修身戒心行善修習 不善轉業

四修定義

[0682b05] 四修定義成實論四修定品分別現法樂知見 漏盡現法樂毘曇初禪
法名現法樂初禪欲樂 現法樂成實二禪乃至非想 現法樂初禪中有覺觀動心
問曰二禪有喜何故覺觀攝心所以 一切禪定通名問曰後世
何故現法樂成實 知見五欲 現法樂後身
世人出家佛說 問曰四修皆是何故四門知見毘曇
生死名為知見成實八除入十一 切入五神通以為推求 分別毘曇聞思修
成實中觀五陰空名分別不通漏盡論師第四禪九無礙道 羅漢果名為漏盡第四禪毘曇
無色羅漢果名為 成實中一聖人破壞假名泥洹 名為漏盡四修定義

四不壞淨分別 ( 處分)

[0682c01] 第一成實四不壞淨得名 不壞信信心精純名為淨信 堅固不可傾動不同一門
一佛二法 所得 真實自證佛德殊勝
成實自得真智決定 一切眾生 真法決定真智
真智殊勝微妙成實 自得真智聖眾一切諸眾名僧成實
真智一切最為第一 成實深心能信三寶大力
三學相隨 三學隱顯見諦道中三塗
戒行成就修道之中人天成就 學道無明成就三道 是故以此皆是
通名心淨毘曇得名不得四不壞信何故如是所立
精純牢固 見道 所得無生智深信決定
四真諦證見決定四諦苦集一切道諦之中無漏功德菩薩
緣覺無漏功德 出世上人成就 問曰云何毘曇
三心故知 第四一種四大明知 四大是故淨名四大大乘
多同毘曇四信得無 ( ) 。

[0683a09] 四諦義通上下宣說 四不壞淨出世毘曇法忍 比智成就
苦集決定 成聖戒名道法至道 道諦見道
無漏功德深信決定信佛 菩薩緣覺無漏名為 成聖戒名修道上當
成實無相決定得名三義以是中心無異緣故不論 決定名為信佛乃至
大乘初地已去一切大乘 中心緣故四不壞淨



[0683a24] 成實牢固稱之為 不同一門一者 四解言說
宣說有為無常苦空涅槃寂滅 決定不可破壞名為正知名聞 滿定名
成就思慧滿定觀 有為法無常名為見成 滿解脫三慧解脫
見諦無漏解脫即是問曰何故說戒道理 聞思修一次 說戒如是

道義 ( 第二)

[0683b09] 道義阿含經毘曇成實分別 苦難行道易行道難行 易行道不同
有利根本方便 云何利根 所行成就鈍根所行
成就四禪根本根本 自在名為樂道未來中間方便方便 不自在名為
方便定名苦難利人方便 定名根本禪難行利人根本禪成實
苦樂定慧之中定名 不自在名為 自在定名苦難利人
難行利人 如是

善法 (第二四法)

[0683b27] 善法退 成實論名為決定成實論 名為成實一切善法
禪定名為退 名為見道聞思修名為 見諦無漏聖道名為毘曇
下品下地煩惱退 退退中品堅守不為
下地煩惱退名為上品 定名 觀法無常出生聖道決定
二義下品煩惱名為 退欲界下品善心欲界惡心 如是退煩惱
因地中品堅守善心 煩惱名為上品定能 煩惱深心名勝
定能聖道決定問曰散善欲界下品散善 欲界不善退堅守善心
即是散善精純名勝 出世思慧善行 決定如是

(第二品第一)

[0683c23] 涅槃成實論分別無罪道法 無罪
出家離欲寂滅四者 成實論正智非家出家 解脫種種在家離欲
出家出家離欲不善 離生喜樂初禪離欲遠離二禪乃至滅定
喜樂色想寂滅 無漏聖道煩惱名為 成實正智菩提
初一戒學定學 如是

四德三門分別 (  分別 就位分別)

[0684a10] 第一四德成實成分齊名 不同一門 寂滅
聞法 空名 前門名實見諦捨離
捨煩惱 見諦前門隱顯異名捨煩惱 寂滅寂滅煩惱苦心 如是 (一門) 。

[0684a19] 名分四德 十地論名為 眼目名字一般
第一二者第二 捨煩惱第三 第四寂滅 (二門) 。

[0684a25] 次第三門就位分別四行 上下中分差異相如 見道見道聞法
亦即名為般若 見道見道初見 修道
斷除亦即 捨煩惱寂滅無學道無學 生死故云寂滅亦即名為清淨大小四德

求知分別 ( )

[0684b07] 第一求知地持論推尋 實名如實知求知不同一門 中說
三自性施設差別施設 合相合為自性
差別施設菩薩名字分齊 以求 隨事施設
施事事相施設云何施設求法法如幻化非有 一定可以
種種諸法施設 名字造作諸事造作 如是一切施設
施設中有有相自性差別 自性施設中觀以求實名自性施設差別施設中觀以求實名差別施設
如是知者中說 隨事如實知自性施設 差別施設如實知理實通論
一一一切 分別第一知世知法名字 第二第一義事事寂滅
言說第三一實諦知法體性 有無第四了知緣起差別法界 同一體性互相如實知
諸法名字中正名為 事故流布不立無有 如實知隨事
如實知者諸事中正 寂滅事事自性 如實知者事體中正
事體非有猶如幻化影響云何菩薩深知諸法幻化 無法無為
別有幻化無非 幻化有法有為無故 有性幻化有無非有
之外非有無可非有 以為有無非有別有無自性 進退推求一實
論說甚深差別施設如實知者 差別中正論義同一 互相集成種種差別同一
中說不二互相集成種種 有色無色有性無性可見不可無量 差別有色世諦有色無色真諦
無色有性真諦有性無性世諦 無性可見不可見者世諦 真諦真諦可見世諦
如是無量法名差別如實知 相如 (一門) 。

[0685a01] 對治妄想 煩惱分別自性妄想諸法差別妄想諸法差別攝受
積聚妄想諸法和合妄想 攝受積聚中有內法 我人我所妄想積聚外法之中
我所六念妄想我所 可念妄想我所 不可相違妄想
我所違順 如是妄想四智對治 妄想取法有名
其事隨事 體性自性 別名差別如是相分妄想
出名 施設自性妄想差別施設
差別妄想 說破 求知

陀羅尼分別 (釋名 修德  修證分別  同異 就位 分別 大小有無 )

[0685a25] 第一釋名陀羅尼地持論陀羅尼中國念法名為 不同一門一法陀羅尼
二義陀羅尼呪術陀羅尼陀羅尼教法佛教聞持陀羅尼名聞陀羅尼二諦名義
諸法總持名義陀羅尼菩薩 呪術第一呪術陀羅尼菩薩多用別論有無
呪術 實相安住忍法陀羅尼忍行 入法界陀羅尼門成就法陀羅尼
九地且說名義 (一門) 。

[0685b09] 修得陀羅尼云何 先世業因龍樹有人 先世業因緣故受生先世
願力修習聞持所以現在神呪龍樹有人 神呪有人服藥便
諸仙現在修習 一門所知中一憶念 次復相似專念一切
所聞中專憶念使成就能持心根能持 能持優劣小法
之中能持中一 中一能持禪定 龍樹有人解脫
一切言說之中乃至一句深入法界陀羅尼門能不 如是第二聞持
修學第三呪術 現在修習呪術禪定 實智深入法界呪術法門呪術
第四二種先世 諸菩薩久修便一切法 不捨現在修習云何
寂靜遊行 雜種一坐食思量如來 知非有無其所諸法 修得如是
(二門) 。

[0685c07] 聞思修分別初一聞慧教法第二 思慧第三呪術
修慧一切禪定修慧第四 (三門) 。

[0685c11] 三昧 同異同體互相 差異一心
不同三昧多用定數陀羅尼門 為主龍樹 三昧唯心相應陀羅尼相應
相應作意念持相應 持名相應相應相應勢力滅盡始終分異
龍樹名為三昧成就 陀羅尼名為 如是本末分異龍樹三昧
實相和合出生功德陀羅尼 火燒功德如是實相 堪能龍樹三昧
退失陀羅尼轉身以是增上 成就 (四門) 。

[0685c27] 就位法義 呪術僧祇淨心成就必定 最勝中間所得願力禪定
不定不住陀羅尼解行在地 通論種性如是 () 。

[0686a03] 大小有無小乘 阿難聞持第一大乘小乘 何故如是龍樹
聲聞小人大功德可怪 聲聞戒定慧出離生死 一切大功德陀羅尼門
聲聞自度持法授與眾生陀羅尼聲聞 久留住持佛法陀羅尼問曰
小乘阿難聞持第一云何 阿難聲聞中說聞持 水名無水
名為所得小乘 摩訶拘絺羅四無礙第一涅槃經 聞人一向不得阿難
菩薩聞持龍樹據實聲聞所以有無如是 () 。

[0686a19] 功德愛欲 一切無悔四者樂法
菩薩藏摩德勒伽離過二攝就中無悔功德五度皆是功德 樂法智慧聞思修
皆是樂法陀羅尼

四無量八門分別 (釋名 開合  次第 三緣分別 體用分別 修得  處分 大小無量差別)

[0686b01] 第一四無量 不同一門慈悲喜捨愛憐
以為無量 四等緣於無量諸眾生無量 名義如是體性云何中略
分別心體分別心法分別 有漏無漏分別無常分別心體 一者事識六識二者
七識真識凡夫二乘無量事識 事識中意菩薩事識 妄念
憐愍究竟成真 無緣等虛空界 (一門) 。

[0686b14] 心法體性一切心心毘曇 二行無瞋喜受自性
無貪對治 父母親共相憐愛不斷 世俗名曰
如是親情不斷 不同世人偏愛 問曰捨心一切貪瞋癡
何故無貪最後 貪著成就無貪理實 成實四無量心
四無量心體性根本 分別四等名為 分別怨親四等名為
大乘四無量心大有 毘曇涅槃中說 無量心體皆是故地中說
大悲智慧大悲 法門自然一切眾生是故智慧相似
同體相成一一法界一切 (二門) 。

[0686c07] 有漏無漏分別毘曇 四無量心一向有漏眾生緣故成實 不定觀空名為無漏
有漏觀空 不生無漏四無量心無漏凡夫所行一向有漏心中
無漏名為有漏 無漏無學一向無漏用心 大乘隱顯無量一向有漏
無量一向無漏義通 有漏無漏無量眾生 有漏法緣無緣無漏無量眾生
相似 功德莊嚴有為有漏相似法緣無緣 寂滅無漏 (三門) 。

[0686c21] 無常 無量一向無常無量一向大中名為無常中說
莊嚴非常相似不變 中說佛性常樂我淨喜捨

[0686c26] 第二開合 開合不定總之 一切無量名為大悲成就哀愍
菩薩四無量拔苦通名 一門統攝 喜捨同體互相分為
一對對治 行者瞋恚對治行者嫉妬
無量隱顯為此隱顯 慈心
通名云何 嫉妬捨心善法
空行空理教授 分為慈悲
無瞋合為之一以為以為分為慈悲喜捨無瞋重名分為
所謂淨心說法一者慈心 安心哀愍 自讚毀他不著名利行捨
初一無量 之中分為 憐愍
憶念四者利潤 放逸饒益退 慈悲差別二心
無量皆是分為 二者慈心四者 憐愍放逸
利潤外道眾生守護心同法眾生不退大乘 發願慈悲差別
慈心守護差別餘者皆是 一門 開合如是 (一門) 。

[0687b06] 無量不增不減一體不同 三緣有別不等五行
體性 哀傷等心 不同一心平等
名為一切貪瞋癡因之眾生名為得空平等捨離 稱之為捨己樂施眾生
涅槃化眾生捨離名為 維摩有所 名為中心 (一門) 。

[0687b17] 功能 拔苦 怨親 (二門) 。

[0687b19] 慈心 眾生悲心眾生 眾生究竟解脫眾究竟
怨親三品 此等涅槃不得喜捨如是 (三門) 。

[0687b25] 涅槃 瞋恚嫉妬不樂嫉妬
不喜一切貪恚癡問曰無瞋云何貪欲 五欲資財便眾生不能
與其是故慈心 貪欲 (四門) 。

[0687c03] 涅槃 分別何者不得 以是建立 ()


[0687c06] 中說 遍淨遍淨第三禪天 空處識處
難解毘曇喜無量心初二二禪無量四禪 四禪成實大乘四無量心
如來何故 遍淨乃至無所有毘曇無量禪定世尊假作無量
假說遍淨天 最勝因為無量 得無空處地中
因為無量喜報 地中外空適意 因為無量捨心平等寂靜無所有
內心寂靜佛說 無所有因為無量理實成實 四無量心理實隱顯
遍淨隱顯 遍淨遍淨增上拔苦空處空處
識處識處無邊適意捨心寂靜 無所有無所有緣故
隱顯其所無量龍樹 眾生如是說無量 遍淨拔苦空處
識處怨親無所有 多生遍淨 多生空處眾生一切法中心
自在多生識處令人苦樂 無所有處如是 () 。

[0688a09] 四行 云何慈悲明相資助拔苦不成拔苦
拔苦樂苦 樂苦 慈悲拔苦
不成 慈悲慈悲拔苦 慶喜
慈悲以前相助 拔苦捨心 不能方能
捨心 拔苦隨喜何所
空行有成愛見 無有以前 成空以此四行
涅槃伴侶相對如是

[0688a27] 三門其次次第難易 次第始終次第難易如何
悲心悲苦 愛樂云何 人見怨家受苦悲心故知
未必故知修習空行空行如是
(一門) 。

[0688b08] 菩提慈心眾生大悲 正法智慧捨心
始終次第 眾生 救拔化眾生受法
脫去依法 不須譬如父母養子長大 如是問曰眾生
利他龍樹無量 拔苦未能 眾生自修善法大菩提饒益
名利眾生菩薩 未能究竟菩薩大菩提 究竟饒益名利究竟眾生
拔苦 名利 如是

[0688b25] 第四其三緣分三緣 眾生法緣無緣經論 眾生念法無念三緣
涅槃 諸眾生與其眾生 眾生名為法緣如來名曰
貧窮眾生如來大師貧窮第一眾生 如是是故名曰無緣
緣生緣於緣法眾生 緣中並不 無緣緣何
眾生樂欲眾生便是 法緣何故 眾生諸眾生
既然緣生 眾生化生法名法緣諸法
無緣如是涅槃地持論 初一二觀 分別三論
四明大小相者諸眾生 與其父母妻子眷屬眾生 諸眾生但是五陰生滅法數無我無人名為
問曰法緣不見我人眾生云何無我諸眾生妄為我人 纏縛可哀所以為生
如斯即真利樂五陰 名曰無緣問曰無緣云何還有見法諸眾生妄為纏縛
所以為生如斯 維摩眾生說如斯 名為真實第一義利眾生問曰
彼此無我眾生說 幻化所以不無幻人 譬如幻士幻人說法
既然等同 (一門) 。

[0689a04] 眾生外道 外道世俗禪修四無量眾生 與其眾生法緣無量
二乘二乘五陰法數無我無緣 無量聲聞辟支佛二乘不能見法性相 畢竟 (二門) 。

[0689a09] 四無量三緣諸眾生拔苦慶喜眾生五陰四等
法緣四等無緣 分別無量眾生緣故 空行唯有法緣無緣如此
中法無緣有相 中等拔苦中等 悲門中等六度
空有五唯一空 無量 (三門) 。

[0689a19] 大小無量 六識七識分別 第八識無量分別心
彼此不能自然一切名為 平等彼此自然故稱大小 相對別有無量凡夫
眾生無量賢聖 法相唯有法緣無緣二簡 凡夫二乘同名菩薩佛說
無量小人唯有法緣 無量大人唯有無緣佛菩薩見法 通論大小三緣
無量中分心緣諸眾生利益眾生 觀察眾生但是五陰法緣空寂 名為無緣無緣
名為大智論十八空慧門 般若大慧無量無心 一切眾生眾生涅槃
眾生而言慈善根力 諸眾生如是即是無量 眾生愛見涅槃譬如
水草愛念不足忽然 諸佛世尊不如佛菩薩取捨 遍照一切法名為法緣知交 一切法名為無緣三緣如是

[0689b14] 別有一體分別分別體用初一三德 維摩中統含法界一切
寂滅所生 煩惱三世乃至 六度真實如來藏恒沙佛法
同一體性互相成德如是一一之中一切是以法界一切 何謂
菩薩功德一切眾生何謂 有所饒益歡喜無悔何謂有所 此等皆是一相如是
理實四行互相 (一門) 。

[0689b28] 論主龍樹 慈心正是為主拔苦不成
不勝不等 一門理實四行 互相

[0689c04] 第六修得 眾生法緣 眾生二種離欲修得
離欲眾生本來禪修得無 退失煩惱修禪定 離欲離欲
方便譬如有人他方 不得方便方便如何觀心 分別眾生以為中分
中人合為 中人合為毘婆娑論及 涅槃經為此以為九品
涅槃怨親中分 苦樂等分苦樂怨親
苦樂中人既然 成實慈悲
慈悲究竟名為 如何慈心別有第一 緣中
第二緣中 後緣 如是次第乃至第七
同上調修習 方便第七一品 成就六方便名為第七一品
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