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sheng Yi Zhang 大乘義章
Scroll 1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大乘義章卷第十三遠法師撰
[0717c24] 淨法聚因法中此卷有九門 (八禪定義 八解脫義 八勝處義 八行觀義 八大人覺義 八法攝摩訶衍義 九次第定義 九想觀義 九斷知義)
。
八禪定義四門分別 (一通解八禪 二別釋八 禪 三明定具 四明定難)
[0717c29] 通中別以八門分別 (釋名辨性一 定別諸地 并辨味淨無漏等別二 支因有無三 所滅不同四 得捨成就五 入緣不同六 四緣分別七 大小不
同八) 。
[0718a04] 第一釋名。辨其體性。先辨其名。名別不同。略 有七種。一名為禪。二名為定。三名三昧。四名 正受。五名三摩提。六名奢摩他。七名解脫。亦
名背捨。禪者。是其中國之言。此翻名為思惟 修習。亦云功德叢林。思惟修者。從因立稱。於 定境界審意籌慮名曰思惟。思心漸進說為
修習。從剋定名思惟修寂。亦可此言當體為 名。禪定之心正取所緣名曰思惟。思心增進 說為修習。功德叢林者。從果為名。智慧神通
四無量等是其功德。眾德積聚說為叢林。定 能生之。因從果目。是故說為功德叢林。所言 定者。當體為名。心住一緣離於散動故名為
定。言三昧者。是外國語。此名正定。定如前 釋離於邪亂故說為正言正受者。正同前釋。 納法稱受。三摩提者。是外國語。三摩三昧
本是一名。傳之音異。此名正定。定用現前名 三摩 [跳-兆+代] 。奢摩他者。亦外國語。此翻名止。攝心 住緣。目之為止。言解脫者。絕縛之稱。言背捨
者。背離下過故云背捨。又捨龍樹云。背淨 五欲捨離著心名為背捨。問曰。此等所名之 法為一為異。釋有通別。通而論之。一切禪定
皆具此名。於中別分。經論不等。依如毘曇。 四禪名禪。八解脫者。名為背捨。四無色定滅 盡無想通名正受。空無相無願名三摩提。故
彼論言。諸禪及背捨正受三摩提。用此四名 表別諸定。若依成實。四禪名禪。四空名定。 八解脫者名為解脫。一切禪定用現在前名
三摩提。以此四名名別諸定。若依地論。四 禪名禪。四無色定說為解脫。四無量心名為 三昧。五神通者名三摩提。用此四名名別諸
行。又更分別。四禪名禪。四空名定。空無相無 願名為三昧。得理相應名正定故。滅盡無想 名為正受。是處無心身納法故。四無量心名
三摩提。眾生緣中用現前故。八解脫者名為 解脫。絕下縛故。又背下過故。云背捨。一切 禪定始習方便止意住緣名奢摩他。名字如 是 (此一門竟) 。
[0718b10] 次辨體性。宗別不同。所說各異。若依 毘曇。此八禪定定數為體。餘心心法與定相 應。是定眷屬。故通名定。若依成實。唯心為體
不說心外別有定數。故彼論言。若由定數 令心住者。定數亦應由他故住。然彼定數自 能住緣。不從他住。心亦如是。自能住緣。何
從定數。故知彼論唯心為體。大乘法中心有 麁細。隨心辨定差別不等。云何不等心有三 種。一者事識。二者妄識。三者真識。事識中定
定數為體。與毘曇同。故龍樹云。譬如池水 象入則濁。明珠置中水得澄淨。心亦如是。煩 惱入中。心則渾濁。定數在中。心則澄清。涅
槃亦云。十大地中心數之定數。明同毘曇。真 識中定唯心為體。更無別數。故維摩云。若離 一切數。心如虛空。妄識中定義有兩兼。麁則
用彼定數為體。細則唯用心識為體。此云何 知。如馬鳴說。第七識中義別六種。從無明地 至相續識。此六重中。根本四重心外無數。於
中辨定。指心為體。後之兩重心與數異。就 中辨定。定數為體。體性如是。
[0718b29] 第二門中義 別有三。一辨禪地相。二明味淨無漏等別。三 就禪地明味淨等通局之義。禪地云何。宗別
不同。所辨各異。依如毘曇。攝末從本。禪地有 八。所謂四禪四無色定。分末異本。禪地有十 門。所謂八禪未來中間。八禪可知。未來禪者。
是初禪家方便之定。從欲界地向初禪時。修 九無礙九解脫道。斷欲界結。然後證得初禪 定體。彼九無礙九解脫道未來至彼根本定
體。故名未來。以其未至根本定故。論中亦 名未至禪矣。中間禪者。從初禪地向二禪時。 除覺觀在名中間禪。問曰。是中除覺之時。用
何為治。釋言。是中用彼二禪方便內淨。以為 治耳。故地論云。內淨對治滅覺觀禪也。問 曰。是中有初禪觀。復有禪二禪方便內淨。
正用何者為中間禪釋言。正用初禪殘觀為 中間體。與初禪定同在一處受果報故。問曰。 若用初禪殘觀為中間禪。不以二禪方便內
淨為中間者。是則初禪方便覺觀斷欲界結。 應當用彼欲界殘結為未來禪。不以初禪方 便覺觀為未來禪。釋言。不類。欲界殘結非定
法故。不得說之為未來禪。初禪殘觀是禪法 故。說為中間。問曰。未來及中間禪。八禪地 中何地攝乎。釋言。此二是初禪家眷屬定故。
攝屬初禪。問曰。何故初禪地中獨分此二。餘 不如是。釋言。初禪創背下過多用功力。故 立未來以為息處。餘不如是。故廢不立。又
復初禪向二禪時。有覺有觀。二種過患除覺 觀在。故立中間。餘禪相向單有一過。除之盡 處即是後地。故無中間。若依成實。攝末從本。
禪地有九。所謂八禪。及欲界中如電三昧。故 成實云。如須尸摩經說。欲界更有如電三 昧。分末異本。禪地有十。於初禪中分出中
間。通餘十也。故成實云。初禪梵王能至中間。 如電三昧毘曇不論。未來禪者成實不說。見 別故爾大乘法中攝末從本。禪地有九。與成
實同。所言異者。成實唯說欲界地中有電光 定。無餘三昧。大乘宣說欲界地中有無量定。 故龍樹云。佛常住於欲界定中名無不定此
與電光有何差別。釋言。聲聞暫得彼相說為 電光。更無別法分末異本。禪有十一。所謂八 禪未來中間及欲界定。禪地如是 (此一門竟) 。
[0719a12] 次 辨味淨無漏等別依如毘曇。禪有三種。一者 淨定。二無漏定。三者味定依世俗道斷除下 結。而得上靜名曰淨定。即理定靜名無漏
定。言味定者。義釋有三。一通相具論。上二 界中一切煩惱有著境義。悉名為味。定地法 故。說之為定。二簡強異弱。諸煩惱中愛著境
強。偏說為味。定義同前。又愛著境相似禪定。 故說為定。三簡體異伴。上二界中。一切煩惱 相應定數是味定體。故雜心云。味則愛相應 (此二門竟) 。
[0719a22] 次就禪地明味淨等通局之義。於中且 就未來中間八禪地說。淨禪寬通遍一切地。 無漏禪者。依如毘曇。前九地有。非想地無。
故雜心云。無漏大王不居邊地。欲界非想名 為邊地。以非想地心志微劣故無無漏。若依 成實。非想雖無增觀無漏。非無順舊遊觀無
漏。故彼論說。入滅定三昧。必從非想無漏心 入。餘同毘曇。若依大乘。無漏遍在一切地中。 云何得知非想亦有。如龍樹說。云何菩薩非
想處定。與實相俱是為菩薩非想處定。與實 相俱。明是無漏。若論味定。八禪地中一向定 有。未中間有無不定。是義云何。味有二種。
一正愛。二受生愛。得彼八禪根本定已。於 中生著名正受愛。求上界生名受生愛。八禪 地中具此兩愛。未來中間無正受愛但有受
生連瑣之愛故云不定。何故此處無正受愛。 未來求彼初禪地中根本未得。中間求彼二 禪地中根本未得。無可貪著故無此愛。
[0719b10] 第 三門中義別有二。一明諸地支因有無。二明 味淨無漏禪等支因有無。諸地有無相狀如 何四根本禪一向有支經論大同。未來中間
一向不具未來但有覺觀捨根。更無餘支。中 間但有觀及捨根。亦無餘支故云不具。何故 未來更無餘支。以彼未來未出欲惡故無喜
樂。未得初禪根本定故無其一心。問曰。一心 是其禪體。彼既名禪。何故無體。釋言。應有。 微故不說。何故中間無其餘支。以中間禪求
上未得故無喜樂。未得二禪根本定故無其 一心。理亦應有。微故不說。彼四空定經論不 同。若依瓔珞。齊有五支。所謂想護止觀一
心。依舍利弗阿毘曇中。同具四支。與四禪同。 自餘經論並皆不說。當應俱有。名同四禪。更 無別異。所以不論 (此一門竟) 。
[0719b25] 次辨味淨無漏禪等 支因有無。淨禪有。味禪非具功德法故。一 向定無。無漏禪者經論不同。毘曇大乘與淨
禪同。成實少異。異相如何。無漏初禪有樂一 心。無覺觀喜。一心定體。故有一心。無漏之法 在身名樂故有樂支。以何義故無其覺觀。無
漏必依禪定之中根本定生。所依淨禪至一 心時。已捨覺觀所生無漏焉得有之。故無覺 觀。何故無喜如彼成實二禪品說。喜必從於
取假名生。著我故起。聖人離之故不生喜。問 曰。若無無漏喜者。七覺支中應無喜支。又若 聖人不生喜者。何故經言佛見眾生修善則
喜。又若無喜亦應無其無漏猗樂。彼論釋言。 何故得有喜覺支者。覺支有二。一是有漏。二 是無漏。有漏有喜。無漏則無。但無漏支從有
漏生。仍本因故應名喜支。言佛喜者。論自釋 言。佛常行捨。無憂無喜。隨化眾生樂言有 喜。云何得有無漏猗者。論自說言。得無漏
時。離麁重過。身心調適。故得有猗。何故得有 無漏樂者。論言。不說無漏智外別更有樂。 但無漏法初來在身義說為樂。故得有之。問
曰。為當一切聖人皆悉無喜。為獨無學。論 言。學人入觀則無。出觀則有。無學聖人入出 常無。第二禪中有樂內淨及與一心。無其喜
支。以彼內淨即二禪體故有內淨。餘同前釋。 第三禪中略無安慧。餘皆具足。以彼安慧攝 入念中故不別論。故彼論言。三禪後分中無
安慧支。何者後分。無漏從其有漏禪生。故 名無漏。以為後分。為彰聖慧與正念俱故 攝念中。第四禪中四支具足。此乃論者立意
不同。難以消息。支因緣有無辨之麁爾。
[0719c27] 第四門中所滅不同。所滅有二。一滅染障。八 禪皆滅十使煩惱。如得初禪滅欲界地十使 煩惱。得二禪時滅初禪地九使煩惱。乃至修
得非想定時滅。無所有九使煩惱。以初禪上 無瞋恚故。但滅九使。亦為樂障。通斷其得。二 滅亂障如經中說。初禪滅語言。二禪滅覺觀。
三禪滅喜。四禪滅樂。空處滅於色想。識處滅 於空想。無所有處滅於識想。非想非非想處 滅無所有想。此滅亂障但令不行。名之為滅。
不捨其得。善法得上不捨下故。問曰。覺觀是 言說因。覺觀之心初禪未盡。云何已得滅於 語言。論釋不同。若依毘曇。覺觀有二。一者成
禪。背欲求靜。二者壞禪。背靜起說。初禪中但 有成禪覺觀之心。無壞禪者。故滅語言。若依 成實。得彼初禪根本定時。已離覺觀。覺觀無
故言語不生。名之為滅。若爾初禪亦滅覺觀。 何故但云滅語言乎。釋言。初禪根本定中。雖 無覺觀。前後有之。故不名滅。若爾前後亦有
語言。何故說滅。釋言。覺觀能與初禪作方 便。故不得言滅。語言唯障非方便。故說語言 滅問曰。初禪若滅語言。得初禪人云何起說。
釋言。入定雖滅語言。出時用彼欲界地中威 儀心說。或用初禪威儀心說。故得起言。問 曰。語言能障初禪。得初禪竟。以欲界心起語
言時。失初禪不。釋言。不失。問曰。語言與欲 界結同障初禪。得初禪人以欲界心起言說 時。不失禪者。起欲界結亦應不失。釋言。染障
與亂障異。下染正與上地淨違故。起欲染退 失初禪。語言直是妨修故障。非是正違。故雖 起言。不失初禪。諸地染亂例皆同爾。問曰。初
禪猶有威儀覺觀心。故可得起言。二禪已上 無此覺觀。依何起說。論釋不同。若依毘曇。借 初禪地威儀心說。此言借者。上威儀心流類
似於初禪心故。名之為借。不從彼來。問曰。上 禪唯得借下威儀之心。不得借下善。何故而 然。良以威儀是浮漫心。非力厲生。上地所起
流類同下。故說為借。善生力厲。隨地各別。 上地所起不與下同。故不名借。若依成實。上 地皆用欲界心說。上得寄起欲界心故。
[0720b07] 第 五門中差別有三。一明得義。二明捨義。三明 成就。所言得者。先無今起說之為得。諸論不 同。毘曇淨定有二種得。一是斷得。斷欲界結
得於初禪。如是次第乃至斷於無所有結得 非想定。二是生得。生二禪時捨於初禪。有漏 生上必失下。故後還退下生初禪中得本所
失名為生得。乃至非想生下類然。成實大乘 但有斷得無其生得。彼宗有漏雖生上地。不 失下故。云何知彼有漏生上而不失下。彼說。
上界亦得寄起下地法故。無漏禪者。依如毘 曇。有二種得。一是斷得。斷下煩惱得上無漏。 二者退得。退有二種。一退果得。證聖果時。
捨向無漏。後退果時。得本所失。名退果得。二 退根得。轉根之時。得利捨鈍。後退根時。得本 所失。名退根得。成實大乘但有斷得無其退
得。彼宗無漏無退轉故。又彼宗中。得果之時 因滿為果。不捨前因。轉根之時轉鈍為利。不 捨前體。故無退得。若論味禪。但有退得。有人
修得第二禪時。捨初禪中味禪煩惱。後退二 禪得本所失。名為退得。乃至非想退得同爾。 問曰。非想三界中極。何處退來亦有退得。
依如毘曇。退羅漢果得彼味定。故有退得。成 實非想無此退得。問曰。淨禪以何義故無其 退得。釋言。淨定修得上時不失下。故退上之
時下非新得。問曰。無漏以何義故無其生得。 無漏生上不失下。故無其生得。又復聖人隨 所生處無退下義。故無生得。問曰。味禪何故
無其生斷二得。釋言。味禪身在下地。於上地 中所未斷處。一切成就。不得斷結方始得。 故無其斷得。彼從上地退生下時。要先退起
下地味定。然後受生。退時已得。非生始得。故 無生得 (此一門竟) 。
[0720c10] 次明捨義。所言捨者。先成今 失。名之為捨。論釋不同。毘曇淨定有二種捨。 一是退捨。先得禪已。後還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