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ofound Meaning of the Three Treatises (Sanlun Xuan Yi) 三論玄義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三論玄義慧日道場沙門吉藏奉命撰
[0001a06] 總序宗要。開為二門。一通序大歸。二別釋 眾品。初門有二。一破邪。二顯正。
[0001a08] 夫適化無方。陶誘非一。考聖心。以息患為 主。統教意。以通理為宗。但九十六術栖 火宅為淨道。五百異部縈見網為泥洹。遂
使鹿苑坵墟。鷲山荊蕀。善逝以之流慟。薩 埵所以大悲。四依為此而興。三論由斯而 作。但論雖有三。義唯二轍。一曰顯正。二曰
破邪。破邪則下拯沈淪。顯正則上弘大法。 故振領提綱。理唯斯二也。但邪謬紛綸。難 可備序。三論所斥略辨四宗。一摧外道。二
折毘曇。三排成實。四呵大執。問以何義故 遍斥眾師。答論主究其原。盡其理也。一源 不究。則戲論不滅。毫理不盡。則至道不彰。
以無源不究。群異乃息。無理不盡。玄道始 通。是以斯文遍排眾計。問既無法不究。無 言不盡應遍排群異。何故但斥四宗耶。答
初一為外。後三為內。內外並收。毘曇明有。 成實辨空。空有俱攝。斯二為小。方等稱大。 大小該羅。略洗四迷。則紛累都盡耳。問此之
四執優降云何。答外道不達二空。橫存人 法。毘曇已得無我。而執法有性。跋摩具辨 二空。而照猶未盡。大乘乃言究竟。但封執
成迷。自淺至深。四宗階級。問外道邪言可 得稱破。餘為內教。何得亦破。答總談破 顯。凡有四門。一破不收。二收不破。三亦破
亦收。四不破不收。言不會道。破而不收。 說必契理。收而不破學教起迷。亦破亦收。 破其能迷之情。收取所惑之教。諸法實相言
忘慮絕。實無可破亦無可收。泯上三門 歸乎一相。照斯四句破立皎然 (自此以來總明申破。 從此已去別斥四宗) 。
[0001b09] 所言摧外道者。夫至妙虛通目之為道。心 遊道外故名外道。外道多端。略陳其二。一 天竺異執。二震旦眾師。總論西域九十六
術。別序宗要則四執盛行。一計邪因邪果。 二執無因有果。三立有因無果。四辨無因 無果。問云何名為邪因邪果。答有外道云。大
自在天能生萬物。萬物若滅。還歸本天。故 云自在。天若瞋。四生皆苦。自在若喜。則六 道咸樂。然天非物因。物非天果。蓋是邪心 所畫。故名邪因邪果
(自在既爾。七計例然) 。難曰。夫善招 樂報。惡感苦果。蓋是交謝之宅報應之場。以 不達義理故生斯謬。又夫人類生人。物類
生物。人類生人則人還似人。物類生物物 還似物。蓋是相生之道也。而謂一天之因 產萬類之報。豈不謬哉。問云何名為無因
有果。答復有外道窮推萬物。無所由籍。故 謂無因。而現覩諸法。當知有果。例如莊周 魍魎問影。影由形有。形因造化。造化則無
所由。本既自有。即末不因他。是故無因而 有果也。問無因自然此有何異。答無因據 其因無。自然明乎果有。約義不同。猶是一
執。難曰。夫因果相生猶長短相形。既其有 果。何得無因。如其無因。何獨有果。若必 無因而有果者。則善招地獄。惡感天堂。問
曰。有人言。自然有因。自然無因。萬化不同。 皆自然有。故無同前過。答曰。蓋未審察之。 故生斯謬。如其精究。理必不然。夫論自者。
謂非他為義。必是因。他則非自矣。故自則 不因。因則不自。遂言因而復自。則義成桙 楯。問云何名為有因無果。答斷見之流唯有
現在更無後世。類如草木盡在一期。難曰。 夫神道幽玄。惑人多昧。義經丘而未曉。理 涉旦而猶昏。唯有佛宗乃盡其致。經云如
雀在瓶中。羅縠覆其口。縠穿雀飛去。形壞 而神走。匡山慧遠釋曰。火之傳於薪。猶神 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前
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術妙。前形非後形。 則悟情數之感深。不得見形朽於一生。便 謂識神俱喪。火窮於一木。乃曰終期都盡
矣。後學稱黃帝之言曰。形雖糜而神不化。 乘化至變無窮。雖未彰言三世。意已明未 來不斷。問曰。云何名為無因無果。答既撥
無後世受果。亦無現在之因故。六師云。無 有黑業。無有黑業報。無有白業。無有白 業報。四邪之問最為尤弊。現在斷善。後生
惡趣。問斯之紛謬起自何時。答釋迦未興 盛行天竺。能仁既出殄斯謬計。佛滅度後柯 條更繁。龍樹後興重加剪伐。
[0001c28] 次排震旦眾師。一研法。二覈人。問曰。天竺 四術既是外言。震旦三玄應為內教。答釋僧 肇云。每讀老子莊周之書。因而歎曰。美即
美矣。然棲神冥累之方猶未盡也。後見淨 名經。欣然頂戴謂親友曰。吾知所歸極矣。 遂棄俗出家。羅什昔聞三玄與九部同極。
伯陽與牟尼抗行。乃喟然歎曰。老莊入玄 故。應易惑耳目。凡夫之智。孟浪之言。言之 似極。而未始詣也。推之似盡。而未誰至
也。略陳六義明其優劣。外但辨乎一形。內 則朗鑒三世。外則五情未達。內則說六通 窮微。外未即萬有而為太虛。內說不壞 假名而演實相。外未能即無為而遊萬有。
內說不動真際建立諸法。外存得失之門。 內冥二際於絕句之理。外未境智兩泯。內則 緣觀俱寂。以此詳之。短羽之於鵬翼。坎井
之於天池。未足喻其懸矣。秦人疑其極。吾 復何言哉。問伯陽之道道曰太虛。牟尼之道 道稱無相。理源既一則萬流並同。什肇抑揚 乃諂於佛
(此王弼舊疏以無為為道體) 。答伯陽之道道指虛 無。牟尼之道道超四句。淺深既懸。體何由 一。蓋是子佞於道。非余諂佛。問牟尼之道
道為真諦。而體絕百非。伯陽之道道曰杳 冥。理超四句。彌驗體一。奚有淺深 (此梁武帝新義。用 佛經以真空為道體) 。答九流統攝。七略該含。唯辨有
無。未明絕四。若言老教亦辨雙非。蓋以砂 糅金。同盜牛之論 (周弘政張機並斥老有雙非之義也) 。
[0002a26] 覈人第二。問佛名大覺。老曰天尊。人同上 聖。法俱妙極。苟欲存異。將非杜不二之玄 門傷得一之淵府哉 (蓋是道士用三洞靈寶等經立義)
。答悉達 處宮方紹金輪聖帝。能仁出俗遂為三界 法王。老為周朝之柱史。清虛是九流之派。子 若欲令人一法同。何異堆阜共安明等高。
螢燭與日月齊照。問同人者之五情。異人 者之神明。迹為柱史。本實天尊。據實而談。 齊之一貫。答漢書亦顯品類。以伯陽為賢。
何晏王弼稱老未及聖。設令孔是儒童。老 為迦葉。雖同聖迹。聖迹不同。若圓應十方 八相成佛。人稱大覺。法名出世。小利即生
人天福善。大益即有三乘賢聖。如斯之流 為上迹也。至如孔稱素王說有名儒。老 居柱史談無曰道。辨益即無人得聖。明 利即止在世間。如此之類為次迹矣。
[0002b13] 折毘曇第二。一立宗。二破斥。有薩衛門人。 序其宗曰。阿毘曇者名無比法。無漏慧根 會理隔凡。其功冠絕。故云無比。超四執之
外。越三界之表。群聖之所讚歎。六道之所 歸崇。敢有抗言。當屈之以理。問夫欲立 理。先須序宗源。未知毘曇凡有幾種。答部
類甚多。略明其六。一者如來自說法相毘曇。 盛行天竺不傳震旦。二者隣極亞聖名舍 利弗。解佛語故造阿毘曇。凡二十卷。傳來
此土。三者佛滅度後三百餘年。有三明六通 大阿羅漢。姓迦旃延。造八犍度。凡二十卷。 傳來此土。所言八者。一雜。二使。三智。四業。
五大。六根。七定。八見。言犍度者。翻之 為聚。以其八義各有部類。因之為聚也。 四者六百年間有五百羅漢。是旃延弟子。於
北天竺共造毘婆沙釋八犍度。毘婆沙者。 此云廣解。於西涼州譯出。凡有百卷。值兵 火燒之。唯六十卷現在。止解三犍度也。五
者七百餘年有法勝羅漢。嫌婆沙太博。略 撰要義作二百五十偈。名阿毘曇心。凡有 四卷。亦傳此土。六者千年之間有達磨多羅。
以婆沙太博四卷極略。更撰三百五十偈。 足四卷合六百偈。名為雜心也。其間復有 六分毘曇。釋論云。目連和須密及餘論師共
造。並不傳此土。唯眾事分毘曇是六內之 一。此土有之。復有甘露味毘曇二卷。未詳 作者。並傳此土。毘曇雖部類不同。大宗明 見有得道也。
[0002c12] 破斥第二凡有十門。一乖至道。二扶眾見。 三違大教。四守小筌。五迷自宗。六無本信。 七有偏執。八非學本。九弊真言。十喪圓
旨。蓋無比之名有餘。所明之理不足。非但 遠乖方等。亦近迷三藏。略舉十門顯其虛 實。乖至道者。夫道之為狀也。體絕百非。理
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 之者乖其性。無之者傷其體。故七辨輟音。 五眼冥照。釋迦掩室。淨名杜口。豈可以有
而為道哉。第二扶眾見。然道實非有。遂言 見有得道。乃是見有。非見道也。故淨名 云。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是染著。非求法
也。又夫見有者名為有見。非見道矣。故法 華云。入邪見稠林若有若無等。依止此諸 見具足六十二。問若執有無。此有何失。答
正觀論云。淺智見諸法若有若無等。是則不 能見滅見安隱法。於彼有大過矣。第三 違大教。思益經云。於未來世有惡比丘。說
有相法得成聖道。佛垂此勅懸誡將來。既 曰惡人。理是邪說。違背大教。宜須破之。 第四守小筌。夫為未識源者。示之以流。
令尋流以得源。未見月者。示之以指。令 因指以得月。窮流則唯是一源。亡指則但 是一月。蓋是如來說小之意也。而毘曇之徒 執固小宗不趣大道。守筌喪實。故造論
破之。第五迷自宗。諸聖弟子有所述作。本 為通經。而阿含之文親說無相。故善吉觀 法空而悟道。身子入空定而佛歎。阿毘曇
人但明見有。故自迷本宗。第六無本信。文 殊問經云。十八及本二皆從大乘出。無是 亦無非。我說未來起。十八者。謂十八部異
執也。及本二者。根本唯二部。一大眾部。二上 座部。而阿毘曇是十八部內薩婆多部。從大 乘出。即大為小本。而執小之流聞大乘不
信。是以破之。問何以知執小之人不信大 法耶。答智度論云。旃延弟子答龍樹云。我 聞大乘心不都信。故外國執小乘者與學
大乘人分河飲水。第七有偏執。大集經云。 雖有五部。並不妨如來法界及大涅槃。而 阿毘曇人保執自宗排斥他說。便違法界
拒大涅槃。累障既深。宜須傷歎。第八非學 本。大品經云。欲知四緣。當學般若。外人 問龍樹云。欲學四緣。應學毘曇。云何乃
學般若。論主答曰。初學毘曇似如可解。 轉久推求則成邪見。問曰學毘曇云何乃 成邪見。答若言四緣生諸法者。誰復生於 四緣。若四緣更從他生。則他復從他。如是
無窮。若其四緣自然而有不從他生者。萬 物亦應不由四緣。當墮無因。故從則無窮。 窮則無因。由此二門則不信因果。故久學
毘曇成於邪見。第九弊真言。大集經云。甚 深之義不可說。第一義諦無聲字。陳如比 丘於諸法獲得真實之知見。本起經云。頞
鞞沙門即五人之一。為身子說偈云。一切 諸法本。因緣空無主。息心達本源。故號為 沙門。身子聞之即得初果。尋大小二經。皆
明見空成聖。而阿毘曇謂觀有得道。故 隱覆真言。第十喪圓旨。涅槃經云。欲令眾 生深識真諦。是故如來宣說於俗。若使眾 生不因俗諦而識真者。諸佛如來終不說
俗。毘曇之流雖知俗有。不悟真空。既惑 真空。亦迷俗有。是故真俗二俱並喪。
[0003b16] 排成實第三。一立義。二破斥。有訶梨跋摩 高足弟子。序其宗曰。成實論者。佛滅度後 九百年內有訶梨跋摩。此云師子鎧之所
造也。其人本是薩婆多部鳩摩羅陀弟子。慨 其所釋近在名相。遂徙轍僧祇大小兼學。 鑽仰九經。澄汰五部。再卷邪霧。重舒慧
日。於是道振罽賓。聲流赤縣。成是能成之 文。實謂所成之理。二百二品十六卷文。四諦 建章。五聚明義。說既精巧。歸眾若林。問跋
摩既排斥八犍。陶汰五部。成實之宗正依 何義。答有人言。擇善而從。有能必錄。棄 眾師之短。取諸部之長。有人言。雖復斥排
群異。正用曇無德部。有人言。偏斥毘曇。專 同譬喻。真諦三藏云。用經部義也。檢俱 舍論。經部之義多同成實。破斥第二。問成
實為是小乘之論。為是大乘。為含大小。答 有人言。是大乘也。有人言。是小乘。有人言。 探大乘意以釋小乘。具含大小。夫珉玉精
麁。蓋是耳目所覩。尚有昏明殊鏡。況妙道 真偽言亡慮絕。豈易識哉。今以十義證。則 明是小乘非大乘矣。一舊序證。二依論徵。
三無大文。四有條例。五迷本宗。六分大小。 七格優降。八無相即。九傷解行。十檢世人。 舊序證第一。昔羅什法師翻成實論竟。命
僧叡講之。什師沒後。叡公錄其遺言。製論 序云。成實論者。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罽賓 小乘學者之匠鳩摩羅陀上足弟子訶梨跋摩
之所造也。其論云。色香味觸實也。地水火風 假也。精巧有餘。明實不足。推而究之。小乘 內之實耳。比於大乘。雖復龍燭之於螢耀。
未足喻其懸矣。或有人言。此論明於滅諦。 與大乘均致。羅什聞而歎曰。秦人之無深 識。何乃至此乎。吾每疑其普信大乘者。當
知悟不由中。而迷可識矣。成實是羅什所 翻。僧叡為講論之始。後學不應孤負前匠。 依論徵第二。成實文云。諸比丘異論種種。佛
皆聽故。我欲正論三藏內實義。訶梨自云 正論三藏。故知成實理是小乘。若言斯論亦 明大者。過在門人。非跋摩之咎。問何以知
三藏是小乘耶。答法華云。亦不親近小乘 三藏學者。恐大照未圓小法容染故。智形 宜隔。行止勿共。誡於大士。勿親近小人。
則知三藏非大乘矣。智度論云。迦葉阿難 結集三藏。文殊彌勒集大乘藏。外人問云。 何故不於三藏內集大乘耶。論主答云。小
乘不受大。不應小內而集大。以此推之。 但是小乘耳。無大文第三。原夫作論皆引佛 言。如龍樹釋大。而還引大經。訶梨解小經。
唯將小證。二百二品並探四阿含。十六卷文 竟無方等。以此詳之。即可知矣。有條例 第四。問若成實釋小不許兼明於大。亦應
三論解大不應兼明於小。答義有條例。不 應相濫。佛經有二。一者小乘。二者方等。若 明大乘必兼辨小。若辨小乘不兼明大。
故大乘經初有小乘眾。小乘經首無菩薩僧。 示大能包小。小不含大。佛經既爾。在論例 然。大乘之論兼明小乘。小乘之論不兼明
大。若弟子之論探大釋小。如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