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 Di Yi 二諦義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二諦義中卷胡吉藏撰
[0092c07] 釋二諦名者。此義極難。解二諦名者。俗是浮 虛義。真是真實義。從來久解。今未知那得二 諦名而欲釋耶。解此問者。我家明二諦有兩
種。一教二諦。二於二諦。如來誠諦之言。名教二 諦。兩種謂情。名於二諦。此則就情智判於教 二諦也。問教諦是佛教。教諦名從佛起。於諦
是緣於。於諦名從緣起不。解云。教諦是佛教。 教諦名從佛起。於諦是緣於。於諦名亦從佛 起。難云。教諦是佛教。教諦從佛起。於諦是緣
於。於諦那得從佛起耶。解云。領僻。我云。教諦 是佛教。教諦名從佛起。於諦是緣於。於諦名 從佛起。於諦與於諦名。此語大挍。今明。教諦
名從佛起。於諦名亦從佛起也。問教諦從佛 起。於諦亦從佛起。教諦既是教。於諦亦是教。 反詰云云。解云。兩種二諦皆是佛教。問教諦
可是教。於諦若為亦是教。既有於教之殊。云 何併是教耶。解云。二於諦名。亦是為眾生故 說。為眾生說有。於凡是世諦。為眾生說空。於
聖人是真諦。為眾生說空有。是二於諦故。二 於諦亦是教也。問二於諦名是佛說。名從佛 起。空有二諦從何起耶。解云。只空有二諦。諸
佛出世故有。佛未出世則無。縮長為短釋。佛 未出世時。雖言空有。不知空有是二諦。如佛 未出之時。亦有苦集滅道等名。而不知苦集
滅道是諦。由佛出世故。說苦集滅道四諦。故 經云。甘露門初開也。空有亦爾。由佛出世。詺 空有為二諦。故云空有佛出世始名二諦也。
次更長釋者。佛出世佛未出世。空有竝由佛 得知。所以成論云。劫初物未有名。聖人為受 用故。為物立名。如瓶衣等。空有亦爾。佛未出
世時。聖人為空有立名。若爾。佛出世佛未出 世。空有名竝由佛有也。次問。於諦名如此。於 諦從何而起耶。解云。於諦有兩種。一兩情二
於諦。二情智二於諦。兩情二於諦可解。何者。 兩情二於諦。從佛教起。明佛為眾生說二諦 教。眾生不了。作空有兩解。成兩於諦。此於從
教起也。問情智二於諦何因得有耶。解云。一 於但一。一於有二。一於但一者。凡夫顛倒。謂 瓶衣等諸法為有。此瓶衣等物。有佛無佛。常
於凡夫是有。如涅槃經云。十二因緣。有佛無 佛性相常住。但小乘釋有二人。毘婆闍婆提 云。是無為常住法。薩婆多彈云。恒有為常。如
火有佛無佛常熱。不可言火有佛熱無佛不 熱。有佛無佛恒熱為常。十二因緣亦爾。今明。 世諦亦如此。諸法於凡常有。常有世諦也。一
於二義者。即是諸賢聖。真知諸法空為第一 義。言二義者。就本迹兩意以釋之。本迹義。則 諸佛出世故有。諸佛出世。知向顛倒諸法性
空也。迹本義。則諸佛法身。本知顛倒性空。故 法華云。我以佛眼觀見六道眾生。此即在法 身地。本知顛倒性空也。略尋二諦名根本大
意如此。然義必須得其根本識其大意。若不 得意。義不中用。如中論序大小乘人不識佛 說空有意所以成失。前序小乘云。像法鈍根。
求十二因緣陰入界等決定相。不知佛意。但 著文字。次序大乘云。聞說畢竟空。不知何因 緣故空。為此義故。龍樹出世造論。申佛教意
也。既有明則。今昉而學之也。次問。既有於諦 教諦。佛何意說於諦與教諦耶。解云。如來所 以說二於諦者。欲令眾生一節轉兩節轉。說於
令悟非於非不於。何者。於無名相中。強名相 說。無名而說名。令悟名無名。亦非於非不於。 為眾生說於。令悟於非於非不於。故經云。知
有非有本性清淨。又云。欲令眾生深識第一 義諦故說世諦。又云。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 無。為是故。說於令悟非於非不於也。所言一
節轉二節轉。何者是耶。一節轉者。說有於凡 是諦。說空於聖是諦。作如此說者。令眾生轉 有入空。何者。有於凡是有。此有實無所有。
宣說有。於凡是有。則知此有不有。此正為 凡夫。凡夫謂諸法實有。今說此有於凡是有。 若知有於凡是有。即知此有非有。斯則因有
悟不有。經云。知有不有。又經云。欲令眾生深 識第一義諦故說世諦。又論云。若不因世俗。 不得第一義也。兩節轉者。說有於凡是實。對
有於凡是實。說空於聖是實名二於諦。既說 空有於緣二。即知於二不二。說於二顯不二。 故經云。一切有無法。了達非有無也。若好釋
者。於二者明非二。非謂是非二。若言於二為 顯不二。此言平鈍。若駿悟解者。於二者。明非 是二非謂是非二。亦應須上揚。不得下抑。上
揚則兩離。何者。於二非是二則離二。非謂是 非二。不著不二。此則悟非二非不二非偏非 不偏清淨正道也。然作如此說。於諦者即是
教諦。何處別有教諦。只作如此目詺於諦。即 是教諦。即是依二諦說法。從來人。聞師說於 諦教諦。作二諦解。誦語鸚鵡喙鵄脚耳。今
明。如向所明。無別教諦。說於即教也。問若爾 從來解那得云有於諦教諦耶。解云。於兩情 名二於諦。佛為眾生說此二於。即是教諦。更
無有二。但約義判。何者。於諦即是所。教諦即 是能。能所判於教二諦也。
[0093c12] 又問。何意說於諦教諦耶。解云。二意。一者為 釋經讀論。經論中竝有此言也。二者為對他。 他明二諦是天然之境。有此二理。而二諦名
境。復名理者。會二諦生二智。名之為境。而道 理有二諦故。名之為理。道理有此二理。道理 有此二境。今對彼。明此是於二理。此是於二
境。非道理有此理有此境也。若爾。今時有兩 境兩理。兩境者。一於境二教境。兩理者。一於 理二教理。為是義故。明於諦教諦也。然如來
直說二於諦。凡有三句。謂得失亦得亦失。直 作此說。若為得解耶。今佛直說二於諦。云何 得解。答今明。佛說於諦有三句。一皆得二皆
失三亦得亦失。言亦得亦失者。即是前二於 諦。諸法於凡是有。此有為失。諸賢聖真知諸 法空。此空為得。示其空有。令識得失。令其捨
有學空改凡成聖也。二皆失者。二皆是於。故 二皆失。於凡有。有既失。於聖空。空亦失。何 者。諸法未曾空有。於凡謂有。於聖謂空。如一
色未曾空有。有見之人謂色有。空觀之人謂 色空。一色於空有兩緣成空有故。此空有竝 是失也。兩皆得者。只知於二。即知不二。此下
五句皆淨。於緣二。豈是二。問於二非是二可 是非二不二耶。解云。於二非是二。明非是二。 非謂是非二。既非二非不二。五句皆淨。斯則
上拂霄漢。下漏淵泉也。從來只云二於諦皆 失。不知有此三句。然此三句。有兩種諦。前二 句即於諦。後一句即教諦。前二句即於境。後
一句即教境。於境即不轉境。教境即轉境。言 前兩句是於諦不轉境者。諸法於凡是實有。 有佛無佛常有此境。有境既常有。空境亦常
有。諸賢聖常知諸法空。亦常有此空境。今時 亦有天然之境。亦有天然之智。常有此境。常 有此智。此之境智。竝是於緣境智。非是轉悟
境智也。言轉悟境者。只說於緣有。即知於有 不有。說於緣空。即知於空不空。識於有無不 有無。識教悟理。悟理即生權實二智。生二智
時。空有之教即轉名境。故是轉悟境也。問猶 有一疑妨。何者前明二於諦一得一失。失是 所化得是能化。今那得云說於空令悟不空。
若說於空令悟不空者。此乃所化。何謂能化 耶。解云。前明二於諦。空是能化者。引凡令學 聖。凡夫顛倒謂有。諸賢聖真知諸法空。明能
化空。令其捨有。若玄變之徒。既知有不有。即 知空不空。不須為說空令悟不空。但鈍根之 人。捨其所見有。學能化空。既學得能化空。作
於空解。為此人故。說噵於汝是空諸法實非 空也。此約漸悟為論。前令悟有不有。次令悟 空不空也。問他亦明有境諦有教諦。彼有境
界法寶。有言教法寶。境界法寶即境諦。言教 法寶即教諦。汝既有教諦。他亦有教諦。汝有 如來誠諦之言。他可無如來誠諦之言耶。若
爾皆有境教。斯有何異。解云異。今明。汝二諦 天然之境。是我家於境失。於境失中。有無量 失。此是我家麁失。細失非汝所及。故經云。菩
薩微細礙相。非二乘境界。今亦爾。汝天然之 境。是今家麁失。故與彼大異也。所以大論云。 外道與佛法相去玄殊。猶若天地。又云。天食
須陀比人中臭糞。又如驢牛二乳。驢乳抨成 糞。牛乳抨則成蘇。今亦爾。他得為今失也。此 即是依二諦說法。二諦是境義也。又問。教
諦為若異耶。解云。一往拔者。我有三種二 諦。汝所明二諦。是我初節二諦。三假有為世 諦。四絕為真諦。此之二諦。是我家初節二諦
也。又問。汝二諦教表何物。彼云。二諦還表二 理。若爾二還表二。指還指指也。又彼唯有二無 不二。則唯有教無理。無理則無教。今有理即
有教。具足理教也。前來明立名意。今次釋名。 然雖無名而名。是故今釋名也。故肇師云。無 名之道。于何不名。師云。於無名相中。強名相
說。既無名強說名者。為令因名悟無名。說名 不令眾生住名中。若說名令眾生住名中。此 還是眾生。非謂是佛。今明。無名強說名。令眾
生因名悟無名。然須知此名即無名。只名無 名。無名而名。既知無名名。即知名無名。此即 除故不造新也。若是從來人。則造新不畢故。
何者。本有身心之病。今聞佛說真俗。後作真 俗解。有真可真。有俗可俗。有名異無名無名 異名。即有所得義。有所得者。名曰聲聞。是魔
眷屬。像法決疑經云。是十方三世佛怨。佛藏 經云。刀輪殺一切。有得之人罪過於此。華嚴 云。譬如餓鬼等云云。所以大論云。有生死來。
無能治此病也。今攝山興皇出世。拆破此病。 說名令眾生悟名無名。不住名亦不住無名。 舉譬如雙六打隱。打不隱即為他打。說二諦
名。本為除病。若住名中。名復成病。今明二諦 如雙六打隱也。問何故恒作此釋。解云。只為 恒有此病故。恒作此說。如諸聲聞恒障菩薩
道故也。師何因得如此解。學龍樹提婆兩論 主。兩論主。何因得此解。學諸佛也。問曰。經中 有立有破。何得言皆破耶。解云。經中若立若
破。皆為破病。何者。經中若說一色一香皆為顯 道。若不顯道。可不破病。既若立若破。皆為顯 道故。破立皆為破病也。經既然。故論主學經。
師學論主。大小乘人。有新故兩病故。有兩論 主出世破之。提婆破故病。龍樹破新病。論主 既然。大師亦爾。破此新舊等病故。作如此說
也。然道義大意如此。必須得如此意。非為立 名道義。乃道義為息名也。將欲息名故。前須 釋名。釋名凡有四句。一者一名一義。二者一名
無量義。三者一義一名。四者一義無量名。名不 出此二種。義莫過斯之二條。言一名一義者。 一名即一俗名一真名。一義者。俗以浮虛義。
真真實義。從來得此一句。今明。是四句中一 句也。次一名無量義者。若為一名無量義耶。 解言。一是無量一。一豈不是無量。此則無量
一。一無量。故經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 展轉生非實智者。無所畏也。問曰。若為一名 有無量義耶。解云。就四義解之。一隨名釋。二
就因緣釋。三顯道釋。四無方釋。隨名釋者。如 俗以浮虛為義。又俗以風俗為義。然此具出 內外故。律有國土毘尼。隨國土處所。風俗不
同也。禮記云。君子行禮不求變俗。故風俗為 義也。從來唯得前釋。無有後解也。問此兩釋 何異。解云。俗以浮虛為義。此即望真釋。明聖
人所知真實。凡夫所知浮虛。對真釋俗也。若 是風俗釋俗。則當俗釋俗。只處所風俗不同 故名為俗。此無所望也。前則望他。後則當自。
自他異也。又前約經釋。後就律釋。河西云。佛 法不出經律二藏。阿毘曇只分別經律耳。故 經律攝佛法盡也。前釋約經者。經明。諸法浮
虛無所有故。浮虛釋俗約經也。風俗釋就律 者。明律中不得道諸法浮虛無所有。不得道 人是浮虛草木浮虛。何以故。為制戒令佛法
久住故。所以不得明物浮虛無所有。但明國 土風俗不同也。此則就經律釋異。由來亦不 知也。次第二就因緣釋義者。明俗真義。真俗
義。何者。俗非真則不俗。真非俗則不真。非真 則不俗。俗不礙真。非俗則不真。真不礙俗。俗 不礙真。俗以真為義。真不礙俗。真以俗為義
也。問前隨名釋有二義。一望他當自釋。二約 經就律釋。今就何物義釋耶。解云。對有礙有 得。就無得無礙釋。若言俗浮虛義真真實義。
此是凡夫二乘有得解義。今明。菩薩無得無 礙義故。明俗是真義真是俗義也。他家無此 義。他俗定俗。真定真。三假定俗不得真。四忘
定真不得俗。真俗有礙聲聞解義。今明。真是 俗義俗是真義。真俗無礙。菩薩解義也。問何 故作如此說耶。解云。對彼自性。明今因緣。因
緣動彼自性之執故。經云。前以定動。後以智 拔。今前明因緣。動彼性執。後當拔之也。但今 一往且明因緣。動彼自性。彼明浮虛定俗義
真實定真義。為是故。今動搖已。明俗是真義 真是俗義也。問若為俗是真義真是俗義。空 是色義色是空義耶。解云。大品經中自釋。彼
經云。色即空空即色。真即俗俗即真。既云真 即俗。真豈非俗義。又中論云。因緣所生法。我 說即是空。因緣生法即是有。既即是空。真豈
非俗義。釋此偈具釋經。論引經釋。論即釋經 也。又義是名之所以。真是俗之所以。故真為 俗義。經云。欲令眾生深識第一義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