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One Vehicl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s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一唐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0477a06] 今將開釋如來海印三昧一乘教義略作 十門。
[0477a08] 建立一乘第一 教義攝益第二 古今立教第三 分教開宗第四 乘教開合第五 起教前後第六 決擇其意第七 施設異相第八 所詮差別第九
義理分齊第十
[0477a13] 初明建立一乘者。然此一乘教義分齊。開 為二門。一別教。二同教。初中二。一性海 果分。是不可說義。何以故。不與教相應
故。則十佛自境界也。故地論云。因分可說 果分不可說者是也。二緣起因分。則普賢 境界也。此二無二全體遍收。其猶波水。思
之可見。就普賢門復作二門。一分相門。 二該攝門。分相門者。此則別教一乘別於 三乘。如法華中宅內所指門外三車誘引諸 子令得出者。是三乘教也。界外露地所授
牛車是一乘教也。然此一乘三乘差別。諸聖 教中略有十說。一權實差別。以三中牛車亦 同羊鹿。權引諸子務令得出。是故臨門三
車。俱是開方便門。四衢道中別授大白牛 車。方為示真實相。若彼三中牛車。亦是實 者。長者宅內引諸子時。指彼牛車秪在 門外。此應亦出即得見車。如何出竟至本
所指車所住處而不得故。後更索耶。亦不 可說界外索車但是二乘。以經不說彼求 牛車人。出門即得彼牛車故。又不說彼 索先許車唯二乘故。是故經中諸子得出
至露地已。各白父言。父先所許玩好之具。 羊車鹿車牛車願時賜與。以此得知三車同 索。此中三車約彼三乘所求果說。以是元
意所標趣故。問二乘各得小果。何以界外 更索耶。答依小乘。云有教有行果。今依大 乘。云昔日但有言教無實行果故。故云三
車空無。若望自宗並皆得果。若不得者如 何出世。今言俱不得者。以望一乘故。是故 以實映權則方便相盡。故皆無得也。為欲 迴彼三乘人入一乘故。是故大乘亦說迴
也。若不爾者。彼求牛車人既出界外不 同凡夫。非求羊鹿不同二乘。未得露地 大白牛車不同一乘。若非彼三中大乘。 更是何色人也。以至自位究竟處故。後皆
進入別教一乘。問臨門三車為實不實耶。 答實不實。何以故。是方便故。由是方便引 子得出非不實。由是方便引故非是實。此
二無二唯一相也。二教義差別。以臨門牛車 亦同羊鹿。但有其名。以望一乘俱是教 故。是故經云。以佛教門出三界苦。亦不可 說以佛教言但約二乘。以經不揀故。彼
求牛車人尋教至義。亦同二乘俱不得 故。三所明差別。以彼一乘非是界內先 許三車。是故界外四衢道中授諸子時。皆 云非本所望。是故經云。是時諸子各乘大
車得未曾有非本所望。亦不可說非本所 望言但約二乘。以經不揀故。聖言無失 故。良以。門內所許今皆無得。露地牛車本 非悕冀故。今得之言非本所望也。四德
量差別。謂宅內指外。但云牛車不言餘 德。而露地所授七寶大車。謂寶網寶鈴等無 量眾寶而莊嚴等。此即體具德也。又彼但云 牛不言餘相。此云白牛肥壯多力其疾如
風等。用殊勝也。又云。多諸儐從而侍衛 等。行眷屬也。此等異相並約同教一乘。以明 異耳。又彼三中牛車唯一。以彼宗明一相
方便無主伴故。此則不爾。主伴具足攝德 無量。是故經云。我有如是七寶大車。其數 無量。無量寶車非適一也。此顯一乘無盡
教義。此義廣說如華嚴中。此約別教一乘 以明異耳。五約寄位差別。如本業經仁王 經及地論梁攝論等皆以初二三地寄在 世間。四地至七地寄出世間。八地已上寄
出出世間。於出世間中。四地五地寄聲聞 法。六地寄緣覺法。七地寄菩薩法。八地 已上寄一乘法。若大乘即是一乘者。七地 即應是出出世。又不應一乘在於八地。是
故當知法華中三乘之人。為求三車出至 門外者。則三乘俱是出世。自位究竟也。即 是此中四地以去。至七地者是也。四衢別授
大白牛車者。此在出世之上故。是出出世一 乘法。即是此中八地已上一乘法也。問若爾 何故梁攝論云二乘善名出世。從八地已 上乃至佛地名出出世。既不言三乘是出
世。如何作如說耶。答既四五二地為聲聞。 第六地為緣覺。八地已去為出出世。彼 第七地是何人耶。是故當知彼云二乘 善名出世。即大小二乘也。以聲聞緣覺俱
名為小故二乘名通。具如下說。六付囑差 別。如法華經云。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 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 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佛智慧故。若有
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示教 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報佛之恩。解云。 餘深法者即是大乘。非一乘故稱之為餘。 然非小乘是以稱深。亦不可說以彼小
乘為餘深法。以法華中正破小乘。豈可歎 其深耶。是故當知法華別意。正在一乘故。 作此付囑也。七根緣受者差別。如此經性
起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無量億那由他劫。 行六波羅蜜。修習道品善根。未聞此經。雖 聞不信受持隨順。是等猶為假名菩薩。解
云。此明三乘菩薩根未熟故。雖如是經 爾許劫修行。不信不聞此一乘經者 是人當知是前法華經內餘深法中。示教利 喜者是也。以望一乘究竟法。是故說彼以
為假名。若望自宗亦真實也。此文意明華 嚴是別教一乘不同彼也。八難信易信差 別。如此經賢首品云。一切世界群生類。尠 有欲求聲聞乘。求緣覺者轉復少。求大
乘者甚希有。求大乘者猶為易。能信此 法甚為難。解云。以此品中正明信位終心 即攝一切位及成佛等事既超三乘。恐難 信受故。舉三乘對比決之。九約機顯理差
別。如此經第九地初偈云。若眾生下劣。其心 厭沒者。示以聲聞道。令出于眾苦。若復 有眾生。諸根小明利。樂於因緣法。為說辟
支佛。若人根明利。有大慈悲心。饒益諸眾 生。為說菩薩道。若有無上心。決定樂大事。 為示於佛身。說無盡佛法。解云。此明一乘
法門主伴具足故云無盡佛法。不同三乘 一相一寂等法。以此地中作大法師。明說 法儀軌。是故開示一乘三乘。文義差別也。
十本末開合差別。如大乘同性經云。所有聲 聞法辟支佛法菩薩法諸佛法。如是一切諸 法。皆悉流入毘盧遮那智藏大海。此文約
本末分異。仍會末歸本。明一乘三乘差別 顯耳。此上十證足為龜鏡。其別教一乘所 明行位因果等相。與彼三乘教施設分齊 全別不同。廣在經文略如下辨。縱無教證
依彼義異尚須分宗。況聖教雲披煥然溢 目矣。二該攝門者。一切三乘等。本來悉是 彼一乘法。何以故。以三乘望一乘有二門
故。謂不異不一也。初不異亦二。一以三即 一故不異。二以一即三故不異。問若據初 門三即一者。未知彼三為存為壞。若存如
何唯一。若壞彼三乘機。更依何法而得進 修。答有四句。一由即一故不待壞。二由 即一故不礙存。三由即一故無不壞。四 由即一故無可存。由初二義三乘機得
有所依。由後二義三乘機得入一乘。由 四句俱即一故。是故唯有一乘更無餘也。 二以一乘即三明不異者。隱顯四句。反上 思之。是故唯有三乘。更無一也。此如下
同教中辨。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與上即三 之一。是非一門也。是則不壞不一而明不 異。又此中不一是上分相門。此中不異是此
該攝門◎也。◎二同教者於中二。初分諸 乘後融本末。初中有六重。一明一乘於 中有七。初約法相交參以明一乘。謂如三 乘中亦有說因陀羅網及微細等事而主
伴不具。或亦說華藏世界。而不說十等。或 一乘中亦有三乘法相等。謂如十眼中亦 有五眼。十通中亦有六通等。而義理皆別。 此則一乘垂於三乘。三乘參于一乘。
是則兩宗交接連綴引攝成根欲性。令入 別教一乘故也。二約攝方便。謂彼三乘等 法。總為一乘方便故。皆名一乘。所以經 云。諸有所作皆為一大事故等也。三約所
流辨。謂三乘等。悉從一乘流故。故經 云。汝等所行是菩薩道等。又經云。毘尼者 即大乘也。四約殊勝門。即以三中大乘為 一乘。以望別教雖權實有異同是菩薩所
乘故。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 云。止息故說二等。此文有二意。一若望上 別教。餘二者則大小二乘也。以聲聞等利
鈍雖殊同期小果故。開一異三故。若望 同教即聲聞等為二也。又融大同一故。五 約教事深細。如經云。我常在靈山等。六約
八義意趣。依攝論。如問答中辨。七約十義 方便。如孔目中說。依上諸義即三乘等並 名一乘。皆隨本宗定故。主伴不具故。是
同非別也。二明二乘有三種。一者一乘三 乘名為二乘。謂如經中四衢所授并臨門三 車。此中合愚法同迴心。俱是小乘。故有二 耳。二者大乘小乘為二乘。此則合一同
三。開愚法異迴心。三者聲聞緣覺為二 乘。此通愚法及迴心。又初約一乘。次約 三乘。後約小乘。準可知之。三明三乘亦 有三種。一者一乘三乘小乘名為三乘。此為
顯法本末故。上開一乘下開愚法。故有 三也。以經中愚法二乘並在所引諸子中。 故。知三乘外別有小乘。三車引諸子。故知 小乘外別有三乘。三人俱出至露地已。更
別授大白牛車。故知三乘外別有一乘。問何 以得知愚法二乘在所引中耶。答以彼愚 法約大乘終教已去並不名究竟出三界 故。何以故。以人執煩惱未永斷故。但能折
伏而已。故彌勒所問經論云。一切聲聞辟支 佛人。不能如實修四無量。不能究竟斷 諸煩惱。但能折伏一切煩惱故也。又經云。
汝等所得涅槃非真滅度。又經云。若不信 此法得阿羅漢果。無有是處。又大品云。 故得阿羅漢等果。當學般若波羅蜜。是 故當知。羅漢實義在大乘中。是故大乘必具
三也。故普超三昧經云。如此大乘中亦有 三乘。則為三藏。謂聲聞藏緣覺藏菩薩藏。 唯大乘中得有三藏。餘二乘中則無此也。
入大乘論中。亦同此說。是故當知。門外三 車不通愚法。以法華非小乘故。其瑜伽聲 聞決擇及雜集等論。辨聲聞等教行位果及
斷惑分齊。與婆沙俱舍等不同者。是其事 也。是故當知。一乘三乘小乘分齊別也。由 此義故。大智度論云。般若波羅蜜有二種。
一共二不共。言共者。謂此摩訶衍經。及餘方 等經。共諸聲聞眾集共說故。不共者。如 不思議經不與聲聞共說故。解云。不思議
經者。彼論自指華嚴是也。以其唯說別教 一乘。故名不共。義準知之。如四阿含經。 名不共。以唯說愚法二乘教故。如大品
等經。共集三乘眾。通說三乘法。具獲三乘 益。故云共也。此中通大之小非愚法。通小 之大非一乘。依此三義故。梁攝論云。善成
立有三種。一小乘。二三乘。三一乘。其第三 最居上故。名善成立。即其事也。若言說大 品等時一音異解得小果故有三乘者。說
華嚴時何不異解得小果耶。又說增一等 時。何不異解得大果耶。是故當知。三宗各 別。理不疑也。二者大乘中乘小乘為三乘。 此有三義。一則融一乘同大乘。合愚法
同小乘故唯三也。教理可知。此約一乘辨。 二則大乘中自有三乘。如上所說。三則 小乘中亦有三。如小論中自有聲聞法緣 覺法及佛法。此中佛法但慈悲愛行等。異於
二乘故也。四者戒為四乘。亦有三種。一 謂一乘三乘為四。此則開一異三。合二聲 聞故也。二謂一乘三乘小乘人天為四。此
總開意也。三謂三乘人天為四。準上可知。 五者或為五乘亦有三種。一謂一乘三乘小 乘為五。二謂三乘人天為五。三謂佛與二
乘天及梵亦為五。並準釋可知。六者或無 量乘。謂一切法門也。故此經云。於一世界 中。聞說一乘者。或二三四五。乃至無量
乘。此之謂也。上來分乘竟。二融本末者。此 同文說諸乘等會融無二同一法界。有其二 門。一泯權歸實門。即一乘教也。二攬實成
權門。則三乘教等也。初則不壞權而即 泯故。三乘即一乘而不礙三。後則不異實 而即權故。一乘即三乘而不礙一。是故一 三融攝體無二也。問若爾二門俱齊。如何復
說有權實耶。答義門異故權實恒存。理 遍通故全體無二。何者謂權起必一向賴於 實。是故攬實實不失。實現。未必一向藉 於權。故泯權權不立。是故三乘即一雖具
存壞竟必有盡。一乘即三雖具隱顯竟恒 無盡。由此鎔融有其四句。一或唯一乘。謂 如別教。二或唯三乘。如三乘等教。以不 知一故。或亦一亦三。如同教。四或非一
非三。如上果海。此四義中。隨於一門皆全 收法體。是故諸乘或存或壞。而不相礙也。 準思可解。餘釋乘明體等。並如別說。上 來明建立一乘竟。
[0480a05] 第二教義攝益者。此門有二。先辨教義 分齊。後明攝益分齊。初中又二。先示相。後 開合。初中有三義。一者如露地牛車自有
教義。謂十十無盡主伴具足。如華嚴說。此 當別教一乘。二者如臨門三車自有教義。 謂界內示為教得出為義。仍教義即無 分。此當三乘教。如餘經及瑜伽等說。三
者以臨門三車為開方便教。界外別授大 白牛車。方為示真實義。此當同教一乘。如 法華經說。二開合者有二。先別。後總。別中
一乘三乘各有三句。三乘三句者或具教義。 約三乘自宗說。或唯教非義。約同教一乘 說。或俱非教義。約別教一乘說。為彼所目
故也。一乘三句者。或具教義。約自別教說。 或唯義非教。約同教說。或俱非教義。唯約 三乘教說。隱彼無盡教義故。後總者。或
教義俱教。以三乘望一乘故。或教義俱義。 以一乘望三乘故。或具此三句約同教 說。或皆具教義。各隨自宗差別說矣。二 明攝益分齊者。於中有三。一或唯攝界內
機令得出世益。即以為究竟。此約三乘當 宗說。亦如瑜伽等辨。二或攝界外機。令得 出出世益方為究竟。此有二種。若先以三 乘令其得出。後乃方便得一乘者。此即
一乘三乘和合說故屬同教攝。亦名迴三入 一教。此如法華經說。若先於一乘已成解 行。後於出世身上證彼法者。即屬別教一 乘攝。此如小相品說。三或通攝二機令得
二益。此亦有二。若先以三乘引出。後令得 一乘。亦是三一和合攝機成二益。故屬 同教。此如法華經說。若界內見聞。出世得
法。出出世證成。或界內通見聞解行。出世 唯解行。出出世唯證入。此等屬別教一乘。此 如華嚴說。第三敘今古立教者。謂古今諸
賢所立教門差別非一。且略敘十家以為 龜鏡。一依菩提流支。依維摩經等。立一音 教。謂一切聖教皆是一音一味一雨等霔。但 以眾生根行不同。隨機異解遂有多種。
如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