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One Vehicle Classification of the Teachings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一乘教義分齊章卷第二唐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0484c06] 第九明諸教所詮差別者。略舉十門。義差 別故。顯彼能詮差別非一。餘如別說。一所 依心識。二明佛種性。三行位分齊。四修行時
分。五修行依身。六斷惑分齊。七二乘迴心。 八佛果義相。九攝化境界。十佛身開合。第一 心識差別者。如小乘但有六識。義分心意
識。如小乘論說。於阿賴耶識但得其名。 如增一經說。若依始教。於阿賴耶識。但 得一分生滅之義。以於真理未能融通。但 說凝然不作諸法。故就緣起生滅事中建
立賴耶。從業等種辨體而生。異熟報識為 諸法依。方便漸漸引向真理。故說熏等悉 皆即空。如解深密經云。若菩薩於內於外 不見藏住。不見熏習。不見阿賴耶。不
見阿賴耶識。不見阿陀那。不見阿陀那 識。若能如是知者是名菩薩菩薩。如來齊 此建立一切心意識祕密善巧。瑜伽中亦同 此說。解云。既齊此不見等處。立為心意
等善巧故。是故所立賴耶生滅等相皆是密 意。不令如言而取故。會歸真也。若依終 教。於此賴耶識。得理事融通二分義。故 論但云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
名阿梨耶識。以許真如隨熏和合成此本 識。不同前教業等種生故。楞伽云。如來 藏為無始惡習所熏名為藏識。又云。如來 藏受苦樂。與因俱若生若滅。又云。如來藏
名阿賴耶識。而與無明七識俱。又起信云。 自性清淨心。因無明風動成染心等。如是 非一。問真如既言常法。云何得說隨熏
起滅。既許起滅。如何復說為凝然常。答既 言真如常故。非如言所謂常也。何者聖 說真如為凝然者。此是隨緣作諸法時。不 失自體。故說為常。是即不異無常之常
名不思議常。非謂不作諸法如情所謂之 凝然也。故勝鬘中云。不染而染者。明隨 緣作諸法也。染而不染者。明隨緣時不失 自性。由初義故俗諦得成。由後義故真諦
復立。如是真俗但有二義無有二體。相融 無礙離諸情執。是故論云。智障極盲闇謂真 俗別執。此之謂也。此真如二義。同前始教
中約法相差別門故。但說一分凝然義也。此 終教中。約體相鎔融門故。說二分無二之 義。此義廣如起信義記中說。又如十地經
云。三界虛妄唯一心作。攝論等約始教義 釋。諸賴耶識等也。十地論約終教釋。為第 一義真心也。又如達磨經頌攝論等釋云。
此界等者。界謂因義。即種子識。如是等。寶 性論約終教釋云。此性者即如來藏性。依 此有諸趣等者。如勝鬘經說。依如來藏有
生死。依如來藏有涅槃等。乃至廣說。是故 當知二門別也。若依頓教。即一切法唯一真 如心。差別相盡離言絕慮不可說也。如維
摩經中三十二菩薩所說不二法門者。是前 終教中染淨鎔融無二之義。淨名所顯離言 不二是此門也。以其一切染淨相盡無有二 法可以融會故。不可說為不二也。若依圓
教。即約性海圓明法界緣起無礙自在一即 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圓融。故說十心以顯無 盡。如離世間品及第九地說。又唯一法界性
起心亦具十德。如性起品說。此等據別教 言。若約同教。即攝前諸教所說心識何以 故。是此方便故。從此而流故。餘可準之。問
云何一心約就諸教。得有如是差別義耶。 答此有二義。一約法通收。二約機分齊。初 義者。由此甚深緣起一心具五義門。是故聖
者隨以一門攝化眾生。一攝義從名門。如 小乘教說。二攝理從事門。如始教說。三理 事無礙門。如終教說。四事盡理顯門。如頓
教說。五性海具德門。如圓教說。是即不動 本而常末。不壞末而恒本。故五義相融唯 一心轉也。二約機明得法分齊者。或有得 名而不得義。如小乘教。或有得名得一
分義。如始教。或有得名得具分義。如終 教。或有得義而不存名。如頓教。或有名 義俱無盡。如圓教。其餘義門如唯識章說。 第二明種性差別者。若依小乘種性有六
種。謂退.思.護.住.昇進.不動。不動性中有 三品。上者佛種性。中者獨覺性。下者聲聞性。 如舍利弗等。雖於此中說佛一人有佛種
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以於佛功德不說 盡未來際起大用等故。是故當知於此教 中除佛一人餘一切眾生。皆不說有大菩 提性。餘義如小乘論說。若依三乘教種
性差別略有三說。一約始教。即就有為無 常法中立種性故。即不能遍一切有情。 故五種性中即有一分無性眾生。故顯揚論 云。云何種性差別五種道理。謂一切界差別
可得故。乃至云。唯現在世非般涅槃法。不 應理故。乃至廣說。是故當知由法爾故。無 始時來一切有情有五種性。第五種性無有
出世功德因故。永不滅度。由是道理。諸佛 利樂有情功德無有斷盡。其有種性者。瑜 伽論云。種性略有二種。一本性住。二習所成。
本性住者。謂諸菩薩六處殊勝有如是相。 從無始世。展轉傳來法爾所得。習所成者。謂 先串習善根所得。此中本性。即內六處中意
處為殊勝。即攝賴耶識中本覺解性為性 種性。故梁攝論云。聞熏習與阿賴耶識中 解性和合。一切聖人以此為因。然瑜伽既 云具種性者方能發心。即知具性習二法。
成一種性。是故此二緣起不二。隨闕一不 成。亦不可說性為先習為後。但可。位至 堪任已去。方可約本說有性種約修說 為習種。然有二義而無二事。如上攝論
云。二義和合為一因故得知也。問此二種 性與仁王及本業經中六種性內習種性種。 有何差別耶。答彼經大都約位而說。以 初習為習種性。久習積成為性種性故。
說習種在十住性種在十行。三賢之前。但 名善趣不名種性。瑜伽中。久習名習種。 約本為性種。而此二種非初非中後。是故 經說習故成性。論中說為依性起習。良以
此二互成緣起無二相故。經論互說義方備 足。又經說種性在發心後。論中種性在發 心前。何以爾者。以其至得位時功能方顯。 是故經說在三賢位中。然彼功能必有所
依。是故論中說在位前。要由功能顯方可 說有故。經不違論。要由有性方起功能 故。論不違經。亦是互舉義意融通。問又以 何義。知種性至堪任位耶。答以論說種
性必具性習。既已有習必已修行。若已修行 必至堪任。若不從愚夫至堪任已來中 間修此串習行者。更何位修也。以於愚位 未修習故。得位已去具第二住故。是故當
知從愚位未修串習行。至彼堪任串習 方成故得性習通融以為種性。問若要待 習方說性者。愚位未習。豈無性種。如其無 者後不應有。先無後有非性種故。如其有
者無習有性。不應理故。論不說故。答此二 既為緣起。故無習時亦無彼性。由此亦立 無性有情。先無後有非性種者。此亦不然。
以習成處定先有性。愚位未習故不說性。 後起習已不名無習。是故習成後說有性。 隨於諸乘串習何行。爾時即說本有彼 性問若爾此即唯是一不定性。如何得有
五種性差別耶。答即由此義安立五性 何者。謂修六度串習行已。位到堪任成菩 薩種性。若習小行到於忍位成聲聞性。故 智論云。煖頂忍等名為性地。善戒經云。若
得世第一法是名第二位。故知前三善根 屬種性位。若依俱舍論。得順解脫分善根 位方說有性。故彼論云。順解脫分者。謂定 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為
身中有涅槃法。獨覺準知。由此即立三乘 種性。若於三行隨一修行未至本位。爾時 立為不定種性。若於三行全未修行。爾時 立為無有種性。由此當知。諸乘種性皆就
習說。問若愚位無習。即無性者。後縱起習 何得為有。答有習非是無習位故。是故有 習常恒有。無習自恒無。既不以無習而作
習。亦不以無性而為性。以分位差別故。 如涅槃經云。三種人中畢竟死者。喻一闡 提無佛性也。善男子。一闡提輩若遇善友諸 佛菩薩。聞說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離
一闡提心。何以故。斷善根故。一闡提輩亦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所以者何。若 能發菩提之心。即不復名一闡提性也。 善男子。以何緣故說一闡提得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一闡提輩實不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如命盡者等。乃至廣說。當知此 中就位前後有無恒定不相由也。二約終
教。即就真如性中。立種性故。則遍一切眾 生。皆悉有性故。智論云。白石有銀性。黃石 有金性。水是濕性火是熱性。一切眾生有涅
槃性。以一切妄識無不可歸自真性故。 如經說言。眾生亦爾。悉皆有心。凡有心者 定當得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是義 故。我常宣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問如有
難云。若諸有心悉得菩提者。佛亦有心亦 應當得。若言佛雖有心更非當得。是即 無性眾生雖有是心亦非當得。答經中已 自揀濫故。但云眾生有心不云佛矣。以
處處受生名為眾生故不同佛也。問若並 有性。如何建立五種性中無性者耶。答論自 有釋故寶性論云。一向說闡提無涅槃性 不入涅槃者。此義云何。為欲示顯謗大乘
因故。此明何義。為欲迴轉誹謗大乘心。 依無量時故作是說。以彼實有清淨佛 性故。又佛性論云。問曰。若爾云何佛說眾 生不住於性永無般涅槃耶。答曰。若曾
背大乘者。此法是一闡提因。為令眾生捨 此法故。若墮闡提因。於長夜時輪轉不 息。以是義故經作是說。若依道理。一切 眾生皆悉本有清淨佛性。若不得般涅槃
者。無有是處。是故佛性決定本有。離有離 無故。解云。又此論前文廣破無性。乃至末 文云。三者失同外道有本定有。無本定無。
有不可滅。無不可生。此等過失。由汝邪執 無性義生。乃至廣說。問前始教中。決定說 有無性眾生。此終教中並皆有性。云何會
通。答亦論自有釋。故佛性論第二卷云。何故 復有。經說闡提眾生決定無有般涅槃性。 若爾二經便自相違。如何會二說一了一
不了。故不相違。解云。若小乘中但佛一人 有佛性。餘一切人皆不說有。若三乘始教 中。以漸異小乘故。說多人有。猶未全異
彼故。許一分無性。是故論中判為權施不 了說也。問若依終教。一切眾生皆當作佛。 即眾生雖多亦有終盡。若如是者。最後成
佛即無所化。所化無故利他行闕。利他行 闕成佛不應道理。又令諸佛利他功德有 斷盡故。如其一切盡當作佛。而言眾生終 無盡者。即有自語相違過失。以無終盡
者永不成佛故。又如一佛度無量人。於眾 生界有損已不。若有漸損必有終盡。有 損無盡不應理故。若無損者即無滅度。 有滅無損不應理故。依如是等道理。佛地
論等。由此建立無性有情。離上諸過失。此 義云何。答若謂眾生由有性故並令成佛。 說有盡者。是即便於眾生界中起於減 見。眾生界既減佛界必增。故於佛界便起
增見。如是增減非是正見。是故不增減。 經云舍利弗大邪見者。所謂見眾生界增。見 眾生界減。乃至廣說。設避此見故。立此一
分無性有情。為不增減者。彼終不能離 增減見。何以故。以彼見於諸有性者並成 佛故。即便起於斷見減見。諸無性者不成 佛故。即便起於常見增見。以彼不了眾
生界故。是故經云。一切愚癡凡夫。不如實 知一法界故。不能實見一法界故。起邪 見心謂眾生界增眾生界減。又文殊般若經
云。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過一劫。如一 佛世界。復有無量無邊恒河沙諸佛。如是一 一佛。若一劫若過一劫。晝夜說法心無暫
息。各各度於無量河沙眾生皆入涅槃。而 眾生界亦不增減。乃至十方諸佛世界亦復 如是。一一諸佛說法教化。各度無量河沙 眾生皆入涅槃。於眾生界亦不增不減。何
以故。眾生定相不可得故。義言說眾生界 猶如虛空。假使無量勝神通之者。各無量 劫飛行虛空。求空邊際終不可盡。非以 不盡不名遊行。非以遊行令其得際。
當知此中道理亦爾。非以當得令其有終。 非以無終說有無得。是故諸難無不通 也。又為成諸佛利他功德無斷盡故。立 一分無性眾生者。是即令彼諸佛但有變
化利他功德。亦即斷彼隨他受用諸功德也。 以無菩薩證諸地故。又化他中。亦但有 麁斷滅彼細。以無一人得二乘無漏故。 又今已後諸佛。無有一佛得說三乘等教。
以無得聖機故。即斷諸佛同體大悲也。又 若定意謂悉有性故必皆有盡。恐最後佛 闕利他行故。立一分定無性者。然彼後佛 終於利他行不圓滿。以其所化無一有情
得聖果故。但佛菩薩二利之中利他為最。 何有不令一人得聖果而於自身得成 佛耶。又本皆發弘誓願云。令諸眾生悉得 菩提。是故令得故本願不虛。而眾生界不
可盡故本願不斷。若不爾者違本願故。行 願虛故。虛行成佛不應理故。是故雖欲 避上諸失建立無性。不謂彼過還墮此 宗。是故無性非為究竟了義也。問夫論種
性必是有為。如何此教約真如為種性 耶。答以真如隨緣與染和合成本識時。即 彼真中有本覺無漏內熏眾生為返流因。 得為有種性。梁攝論說為黎耶中解性。起
信論中。說黎耶二義中本覺是也。又彼 論中如來藏具足無漏。常熏眾生為淨法 因。又寶性論云。及彼真如性者。彼本云如 六根聚經說。六根如是從無始來。究竟諸
法為體故。解云。以真如通一切法。今揀 去非情故。故約六處眾生數中。取彼畢竟 真如理。以為性種性也。此與瑜伽所說名
同。但彼約始教。以理從事麁相而說故。約 事中明種性故也。地持云。種性麁相我 已略說。此之謂也。寶性論中。約此終教。以
事從理深細而說故。就真如明性種性。是 故佛性論云。自性清淨心名為道諦。又涅槃 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
慧。此等並就本覺性智說為性種。其習種 亦從真如所成故。攝論云。多聞熏習。從最 清淨法界所流等。又起信論中。以真如 體相二大為內熏因。真如用大為外熏緣。
以與無明染法合故。是故三大內外說熏。 以熏力故無明盡時冥合不二。唯一真如也。 三約頓教明者。唯一真如離言說相名為 種性。而亦不分性習之異。以一切法由無
二相故。是故諸法無行經云。云何是事名為 種性。文殊師利。一切眾生皆是一相。畢竟不 生離諸名字。一異不可得故。是名種性。以
此準之。上來約三乘說竟。第三約一乘 有二說。一攝前諸教所明種性。並皆具足 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攝方便故。二據別教 種性甚深因果無二。通依及正盡三世間。
該收一切理事解行等諸法門。本來滿足已 成就訖。故大經云。菩薩種性甚深廣大。與法 界虛空等。此之謂也。若隨門顯現。即五位
之中位位內六決定義等。名為種性。亦即此 法名為果相。以因果同體唯一性故。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