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Ming Fa Pin Nei Li San Bao Zhang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明法品內立三寶章卷下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619c27] 法界緣起章 圓音章 法身章 十世章 玄義章 (七科已上並未入疏)
法界緣起章
[0620a01] 夫法界緣起為礙容持。如帝網該羅。若天珠 交涉。圓融自在無盡難名。略以四門指陳其 要。一緣起相由門。二法性融通門。三緣性雙
顯門。四理事分無門。初緣起相由門者。於中 曲有三門。一諸緣互異門。即異體也。二諸緣 互應門。即同體也。三應異無礙門。即雙辨同
異也。此三門中各有三義。一互相依持力無 力義。由此得相入也。二互相形奪體無體義。 由此得相即也。三體用雙融有無義。由此即
入同時自在也。初緣起互異門者。謂於無盡 大緣起中。諸緣相望體用各別。不相參雜故 云異也。依持義者。一能持多。一有力是故能
攝多。多依一故多無力。是故潛入一。此即無 有不容多之一。以無不能持故。無有不入一 之多。以無不能依一。如多依一持既爾。一依
多持亦然。是故亦無不攝一之多。亦無不入 多之一。是故由一望多有持有依全力無力 故。能攝能入無有障礙。多望於一有依有
持無力全力故。能入能攝。亦無有障礙。俱存 雙泯二句無礙。亦准思之。相入義竟。二諸緣 相奪體無體者。多緣無性為一所成。是故多
即一。由一有體能攝多。由多無性潛同一。故 無不多之一。亦無不一之多。一無性為多所 成。多有一空即多亦爾。是故一望於多。有有
體無體故。能攝他同己。廢己同他。無有障礙。 多望於一有無體有體。亦能廢己同他攝他 同己。亦無障礙。亦同他己亦同己他。非同他
己非同己他。二句無礙圓融自在。思之可見。 相即義竟。三體用雙融有無門者有六句。一 以體無不用故。舉體全用即唯用而無體。但
有相入無相即故。二以。用無不體故全用歸 體。唯體而無用。但有相即無相入也。三歸體 之用不礙其用。全用之體不失其體。是故體
用不礙雙存。即亦入亦即。無有障礙鎔融自 在。四全用之體體泯。全體之用用亡。是則體 用交徹形奪兩非。即入同源圓融一味。五合
前四句。同一緣起無礙俱存。六泯前五句絕 待離言。應可去情如理思。攝緣起異體門竟。
[0620b10] 二諸緣互應門者。謂眾緣之中以於一緣 應多緣故。各與彼多全為其一。是故此一具 多箇一。然此多一雖由本一。應多緣故有此
多一。然與本一體無差別。是故名為同體門 也。依持容入者。謂此本一有力能持彼多箇 一。故本一中容彼多一。多一無力依本一故。
是故多一入本一中。是即無不容多一之本 一。亦無不入本一之多一。如本一有力為持。 多一無力為依。容入既爾。多一有力為持。本
一無力為依。容入亦爾。是即無不容本一之 多一。無不入多一之本一。是即由本一望多 一。有持有依有力無力故。能容能入無有障
礙。多一望本一。有依有持無力有力故。能入 能容亦無障礙。俱存雙泯二句無礙。亦准思 之。同體門中容入義竟。二互相形奪體無
體者。謂多一無性。為本一成多一。舉體即是 本一。是則本一為有體能攝多一。多一無體 融同本一故。無不攝多一之本一。亦無不即
本一之多一。如本一有體多一無體。攝即既 爾。多一有體本一無體。攝即亦然。是故亦無 不攝本一之多一。亦無不即多一之本一。是
即本一望多一。有有體無體故。能攝他同己 廢己同他無。有障礙。多一望本一。亦體無體 攝即可知。亦攝不攝亦即無即。非攝不攝非
即不即二句無礙。思之可見。同體門中相即 義竟。三體用俱融即入無礙者。亦六句無礙。 准前思之可見。同體門竟三應異無礙雙
辨同體異體門者。以此二門。同一緣起不相 離故。若無異體則諸緣雜亂。非緣起故。若無 同體緣不相資。亦非緣起故。要由不雜方有
相資。是故若非同體無異體故。若非異體無 同體故。是故通辨亦有四句。一或舉體全異 具入即俱。二或全體是同亦具入即俱。以法
融通各全攝故。三或俱。以同異無礙雙現前 故。四或俱非。以相奪俱盡故雙非也。餘入即 等准思知之。上來第一緣起相由門竟 (餘未作) 。
圓音章
[0620c18] 圓音義略作四門分別。一舉義。二決擇。三會 違。四辨釋。初中有二。一謂如來能以一音。演 說一切差別之法。所謂貪欲多者。即聞如來
說不淨觀。如是等乃至一切故名圓音。是故 華嚴云。如來於一語言中。演說無邊契經海。 二謂如來一音。能同一切差別言音。謂諸眾
生各聞如來唯己語故。華嚴經云。一切眾生 語言法。一言演說盡無餘。
[0620c25] 第二決擇者。或 有說言。如來於一語業之中。演出一切眾生 言音。是故令彼眾生各聞己語。非謂如來唯
發一音。但以語業同故名曰一音。所發多故 名曰圓音。或有說言。如來唯發一梵言音。名 為一音。能為眾生作增上緣。令其所作感解
不同。故名圓音。非謂如來有若干音。或有說 言。如來唯一寂滅解脫離相言音。名為一音。 而諸眾生機感力故。自聞如來種種言音。故
名圓音。非謂如來音有一有多。問此上三說 何得何失。答若別偏取。三俱有失。何者。初說 但多無一音故。次唯一語無多音故。後唯無
惟非音義故。如實義者。三說合為一圓音義。 何者。若彼多音不即一音。此但多音非是圓 義。以彼多音即一音故。鎔融無礙名作圓音。
若彼一音不即一切。但是一音非是梵音。以 彼一音即多音故。融通無礙名一梵音。若此 等音。不即無性同真際者。是所執故非如來
音。以彼音等離作故。無性故如響故。所以法 螺恒震妙音常寂故也。
[0621a15] 第三會違者。如婆 沙論中七十九卷說。世尊有時為四天王。先 以聖語說四諦。二王領解二不能解。世尊憐
愍故饒益故。以南印度邊國俗語說四諦。二 天王中一解一不解。世尊憐愍。復一一種蔑 戾車語說四聖諦時。四天王皆得領解。問若
以一音異類解。後二天王何不同解。答彼論 釋云。彼四天王意樂不同。為滿彼意故佛異 說。復次世尊欲顯於諸言音皆能善解。斷彼
疑故。復次有所化者。依佛不變形言而得受 化。又所化者依佛轉變形言而得受化。依佛 不變形言而受化者。若轉變形言而為說法。
彼不能解。如說佛在摩竭陀國。為度池堅步 行十二由旬。七萬眾生皆得見諦云云。依佛 轉變形言而受化者。若不變形言而為說法。
彼不能解。是故世尊作三種語為四王說法。 准上三釋義理可通。並由眾生宜聞有異。故 不相違。
[0621b03] 第四辨釋者有二。一明分齊。二顯 利益。初中佛一言音普遍一切。謂一切處一 切時一切法等。根熟之者無遠不聞。根未熟
者近而不聞。言遍一切處者。如智論目連尋 聲極遠如近故。二遍一切時謂此圓音盡未 來際。未曾休息。三遍一切法。無有一法非圓
音所宣說者。四遍一切眾生。謂此圓音無有 根器而不開覺。若爾何故。鶖子在座如聾不 聞。釋非謂圓音能至所聞。亦能至此不聞之
處。故名遍至。問此若普遍。何成語音屈曲詮 表。設爾何失。二俱有過。何者。此若等遍失音 曲故。如其存屈曲非等遍故。今釋若由等遍
失其音曲。是圓非音。若由屈曲乖其等遍。是 音非圓。今則不壞曲而等遍。不動遍而差韻 是謂如來圓音。非是心識思量境界。二利益
者。若依小乘如來言音未必一切皆有利益。 如佛問阿難天雨等。非是法輪音聲所攝。若 大乘等中。如來所發世俗言音。無不皆成大
利益故。如佛入城唱乞食聲。令城同聞俱獲 利益故。經云。諸佛音聲語言威儀進止無非 佛事。
法身章
[0621b25] 法身義四門分別。初釋名者。法是軌持義。身 是依止義。則法為身。亦名自性身。二體性者 略有十種。一依佛地論。唯以所照真如清淨
法界為性。餘四智等並屬。報化。二或唯約智。 如無性攝論。以無垢無罣礙智為法身故。謂 離二障。諸德釋云。此據攝境從心名為法身。
匪為法身是智非理。今釋一切諸法尚即真 如。況此真智而不如耶。既即是如何待攝境。 三亦智亦境。如梁攝論云。唯如如及如如智
獨存。名為法身。四境智雙泯。經云。如來法身 非心非境。五此上四句合為一無礙法身。隨 說皆得六。此上總別五句相融形奪泯茲五
說。通然無寄以為法身。此上單就境智辨。七 通攝五分。及悲願等法行功德。無不皆是此 法身收。以修生功德必證理故。融攝無礙如
前智說。八通收報化色相功德。無不皆是此 法身收故。攝論中三十二相等。皆入法身攝 有三義。一相即如故歸理法身。二智所現故
屬智法身。三當相並是功德法。故名為法身。 九通攝一切三世間故。眾生及器無非佛故。 一大法身具十佛故。三身等並在此中。智正
覺攝故。十總前九為一總句。是謂如來無礙 自在法身之義。三出因者有四。一者了因。照 現本有真如法故。二者生因。生成修起勝功
德故。三者生了無礙因。生了相即二果不殊 故。四者總此勝德為所依因。印機現用為所 成果。四業用者亦有四。一此理法身。與諸觀
智為所開覺。經云。法身說法授與義故。二依 此以起報化利生勝業用故。三或作樹等密 攝化故。四遍諸塵道毛端等處。重重自在無 礙業用也。
十世章
[0621c28] 十世義作二門。一建立者。如過去世中法未 謝之時。名過去現在。更望過去名彼過去為 過去過去。望今現在此是未有。是故名今為
過去未來。此一具三世俱在過去。又彼謝已 現在法起。未謝之時名現在現在。望彼過去 已滅無。故名彼以為現在過去。望於未來是
未有。故名現在未來。此三一具俱在現在。又 彼法謝已未來法起。未謝之時名未來現在。 望彼現在已謝無。故名未來過去。更望未來
亦未有故。名未來未來。此三一具俱在未來。 此九中各三。現在是有六過未俱無。問若於 過未各立三世。如是過未既各無邊。此三世
亦無邊。何但三重而說九耶。答設於過未 更欲立者。不異前門故唯有九。又此九世總 為一念。而九世歷然。如是總別合論為十世
也。第二相攝者有二門。一相即二相入。此二 得成由二義故。一緣起相由義。二法性融通 義。初緣起相由者。且如過去現在法。未謝之
時自是現在。以現在現在望之。乃是現在 之過去。是故彼法亦現在亦過去。所望異故 不相違。又現在現在法。自是現在以未謝故。
以過去現在望之。乃是過去之未來。又以未 來現在望之。復是未來之過去。是故彼法亦 現在亦過未。又未來現在法。亦現在亦未來。
准之可見。又此九中。三世現在必不俱起。六 世過未亦不俱。一現在。二過未。此三定得俱。 是故九中隨其所應有隱有現。以俱不俱故。
且就俱中由過去過去無故。令過去現在法 得有也。何以故。若彼不謝此不有故。又由過 去現在有故。令過去過去無也。以若不此有
彼無謝故。又由過去現在有。令過去未來無 也。以由彼未謝令此未有故。又由此過去未 來無故。令彼過去現在成有。以若此有彼已
謝故是故由此未有。彼得未謝故也。又由過 去過去無故。令過去未來無也。謂若彼不無 此現不成有。現不成有此未來不成無。是故
此無展轉由彼無也。又由過去未來無故。令 過去過去無也。反上思之。如過去三世有此 六義相。由現在未來各有六可知。二就不俱
中有二。初顯現相由亦有六義。謂由過去現 在有。方令現在現在成有。何者。以若彼不有 無法可謝。至此現有。又由現在現在有故。方
知過去現在是有。以若比不有彼有不成故。 何者。若無此有。即令彼有不得謝無。不謝之 有非緣起有。故不成有也。現在現在望未來
現在亦二義。准上思之。過去現在望未來現 在亦二義。謂若過去現在不有。即未來現在 有不成故。反此亦准知。問俱者可相由。不
俱者云何得相由。答俱者現相由。不俱者密 相由。亦是展轉相由。以若無此不俱俱不成 故。是故此九世總為五位。有此十門。一如過
去過去。唯一謝滅但是過去。現在家之過去 故。二如過去現在有二門。謂是過去位中自 現在故。以現在望之是過去故。是故此法亦
現在亦過去。以所望異故不相礙也。三如過 去未來有三門。一以過去現在望之。此未有 故是過去家未來。二以現在緣現起猶未謝
故。是現在現在。三以未來現在望之此已謝 故是未來過去。是故此現在現在。亦現在亦 過未。四未來現在亦二門。五未來未來唯一
門。並准可知。上來次第相由有斯九門。第十 超間相由。謂若無初一則無後一等。是故如 次及超間無礙相由故。依是道理。令諸門相
入相即。如經云。過去一切劫安置未來。今未 來一切劫迴置過去世。斯之謂也。凡論相由 之義有二門。一約力用。謂若無此彼不成。仍
此非彼故。以力用相收故得說入。然體不雜 故不相是也。二約體性。謂若無此彼全不成。 故此即彼也。是故約體說為相即。釋此二門
如別說。是故不失本位不無即入也。思之可 見。經云。無量無數劫能作一念頃等。是此義 也。
[0622c12] 第二約法性融通門者。然此九世時無 別體。唯依緣起法上假立。此緣起法復無自 性。依真而立。是故緣起理事融通無礙。有其
四重。一泯相俱盡。二相與兩存。三相隨互 攝。四相是互即。初中以本從末唯事而無理。 以末歸本反上可知。經云。非劫入劫。劫入非
劫。是此義也。二中全事之理非事。全理之事 非理。故俱存而不雜也。經中諸劫相即而不 壞本劫者。是此義也。三中由隨事之理故。全
一事能容一切也。由隨理之事故。一切事隨 理入一中也。反上即是一入一切可知。四中 由即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