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Jing Yi Hai Bai Men 華嚴經義海百門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經義海百門 (并序)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0627a06] 夫緣起難思。諒遍通於一切。法界叵測。誠顯 現於十方。莫不性海沖融應人機而表一。智 光赫奕耀世間以通三。殊勝微言輕毫彰於
圓教。奇特聖眾纖埃現以全身。逈超情慮之 端。透出名言之表。竊見玄綱浩澣。妙旨希夷。 覽之者詎究其源。學之者罕窮其際。由是微
言滯於心首。恒為緣慮之場。實際居於目前。 翻為名相之境。今者統收玄奧。囊括大宗。出 經卷於塵中。轉法輪於毛處。明者德隆於即
日。昧者望絕於多生。得其意則山岳易移。乖 其旨則錙銖難入。輒於一塵之上。顯其實德。 窮茲性海。覽彼行林。總舉十門。別開百義。
參而不雜。一際皎然。義煥爛於篇題。理昭彰 於文字。庶入道之士。粗觀其致焉。所列名目。 條之如左。
[0627a21] 緣生會寂門第一 實際斂迹門第二 種智普耀門第三 鎔融任運門第四 體用顯露門第五 差別顯現門第六 修學嚴成門第七 對治獲益門第八
體用開合門第九 決擇成就門第十
緣生會寂門第一
[0627a27] 夫緣起萬有。有必顯於多門。無性一宗。宗蓋 彰於眾德。分其力用。則卷舒之趣易明。覽其 玄綱。則理事之門方曉。今就體用而言。略分
十義。
[0627b02] 一明緣起 二入法界 三達無生 四觀無相 五了成壞 六示隱顯 七發菩提 八開涅槃 九推去來 十鑑動靜
[0627b06] 初明緣起者。如見塵時。此塵是自心現。由自 心現。即與自心為緣。由緣現前。心法方起。故 名塵為緣起法也。經云。諸法從緣起。無緣即
不起。沈淪因緣。皆非外有。終無心外法。能與 心為緣。縱分別於塵。亦非攀緣。然此一塵圓 小之相。依法上起。假立似有。竟無實體。取不
可得。捨不可得。以不可取捨。則知。塵體空無 所有。今悟緣非緣。起無不妙。但緣起體寂。起 恒不起。達體隨緣。不起恒起。如是見者。名實 知見也。
[0627b16] 二入法界者。即一小塵。緣起是法。法隨智顯。 用有差別。是界此法。以無性故則無分齊。融 無二相。同於真際。與虛空界等遍通一切。隨
處顯現無不明了。然此一塵。與一切法各不 相知。亦不相見。何以故。由各各全是圓滿法 界。普攝一切更無別法界。是故不復更相知
相見。縱說知見。莫非法界知見。終無別法界 可知見也。經云。即法界無法界。法界不知法 界。若性相不存。則為理法界。不礙事相宛
然。是事法界。合理事無礙。二而無二。無二即 二。是為法界也。
[0627b27] 三達無生者。謂塵是心緣。心為塵因。因緣和 合。幻相方生。由從緣生。必無自性。何以故。 今塵不自緣。必待於心。心不自心。亦待於緣。
由相待故。則無定屬緣生。以無定屬緣生。則 名無生。非去緣生說無生也。論云。因不自生。 緣生故。生緣不自生。因生故。生今由緣生。方
得名生。了生無性。乃是無生。然生與無生。互 成互奪。奪則無生。成則緣生。由即成即奪。是 故生時無生。如是了者。名達無生也。
[0627c07] 四觀無相者。如一小塵圓小之相。是自心變 起假立無實。今取不得。則知。塵相虛無。從心 所生。了無自性。名為無相。經云。諸法本性
空。無有毫末相。然相雖取不得。詮無之義非 絕。以相無體性法即立。以法為無相之佐由 不失法相故。相即非相。非相即相。相與無相。
實無差別也。此無相義。如繩上蛇。全言無蛇。 當知。繩是無蛇之依。今法是無相之法。全以 法為無相之相也。
[0627c16] 五了成壞者。如塵從緣起立。是成即體。不作 於塵。是壞今由了緣非緣。乃名緣成。了壞非 壞。乃名緣壞。以壞不妨始成於法。是故壞時
正是成時。以成無所有。是故成時。正是壞時。 皆同時成立。無先無後。若無壞即成。是自性 有。若無成即壞。是斷滅空。成壞一際。相由顯 現也。
[0627c23] 六示隱顯者。若觀塵相不可得時。即相盡而 空現。由見相時不即於理。是故事顯而理隱。 又此塵與諸法。互相資相攝。存亡不同。若塵
能攝彼。即彼隱而此顯。若彼能攝塵。即塵隱 而彼顯。隱顯一際。今但顯時。已成隱也。何以 故。由顯時全隱而成顯。隱時全顯而成隱。相
由成立。是故隱時。正顯顯時正隱也。
[0628a01] 七發菩提者。謂此塵即寂滅涅槃無性乃是 佛菩提。智所現故。今由了達一切眾生及塵 毛等無性之理。以成佛菩提智故。所以於佛
菩提身中。見一切眾生成正覺轉法輪也。又 眾生及塵毛等。全以佛菩提之理成眾生故。 所以於眾生菩提身中。見佛發菩提心修菩
薩行。當知。佛菩提更無異見。今佛教化塵內 眾生。眾生復受塵內佛教化。是故佛即眾生 之佛。眾生即佛之眾生。縱有開合。終無差別。
如是見者。名發菩提心。起同體大悲。教化眾 生也。
[0628a12] 八開涅槃者。謂不了塵顯迷顯為生。復見塵 隱迷隱為滅。即依流動生滅之相。緣於塵上。 迷心變起。謂是真實。今求生滅之相。竟無起
處。亦無可得。動念自亡。妄想皆滅。隨其滅 處。名大涅槃。故經云。流轉是生死。不動名 涅槃。
[0628a18] 九推去來者。謂塵隨風東去時。求去相不可 得。隨風西來時。求來相亦不可得。皆唯塵法。 竟無來去之相。以無實故。來時無所從來。去
時亦無所去。經云。法無去來。常不住故。良以 了塵去來無體。所以去來即無去來。無去來 而恒來去。一際成立。無有彼此之差別。是故
經云。菩薩不來相而來。不去相而去。所以不 移塵處。而詣十方。恒不離十方。而入塵處。恒 不來去。而來去之量。等於法界也。
[0628a27] 十鑒動靜者。謂塵隨風飄颻。是動寂然不起 是靜。今靜時由動不滅。即全以動成靜也。今 動時由靜不滅。即全以靜成動也。由全體相
成。是故動時正靜。靜時正動。亦如風本不動 能動諸物。若先有動。則失自體。不復更動思 之。
[0628b04] 然上諸義緣生既立。理不合孤窮萬有以為 同括。無盡而成總。若尋其奧。雖處狹而常寬。 欲究其淵。縱居深而逾淺。緣起之義其大矣 哉。
實際斂跡門第二
[0628b09] 夫歸宗巨壑亡委輸於百川。會寂真源銷緣 成於萬有。是故眾流亡而相盡。多緣寂而法 空。歸體息於攀緣。奪相止於迷惑。今就理而
言。略顯十義。
[0628b13] 初二無我 二明遮詮 三如虛空 四不生滅 五無自他 六無分別 七入不二 八無差別 九明一味 十歸泯絕
[0628b17] 初明二無我者。謂能分別塵相者。是人所分 別之塵。從緣具體。是法由相虛假似有而無 實體。即為人無我。經云。我尚不可得。非我
何可得。由塵從緣而無自性。是法無我。論云。 若法從緣生。此則無自性。以人法二俱無我 為一味也。
[0628b23] 二明遮詮者。問曰。塵是有耶。答曰不也從緣 無自性即空故。問塵是無耶。答不也。不礙緣 起有故。問塵亦有亦無耶。答不也。空奪有盡
唯空。有奪空盡唯有。互不存故。問塵是非有 非無耶。答不也。不礙俱存故。俱除計有無之 見。非無法也。經云。但除其病而不除法。是為 護過。
[0628c01] 三如虛空者。謂塵體空無所有。即無分限亦 不可取捨。而遍通十方。能與一切理事解行 等為所依。而有無盡大用。猶如虛空。與一切
法為依。而全建立。無有分限。遍通十方。猶如 虛空。即得虛空智虛空身無礙用也。
[0628c06] 四不生滅者。謂塵從風起散。而有生滅之相。 今推生相滅相。悉皆空無。經云。因緣故法生。 因緣故法滅。由生時是無性生。由滅時是無
性滅。以無性故生即不生。滅亦不滅。
[0628c10] 五無自他者。謂塵是緣為他也。心是因為自 也。今心不自心。必待於緣。既由緣始現。故 知。無自性也。又塵不自塵。亦待於心。既由
心方現。故知。無他性也。又一切法。皆不自 生。亦不他生。故無自他也。今言自他者。非別 異見。自是他自。他是自他。自他一際。自在說
也。論云。自性亦不有。他性亦復無。
[0628c17] 六無分別者。謂見塵圓小之相好惡飛颺者。 是自心分別也。即此分別之心。緣塵而起。尋 起無體。名相自亡。是無分別。但分別情破。說
為無分別。非如木石。經云。法從分別生。還從 分別滅。又云。無分別智分別無窮。無窮之相 性分別滅由分別無體。即分別無分別。由無
體不礙緣。即無分別恒分別。
[0628c24] 七入不二者。謂見塵與心有二。二即無二也。 若執塵心為一。遮言不一。以迷心所見非無 緣故。若執塵心為二。遮言不二。以離心外無
別塵故。由心與塵二即無二。唯心無體。一亦 無一。由一無一。由二無二。一二無礙。現前方 入不二。當經云。無二智慧中。出人中師子。不
著一二法。知無一二故。
[0629a02] 八無差別者。謂見塵相圓小。與一切法分齊 有異。是為差別。觀塵無體一切皆空。唯理所 現無復異體。是無差別。又此理性隨緣成一
切法。非無分齊。是即差別。經云。諸法無差 別。唯佛分別。知了差無差法。非無理事故。然 差別緣起萬有無差法界一空。由空與有同
別互融。會萬有以為一空。差即無差。觀一空 而成萬有。無差即差。差與無差一際顯現。四 句作之可見。
[0629a11] 九明一味者。謂塵從緣成立。皆無自性。縱理 事教義萬差。莫不唯空寂一味。秖以緣起萬 差。說空一味。若無萬差。是唯一味。若舉空即
一味唯空。若舉性即一味唯性。若舉如則一 味唯如。類顯可知。
[0629a16] 十歸泯絕者。謂心與塵互相泯絕。若以塵唯 心現。則外塵都絕。若以心全現塵。則內心都 泯。泯則泯其體外之見。存則存其全理之事。
即泯常存即存常泯。四句可知。
[0629a20] 然上諸義實際難思。心行罕緣其致。真源叵 測名言詎賾其端。然無言不絕言。依體興其 萬用無事不辯事。隨緣顯。以一空明事。要必
談空。說體寧不開用。是故斂迹則緣心罔托。 亡相乃妄識無依。方得稱於緣生。將符順於 法界。
種智普耀門第三
[0629a27] 夫大智照明就纖毫而觀性海。真源朗現即 微塵以眺法身。磊落雲繁。一多開而隨應。崔 嵬岳聚理事分以成形。今就體用現前。略分 十義。
[0629b02] 一顯如量 二分六通 三明難思 四生佛家 五示圓音 六辯依正 七會機感 八施佛事 九開五眼 十分三智
[0629b06] 初顯如量者。謂塵體空無。是如理。不礙事相 宛然。是如量。今塵性。順真則無分齊。一切事 法。全依性顯。是故一塵中見一切事。此事是
如理智中如量之境界也。
[0629b10] 二分六通者。謂此塵無體。不動塵處。恒遍十 方剎海。無去來之相。是神足通。經云。不起于 座。遍遊十方。又見。塵法界無際。而有理事教
義一切等。諸菩薩皆同證入。皆同修習。此法 更無別路。是他心通。又見塵法界解行現前 之時。即知。過去曾於佛所親聞此法。以觀心
不斷。是故今日得了。為宿命通。又見塵性空 寂無相可得。即無二見。若見相即為二見也。 由無相即無有二。名天眼通。經云。不以二相
見名真天眼。又了塵無生。無性空寂。即執心 不起。是漏盡通。經云。斷結空心。我是則無有 生。又聞說塵法界差別之聲。即知。一切聲全
是耳不復更聞也。然此聞無緣無得。於聲悟 一切法。是常聞一切佛法。為天耳通也。
[0629b24] 三明難思者。謂塵不壞小量。而遍十方普攝 一切。於中顯現。斯由量即非量非量即量。又 居見聞之地。即見聞之不及。處思議之際。即
思議之不測。皆由不思議體自不可得故。即 思不可思。經云。所思不可思。是名為難思。
[0629b29] 四生佛家者。佛以真如法界無生之理為家。 今見塵無生無性時。即此智從無生法顯生 故。名生佛家也。經云。於法不分別。是則從如
生。又云。普於三世佛法中。知無生已而化生 但契義理即名生佛家。是佛之子。亦名佛出 現也 (有本云。無生之理菩提涅槃為家) 。
[0629c06] 五示圓音者。謂此說塵之音。然音具足智慧 之藏。隨眾生機。有深淺之感。若於聲上。了大 小音韻是假立空無所有故。然聲是實者。此
乃小乘機性。即愚法教顯也。於聲上即知聲 事無體。會事顯理者。此由大乘機性。即終教 顯也。於聲上即知大小音聲空無所有。生心
動念即乖法體。一味一相不可分別者。此乃 大乘機性。即頓教顯也。於聲上了知聲是緣 起法界菩提涅槃主伴自在。一即一切一切
即一。如帝釋殿珠網重重無盡境界。此由一 乘機性。即圓教顯也。此一音上。由機有大小。 令此法門亦復不一。一切諸聲。各各如是。乃
為如來無礙圓音法輪常轉爾。
[0629c19] 六辨依正者。謂塵毛剎海是依。佛身智慧光 明是正。今此塵是佛智所現。舉體全是佛智。 是故光明中見微塵佛剎。又剎海微塵。全用
法界性。而為塵體。是故塵中見一切佛說法 化生等事。當知。依即正正即依。自在無礙。乃 至塵毛國土一一事法。各各如是。全佛依正 也。
[0629c26] 七會機感者。謂塵如如平等法界。隨智所顯。 機大則義顯亦大。機小則理顯亦小。隨眾生 之根性。有證悟之淺深。是為機感。即此機感。
全如來法身而應現也。
[0630a01] 八施佛事者。謂塵音聲文字。皆悉性離即解 脫故。此無性文字。非事之事。以空無故。佛 智所顯。隨所施為。不失法界。即為佛事。經
云。有所施為。無非佛事。
[0630a05] 九開五眼者。謂塵無性之色為肉眼也。塵是 緣起之法為法眼。塵性空故無所有是慧眼。 塵無相可得。息諸分別。不二見故名為天眼。
塵性空寂。無相可得。依正無礙念劫圓融有 無平等。名為佛眼。然不可以五眼見於塵。但 於塵處隨顯立名也。
[0630a11] 十分三智者。謂達塵性空無之理。決擇邪正。 順理入真。此決擇之心。是加行智。又見此塵 全是亡言絕慮。性超圖度能所不起動念亦
非。此為正體智。又見塵緣起幻有不礙差別。 雖種種差別莫不空無所有。以不失體故。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