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Fa Pu Ti Xin Zhang 華嚴發菩提心章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發菩提心章凡例[0650c22] 此章別有異本,而文畫多紕謬,字句頗缺脫, 今以梅尾南都諸本隨義參訂改正。筆削非 私意也,每值文有大異,繫之鼇頭。《法界義鏡》
曰:「香象大師《菩提心章》載法界觀門,以明發 心相。」故今章明第四表德中有五門:自第一 真空觀至第三周遍含容觀,全舉彼觀文耳也。
又如圓超《疏鈔錄》、凝然《華嚴宗要義》、永超《東 域傳燈錄》及《高山寺藏目》等,皆標為賢首撰也。 世別有題為《華嚴三昧章》者,然其文大同此
章。今謂是乃後學誤以今章殘編為《三昧章》 者耶?故《探玄記》說十重唯識曰:「上來所明約 教就解而說。若就觀、行,亦有十重,如一卷《華
嚴三昧》中說云。」然考世所題為《三昧章》者,總 無其文,故知彼非其於《探玄記》所指者必矣。
[0651a07] 正德四年納錦綾山曼陀羅院
華嚴發菩提心章
魏國西寺沙門法藏述
[0651a13] 發心第一 簡教第二 顯過第三 表德第四
[0651a15] 初中問曰:「云何名為發菩提心?」
[0651a15] 答曰:「依起信 論有三種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 深心,樂修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救度
一切苦眾生故。依此三心,各曲開十門。
[0651a18] 「就初 直心中,具有十心:
[0651a19] 「一者、廣大心,謂誓願觀一 切法,悉如如故。
[0651a20] 「二者、甚深心,謂誓願觀真如, 要盡源底故。
[0651a21] 「三者、方便心,謂推求簡擇,趣真 方便故。
[0651a22] 「四者、堅固心,謂設逢極苦樂受,此觀 心不捨離故。
[0651a23] 「五者、無間心,謂觀此真如理,盡 未來際不覺其久故。
[0651a24] 「六者、折伏心,謂若失念 煩惱暫起,即覺察折伏令盡,使觀心相續故。
[0651a26] 「七者、善巧心,謂觀真理,不礙隨事,巧修萬行 故。
[0651a27] 「八者、不二心,謂隨事萬行,與一味真理融 無二故。
[0651a28] 「九者、無礙心,謂理事既全融不二,還 令全理之事互相即入故。
[0651a29] 「十者、圓明心,謂頓 觀法界全一全多,同時顯現無障無礙故。
[0651b01] 「第 二深心中,亦具十心:
[0651b02] 「一者、廣大心,謂於遍法 界一切行門,誓當修習學故。
[0651b03] 「二者、修行心,謂 於此無邊行海,對緣修造故。
[0651b04] 「三者、究竟心,謂 凡所修學,要當成就,乃至菩提故。
[0651b05] 「四者、忍苦 心,謂能忍大苦,修諸難行,不以為難故。
[0651b06] 「五者、 無厭足心,謂頓修多行,情無厭足故。
[0651b07] 「六者、無 疲倦心,謂於一一難行多時,勇悍無疲倦故。
[0651b09] 「七者、常心,謂於一一行,各盡未來際,念念相 續恒不斷故。
[0651b10] 「八者、不求果報心,謂修此諸行, 不求人天二乘果故。
[0651b11] 「九者、歡喜心,謂凡修諸 行,稱本求心,皆大歡喜故。
[0651b12] 「十者、不顛倒心,謂 凡所修行,皆離二乘,俱絕三輪故。
[0651b13] 「第三大悲 心中,亦具十心:
[0651b14] 「一者、廣大心,謂於一切眾生 皆立誓願,將度脫故。
[0651b15] 「二者、最勝心,謂度彼要 當得佛果故。
[0651b16] 「三者、巧方便心,謂求度眾生巧 方便法,要當成熟故。
[0651b17] 「四者、忍苦心,謂堪忍代 彼一切眾生受大苦故。
[0651b18] 「五者、無厭足心,謂於 一一難化眾生化以無量方便,無厭足故。
[0651b19] 「六 者、無疲倦心,謂化難化眾生設於無量劫荷 負眾生苦,不以為勞故。
[0651b21] 「七者、常心,謂於一一 眾生盡未來際念念無間,不休息故。
[0651b22] 「八者、不 求恩報心,謂於諸眾生作此廣大饒益,終不 希望毛端恩報故。
[0651b24] 「九者、歡喜心,謂令眾生得 安樂時,通令得轉輪王樂、釋梵天王乃至二 乘及大涅槃等樂故。
[0651b26] 「十者、不顛倒心,謂不見 能化及所化故。」
[0651b28] 第二簡教者。
[0651b28] 問:「眾生修行,為要籍受持聖教, 方成行耶?為要須捨教法行,方成立耶?」
[0651b29] 答:「通 辨此義,略有十類眾生:
[0651c01] 「一者、自有眾生元不 識教,懸捨聖言,師自妄心,或隨邪友違教修 行,以為心要。外現威儀,內實朽 懶 ,巧偽誑惑,
是魔徒黨,此為最惡人也。
[0651c04] 「二者、自有眾生亦 背聖教不讀經典,唯以質直心,隨逐前巧偽 人,謂為出要,勤苦修行竟無所益,此雖勝
於前類,猶非好人也。此上二人俱捨聖教,不 得義理。
[0651c08] 「三者、自有眾生聞前二人背教為損, 即便唯讀聖言不解義意,莫知修行,唯以巧 偽傍依聖教,求名求利,違自所誦,順妄背真,
此雖不捨聖言,猶非好人也。
[0651c11] 「四者、自有眾生 雖受持讀誦唯逐文句,不知義理,不解修行, 唯以直心讀誦為業,雖無巧偽勝過前人,猶
非究竟。此上二人俱不捨聖教而不得義理 也。
[0651c15] 「五者、自有眾生讀誦聖教,分知解行,隨力 修行,多讀文句,少有修行。雖是好人,猶未究 竟。
[0651c17] 「六者、自有眾生廣尋聖教,遍知解行,漸略 聖言,而順教修行,取意專修不復多讀。此雖 復勝前,猶非究竟。
[0651c19] 「七者、自有眾生受持聖教 深會其意,亡筌得實,唯在修行,不復尋言。雖 捨教筌,猶非究竟。
[0651c21] 「八者、自有眾生尋教得旨, 知一切法無不穪性,是故於文字教法亦不 待捨離,持此順稱之教則為正行,此雖不捨 教而得真,猶非究竟。
[0651c24] 「九者、自有眾生常受持 稱性之言教,遂得於教不捨不著,恒觀絕言 之真理,乃得於理亦不捨亦不滯,俱起二行
故。《經》曰:『聖說法,聖默然』者,是其事也。此雖理 事無礙,二行俱起,猶非究竟。
[0651c28] 「十者、自有眾生 尋教得真,會理、教無礙常觀理而不礙持教, 恒誦習而不礙觀空。故《經》曰:『成就第一誠諦
之語,如說能行,如行能說,乃至學三世諸佛 無二語,隨順如來一切智慧』等,此則理教俱 融,合成一觀,方為究竟也。」
[0652a05] 第三顯過者。
[0652a05] 問:「色空、空色為相即耶?為不相 即耶?」
[0652a06] 答:「有二門:一、顯過;二、表德。
[0652a06] 「第一顯過 中有四句:謂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俱亦不 可,俱非亦不可。
[0652a08] 「初中有二:謂據人及法。
[0652a08] 「就人 有四句:若色即空,有二過失:一、凡迷同聖過, 以凡夫見色,即是空故。二、聖智同凡過,以所
證真空,即是凡見色故。若空即色,亦有二過 失:一、聖應同凡,見妄色故。二、凡應同聖,見真 空故。
[0652a13] 「就法四句者:若色即空,還有二過失:一、 壞俗諦過,以青、黃等色即是真空,則無別俗 故。二者、壞真諦過,既以青、黃等相為真空,則
別無真空故。若空即色,亦有二過失:一、壞真 諦過,以空是青、黃等,則無真空故。二、壞俗諦 過,以真空為色,則無妄色故。
[0652a18] 「第二非即亦不 可者,亦有二失。
[0652a19] 「據人四句者:若色不即空,有 二失:一者、凡迷不成過,以所見色,非虛妄故。 二、凡無悟聖過,以所見妄色,隔真空故。若空
不即色,亦有二失:一、聖智不成過,以空取色 外是,非真空故。二、聖不從凡過,以空異妄色, 聖自聖故。
[0652a24] 「就法四句者:若色不即空,亦有二 失:一、壞俗諦過,以色不無性,則待緣不得有 故。二、壞真諦過,以不會色歸空,則無真空故。
若空不即色,亦有二失:一、壞真諦過,以色外 斷空,理非真故。二、壞俗諦過,以空非色妄,無 依故。
[0652a29] 「第三俱亦不可者,謂若色即空、不即空, 空即色、不即色,亦有二種失。
[0652b01] 「初、據人,有二失: 一、凡聖雜亂過,二、迷悟不成過。
[0652b02] 「次就法,亦有 二失:一、二諦雜亂過,二、二諦不成過。思之可 見。
[0652b04] 「第四俱非亦不可者,謂若色非空、非不空, 空非色、非不色者,亦有二種失。
[0652b05] 「就人,有二失: 一、迷無悟聖期,悟不從凡過;二、聖凡雜亂,二 位俱壞過。
[0652b07] 「二、據法者,亦有二失:一、二諦各別, 俱不成過;二、二諦混雜,失法體過。思之可見。」
[0652b09] 第四表德者,自有五門:一、真空觀,二、理事無 礙觀,三、周偏含容觀,四、色空章十門止觀,五、 理事圓融義。
[0652b12] 第一真空觀法,於中略作四句十門:一、會色 歸空觀,二、明空即色觀,三、空色無礙觀,四、泯 絕無寄觀。
[0652b14] 就初門中為四:
[0652b14] 一、色不即空,以即 空故。何以故?以色不即斷空故,不是空也。以 色舉體是真空也,故云以即空故。良由即是
真空故,非斷空也。是故言由是空,故不是 空也。
[0652b18] 二、色不即空,以即空故。何以故?以青、黃 之相,非是真空之理,故云不即空。然青、黃無 體,莫不皆空,故云即空。良以青、黃無體之空,
非即青、黃,故云不即空也。
[0652b21] 三、色不即空,以即 空故。何以故?以空中無色,故不即空;會色無 體,故是即空。良由會色歸空,空中必無有色。
是故由色空,故色非空也。
[0652b24] 上三句以法揀情 訖。
[0652b25] 四、色即是空。何以故?凡是色法必不異真 空,以諸色法,必無性故,是故色即是空。如色 空既爾,一切法亦然。思之。
[0652b27] 第二明空即色觀 者,於中亦作四門。
[0652b28] 一、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 何以故?斷空不即是色,故云非色。真空必不 異色,故云空即色。是故要由真空即色故,令 斷空不即色也。
[0652c02] 二、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 以故?以空理非青、黃,故云空不即色。然非青、 黃之真空,必不異青、黃故,是故言空即色。要
由不異青、黃故,不即青、黃,故言空即色、不即 色也。
[0652c06] 三、空不即色,以空即色故。何以故?空 是所依,非能依故,不即色也。必與能依作所 依,故即是色也。良由是所依故,不即色;是所
依故,即是色。是故言由不即色故,即是色也。
[0652c10] 上三句亦以法揀情訖。
[0652c10] 四、空即是色。何以故? 凡是真空必不異色,以是法無我,理非斷滅 故。是故空即是色,如空色既爾,一切法皆然。 思之。
[0652c13] 第三色空無礙觀者,謂色舉體不異空, 全是盡色之空故,即色不盡而空現,空舉 體不異色,全是盡空之色故,即空、即色而空
不隱也。是故菩薩觀色無不見空,觀空莫非 見色,無障無礙為一味法。思之可見。
[0652c17] 第四泯 絕無寄觀者,謂此所觀真空,不可言即色、不 即色,亦不可言即空、不即空。一切法皆不可, 不可亦不可,此語亦不受, 迥
絕無寄,非言所 及,非解所到,是謂行境。何以故?以生心動念, 即乖法體,失正念故。
[0652c22] 又於前四句中,初二句 八門,皆揀情顯解。第三句一門,解終趣行。第 四句一門,正成行體。若不洞明前解,無以躡
成此行。若不解此行,法絕於前解,無以成其 正解。若守解不捨,無以入茲正行。是故行由 解成,行起解絕也。
[0652c28] 第二理、事無礙觀者,謂理事鎔融存亡逆順, 通有十門。
[0652c29] 一、理遍於事門,謂能遍之理性無 分限,所遍之事分位差別,一一事中理皆全 遍,非是分遍。何以故?以彼真理不可分故,是
故一一纖塵皆攝無邊真理,無不圓足。
[0653a03] 二、事 遍於理門,謂能遍之事是有分限,所遍之理 要無分限;此有分限之事,於無分限之理全
同,非分同。何以故?以事無體,還如理故,是故 一塵不壞而遍法界也。如一塵,一切法亦然。 思之。此全遍門超情離見,非世喻能況。如全
大海,在一波中而海非小;如一小波,匝於大 海而波非大,同時全遍於諸波而海非異,俱 時各匝於大海而波非一。又大海全遍一波
時,不妨舉體全遍於諸波;一波全匝大海時, 諸波亦各全匝互不相礙。思之。
[0653a13] 問:「理既全體 遍,一塵何故非小,既不同塵而小,何得說為 全體遍於一塵?又一塵全匝於理性,何故非
大?若不同理而廣大,何得全遍於理性?既成 矛盾,義極相違!」
[0653a17] 答:「理、事相望,各非一異,故得 全收,而不壞本位。
[0653a18] 「先、理望事有其四句:一、真 理與事非異故,真理全體在一事中。二、真理 與事非一故,理性恒無邊際。三、以非一即是
非異故,無邊理性全在一塵。四、以非異即是 非一故,一塵理性無有分限。
[0653a22] 「次、以事望理亦 有四句者:一、事法與理非異故,一塵全匝於 理性。二、事法與理非一故,不壞於一塵。三、以
非一即非異故,一小塵匝無邊真理。四、以非 異即非一故,匝無邊理而塵不大。思之。」
[0653a26] 問:「無 邊理性全遍一塵時,外諸事處為有理性?為 無理性?若塵外有理,則非全體遍一塵!若塵
外無理,則非全體遍一切事。義甚相違!」
[0653a29] 答:「以 一理性融故,多事無礙故,故得全在內而全 在外,無障無礙,是故各有四句。
[0653b02] 「先、就理四句 者:一、以理性全體在一切事中時,不礙全體 在一塵處,是故在外即在內。二、以全體在一
塵中時,不礙全體在餘事處,是故在內即在 外。三、以無二之性,各全在一切中故,是故亦 在內亦在外。四、以無二之性,非一切故,是故
非內非外。前三句明與一切法非異,此之一 句明與一切法非一,良為非一非異,故內外 無礙。
[0653b10] 「次、就事四句者:一、一事全匝於理時,不 礙一切事法亦全匝,是故在內即在外。二、一 切事法各匝於理時,不礙一塵亦全匝,是故
在外即在內。三、以諸事法同時各匝故,是故 全在內亦全在外,無有障礙。四、以諸事法各 不壞故,彼此相望,非內亦非外。思之。」
[0653b15] 三、依理 成事門,謂事無別體,要因真理而得成立。以 諸緣起皆無自性故,由無性理,事方成故。如
波攬水以成動,水望於波,能成立故。依如來 藏,得有諸法,當知亦爾。思之。
[0653b19] 四、事能顯理 門,謂由事攬理故,則事虛而理實,以事虛故, 全事中之理挺然露現。猶如波相虛,令水體 露現。當知此中道理亦爾。思之。
[0653b22] 五、以理奪事 門,謂事既攬理成,遂令事相皆盡,唯一真理 平等顯現,以離真理外無片事可得故。如水
奪波,波無不盡,此則水存已,壞波令盡。
[0653b25] 六、事 能隱理門,謂真理隨緣,成諸事法;然此事法 既違於理,遂令事顯,理不現也。如水成波,動
顯靜隱。《經》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故眾 生現時法身不現也。」
[0653b29] 七、真理即事門,謂凡是 真理必非事外,以是法無我理故。事必依理, 理虛無體,是故此理舉體皆事,方為真理。如
水即波無動,而非濕故,即水是波。思之。
[0653c03] 八、 事法即理門,謂緣起事法必無自性,無自性 故,舉體即真。故說眾生即如,不待滅也。以波 動相舉,體即水故,無異相也。
[0653c06] 九、真理非事門, 謂即事之理而非是事,以真、妄異故,實非虛 故,所依非能依故。如即波之水,非波,以動、濕 異故。
[0653c09] 十、事法非理門,謂全理之事,事恒非理, 性、相異故,能依非所依故,是故舉體全理而 事相宛然。如全水之波,波恒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