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jie Tu Ji Cong Sui Lu 法界圖記叢髓錄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法界圖記叢髓錄卷上之一[0716a26] 一乘法界圖。合詩一印。五十四角。二百一十 字。
[0716a28] 夫大聖善教無方。應機隨病非一。迷之者守 跡。不知失體。勤而歸宗未日。故依理據教。略 制盤詩。冀以執名之徒。還歸無名真源。讀詩
之法。宜從中法為始。盤迴屈曲。乃至佛為終。 隨印道讀。
[0716b04] 死涅槃常共和是故界實寶殿窮坐
[0716b05] 生意如出繁理益行法意如捉巧實
[0716b06] 覺不人境中事利者嚴歸資糧善際
[0716b07] 正思大能昧冥得還莊家得以緣中
[0716b08] 便議賢人三然器本寶隨分陀無道
[0716b09] 時雨普海印無隨際盡無尼羅得床
[0716b10] 心寶佛十別分生叵息妄想必不舊
[0716b11] 發益生滿虛空眾法佛為名動不來
[0716b12] 初成別隔亂雜不性餘境妙不守自
[0716b13] 十方一切塵中仍圓非真微無名性
[0716b14] 含即念一念亦即融知性極相無隨
[0716b15] 中是劫即一如相無所甚深絕寂緣
[0716b16] 塵無遠量無是互二智證切一來成
[0716b17] 微量劫九世十世相諸法不動本一
[0716b18] 一一即多切一即一一中多切一中
[0716b19] 一乘法界圖 (至) 二百一十字。大記云。以此一 乘法界圖等分配儼師五重海印。謂一乘法界 配忘像海印 (記破初幅云此配釋)
。圖之一字配現像海印。 謂圖者像也。經云。即如其像現神通力。藏師 釋云。如其所念。如上一百二十四問及下至 第六會來所說法門。答此問者皆於如來法
界身中無不圓明。頓現其像 (云云) 。下經云。清 淨法身中。無像而不現故也 (已上) 。此文通於 內證外化。今約內證配也。合詩一印配佛外
餉海印。謂詩表普賢機。印表佛外向心。佛外 向心印冥合普賢大機內向心頭故也。五十 四角配普賢入定觀海印。謂普賢內證有二
義。一若約佛普賢門。則普賢入定非但窮證。 外向心印亦乃通證初二海印。以普賢向內 則十佛。十佛向外則普賢故。二若約就機作
區門。則於佛外向唯證一分以未滿故。今約 後義。於此淨藏定中五教乃至無量乘根性 生熟及法界諸法頭角頓現故也。二百一十
字配普賢出定在心中及現語言海印。謂於 此海印分示五周因果等法施設文字語言故 也。神琳之意。則一乘法界圖者。法界之法是
所證。今日我心是能證。即此能所不可得。處 是一能修之人行位名乘。如是不動之軌則 分齊成故。云法界也。法界法之本位是吾五
尺身。欲示此義畫作全法界一身之像故云 圖也。謂圖印中盤者是三乘也。謂背一乘平 道教中無住本體。盤蟄一念不生不二之處。
乃至著於一相一跡之中報佛果故。迴者是 小乘也。謂不知有法空真如。但自迴著人空 理故。屈者是人天也。謂不知有出世行德。屈
執五戒八戒人天業故。曲者是三途也。謂不 知有人天行業。曲執邪見墮三途故。如是畫 盡三乘三途之相故。云畫作全法界一身之 像也。
[0716c24] 法融大德記云。一乘法界圖有二重簡取。一 簡教分唯取證分。謂一乘之法通於證教而 言界者簡教分也。以證分者一乘法之究竟
際故。二唯簡三乘通取一乘證教二分。謂以 一乘簡三乘故。此一乘之一及此下離始終 之一朱印。與儼師本末相生門中一字印並
一義也。大經之首按一字印者。欲明一部始 終所說文文句句唯現一也。又五卷疏對邪 現正之處按一字印者。於諸法中若生二解
則是邪。知法是一即是正也。謂若菩薩起一 嗔心。則六十門普行成百萬障也。良以嗔心 起於自他別執之中故。云若生二解即是邪
也。若菩薩起同體大悲。則百萬障門成六十 普行也。謂見三世間法是自身心。為起同體 大悲故。云知法是一即是正也。又入法界品
抄按一字印者。若見諸法為二為三。即犯八 根本罪。不得入於一乘法界。若於諸法不生 二解。即得入於一乘法界故也。此中亦爾。從
始至終非是詮二詮三。只要現一故耳。所言 一者。無能所中且強分之。有能觀一有所觀 一。謂若了自身心總攝諸法。無側無遺絕能
所。則為能觀一。即此身心住處為所觀一也。 問於此一中。云何得入。答修止觀也。問云何 止觀。答若依一乘修止觀者。以六相印印十
普法不動各位融而為一。了了分明者觀也。 如印印物不舉不轉。如是觀智稱契於法。離 能絕所一無分別而不動者止也。乘者於上
一處能決定信名為乘也。不如是信不名乘 也。若三乘則聞真如之法不能頓信。漸次信 故。有十信。不能頓解。漸次解故。有十解。乃
至不能頓證。漸次證故。有十證。如是漸次至 佛果。故名為乘也。乘如實道來成正覺者。是 其義也。若一乘則於上一處。若起圓信即是
圓證故名乘也。一運即一切運者即此義也。 法者是我身心也。界者即此身心統包絕待 前後際斷。即是法之究竟邊際義也。圖者像
也。如為不知象人畫作象像而示之。如是行 者不知自之身心是法界佛。故畫作法界佛 像而指示也。
[0717b05] 入法界品抄云。今入法界隨所相應成法 分齊先離其過。初發心菩薩趣向大乘有 八根本罪。燒盡一切善根墮於惡趣。離安
隱處失人天樂。亦失大乘境界之樂也。一 生五濁世有餘善根。近善知識。歸趣深法。 發無上心。聞甚深法。讀誦受持。向小智人
讀誦解說。他人聞已驚疑怖畏。於菩提心 而生退沒。樂聲聞乘。是第一重罪。唯須知 根了心次第為說從淺至深。又語人言。汝 何能發大乘心。不如早向聲聞緣覺入於
涅槃。是第二重罪。又語人言。汝何用學戒 威儀當速發大乘心。受持讀誦大乘經典。 身口意業當得清淨亦不受惡報。是第三
重罪。又語人言。汝不應讀誦聲聞經典。當 覆聲聞經典。聲聞法中不能斷結使惑。當 聽受清淨大乘甚深經典。此能滅惡生菩
提。善有信受者二人俱得。第四重罪。又為 求利故說大乘法。見說大乘得利憎毀輕 嫉。是第五重罪。又為求利故我解深法。不
言從他聞得違負諸佛菩薩。是第六重罪。 又作旃陀羅行。取他善比丘物及三寶物。 賞上官人及與大王。依王官力輕善比丘 嗔嫌憎嫉。是第七重罪。又作惡行。自恃王
官勝力。及恃財施。輕善比丘。戲辱鬪亂。非 法說法。捨正經律。違法立制。於善行比丘 及坐禪讀誦經典無惱生惱。已惱增長。是
第八重罪。若已犯者當依虛空藏菩薩懺 罪滅之。初發心菩薩若欲弘通大法利益 自他者。先離前過。後依第九地法師。法門 即應法界。
[0717c06] 真秀大德記云。一者無他之義。三乘云性一 也。一乘云緣一也。緣一者。隨約是中道及如 也。此是迴向品百句如謂日如月如等也。雖
即是如。而有日名日相。月名月相。不無名相。 然約普賢證者。無此名相。但為引三乘依名 相耳。此約普賢教分辨也。問隨約是中道已
是甚深。更約何義為普賢證耶。答隨約是中 道及如者。依三乘教用日名日相等故。云與 教相應也。此證分者言語道斷故絕名也。心
行處滅故離相也。問若爾此處與淨名默何 別。答淨名默者以名相倒。離此名相方為默 也。九會佛默名相中默故玄別也。謂不捨名
相即此名相中默。非如虛空都無物也。此約 普賢證分辨耳。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亦極 甚深。更約何義為十佛境界耶。答前雖是默
名相中默若果分則初初不見名相處也。問 若爾此處無法無物耶。答如前位中所論之 法初初無也。問然則此中實無法耶。答具有
也。問有何物耶。答此是古德所云反情見處 也。乘是運載義。問上一字中既有三義。乘亦 爾耶。答爾也。從異果之因至異因之果者三
乘乘義。今約因即果義名運載也。此是普賢 教分也。背因果名相。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之義。則是普賢證分運載義也。性海果分則
不可說。故唯云不思議乘。此約不動名為乘 也。法有三義。一自體名法。約三乘云。牛自體 外有馬。馬自體有牛也。約一乘云。此法側無
彼法。彼法側無此法故云自體也。二對意名 法。約三乘云。第六意識所對名為法塵。約 一乘。則無盡意識所對名為法也。三軌則義
可知。界亦三義。一性別義。約三乘云。善惡無 記三性各別故也。約一乘則於三性中隨舉 全盡各互無側故。云性別。二因義。約三乘云。
唯生眼識名為眼識。名言種子。約一乘則通 生六識為眼識。名言種子也。二持義。約三乘 云。異果之因持異因之果。約一乘則全果之
因持全因之果故云持也。圖則依海印像表 一乘三乘教及根欲。謂朱印之前後差別者。 三乘教也。朱印之圓者一乘教也。印之前後
差別中字則三乘根欲也。印之圓滿中字。則 一乘根器也。
[0718a18] 法融德記云。合詩一印者。一道朱畫合諸黑 字方成圓印故云合詩。問書黑字後畫朱畫 耶。畫朱畫後書黑字耶。答二俱是也。先書後
畫者。以理從事之義。先畫後書者。以事從理 之義也。儼師雖作七十三印。但欲現其一印 之義。而相和尚深得師意故。唯作此一根本 印也。
[0718a25] 真秀德記云。詩者圖文有七言三十句故云 詩耳。非約韵言也。一印者。欲現一大緣起故 也。
[0718a28] 大記云。五十四角者。下文云。何故印文唯有 一道。答表如來一音故云云。將性起品十種 音歷。對五乘機。即成五十。此能應佛具將四
攝四無量故。云四角也。
[0718b03] 真秀記云。五十四角者。表人知識。謂五十五 知識也。以合初後二文殊故唯五十四。合舉 初後通取中間為一圓智。普賢知識是所證
理。法界諸法不出理智故也。二百一十字者。 法知識也。謂離世間品普惠雲興二百句問。 普賢瓶瀉二千句答。每一句問。皆以十句答。 故云一十也。
[0718b10] 大記云。二百一十字者。五周因果。除初因果 於後四周簡果取因。於四周因各有五十位。 故成二百。其四周中所有果位合四為一。欲
現此果同是十佛果故。言一十也。問何故除 初因果耶。答但是所信非所成行故。問何故 果位合為一耶。答因位既有差別。平等詮
相別故。果應亦爾。然欲現同是十佛果故總 為一耳。又云。此海印中所現三世間十門十 法也。謂下文十錢喻及十普法為二十。二十
各論十玄。合為二百。并本十玄故云二百一 十也。又此印為總。七十三印為別。就別印中。 將七十印歷三際印。一際各七十故合為二
百一十也。故合二百一十印成一海印三昧 總相印也。七言三十句者。前之法喻各十。 并本十玄合為三十。此三十句不出經題七
字故。以七言造詩也。是故法界之法雖云無 盡。不出二百一十字。總此即成三十句。又 總此不出七字。又總此不出理智。又總此
不出一最清淨法界。是故題云一乘法界圖 也。
[0718c01] 清涼疏總釋題名中云。第六卷攝相盡者。 謂從後漸卷乃至不出九會。九會不離初 會。初會不離總題。總題不出理智。非理不
智。故理外無智。非智不理。故智外無理。則 理智不二。亦攝智從理。離體無用。攝用歸 體。體性自離。故體即非體。本來清淨。強名
之清淨法界。是以極從無盡乃至一字無 字。皆攝花嚴性海。無有遺餘。
[0718c09] 大聖善教 (至) 隨病非一。法融記云。大聖者。於 諸教中今此教主最尊勝故也。問下四教中 能化所化皆不及耶。答爾也。問三乘能化三
身但是一乘十身之大用。何云不及耶。答既 云但是十身之用故不及也。問十佛即自受 用佛即樹下佛也。何云不及耶。答若約此義 可云及焉。然欲辨教品云不及耳。
[0718c16] 清涼疏教起因緣中云。今說此經佛為真 為應為一為多。若言真者。何名釋迦居娑 婆界人天同見。若云應者。那言遮那處蓮
花藏大菩薩見見佛法身。若云一者。何以 多處別現。若云異者。何以復言而不分身。 故說此經佛並非前說。即是法界無盡身 雲真應相融一多無礙 (云云)
。先明十身後彰 無礙。言十身者。自有二義。一約融三世 間為十身者。一眾生身。二國土身。三業報 身。四聲聞身。五緣覺身。六菩薩身。七如
來身。八智身。九法身。十虛空身。二就佛 上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願身。三化身。四 力持身。五相好莊嚴身。六威勢身。七意生 身。八福德身。九法身。十智身
(云云) 。言無礙 者。略有十義。一用周無礙云云。十圓通無 礙。謂此佛身即理即事。即一即多。即依即 正。即人即法。即此即彼。即情即非情。即深
即廣。即因即果。即三身即十身。同一無礙 法界身雲。
[0719a06] 法融記云。善教者。約三乘。則此生他世順益 者善也。此生他世違損者惡也。於此二中無 可記別者無記也。約一乘。則只是善也。何者。
謂儼師云。圓通之致處無不善觸緣斯順不 擇物而施 (已上) 。故知一乘唯一善耳。問若爾 無記與惡只一善耶。答爾也。問爾則舉惡時
亦如是耶。答爾也。然云善者約隨舉無側義 云耳。無方者。若三乘則隨說一二乃至無量 非是無方。何者。三乘之教隨別機說故非無
方。一乘之教隨說諦緣度等徹於海印究竟 之際自在而說故云無方也。應機隨病非一 者。猶如小醫各別與藥。若大醫王普集天下
種種諸物作一團藥。無問病之若于差別。平 等普與。病無不治。一乘之佛亦復如是。普應 諸教機根之病。唯以一種海印定法稱根而
說。聲聞人中與全海印四諦之法。獨覺人中 與全海印緣生之法。菩薩人中與全海印六 度之法。乃至熟頓人中亦全全與之耳。
[0719a24] 大記云。不四教人皆病機也。圓機則不爾也。 又圓教之機有大病也。起一嗔心即有百千 障礙門故。
[0719a27] 真秀記云。大聖者。對下三乘小聖云大聖也。 善教者。文持教也。此文持教從海印定全體 而起故。於一喚水言中火木等法皆具來也。
於一言中諸法具來。故云教具足。此水言中 有水濕義。水濕義中具火熱等法界諸義。故 云義具足。如是諸義於水言具。是故合云一
大緣起教也。問欲用火時用喚水言中所至 之火耶。答此但水緣故。若用火時用火言中 來至之火也。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