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yan Yi Cheng Cheng Fo Miao Yi 華嚴一乘成佛妙義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華嚴一乘成佛妙義一卷青丘沙門見登之集
歸命十身遮那佛 盡窮法界諸如來
三種成佛圓滿輪 普賢文殊海會等
我在生死具縛位 悕心往生淨佛國
唯願加哀增智念 開此深理益自他
令法久住報佛恩
[0775c11] 夫以法性茫茫無岸。佛海眇眇無盡。斯則闡 提成佛極說。非情皆成盛談。極位大聖難窮。 通慧賢者叵度。何況末代凡愚豈稱大師妙
意。故今私識探處處文開成佛旨。略作五門。 一者出成佛種。二者辨定得人。三者顯教差 別。四者疾得成佛種類門。五者問答分別門。
[0775c17] 第一門中。成佛有三。位行理佛。故疏三云。義 准上下一部經意有三成佛。一者約位。二者 約行。三者約理。初約位者。寄終教三乘十住
等五位明此成佛。故本疏云。以六相方便即 十信終心勝進分後入十解初位即成佛。以 此是三乘終教不退之位故。以一乘六相融
攝即具諸位至佛果也。意初發心住即是總 相。第二住等是別相也。第二住等同帶發心 義。故名為同相。第二住等然各互無即名異
相。依第二住等成總發心故名成相。第二住 等各住自法常不作故即名壞相。故別第二 住等攝總發心位即成佛也。故地論二云。以
信地菩薩乃至與不思議佛法為一緣起。以 六相總別等義而用括之。章云。明知因果俱 時相容即各攝一切互為主伴。深須思之。此
事不疑言信地者即信行地。是地前三賢位 (疏第九卷有二釋中一釋耳也) 。問。何不言依信位成。答。疏第四 云。若約終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無
別位。故本業經云。未上位前有此十心。又仁 王但言三賢十聖不言四也。又此經中後四 位中皆有入定出已列十名辨十義等。唯信
中無此。故得知也。問。初發心位成佛者。若五 位相攝成。若六位相攝成。答。開六位相攝成。 十信攝初住。五位相攝成。開六位相攝成者。
五教下卷云。一約寄位顯。謂始從十信乃至 佛果六位不同。隨得一位得一切位。何以故。 由以六位相取故。主伴故。相入故。相即故。圓
融故。意初發心位為主時餘前後位為伴。乃 至佛果為主時餘前前位為伴。相入約用。相 即約體。圓融者體用無礙。說此諸位相攝。疏
第五卷在三故也。一由陀羅尼門緣起相攝 故。二由普賢菩提心遍該六位故。三由法性 無始終故。此三故是總。下卷五故是別。總
別合八故。陀羅尼者是總持。位位互相攝故 名為總持。普賢六十行是即六位行。如前記 之。故云該六位。意雖一乘普賢行一行即一
切行等。寄終教位地見之一位即一切位等。 即此行寄信滿行成名行成佛。寄住等位成 名位成佛。是要節耳。問。今初發心位名佛者。
所依理平等故言初發心即佛。答。疏五云。即 是佛者有人釋。或云因中說果。或云解同佛 境。或云約理平等。若約三乘教亦得如上說。
今尋上下文約一乘圓教。始終相攝圓融無 礙。得始即是終。窮終方原始 (乃說上三故) 。故知理 智行位等總圓融無礙。問。今初發心該攝前
後位。成佛者隨所攝名佛。若能攝即名佛。答。 如要記也。問。立此位成佛。若有所依文。答。 證文非一。五教在七文。初三文及第五文即
是通證。餘三文別證。初發心位成佛言七文 者。在於一地等。二知一即多多即一。三經三 十一卷云。不可言說不可說充滿一切說。不
可言說諸劫中說不可說不可說不可盡 (新四十五 同) 。四經第十云 (新十七) 。一切眾生心悉可分別知 (眾生心行可數知)
。一切剎微塵尚可算其數 (國土微塵亦復然) 。五十 地論云。以信地菩薩乃至與不思議佛法為 一緣起。以六相總別等義而用括之。此得意
文指其正文。有云。第三卷行交量文。故彼 文云。經曰信者信諸佛如來本所行入乃至 不思議佛法。無中無邊如來境界起無量行
門。諸如來境界入指事。破云。是甚謬失。所 以者何。彼行交量中不說六相故。又彼但說 信行不說信地故。又引此證為證初發心位
到佛果位義。非初地位證得佛果義。是故甚 非也。有云。第一卷說十入文是章所引故。彼 文云。一切菩薩不思議佛法乃至廣說。即案
云。地前信地菩薩乃佛果不思議佛法為一 緣起。以六相方便圓融相即故一一位中各 攝六位。一一位滿皆到佛果。六初發心菩薩 即是佛故等。七經第九卷云
(新十七) 。如是觀者以 小方便疾得一切諸佛功德。常樂觀察無二 法相斯有是處 (若諸菩薩能為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 。
初發心時便成正覺 (即得阿耨菩提) 。知一切法真實之 性 (即心自性) 。具足慧身 (成就慧身) 。不由他悟。問。如是觀者
何等觀。答。次上文云。具足長養大慈悲心悉 分別眾生。而不捨眾生亦不捨寂滅。行無上 業不求果報。觀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電如響
如化。疏五云。正問有三。初問修梵行。二成 位。三得果。即經云。云何方何修習梵行。具 足菩薩十住道地速成無上平等菩提。第三
內二初法後喻乃至答。第三問中二初牒前 二起後。起後中兩重。顯少因得大果。於中 各二。先標後釋。初標中以少方便是因疾得
等。是果釋中何以小因而疾得大果。釋以常 樂觀悲智空有等無二法故。是故疾得云斯 有是處也。餘如廣記引。
[0776c15] 第二行成佛 疏第三云。約行總不依位。自 分勝進究竟即至佛果 (云云) 。章下卷云。由信成 故是行佛非位佛 (云云)
。問。若不依位何諸文言 寄十信滿攝後後位即成佛耶。答。凡行成佛 可有二義。一約一乘當體德。二約寄門。故疏 四云。若約圓教有二義。若依普賢自法一切
皆無位。若約寄法則同終教。然信滿入位之 際通攝一切諸位。皆在此中無不具足。此則 約行攝位故也。疏第三文約初義說。餘文約
後義。就初義普賢當體德者。疏四云。以信滿 成此賢首位。故同普賢等廣大三業該因及 果。遍一切處盡一切時。常作無邊法界大用。
此為恒成。當相而論不依諸位。今約信門之 中顯現則屬信收。又上文云。或唯約普賢當 體德辨如普賢行品說。案普賢品有六十行。
此即一行即一切行。一切行即一行。重重無 盡故不依彼位地漸次。故疏十六云。第二辨 普賢行中。先明所治廣大有百千障能治廣
大有六十行。又以所障法界如帝網重重。令 能障同所亦皆無盡。言自分勝進分者。疏第 二卷云。然此分通說有七重。一約一行生熟
分。二約二行。如施行已成後修戒等。三約二 利以分。四就行位以得位為勝進。五約比證 以分。六約二位。謂前位已成為自分趣向後
位為勝進。七就因果。因成自分八果勝進。 今此第七當普賢圓因成趣性起妙果故。故 疏文言該因及果。問。就後義今信滿者要所
也。通十信名。若第十信名為信滿。答。通十信 名。何者未入位。前次第修習十信心。亦更一 二三劫增修十心入初住位名為滿心。故疏
四云。若約終教此信但是十住位之方便自 無別位。故本業經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名 字。謂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
定心。六不退。七迴向心。八護心。九戒心。十 願心。增修是心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 中。心有十增。成名百法明門。名入習種性中。
故知無位但是方便行也。問。其一二三劫者 萬劫內劫若外劫耶。答。萬劫內劫。故起信論 疏云。如本業經云。是信相菩薩於十千劫行
十戒法。當入十信心入初住位。釋云。此中言 入初住位者。謂十住初發心住位也。以至此 位方得不退信心。是故亦名入十信心。非謂
十解以前之十信也。意既言十千劫入初住 位不言十千餘。故知內劫。問。十信滿心初發 心住有何差別。答。此無差別。故起信論疏云。 非謂十解以前十信
(云云) 。又疏第四云。此約信 終彼就住初。故無二也。問。若爾十信終心成 佛即位成佛。何名行成佛。答。此義望異彼體
不異。意不退階位即名為位。信心行義名為 行也。問。終教三乘十信滿心現八相成佛。與 此一乘信滿成佛有何差別。答。彼於此位示
成佛時。於後諸位皆不自在。以未得故。但是 當位暫起化故。此則不爾。於初位中起此用 時於後諸位並同時起。皆已得故。是實行故。
該六位故。問。一乘三乘義如是。別何同信滿 勝進分上起此用耶。答。為欲方便顯此一乘 信滿成佛令易信受。故於彼教先作是說。問。
就一乘門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滿心即 得佛者何須更說後位諸耶。答。後說諸位。 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後亦爾。問。若即具
後得初。即得後者亦可後亦具初即不得後。 應亦不得初耶。答。實爾。但以得初時無不得 後故。是故以得後位必得初位。問。何得初位
後皆得耶。答。一乘當德修一行中該法界行。 修一切行亦該一行。此一即多等行。寄終教 位相見之隨得一位彼一切位一時皆得自在
無礙。問。何一乘行被一行中修一切行一切 行中亦修一行。答。觀一切法如幻如夢如電 如響如化等故。一行即一切行等。故梵行品
云。觀一切法如幻乃至如化。如是觀者以小 方便疾得一切諸佛功德。乃至初發心時便 成正覺等。意且約初二喻。幻師述力幻一巾
而作大山及大小畜等種種形類。此一大山 全一巾成。大小畜亦然。體既無二。彼相何異。 故舉一小畜大山舉。體皆悉所取如此。無明
幻師述力幻一法界作諸依他種種形類。一 塵全是一法界成大山等。然故觀一塵為如 幻。大山等諸法皆悉所攝。故隨舉一法法界
諸法皆悉所舉。故一行必一切行。一切行即 是一行。故十忍品云 (三十) 此菩薩深入諸法皆悉 如幻觀緣起法。於一法中解眾多法。眾多法 中解了一法
(云云) 。又經云。或現須臾作百年。幻 力自在悅世間。如夢喻者如人夢中見少年 至老者住。然覺是剎那如夢。諸法亦復如是。
故經云。處夢謂經年。覺乃須臾□。故時雖 無量攝在一剎那。故知一念行即無量劫行。 約時已然。餘處等亦然。一乘妙義唯此留意。
故得初位時同時皆得。問。若得初位得一切 位。何諸經論說諸位階降次第。答。以此經中 安立諸位有二善巧。一約相就門。分位前後
寄同三乘。引彼便故是同教也。二約體就法。 前後相入圓融自在異彼三乘。是別教也。但 以不移門而恒相即。不壞相即而恒前後。是
故二義融通不相違也。問。若此信等初門即 一切者。何不信位初心即得而說滿心等耶。 答。若自別教則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終教位
說。以彼教中信滿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 得入位處一時得此一切前後諸位行相。是故 不於信初心說。以未得不退不成位相。但是
行故。問。信滿不退方入位故說滿心者應住 位成佛。何名信滿。答。由信成故是行佛。非位 佛也 (上下卷文) 。問。依何等文立此成佛。答。初發心
菩薩彼一念功德等 (云云) 。依此文立故。賢首品 疏云。此是起信論三種發心中當最初信成 就發心。故云初也。同下文初發心住及發心
功德品。此約信終彼就住初。故無二也。又疏 十八云。若以行攝位。即十信滿心成佛如賢 首品說。此之一轍非此圓教。餘處總無。正是
一乘宗之□例。起信論疏云。信成就發心者 信在十住兼取十信。十信位中修習信心成 就。發決定心即入十住初心名發心住。即十
信行滿名信成就。進入十住之初故云發心。 問。何此品發心約信終說。答。賢首品說十信 行。故約信滿說。問。何此信滿菩薩行德深廣
無邊。答。疏云。有四種難。故雖是初心今此 功德廣大無邊。一處難謂。於生死苦惱之處 而能發心此生德廣也。二時難謂。久已發心
一向不動未足為難。今則反此故生德多也。 三境難謂。能求此無限菩提以心從境故廣 大也。四心難謂。若發心進退不定生德不廣。
今則久此廣大也。香象問答云。問。抄文云。 約菩提心法門中得信法門至十千劫成佛 者行佛非位佛等者。此約一乘行佛成時道
逕十千耶。為三乘行佛成時道耶。答。諸三 乘教中十千劫中十信行滿更示現一乘行佛 滿之處耳。非三乘滿佛。亦非一乘行佛滿。但
十千劫不動。此十千劫不可說不可說劫方 行佛滿成。如是八萬劫等。乃至一劫二劫到 等之義例可知思也。
[0778a27] 第三理成佛 疏第三卷云。三約理則一切 眾生並已成竟更不新成。以餘相皆盡故。意 云。一切眾生皆真為體。隨其體性論差別相。
其相皆盡一味平等。故先總佛。問。佛者是覺 者。眾生迷位何以一味。真為體故皆總是佛。 答。以一真理為體眾生彼上相亦都無差別。
是故一切眾生覺者佛身所現。彼所現眾生 同能現佛身故。故眾生無不成佛。問。此一乘 成佛唯約理說。若通事說。答。通理事說。意佛
所依理名為理也。能依智等諸功德皆名事。 此理事合名為佛身。此佛身所現故能同所 而具足理事。問。若爾一切眾生發心修行成。
答。發心修行成且約釋迦佛。釋迦初發心攝 一切眾生。皆發心竟亦攝彼無數大劫難行 苦行修行門。皆修行竟攝菩提樹下成佛門。
皆成佛竟乃至涅槃亦復如是。如一佛爾攝 十方三世諸佛門亦然。故先先成竟後後新 新亦成。此如能現佛所現眾生無闕一義。故
諸位亦具足也。問。何知攝佛門見一切眾生 發心修行等皆竟。亦後後發心修行乃至成 佛。答。經三十七云。佛子如來身中悉見一切
眾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成等正覺。乃至見 一切眾生寂滅涅槃亦復如是。又三十二卷 云。一切諸佛調伏教化一切眾生。故於念念
中成等正覺。非不先覺諸佛正法。亦不住學 地而成正覺。疏第十六解初文云。下明現因 果門 (此標文也) 。以菩提身等眾生故是悉於中現。以
彼所現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