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Xin Jie Guan Fa 淨心戒觀法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心誡觀法序餘杭郡沙門釋元照述
[0819a28] 太近至易無如自心,入死出生了不知覺,其 體明瑩,其量包容,故使一迷遽生諸法。其猶 寶鑑,因明而像生;又若長川,緣澄而波動。謂
心異物,為物轉心,吸攬塵緣,積成勞結。淪歷 諸有,沈屈己靈;餘趣無知,人倫尠學。縱令聽 習多墮邪癡;奔逐名聞,封著知解。至有江南
江北走覓菩提,曲見邪心未嘗正直,野猿騰 躍家犬遲迴。勞我聖師,提耳垂誨,曲留妙藥, 的指病根。囊括兩乘,津通萬行,託彼親度,用
表弘慈。囑使竊闚特彰祕勝,深訶講論苦勉 修治。然古德傳通,雙弘教觀,諸部則以教開 解,斯文乃以觀示修。既非無目而遊,豈是數
他之寶?須信,從真起妄舉體現前,達妄即真, 不從他得。淨心之要,覽者宜知!
淨心誡觀法
終南山沙門釋道宣撰
[0819b18] 敬禮三寶藏 薩婆若法身 隨力誡初學 惟聖哀愍聽
[0819b20] 時在隨州興唐伽藍,夏安居撰,令送泰山靈 巖寺,付慈忍受持。凡三十篇,如右:
[0819b22] 釋名篇第一 序宗篇第二 五停篇第三 挍量篇第四 自慶篇第五 善根篇第六 破戒篇第七 邪命篇第八 誑佛篇第九 造過篇第十
解脫篇第十一 食緣篇第十 二 流轉篇第十三 不動篇第十四 過患 篇第十五 心濁篇第十六 二報篇第十七 結使篇第十八 緣生篇第十九 安般篇 第二十
相資篇二十一 因果篇二十二 止劫篇二十三 一諦篇二十四 心行篇二 十五 菩提篇二十六 教化篇二十七 佛 性篇二十八 福田篇二十九 受持篇三十
淨心誡觀法五字釋名法篇第一
[0819c05] 淨心者,於汝現行煩惱諸部過患,教修對治, 令汝即時隨分解脫。垢染漸滅,心轉明淨,發 生定慧,起於大乘清淨信心,趣向菩提種性
住處。以今微因後感當果,是故教汝察病對 治,興隆功業,修入信境,成決定根力。其三賢 十聖、無垢妙覺、四十二地空宗真理,唯可知
聞影像麁相,下地凡夫力所未及,亦未能行。 今唯使汝淨除業鏡客塵 [目*壹] 等,見汝身中少 分佛性。汝可飲服般若甘露,洗蕩蓋纏漸顯
淨心,心若清淨令眾生界淨,眾生既淨則佛 土淨。始除煩惱令戒清淨,戒既完具定復清 淨,以戒定淨令智慧淨,智既淨已顯自身源,
有此義故名為淨心。已下諸篇,治過雖別,同 名淨心。誡者,令汝識知對治初門,先除麁染 根本惡業,知病知藥守心慎口,勵己修道離
過患故名誡。觀者,察義,觀察此誡與佛法相 應不相應,及障道過患,名字句偈審諦思量, 如實解心得誡本意。又能隨順止觀二門,此
二法者定始慧初,生長一切禪支道品,故名 觀。法者,即此誡文首軸次第,慇懃曉示,欲使 禁斷煩惱止諸惡業,加行勝進住不退心,故
名為法。下諸篇中皆有此淨心誡觀法五義, 當須知之。
誡觀序宗法第二
[0819c29] 夫欲修道,於三業中先斷財色二種。若不貪 財即無諂諍,若不貪色即無熱惱。經云:「背 捨離欲,順菩提分。」當修身觀,精勤一心除世
貪愛,制伏垢惱令心清淨,以斷財色成無漏 善根,薰本識中成無貪種子,漸盡惑染入賢 聖位。今見解法人等,仍貪財色長養結使,與
諸漏相應,惡業繫縛墜三惡道。經云:「既非道 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多求利故,專習唇吻、 莊補華綺,戲論諍訟、遞相謗嫉,三毒轉疆、煩
惱增長,沈淪苦海,知而故犯,無解脫時,千佛 出世不見不聞。以是因緣,地獄罪畢受惡龍 身,為盜佛衣食,破戒瞋垢所得惡果。如《盲龍
經》說:「即知解義,不救業苦。」汝宜依誡如說修 行,隨病對治隨分解脫,不可口言而得清淨。 三毒五結,何者偏重,先治重者,輕即自差,披
戒定鎧,摧心魔賊。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一 切樂因果,戒定為本。然此因果悉在眾生心 微塵中,何故不禁餘過先誡財色?大乘經云:
「八萬四千障道罪業,悉因財色以為根本。」何 以故?十方眾生無始已來,為財相殺者過微 塵數,為色相殺者數復過是。道俗二流為於
財色,今現有一百二十六大地獄中,受千萬 種苦,經無量劫始入畜生餓鬼。緇素二人同 為財色之所傷害,初持後犯,能免者稀。若
有斷者名菩薩行、名真持戒、名為賢士、名佛 弟子。財色二事相欲似輕,感罪尤重,河沙誑 惑由財色起,此之二過能壞君臣師徒夫婦
等,亦壞內外親族朋友知識。若離財色更無 世間,人天脫苦聖凡同讚,諸漏滅盡進至佛 果,為此先誡財色二種。因色生憍,因財生
悋,憍而且悋,雖有餘德亦不足觀。先斷財色, 使功行成立,後聽經論,即是入道次第也。言 逆行疾,故名淨心,偈曰:
煩惱如河沙, 先斷惡二種,
一財二是色, 死時神不恐。
吉羅須護持, 況言犯四重,
三聚戒清淨, 布薩心喜踊。
鄙夫愛財色, 誡汝斷貪著,
由財三世苦, 因色入火鑵。
色能障聖道, 財能令行薄,
審諦自看心, 知貪是狂錯。
智避如火坑, 頑愚不嫌惡,
若犯當悔除, 除已更勿作。
一切有形類, 終歸填溝壑,
持戒禁情苦, 後受大安樂。
誡觀五停心觀法第三
[0820b17] 五妄想者,如除刺樹先斷其根,故修五停觀 息五過,止不令起,故名停心觀。因修此觀現 惱不行,得小解脫;所由之處,戒定調柔漸證
神通,名大解脫;十障滅盡,名真解脫。莫不因 今五停觀法,如是修入名為淨心。偈曰:
自知欲情多, 一向觀不淨,
背捨得解脫, 欲竭即得定;
若當逐講論, 念欲轉熾盛,
是即非對治, 下道入險徑。
自知瞋恚多, 一向修慈悲,
毒火得清涼, 成就善律儀;
若當逐講論, 非治徒勞疲,
貪瞋更增長, 重被煩惱 覉 。
自知愚癡多, 諦觀十二因,
始悟輪迴苦, 了知無我人;
若當逐講論, 見諍終日喧,
放本求枝葉, 不能拔斷根。
自知我慢多, 諦觀十八界,
方得無人解, 吾我病即差;
若當逐講論, 反益三塗債,
計我常求勝, 名利自杻械。
自知亂想多, 常數出入息,
覺觀漸得成, 加我戒定力;
若當逐講論, 喧塵未能息,
遞互相是非, 何時滅事識。
[0820c13] 此是毘曇中七方便法:五停觀成名第一方 便,自餘別相念處、總相念處、 暖 法、頂法、忍 法、世第一法,名七方便。觀行成就得須陀洹
果,若初入道,大小乘人通修此觀。偈曰:
何因說五停, 復不逐講經?
抱疾說藥方, 祇欲取聲名,
凡夫貪利養, 無心治忘情,
若修五停觀, 決定修道成。
[0820c21] 何故令修五停觀法止逐講論?有二要法:一 者佛教次第入道,對治 麤 重煩惱。二者見解 法義人,知而故犯,不畏佛戒,不修威儀,五篇
淨戒悉皆破盡。見他持戒復起憎謗,唯貪財 色。瞋惱鬪諍,慳嫉憍慢,無漸無愧,身壞命終, 必墮地獄畜生餓鬼,經歷多劫。當觀此事,現
前驗知,故修五停,止過起道,順佛教故,名 為淨心。偈曰:
貪如豺狼性, 瞋如惡龍心,
壞法故毀禁, 污戒犯姦淫。
識法望除毒, 反更作罪深,
造業心無悔, 命過就刀林。
墮大無間獄, 佛性歷劫沈,
如職除名罰, 失勢不堪任。
云何破戒口? 噉人食憍恣;
云何破戒手? 受人財物施;
云何破戒身? 坐臥好床褥;
云何破戒業? 受他禮己足;
云何破戒行? 默受稱揚讚。
若犯此五事, 諸天共悲歎。
[0821a12] 佛教新受戒者五年學律,然後學經。律有五 部:一、《四分》,二、《五分》,三、《十誦》,四、《僧祇》,五、《解脫》。
此五部律同一毘尼大藏,文相廣博卒難悉 識。今欲知者財色為宗,能斷財色,即名奉律。 禁戒清淨,發生定慧,成就聖道,知律綱要故 名淨心。偈曰:
五部戒律中, 宗要斷財色,
修禪觀不淨, 對治自忍抑。
林野歎死屍, 內心懷悲惻,
我身會當然, 貪熱即時息。
三毒甚強盛, 摧之用智力。
衣求破弊衣, 食即一坐食。
常行平等心, 淨意恒質直。
若不能如此, 袈裟覆荊棘。
[0821a26] 聖教萬差,為根性不同,病藥眾多愚者致惑, 雖用功力非正對治,妄貪名利更增塵垢,是 以先修五停後學講論,知道次第,名為淨心。
偈曰:
世人習多聞, 未曾行一分,
妄情取妄法, 諍競起紛紜。
入道依次第, 戒定自資薰,
淨命如迦葉, 勿得同六群。
誡觀末法中校量心行法第四
[0821b06] 凡夫解義皆因聽學,為知法人,身犯四重,畜 八不淨財,食噉俗饌,無羞無恥,知而故犯,不 畏後世,是故令汝校量心行,先淨禁戒後方
聽經,汝用五誡得名淨心。古者大德講《華嚴 經》唯一卷疏,於後法師作三卷疏,今時講者 〈十地〉一品出十卷疏,各逞功能競顯華詞,文
字浩博寄心無所。然文者當體即義,何須人 語?今時愚人竟求於名不求於法,法尚不可 著,何況著文字,法離文字,言語斷故。《大集經》
云:「經文是一,講者異說。」各恃己見壞亂正 法,天神瞋故三災俱起。以是因緣佛法淡薄, 如一斛水解一升酪,看似酪色食即無味。諦
思講論,人情測佛,佛智境界,豈人能測?如是 審察,名為淨心。偈曰:
敷演說法師, 二種陞高座,
一者福無量, 二者離罪過。
慈心成就人, 法施勝財貨,
瞋垢是非他, 棘刺上坐臥。
有漏為基堵, 無明作根本,
解經不除毒, 法師自傷損。
賊心求名利, 怱怱未思忖,
嬰孩欲登梯, 先須戒足隱。
學士聰明者, 舉動多輕躁,
或有錯解義, 邪見復顛倒。
是故定治動, 七覺中法要,
定慧平等修, 種智得微妙。
世尊在世時, 唯教修出離,
習善莫生足, 少惡即遠避。
念念觀無常, 勤修真對治,
寂慮學禪那, 何須著文字。
[0821c07] 何因世尊在世時,悉得聖道及生天中?依次 而學,不越毘尼,入道有方。五年習戒,夜則修 定攝心守境,安處林野不畜餘食,少欲慚愧,
一心諦觀無常不淨,離諸調戲意不散亂。舉 動進止恒令淨潔,無惡姿容,先意問訊,以是 善緣悉得道迹。汝能一心依此學者,名為淨 心。偈曰:
正法證道時, 淨法調眾生,
隨事秉羯磨, 除垢獲三明。
像法盡至末, 羯磨廢不行,
雖復似和合, 集則起鬪諍。
凡是諸經律, 甘露亦毒藥,
解服百疹瘳, 不消病發作。
知法不向心, 解經行轉薄,
棄捨戒定業, 文字處起著。
所以韻句撰, 讀時心歡樂,
靜坐好思量, 觀察自忖度。
何緣重頌偈? 文少義廣博。
依戒益汝身, 信受勿疑惡。
或見他毀罵, 輕賤心漠漠,
此約大乘教, 與理不違錯。
誡觀六難自慶修道法第五
[0821c29] 一者,萬類之中人身難得,如《提謂經》說:「今得 人身,難於龜木。」二者,雖得人身中國難生,此
土即當邊地之中,具足大乘正法經律。三者, 雖有正法,信樂復難,今隨力信,不敢疑謗。四 者,人身難具,今受男形根無殘缺,相貌成就。
五者,雖具男形,六根無缺,五欲纏染,出家甚 難,今得割愛出家修道,披著佛衣,受佛淨戒。 六者,雖受禁戒,隨戒甚難,汝可於戒律中,尊
重愛樂,慚愧慎護。於此六事若不觀察,即便 放逸深障聖道。既超六難,常應喜慶,難得已 得,得已莫失,如是思量,名為淨心。偈曰:
世有六種難, 難得已得具,
勤修戒定慧, 善解名味句,
是故學大乘, 問即須知處。
受他檀越食, 飽腹無智慮,
無智長貪瞋, 不能如法住,
犯禁毀戒足, 命終生四趣。
誡觀世相如夢修出世善根法第六
[0822a18] 云何方便能令眾生離苦出世?但愚人貪愛, 我即不貪。何者是名世愚貪愛?所謂官榮封 賞、車馬庫藏、臺觀園林、 采 女音樂、上服美
饌、遊戲射獵、宴會倡伎、嫁娶賓席、恃怙族 姓、追朋逐勢、三軍列陣、前鋒精銳、謀策將略、 果毅傷殺、平殄除蕩、快意適情、攻城破柵、收
縛簿歛、刀筆豪俠、意志建立、俗藝醫方、工巧 居積、攝歛奠祭。以要言之,如此眾多世務,無 量殺害、飲酒噉肉、鬪諍勝負、怨讎熱惱、悲
喜安危、吉凶禍福,能於此中悉捨離者,名真 修道出世人也。眾生迷倒,於此世事謂是真 法,不知無數劫來生死大苦,身壞命終墮三
惡道,恒河沙劫受大燒煮。雖遭此苦,仍於生 死貪著無厭,迭相承習迷惑塵境,皆由未值 善導未聞正法。汝今既聞,如聞修學,名為淨 心。偈曰:
凡夫狂癡性, 所見常不正,
資養三毒身, 貪瞋轉增盛。
未觀屍穢形, 持糞如行屏,
常遊違順境, 詐偽起諂佞。
實無常我樂, 妄見常我淨,
罪業顛倒故, 恒遊諸險徑。
智者如實解, 慧命心決定,
觀世如夢幻, 窮真道成聖。
誡觀破戒僧尼不修出世法第七
[0822b14] 僧尼破戒者,所謂畜養奴婢僮僕牛驢車乘 田宅、種植園林華果、金銀粟白、屏風氈被、 好枕細席、箱匱盆瓫、銅器盤椀、上好三衣、牙
床坐褥、房舍退屋、厨庫碓磨、脂麵藥酒、雜鮭 醬酢異種口味,王公貴重多人顧識、生緣富 貴、數過親舊、餉送吊問、申訴衙府,身為眾首
門徒彊盛、講說相難,好喜音樂,常居一寺 評量僧事、迭相擯罰,借問旱潦、豐儉、盜賊、水 火、毒獸之事,經過酒店、市纏、屠膾、獵射之家,
親友、婦女、琴瑟、詩賦、圍碁、雙陸,讀外書典,高 語大笑,嫌恨諍竟,飲酒食肉,綾羅衣服五色 鮮明,勤剃鬚髮、爪利如鋒,畜八不淨、財寶
富足,於此等事貪求愛著,積聚不離,名真破 戒。經云:「此等比丘名禿居士、名披袈裟賊、 名禿獵師、名三塗人、名無羞人、名一闡提、名
謗三寶、名害一切檀越眼目、名生死種子、名 障聖道。遠離此等十種惡名即為淨心。」偈曰:
可怪凡夫人, 積聚貪瞋癡,
破戒無羞恥, 輕賤木叉珍。
追求忙如火, 種植涉艱辛,
教他多布施, 自捨若抽筋。
傲慢善知識, 恃怙膿血身,
放逸著五欲, 何時出苦津。
衣貪五色服, 食貪常飽肚,
捨靜入憒閙, 經戒未曾覩。
拔草復掘地, 溉灌治園圃,
生業過俗人, 瓮匱居三五。
唯憂財不足, 鎖門牢閉戶,
高聲大語笑, 諂慢心未普。
毀犯四重禁, 觝突兇如虎,
身壞永沈淪, 罪畢生夷虜。
可念眾生狂, 癡暗無慧光,
但貪目前利, 不見當來殃。
出家望靜樂, 返為馳逐忙,
抱財忽命終, 道俗竟分張。
惡性如蛇蝎, 惡貪如豺狼,
剃頭無實德, 高容返自傷。
隱罪求名聞, 不畏利養瘡,
白衣修戒施, 壽盡生天堂。
沙門倒慳惜, 不觀空無常,
唯知造惡業, 觸事皆面牆。
破戒違經律, 無慚故覆藏,
我作還我受, 三塗遣誰當。
雖無我人法, 善惡亦不亡,
三界輪迴苦, 六道生死長。
如是諸惡過, 謹慎好思量,
願斷相續因, 持心如金剛。
定水洗煩惱, 戒城自遮防,
德如螺髻梵, 去處見西方。
誡觀外現威儀內起邪命法第八
[0823a06] 邪命者,所謂淨治住處,嚴飾道場,羅列旛華 及諸道具,數為洗剃,常帶袈裟,覆膞靴履,威 儀齊整,緩行直進,下聲軟語,或復靜默閉目
低頭,衣鉢隨身執着律相。然其內心常求名 利,望他請喚恭敬尊重,進戒度人強為師首, 處在徒眾希他依止,設解經律問時生難。性
多嫌恨惡眼視人,少見侵觸不受其懺,口若 發言喜說機刺,嫉他得利如火燒心,情塵意 垢曾未除遣,雖坐繩床起惡覺觀,攀緣亂想
念世欲事,令夜惡夢漏失不淨。惡覺染意熏 本識藏,結惡業種染能障,淨生死不絕輪迴 無際,受諸苦惱。三業不淨乖八聖道,外白裏
黑順八邪徑,是名邪命欺誑凡聖,如是觀察, 得名淨心。偈曰:
口誦無常經, 身作有常計,
求望他利養, 合眼未觀諦。
三衣唯欲好, 不肯著破弊,
內心至麁獷, 外相真似細。
欺誑世間人, 大悲為流涕,
賢聖不讚歎, 善神不扶衛。
業障日夜增, 戒定念念滯,
雖有兩箇眼, 復患一雙曀。
誡觀取相恃善誑佛法第九
[0823a29] 經云:何者比丘名為誑佛?若言我修慈悲 彼人瞋恚,我能布施某甲慳貪,我具淨戒彼 人犯戒,我勤精進彼人懈怠,我有智慧彼人
太愚,我今樂靜彼染憒閙,我修威儀彼人輕 躁,我如法住彼不如法。或恃隱山絕粒,納衣 一食、常坐不臥、塚間樹下,或講經律善解法
相,我有如是福德智慧。取此相者即名我見、 眾生見、壽者見,堅執是相名為誑佛。何者修 道名不誑佛?若人修空、無相、無願三解脫門
亦不生著,唯觀世諦虛妄顛倒,如幻如夢無 有一實。成此觀門修戒定慧,精進不恃己能 輕他無德,柔和質直謙下無諍,以此善根迴
向無上菩提,如是離相修者名不誑佛。不誑 佛故得平等法,法眼明朗能淨智障,不著空 有,名為淨心。偈曰:
八萬四千法, 對治多種病,
是名大方便, 成就善巧行。
執相名誑佛, 著我起見諍,
比丘自沈溺, 不能到究竟。
故修三脫門, 法空資慧命,
深觀緣集故, 證智更歡慶。
誡觀慢天懼人屏處造過法第十
[0823b22] 凡夫憍諂威儀不恒,人前歛攝名為諂詐,屏 處造過名為憍逸。所謂破諸戒儀,私飲盜食, 赤露裸跣,河池澡浴,露地便利,下氣出聲,摩
捫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