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Mohe Zhi Guan) 摩訶止觀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止觀卷第四 (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035c06] ◎第六明方便者。方便名善巧。善巧修行 以微少善根。能令無量行成解發入菩薩 位。大論云。能以少施少戒出過聲聞辟支
佛上。即此義也。又方便者眾緣和合也。以能 和合成因。亦能和合取果。大品經言。如來 身者不從一因一緣生。從無量功德生如
來身。顯此巧能故論方便。若依漸次即有 四種方便。方便各有遠近。如阿毘曇明五 停心為遠。四善根為近。通別方便例可意 知。圓教以假名五品觀行等位去真猶遙。
名遠方便。六根清淨相似隣真。名近方便。 今就五品之前假名位中。復論遠近。二十五 法為遠方便。十種境界為近方便。橫竪該羅
十觀具足。成觀行位能發真似。名近方便。 今釋遠方便略為五。一具五緣。二呵五欲。 三棄五蓋。四調五事。五行五法。夫道不
孤運弘之在人。人弘勝法假緣進道。所以 須具五緣。緣力既具當割諸嗜欲。嗜欲外 屏當內淨其心。其心若寂當調試五事。五 事調已行於五法。必至所在。譬如陶師若
欲得器。先擇良處。無砂無鹵草水豐便可 立作所。次息餘際務。際務不靜安得就功。 雖息外緣身內有疾云何執作。身雖康壯 泥輪不調不成器物。上緣雖整不專於業。
廢不相續永無辦理。止觀五緣亦復如是。 有待之身必假資藉如彼好處。呵厭塵欲 如斷外緣。棄絕五蓋如治內疾。調適五 事如學輪繩。行於五法如作不廢。世間
淺事非緣不合。何況出世之道。若無弄引 何易可階。故歷二十五法約事為觀。調麁 入細檢散令靜故為止觀遠方便也。此五 法三科出大論。一種出禪經。一是諸禪師
立。一具五緣者。一持戒清淨。二衣食具足。 三閑居靜處。四息諸緣務。五得善知識。禪經 云。四緣雖具足開導由良師。故用五法為
入道梯隥。一闕則妨事。釋此具如次第禪 門。
[0036a13] ○此中明持戒清淨。即四意。一列戒名。 二明持戒。三明犯戒。四明懺淨。列名者。經 論出處甚多。且依釋論有十種戒。所謂不
缺。不破。不穿。不雜。隨道。無著。智所讚。自在。 隨定。具足。此十通用性戒為根本。大論云。 性戒者是尸羅身口等八種。謂身三口四更
加不飲酒。是淨命防意地。又云。十善是尸 羅。佛不出世世常有之。故名舊戒。佛不出 世凡夫亦修八禪。故名舊定。外道邪見六
十二等舊醫乳藥名為舊慧。常途云。無客 定無漏導八禪耳。今難此語。亦應無漏導 十善也。戒慧既有客法。定何獨無。今用三
歸五戒二百五十。為客戒。根本十種得戒人 者。如佛自言善來比丘。自然已得具足戒。 如摩訶迦葉自誓因緣得具足戒。如憍陳
如見諦故受具足戒。如波闍波提比丘尼。 以八敬法受具足戒。如達磨提那比丘尼 遣信受具足戒。如須陀耶沙彌論義受具 足戒。如耶舍比丘等善來受具足戒。如跋
陀羅波楞伽加三歸受具足戒。如邊地 第五律師受具足戒。中國十人白四羯磨受 具足戒。客戒人也。根本淨禪觀練熏。修為客
定。四諦慧為客慧。佛出方有也。性戒者。莫 問受與不受犯即是罪。受與不受持即是 善。若受戒持生福。犯獲罪。不受無福。不
受犯無罪。如伐草害畜罪。同。對首懺。二 罪俱滅。大論解云。違無作罪同滅耳而償命 猶在。故知受得之戒與性戒有異也。故四
分問遮法云。不犯邊罪不。邊罪即性罪也。 此罪障優婆塞戒。何況大戒。若性戒清淨。是 戒度根本解脫初因。因此性戒。得有無作
受得之戒。小乘明義無作戒即是第三聚。大 乘中法鼓經。但明色心無第三聚。心無盡 故戒亦無盡。若就律儀戒。論無作可解。定
共戒無作者與定俱發。有人言。入定時有出 定時無。有人言。無作依定。定在不失。定退 即謝也。道共戒無作者。此無作依道。道無
失故此戒亦無失。戒定道共。通是戒名說。 通以性戒為本。故經云。依因此戒。能生禪 定及滅苦智慧。即此意也。
[0036b23] ○二明持者。此十 種戒攝一切戒。不缺戒者。即是持於性戒乃 至四重。清淨守護如愛明珠。若毀犯者。如
器已缺無所堪用。佛法邊人非沙門釋子。 失比丘法故稱為缺。不破者。即是持於十 三。無有破損故名不破。若毀犯者。如器破
裂也。不穿者。是持波夜提等也。若有毀犯 如器穿漏。不能受道故名為穿。不雜者。 持定共戒也。雖持律儀念破戒事。名之
為雜。定共持心欲念不起。故名不雜。如大 經云。雖不與彼女人身合。而共言語嘲調。 壁外釧聲見男女相追。皆污淨戒。十住婆
沙云。雖制其事。而令女人洗拭按摩。染心 共語相視。或限爾許日持戒。或期後世富 樂天上自恣。皆名不淨。若持不雜戒。悉無
此等念也。隨道者。隨順諦理能破見惑。無 著戒者。即是見真成聖。於思惟惑無所染 著也。以此兩戒約真諦持戒也。智所讚戒
自在戒。則約菩薩化他。為佛所讚於世間 中而得自在。是約俗諦論持戒也。隨定具 足兩戒。即是隨首楞嚴定。不起滅定現諸 威儀。示十法界像導利眾生。雖威儀起動
而任運常靜。故名墮定戒。前來諸戒律儀防 止。故名不具足。中道之戒無戒不備。故名 具足。此是持中道第一義諦戒也。用中道
慧遍入諸法。故經云。式叉。式叉名大乘戒 也。涅槃明五支戒及十種戒。義勢略同。設諸 經論更明戒相。終不出此十科。束前三種
戒名律儀戒。秉善防惡。從初根本乃至不 穿纖毫清淨。束名律儀戒。凡夫散心悉能持 得此戒也。次不雜一戒。定法持心心不妄
動。身口亦寂三業皎鏡。此是定共戒。入定時 任運無雜。出定身口柔軟亦不雜。凡夫入 定則能持得也。隨道戒初果見諦發真成
聖。聖人所持非凡夫能持也。無著戒則三 果人所持。亦非初果所持也。智讚自在。此 乃菩薩利他須持此戒。則非二乘所持也。
隨定具足。此是大根性所持。則非六度通教 菩薩所能持也。況復凡夫二乘耶。向判位 高下事義不同。理觀觀心論持戒者具能
持得上十戒也。先束十戒為四意。前四戒。 但是因緣所生法。通為觀境。次二戒。即是 觀因緣生法即空。空觀持戒也。次兩戒。觀
因緣即是假。假觀持戒也。次兩戒。觀因緣 生法即是中。中觀持戒也。所言觀心為因緣 生法者若觀一念心從惡緣起。即能破根
本。乃至破不雜戒。與善相違故名為惡。今 以善順之心防止惡心。能令根本乃至不 雜等戒。善順成就得無毀損。故稱善心名
為防止惡心既止身口亦然。防即是止善。順 即是行善。行善即是觀。止善即是止。是名 觀因緣所生心持四種戒也。次觀善惡因
緣所生心即空者。如金剛般若云。若見法 相者。名著我人眾生壽者。若見非法相者。 亦著我人眾生壽者。不見法相不見非法
相。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故知法 與非法二皆空寂。乃名持戒。今云法者。秖 善惡兩心假實之法也。若見有善惡假名。即
是著我人眾生壽者。若見善惡實法。亦是 著我人眾生壽者。所言非法相者。若見善 惡假名是無者。亦是著我人眾生壽者。若 見善惡實法是無者。亦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依無起見故不應著。乃至依非有 非無起見。皆名著我人眾生壽者。觀如是 等法與非法皆即是空。由此觀故能順無 漏。防止有無六十二見。故名隨道戒。若重
慮此觀思惟純熟。歷緣對境。於一切色聲 皆悉即空。名無著戒。防止思惑善順真諦。 是名觀因緣心即空持二種戒也。次觀因 緣心即是假者。知心非心法亦非法。而不
永滯非心非法。以道種方便。無所有中立 心立法。拔出諸心數法。導利眾生為智所 讚。雖廣分別無量心法。但有名字如虛空 相。不生愛著惑相不拘。名為自在。如此
假觀。防止無知善順俗理。防邊論止順邊 論觀。即是假觀持兩戒也。次觀因緣生心 即中者。觀於心性畢竟寂滅。心本非空亦
復非假。非假故非世間。非空故非出世間。 非賢聖法非凡夫法。二邊寂靜名為心性。 能如是觀。名為上定。心在此定即首楞嚴。
本寂不動。雙照二諦現諸威儀。隨如是 定無不具足。如是觀心防止二邊無明諸 惡。善順中道一實之理。防邊論止順邊論 觀。此名即中而持兩戒也。故梵網云。戒名
大乘名第一義光。非青黃赤白。戒名為孝 孝名為順。孝即止善順即行善。如此戒者。 本師所誦我亦如是誦。當知中道妙觀戒之
正體。上品清淨究竟持戒。十住廣說云。若無 我我所。遠離諸戲論一切無所有。是名上 尸羅。故淨名云。罪性不在內亦不在外。亦
不在兩中間。如其心然罪垢亦然。其能如 是是名善解是名奉律。即此意也。復次觀 心持戒即是五名。所以者何。防止是戒義。觀
亦如是。三觀名能防三惑名所防。如此防 止義遍法界。不局在身口 (云云) 。又毘尼名 滅滅身口諸非。故今觀心亦名為滅。即空
之觀能滅見思之非。即假觀能滅塵沙之 非。即中觀能滅無明之非。如此論滅遍滅 法界諸非。不止七支。故淨名云。當直除滅 勿擾其心。即此意也。又波羅提木叉名保
得解脫者。觀心亦爾。若不觀三諦之理三 惑保不解脫。若見三諦三惑保脫。如此解 脫遍法界脫。非止解脫三途及出生死而
已。又誦者。背文闇持也。今觀心亦爾。三觀 之名詮三諦理。即是其文。知名非名研心 諦理。觀法相續。常自現前。不生妄念。名之
為誦。如此誦者。遍法界誦非止八十誦 也。又律者。詮量輕重分別犯非犯。觀心亦 爾。分別見思麁惡滓重。界內無知小輕。塵沙
客塵橫起。復為小重。根本微細。如上菩提 心中已說。三觀觀三理是不犯。三惑障三 理名為犯。三藥治三病。詮量無謬纖毫不
差。又知持事戒有三品。上品得天報。中品 得人報。下品得修羅報。犯上退天。犯中 退人。犯下退修羅。入三惡道。惡道又三品。
輕者入餓鬼道。次者入畜生道。重者入地 獄道。中品又多種。上中下下下即四天下 也。上品又多種。謂三界諸天各有品秩也。
又持理戒空假中三品。各有上中下。即空 三品者下品為聲聞。中品為緣覺。上品為 通教菩薩。退則傳傳失也即假三品者。下品
為三藏菩薩。中品為通教出假菩薩。上品 為別教菩薩。即中三品者。下品為別教菩 薩。中品圓教菩薩。上品是佛。唯佛一人具
淨戒也。又下品為五品。中為六根清淨。上 入初住。此略就觀心判其階差。中道觀心 即是法界摩訶衍。遍攝一切法。可以意得。
不復煩文也。私諮云。下中三品皆約發真。 上品何意約真似為三品耶。答。前三道未 合可得分張橫辯。即中既融宜約一道竪 判。又亦得約橫者。別接通別圓三品
(云云) 。如 此分別得失輕重。遍詮量法界。豈止煮燒 覆障耶。觀心五名宛然可見。若事中恭謹精 持四戒。而其心雜念。事亦不牢。猶如坯瓶。
遇愛見惡則便破壞。若能觀心六種持戒。 理觀分明妄念不動。設遇惡緣堅固不失。 理既不動事任運成。故淨名云。其能如是。
是名善解。是名奉律。正意在此也。三明犯 戒相者。夫毀滅淨戒不出癡愛倒見。是戒 怨家喻二羅剎。大經云。譬如有人帶持浮 囊渡於大海。爾時海中有一羅剎來乞浮
囊。初則全乞。乃至微塵悉皆不與。行人亦 爾。發心秉戒誓渡生死大海。愛見羅剎乞 戒浮囊。愛羅剎言。令汝安隱得入涅槃者。
此以欲樂暢情稱為涅槃。如飢得食如貧 得寶。獼猴得酒則得安樂。安樂名涅槃。誘 誑行人。若隨愛轉毀破四重。是全棄浮囊。
是名犯相。若愛心雖起不可全棄。何者。我 今欲過生死大海。尸羅不淨還墮三途。禪 定智慧皆不得發。思惟是已生大怖畏。故
言。汝寧殺我浮囊叵得。是名持相。愛心復 起摩觸快意。若隨愛觸是棄半浮囊。是名 犯相。行人復念禁戒豈可輸半。論其果報
地獄苦惱。論其即目下意治擯。甚可羞恥。 豈應如此損毀大事。是故護惜不隨愛情。 是名持相。愛心又起乞重方便。若毀犯者是
乞手許。又毀波夜提是乞指許。又毀吉羅 是乞微塵許。吉羅雖小開放逸門。微塵不 多水當漸入沒海而死。是為愛心破律儀 戒。貪攀覽五欲破定共戒。深著生死為有
造業。破即空戒。不息世譏嫌無護他意。 破即假戒。不信戒善與虛空等。不信此戒 具足佛法。不信此戒畢竟清淨破中道戒。 此例可解 (云云)
。次見羅剎乞浮囊者。若為財 色而毀戒者。如前所說。觸人皆爾。此名已 起之惡。為除斷故一心勤精進。若見心猛利 於所計法而起罪過。此是解僻。名未生之
惡。為不生故一心勤精進。此見雖未起。若 修得少禪無好師友。即生念著而起過患。 佛在世一比丘得四禪謂為四果。臨終見 中陰起即謗佛云。羅漢不生今那得生。阿
難問佛。此人命過今生何處。佛言。已墮地 獄。雖持戒得有漏禪。是亦不可信。佛在世 尚爾。況末代癡人罪著深重。故大虛空藏經
云。若起惡見。名第三波羅夷。云何惡見。或 得空解發少智慧。師心自樹謂證無生。見 心既強。能破諸法無佛無眾生。撥世因果
出世因果。法華云。或食人肉。或復噉狗。即 此義也。破正見威儀淨命。起於平等無分別 見。何者有罪。何者非罪。若有分別分別即
礙。礙即非真。於貪欲中。莫生怖礙。無怖 礙即是菩提。謂此是實餘皆妄語。又值 惡師為說惡法見毒轉熾。邪鬼入心邪解更 甚。猖狂顛倒無種不為。見慢峨嵯陵蔑一
切。見行善者謂有所得。欺之如土。由是 見故浮囊全去。設不全去者。即思惟言。理 雖如此我未能見。何容頓棄惜猶不與。 見心復起一切法空。豈有觸與不觸男女等
相。即便把執歍抱是名半去。或重方便乃至 吉羅。謂諸法空寂何用事相紛紜。既不存 微塵空心轉盛。如小水漸漏無礙稍滑。一
切戒律皆悉吞噉故浮囊永沒。當知見心大 可怖畏。何以故。若謂四重及犯者皆空。而五 逆亦空。何不造逆。空見既強亦無父母。若
通若害皆不為礙。既無礙者。亦應不礙王 及夫人。論其見心。實不謂有王及夫人。而 自於己惜身惜命。若侵國王身碎命盡。如 此癡空不空身命。惜己身命亦於王不
空。既於己於王不能空者。那得獨欺父 母輕忽佛教。而言四重五逆皆空耶。當知 此人不能自見執空之過。近尚不見何況 遠耶。既以惡空撥佛禁法。是破律儀戒。空
見擾心破定共戒。堅執己見是破即空戒。 污他善心破即假戒。不信見心與虛空 等。即是佛法畢竟清淨。破即中戒。當知邪 僻空心甚可怖畏。若墮此見長淪永沒。尚
不能得人天涅槃。何況大般涅槃。故論云。 大聖說空法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