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Mohe Zhi Guan) 摩訶止觀
Scroll 7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止觀卷第七 (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086a17] 第五識通塞者。亦名知得失。亦名知字非 字。如上破法遍。應通入無生。若不入者。 當尋得失必滯是非。不得一向作解。何
者。若同外道愛著觀空智慧。宜以四句 遍破。能破如所破令眾塞得通。若不執觀 空智慧。則能破不如所破。但破塞存通。 如除膜養珠破賊護將。若爾。即大導師善
知通塞。將導眾人能過五百由旬。舊云。六 地見思盡為三百。七地八地為四百。九地十 地為五百。此義與釋論乖。論以二乘為四
百。二乘之道非七地八地。攝大乘人以三 界為三百。方便因緣兩生死足為五百。則 攝義不盡。更有有後生死無後生死屬何 百耶。地人以十信住行向地為五百。此與
法華乖。法華過三百由旬作化城。此則二 百由旬作化城。復有人解三界為三百。二 乘足為五百。此義三失。一出三界外立化 城。云何二乘出三界外不入城。更行四
百五百。四百五百之外更無化城。何所可入 而稱二乘。二者滅化城方可得進。城猶未 滅而輒進四百五百。三者二乘共入化城。 云何聲聞為四百支佛為五百。有人以五
住煩惱為五百。然二乘已斷四住。應是四 百由旬外立化城。有人以斷三界思為三 百。塵沙為四百。無明為五百。此亦不然。由
旬本譬煩惱。云何見多而不數。思少為三 百。此之名義本出法華。法華舉五百為譬 本。以生死險道導師觀知合之。應作三番
明五百。乃會經耳。一就生死處所。二就煩 惱。三就智慧。諸師之釋方圓動息不與文 會。如持一孔之匙開三須之鑰。初家約通 位就四百立化城攝家約生死割二種於
荒外。地家約別位在界內立化城。次家徑 侹不待開權即自顯實。人師過如此。釋論 意云何。論有二文。初以二乘為四百而止 不作五百。後文以二乘為一百。今通之。
論明通意。道家以真諦為極。過三界已未 破化城但入涅槃。即指涅槃。為四百耳。 而復以二乘為一百者。更明出假菩薩從 空出假。非涅槃為一百。入三界為三百。
作如此消文。於經論無妨也。今明五百由 旬者。一約生死處所。謂三界果報為三百。 方便有餘土實報無礙土是為五百由旬處
所。次約煩惱者。所謂見諦惑為一百。五下 分為二百。五上分為三百。塵沙為四百。無 明為五百。次約觀智者。空觀智知三百。假
觀智知四百。中觀智知五百。此與文會無 前諸師過也。又諸師判位遼遠。初心行人尚 未斷見。何由超過五百由旬乎。今論由旬
有橫通塞。有竪通塞。橫者具約三法。苦集 為塞道滅為通。無明十二因緣為塞。無明滅 為通。六蔽覆心為塞。六度為通。竪通塞者。
見思分段生死為塞。從假入空觀為通。無 知方便生死為塞。從空入假觀為通。無明因 緣生死等為塞。中道正觀為通。今當以橫
織竪檢校通塞。如從假入空破諸見思。單 複具足無言等見。九九八十一思。如斯諸惑 本是污穢。增長煩惱遮塞行人。那忽取著 謂是謂非。起諸結業漏落生死。唯見苦
集不見道滅。既不識見思中四諦。是事不 知名為無明。乃至老死。但構因緣無明不 滅。不滅故堅著叵捨。唯在此岸不到彼 岸。大經云。童子飢時取糞中果。智人呵之
赧然有愧。失於淨法。是名為塞。若於諸見 介爾起心。知無性實無常無主。倒破則無 業。無業則無果。是名為道。道故有滅。若
識四諦則無無明亦無老死。因緣壞故則 捨諸有到於彼岸。當用此意歷一一心。 歷一一能。歷一一所。若起三塞破之令 通。若是三通養令成就。復次體見即空能
體亦即空。如羅漢之心尚名無漏五陰。我 觀未真那得非陰。若計陰實則結業生死。 若不識陰四諦即是無明。若愛觀空智慧 則不能捨。用即空意歷一一心。歷一一
能。歷一一所。若有三塞破之令通。若是三 通養令成就。則巧過見思之塞。善通三百 由旬也。次用橫織竪檢校從空入假觀通
塞者。此則易解。於病法藥法授藥法。於一 一法一一能一一所。明識諦緣度。若起三 塞破之令通。若有三通養令成就。則過 無知之塞通四百由旬。次用橫織竪檢校
中道正觀者。於無明法性真緣等。一一法一 一能一一所。明識諦緣度。若起三塞破之 令通。若有三通養令成就。則過無明之塞
通五百由旬。若作如此論通塞者。次第竪 論六地初地。動經劫數塞乃得通。大經云。 須陀洹者八萬劫到。乃至支佛十千劫到。到
菩薩初發心住。此論聖位何益初心行人者 乎。復次約橫別論通塞者。如大品經云。 有菩薩從初發心即與薩婆若相應者。與 空相應也。若初未相應。當用諦緣度檢一
一心。若有三塞破之令通。若有三通養 令成就。得過三百由旬。又云。有菩薩從 初發心即能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此是出假 之意。若初發心修假。亦用諦緣度檢一一
心。破塞養通過四百由旬。又云。有菩薩 從初發心即能坐道場成正覺。此即中意。 若初發心修中。亦用諦緣度檢一一心。破 塞養通過五百由旬也。如此說者。雖初心
得論通塞而三法各別。大論引三喻。一則 步涉。二則乘馬。三則神通。步馬兩行須知 通塞。神通無礙。塞不能遮。山壁皆虛。何通
可擇。初觀喻步。次觀喻馬。後觀喻飛。三義 分張亦非今所用也。若竪論三觀。兩觀當 地為通望上為塞。若後一觀勝下為通隔 小為塞。橫論三觀當分為通。不相收為
塞。法相淺深任有通塞。況復於中起苦集 無明蔽等。是故皆塞無復有通。若一心三觀 法相即破竪中之通塞。三觀一心破橫中之
通塞。空即三觀故破步涉山壁三百之通塞。 假即三觀破乘馬四百之通塞。中即三觀破 神通之通塞。良以一心能即空假中者。一切
山河石壁眾魔群道皆如虛空。一心三觀遊 之無礙。終不去下陵高避山從谷。觸處諸 塞皆通無礙。能過五百由旬到於寶所。是 名為通。通本對塞。既觸處如空則無復有
塞。無塞則無通。若於無塞無通。起苦集 無明障蔽者。非但失於神通。亦失馬步。能 破如所破。字為非字。如彼蟲道偶得三觀
之名。是蟲不知是字非字。若於一一法一 一能一一所。皆即空即假即中具諦緣度。是 名無通無塞雙照通塞。是為智者識字非 字。亦名良醫知得知失。於無生門明識通
塞者。於餘法門亦如是。是為初心過五百 由旬。應明六即義 (云云) 。問通塞得失字非字 為一為異答。此是一意種種說耳。亦有差
別。通塞約解。得失約行。字非字約教。金光 明云。正聞正聽正分別。正解於緣正能覺 了。知字非字是正聞正聽。知得失是正分
別正解於緣。知通塞是正能覺了。雖此差 別同顯一致耳。問。橫塞塞竪通不。竪塞 塞橫通不。橫通通竪塞不。竪通通橫塞
不。答。一往然二往不然。然者。無明即見思 何意非橫障。中智治一切何不通橫塞此 是一往然義耳。若二往釋者。橫塞障近不能
塞竪通。橫通力弱不能通竪塞。竪塞深遠 不作橫障。竪通對當別不通於橫塞耳。
[0087c08] ○ 第六明道品調適者。道品有四。一當分。二 相攝。三約位。四相生。一明當分者。未必具 品方能得道。三四二五。單七隻八。當分是
道。故云當依念處得道。又云。是道場。又 云。是摩訶衍。念處既爾餘品亦然。是為當分 道品而非調停也。二明相攝者。如念處一
法皆攝諸品。引釋論文云。念處既攝餘品。 餘品亦攝念處。是為相攝道品亦非調停 也。三約位者。如念處當其位。正勤是煖位。
如意足是頂位。五根是忍位。五力是世第一 位。八正是見諦位。七覺是修道位。此是約位 亦非調停也。四相生者。如修念處能生正
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 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道。是為善 巧調適。戒定慧等皆名為正。清淨心常一則
能見般若。是為相生亦是調適。所以須此 者。上來雖破法遍識通塞。若不調停道品 何能疾與真法相應。真法名無漏。道品是
有漏。有漏能作無漏方便。方便失所真理難 會。如釀酒法酵煖得宜。變水成酒。麴 糵 失度味則不成。大論云。三十七品是行道
法。涅槃城有三門。三門是近因道品是遠 因。為是義故應須道品調停也。問。道品 是二乘法。云何是菩薩道耶。答。大論呵此
問誰作是語。三藏摩訶衍皆不作是說。那 得獨云是小乘法。淨名云。道品善知識。由 是成正覺。道品是道場亦是摩訶衍。涅槃
云。能修八正道者。即見佛性名得醍醐。 大集云。三十七品是菩薩寶炬陀羅尼。如此 等經皆明道品何時獨是小乘。若大經云。
三十七品是涅槃因非大涅槃因。無量阿僧 祇助菩提法。是大涅槃因者。道品之外無別 有道品。如四諦外無第五諦。一種苦集如
爪上土。分別苦集有無量相如十方土。直 明一三十七品是涅槃因。復有無量三十七 助道品名大涅槃因。云何無量有四種道 諦故。有十六門故。又有漏道品欲界二十
二。未到三十六。初禪三十七。皆有漏道品如 乳。三藏道品如酪。通教道品如生酥。別教 如熟酥。圓教如醍醐。大經之文義合於此。
非道品外別有助法也。或言三十七品是助 道。或言是正道。大論云。是菩薩道。此文似 正也。淨名云。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此
文似助也。又若言三十七品是有漏者。云何 言七覺是修道。法華云。無漏根力覺道之財。 云何八正在七覺前。此應三句分別。一三十
七品皆有漏。二皆是無漏。三亦有漏亦無 漏。如大論云。修八正道得初善有漏五 陰。善有漏五陰即是煖法。煖法之前尚得修
於八正道。云何修邪。初從師受法。繫心憶 念名念處。為求此法勤而行之名正勤。一 心中修名如意足。五善根生名根。根增長名
力。分別道用名七覺。安隱道中行名八正 道。能如是修得善有漏五陰。當知道品皆 是有漏。皆是無漏者。即是見諦思惟所行道
品。一向是無漏。法華之文意在此也。從來雖 言有漏中得修八正七覺等未有文證。而 毘婆沙云。若八正在七覺後。亦得是有漏
亦得是無漏。何以故。依八正入見諦即是 亦無漏。若八正在七覺前一向是無漏。此則 可解。引婆沙文證成二意。又亦漏無漏即
是對位意也。諸道諦三十七品。今不具記。但 明無作道諦三十七品。成於一心三觀義 也。大品云。欲以一切種修四念處者。念處
是法界攝一切法。一切法趣念處是趣不 過。華嚴云。譬如大地一能生種種芽。地是 諸芽種也。法華云。一切種相體性。皆是一種
相體性。何謂一種。即佛種相體性也。常途 云。法華不明佛性。經明一種是何一種。卉 木叢林種種喻七方便。大地一種即是實
事。名佛種也。今一念心起不思議。即一切 種。十界陰入不相妨礙。若觀法性因緣生 故。一種一切種。則一色一切色。若法性空故
一切色一色。則一空一切空。法性假故一色 一切色。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非一 切。雙照一一切。亦名非空非假雙照空假。
則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九法界色即空 即假即中。亦復如是。是名身念處。若觀法 性受。法性因緣生故。一種一切種一受一切
受。法性受空故。一切受一受一空一切空。法 性受假名故。一受一切受一假一切假。法性 受中故。非一受非一切受。非空非假雙照
空假。則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九法界受 即空即假即中亦復如是。是名受念處。若觀 法性心。因緣生法一種一切種。一心一切心。
法性空故。一切心一心一空一切空。法性假 故。一心一切心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 非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假。九法界心亦
復如是。是名心念處。若觀法性想行兩陰。 因緣生法一種一切種。一行無量行。法性空 故一切行一行一空一切空。法性假故一行
一切行一假一切假。法性中故非一非一切。非 空非假雙照空假。一切非空非假雙照空 假。九法界行皆即空即假即中亦復如是。是
名法念處。如是念處力用廣博。義兼大小 俱破八倒。雙顯榮枯雙非榮枯。即於中間 入般涅槃。亦名坐道場。亦名摩訶衍。亦名
法界。兼廣之義其相云何。法性之色實非是 淨。而凡夫橫計為淨。是名顛倒實非不淨。 二乘之人橫計不淨是名顛倒。今觀色種
即空。一切即空。空中無淨云何染著。是名 凡夫計淨倒破枯念處成。色種即假一切皆 假。分別名相不可窮盡。假智常淨不為無 知塵惑所染。云何滯空而取灰滅言色不
淨。是名二乘不淨倒破榮念處成。是名八倒 俱破枯榮雙立。觀色本際非空非假則一 切非空非假。非空故非不淨倒。非假故非 淨倒。非淨倒故則非榮樹。非不淨倒故則
非枯樹。非枯非榮則非二邊。無邊無中乃 名中間。佛會此理故名涅槃。亦是非淨非 不淨。八倒不生名為涅槃。如是涅槃名祕 密藏。安置諸子祕密藏中佛自住中故言
入也。法性之受本非是樂。而凡夫之人橫計 為樂。是名顛倒。實非是苦。二乘之人橫計 為苦。今觀受種即空一切皆空。空中無樂
云何生染。則凡夫倒破枯念處成。受種即假 一切皆假。以無所受而受諸受。名聞分別 不生厭畏。云何棄之沈空灰斷。二乘倒破
榮念處成。是名二倒雙破枯榮雙立。觀受本 際即非空非假。非空故非枯非假故非 榮。邊倒不生名為涅槃。中間理顯名祕密 藏。皆如上說 (云云)
。法性之心本非是常。凡夫 橫計是名常倒。法性實非無常。二乘橫計 無常。今觀心種即空一切即空。空中非常 云何謂心念念相續。是名凡夫常倒破枯念
處成。心即假名一切悉假。心若無常那得分 別無量心相。是名二乘無常倒破榮念處成。 又心即非空非假。非空故非無常。非假故
非於常。非榮非枯邊倒不生名入涅槃。中 道理顯名祕密藏。安置諸子自亦入中 (云云) 。 法性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