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Great Calming and Contemplation (Mohe Zhi Guan) 摩訶止觀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摩訶止觀卷第九 (上)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0117a27] 第六觀禪定境者。夫長病遠行是禪定障。立 世阿毘曇云。多諫諍多營事亦是禪定障。 復有多讀誦亦是禪定障。文殊問菩提經云。
禪定有三十六垢。垢即是障。上諸境得入 到清涼池。入流竟則不須觀禪境。若魔事 雖過而真明未發。雖無別修以通修故。 發過去習諸禪紛現。當置魔事觀於諸禪。
所以者何。禪樂美妙喜生耽味垢膩日增。 若謂是道墮增上慢。若呵棄者全失方便。 如此等過不可具記。雖免魔害更為定縛。 如避火墮水無益三昧。為是義故須觀
禪境。但禪支諸定助道有力。大小乘經皆共 稱美。若四禪八定毘曇成實明之委細。自性 九禪地持十地甚為分明。今亦略示其發相。
粗為四意。一明開合。二發因緣。三明發相。 四修止觀。初明開合者。禪門無量且約十 門。一根本四禪。二十六特勝。三通明。四九
想。五八背捨。六大不淨。七慈心。八因緣。九 念佛。十神通。此十門與五門十五門云何同 異。但有開合之異耳。開五為十者。開數
息出特勝通明。開不淨出背捨大不淨。慈 心因緣守本。念佛門毘曇名界方便。禪經 稱念佛。此亦守本。神通約九禪上發不專 據一法。合十五門為十者。數息不淨各有
三則不合。慈心有三但合為一。即眾生慈 也。沒二名者。禪是門戶詮次事法。法緣是 二乘入理觀。無緣是大乘入理觀。沒理去二
存事唯一。若開者。即屬二乘菩薩兩境 中攝。因緣亦三門。三世輪轉麁。果報一念 明義細。細故附理麁故屬事。今沒細存麁 但稱三世門也。念佛亦三但取念應佛耳。
神通但取五通。若但取五門有所不收。若 取十五義濫於理。是故簡理開事。雖開合 不同各有其意。次明漏無漏。若依毘曇判 此十禪皆名有漏。緣諦智修名無漏禪。不
爾。但緣事修名有漏禪。成論亦爾。根本等 是有漏。空無相心修名無漏。今小異彼。當 十禪體相是有漏。通是事禪。若胡瓜能為熱
病作因緣者。小當分別。四禪世間本有凡 夫外道共。專修此者祇發有漏。自行十二 門化他讚法讚者。大經云。所謂四十八年。即
此意也。十六特勝通明。佛不出世利根凡夫 亦修此禪。而不發無漏。如來若說亦發無 漏。比於餘禪其力雖弱交勝根本。為是義
故稱亦有漏亦無漏。九想等是出世客法。雖 是事法能防欲過。不俟諦智能發無漏。 如迦絺那五百羅漢。人人七遍為說四諦。 不能悟道。佛說不淨即發無漏。厭患力
強故判屬無漏。若言非無漏者。不應稱 為聖戒定慧。聖之言正正豈過無漏。大經 云。聖行者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佛說此 法二乘奉行故名聖行。今佛說聖法二乘
行之。何得非無漏。又大品云。根本是世間 法施。不淨等是出世法施。既言出世豈非 無漏。又云。九想開不淨。不淨開身念處。身
念處開三念處。三念處開三十七品。三十 七品開涅槃。涅槃初緣豈非無漏。若言事禪 應是有漏者。譬服二石一熱一冷。雖同事
禪應漏無漏異。若無漏緣稱無漏者。六地 斷見七地斷思。此亦是緣亦應無漏。六地 七地斷見思者。終不單用根本會須諦智 寄此位發。單用根本非無漏緣。不淨等
不爾。直以不淨能為作緣 (云云) 。所以不取 十想者。前三見諦。中四思惟。後三無學。皆 屬理攝故不取。不取八念者。有人修九
想無怖。又念佛門已攝故不取。慈心觀兩 屬。若依根本起慈屬有漏。若依不淨等 起慈屬無漏。慈無地位約地階級。依根 本成眾生緣。依背捨成法緣。因緣亦無他
位。念佛五通皆約他階級。例如慈心兩屬 (云云) 。次來意不同。問。此中十門與次第禪門 及對治。云何同異。答。次第禪門為成禪波
羅蜜。禪善根利故。禪門先發後驗善惡。此 中為成般若。禪善根鈍。先阻煩惱遇業 遭魔。後始發禪。對治中為破遮障修成助
道。今此任運自發。仍為觀境。禪門雖同各 有其意 (云云) 。次明深淺不同者。四禪是根本 闇證味禪。凡聖通共薄修即得。特勝。少有觀
慧不味不闇證。橫對念處竪對根本。故先 味次淨也。通明觀慧證相深細細。次於總 也此三同是根本實觀。治惑力弱。九想正 是假想初門。前鋒伏欲故次列也。九想但
厭患外境未治其心。故次八背捨也。背捨 雖破內外貪欲總而未別。緣中不得自在。 故次明大不淨破依正貪也。雖總別治貪 未修大福德。故次慈心。雖復內治重貪外
修福德。不入因緣則非世間正見。故次因 緣。三世輪轉無主無我成世正見也。雖世 正見。緣底下因人福力微弱。次緣上果福
力廣大。雖前來諸定。未有力用轉變自在。 故次神通 (云云) 。次互發不同。其次第互發。凡 有八種。例陰界境可知 (云云) 。
[0118b02] ○二明發禪 因緣者。大經云。一切眾生皆有初地味禪。 若修不修必定當得。近情而望劫盡不修。久
遠推之亦曾離蓋。譬以誦經。廢近則易習。 廢久則難習。當知昔有次第習。即次第發。 乃至事修事發等 (云云) 。如彼大地種類具足。
得雨潤氣各各開生。生亦前後結果不俱。 梅四桃七梨九柿十。雨緣雖同成實有異。 宿習如種。止觀如雨。禪發如果熟參差。 總言八種耳。是名內因緣發也。又雖有
應生之善。必假威神方乃開發。地雖有種 非日不芽。佛無憎愛隨緣普益。若次第緣 即次第加。乃至事修緣即事加。鴻鍾任擊巨
細由桴。加常平等淺深聽習。大論云。池華 不得日翳死無疑。善不被加沈溺未顯。淨 度經云。眾生自度耳。佛於其無益。淨度菩
薩言。眾生若不聞佛十二部經。云何得度。 二言相乖共成一意。是名外緣發也。
[0118b19] ○三 明諸禪發相者。若般舟亦發根本而少。常 坐等則多。今且約坐論。若身端心攝氣息 調和。覺此心路泯然澄靜。怗怗安隱躡躡而
入。其心在緣而不馳散者。此名麁住。從此 心後怗怗勝前。名為細住。兩心前後中間 必有持身法。此法起時自然身體正直。不疲
不痛。如似有物扶助身力。若惡持來時緊 急勁痛。去時寬緩疲困。此是麁惡持法。若好 持法持麁細住無寬急過。或一兩時。或一兩
日。或一兩月。稍覺深細。豁爾心地作一分 開明。身如雲如影煚然明淨。與定法相應 持心不動。懷抱淨除爽爽清冷。隨復空淨 而猶見身心之相。未有支林功德。是名
欲界定。成論名此十善相應心。閃閃爍爍 不應久住。今言。欲定坯弱不牢稱為閃爍。 非定如燈焰也。又稱為電光者。彼論云。七
依外更有定發無漏不。答云。有欲界定能 發無漏。無漏發疾倏如電光。若不發無漏 住時則久遺教云。若見電光暫得見道。如 阿難策心不發。放心取枕即入電光。電光
亦是金剛。金剛不孤因欲界入無漏。無漏 發疾譬以電光。非欲界定得此名也。住欲 界定或經年月。定法持心無懈無痛。連日 不出亦可得也。從是心後泯然一轉。虛豁
不見欲界定中身首衣服床鋪。猶如虛空 冏冏安隱。身是事障事障未來。障去身空未 來得發。是名未到地相。無所知人得此定 謂是無生忍。性障猶在未入初禪。豈得謬
稱無生定耶。如灰覆火愚者輕蹈之若依 成論無未來禪。故云。汝說未來禪。將非我 欲界定。毘曇則有。尊者瞿沙。釋論具出之。
佛備兩說而論主偏申耳。今則逐人判之。 自有得欲界定累月住未到。不久即入初 禪。此但稱欲界不言未到。有人住欲界 不久。在未到經旬。故言未到不云欲界。
有人具久在二法。故言兩定不可偏判。今 依大論備出之。若節節邪正相如修證中 委說。但初禪去欲界近。如疆界多難應須 略知。初從麁住訖至非想通有四分。退護
住進。退分又二。一任運退。二緣觸退。緣有 內外。外諸方便二十五種吐納失所。是為外 緣觸退。於靜心中三障四魔。而生憂愛。是
名內緣觸退。後或更修得。或修不得此人甚 多。護分者。善以內外方便。將護定心不令 損失。住分者。或因守護安隱不失。或任運
自住。即是住分。進分者。或任運進。或勤策 進。各有橫竪。橫竪各有漸頓。若十二門一 一而進是名漸進。若一時具足是名頓進。特
勝通明品品而發是名橫漸。一時俱發是名 橫頓。又於四分分分皆有四分。具如修證 中說 (云云) 。今且約竪論進分者。從未到定
漸覺身心虛寂。內不見身外不見物。或經 一日乃至月歲定心不壞。於此定中即覺 身心微微然。運運而動。或發動痒輕重冷煖
澁滑。有人言。用心微細色界淨色觸欲界身。 例如欲界淨色在諸根之上。即有見聞之 用。若依是義觸從外來。若言一切眾生皆
有初地味禪。如大富盲兒竹中有火。心內 煩惱而不並起。禪亦如是。事障麁礙不能 得發。今修心漸利。性障既除細法仍起。何
必外來。所以者何。數息能轉心。心轉火。火 轉風。風轉水水轉地。四大轉細故有八觸。 如麥變為麴。麴變為糟。糟變為酒。糟喻欲
定。酒喻初禪。以麥為本非外來也。若定 執自出外來墮自他性過。今依中論破四 性訖。而論內出外來耳。又八觸是四大。動
輕是風。痒煖是火。冷滑是水。重澁是地。體用 相添則有八觸耳。若動觸起時。或從頭背 腰肋足等處。漸漸遍身。身內覺動外無動
相。似如風發微微運運。從頭至足多成退 分。腰發成住分。足發多是進分。動觸有支 林功德。功德略言十種。空明定智善心。柔軟
喜樂解脫境界相應。空者。動觸發時空心虛 豁。不復同前性障未除時。明者。冏淨美妙 晈晈無喻。定者。一心安隱。無有散動。智者。
不復迷昏疑網心解靜利。善心者。慚愧信敬 慚我不曾得此法。以為愧恥。我今尚爾。信 一切賢聖具深妙法。敬揖無量。柔軟者。離 欲界 [怡-台+龍]
悷麁獷。如腦牛皮隨意卷舒。喜者。 於所得法而生慶悅。樂者。觸法娛心恬愉 美妙。解脫者。無復五蓋。相應者。心與動觸 諸功德相應不亂。又念持相應而不忘失。
或一日一月一歲。安隱久住斂念即來。熏修 既久動觸品秩轉深。是名竪發。餘七觸竪發。 例此可知。若動觸發已或謝未謝。又發冷
觸。冷觸若謝未謝更。發餘觸。交橫如前八 種。是名橫發。雖復橫竪前後。以八觸十功 德五支察之終不料亂。亦不得一念俱成。
何以故。八觸四大水火相乖。不得同時成。然 此八觸凡有八十功德莊嚴。名字雖同而悅 樂有異。如沸羹熱 [榷-木+月] 鯖魚沈李。味別樂殊。
餘六觸亦差別。若欲界定中發八觸者。悉是 邪觸。病煩惱觸。具如修證中說。今不論。但 約初禪八觸須簡邪正。何以故。一是邊地
去欲界近。二帶欲界心邪得隨入。如開門 戶賊即得進。鬼入禪中禪非鬼也。若不識 者。正觸壞唯邪惡在。邪觸者還約八觸十功
德。明若過若不及。如動觸起時。直爾欝欝 不遲不疾身內運動若薳自急疾手脚搔擾。 是大過。若都不動如被縛者。是則不及。
餘冷煖等亦如是。又就動觸空明十種。論 若過若不及。此中之空祇豁爾無礙。是為 正空。若永寂絕都無覺知者太過。若鏗然塊
礙是不及。明者。如鏡月了亮。若如白日或 見種種光色是太過。若都無所見是不及。 定者。祇一心澄靜。若縛著不動是太過。若
馳散萬境此不及。乃至相應亦如是。是為 一動觸中二十種邪相。餘七觸合前則有一 百六十邪法原夫正禪不應有邪。所以有 者。如服菖蒲將得藥力而多瞋。服黃精
將得力而多欲。非藥令爾藥推麁法麁法 將出而盛。若單欲界中但有邪觸。增病增 蓋無正功德。若入色定則動八觸空明十 功德。復有百六十邪不可不識。大論云。有
風能成雨有風能壞雨。東北雲屯西南雲 散。禪亦如是。八觸十功德此覺成禪。百六 十邪此覺壞禪。若一法有邪餘法亦皆染著。
譬如一伴為賊餘皆惡黨。若初觸無邪餘法 皆善也。正禪五支者。若初觸觸身在緣名 覺。細心分別八觸及十眷屬名為觀。慶昔 未得而今得故名為喜。恬愉名為樂。寂然
名一心。毘曇二十三心數一時而發。取其強 者判為五支。五支悉是定體。體前方便如 上說。成論明五支前後相次而起。四支為方
便。一心支為定體。大集以第六默然心為 定體。有人言。五支在欲界第九心。或言在 欲界定前。此則非五支也。今辨覺觀俱禪
正就初禪判。那得爾耶。五支同起而有強 弱相翳取成就者以判五支。如一槌撞鐘 初麁中細之異。五支亦爾。初緣覺相盛。不 妨已有觀等四支。覺強觀未了覺息觀方
明。初已有喜觀息喜支成。初已有樂樂未 暢喜息則樂成。初已有一心四支所動。今 樂謝一心成。如初開寶藏覺是寶物。亦知 珍貴喜樂定想。但未知是何等寶。次分別
金銀別已領納生喜。喜故受樂安快一心。 如人飽食無所復須。亦如對五欲極睡。故 論云。如人得寶藏 (云云) 。若四禪同以一心
支為體。云何四異。今分初禪是覺觀家一 心。故有四別。若進二禪但呵覺觀。初禪即 壞別義轉明。若通者同用一心為體。釋五 支名義相等。具在修證 (云云)
。復次初動八觸 功德猶麁。若數數發則轉深利。品或言三或 言九。或無量品更互娛樂。功德叢鬧不得一 心。如恒奏妓。似多人客 譍 對一已。一已復
來。出散暫無。薄斂復現。若欲去之但呵覺 觀。初禪謝已即發中間單定。亦名轉寂心。 亦名退禪地。亦名篾屑心。於此單靜心中
既失下未發上。若生憂悔此心亦失。若不 悔者內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