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序[0141a05] 宗虛無者名教之道廢。遺文字者述作之義乖。古先梵皇乘時利見。聖賢道契德音莫違。尚假言詮寄諸結集。況時淹像季學鮮知幾。領會之賓十無一二。至有窮年默坐甘節於惛懵。白首論心遲回於半滿。人之多僻其若是乎。未階捫象各陳乳色。或謂即心是佛悟入之門。色不異空本末誰迹。將冥絕待章句何施。嗚呼大教陵夷若是。蓋由未辨文字之性離孰喻總持之功深。惟昔智者大師降生示世。誕敷玄德大拯橫流。咨覆簣於大思振絕維於龍猛。命家作古以中觀為師宗。立極建言以上乘為歸趣。爰付灌頂。頂公引而伸之。欽若弘持廣有記述。教門戶牖自此重明。繼之以法華威。威公宿植不愆于素。復次天宮威。威公敬承如水傳器。授之於左谿玄朗。朗公卓絕天機獨斷。相沿說釋遑恤我文。載揚於毘壇湛然。然公間生總角頴悟。左谿深相器異誓以傳燈。嘗言止觀二門乃統萬行。圓頓之設一以貫之。噫。纘承四世年將二百。魚魯斯訛不無同異。方將繹思津導玄流。遂廣斥邪疑旁薄今古。質而不野博而不繁。著輔行記凡十卷。備前聖廣略之旨允今人勝劣之機。豈唯錯綜所聞將以隱括所治。所治即行三多之妙運遽階。所聞唯解一真之玄覽斯[淴-心+目]。夫行有岐路則始終天隔。解無方隅亦淺深隨類。建言輔行以舉其全。故自遠方來詢疑請益。擊蒙發覆孜孜日夕。庶幾幽贊欽若傳弘。道之將行不孤運矣。咨予末學輕議上乘。其猶爝火增輝二曜。君山除饉男普門子敬序。時永泰首元興唐八葉之四載。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一之一
[0141b11] (濟行之教有宗信教堪輔行。顯教之行符理驗 行可傳弘。行何所弘非眾教不立。教何所輔 非妙行莫詮。乃漸以三聞全教行一轍。若
咨稟口決若審理要決若設徵決疑若取類決 擇若引廣決略若攝廣決正若決疏文勢若決 通觀道若案文判失若准部斷謬。攬斯眾旨 輒為首題。聊申所傳不遺先見) 。
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0141b19] 問曰。有何因緣輒集此記。答。事不獲已。 述此緣起凡有十意。一為知有師承非 任胸臆異師心故。二為曾師承者而棄根
本隨未見故。三為後代展轉隨生異解失 本依故。四為信宗好習餘方無師可承 稟故。五為義觀俱習好憑教者行解備故。 六為點示關節廣略起盡宗要文故。七為
建立師解使不淪墜益來世故。八為自 資觀解以防誤謬易尋討故。九為呈露 所解恐有迷忘求刪削故。十為隨順佛 旨運大悲心利他行故。此之一部前後三
本。其第一本二十卷成。并第二本十卷成者。 首並題為圓頓者是為異偏小及不定故。 其第二本即文初列竊念者是。其第三本題
意少異。具如後釋。初云止觀明靜者是。今 之所承即第三本。時人相傳多以第三而為 略本。以第二本號為廣本。一往觀之似有 廣略。尋討始末紙數乃齊。應以第三為
再治本不須云略。甞於聽次諮決所聞。 并尋經論思擇添助。非率胸臆謬有所述。 准釋經論。皆分三段。今文正說尚自未周。 信無第三流通明矣。唯開章前章安著序
可為序分。開章已去為正說分。舊第二本 將序及正合為十章。故文初云竊念述聞 共為十意。言竊念者謂私竊興念。序有五
意。一商略。二祖承。三辨差。四引證。五示處。 言述聞者謂記其所受。正說亦五意。一開 章。二生起。三分別。四料簡。五解釋。以將己
序及所聽聞合為十段意似未穩。故再治 定沒斯次第但成序正。又於序中唯發起 等無歸敬者。推功於師述記而已。若就大 師正說文中義開三段。則前六重以為序
分。正觀果報以為正宗。起教化他為流通 分。旨歸既是化息歸寂。非三所攝義似流 通。疏中約行尚對三學以為三分。今亦例 彼義開於三有何不可。今且依前二段為
正。於初序中加序所聞時處等事以為通 序。用舊祖承人法等事以為別序。即再治 定之正意也。不得復用商略等五。以為次 第而分再治時處等文。故再治定迴舊商
略以為圓證。故下用此商略文云。今依經 更明圓頓。言依經者正當引證證圓頓 竟。請證餘二。即設問云。餘三昧願聞誠證。
第二本中闕此問也。故第二本商略文云。略 引佛經粗彰圓意。故知商略不異引證。故 再治定沒商略名迴為引證。若將前本商 略等名次第屬對治定本文。則使止觀明靜
等文便為徒設。況將商略以對祖承深為 未可。是故須廢舊章次第。今再治定加通 序者欲類結集傳述所聞法體等五。故不 同舊商略居初。已述新舊有無次第。所以
改稱摩訶名者有二義故。一者為對俗兄 出小止觀。二者為存梵音兼含之富。故大 論云。言摩訶者名含三義。謂大多勝。依疏 四教釋比丘位則非今意。用此三名釋圓
三觀正當題旨。大是空義多是假義勝是 中義。是故改從兼含之名。以題一心三觀 之部。若爾。何異圓頓改從摩訶。答。圓頓之
名雖異偏漸。其言通總闕於含三。故改此 土單淺之音以存彼語多含之稱。以是應 知止觀二字無非摩訶。即是一心三止三觀 之止觀也。故知總攬一部以為首題。始自
大意終於旨歸無非摩訶之止觀也。是 則題名是總十章為別。於十章中則大意為 總餘八是別。故知總別自行因果化他能所 咸是摩訶妙定慧也。何者於總釋中發心修
行自行因也。次感大果自行果也。次裂大綱 化他能也。既有能化必有所被。文略舉能 以攝於所。能所事畢同入旨歸。於別釋中 始從釋名終至正觀自行因也。次果報章
自行果也。起教一章化他能也。所被義當化 他所也。後三大章其文闕略義意同前總中 後三。是故後文略而不說。初序分為二。於
通序中雖類集經通中五事既是私記。故 闕同聞。於中為六。初之四字述所聞體。止 觀二字正示聞體。明靜二字歎體德也。謂 止體靜觀體明也。始終十章正觀十法莫非
止觀體咸明靜。則通指一部以為所聞。如 法華經本門迹門無非妙法體咸真實。前代 未聞者明能聞人。反以他往顯成我聞述 己兼他語現及往。故云前代。今章安聞已
遠霑餘世後代可聞。所言代者雖義立三 十年今取代更為異世義。異世弘法世世 有之故云代也。自漢明夜夢洎乎陳朝。凡 諸著述當代盛行者溢目。預廁禪門衣鉢傳
授者盈耳。豈有不聞止觀二字。但未若天 台說此一部。定慧兼美義觀雙明。撮一代教 門攢法華經旨。成不思議十乘十境。待絕
滅絕寂照之行。前代未聞斯言有在。故南山 歎云。唯衡岳台崖雙弘禪慧。豈南山謟附 而虛授哉。智者二字即是教主。幼名光道亦
名王道。此從初生瑞相立名。法名智顗。顗 靜也。即出家後師為立號。從德為名故用 靜義。後授晉王菩薩戒品。因即為王立法
號云。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王曰。師 傳佛法燈稱為智者。今從後說故云智者。 大隋等者說教時也。諸經既多乃通云一時。
則該乎長短攝彼精麁。今唯一部故別指 大隋。隋受周禪。姓楊氏。本弘農華陰人也。 初從周太祖起義關西。位至大司空封隋
國公。諱堅。後即帝位因號隋國。隋字玉篇 加工者待過反。字本無走。唐祚既興謂隋 已走是故加之。開皇者年號也。皇大也。爾
雅云。皇者匡正也。極也。大也。壯盛貌也。荊 州等者即說處也。玉泉寺者。初梁太平二年 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萬眾。大師時
年十八。至襄州果願寺依乎舅氏而出家 焉。至陳太平三年時年二十。進受具足。依 慧曠律師通於律藏。至陳乾明元年始入 光州依思禪師稟受禪法。時年二十三。至
陳光太元年辭師入鄴。時年三十。至陳太 建七年初入天台。時年三十八。至太建九 年勅置修禪寺。至十三年帝請出鄴。至 陳貞明三年即隋開皇十一年。旋荊置寺以
答地恩。初名一音後改玉泉。泉色如玉因 以名焉。寺者。西方云僧伽藍此云眾園亦 通名精舍。此間方俗通以九司官舍曰寺。 謂有法度之處也。故以法度之稱以名精
舍。至十四年時年五十七。於彼玉泉而說 止觀。次重明分齊。初明時分齊。一夏者通 舉始終策修之限。開演稱讚故曰敷揚。二
時朝晡也。慈霔者慈心所說如霔大雨。若 以生法二緣說則有窮。以無緣慈心無依 倚恣樂說辨故曰不窮。位居五品乃是觀 行無緣慈也。霔者如大論第五評四法師偈
云。多聞辯慧巧言語美說諸法轉人心。自 不如法行不正譬如雲雷而無雨 (其一) 廣學 多聞有智慧訥口拙言無巧便。不能顯發 法寶藏譬如無雷而小雨
(其二) 不廣學問 無智慧不能說法無好行。是弊法師無慚 愧譬如小雲無雷雨 (其三) 多聞廣智巧言語 美說諸法轉人心。行法心正無所畏如大
雲雷霔洪雨 (其四) 偈意以多聞為雲說法如 雷慈行如雨。大師具三即第四法師。雖樂 說不窮者。辯有四種。謂義法辭樂說也。義
謂顯了諸法之義。法謂稱說法之名字。辭 謂能說名之語言。雖有此三必須樂說 說前三也。謂於一法中說一切法。於一字 中說一切字。於一語中說一切語。皆入實
相而無差謬。故知皆是樂說力也。雖是不 盡之辭亦語助也。雖復不窮夏終告息。纔 至見境法輪停轉者纔者僅得也。僅訖見境 時逼夏終。雖闕餘文行門非要。略中已具
足表期心。即大章第七開為十境。至第七 境餘不復宣。後三大章及餘三境託緣不 終。故傳中云。灌頂私記止觀十卷。方希再 聽畢其首尾。會智者涅槃鑽仰無所。餘文
雖略准上可知。增上慢者如禪境云。無所 知人得此謂為無生忍。四禪比丘謂為四 果。起絕言見鼠唧鳥空。如此等文其相非 一。後之兩境秖是兩教二乘三教菩薩。具在
體相攝法偏圓等文及諸境中可思議內。後 三大章亦准五略後之三略。其文雖闕於義 已足。故託夏末以為闕緣。信行圓乘於 茲罷唱故云法輪停轉。被行略周餘止不
說故云後分弗宣。弗者不也。然挹流尋源 下別序也。前言通者義通而文別。別語止觀 明靜等故。今別序者意別而存通。通語二 十三師等故。雖通別不同而亦不出師資
人法。故通序中止觀秖是師資所聞所說之 法。次舉能聞能說之人。次明聞說若時若 處。故舉通中所聞之法如香如流。令知大 覺如根如源。又此別者雖無餘部可望。師
資所承三部不同。頓對餘二故名為別。又 此所承與諸師異亦名為別。於中先明祖 承付法由漸。若不先指如來大聖無由列 於二十三祖。若不列於二十三祖無由指
於第十三師。若不指於第十三師。無由信 於衡崖台岳。故先譬其由如尋源討根。今之 止觀興于像末如流如香。金口梵音如根
如源。挹者斟酌也。詩云。惟北有斗不可挹 酒漿。酌其流須尋其濫觴。知其香須討 其根本。故大經云。聞其香氣則知其地當 有是藥。其藥真味停留在山猶如滿月。隨
其流處有種種名。真味實理也。眾名末教 也。滿月譬實理也。在山譬理在陰也。如來 依理隨機立名。像末四依弘宣佛化。受化 稟教須討根源。若迷於根源則增上濫乎
真證。若香流失緒則邪說混於大乘。由是 而知台衡慧文宗于龍樹。二十三聖繼踵堅 林。實有由也良可信也。論曰至次良者欲 明付法。汎引教驗有師無師。言無師者
如大論第二云。我行無師保志一無等侶。 積一行得佛自然通其道。增一第十五云。 阿若等五人問佛。師為是誰。佛答云。我亦 無師保亦復無等侶。獨等無過者冷而無
復溫。律文大同。那先經云。佛無師成道自 悟一切法法華云。佛智無師智。俗中太師太 傅太保皆師義也。次云有師。受莂等者。莂字
謂派莂亦分別。字書多作別字如瑞應云。 至于昔者定光佛興時。我為菩薩名曰儒 童乃至買華奉定光佛。散華供養華住空 中。佛知其意而讚歎言。汝無數劫所學清
淨。因記之曰。汝自是後九十一劫。劫號為 賢。汝當作佛名釋迦文。乃至身升虛空得 無生忍。論云無師經稱記莂。書言去復引
俗典亦具二義。生知如無師學成如記莂。 故論語云。生而知之者上。學而知之者次。 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
矣。良者善也長也。書雖不論久遠因果。今 且汎引相似之言以證二義於理無失。讀 此文者應以良字而為句末。世有不曉 句逗之人以良字為句頭甚為未隱。如
第二本下句頭復有然字。豈可讀彼第二 本云良然法門等耶。故不可用。然無師之 與記莂約事雖殊其理不二。在因必藉師 保果滿稱為獨悟。以此因果共為諸師所
承元祖。次法門浩妙至藍而青者。汎舉法 喻問上二途。人既分於事理因果。所證法 體亦分二耶。浩者水大貌。法既大妙為事為
理。為天真獨朗者問無師法為從藍而青者 問學成法。理非造作故曰天真。證智圓明 故云獨朗。由師染習故曰從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