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5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五之一唐毘陵沙門湛然述
[0277b10] ◎初釋正觀中先明來意。亦名結前生後。 於中初略次廣。初文結前。今依下生後。問。 前五略中有行有解有因有果。何故但云
六重是解。答。言大意者。冠於行解自他因 果。意既難顯還作行解因果等釋。非謂已 有行果等也。故大意是總。餘八是別。別 是別釋行解因果。如釋禪波羅蜜十章之
初。亦是大意。總別等意意亦如是。若復有 人依前五略。修行證果能利他等自是一 途。即如第三卷初記也。若論文意但屬於 解。於屬解中恐解不周。故須委明名體及
攝法等。方堪成下十境十乘。如大意中雖 云發心十種不同。及四三昧明行差別。但 列頭數辨相未足。是故都未涉於十境十 觀。方便望五稍似行始。若望正觀全未論
行。亦歷二十五法約事生解。方乃堪為 正修方便。是故前六皆屬於解。並憑教立故 云依修多羅。為簡偏麁故云妙解。又所憑 教不簡大小偏圓之別。以同共成一圓解
故。又修多羅之名。名該三藏。如達磨欝多 羅。云論本亦名修多羅故。又十二中非局 一部。始終通名修多羅故。故前所引若論
若律若大若小。共成妙解。故今通指云修多 羅。言生後者。用前諸解方堪進行。如釋 名中先待次絕。絕秖是開通德會異共成絕
義。顯體四段並先偏後圓。以為待絕。體為 所詮。名既開顯體亦隨名。用所開體遍攝 諸法。法相難明仍分六義。遍於事理因果
自他。一一並通界內界外。還以六義展轉 相收。復以五門判所攝法。方曉體內所攝 互融。復了融中實權不濫。更以權實四章
互顯。圓解稍利。復以此解導於方便。事理 融即乃名妙解。依此妙解以立正行。如此 解行取於妙理。尚猶難當。況欲偏指部內 一文。何由可階圓真妙位。當知未見融
通之意。故須善曉前諸大章鉤鎖冠帶。收 攝文旨攬入一心。仍須十法和合成乘。一 一調停境境研覈。借使未悟可為妙因。如 諸聲聞位登極果。方等彈斥般若被加。來
至法華三請四止。猶須廣略五佛開權。法譬 因緣慇懃鄭重。仍有未了來至涅槃。豈有 末代鈍根潛指一句。能辨佛乘。必隨句妙
通。若非六根應是五品。故觀心論云。能答 問者許是五品。是則自心妙達何待他文。 若讀文尚迷請不自舉。故前六重皆是妙解。 故一一文中並以次第顯不次第及開權
等。唯隨自意中略語觀心十界三諦者。正 意秖令一心權實而修妙觀。故云依解立 行。膏明下廣明來意中。先明人法之得。於 中先明自行得者。並以正觀妙行對前六
章妙解。初譬解行相資。膏堪續明以譬觀 行。明能然膏以譬觀解。目能導足以譬止 解。足能達目以譬止行。雙舉二喻同喻二 法。相之與更賴之與資。綺文互異意必相
通。賴藉也。資益也。故知無前六章行無由 備。行解下因行障生明障生所以。三障等 者。通束十境以為三四。具如下九雙七隻
中說。由觀陰故諸境互生。障於止觀令不 明靜。文從語便隔字為對。謂重昏翳明明 即觀也。巨散動定定即止也。重字平上二音
並通。頓昧從平深厚從上。巨大也。大無二 聲義亦通兩。數起與厚俱得名大。謂魔障 頻來來輒深重。又從對便置魔障名作昏
散說。昏散是能障。重巨是障相。翳動是障 用。定明是所障。所障雖本有定明習猶微。 能障無始習故昏散力盛。不可等者觀魔障
體性。若魔障起必妨觀墮惡。今欲設觀令 勿隨勿畏。畏則一向妨於正修。隨則仍須 甄簡進否。若障起時並牽為惡。則盡向惡 道。障不純惡故墮惡道。約多分說。如煩
惱病等七境起時。隨之並皆墮於生死。後兩 起時墮於方便。但後二境在初心中。及前七 境本是流轉。並有牽入惡道之義。故云多
分屬於流轉。又須分別病是無記或生善 惡。煩惱一向增長於惡。業中蔽度自分善 惡。魔亦令人墮善墮惡。禪雖鈍善起謗故 惡。依見造行亦有善惡。慢一向惡。是故惡
邊則牽之墮惡。善邊則牽之墮善。若約理 觀論善惡者。則後二境亦名為惡。何況前 七。故淨名中須菩提章。斥三無為為三惡
道。是以畏邊則同。同妨正修。隨邊則異惡道 義別。當以下正明設觀。不以畏故能至菩 提。雖定明昏散體俱本有。二無二體體一
名殊。故昏散之名名無實體。還以寂照而 為其性。故知昏散其根雖盛。當修寂照 以達昏散。照此昏體一觀而三。名即昏而 朗。寂此散體三止而一。名即散而寂。此即
寂照病等九境。成不思議止觀大綱也。如 猪下為依解起行立譬。譬向寂照之止觀 也。上二譬止下二譬觀。謂動散倍增彌益
止寂。昏暗彌盛倍益觀明。傳聞絕塵解云。猪 揩譬止解。眾流譬止行。薪熾譬觀解。風益 譬觀行。一往似得仍乖文旨。前以膏明譬
解行竟。此但譬行即昏即散而照而寂。但 依二譬各對止觀。此解為正。猪揩等譬止 行者。大論三十釋忍度中云。若人加惡如 猪揩金山。金體益真今譬安忍三障四魔
轉增其寂。眾流等者如大經云。眾流入海 失本名字。萬流咸會體無增損。九境彌趣止 體無虧。止寂於動動增於寂。故以猪流而
譬於動。復以金海而譬於寂。所以猪彌多 而金體不變。流彌趣而海性無增。薪熾等。 譬觀行者多薪益猛。猛不擇薪。魔障益
明。明不選境。風益求羅者。大論第七釋佛 放光中。問。足下乃至肉髻。一一皆放六萬 億光。此猶可數。以此光照三千國土尚不
可滿。何況十方。答。身光是諸光之本。從本 流出無量光明。如迦羅求羅蟲。其身微細 得風轉大。乃至亦能吞噉一切。光亦如是
得可度機。轉增無限。今亦如是。觀力未成 所照未暢。觸境成照其用轉明。諸法生故 般若生。乃至非生非不生。故借求羅以喻
能所。觀照於闇。闇增於明。故以薪風而譬 於暗。復以蟲火而譬於明。所以薪唯多而 火相逾盛。風唯猛而蟲身越大。此金剛下明
觀成互益。初文且譬行解功深。金剛等者歎 解功深。止觀解成割三惑陣。牢彊等者歎行 德遠。止觀行積越二死野。文選甘泉賦云。
覽道德之精剛。剛即金石中堅也。陣陳也。 謂布列也。太公六韜中有天地人雲鳥等 陣也。今金剛觀無陣不破。既三惑俱摧。如
五陣咸敗。郭外曰郊。郊外曰野。郭如三百。 郊如四百。野如五百。故破二死過於五百。 名為越野。若至初住行雖未極。且以中
行破彼同居方便二死。理雖無差然解藉 行滿。得金剛名能割三惑。行藉解進。得 牢彊稱能越二死。且寄隨事得名不一。文 雖各說意實互資。慧淨下明互資相。慧止
觀解也。行止觀行也。行得於解則行不惑。 解得於行則解有剋。故云慧淨於行行進 於慧。照潤下續舉四譬以譬相資。解如日 照行如雨潤。照潤均等萬物可成。行解無
偏眾德可備。解如商主導行若商人達。有 導有達寶所可期。行解具足實相非遠。解 淨於行行則無瑕義之如瑩。行嚴於解解 則可喜義之如飾。彼此互資故云交絡。一
體下重以此譬譬前三譬。雖曰互嚴不二 而二。恐疑行解如照潤等。猶是異體。故約 一實而論行解。互相匠導還顯於實。如體 二手秖是一體不二而二。還能淨體二而不
二。非但下明化他得。妙行既滿起教益他。 故云非但自行而已。即初住位。又精通下即 是起教。拓廣也。大也。遮謂遮止即如四魔。
障謂障礙即如三障。三四皆實具如後說。 啟開也。此約下根真出假位。中上不爾如 第六卷。自匠等者。匠者成物也。器之工師
也。明自他功成。若行解不周自他咸失。故 大師與吉藏書云。若有解無行不能伏 物。有行無解外闕化他。人師等者歎也。行 解具備堪為人師。是國之寶。後漢靈帝崩
後。獻帝時有牟子深信佛宗。譏斥莊老著 論三卷三十七篇。第二十一救沙門譚是 非中。立問云。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又云。大辯若訥。又曰。君子恥言過行。設 沙門知至道何不坐而行之。空譚是非 虛論曲直。豈非德行之賊耶。答。老亦有 言。如其不言吾何述焉。知而不言不可也。
不知不言愚人也。能言不能行國之師也。 能行不能言國之用也。能行能言國之寶也。 三品之內唯不能言不能行。為國之賊。
今云自匠匠他。故云國寶。牟子又云。懷金 不現人。誰知其內有瑋寶。披繡不出戶。 孰知其內有文彩。馬伏櫪而不食則駑與 良同群。士含音而不譚則愚與智不分。今
之俗士智無髦俊。而欲不言辭。不說一夫 而自若大辯。若斯之徒坐而得道者。如無 目欲視無耳欲聽。豈不難乎。故今自行滿 須以教利人。譬能說行堪為國寶。如春秋
中齊威王二十四年。魏王問齊王曰王之有 寶乎。答。無。魏王曰。寡人國雖爾乃有徑 寸之珠十枚。照車前後各十二乘。何以萬
乘之國而無寶乎。威王曰。寡人之謂寶與 王寶異。有臣如檀子等。各守一隅則使楚 趙燕等不敢輒前。若守寇盜則路不拾遺。 以此為將則照千里。豈直十二乘車耶。魏
王慚而去。此即能說能行之國寶也。而復下 正明以佛乘為施。即能化之心。問。圓頓學 者元習無緣。豈至初住方云學佛。答。仰 慕極位云學佛耳。又策勵中下令如行
說。如來亦以所證利人。故勸說證以益於 他。即是下譬也。若以權法化人法門雖開 不名傾藏。今於一心開利物門。傾祕密 藏示真實珠。心既不窮藏亦無量。藏既無
量珠則無邊。含一切法故名為藏。理體無 缺譬之以珠。是則開示眾生本有覺藏。非 餘外來。此珠等者。次重寄譬以歎體用。先
總約珠以歎於體。次別約譬以歎於用。初 文者此珠可譬妙體之內。行解因果一切具 足。放光譬慧。雨寶譬定。慧即智德。定即斷
德。即定慧體也。此之二德即是自利利他二 德。智即自利。斷即利他。此之自他二而不 二。以此三德為他說之。今歎所說云此
珠等也。照暗等者歎用也。言照暗者光之 力也。破他無明之暗。言豐乏者雨之力也。 豐彼法財之乏。言朗夜者轉釋照暗。言濟 窮者轉釋豐乏。展轉相生以下釋上定慧
相即。破惑具德智斷俱時。馳二輪下譬功 成有至也。二輪遠運譬定慧橫周。兩翅高升 譬定慧竪極。翥者鼓翅飛也。故雪山大士 被帝釋試之。看其堪任荷負菩提重擔以
不。如車有二輪則能運載。鳥有二翅堪任 飛升。雖見持戒未知其人有深智不。經 中本譬乘戒具足。今借以譬定慧同時。玉潤 等者譬止觀行成功能外彰。玉潤譬止德碧
鮮譬觀德。劉子云。山抱玉而草木潤焉。川 著珠而岸不枯焉。淮南子亦云。泉有珠岸 不枯。碧者。山海經云。高山多青碧。郭璞云。
碧者玉也。說文云。青者美色也。鮮者好色也。 亦如松竹冬色青青。並色鮮之貌。有人云。 止觀解行如玉潤碧鮮。此未善文旨。此中
意云。由前行解止觀成就。功能外彰自他俱 益。若還秖作行解釋者。文何煩雜。香城下 明法恩難報。既行解成就知荷佛恩深。如
投身粉骨未足酬德。香城者。以波崙菩 薩修見無竭出髓賣身。亦如雪山童子見 於羅剎投身酬偈。其癡鈍等者。次明自他 之失。並闕前妙解妙行故也。初明自行失
者明無信故。又如法華云。諸子於後飲他 毒藥失本心故。飲他見思之毒五濁障重 故云深入。以毒深故失菩提心。以無信故 如象無鉤。既無信鉤故聽不能解。故大經
二十三云。譬如醉象狂逸暴惡多欲殺害。 有調象師以大鐵鉤。鉤搨其鼻。即時調順 惡心都息。眾生亦爾。以煩惱故多造眾惡。 諸大菩薩以佛法鉤搨之。令聞法者因之
而住。以是義故聽法因緣近大涅槃。當知 宿世有聞法鉤。故令此生聽則可解。乏智 慧眼等者。轉釋無解。故大品云。須以智慧
眼觀知諸法實。故知凡夫生盲二乘眇目。外 聽不解由內無智眼。無智眼故聞亦不 別。舉身等者並譬無行。無行故不能斷 惑故云不前。痺濕病也。及癩並譬不覺不
解故不知。宿謗大乘故行解全闕餘殃尚 積名大罪人。為是等說還增謗罪則有損 無益。經云。若但讚佛乘眾生沒在苦。故云 何勞為說。設下縱釋。設謂假設借使厭世
不能求大。故經云。非我傭力得物之處。攀 附等者舉類證釋。厭大習小如棄根本 而附枝葉。故大品云。棄深般若波羅蜜如 捨根本。而習二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