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之一
毘陵沙門湛然

[0389a05] 煩惱自此以下六境 境外煩惱乃至四弘 是故尋常煩惱
發心今文 讀者行者分別三障
現在三障三障大經第十 菩薩摩訶薩種智眾生 煩惱障所謂三毒
業障五無間三惡道誹謗 正法一闡提故知名為來意
前生觀察下生 來意有法上方便中欲棄 陰入
煩惱 五塵行者貪欲 是故但是 應須捨棄
方便正用陰入 無記 未名煩惱一心文中 但是善惡陰入
是以煩惱 方名 故云起重
如觀 宿故云 赫然下次 難易陰入煩惱
難易陰入陰入 尋常何者三法辯難 明相 煩惱是故
是故 天魔難提 女人便隱形
助緣煩惱 外緣譬如 流水 [-+]
漣漪風行流水成文 風行急流 [-+] 漣漪。 [-+]
水大 煩惱師子 不下非唯
第五卷云隨之 相者釋名中有 三毒心神
煩惱 見思一往中有 凡夫即是
故云推理乃至自大 其一 名為
螳蜋說文 何況底下 使凡夫有利何嘗
中有外道 瞋恚 次第何故名為須陀洹 斷見利鈍
宿所有煩惱 我見使初果 凡夫共有在身無漏見諦 不同
外道未見禪定 使未曾見惑見惑現行不同所有見惑是故不以八十八使見惑為例八十
使利鈍見惑 起見屬於 學人舉例得意
得意 八十八使 使下次 中有斷見
中有名為毘曇 使 使
故云思惟如是 開合三毒不出 三毒三毒 開合三毒不同四分
唯有無記善惡 不同 無記師子散心
毘曇人意毘曇 四分四分 有相故云無知 在於若爾四分
無知相應何不獨立 正解
不同重者即為 亦復如是應知 毘曇大品以為不然 大品經超越三昧滅定散心
凡夫所有三毒如何羅漢勝定 煩惱四分自行
法華分別 二十見思 未熟二十破見 無礙一解脫思惟無礙
合為二十二道中斷二十 上分二十使斷見 二十得數
二義二十若爾釋疑疑云五百羅漢豈非 婆沙種種分別釋疑五百
一門入道分別羅漢 使是故 五百廣演分別不為羅漢 未必種種分別復次
是故 思議不思議四分 四分今文不暇
利鈍利鈍
利鈍四分 四分界外四分 開合界內但是界內 相關思議不思議
不同相關即是不明相關通惑枝葉本本根本相關而已
不思議通惑 眼病空見 空空第一 止觀發心中說故知思議不思議
界內通惑 思議 通惑二義
因緣後說 四句 四句境相離合
內心 故知陰入 因緣熏習相續
惡行行為十軍 修道三復又名 有法道品 陰入順流沿
修道現在復發宿逆流 二十五有四惡趣 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那含崔嵬 高起
() 是故 業相 起名成就品位不成名為不立
無水 莊子文選 連山風起
縱身一心由此 行船破壞決斷正身 煩惱涅槃
十軍大論四魔問曰何處 煩惱雜寶藏經佛說偈語

  憂愁第二
饑渴第三  渴愛第四
第五睡眠  怖畏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利養  虛誑名聞
第十自高  輕慢出家人
諸天世間人  無能
智慧力  摧伏
  不到

[0391a06] 煩惱以此十軍行人出界屬下魔境是故 雖是煩惱煩惱十軍
魔軍業力 吸水大論第七五百
賈客摩竭魚開口 船師樓上何所答言 大白水流大坑船師
白山 我曹中人 中有優婆塞眾人吾等
稱佛名字無上苦厄眾人 一心南無佛先世受五戒 宿命智名字即自悔便合口 人命摩竭吸水水流
散善不能不可以寂照止觀稱佛 明治大小治法
大小初文 處所 對治四分道一在下 對治
助道更加一種 四分句數多少可知 對治十二下文十法第七 對治文中不淨上第
中說首選長者假想如下 中說以此為慈心 轉而不淨
即此不淨名為不淨觀父母
因緣 慧思無邊癡心 沈沒思惟以為對治無邊 六十二未來四句
不能出世無漏法緣於散亂便十二名為可知大乘 對等第一義阿伽
明治 對治在下第七 第一義名為阿伽大乘
上文意中貪欲 失意意中師資 小乘多用大論
多用悉檀三藏 通論大小故且 陰入中意如是 無用第一義空無
中等正宗無生第一義如夢 能所止觀從此 觀法
異名十法思議 無慚使 失禮人種
非但欲境慳貪 山海經廣雅
有毒綠色 殺人
爾雅婿名為名為周禮 (調) 撙節
有禮君子恭敬撙節鄙人 難陀欲心 初禪難陀尚未出色
乃至略舉 不思議經意
略明淨名不斷不住不斷初文淨名 無行不斷三明無明 無明不同二乘無明起小三明
不斷八解脫繫縛繫縛不同二乘貪愛起小 諸法具足是故不同凡夫二乘道中
菩薩不住不斷所以者何釋經四句 初四釋經
經本不思議菩薩 不思議 第一第二
不斷煩惱即是第三第四 凡夫凡夫 諍訟
字林性行調馴 () 二乘下次阿羅漢三界
調調不同大乘不生不生 調通惑通惑處分 調調正名調
淨名迦葉 諸菩薩不思議我等 敗種菩薩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淤泥 故知涅槃高原不生菩薩大悲 生死菩薩利他在生
生死大同菩薩身 菩薩菩薩三輪 大論大醫王經教藥方
病人故知方名菩薩化生 眾生種種煩惱不肯菩薩菩薩爾時猶如醫治鬼病病者 爾時病者瞋恚人為
使菩薩諸眾生煩惱 驅使 摩訶薩斷惑入空不住必應 利益眾生淤泥不能
不能不著滅道 菩薩正意不思議 不思議菩薩二邊 真常中道前引淨名初文
菩薩自在不斷煩惱 不住第三第四 第三第四第四
第三第四 末代 太過大經第十善男子譬如
念言 即便 即便收拾 酥油乳酪隨時寧可
世尊假使天無上甘露不生 一闡提末代 如是不斷以為雙非雙非 以為無礙便二邊無礙
調伏法甘味調伏 菩薩雙非 二邊無窮故知 如來方便不住調生死不住
觀察不住調故知二種 第四調調雙非 非法故知即是 第三無礙
太過 不識或是假設大論十八田舍
不識見人種種之中 他人何故答曰 便
便滿口傷口何故籌量 多少云何全食
解脫門不行功德得空 善根解空三昧 違背般若力般若 邪見九十九譬如有人
太過不行五度般若 邪見不能增進一切善法 五度和合功德具足義味方名無礙 雙非失意
無礙非但諸法 常住 引證無行大經 行人
第四第二不住調 調中道中道第二 是故北方北方 四句文中結成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中觀 一切經 初心貪欲是故 相違爾後無礙周家
意中宇文第四 調調 中觀貪欲調調 無益放心調人執
不住調調調調調不住雙非 第四無礙淨名無行
如是總結四句第二 故云調是故不思議 攝一切法不思議
四句何以不住四句 可解次第三句不住亦即中道雙非即是中道
不住雙非雙非不住總而言之是非一二一二 不住四句不住四句 不住初二兩句
四句不住四句便明相不住 四句調伏 調伏雙非第三第四
不住第三第四兩句 不住不住 不住中道
中道不住中道 不住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初二不住
不住故作通論中道體用
初二貪欲即是 即是法界何以法界 貪欲一切法其所 隨宜隨順方便
得名自在故知 說不出如是 不住得失
得中 不住得益云何文中須蜜 第二四句 一句調乃至
一一句不思議是故 不住調無不得益 下次大論第七二度
方舟聲聞 文殊白佛無量劫佛號師子音 諸眾生十萬那由他三乘
化人寶樹不生不滅聞者得道諸菩薩無生法忍陀羅尼三昧 道者不可稱涅槃音聲
比丘喜根名勝喜根 不捨世法不分善法喜根 聰明深義少欲持戒
頭陀諸法實相弟子婬欲 即是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眾人 無瞋無悔得無生忍不動
持戒頭陀四禪弟子鈍根 異時喜根弟子持戒頭陀 閑靜喜根邪見 婬怒癡無所罣礙行人清淨
弟子得法意言大德婬欲 法名何等煩惱煩惱不外在內
在外居士如此煩惱 十方不可得不生 云何煩惱聞已 不能喜根
邪見音聲陀羅尼 便便 居士精舍 諸比丘喜根諸人邪見
淫欲無礙喜根念言人大惡業 深法後世眾僧一時 淫欲即是亦復七十
三萬天子得無生忍八千聲聞 意即身陷地獄千萬億 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誹謗無量 佛法出家
捨戒如是 無量沙門不捨暗鈍喜根菩薩東方十萬佛剎作佛
佛號日月爾時意即我身 文殊白佛三乘道者 瞋恚文殊何等
世世利根 根本諸法菩薩第一 得益居士聞喜得無
生忍得益得益不出 不下自行 法身體用
若一不思議 暗中理性暗中 智障中有中道
智光明明不二不可思議 初文大經第三三寶常住 譬如三寶
迦葉暗中無有佛言 無有肉眼所能
三寶歸依迦葉 應有三寶歸依 三寶歸依 光明光明
是故肉眼所能無明 中有法性所能煩惱 不思議所能
即是法性故知不二是故名為 不思議智障明明中有二智 無明故知明體不二
名為不思議如下智障 智障無明如是明暗 何以
明體智障即是 無明不來二智 無明故云二智能破二惑
明暗 不二宛然 不受重顯行相
不受四句 無明理性諸法 十二因緣根塵三藏通教
世智智常不同二智 智障 智光不二煩惱以為總結
煩惱大智無明方名不來上等不異無明如是觀時下二明發心煩惱以為 明暗弘誓
即是四諦四弘故云 滿下次安心次第 止觀善巧安心
五百十二一心成就 三假無明法性但是空中 下次
正當相通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

毘陵沙門湛然

[0394c05] ◎下次道品便 下次對治來意 不暇貪欲十二
所指即此四分 釋文九想 背捨自身勝處
自身十方依正是故 貪欲違法 眾生己親 觀心諸法眾生乃至
涅槃不可得戲論諸法 淨名 戲論求法 二乘戲論
觀法無權無實名字二世 第七一念一剎那 善惡成名一念三世二世
一念皆是無常無性法界次第名義俱舍婆沙 十二因緣一者剎那二者
分位四者三世因緣 二世 因緣大論佛說因緣甚為難解云何
因緣 道者邪見名為 唧唧
生死即是涅槃空空 空三昧所以 內外安忍
譬如下去十法大車豈可 不信法華名下一切 不出 煩惱觀法異名
即是法界非道乃至不斷 入涅槃即是異名廣說 異名總有三十六初三十六 涅槃涅槃即是解脫淨名
煩惱入涅槃一句三十六 大論大論如法觀佛般若 涅槃一相其實無有不異 不異解脫
三十六一種根本 即是出入作根根本 涅槃十六列出根本 根本四句四十
何故根本四句所生各別 但是開合即是出入 根本出入
不斷不斷根本 四句相者更加第三第四第三第四三十 六四不同根本不須
根本十六故知 三十二根本十六 即是四句
略釋分明 四句凡夫具縛名為不斷第二四句
名為不斷第二四句 不斷一者法名 不斷二者既是學人不斷
未盡分得有餘名為無學 理體雙非得名第三
四句第一句不得 不斷 名為未盡
三句可知第四四句第四 第二四句 在於入空 十六凡夫外道第一四句
初四空觀十六 假名 入空正在
別圓問答料簡 十六初四根本
根本四句第一四句 第三中根菩薩 不出假名
斷見方能 第二四句鹿苑無學入涅槃以至方等般若
二乘第三四句兼用不斷入空不出假名
正用三藏二乘 第三中有故云 不斷二乘故云不出第四四句
即是雙非真理 但是三句 菩薩
真理上根緣理第三 第四第二問答料簡 法意通通三教 四門分別四門文中
所以 入空別圓意義 但是界外中道不思議
以此為別圓四門一一四門 相貌不無中根 四句別圓四門四門
不斷界外性空當空 亦復界外 斷惑既有有門有所
第三兼用第四 次於一一四門開成十六一一 隨順十六十六空門
名為不斷世界無生 不斷為人中善既已對治
治病不對病故名為第一義理性不當三門 一一四門十六
十六具足 中說根本 有空不同 對於不斷二教
不同必然 第三二義第四 雙非分析 三德涅槃起用
不斷 一門既然三門 四門但是 別圓通通出入
不能三十 般若涅槃般若
大品照明舍利弗云何 般若波羅蜜佛言不生般若乃至 一切種智不生般若諸法
三十六色心 以至種智經意不可 諸法般若三智 三諦諸法異義
諸法煩惱般若涅槃涅槃 般若諸法稱為 異義不同名為
般若諸法十六前來 十六次第 煩惱涅槃出入入空 諸法
不生四教是故三十六料簡別圓般若 三智一切智
即是三智宛然不須是故 料簡煩惱涅槃 出入般若
是故三智煩惱一向 顯露是故論斷不斷入空 般若顯露不定 境智不同根本開合可知
十六十六 二義不思議
宿二義不論 二智通通三藏菩薩別圓
接通通通三藏不通 別圓四處 二乘真俗三藏菩薩
是故諸位 高下實有 境智自在
妙智境相照相圓教
十法是故十法異名般若既然 亦復如是不復 三十六前引問答
觀佛法身法身涅槃般若 煩惱諸法得名 中正法身
相望三十六異義分別 第二三般若三身境智 使 分別
三十六出於化身對法 出入 三身法身三從
化身應身 即是即是開權 不可思議無非法界無妨
云何自說法身不是既然 化緣豈可 三十六感應應報
即是報身 報身受用不同是故今文 冥合一相是故

[0396c28] ○病患 意中初文略明權實四大鴟梟
金光 明文父母不孝器重
無人水草可以主宰 聚集若一違反大經 十一害人四大害人
三惡四大相違名為害人 器重可知四國 四大和合金光明
便業力機關假偽地水火風 殘害猶如四大
各異心識躁動 諸佛問訊以上鄭玄以下
同輩漢書 法華中分侍者問訊釋迦
大論廣解問訊同人 二義下次分權偃臥 即如淨名方丈國王長者
大臣人民問疾說法凡俗弟子品 菩薩品文殊如來 自問居士何所
云何淨名因為廣說 三觀調伏四教廣說 淨名聲聞是故
歡聲若爾下文菩薩何以 菩薩經家古人淨名經
折挫聲聞褒揚菩薩失意 小彈歎大褒圓八字得失三觀折伏 大經文中滅度
法身純陀文殊 往復第五卷云聲聞 弟子毘伽羅論如來無有 變易如來無常云何
墮落文中處處研覈問答佛性 無由 不滅迦葉如來
往昔無量萬億菩薩行常行 愛語利益眾生苦惱病者種種 醫藥緣於自言有病世尊世人有病臥不安飲食教誡家屬
修治產業何故如來默然弟子 聲聞尸羅解脫 大乘經何故不以無量方便
大迦葉人中象王不退菩提 不治比丘云何默然 廣說 (云云) 。如來四大無不和適
具足迦葉十四力士 那羅延十住是故 如來成道道場
十力嬰兒如來放大 光明種種神變迦葉往昔 無邊那由他千萬病根 諸眾生不知大乘方等密語便
如來實有如是說迦葉 請問三惑 眾生未盡大菩薩
示現如是權實 並非 凡夫四大煩惱四大
增損金光明經 利根來意陰入
安忍十信不須至此安忍不須安於 煩惱病患病患前已
第三鈍根病重 重重觀行大樹巨石非一 穿
未必 阿含四法退阿羅漢果 諫諍營事
初文即世為人三學 善意倒下即是 顯得復次
對治第一義 相中略明所以 不須不須
向上略明 血氣所行醫道 治法四時
相者四季 五行相生相剋略明 名為大拇指
名為寸口名為 命根吹毛
連珠連珠帶鉤 薄弱張弓 阿阿
文中
今文相者相生 大性輕浮
尖銳水性滴瀝 過分致病衰弱故而 五行可知無光
成病枝葉枯燥 無光失色成病
金主而今肺病 無力 不平
五行 治法在下治法今文略明 便不復 呼吸出氣
字體冷氣 出氣。 [*] [*] 全無 呼吸
牙齒 調停出聲使五音 [*] [*] 五行對
並用治本所以 歸本收取可知
應作黑色 第一五色 今文次第
病因緣中鬼病隨便 色籠 六神 守一六根
根本五根經律異相 國王令人師子 [*] 。不得 處處求覓師子 [*]
中道六根六神故知師子 [*] 師子 [*]
[*] 。 師子 [*] 。 師子 [*] 。
羅漢遇見 [*] 以至。 [*] [*] 師子
[*] 羅漢大王 文本 最為
有情病因緣中 成病博物志雜食 妖邪多身
不可過度病從口入 禍從口出君子慎言飲食 大論二十六
十想譬如釀酒 尿 變為骨髓 名為身根乃至
以資為生不能 調食法五味 增損可見坐禪成病 不正怠慢
相違 四下 成病 止觀過分
調五塵五行 相生相剋一一應須 相生相剋初五白虎通
東方句芒 太歲青龍其日 甲乙南方炎帝
熒惑朱雀音徵丙丁西方太白白虎
北方顓頊 星辰玄武 中央黃帝后土
鎮星黃龍五行世法中說五聲五行五音呼喚語言
四大西方 大集經 博物志
嬰兒 蒼頡 男女釋名初生嬰兒胸前乳養
國王第二本無合手張華李子不肯 走避乘馬
中有問言何不隱去針灸何須隱去 須臾便
鬼叫本草 病人有病行者邪念 清信士五戒精進
衰老爾時山中梵志 田家不暇 起尸使
山中羅漢往詣田家語言 三自歸眾生安隱沙門後主通曉念佛誦戒
慈心無能鬼神法人 即便不可 使梵志羅漢 不見田家悟道梵志
田家專注念佛一門 不得便此等可比誦戒 正是觀音經本人 太公龍神不以暴風疾雨
佛法正念 邪念醯羅 文中五色
鬼病有病行者 邪念 五根
持戒宿業 然後之中觀心 明治同異不可 失宜
舊疾正用 調腸胃
以資氣息俗名 丹田可知
調分屬太陰 明徹
此等親承 智者大師是故 皇帝五行相生相剋匡正 天地水生
相生水下不行 () 五行借此
名為肝病故知不必 心病四大即是 水性
略明 大病正體 平常
安息平常坐禪 治病 言依假想十二 假想使
故知皆是假想 亦復如是假想 一本高麗假想
須臾穿 針法應作
第一癥結 金針使對過如是數數 不休癥結便 耿耿然後他人
耿耿他人答言 猶在金針 第一 灌注遍身勞損
雜阿含七十二 末代鈍根其一給孤 比丘五月三昧瑠璃
五百釋子 霹靂釋子比丘 發狂 閉門比丘舍利弗
哀愍釋子身子阿難 白佛釋子五事發狂惡名利養
云何因為阿蘭若比丘七十二 惡聲內心四百 病脈心急一時動亂風力一時
頗梨己身 摩尼
流出醍醐耳根使不受 不動搖重金 行者金剛行者 金剛山四面圍繞一一山中
七佛四念處爾時寂然 佛教修習第一 有益三昧 成病三昧
三昧大水 第一
因而他人 以下 壁畫酒杯
如是阿含舍衛長者使役汲水 野外端正
自縊之謂為己便大家端正如此使田園 歸家寶帳大家
以前云何大家不見 不信 大家先知泉水
慚愧觀心南嶽大師滿 方術用世
第一畏怖用心 單薄風寒 節節流水停住胸中 治法
(云云) 。 第一向北北斗 自知 向陽令人牙痛不差
還本大指五指 大指中指 無名指小指 ()
如法因緣 今文對治出入息口令痛打五十止痛
手打一二 損益病重 病重
觀法

[0400c09] 世間

[0400c11] 奇人廣雅高等匠伯 伯牙 不可中心
伯牙巍巍 洋洋故知 治法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

毘陵沙門湛然

[0400c23] ◎十法中有 乃至駱駝舍利 放光
三昧調 不差一者道力二者治法 不惜身命大師
知命 相師張果大師 方等見天六十五一行方等十五年壽
張果張果非一 兩百如此為何 便行法故知
帝釋舉例 帝釋行道道場 小鬼故知道場
同名 同生名為天神自然
守則 以後道場大論精進第十六釋迦先世
賈客險難中有羅剎 右手 不可如是次第粘著
何等休息 不休精進力要不 退生歡喜膽力極大
語言精進不休息行者 善法初中後身心不懈亦復如是 止觀思議應有文中地獄病故諂誑
眷屬將養畜生界 文中乃是總之 因果猜忌善心
修羅界善心為人 十善天界怖畏生死聲聞界 毘曇婆沙比丘諸比丘
陀摩比丘問訊不差猶如 壯士兩手 頭痛亦復如是 腹痛亦復如是
著火上火亦復如是 諸比丘諸事諸比丘 語言佛說五受陰觀察非我
非我答言陀摩五陰阿羅漢果如是 漏盡平復一中均頭比丘
如來諸比丘問言 七覺意比丘 佛言要不七覺比丘
緣覺界 分為 三從 十二支
不得結成佛界 以至名色 名色以至於
初文緣生 無自性無自性初文 五行初文
如是下次 無自性 四大四大
像貌受性 如火去來 四心展轉相生無自性 現識下次
亦復不得如是 不得總結十二支故云不得
名為不得十界是故 三藏出聲通教緣覺三藏 菩薩以下願行初六
持戒破戒心志瞋恚 精進懈怠精進 補助正道災難
既有正念故云 智慧愚癡 四弘六度
安忍 正意覺悟無常 菩薩可見菩薩界
發心智願各異利物 菩薩二乘 可知十界思議
別教佛界初地初地 證道菩薩別教 始終第二料簡 不思議第三治病
菩提樹神過去名曰 長者名曰醫方病苦有子名流國內災變
思惟年邁不能城邑 聚落便醫方得了 方術城邑如是醫師醫師方藥療治一切一切眾生
治病 即是 思議下次有無 眾生病苦深重長者
平復今文 無明如是發心乃至故云如是
五品一切下次發心 文明發心次第三觀一一 調慈悲現生
現生得益如是結成 人為弘誓淨名常寂光故知
菩薩一切皆然文殊淨名 不思議若非文殊道力 承旨問疾如來無量
居士病因 生病眾生病愈 菩薩發菩提心大悲
發心眾生無始因果 無始是故菩薩念念故知 發心菩薩一切眾生
諸眾生悉皆有病一切眾生菩薩眾生病愈菩薩眾生 能化方丈皆是
成道 第一 前因興起行經
舍利弗久遠大城 有病力士剎利婆羅門 共相婆羅門剎利
剎利便不盡 婆羅門 相撲婆羅門剎利 如是剎利
便不用便 左手甘蔗眾人然後撲地
歡喜十萬舍利弗剎利力士 我身婆羅門調達 力士由是地獄燒煮 成佛緣故
法門以利於大經 即是法身度眾生利物 即此誓願明初後心
慈悲功能法喜 私語第一禪師天台大師發心真實隨念真實
修補真誠得失禪師光州法喜二十七建業耳順大師二十
尊師弟子 不在問曰何者 說法後代富樓那降魔後代
朝野 口實方等索命 西方次生得道建業 天下發心得失
三寶 專志加持不加大慈 無上
眾生真誠 至於乃至 而已安心體解 安心弘誓安心
二法體解發心起誓 善巧 五百十二第一義
慈悲不須紛擾兼具 破法至此 不得心生滅破相
相待中等 地大地大 身故地大為首亦復四大病故非身本無
道品四大 眾生並非 以為中道在此中說
觀智文義大小 四念處助道修正即是
正行即是道品 前來止觀氣息 第七得無 四大
瑠璃 六即始終不免 三小三大 六根色界
三小末法無生 曇無竭有果名為 諸位上人大車

[0403a12] ○來意 止觀止觀日光業相 料簡大小悉皆
法華十界 淨名第一義善分明文大小 有相如何疑云大乘無相
因緣內外因緣因緣云心 明淨明淨通通止觀止觀止觀 善惡生滅二世善惡輕重
邪正止觀過去止觀 生滅但是止觀生滅相 止觀善惡生滅
理性止觀外緣諸佛菩薩文中 內外據理必須內外 第一感應
因緣如是
四句眾生機能 諸佛起滅善惡 所以
業相第一第二 報果第三第四因果第五 總而言之報果
善惡二相釋文 二相前後可以 初文習果報果 果報不立二義
相對二者是故文中 經論 同類俱舍同類
遍行異熟大論 因相今文三十二 相應
四緣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新譯次第緣等無間緣緣緣所緣緣 龍樹翻譯不同
大論一家名字故且大品四緣般若大論般若四緣不可得云何
四緣般若不知般若 是故般若四緣般若一切法 畢竟清淨無諸戲論四緣 四緣
破著諸法實相空無所有 如夢故知四緣 般若諸法是故雖說應知何等 為著究竟名著事度
善惡四緣 多少不同是故略明 應觀因緣即是法界四緣
相應心心 相同心心共相名相 心心數法相應名相
親友知識和合成事一切有為法 共生共生兄弟同生 互相過去善法現在善法
現在善法未來善法無記 亦復如是一切各各苦集諦十一使名為行善
惡因善惡名為四緣 名為因緣心心數法次第無間相續 次第緣心心數法緣生名為
緣緣諸法不生障礙增上緣復次 心心數法四緣無想滅定三緣緣緣心數相應
次第緣緣緣有為法無有 一緣心心數法無漏心心數法
無障礙四緣 第十業相 習果前世
善惡後世善惡 心心數法共相得名相應障礙得名有助 以此
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