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之一
毘陵沙門湛然

[0389a05] 煩惱自此以下六境 境外煩惱乃至四弘 是故尋常煩惱
發心今文 讀者行者分別三障
現在三障三障大經第十 菩薩摩訶薩種智眾生 煩惱障所謂三毒
業障五無間三惡道誹謗 正法一闡提故知名為來意
前生觀察下生 來意有法上方便中欲棄 陰入
煩惱 五塵行者貪欲 是故但是 應須捨棄
方便正用陰入 無記 未名煩惱一心文中 但是善惡陰入
是以煩惱 方名 故云起重
如觀 宿故云 赫然下次 難易陰入煩惱
難易陰入陰入 尋常何者三法辯難 明相 煩惱是故
是故 天魔難提 女人便隱形
助緣煩惱 外緣譬如 流水 [-+]
漣漪風行流水成文 風行急流 [-+] 漣漪。 [-+]
水大 煩惱師子 不下非唯
第五卷云隨之 相者釋名中有 三毒心神
煩惱 見思一往中有 凡夫即是
故云推理乃至自大 其一 名為
螳蜋說文 何況底下 使凡夫有利何嘗
中有外道 瞋恚 次第何故名為須陀洹 斷見利鈍
宿所有煩惱 我見使 凡夫共有在身無漏見諦 不同
外道未見禪定 使未曾見惑見惑現行不同所有見惑是故不以八十八使見惑為例八十
使利鈍見惑 起見屬於 學人舉例得意
得意 八十八使 使下次 中有斷見
中有名為毘曇 使 使
故云思惟如是 開合三毒不出 三毒三毒 開合三毒不同四分
唯有無記善惡 不同 無記師子散心
毘曇人意毘曇 四分四分 有相故云無知 在於若爾四分
無知相應何不獨立 正解
不同重者即為 亦復如是 毘曇大品以為不然 大品經超越三昧滅定散心
凡夫所有三毒如何羅漢勝定 煩惱四分自行
法華分別 二十見思 未熟二十破見 無礙一解脫思惟無礙
合為二十二道中斷二十 上分二十使斷見 二十得數
二義二十若爾釋疑疑云五百羅漢豈非 婆沙種種分別釋疑五百
一門入道分別羅漢 使是故 五百分別不為羅漢 未必種種分別復次
是故 思議不思議四分 四分今文不暇
利鈍利鈍
利鈍四分 四分界外四分 開合界內但是界內 相關思議不思議
不同相關即是不明相關通惑枝葉本本根本相關而已
不思議通惑 眼病空見 空空第一 止觀發心中說故知思議不思議
界內通惑 思議 通惑二義
因緣後說 四句 四句境相離合
內心 故知陰入 因緣熏習相續
惡行行為十軍 修道三復又名 有法道品 陰入順流沿
修道現在復發宿逆流 二十五有四惡趣 梵王四禪四無色無想那含崔嵬 高起
() 是故 業相 起名成就品位不成名為不立
無水 莊子文選 連山風起
縱身一心由此 行船破壞決斷正身 煩惱涅槃
十軍大論四魔問曰何處 煩惱雜寶藏經佛說偈語

  憂愁第二
饑渴第三  渴愛第四
第五睡眠  怖畏第六
第七  第八
第九利養  虛誑名聞
第十自高  輕慢出家人
諸天世間人  無能
智慧力  摧伏
  不到

[0391a06] 煩惱以此十軍行人出界屬下魔境是故 雖是煩惱煩惱十軍
魔軍業力 吸水大論第七五百
賈客摩竭魚開口 船師樓上何所答言 大白水流大坑船師
白山 我曹中人 中有優婆塞眾人吾等
稱佛名字無上苦厄眾人 一心南無佛先世受五戒 宿命智名字即自悔便合口 人命摩竭吸水水流
散善不能不可以寂照止觀稱佛 明治大小治法
大小初文 處所 對治四分道一在下 對治
助道更加一種 四分句數多少可知 對治十二下文十法第七 對治文中不淨上第
中說首選長者假想如下 中說以此為慈心 轉而不淨
即此不淨名為不淨觀父母
因緣 慧思無邊癡心 沈沒思惟以為對治無邊 六十二未來四句
不能出世無漏法緣於散亂便十二名為可知大乘 對等第一義阿伽
明治 對治在下第七 第一義名為阿伽大乘
上文意中貪欲 失意意中師資 小乘多用大論
多用悉檀三藏 通論大小故且 陰入中意如是 無用第一義空無
中等正宗無生第一義如夢 能所止觀從此 觀法
異名十法思議 無慚使 失禮人種
非但欲境慳貪 山海經廣雅
有毒綠色 殺人
爾雅婿名為名為周禮 (調) 撙節
有禮君子恭敬撙節鄙人 難陀欲心 初禪難陀尚未出色
乃至略舉 不思議經意
略明淨名不斷不住不斷初文淨名 無行不斷三明無明 無明不同二乘無明起小三明
不斷八解脫繫縛繫縛不同二乘貪愛起小 諸法具足是故不同凡夫二乘道中
菩薩不住不斷所以者何釋經四句 初四釋經
經本不思議菩薩 不思議 第一第二
不斷煩惱即是第三第四 凡夫凡夫 諍訟
字林性行調馴 () 二乘下次阿羅漢三界
調調不同大乘不生不生 調通惑通惑處分 調調正名調
淨名迦葉 諸菩薩不思議我等 敗種菩薩
高原陸地不生蓮華淤泥 故知涅槃高原不生菩薩大悲 生死菩薩利他在生
生死大同菩薩身 菩薩菩薩三輪 大論大醫王經教藥方
病人故知方名菩薩化生 眾生種種煩惱不肯菩薩菩薩爾時猶如醫治鬼病病者 爾時病者瞋恚人為
使菩薩諸眾生煩惱 驅使 摩訶薩斷惑入空不住必應 利益眾生淤泥不能
不能不著滅道 菩薩正意不思議 不思議菩薩二邊 真常中道淨名初文
菩薩自在不斷煩惱 不住第三第四 第三第四第四
第三第四 末代 太過大經第十善男子譬如
念言 即便 即便收拾 酥油乳酪隨時寧可
世尊假使天無上甘露不生 一闡提末代 如是不斷以為雙非雙非 以為無礙便二邊無礙
調伏法甘味調伏 菩薩雙非 二邊無窮故知 如來方便不住調生死不住
觀察不住調故知二種 第四調調雙非 非法故知即是 第三無礙
太過 不識或是假設大論十八田舍
不識見人種種之中 他人何故答曰 便
便滿口傷口何故籌量 多少云何全食
解脫門不行功德得空 善根解空三昧 違背般若力般若 邪見九十九譬如有人
太過不行五度般若 邪見不能增進一切善法 五度和合功德具足義味方名無礙 雙非失意
無礙非但諸法 常住 引證無行大經 行人
第四第二不住調 調中道中道第二 是故北方北方 四句文中結成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中觀 一切經 初心貪欲是故 相違爾後無礙周家
意中宇文第四 調調 中觀貪欲調調 無益放心調人執
不住調調調調調不住雙非 第四無礙淨名無行
如是總結四句第二 故云調是故不思議 攝一切法不思議
四句何以不住四句 可解次第三句不住亦即中道雙非即是中道
不住雙非雙非不住總而言之是非一二一二 不住四句不住四句 不住初二兩句
四句不住四句便明相不住 四句調伏 調伏雙非第三第四
不住第三第四兩句 不住不住 不住中道
中道不住中道 不住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初二不住
不住故作通論中道體用
初二貪欲即是 即是法界何以法界 貪欲一切法其所 隨宜隨順方便
得名自在故知 說不出如是 不住得失
得中 不住得益云何文中須蜜 第二四句 一句調乃至
一一句不思議是故 不住調無不得益 下次大論第七二度
方舟聲聞 文殊白佛無量劫佛號師子音 諸眾生十萬那由他三乘
化人寶樹不生不滅聞者得道諸菩薩無生法忍陀羅尼三昧 道者不可稱涅槃音聲
比丘喜根名勝喜根 不捨世法不分善法喜根 聰明深義少欲持戒
頭陀諸法實相弟子婬欲 即是實相無所罣礙以是方便眾人 無瞋無悔得無生忍不動
持戒頭陀四禪弟子鈍根 異時喜根弟子持戒頭陀 閑靜喜根邪見 婬怒癡無所罣礙行人清淨
弟子得法意言大德婬欲 法名何等煩惱煩惱不外在內
在外居士如此煩惱 十方不可得不生 云何煩惱聞已 不能喜根
邪見音聲陀羅尼 便便 居士精舍 諸比丘喜根諸人邪見
淫欲無礙喜根念言人大惡業 深法後世眾僧一時 淫欲即是亦復七十
三萬天子得無生忍八千聲聞 意即身陷地獄千萬億 出生人中七十四萬世誹謗無量 佛法出家
捨戒如是 無量沙門不捨暗鈍喜根菩薩東方十萬佛剎作佛
佛號日月爾時意即我身 文殊白佛三乘道者 瞋恚文殊何等
世世利根 根本諸法菩薩第一 得益居士聞喜得無
生忍得益得益不出 不下自行 法身體用
若一不思議 暗中理性暗中 智障中有中道
智光明明不二不可思議 初文大經第三三寶常住 譬如三寶
迦葉暗中無有佛言 無有肉眼所能
三寶歸依迦葉 應有三寶歸依 三寶歸依 光明光明
是故肉眼所能無明 中有法性所能煩惱 不思議所能
即是法性故知不二是故名為 不思議智障明明中有二智 無明故知明體不二
名為不思議如下智障 智障無明如是明暗 何以
明體智障即是 無明二智 無明故云二智能破二惑
明暗 不二宛然 不受重顯
不受四句 無明理性諸法 十二因緣根塵三藏通教
世智智常不同二智 智障 智光不二煩惱以為總結
煩惱大智無明方名上等無明如是觀時下二明發心煩惱以為 明暗弘誓
即是四諦四弘故云 滿下次安心次第 止觀善巧安心
五百十二一心成就 三假無明法性但是空中 下次
正當相通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之一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

毘陵沙門湛然

[0394c05] ◎下次道品便 下次對治來意 不暇貪欲十二
所指即此四分 釋文九想 背捨自身勝處
自身十方依正是故 貪欲違法 眾生己親 觀心諸法眾生乃至
涅槃不可得戲論諸法 淨名 戲論求法 二乘戲論
觀法無權無實名字二世 第七一念一剎那 善惡成名一念三世二世
一念皆是無常無性法界次第名義俱舍婆沙 十二因緣一者剎那二者
分位四者三世因緣 二世 因緣大論佛說因緣甚為難解云何
因緣 道者邪見名為 唧唧
生死即是涅槃空空 空三昧所以 內外安忍
譬如下去十法大車豈可 不信法華名下一切 不出 煩惱觀法異名
即是法界非道乃至不斷 入涅槃即是異名廣說 異名總有三十六初三十六 涅槃涅槃即是解脫淨名
煩惱入涅槃一句三十六 大論大論如法觀佛般若 涅槃其實無有 解脫
三十六一種根本 即是出入作根根本 涅槃十六列出根本 根本四句四十
何故根本四句所生各別 但是開合即是出入 根本出入
不斷不斷根本 四句相者更加第三第四第三第四三十 六四不同根本不須
根本十六故知 三十二根本十六 即是四句
略釋分明 四句凡夫具縛名為不斷第二四句
名為不斷第二四句 不斷一者法名 不斷二者既是學人不斷
未盡分得有餘名為無學 理體雙非得名第三
四句第一句不得 不斷 名為未盡
三句可知第四四句第四 第二四句 在於入空 十六凡夫外道第一四句
初四空觀十六 假名 入空正在
別圓問答料簡 十六初四根本
根本四句第一四句 第三中根菩薩 不出假名
斷見方能 第二四句鹿苑無學入涅槃以至方等般若
二乘第三四句兼用不斷入空不出假名
正用三藏二乘 第三中有故云 不斷二乘故云不出第四四句
即是雙非真理 但是三句 菩薩
真理上根緣理第三 第四第二問答料簡 法意通通三教 四門分別四門文中
所以 入空別圓意義 但是界外中道不思議
以此為別圓四門一一四門 相貌不無中根 四句別圓四門四門
不斷界外性空當空 亦復界外 斷惑既有有門有所
第三兼用第四 次於一一四門開成十六一一 隨順十六十六空門
名為不斷世界無生 不斷為人中善既已對治
治病不對病故名為第一義理性不當三門 一一四門十六
十六具足 中說根本 有空不同 對於不斷二教
不同必然 第三二義第四 雙非分析 三德涅槃起用
不斷 一門既然三門 四門但是 別圓通通出入
不能三十 般若涅槃般若
大品照明舍利弗云何 般若波羅蜜佛言不生般若乃至 一切種智不生般若諸法
三十六色心 以至種智經意不可 諸法般若三智 三諦諸法異義
諸法煩惱般若涅槃涅槃 般若諸法稱為 異義不同名為
般若諸法十六前來 十六次第 煩惱涅槃出入入空 諸法
不生四教是故三十六料簡別圓般若 三智一切智
即是三智宛然不須是故 料簡煩惱涅槃 出入般若
是故三智煩惱一向 顯露是故論斷不斷入空 般若顯露不定 境智不同根本開合可知
十六十六 二義不思議
宿二義不論 二智通通三藏菩薩別圓
接通通通三藏不通 別圓四處 二乘真俗三藏菩薩
是故諸位 高下實有 境智自在
妙智境相照相圓教
十法是故十法異名般若既然 亦復如是不復 三十六問答
觀佛法身法身涅槃般若 煩惱諸法得名 中正法身
相望三十六異義分別 第二三般若三身境智 使 分別
三十六出於化身對法 出入 三身法身三從
化身應身 即是即是開權 不可思議無非法界無妨
云何法身不是既然 化緣豈可 三十六感應應報
即是報身 報身受用不同是故今文 冥合是故

[0396c28] ○病患 意中初文略明權實四大鴟梟
金光 明文父母不孝器重
無人水草可以主宰 聚集若一違反大經 十一害人四大害人
三惡四大相違名為害人 器重可知四國 四大和合金光明
便業力機關假偽地水火風 殘害猶如四大
各異心識躁動 諸佛問訊以上鄭玄以下
同輩漢書 法華中分侍者問訊釋迦
大論廣解問訊同人 二義下次分權偃臥 即如淨名方丈國王長者
大臣人民問疾說法凡俗弟子品 菩薩品文殊如來 自問居士何所
云何淨名因為廣說 三觀調伏四教廣說 淨名聲聞是故
歡聲若爾下文菩薩何以 菩薩經家古人淨名經
折挫聲聞褒揚菩薩失意 小彈歎大褒圓八字得失三觀折伏 大經文中滅度
法身純陀文殊 往復第五卷云聲聞 弟子毘伽羅論如來無有 變易如來無常云何
墮落文中處處研覈問答佛性 無由 不滅迦葉如來
往昔無量萬億菩薩行常行 愛語利益眾生苦惱病者種種 醫藥緣於自言有病世尊世人有病臥不安飲食教誡家屬
修治產業何故如來默然弟子 聲聞尸羅解脫 大乘經何故不以無量方便
大迦葉人中象王不退菩提 不治比丘云何默然 廣說 (云云) 。如來四大無不和適
具足迦葉十四力士 那羅延十住是故 如來成道道場
十力嬰兒如來放大 光明種種神變迦葉往昔 無邊那由他千萬病根 諸眾生不知大乘方等密語便
如來實有如是說迦葉 請問三惑 眾生未盡大菩薩
示現如是權實 並非 凡夫四大煩惱四大
增損金光明經 利根來意陰入
安忍十信不須至此安忍不須安於 煩惱病患病患
第三鈍根病重 重重觀行大樹巨石非一 穿
未必 阿含四法退阿羅漢果 諫諍營事
初文即世為人三學 善意倒下即是 顯得復次
對治第一義 相中略明所以 不須不須
向上略明 血氣所行醫道 治法四時
相者四季 五行相生相剋略明 名為大拇指
名為寸口名為 命根吹毛
連珠連珠帶鉤 薄弱張弓 阿阿
文中
今文相者相生 大性輕浮
尖銳水性滴瀝 過分致病衰弱故而 五行可知無光
成病枝葉枯燥 無光失色成病
金主而今肺病 無力 不平
五行 治法在下治法今文略明 便不復 呼吸出氣
字體冷氣 出氣。 [*] [*] 全無 呼吸
牙齒 調停出聲使五音 [*] [*] 五行對
並用治本所以 歸本收取可知
應作黑色 第一五色 今文次第
病因緣中鬼病隨便 色籠 六神 守一六根
根本五根經律異相 國王令人師子 [*] 。不得 處處求覓師子 [*]
中道六根六神故知師子 [*] 師子 [*]
[*] 。 師子 [*] 。 師子 [*] 。
羅漢遇見 [*] 以至。 [*] [*] 師子
[*] 羅漢大王 文本 最為
有情病因緣中 成病博物志雜食 妖邪多身
不可過度病從口入 禍從口出君子慎言飲食 大論二十六
十想譬如釀酒 尿 變為骨髓 名為身根乃至
以資為生不能 調食法五味 增損可見坐禪成病 不正怠慢
相違 四下 成病 止觀過分
調五塵五行 相生相剋一一應須 相生相剋初五白虎通
東方句芒 太歲青龍其日 甲乙南方炎帝
熒惑朱雀音徵丙丁西方太白白虎
北方顓頊 星辰玄武 中央黃帝后土
鎮星黃龍五行世法中說五聲五行五音呼喚語言
四大西方 大集經 博物志
嬰兒 蒼頡 男女釋名初生嬰兒胸前乳養
國王第二合手張華李子不肯 走避乘馬
中有問言何不隱去針灸何須隱去 須臾便
鬼叫本草 病人有病行者邪念 清信士五戒精進
衰老爾時山中梵志 田家不暇 起尸使
山中羅漢往詣田家語言 三自歸眾生安隱沙門後主通曉念佛誦戒
慈心無能鬼神法人 即便不可 使梵志羅漢 不見田家悟道梵志
田家專注念佛一門 不得便可比誦戒 正是觀音本人 太公龍神不以暴風疾雨
佛法正念 邪念醯羅 文中五色
鬼病有病行者 邪念 五根
持戒宿業 然後之中觀心 明治同異不可 失宜
舊疾正用 調腸胃
以資氣息俗名 丹田可知
調分屬太陰 明徹
親承 智者大師是故 皇帝五行相生相剋匡正 天地水生
相生水下不行 () 五行借此
名為肝病故知不必 心病四大即是 水性
略明 大病正體 平常
安息平常坐禪 治病 言依假想十二 假想使
故知皆是假想 亦復如是假想 一本高麗假想
須臾穿 針法應作
第一癥結 金針使對過如是數數 不休癥結便 耿耿然後他人
耿耿他人答言 猶在金針 第一 灌注遍身勞損
雜阿含七十二 末代鈍根其一給孤 比丘五月三昧瑠璃
五百釋子 霹靂釋子比丘 發狂 閉門比丘舍利弗
哀愍釋子身子阿難 白佛釋子五事發狂惡名利養
云何因為阿蘭若比丘七十二 惡聲內心四百 病脈心急一時動亂風力一時
頗梨己身 摩尼
流出醍醐耳根使不受 不動搖重金 行者金剛行者 金剛山四面圍繞一一山中
七佛四念處爾時寂然 佛教修習第一 有益三昧 成病三昧
三昧大水 第一
因而他人 以下 壁畫酒杯
如是阿含舍衛長者使役汲水 野外端正
自縊為己便大家端正如此使田園 歸家寶帳大家
以前云何大家不見 不信 大家先知泉水
慚愧觀心南嶽大師滿 方術用世
第一畏怖用心 單薄風寒 節節流水停住胸中 治法
(云云) 。 第一向北北斗 自知 向陽令人牙痛不差
還本大指五指 大指中指 無名指小指 ()
如法因緣 今文對治出入息口令痛打五十止痛
手打一二 損益病重 病重
觀法

[0400c09] 世間

[0400c11] 奇人廣雅高等匠伯 伯牙 不可中心
伯牙巍巍 洋洋故知 治法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

毘陵沙門湛然

[0400c23] ◎十法中有 乃至駱駝舍利 放光
三昧調 不差一者道力二者治法 不惜身命大師
知命 相師張果大師 方等見天六十五一行方等十五年壽
張果張果非一 兩百如此為何 便行法故知
帝釋舉例 帝釋行道道場 小鬼故知道場
同名 同生名為天神自然
守則 以後道場大論精進第十六釋迦先世
賈客險難中有羅剎 右手 不可如是次第粘著
何等休息 不休精進力要不 退生歡喜膽力極大
語言精進不休息行者 善法初中後身心不懈亦復如是 止觀思議應有文中地獄病故諂誑
眷屬將養畜生界 文中乃是總之 因果猜忌善心
修羅界善心為人 十善天界怖畏生死聲聞界 毘曇婆沙比丘諸比丘
陀摩比丘問訊不差猶如 壯士兩手 頭痛亦復如是 腹痛亦復如是
著火上火亦復如是 諸比丘諸事諸比丘 語言佛說五受陰觀察非我
非我答言陀摩五陰阿羅漢果如是 漏盡平復一中均頭比丘
如來諸比丘問言 七覺意比丘 佛言要不七覺比丘
緣覺界 分為 三從 十二支
不得結成佛界 以至名色 名色以至於
初文緣生 無自性無自性初文 五行初文
如是下次 無自性 四大四大
像貌受性 如火去來 四心展轉相生無自性 現識下次
亦復不得如是 不得總結十二支故云不得
名為不得十界是故 三藏出聲通教緣覺三藏 菩薩以下願行初六
持戒破戒心志瞋恚 精進懈怠精進 補助正道災難
既有正念故云 智慧愚癡 四弘六度
安忍 正意覺悟無常 菩薩可見菩薩界
發心智願各異利物 菩薩二乘 可知十界思議
別教佛界初地初地 證道菩薩別教 始終第二料簡 不思議第三治病
菩提樹神過去名曰 長者名曰醫方病苦有子名流國內災變
思惟年邁不能城邑 聚落便醫方得了 方術城邑如是醫師醫師方藥療治一切一切眾生
治病 即是 思議下次有無 眾生病苦深重長者
平復今文 無明如是發心乃至故云如是
五品一切下次發心 文明發心次第三觀一一 調慈悲現生
現生得益如是結成 人為弘誓淨名常寂光故知
菩薩一切皆然文殊淨名 不思議若非文殊道力 承旨問疾如來無量
居士病因 生病眾生病愈 菩薩發菩提心大悲
發心眾生無始因果 無始是故菩薩念念故知 發心菩薩一切眾生
諸眾生悉皆有病一切眾生菩薩眾生病愈菩薩眾生 能化方丈皆是
成道 第一 前因興起行經
舍利弗久遠大城 有病力士剎利婆羅門 共相婆羅門剎利
剎利便不盡 婆羅門 相撲婆羅門剎利 如是剎利
便不用便 左手甘蔗眾人然後撲地
歡喜十萬舍利弗剎利力士 我身婆羅門調達 力士由是地獄燒煮 成佛緣故
法門以利於大經 即是法身度眾生利物 即此誓願明初後心
慈悲功能法喜 私語第一禪師天台大師發心真實隨念真實
修補真誠得失禪師光州法喜二十七建業耳順大師二十
尊師弟子 不在問曰何者 說法後代富樓那降魔後代
朝野 口實方等索命 西方次生得道建業 天下發心得失
三寶 專志加持不加大慈 無上
眾生真誠 至於乃至 而已安心體解 安心弘誓安心
二法體解發心起誓 善巧 五百十二第一義
慈悲不須紛擾兼具 破法至此 不得心生滅破相
相待中等 地大地大 身故地大為首亦復四大病故非身
道品四大 眾生並非 以為中道在此中說
觀智文義大小 四念處助道修正即是
正行即是道品 前來止觀氣息 第七得無 四大
瑠璃 六即始終不免 三小三大 六根色界
三小末法無生 曇無竭有果名為 諸位上人大車

[0403a12] ○來意 止觀止觀日光業相 料簡大小悉皆
法華十界 淨名第一義善分明文大小 有相如何疑云大乘無相
因緣內外因緣因緣云心 明淨明淨通通止觀止觀止觀 善惡生滅二世善惡輕重
邪正止觀過去止觀 生滅但是止觀生滅相 止觀善惡生滅
理性止觀外緣諸佛菩薩文中 內外據理必須內外 第一感應
因緣如是
四句眾生機能 諸佛起滅善惡 所以
業相第一第二 報果第三第四因果第五 總而言之報果
善惡二相釋文 二相前後可以 初文習果報果 果報不立二義
相對二者是故文中 經論 同類俱舍同類
遍行異熟大論 因相今文三十二 相應
四緣因緣次第緣緣緣增上緣新譯次第緣等無間緣緣緣所緣緣 龍樹翻譯不同
大論一家名字故且大品四緣般若大論般若四緣不可得云何
四緣般若不知般若 是故般若四緣般若一切法 畢竟清淨無諸戲論四緣 四緣
破著諸法實相空無所有 如夢故知四緣 般若諸法是故雖說何等 為著究竟名著事度
善惡四緣 多少不同是故略明 應觀因緣即是法界四緣
相應心心 相同心心共相名相 心心數法相應名相
親友知識和合成事一切有為法 共生共生兄弟同生 互相過去善法現在善法
現在善法未來善法無記 亦復如是一切各各苦集諦十一使名為行善
善惡名為四緣 名為因緣心心數法次第無間相續 次第緣心心數法緣生名為
緣緣諸法不生障礙增上緣復次 心心數法四緣無想滅定三緣緣緣心數相應
次第緣緣緣有為法無有 一緣心心數法無漏心心數法
無障礙四緣 第十業相 習果前世
善惡後世善惡 心心數法共相得名相應障礙得名有助 以此
未能報果 果相故云 報果據理因而五部染法
因故遍行心心無相 四緣因緣 所緣緣增上 有無相續名次報果
增上因緣因緣佛法根本 入道佛法不可 業相未及 大論出名云何
習果 三性習果依果 因而習果等流果剎那
從此 三性剎那始終 不通三性習果 不通三性報果
習果以為知名三義 習果隔世同類習果以此因果
之上因果前因與果名為因之與果名為有漏 三世毘曇不同 三世。次數
報果習果所屬 釋義毘曇 今生稍異二果 悉皆隔世未成
隔世以為習果前世 名為報果不同 三義坐禪下次明相 果相
因應招來報果 報果得名 報果即是
因故必定是故 得名報果 是故名為報果所以名為
坐下 有漏名為 時成就習果 習果
故云得名名為 報果 毘曇當世習果 隔世習果名為
善惡可見眾多 初六諸相不同 一種表報其中見人不見
不見使見相 五度可知 不見 表現五度
法門過現二世分別布施 邪正偏圓等心故此 既然戒相
中國一法而言衣裳 古人服飾道士 道士出家
袈裟涅槃衣裳第一 陳留坐禪忽然 可知智相菩薩通論 三教菩薩現相在於三藏
有無乃至別教得名二乘智通般若 文中別論六度大乘分別
去取二乘菩薩是故 六度勸誡第五勸誡
方等下次不同 應作三寶 () ()
中意小乘取果大乘 利他近期無生供養 三寶故知大小入道雖然新造可作
() 恥辱破戒 性戒遮戒非一通例
口四七支口過同一五戒 內心略舉四分因之不論
料簡料簡四句 生滅三諦 有漏三諦有漏名為
初善作者 以內善惡報果 禪心見外不由是故
善報善惡 假相 作善一發任運
不假內心內心必須 是故外相內心或是因時 既成
十法三相復次 三時善生 以此
生相 善生字書人名諷諫
發心解行正正 不容易自證 但是 自證師氏
禪門善惡大師 不思議 不思議一切即如 文中所以後學
微行師氏 [(-+)*(-+)] 判斷無幾師氏 善用抵拒
古人是故自古名為師氏 安公釋種現相 惡業
道場 中遊伺候
非常 復次
有所毘曇觀法中論業相 業相邪正觀法入門自行入道有餘 明法而已約法
思議六界 而已總結如是色心善惡不出界內分段生死色心
色心十界善惡六界陰入經論聲聞 緣覺並不無常幻化
聲聞通教菩薩 三乘文中三藏菩薩 三藏菩薩不思議 法華遍照十方下文
二報十方正報 十方十界 十界依報三千世間不出十方即是不思議即是不思議
依正具足甚深 引證華嚴別教 圓教如何
別教能所不同圓教生性一切具足 所生無非法界下發
一一善惡 三諦次方一心三諦一一 安心
從業次第一一 善順善順 破法三世
三世即是次第觀空結成三諦三世 相望過現以時
相對一一 四句名為三世結成 而言假觀所以中觀四句
有漏無漏 入空得名復出假名 雙非即是中道無漏一一句
能所道品 身念處念處意業心念處 實法領納受念處假名
行陰成法 口業名身念處四念處 次第毘曇
三藏念處四念 同類十界同名五陰 同類中說助道念佛
即是念佛以為對治 十二報佛功德惡業 惡業色相是故
三十二相報佛所有功德 念法以為 對治善報果相色法應佛
色相惡報果相念法惡業三十二相報佛 功德念法 本緣不能惡業通論
皆是

[0406a13] ○魔境魔事天魔 五欲退菩提眷屬行者宿 宿因宿故云魔事
善法魔事中說來意三昧 前來陰入
不思議出境損壞是故魔事出境世界生理為人
對治得大神通大智慧 止觀是故 善根菩提
有漏有漏 知眾不出生死不慕佛乘於是 爾雅
人執怨賊大品魔事有事 生死
大品菩薩六波羅蜜魔事 惡知識魔事菩薩摩訶 不語眾生作佛菩薩 六波羅蜜
不退不得菩提空中 法用菩提空中三乘 菩提菩薩魔事
大論八十微細魔事 今文即是魔羅上等 如是不為善分 惡知識
懷抱魔界如下 第一義名為首楞嚴二百魔女五百
種善根七百阿僧祇劫作佛 記作白佛眷屬不得自在天女 妙理便愁惱我等
不出所以者何魔界佛界 不二我等如是魔界魔界 魔界無有佛界 一切諸法定性定性無有
眷屬眷屬異同 四境文中從然四倒四倒四倒 煩惱魔煩惱十軍
十軍具足四倒四魔煩惱 煩惱十軍 界外涅槃第二 無常界外四魔
魔境涅槃 界內煩惱四倒天子 合成界外內外
十四料簡內外天子 不得無常 界內名為界外名為
無常四魔內外 異名是故應須同異 第六何處
乃至 界內乃至等覺瓔珞經
第六天魔等覺 死魔等覺 四魔具足爾前 應有煩惱變易
如何天子 天天但是赤色三昧 天子是故名為具足四魔故知
界內界外立體不得赤色三昧他化自在天 三惑未盡是故通名天子大經十三
二十五三昧第四 同異五十八離世間品菩薩摩訶薩一者陰魔
二者煩惱魔雜染 四者高慢五者死魔 天魔善根
三昧善知識菩提法智不捨 今文
一一界內界內界外 二乘菩提法智別教菩薩菩提法智 界內內外界內初一
界內第二合為界內煩惱 界內
不出四攝煩惱魔內外 魔法不能大品十三
第六天子大論六十七 十八三昧乃至 事業惱亂行者魔民
緣故人身人心國土不得供養讀誦 不和大眾中說有人說法師過失
法師不能聽受 能持鈍根不解深義大乘無可行處 敬信沙門般若波羅蜜空無罪福
無有道理如下相中可取涅槃相中 二乘法師不受弟子信施弟子不受弟子法應
何以弟子弟子 不捨捨身布施 欺誑不和是故布施弟子
四事少欲故而不肯便 羞愧是故不受知識 弟子弟子
衣食是故受法德薄不勝如是 等心不成般若波羅蜜魔事 相中
宿緣相關三昧 弟子諸事三昧不可不覺 後學 相中民主可知開釋初文
可見 [*] [*] 。 [*] 故云
權實十二五行 十二十二神似二十四東方中有瑠璃高二
由旬中有南方中有玻瓈 二十由旬中有西方中有白銀高二由旬中有北方中有黃金 由旬中有
() 東方樹神南方火神西方風神北方水神 一方羅剎女五百眷屬 各自供養菩薩
住處一一聲聞晝夜常行 內人恭敬過去佛發願一日一夜閻浮提十一安住 七月一日乃至
十三日是故 教化他方恭敬四部弟子 大智大神通一切所有
增進善法應作土山方廣七尺高一 種種四面銅器種種非時漿安置
清淨持戒洗浴敬信三寶 正東如是 (云云) 。十五 山上十二
所有願求隨意十二 閻浮提教化同類菩薩作人 天等為難 夜行閻浮提故知即是權化
文言行人乃是支流實行 以時 東方如東 前後
正獸之後 之中正獸 亦復如是之後
故云前後使調 是故前後分之五行 三十六
今文列子 伏翼今文 應作 ()
[*(/(*))] () 江東 [-+] [-+] 。 [-+] 食人
() 一百八為時 不識一百八時分 十二十二
三十六故知 不敢 不敢魔羅
方法波旬魔羅波旬天主自來最為 四弘行為見思
無明大論引證 大論問曰名為慧命 道法是故外道
名為五根破壞五根 破佛善法魔羅復次 結使因緣魔王諸佛
一切聖人逆流人事不喜涅槃 能破行人笑語歌舞
即是乃至世間皆是 魔事種種恐怖菩薩
五欲惱亂菩薩轉世間人心作 供養失道人心 行者前人因而論文 五根一剎那五根
魔羅所得便魔羅得便失念 五根一剎那婆沙第九 著衣持鉢乞食波旬 便人類
頭髮蓬亂佛見惡魔何處 天魔沙門
白佛乃至 沙門何所佛言觸處不到波旬
諸眾生至於 所以涅槃到處佛語 不到涅槃大品
魔羅不出今文中外 不出天魔波旬惱亂 悠悠行人意即 五根轉入有法故云
根塵相對十八。◎復次 外來出世 散善
如此善法魔事 二乘言行指示 方便緣生 不了諸法無自性不解諸法性空
生空煩惱方便 不為菩提大悲心增生 如是名為不及三藏菩薩 乃至令人三藏
阿難別教故云 阿難阿難如來涅槃 娑羅四千 大眾阿難何許答曰
娑羅十二由旬四千 惱亂變形如來 諸法因緣生不從因緣 緣生皆是無常
虛假十二因緣 幻化 不淨觀出入息四念處四善根三空
初地乃至十住十二部經三十七品 八相成道阿難念言如是 未見如來
不從念言 不同阿難 極大苦惱文殊呪術破壞
不能圓頓法門 境界笈多 半月說法所謂施論生天 不淨第一魔王波旬便愁惱
憂波毱多集會必當教令 境界說法 金華瓔珞化作白象七寶莊嚴 端正觀察聽法
日中演說深法無有得道 魔王歡喜慶幸三昧 波旬魔王 尊者頂上便
正法如來何故調伏觀佛 調伏瓔珞 深感以此歡喜
死屍 生厭多言 云何以此死屍答曰比丘 華鬘莊嚴何以
神力不得 須彌山不可虛空 諸天諸天大聖 所為非我所能梵王
梵王十力弟子不能假使劫風不能因地 歸依
梵王生敬重 白言大德成道官屬 未曾一言見輕阿羅漢慈悲 人天多言大愚
無有智慧聲聞比如 須彌山日月 毀辱如來使調伏 善心墮惡道歡喜
有心尊者答言 正法惱害然後 受教乃至如來相等 (云云) 。
三十六三五十五轉入 十八 扇動檀越十八
三十六調實際 實際不二不為 大經引證小乘斷惑調
大乘法界楞嚴 中說三昧無人 調小乘未能名為大乘 可調名為
十法二十邪法正法 太過其實不及各各 三百邪法 外來故云三百意地三百
六十文中五根故且 三百 法歲貪食
月中獵取禽獸 而立名為史記嘉平 ()
以至於破戒所致破戒 緣起一切鬼神戒法有相
請僧誦戒 其事魔羅一切受者空無所得第四
二十七五力所謂五塵聖弟子 不放逸大論新學菩薩道力 云何使不得便諸菩薩
修空 不得是故修空不得便 初三 (云云) 。大經善事
惡道一者讀誦經典二者 受持禁戒故而布施四者繫念思惟施物
從事三惡 善道世世 是故世世大品大論八十一阿難一切
菩薩佛言阿難 白佛何者佛言菩薩先世 不能信解善知識親近惡友
行惡般若他人 菩薩 菩薩天魔 宮殿不空三惡道菩薩
聲聞薩婆若 薩婆若 清淨善道相關如是菩薩別教
阿難說法 (云云) 。不思議 一切一切 如此功能
道場即是 侍者侍者隨順人意魔界 隨順實相不能寂照淨名 菩薩靜室天魔波旬天女
帝釋鼓樂 釋提桓因善來憍尸迦次復 應有不當自恣五欲無常 以求善本天女
聞法供養菩薩 答言以此非法沙門釋子維摩詰調
帝釋維摩詰 可以大士 意言正應出家 今文便釋經但是別教
菩薩不覺淨名圓教 真修寂照出入不能 魔界佛界發心
眾生魔界佛界故云無量 眾生佛界魔界故云無量滿安心文中事故悉達 降魔止觀以下結成行人
三藏三祇百劫道場三十四 煩惱魔爾時名為菩提無餘
法性身菩提滿成佛成佛 無餘無餘陰魔 煩惱得法身故分段是故 死魔三藏天魔
有餘未免八十入滅 菩提入滅法性身 文中不動
三昧天主諸軍 太子不能領軍 大軍退顛倒
一處大論第六今文義通 三教通教三藏 三藏聲聞天子 修得神通調伏
赤色三昧 前後三教 通惑能破圓教 前後六即淺深
大論二十修習 應當親近大般涅槃 無常義通內外
一一道品 助道行人為生菩提所以
事度以此六度不為菩提灼然生死所得禪定交通 見著四教六度
名為助道中說 借用煩惱 色身法門 中有中有
法門聞慧四教在外今圓 五品退十法 大車直至道場
通用一意觀法 十法 一法不思議根鈍
節節皆然觀法 中論為例料簡問答故云論文
問答問答不定不同 來者不必是故不同大論樂法梵志十二
閻浮提求知聖法不能時世 婆羅門我有聖法一偈 樂法答言婆羅門
樂法即如得佛偈言如法 修行非法今世後世行法
安隱樂法剝皮退樂法樂法即便剝皮 便隱去下方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八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6 No. 1912 止觀輔行傳弘決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