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Fu Xing Chuan Hong Jue 止觀輔行傳弘決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九之一
毘陵沙門湛然

[0410c16] ◎來意 阿含總有五法退羅漢果 諫諍營事讀誦退
退三昧 五事非唯不成宿 是故文殊三十六
來意 已去功用 一切任運不須 在於假名五品位故云入流不須
入流自性 初地 相似一切不同
不須魔事魔事 故云 日增
觀法煩惱日增起見乃至 起重外道調達 方便從容進退
即如下文所知欲界 無生散心 用世方便五品不可
大小乘 大小 修禪通有自行
大小故知大小稱讚四禪 無色 相對色界無色以上 上二界地下
自性十地六度廣解法界次第 菩薩
開合 今文十門十五 小乘七方便初五
大小皆因名為 入理是故今文以為十五 十五大小
事理一切大小乘 下文 有所十五 事故
十五多少 去取問答 故云十門云何同異
以為十門 不足從事 所以不淨
合取故此慈心因緣念佛 念佛 毘曇界方便第七助道神通
起用 不合神通一門
合十不合合為慈心眾生 二者法緣無緣 二乘菩薩法緣
無緣菩薩 二乘法緣菩薩法緣 無緣菩薩何故
菩薩一者別教初地無緣二者圓教菩薩地前 眾生緣法地前亦復如是三藏
三祇眾生菩薩二乘 凡夫是故法緣無緣 因緣 三世二世一念
果報即是二世一念即是剎那 第七第八因緣 二乘
念佛中法 無漏二乘 十五
開合合為入道方便十五攝事大小觀法合為十門 有漏無漏內外邪正
是故無漏 有漏空心方名無漏
故云有漏論說故云 有漏無漏根本 有漏不為無漏根本故云
有漏乃至自行 如下非一有漏故云當分四十八引證有漏自行十二
四十八有漏第二 使四十八然後 四十八宗師
外道弟子故云四十八 六行故云四十八 三假四句是故三假四十八
阿含中外四十八供給使然 今文正當 使若爾阿含經
四十八今文自行 四十八十二四禪四無量心 本業瓔珞第十三昧
十二聖人凡夫 引證無漏 祕要阿難比丘
緣故隨轉法輪五百比丘說法 佛言比丘過去然燈佛出家 難陀聰明憍慢放逸念處
命終黑暗地獄地獄五百身為五百身為以前持戒生天 來生人中讀誦三藏 放逸不覺因為不淨
觀法起初如是 次第九十日中不移心念 第四三明六通因此 羅漢稱為有漏故知
大經第十一聖行 戒定慧既是菩薩聖人 。經文聲聞緣覺所知
云何屬世間有聖行諸佛 聖人所行名為聖行戒行佛說聖行如是開示演說二乘
諸菩薩奉行故云佛說二乘 聖行諸佛菩薩 二乘所知二乘 是故二乘不知
聖行生滅佛菩薩二乘 聖行諸事菩薩云何 有漏大品既是出世法
涅槃非唯有漏 大品九想九想不淨 大小不淨大小背捨乃至勝處一切處 九想不淨身念處
四念三十七品一切 是故有漏 無漏
石膏同名不同故事 有漏無漏無漏下次九想無漏故稱九想 根本禪斷見此地
無漏應當根本無漏 九想婆沙 十一云何天道決定 決定中間
根本俱舍 中間根本漏盡九地更加三空以此決定 得無名為決定
學名漏盡俱舍展轉九地 有餘師說中間 中間婆沙
妙音言中初禪初禪之上二禪之下有言 不同
根本得無云何有漏地下前言 何須
根本無漏所以下次去取所以 十想十想斷惑何者如法 次第禪門大論十想
斷見四斷無學禪門 次第是故事理 慈心慈心
慈心神通階級根本禪 根本 來意不同何故十門
次第禪門諸事 門對次第 門對有利次第不同禪門 次第第六方便方便
所謂內外二十五 不同一者二者善惡根性安心 治病魔事
後方 善惡根性故云禪門先發善惡 禪門一一善惡善惡
病患魔事今文 魔境後方是故利鈍 不同前後利鈍
今文陰入 修禪先發煩惱然後 是故 今文對治門對
可見深淺即是十門生起 根本何故根本乃至 念佛故云深淺 來意凡聖
根本樹枝 根本外道佛法一切故云出世 根本中有念處
明淨 見相通明名為 根本根本
通明三通約根九想已去不假 根本通明 凡夫根本
宿無常是故 根本無念念處 道品道品即是四諦法輪故知
神通無有通明 從此通名不淨故此九想名為 九想之中外境自心
背捨故云 內外九想背捨背捨無非白骨對治
故云內外九想不淨 因緣正見三世斷常斷常人我對治
故云二世三世斷常 人我 不同初文
但是三障四魔不出 不論三障四魔 作意對於作意修習
煩惱任運是故 故知 無可

[0413a28] ○第二禪 因緣外加 初文先發大經一切
初地一切眾生 根本定火災一切有情任運第二禪 次第可知
名為久遠 修得無始修得初禪是故名為離欲五蓋故知眾生莫不 根本種子不定
不同 即是作意
即是作意最後 作意故云乃至過去 事理不定是故 如初陰入即是非理
名為禪門四修有漏 無漏無漏無漏即是 即是真理第三即是第四即是
理即是非非理事理相對合為 十六止觀修理 十二非理四句
論事今文四句正在 二乘在此 非理菩薩 四等天雨
不等不同宿 修習因緣 不同差別下次外加
有法 宿因緣諸佛 外護心性地中宿昔
止觀加之 枝葉果實有法 次第自在眾生
大論引證感應度經 卷云如是不能
一佛是故人為自度 眾生十二部經 感應
眾生自度佛說十二 故知感應一意大論加意

[0413c15] ○根本初文 四種三昧多少三三昧 般舟常行最少常坐最多
全無三昧住處約根二三四禪常行 不及常坐 九地不同欲界有無
不同十善相應十善 欲界善法十善法相 引證遺教電光
得度譬如 電光正當得無故云 大論阿難得無結集迦葉 得無結集
阿難無漏 空中得無便於空間 修習之間放心 便得無電光非但
漏盡是故電光金剛金剛 疑云如何定名金剛三昧 無生智名為金剛最後
無漏金剛以為電光 金剛名法經 未到定蒼頡
所知中有 有漏如火 大經第九愚人作惡不知 借用
愚人不知以為 未來有無 毘曇未來
定意毘曇未來 尊者瞿沙憑據釋論 下次釋論不同
機緣不同不可節節上界欲界辯難有無通判四分通有
相分不同欲取分為 禪門 防護名為退因緣退退因緣
退任運退二十五外緣退五法欲棄 調五事中有調
使調停靜心 退三障四魔通論 得以三障天子四魔
若爾四魔三障 以內外方便禪門二十 五法內外初心以至
守護任運第五 中說四分中分 四分互通禪門退退 九品退
便退 乃至九品退護者退 使以至九品使退三分
可知正解四分之中 任運 初禪十功德
次品相中 一切眾生初地 地中故云初地眾生
何必外來大經二十三欲界眾生 初地必定 內外
出外他性根本禪 他性 學者尚未根本 體用體用
下次四分 從頭應作 以防退下次十功德魔境
何故 解脫愛憎相應禍福解脫以太 不及不能愛憎相應
初禪相應不及不得相應相應相應名為善心一切賢聖深妙 故知根本即是賢聖
或是過現大乘根本。 [-+] 調字書 一下
不得不同 一一十德雖是
不同同一 鯖魚同一各異 不等
邪正開門 開門邪法邪法 名為
二十邪法有無判處可見邪法功能 大論有風大論二十三
善覺風成無貪 借以邪正東北第一東北
風雲西南風雲上風 若一明主 相中恬愉恬靜莊子無為
毘曇方便 二十三心數婆沙第四云何 大地云何
大地 如是第六 不能次第入定覺觀二十
二十二隨一三十二中間 中間第二覺觀 初禪二十三 無餘二十三
婆沙初三何故何故自古相承欲界五欲初二 內亂二禪三禪
二禪四禪內亂 是故初禪欲界 五欲二禪三禪
如是事故默然 默然有人 不同欲界第九
九品第九 以為落漠
毘曇支前次第相生一下名為大聲
名為大聲 名為覺支覺支
如初開寶藏 次第相生一心大論十九離欲離生喜樂
初禪開寶藏大喜動心分別 初禪寶物名為覺支覺支珍貴
喜樂有喜一心 覺支有餘 成就亦復如是
成就分別 一心三支一心 食時
一心如下一心 大論十九譬如人大 安隱呼喚惱亂
覺觀大論呼喚 今文五欲 不如一心一心 一心不須
一心 四禪釋疑 名義今文
修證文具名義婆沙 隨順圓滿成就大事 堅固別異最勝隨順隨順
而立可知十八實體有機實體十一初禪 不樂
實體初二三禪同一 空無不得修證 初禪一一三門分別釋名二修
修習方便中間相中一明二明三明因果 四明淺深五明進退功德四空處
第二 是故空無 十六四大地大四者
水大四者火大四者 風大四者調輕浮四大何故 互相
地調輕水 風涼地中重水婆沙 四句分別問曰初禪二禪
初禪二禪覺觀二禪 初禪初禪二禪 一心初禪二禪
四禪初禪三禪 四禪二禪三禪二禪 四禪三禪四禪
四句覺悟 分別恬愉寂然 一心五欲名為善法
五法復次 應對應作 感應功能下次
二禪方便覺觀 為首餘者 中間 初禪名為
一心一心 一心一心一心故云 退退退下 前功故云不下二禪
四大初禪四大體用各別二禪一色名為心下覺觀淨心皎潔分明
名為綿綿名為一心初禪
故第三禪方便如初 增長善巧著名 快樂遍身不同二禪
二禪不同覺觀 名為一心 四禪方便
不樂相應不樂捨下 等智下地名為清淨名為一心空界四處相者第六
經論瓔珞四空處 深淺各異 一心天台
方便八聖大論 十九明禪波羅蜜禪定眾生五欲不知菩薩
即令 不知不知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九之一

止觀 卷第九

毘陵沙門湛然

[0416b09] ◎無漏來意禪門 中根 妙門多於欲界無漏是故未必
一切因緣六度是故 至上地方無漏定慧說通
通明定慧根本下至上無漏隨機對治修慧
等觀明法 隨機對治今文何故不明六妙門
在前根本中說入理 故此不論來意 九想是故
特出九想十誦律跋耆四分律諸比丘不淨
諸比丘修習生厭 諸比丘發心 自殺服毒
比丘便鹿梵志善人 衣鉢梵志利刀 命根血污天魔 水上梵志善人
大福沙門釋子未度者 衣鉢如是六十比丘半月說戒阿難不見諸比丘阿難
爾後改觀若爾 不在不淨觀對治 深淺在前大品
九想 大黃無漏 熱病九想瀉藥太過
名為 治病康復 不淨 進發無漏
假實食人 存身 [*] 。念處 九想觀
猶如不復 應作 [-+] 。薄食 十六四念處根本
一念處中道品念處道品 道品 身行名身念處出息乃至
滑出 長短大論五十三師弟 長短根本根本
根本 火食有身根本 灰白故知根本
根本 五穀通名 實名黍稷心受
受念處心作 對心念處 云心
無常法念處 出入 無常第四禪
外道以為無常 此地空處 離欲慧觀離欲離欲
離欲無所有處識處 無所有處多少 即是故云十六總結
念處根本根本 念處根本 根本 根本淺深故云念處故云
名義不須 五法名相 長短遍身身行
禪門不同 欲界乃至初禪不得 觀法不足第四禪入息
喜樂念處不便如今法界次第禪門中說 四念處
分之調無漏十六行相一諦一念身行何必指出 必須心受是故第五 對地念處不定


[0417b09] ○通明來意三十六 三十六不異 內外中間十二禪門
內外二十六二十二 十四不分名相所屬 薄皮皮筋骨髓 () 大腸小腸
() 尿涕唾膿血 () [*] 腦膜 () 三十六 涕唾尿餘者
膿血 [*] 髓腦十四餘者屬地 十二可知華嚴禪門
通明禪觀別名北國 修得不知 安置根本禪法相
名目背捨觀行所以 名為通明三事 通觀名為明淨開心
所見名為今文今文所以通明 中說故云通明若爾
不如是故 集中釋名乃至 何不通明大集經 可以
觀音中觀 是故通明 釋文
禪門 釋義不同 覺支 二諦合約真俗思惟
三諦心性可見 俗諦大覺禪門九十九 三百六十九十九
九十九非一 十四蓮華 內外相通九十九
互相使役音聲言語去來 禪門修證中說思惟 真俗真俗乃至漸深
心行覺支 上根直覺
地位初禪 乃至第四鏡像展轉相望漸漸 相貌無色界無色 是故四禪無色三事
受想法行比丘 思惟虛空無想 大地
心所受想心所是故通名受想 心所法何故
心所極為 行者疲勞 疲勞二法 無色二種
受生有心 無心尊者提婆有心無心云何起名比丘 乞食天大
立誓入滅乃至 色界不須經久入時不立有心
問曰三業之中入定滅口身後 不可滅定
一剎那相續 無心云何不動無心 不動四大相續無漏
大行真俗 無漏皮肉名為有漏 無漏
論師有漏無漏故知一一地中真俗 受想根本 論師不知八解脫
毘曇論師毘曇義理 有無八解脫 俱解脫外道論師
論師 何以外道 大經第二 遠方。經文
復次一一復次一闡提 八正 圓教後心即是如來
滿初心中心三教 菩薩二乘外道苦行外道空見 八法
苦行 三達五根名為無常 據此二義
無常不成云何

[0418b19] ○不淨無漏禪門九想十想 勝處一切處次第師子超越今文
十想勝處一切處 果地 不復是故不論今文
不淨慈心因緣念佛神通不淨 但是慈心根本 十二念佛神通既是
是故 故知法相 九想修習禪門
行者必須淨念觀法 貪欲 法人法意 是故第九
法人背捨乃至超越 超越最為名為 名為願智大論十九
三世無諍 超越四辯俱舍 十七引起妙智如願 願智
受想受想實證 法人退無退毘曇婆沙 阿羅漢退二三退
退二果退猶如沙井上下中間 其中 四果二果
不復 退第二第三如是退第二二三退
復次二三第四退退 第四退 之前無有退無住
退見諦見諦 非得決定決定 聖人如是退退
幾時乃至不知退 退方便復次煩惱現在 慚愧方便明眼人晝日 四方無見者
如是聖弟子善人身體墮在身上 退應作
所行凡夫慧解脫 退退退阿含 第三退以為不得
退失道生還故知阿含 婆沙自來即是 失道 為例若然慧解脫
世道世智無漏道 一地上下三界滅定 不退下次法人 法相法界次第
練禪九次第定摩耶初禪二禪如是次第受想 次第得名
名為次第師子 師子塵土 以至滅定 滅定如是次第
逆順散心修禪 即是超越入超有若 逆順離欲初禪初禪
入滅滅定二禪 入滅如是乃至 滅定初禪初禪想起
初禪如是無所有處乃至二禪逆順相對滅定 初禪無異散心法界
次第大品大論涅槃修禪稍異二種一者 一二不能
一二時下 九想自身 以為內外大論二十一背捨中說
可愛 九想背捨內外 勝處坐下法人 第八。 [*] ()
。 [-+] [-+] 正體滂沱未見功能 明治功能生厭
淨法婆羅門大論二十二十想 婆羅門淨潔因緣 不淨念言云何不淨 清淨老母便
我有常作老母日日婆羅門歡喜貪著 飽食日漸無色無味
老母答言婆羅門 答言大家夫人 甘草和合日日
是故夫人何處 婆羅門自打乾嘔 云何淨法為了棄捨緣事
本國行人飲食觀見不淨不復 借喻假想如是 不淨涅槃清淨本國不下應作
相近嗚嗚如是 貪食 存身
假想九想假想引證六賊
威儀言語形貌 九想人相
九十八使怨家親友令人 怨家大經二十一如是
大小乘功能引證初文現觀大小乘貪欲 障礙行者
不信真理釋論九想大乘故知

[0419c22] ○背捨重判淺深 根本有漏根本通明 九想已去四事
中文未盡 背捨 在後大小 壞人菩薩行背捨
釋名中說有人背捨 解脫異名不然 菩薩背捨身證那含
亦復故知因時 背捨煩惱名為背捨具足 無漏三界爾時背捨 故知背捨解脫背捨
解脫即是中說乃至中說 可通異名婆沙 背捨背捨初二
愛心第三不淨第四下地受想一切有緣尊者 解脫煩惱
名為解脫故知論文背捨 解脫今文重述 背捨淨潔五欲禪門
欲界凡夫貪著不淨以為 不淨五欲欲界乃至 淨潔五欲背捨無漏對治
不著背捨淨潔五欲下次 對治九想背捨不同 各異中一
標名解釋 背捨略釋 禪門行者有色
自身 。 [-+] 亦作 [*] 。深山
不淨山谷薩埵 觀法大乘菩薩薩埵 金光明薩埵王子投身
背捨大經聖行踝骨踝骨
腰骨腰骨脊骨脊骨牙齒髑髏
掌骨掌骨 如是三百三十六展轉相依 一諦遍知
[(/)*] 乃至 皮肉向上二指 頭頂乃至向下 外觀增進
經論不同青黃向上 未成成就遍十方 須彌須彌山四方土地有情海水
一色亦復如是遍十方一一色處如是下發初禪久等
自發 功德見地白淨 深淵清澄火色無煙
青色 黃色赤色 白色分明 人從逆順使
成就背捨見佛 聖行事故不論 宿 () 應作 [*] ()
皮肉 通明三十六九十九 大小初小
真諦三藏三藏 三藏有漏 今文探取開權 界外文中三學
故知三學之中非但道經 何者有為色法有為心法戒體無作戒
不滅業道未來諸事 無漏分流 是故
小乘無漏故知 一切界外如來 不思議以為二乘
以為故知不得有漏 成實毘曇曇無德毘曇薩婆多毘曇
初二中間二禪欲界 妙音師說有人 不同大論
有所論據 第三四禪毘曇 欲界 色界第四禪捨受
大論既然 大論無色相等第二
無色 任人好人
二種二種 界外可通別圓 宿不須 通教
中間 不淨外觀所以不同
文中下發二禪 三明背捨四禪背捨第三
在於色界故知四禪背捨 今文一意何者 第四禪勝處一切處第四 有身第三禪
定結第三 第四禪 四起初二
以為初二是故 淨名是故四句初二 第四第三不淨更加
禪門不淨一者出處不淨二者不淨不淨 初二 光明未名三不
具足背捨空處一切第六略釋根本以此為根本有對
可見不可有對背捨已滅第三 不可以此 凡夫根本聖人
背捨凡夫生滅 無所有識處具有能所無所有 故云無所有
故云無識無識即是不用 非非想識處八聖 第六受想
煩惱受想 定慧能緣 受想受想出體 地中能緣受想
能緣得名 命根例如蟄蟲 龍蛇藏身
破舊根本 正解能緣 不同
論師四等 人執無漏根本 文中背捨背捨 除滅受想
四空處已滅 無漏背捨背捨
色光根本名為背捨 正是俱解脫不肯 外道根本禪故知用世
解脫 滅受想定不論 是故不以為難第八
根本不為九次第定九想 小乘大乘
南嶽大師通名背捨一時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九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九

毘陵沙門湛然

[0421c20] ◎不淨異名不淨背捨總共 二乘菩薩不淨亦復如是
白虎通天子 高三七尺諸侯
大夫說文 庶人 楊柳墳墓貴賤水深
廣雅萬頃大經 十三迦葉佛言如是思惟無有實利比丘不淨著衣
可食 食物猶如髓腦 猶如 坐下
復次 不同如觀不淨過去心力不淨
現在心力宿因過現 是故得以二種為例 大經釋摩男瓦礫過去心力所致僧護所見如是
舍衛五百賈客 長者告眾人言我有名為僧護 僧護和尚 便舍利弗舍利弗舍利弗
所以白佛便 至寶龍王眾人 龍王現身僧護賈人 便如是
世尊何所龍王賈人 僧護賈人賈人於是僧護 賈人陸路賈人 獨行僧藍溫室
地獄問曰何人閻浮提 難信如是次第五十三 解說溫室迦葉佛
楗槌楗槌僧物 [*] 地獄 上座無有飽食言論
淨人 受苦亦復如是火燒 以至後日 待客亦復如是不均
如是淨地 衣鉢火燒 臥具遊行
不好如是 僧房不移不依 火燒不依
木然如是火燒敷具脚踏 火燒淨地大小便 高座火燒顛倒說法
如是火燒果樹 白衣火燒無德斷事 均等臥具如是沙彌
沙彌利益檀越 比丘如是比丘持戒四事 供養供養四方僧眾如是 隨處身為
色法隨心 觀法 轉變道者
假想不淨神通 實變假想故云 中一
通人如來藏 不思議隨心取著汝等 菩薩道平等法界方根本
無漏根本一向有漏 不淨背捨無漏無漏 一地故云皆除
俱舍展轉九地不淨 背捨始終依正二報背捨勝處一切處 婆沙煩惱名為勝處
不著依正轉變自在大論 論辯禪門背捨 勝處處中如今 明初勝處第三背捨
背捨勝處次於第三勝處 不須上根不須 第三重修背捨 背捨分別
勝處次於此後勝處 背捨觀法 利根不須三根 第十八摩偷羅國男子出家
聞說不淨觀 女人即便自取 女人女人露齒而笑
比丘比丘乃至 阿羅漢 至好不淨
初文背捨勝處大千 如此多少乃至 最後不淨背捨
不淨未能展轉善觀 不淨依正 不淨勝處 依正二報得勝知見別教四念處
第二背捨勝處 知見勝處功能上古
長子幼弟 東吳助道 九州
問曰夫人答曰 九州
豫章深山通車 涉險工匠不能 避世何不遊人名利
牽牛上流婆沙勝處佛身不淨
聲聞佛身無垢一切不淨觀 佛身不淨三明勝處 大小假實大論青黃
勝處云何經論不同今文是故 實地三昧
所得三昧所見十方見地 十一切處 五根
俱舍 大種四界地水火風 四大種 四大
水能風能成長顯形水火亦復 顯色悉皆
形色方等水火 故云風界 無色可見有言水火
團風假實五根假色 眼識所得身識所得三昧 並非二識所得假實
三昧所見 俱舍實法之上顯形 是故不同四念處大論
瓔珞 假名實體有對如是說三昧所見故知止觀
三昧所見三昧十方 形色未成有形 今文假實必須 八勝處四下
有無內外人為 人為內外唯有 多少多少
十一切處 八勝處假實 更加 十方遍處不動第四禪
不為內外 三支小乘如此分別 十一切處十一切入
不了遍一切處 十方處處遍處十法 從此他人八勝處
不然以內 心法自有無色安能 十方界外如是故知
不必大論優鉢羅華 青蓮不解內心 內心 為難何故論文
優鉢羅論文通明 通明 勝處通明無色背捨 勝處背捨自有故云
法人復次菩薩菩薩勝處隨心 初心菩薩文中六度
可見中略三戒欺詐乃至不生 不滅故知不是三藏菩薩一切
具足六度而已一切法無不具足 定慧一切勝處 勝處諸法自在
勝處功能調功能 功能五品五品乃至六根
故云分齊 摩訶衍 即此乃至六根通論摩訶衍

[0424a05] ○慈心 前後修得 修習名為成就
名為怨親中人 即是廣大無量乃至十方 即是慈心成就婆沙怨親
中人一品大經梵行大同經論 禪門修法時令 親人得中
得中 中人 得中中人
得中 得中 得中
成就二心亦復 捨心從中 愛著瞋恚是故應須
中人怨親 人中上次親人下次 捨心成就無分別不等
何人不能四無量心二種 過人不能 乃至羅漢
善人乃至闡提 現在過未婆沙廣明廣大無量
成就婆沙眾生眾生 眾生成就
二十一廣明隱沒 內外隱沒隱沒隱沒 隱沒因緣
初禪先後 得人中天 婆沙眾生何處
四事曾經行處所有住處思惟 論語
根本同異根本 功能梵眾梵輔婆沙
云何一切眾生 帝釋自在天 天福佛菩薩一切
梵王轉法輪無量 舍利未有僧坊
僧坊和合僧四修四無量淨名四無量梵天明初 二三四禪慈心
大小婆沙佛說 遍淨乃至捨心不過無所有處如今 婆沙小乘不用菩薩
小乘具有菩薩慈悲 大乘四無量心婆沙 無量何故無色彌勒
教權故云 一往根本二三四禪 根本從略具足應須 大小約根
一邊已去 既有慈心俱起 得名自在一邊不淨眾生 壞相破壞
不成破壞涅槃 法緣相應涅槃故知 法緣無漏
立法法緣二乘 眾生二義相違云何法難深信大乘
慈心不淨互相 莊嚴 而已二種慈心
互相大小不淨 慈心今文 前此不淨無量
知者三心慈心婆沙 捨心最勝大經十四 四等四等無量無量
等心故云四等四無量 無漏因緣不同
無量故云不可稱 直言有漏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功德不可欲界
依正不同法體 深廣難信譬如 兼合有法
不識京畿珍羞 周禮百物
滋味中心四邊中點 市井故云
市井所居 海神

[0425a16] ○因緣 因緣行者 成就摩訶衍佛性
廣明三世因緣十二婆沙現在 名色六入
現在初二老死 未來內外 諸佛外加
三支能緣 二種一者 無明無明
因緣二者 即如今文文明 定心善惡能所和合得名 名為因故
由於善惡乃至無明五果 二手鼻口二十
二十四過去 如是 根本因緣根本
隱沒十功德乃至下發 根本因緣根本 因緣通明九地何者
皆是因緣因緣和合名為 定心成就 成法因緣以為 因緣生
約根約根 九地如是 初禪相者九地十一 初禪文中
是故不論 十五方便初禪初禪二十 五法乃至亦復如是二十五
行法第四五法初禪 五法種種希望 希望通論淨戒乃至
一心希望初禪 不同 十二 十二界繫因緣不同婆沙
料簡無色界無色有名根本 因緣因緣根本因緣 三世增減四生不同因緣 俱舍婆沙胎生
分別功德第五長者 善施向火懷妊
乃至 無道無罪 不良可以
父母父母 宮中後生端正出家羅漢 不同一一
所見分別乃至三世相異十二 根本十二十二根本 通明因緣 因緣因緣根本
故云根本 根本有漏通明 慈心故云可知 不同不同
三昧故云因緣三昧三世 事理因緣觀不能 密室密室念處 明燈
但是不能富那 因緣能破得名理觀因緣 聞慧四念處富那領解
三十五外道富那世間 乃至世間無邊世間 妄語名為名著
無邊亦復如是 答言如是 從何何處答言
一切佛言五陰 二十五有富那 百年枝葉脫落唯有
善來阿羅漢領解 已知富那文中 既得羅漢可通領解因緣 因緣是故不及富那
經論因緣不同 今文瓔珞十二 第十地中觀法第六緣起 十種因第二

[0426a17] ○根本 一一觀法作者 因緣
可觀因緣 因緣寬廣 果若自若無不
因緣觀是故觀法 龍樹龍樹龍樹中論 大小因緣論師 二諦中論
言論顯宗 二諦通途 無非二諦二諦教門不可二諦中論
品題六情 內觀六情盡是二諦
因緣是故因緣 因緣通觀下文名為 不出因緣 因緣不了
一部小乘小乘 如何 因緣邪見三藏二乘
四緣 二乘是故因緣 小小
不可去世 中論在世利根 得益是故不須廣明觀法去世
因緣三世輪轉是故龍樹 觀法因緣不事分別因緣 下次今文中論觀法 入道廣破修得故知論語
思議觀法 大經因緣思議 不可思議文明思議 別教今文圓教
四智 六道因緣正當四智 聲聞菩提即是差別
大經二十五師子吼十二因緣 第一 十住不了不見圓教
六即了了四智 今文六界十法界十二 聲聞乃至通約 大乘聲聞
學人三果其餘 多少色界故云 教判應有緣覺今文聲聞 緣覺結業不盡前者
不盡緣覺 通教聲聞斷惑 聲聞出界不盡學人
六度菩薩聲聞緣覺 異同菩薩發心十法界三教菩薩一界是故多少六度菩薩般若
菩薩無明 般若轉行有為 即是生滅以為般若 生滅菩薩
利物受生 今文隨惑故云空心 五度故云故云
三藏二乘 別圓初心菩薩名為九地 何故地前
正斷正斷故云智者 見思無明一切智種智
向者不得初地 以為佛界證道差別 前者見思二乘界內 菩薩界外塵沙不同
塵沙故且 不思議 不思議初中三佛
一一三佛三佛何以判別以此三道三德若爾何故
便據理 三佛一一無不正因 三德不二淨名
不二眾生即是故知 不二五品佛性同學 無學
別論應從乃至第十節節 淺深同學 通惑是故 一向不同是故下文三賢
三乘不同變易 通惑二乘變易 依正二乘五根 永別釋論引證
二乘變易根鈍即是五根 別圓別圓聖位 證道是故
別名三賢證聖因位始終 文明別教在行初地 在此三賢是故不分別圓 三賢聖位。◎最後下次
果位三德涅槃淨名 善惡方便善惡 中舉故云五逆
是故名為復次 不思議十如問答料簡即是 前因三德不可思議十如文中
十二因果 通論無非十如 便正在一念十二
若爾十界煩惱如何十界 二乘菩薩通論二乘
菩薩具有三道二乘菩薩 煩惱何故通通二乘 便一往不可


[0427b22] ○十二因緣十如 陰入不思議華嚴 。經文一念十界
大乘一念如是 云何一切諸法 十二釋疑因緣
所生因緣生悉皆無生 今文今文處處緣生一念 一心異心眾多人心
多人一念如是一念今文 一念心中具足華嚴 多人一念悉皆 多人不出
一念即非 一切諸法因緣 不出一念是故名為不過得名 一念具足
十二因緣華嚴 十二其實經意十界復次 一念二義一者 不同二者即此
禪心一念 一心不得 妄念一異無相一切 三千具足方能初心
情境是故應須 入門據理無非法界 取著中一及第佛法 思議第三初地即是第四
不思議第五不思議一心任運 三千禪修行人 魔境陰入 如是檢驗唯一
譬如 中說指法華安樂行真正下次 不思議一念十二因緣
因果因果生滅無生假名假名即是別教即是 三教華嚴三教皆是菩提心
別教教證顯正拔苦發誓 弘誓 心中十界一念心中三道
法性解脫解脫煩惱 般若般若結業煩惱一念 亦即法性約法寂照心安 法性名為安心陰入
雙非 一念文中次第
文中不通不通 便是故 檢校能所一心能所 三假
次第道品道品 道品念處因緣
十界一切十界 名為二義二義 受念處無明
生死受念處 十二支五陰取現念處時下
現在過未二義不同過去未來法攝 大同料簡云云數人生死相應
法念處云何四念 俱舍十四相應生死四相 生死何以
念處身心中意 不了大經通義。經文 五陰即是生死四念
俱舍十二因緣一一五陰不同經部二義一一並立 即是事相 分位一念十界
一切身念處一切 念處陰入中道 結成四德
不思議四下中道 通例根本結成 可見可以是故 無明三假取法四相
不受即是 不著不分 無明內心外境一念 十界法性四相無依不依
四句四相所見不見四句不見 不住造作 對治初文
來意道品道品十界 一向故且無明何以 無明淺深
無明有為 事理 一應真理
之後三解脫門三空即是涅槃道品 正行即是名為 應須兼具第一義四教
轉遞 (云云) 。用事 若一輕者
助道下次調伏十二 威儀不盡十力 共法成道以為威儀 不共功德顯示三密利物
大品道場成法 道場轉法輪入涅槃 三德實相一乘三德十二因緣
四法因緣威儀是故四佛道場因緣成正覺道場故而
大品一一文中成道 中有不同同居四相 同居成道一代教
不出成道轉法輪 具有八教頓教四教 不定祕密四佛成道利生是故
轉法輪依法經意不明 是故 料簡略明四教一切大小 因果教主機緣始終
不過四教但是如來不思議 調停成熟 立正五味相生利物適時出沒
寂滅道場別圓座席未曾即此華嚴 得名 有權實有
華嚴方等 般若是故鹿苑 法華 若爾
文具四教故知 不可八教非但 判教而已觀行 行儀使周備偏圓八教
祕密中文 大旨相者華嚴鹿 法華涅槃但是
歸於華嚴圓頓涅槃 醍醐涅槃凡夫闡提
佛性故云醍醐 四教處處四教五味 前來開顯
施設今文正是五味 大經二十五三昧爾時菩薩 無垢白佛諸佛菩薩
智慧功德千萬億不可說 不如諸佛阿耨菩提佛印佛言譬如十二部 十二部經修多羅
出生修多羅方等 方等般若波羅蜜醍醐般若波羅蜜 醍醐佛性佛性即是如來如是
因緣不定教 引證祕密教大經第三迦葉三十 迦葉善哉善哉
種智一切智 無有善男子道場菩提樹 成正覺爾時無量阿僧祇恒河沙諸佛 世界諸菩薩如是深義
問句功德如是無有如是 利益無量眾生故知 菩薩所以者何至意 中論用大經意因緣生
聞義因緣入涅槃假名中道
故云證道別教像法疑經成見 娑羅林地草木
七寶清淨莊嚴乃是三世諸佛 居處諸佛境界乃至現身聞法 中方便可解
法輪第一淨名 說法增減可知入涅槃 方便涅槃不可界內
身入舍利法性佛 相好虛空不生不滅
方便名下文中 十二因緣助道法義 因緣證悟淺深有漏四教迦羅可知
迦羅解脫通名 俱解脫通名慧解脫大論二十一 迦羅因緣覺獨覺佛世
因緣名為緣覺佛世自然名為獨覺大小 佛世迦羅百劫 不同三十二十九乃至
獨覺大小值佛出世修福 緣覺大小大中
說法者 五度三祇三藏 五度無明
以為般若有為五度 通教忍者伏忍信忍 順忍性地無生忍人見等位
五忍判別寂滅忍 無明高下明智 無明但是無明明智
向後瓔珞 展轉名為 一一
十住十行十地等覺妙覺如次對於 瑠璃摩尼水精 因位退十信以為 妙覺無明至高
六即不同理即一念悉皆具足 虛空等 無明法性法性虛空老死如是
法性法性無盡何故 不可無有不盡 無有不盡即是大乘 得知大乘十二門論
普賢若非何故普賢 大品
不動不出大品 法性實際不動設使法性 大乘不動法性即是大乘
今文不動 在於通論菩薩柔順 無生忍聲聞乘學人
無學菩薩登地 今圓不斷煩惱不動生死 不出是故不動不出在於
觀法故知 所行故云行處即是
理觀事相所以 止持 必須
自行 通名第五事理不二
一切具足 愛結三德究竟即大小諸位十二因緣
八法十二因緣六道法界等位 高下大位九十法界別圓菩薩 菩薩九十斷惑
入空弘誓滿無人一切一切開權顯實一切別教十分
圓教始終不二 寂滅釋疑疑云 無分別眾生即是涅槃眾生
不生不生 因緣 因果是故諸位凡夫
諸位如實 不等諸位無生生滅 不二生滅自行滿他人
是故名為為生如畫虛空等 滿猶如虛空大悲如畫 菩薩眾生
得名方便善巧菩薩旃陀羅 旃陀羅上位常住慧命以此
安忍三障三障 第五能忍 業障
煩惱障二乘菩薩既有是故 煩惱可知十界因緣對於 一念具足十界一一無非
三障無非 安忍忍辱安忍觀行寂滅忍即是中道
三諦真諦名為柔和善順俗諦名為安住俗諦 名為由是相似 聲聞無法
相似三法 云何
不著無法 不著入理 從此大論 真法名為法愛
是故功用自然真法性名流 無生作佛分身 行化不假勤修任運

[0430c25] ○ 念佛略明前後 經論不可今文 神力解脫智慧般若
福德法身念佛 諸相三法三德三法 他人不等識相
不同故云如是相好從此功德 相好有如即是識相業果 但是色身相好
名為報身不思議定心 根本念佛根本一邊 根本禪如是不同
不同諸位 念佛 明初念佛法門感動相好
感動相好善業 略明念佛邪正
大論六念捨戒 大論第八云何名為念佛三昧
二種不同聲聞一佛身心 滿一方菩薩十方三世佛土 現在六念何故
念佛三昧種種煩惱滅種大福度眾生宿念佛大論第九
眾生眼根 不堪利根無量光 利鈍故云
端正無量光明所以 諸眾生不同豈直 雜類身等
世界為人對治得度第一義

[0431b02] ○明神 數列大經 十二略明大小第二功德通有
外道二種一者 二乘二者菩薩菩薩修行大般涅槃所得 神通不共二乘是故菩薩不得而今 (如意)
而今 (天耳) 而今 (天眼) 不知而今得知 (宿命漏盡) 不論無漏廣明
大論略明並非正意略明 天眼通五眼辯天 得色清淨四大六道 多少遠近可知修法憶念
音聲宿命羅漢萬劫 無量劫修法日月年歲乃至 過去千萬億心所
生滅修法諸人喜怒怖畏見相 知心如意轉變 一身飛行
四一聖者六塵不可不清可愛 獨有故云轉變大小
乃至一切諸事外道變化 不過佛弟子不論修法 四如意足神通 並不是故不合廣明今文
大道 得無大菩薩大小羅漢 不復但是過去 無漏出界止觀
大論廣明諸天鬼神無生忍菩薩修得 有無通論
神通神通不同 以此存身息心三事微細鏡像
是故身通從此便是故背捨勝處如意 轉變自在得勝知見
轉變自在多義 通明無漏三明之中 無漏有無分別第七
料簡是故五通二明勝者 無量一一
略語一一種種 多種

[0431c19] ○來意 貪著禪味經本菩薩不能 利物故云方便菩薩
不能觀察成佛 受生利他 六法胡瓜 思議胡瓜
十界十界差別不同是故應須觀察二乘觀察無上故云觀察
四禪比丘喜根 地獄界畜生名利 二度中說喜根由著
根本大化大論十九 禪觀十善上二界 性戒性善 無作戒解脫根本
以為天中四天 十善如是節節不同上界 修羅但是大意 可知大通一百八
不來三惡故知來者 故云 人見得出生死專修不淨
聲聞法界九想無漏 聲聞界通明不淨 兼有 菩薩法界
菩薩界四諦 聲聞界故云六度 菩薩界六度菩薩 四諦六度
聞法菩薩 長行弘誓六度菩薩 聲聞約出 聲聞菩薩
可知釋義便故且菩薩 因緣緣覺界何故 無生因緣文中
三藏菩薩聲聞之後通教菩薩聲聞之前三藏文中緣覺聲聞菩薩 通教緣覺別教 三諦文中即非
十界 何以生滅相節文初生 無生六界不得 生滅今文無生
七法乃至一實九法第八 展轉一法一如故云 乃至成王證道復生同歸一實生生
十成無生是故地前諸法初地 歸本同一致使至此 不須初地乃至果德 五行之至嬰兒行者
次第五行初地三昧悉皆 思議九法戒定慧菩薩 故云三學
在地現行至此 五行梵行慈悲不得 一行而立即非 五行因故次第
以是五行十功德次第五行 滿初地故云五行十功德初地 第一功德五行復重第一功德
乃是重顯初地功德乃至第十 初地第十 五行十功德十德對地宛然
中說名下結成思議不思議 無量一念禪心十界 從何法性十界
解法十界如此 故知一念不二法性無明不一 不異不思議超越句法無明
二乘所知二乘不知 三教菩薩不能理性 本寂故云超越無始故云
大經釋經滅盡 。經文眾生是故不得 即是眾生心
不是何以以此眾生即非尚無 眾生未始 未始未始
未始未始無始 無始無始故云不即不離是故六即 常作一切不出
眾生究竟即 第五發心安心善巧 六十四次第
三觀一一止觀三諦 具足二邊寂滅三諦 名為真義次第 空觀法性三惑
清淨三諦空名空觀 三諦止觀可知 止觀是故 中方次第
一念二邊中等三諦 故云寂滅次第一心妙理
如是從何不同味著真諦故云受生妙理
九想已去無漏云何無漏無漏何況及於緣生是故
一一一一不捨 十界依正事相 禪味假道自在
具足戒可知 梵天自有 瞋恚
煩惱世人 不須一一用事 使生理故云 第七事理行人觀法
觀法二法並非正觀陰入可見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第九

* * *

【經文資訊大正藏 46 No. 1912 止觀輔行傳弘決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2016.06,完成日期:2016/06/15
【編輯說明】資料庫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大正藏編輯
【原始資料】鎮國大德提供北美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資料庫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參閱【 [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http://www.cbeta.org/copyright.php) 】

* * *




網站採用 Creative Commons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3.0 台灣 (中華民國) 授權條款授權.
Copyright ©1998-2016 CBETA

Dictionary loading status: not loaded

Glossary and Other 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