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Yi Li 止觀義例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義例
天台沙門湛然

[0447a06] 第一 第二依正 第三依正消釋 第四 第五心境釋疑 第六解行 第七顯正
()

[0447a10] 第一一部以為圓頓 正行大體大意 借名結義即為
大意中文收束大意不可處中圓頓
玉泉寺下文四教八教思議 思議相待圓頓一實大車 文中思議相待僕從實相妙理
無漏以為諸法 故知

[0447a21] 第二依正一代 正意依法 涅槃以此醍醐所以
釋名乃至偏圓文中蓮華 釋名用光四一即是實相 正體大車生起
總稱勤求道場證得身子 請法正在四種三昧 實相實相安樂四緣安樂
實相依報名為只是 眾生開示悟入只是歸於妙法 所以始末依法法華三昧
妙行涅槃依法歸一 根鈍扶助正行傾覆 佛化涅槃末代修行
扶律說常實相 正用法華

[0447b09] 第三文義消釋更為一者 二者消釋體勢初文一者 二者一者引證
法華唯一以為有權一實 方便法華
不定二者 引流教證華嚴高山淨名坐佛大經法華
便止觀故知 判教是故借用 借名實義方等
開權三時 可知即是對等 四者借喻譬如金山
世間 轉用本文如火
是故五者 毘曇成實 名義二行初五
同時異時借名 五味三假二空本文 開合莫不引用
如法權實般若不共方等彈斥神力不共一句兩句 文心引用
不違異同不在 是故 借名
上下 可知用意教證二道 通用三觀
二者一者 開合三觀四教五味 立義皆然寬廣無窮隨事
隨行無不通用 使浮濫徵文本文淺深演義理則
無涯一心 行儀相者 纖毫因果理則
無二二者處所本文 陰入破法六處 說教大體發心
心中道品不出念處中元 勸修五悔安忍無著 大綱
事理正如三昧 十法界理具淺深 通經文中一切
正文不可四者 止觀 三教縱橫止觀
實相五者有無發心 十法中文大行十法修正
法則三大大意中有廣解 境界正觀中有三昧 無義不同
生起次第淺深破法次第 何必 不二
前後教相 道理不同 化儀後方
方等般若廣破法華 會同 實名是故今文不同
判教釋義偏圓 名次行解不同生起 分別引證問答料簡為生
十法離合 在於是故舉例 從略道品中空使
相續相 歷法十法 陰入根由
分別廣說消釋體勢更為 文體二義體勢初文體勢
一者法文 相稱不專 對法如意珠
大車十法 十法 而已虛空
法界對消可以 二者隨宜 適時開合有對
有對開合 開合上合 開合四等不出因果
多少 適時使隨宜 云云上文
非要消釋處所 指示傳寫五者 邪僻不須
不用不當 一家 一代不思議長短不同
大小法相問答研覈開合消釋不思議 尋求中間
是故 釋文使文理通暢一家 歸趣
隱顯 法顯求法
上下相承問答 設問
舉例 六度兼含使
一類諸法 教體立義 以定二者體勢一者本意
釋義部類如法之下 觀心文本正觀觀心
權實為主五味八教世界塵數交雜
可知止觀 正教 為生二者同異
法華應須八教四教佛化 四教佛化依法更加不定開權
不定本意 佛乘如今 一佛乘觀門準則隨機
四門教法無生為首法相 成行上下歸於 一乘四者若一異名
名為止觀異名名為 罄盡一家 無窮乃至法門
名為名為 大小經論所立 一概使
外人大自在天三身同宗故云不可通名 是以
五者教證 二道一心不同世人取著一念思議 佛法思議不可思議
唯有以此上下使 處處文義通徹昭然名義 五道不同佛性不變五味
一代五時濃淡濃淡 處處不定 不可
醍醐殺人五味 不等開拓句法三十 乃至使
一代教門一一有名無得 前後文中便而後
而後所以語意 歸宗使觀行有權 親疏種種
淺深說理 綜理諸位豈可一句二十五
以為故知 故第一體 二手義解
必須出沒開合先令願行相稱可以 可以圓行可以可以立宗
一道 弘誓 安心始末只是
安心加行只是一道調 陰入只是四次 安忍愛上功能
不得徒勞生起說理何者 折攝折攝
適時理事 因果四門隨機 順化不出
折攝一境一心 無常理性止觀 如是不出折攝
故此折攝二者理觀使 在此四十大概不盡

[0449b27] 第四離合 初十 十門不同大意同異
大意即是二門釋名已去如法 便
大意禪門 開顯教相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