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collection

Zhi Guan Yi Li 止觀義例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止觀義例
天台沙門湛然

[0453a17] ◎第六行解分別 分別自行自行果報正意
分別文中教化 自行
大意果報 果報始末即是修行 何者修行二十五以為方便
以為所以者何 無體十法故知必須 大意始終
因果文理 廣解使二十五 得名妙行是故
不可十法 十法次第自足而今文中 鈍根觀法次第
繁文陰入十法 是故不無且如 心行一一顯示境相不同
一一觀法一一 不思議一一發心 安心一一乃至
一一以至 道樹不端次第說上
須後是故長者 合眾一一 不思議寂照止觀一一
相生次第一一成行 廣破古舊問答釋疑 釋名意即
即是四事法身不成 讀者行者須知緩急無得 不周修行方便
滿應感 同歸真性之一若是故此 無不

[0453b27] 第七顯正 相承無異 頓教
講貫觀本本文 不可取 不出一家著述
更加為何 斷惑不同
四住已去 四住引證處處圓教四念
成器 除非漸次
無明入住四住塵沙登地 無明故知別離
空觀三觀違背一家 四教六即
空觀何者五品即是觀行 三觀六根即是相似三觀已去 三觀如何空觀不識見思
三觀
邪說得知二種 八教祕密不定 別圓名為八教既有
最後故知 即是 他人
一者不識 華嚴最初成道不從 大部名為
不得法華 二者不識 法華華嚴小機不動
漸教漸教三藏三藏教 故云文中鹿 般若名為中有
便第十判教華嚴 般若華嚴圓教方等 名為
方等般若華嚴圓教 不識教體
唯有 唯有一邊無體 四者法華近代判教
華嚴根本法法華枝末法輪 天台大師靈鷲親承章疏 本門文中
解釋教判 如何稱為 五者不識行為
只是是故圓頓止觀 高山 判教
學者
其中法華第一華嚴般若 大般涅槃經 第一法華如此聞者 掩耳八教
第三 迷誤不知鹿苑以至般若 漸教鹿苑般若
四教名為 法華經知非 非但不識
法華祕密不定 顯露祕密不定祕密
祕密不定四時 漸教四時 中有中有法華經
漸漸 鹿苑一方三般若即是 不須
同法是故頓教不須 法華本門一向
三教不見釋義便 法華但是文中 漸漸何曾不是得知法華
華嚴法華聲聞 人從經歷法華故知法華華嚴
法華頓足 不從應聲聲聞 聲聞不過五百此等
開權顯實菩薩開顯聲聞 菩薩疑網皆已除下文 諸佛世尊分別得法大喜
遍身分別功德三千微塵 乃至四天下世界塵數 提心下方妙音
文殊教化如是諸眾何曾 從此法師品現在 滅後一句華嚴經
二義不及法華一帶 二義便二義稱為 菩薩聲聞
分說 一句聲聞非但 不會未熟應知聲聞鈍根菩薩
法華經機緣未熟不堪方等 調治法華是故 不見
得知四住 仁王 法華六根清淨肉眼
一家前後仁王證法法華 無漏意根仁王三界皆是 界內得無有漏故云
文義如何 止觀圓頓止觀 何以得知第一譬喻
止觀騰空圓頓第七 三觀神通神通 三門大意
圓頓第五安心 止觀一心止觀 第一發心止觀
止觀此等皆是止觀 正文一往引證有所子細 何以
何者神通明文 止觀未有如何 正文三觀南嶽如何弟子
師宗南嶽稟承慧文龍樹師法觀心論何須歸命 神通各別行者
空無淺深 行儀深淺 不當偏圓第七神通
神通即是之中三觀 之中如何不見 經文華嚴
故云在於 一更便於華嚴 第十華嚴方等般若
華嚴方等般若 三門大意 料簡略明止觀大意
名相是故云何同異中分 通則只是大意 不同不同大意
之一不定不論不見便於安心以次第三 一心次第一心
安心 一心不見異說 便發心止觀大意
是故止觀 六即止觀
如常三昧 只是不同何者一種 發菩提心即是邪僻即是
無不發心邪僻 通義是故三藏 圓頓不定第三偏圓
第十判教四教 第一四教一一三結 三結三復不見
便不可 同異云何 列位一家
一期因果顯著有始有終 三藏四果百劫僧祇通教 三乘義通別圓並立五十二位
不同依法更加五品一家不曾 何故分別
不同家教不見處處文中華嚴 利鈍圓教別人一一
三根二行分利 無不皆然法華一實開會 同一根性稱為有利
名為不可方等 為何同異但是 不識漸教是故不知
方等只是之一謂言漸教方等 便但是四教名為云何 便但是使法華四教
法華開權何故 若爾四教不了法華 涅槃
差別鹿 涅槃一概何故光宅光宅法華
山門不如光宅涅槃 方等三不 方等
便無用一行乃是 涅槃四教外道 即是涅槃
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