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amādhi of Non-contention of Following After One's Own Thoughts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諸法無諍三昧法門卷下陳南嶽思大禪師撰
四念處觀
身念處觀如音品
[0633a12] 觀身不淨時。先觀息入出生滅不可得。次觀 心心相。若先觀色。麁利難解。沈重難輕。若先 觀心。微細難見。心空無體。託緣妄念。無有實
主。氣息處中。輕空易解。先觀入息從何方來。 都無所從。亦無生處。入至何處。都無歸趣。不 見滅相。無有處所。入息既無。復觀出息從何
處生。審諦觀察。都無生處。至何處滅。不見去 相。亦無滅處既無入出。復觀中間相貌何似。 如是觀時。如空微風。都無相貌。息無自體。生
滅由心。妄念息即動。無念即無生。即觀此心 住在何處。復觀身內。都不見心。復觀身外。亦 無心相。復觀中間。無有相貌。復作是念。心息
既無。我今此身從何生。如是觀時。都無生處。 但從貪愛虛妄念起。復觀貪愛妄念之心。畢 竟空寂。無生無滅。即知此身化生不實。頭等
六分色如空影。如虛薄雲。入息氣出息氣。如 空微風。如是觀時。影雲微風。皆悉空寂。無斷 無常。無生無滅。無相無貌。無名無字。既無生
死。亦無涅槃。一相無相。一切眾生亦復如 是。是名總觀。諸法實相。如是觀竟。欲得神 通。觀身四大。如空如影。復觀外四大。地水
火風。石壁瓦礫。刀杖毒藥。如影如空。影不能 害影。空不能害空。入初禪時。觀息入出。從頭 至足。從皮至髓。上下縱橫。氣息一時。出入無
礙。常念己身。作輕空想。捨麁重想。是氣息 入無聚集。出無分散。是息風力能輕舉。自見 己身空如水沫。如泡如影。猶如虛空。如是觀
察。久修習竟。遠離色相。獲得神通。飛行無 礙。去住遠近。任意自在。是身念處。不淨觀 法。九想十想。及觀氣息生滅出入空無障礙。
亦能獲得如意神通。先證肉眼。次觀天眼。能 見無量阿僧祇十方三世微細色等。亦見眾 生生死出沒善惡業報。皆悉知之。明了無礙。
總攝十力十八不共法。能作大身。遍滿十方。 能作小身。細如微塵。一能作多。多能作一。重 能作輕。輕能作重。醜陋作端正。端正作醜陋。
長短大小。青黃赤白。悉能變化。虛空作地地 作虛空。地作水火。水火作地。能令變作。金銀 七寶石壁草木。亦復如是。皆能變作。金銀七
寶。象馬車乘。城郭樓櫓。宮殿屋宅。房舍燈 燭。日月大珠。及如意珠。飲食衣服。床榻被 褥。簫笛箜篌。五欲眾具。眾生所須。盡給與
之。然後說法。令入佛道。能自變身。作十方 佛身。名字不同。色像差別。亦復能令皆作金 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頂上肉髻光明。普
遍滿十方。間無空處。十方遠近。如對目前。過 去未來。亦復如是。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亦復 能作菩薩緣覺阿羅漢身釋梵四王諸天身
轉輪聖王諸小王身。能作四種佛弟子形。男 變為女。女變為男。亦作六趣眾生之身。如是 凡聖眾色像。一念心中一時行語言音聲。亦
復如是亦復能作臭爛死屍縛魔波旬。令捨 高慢遠離魔業。求佛正道。臭爛屍觀。非獨繫 縛波旬魔王。亦能降伏一切婬女。令捨要欲
發清淨心信求佛道是禪波羅蜜身念不淨 觀法。初修行時。能斷五欲一切煩惱。能除五 蓋。能斷十纏。若人修習。如偈所說。
氣息輕空風火觀 飛行十方無障礙
皮肉筋骨不淨觀 獲得如意大神通
總名八大自在我 一切形色能變化
總名十四變化心 非但變化如上事
能令大地六種動 變十方穢為淨土
是身念處不淨觀 總說如是大功德
若廣諸說不可盡 三十七品亦在中
今已總說身念處 種種功德差別法
受念處品
[0633c20] 復次禪波羅蜜中受念處觀如偈說。
能斷一切受 今當更總說
斷除三受法 一切受亦盡
[0633c23] 三受者。一者苦受。二者樂受。三者不苦不樂 受。如十二因緣中說。不苦不樂受。但是無明。 有名無色。苦樂二受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
愛取有生老死滅壞苦憂悲惱。如是三受和 合共成事。不能一一獨生煩惱。內受外受內 外受。內受是六根名為六情。外受是六塵。名
為六境。內外受名六識。亦名為心思惟分別。 如是內外。有三十種六根六塵六識六觸六 受。是名三十。皆由無明不能了故。貪善惡業。
遍生六趣。若能修習戒定智慧。淨三毒根。名 曰六度。是故論言智度。大道佛從來生死往 來故。曰大道智慧。斷三受故名為度。是故佛
言。淨於三毒根。成佛道無疑。一切貪瞋癡。三 受以為根。破戒是惡趣門。持戒是善趣門。若 修戒定智。閉塞諸惡道。通達善趣門。亦得名
為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佛無上大菩提門。 六根名為門。心為自在王。造生死業時。貪著 六塵。至死不捨。無能制者。自在如王。是故名
為無上死王。譬如世間五月時雨大惡雹。五 穀果樹。摧析墮落。人畜皆死。是惡雹雨。譬如 金剛。無能制者。斷諸善根。作一闡提。是故名
為死金剛雨。譬如世間金翅鳥王。飛行虛空 四大海中。擒捉諸龍。自在無礙。食噉令盡。無 能制者。是故名為死金翅鳥。譬如世間惡轉
輪王。飛行虛空。遍四天下。擒捉諸王。自在無 礙。壞他事業。無能制者。是故復名死轉輪王。 一切天人王。無能制者。唯除一人。大力神僊。
幻術呪師。智如金剛。能伏一切。乃能伏此生 死心王。亦復如是。二十五有。無能制者。唯除 菩薩。修戒定慧智獲得初禪。至第四禪及滅
受想定。成就四念處。法忍具足。得大神通。乃 能降伏生死心王。一切凡夫及二乘人。不能 降伏如是死王。為無常法之所遷故。不能降
伏。唯有法大力菩薩生分盡者。乃能降之。無 習氣故。苦受內苦外苦。內苦者。饑渴悲惱。愁 憂瞋恚。嫌恨宿怨。不適意事。怨憎會時。內心
大苦。如是等苦。名為內苦。復次求物不得。若 得更失五欲眾具。愛別離故。父母兄弟。妻子 眷屬。抄劫死亡。若遭惡病。無藥可治。必死
無疑。憂悲啼哭如是等苦。皆名內苦。聞外惡 聲。罵辱機刺。內懷忿怒。亦名內苦。外苦者。 若為王法所加鞭杖拷楚。牢獄繫閉。杻械枷
鎖。名為外苦。亦名內外苦。若師子虎狼。諸惡 毒獸。風雨寒熱。如是等。此名為外苦。若自身 有病。諸根不具足。名身苦。若為他役使。擔負
重載。若行遠路。中間嶮難。無止息處。如是等 苦。是名身苦。應學慈悲修空。忍之不生瞋恚。 於怨憎處。應作是念。是我先世。惱害彼人。今
但自責。不應瞋他。虎狼獅子。狂象惡王。亦復 如是。於貪求處。應求捨心。不應瞋惱。觀惡音 聲。如空中響。彼聲不來。耳不往受。隨聞隨
滅。誰罵誰受。則無瞋恚。聞好音聲。稱揚讚 歎。如前觀之。亦不生喜。禮拜供養。一切樂 受。應作是念。彼自求福。便於我處。自作功
德。不聞我事。不應歡喜。譬如廢田。有人耕 種。自求報故。地不應喜。復有異人。多持糞 穢。毒刺惡草。積種在中。掘鑿穿穴。高下不
平。彼人自生。如是惡心。地亦不瞋。亦不念 彼徒自苦惱。有人問言怨害罵辱。能忍不瞋。 是事可爾。禮拜供養讚歎樂受。何以不喜。答
曰。彼今雖復供養讚歎於我。後若遇惡緣。即 便瞋我。若打若殺。不應生喜。苦受樂受。皆如 幻化。無有定相。不應瞋喜。如彼大地。無憎愛
心。菩薩欲求無上佛道。應先修學大地三昧。 亦應學如虛空三昧。不苦不樂受。亦復如是。 不應貪著。應作是念。苦樂中間故。有不苦不
樂。若無苦樂。則無不苦不樂。一切皆是無常 生滅。不曾暫停。生滅無故。無生滅處。求不可 得。如是觀時。即無三受。得三解脫。男女等
相。亦復如是。如幻如化。無生無滅。不可得 故。如身念處。五陰如相。不可得故。無十八 界。故無一切受。何以故。六根六塵六識空故。
求不可見。名之為空。求亦不得。名之空空。亦 無有空。復次禪波羅蜜中。觀受念處。無生無 滅。無一切受。即是涅槃。觀察涅槃。亦不可
得。無名字故。即無涅槃。如是觀時。初學能 斷一切煩惱。又得一切宿命通。自觀己身現 在初生五陰歌羅邏時。生滅不住。亦見過去
無量阿僧祇劫五陰生滅。以身念處天眼力 故。住初禪中。能見如是宿命神通。一切生處 壽命長短。苦樂受報。飲食衣服。種性名字。生
死出沒。國土世界。欲性善惡。悉見悉知。現在 未來宿命因緣。及一切事。悉見悉知。如過去 世。亦知諸天六趣眾生三世宿命。知己不異。
亦復能知諸佛菩薩緣覺聲聞一切宿命。一 念心中。稱量盡願。明了無礙。於一切眾生中。 得自在壽命。隨其所感。長短不同。為眾生故。
現一切身。受一切命。欲度十方三惡道眾生。 欲度餓鬼。觀受念處。住初禪中。用如意通。施 美飲食。令其苦息。而為說法。欲度畜生時。觀
受念處。入初禪時已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住 第二禪。用如意神通。令諸眾生離畜生業得 人天。令其歡喜。而為說法。欲度地獄眾生時。
觀受念處。入初禪時已入第二禪。從二禪起 入第四禪。從四禪起住第三禪。以如意通。變 化十方阿鼻地獄及諸地獄。悉為天堂。一切
苦具。變為瓔珞。如其苦息。如第三禪樂。隨 應說法。欲度福德大力眾生時。觀受念處及 三念。入初禪。初禪起入二禪。二禪起入三禪。
三禪起。入第四禪。住火一切處。放大光明。遍 照十方。住地一切處。十方大地六種震動。住 風一切處。戒定慧香。遍熏十方。住水一切處。
現月愛三昧。十方重病苦惱眾生。悉得消除。 身心安樂。住地一切處。穢惡世界。變為淨土。 池流華果。七寶莊嚴。放眉間光。召集十方諸
大菩薩。悉求集會。口光頂光。放中間光。集三 界天王轉輪聖王阿脩羅王及諸小王并諸天 人。放下光明。普及三塗一切眾生。集會聽法。
悉為受記。受記之法。凡有九種。三乘及六道。 是名九種差別受記。如摩訶般若放光論中 說。若放頂上 肉 髻光明。遍照十方。集大菩薩。
并集過去多寶佛等。又及十方分身應化無 量諸佛十方世界。為一切佛土滿中諸佛。移 諸天人三塗八難。置於他土。不令在會。無餘
雜眾。當知此會。但說一乘。為一生補處菩薩 受如來記。若放眉間大光明。同頂光中事。當 知此會。為大聲聞密行菩薩過十地入佛境
界者受如來記。如法華中說。二種放光受記 之法。但說佛果事一乘佛智慧。無餘雜眾故。 不說九道記。問曰。佛大慈悲平等說法。眾生
普聞。復何意故。說法華時。三變世界八方通 同為一佛土。初第一變。八方五百萬億那由 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同於娑婆。上下兩方。
亦復如是。第二變化。八方各變二百萬億那 由他恒河沙等諸佛世界。亦同娑婆。第三變 化。八方各二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
世界。同於娑婆。如是三變。各放眉間白毫光 明。移諸天人阿脩羅等三塗八難。置於他方。 不得聞法。當知如來心不平等。答曰。是事不
然。如來智慧。非汝境界。不應難言佛不平等。 彼以何故。妙法華會但說一乘頓中極頓諸 佛智慧。為大菩薩受如來記。難信難解。是故
漏盡二乘人。新發意菩薩及以不退諸菩薩 等。疑惑不能解。何況餘人。譬如世間轉輪聖 王。莊嚴四天下。集諸轉輪王。共論聖王事。唯
有王邊智慧大臣。乃能信解。得近王座。同論 王事。諸餘惡臣。愚闇無智。則不堪聞。不得同 座。何況餘小王及諸僕使。而近王座。如來頓
教。亦復如是。唯有一生補處無垢大士。得佛 智慧。受如來記者。乃得聞之。此會不說引導 之教。是故餘人不得在座。餘人若聞不解故。
即生疑謗。墮於地獄。是故移之置於他土。四 眾五千。亦復如是。譬如閻浮提人眼不得見 上界諸天。若得見者。兩眼雙瞎。薄福德故。不
堪見此諸天光明。是故見者兩眼雙瞎天人 阿脩羅三塗八難。亦復如是。尚不得見肉眼 眉間受記光明。何況聞說受如來記也。若得
聞者。則生誹謗。永失信心。斷諸善根。作一闡 提。將護彼意。不得聞之。譬如世間饑餓病瘦 絕食來久薄腹者。不得一往多食乾麩及以 強餅 [起-巳+并]
麫驗酒。一往飽食。必死不疑。五千四 眾天人阿脩羅三塗八難。亦復如是。薄福德 故。不堪得聞受如來記。問曰。諸佛神通無量
方便。一音說法隨類得解。何故移之置於他 土。答曰。如汝所問。他土之音。有二義。一者 本土。是如來藏。一切眾生不能解故。貪善惡
業輪迴六趣。二者一切眾生。無量劫來。常在 六趣。輪迴不離。如己舍宅。亦名本土。天人阿 脩羅等薄福德故。不能感見三變座席。復不
感聞本無如教甚深妙聲。是本無如如來如 一如無二如本末究竟等。唯佛與佛乃能知 之。餘人不解。五千四眾天人阿脩羅三塗八
難。不聞本無如。不得究竟解故。是故名為置 於他土。復次五千天人阿脩羅及難處。異座 異聞。得解薄少。永捨六趣。是故復名置於他
土。實不移却。不覺不知。不離本座。物解不 同。故言他土。欲重宣受念義。而說偈言。
行者初觀受念時 三種受法難捨離
苦受能生諸怖畏 亦生九惱諸怨害
常懷忿難作方便 得怨便時斷其命
或淨五欲起怨心 或諍名利作怨害
或貪住處獲利養 見勝己來欲殺害
或加誹謗惡名流 或時願人令殺害
是苦受法有三種 內受外受內外受
若欲斷除諸苦受 當觀怨家如赤子
亦如父母及兄弟 亦如諸師及同學
生生無不從彼生 是無量劫之父母
我曠劫來曾生彼 一切皆是我赤子
此觀成時瞋恚盡 獲得大慈大悲心
怨家悲歎生悔心 如見父母悉歸命
我往昔曾彼受學 一切皆是我大師
或修俗禮及五經 或學出世解脫道
學善法故好名流 忍惱害故得神通
一切皆是我和尚 亦是諸師及同學
應當孝順勤供養 恭敬供養如佛想
若受上妙五欲樂 人天王處自在樂
三界天王人王樂 無常至時皆碎破
一切樂受是苦本 樂報盡故苦報至
貪受榮華謂是常 愛別離時地獄至
苦樂受盡則無苦 不苦不樂則無生
具五方便除五欲 亦除五蓋障道因
五欲五蓋煩惱盡 具足五支入初禪
二禪三禪第四禪 還入初禪觀五陰
見身如泡空如影 出入息如空中風
見過去世無量劫 諸受五陰生滅空
斷五欲故煩惱盡 斷五蓋故獲五通
斷五欲故獲如意 斷五蓋故獲三明
是故諸佛而說偈 言內外怨賊皆已
除無明父亦滅退 若能斷貪諸愛盡
自覺覺他名解脫 諸行魔母既滅盡
無明魔父亦破碎 既斷煩惱獲六通
立大誓願度一切 自能斷除三受已
亦斷眾生一切受 得自在受無量命
亦知一切解脫受 知受凡聖九道記
亦受補處如來記 若欲說法度眾生
先現希有奇特事 深入禪定放光明
普照十方諸世界 變諸穢惡為淨土
七寶行樹以莊嚴 三塗八難悉解脫
等齊人天來聽法 以受念處觀察之
然後為其演說法 或令世界淨穢異
眾生各見不相知 形色音聲種種別
眾生各聞皆不同 各見佛同為說法
都不見他前有佛 雖復差別各各異
能令一時各解脫 隨眾生壽命長短
能自在受種種命 或見短壽入涅槃
或見長壽無量劫 是受念處初學時
能斷苦樂諸繫縛 初觀諸受內外苦
亦觀諸受內外空 不苦不樂受亦空
斷陰界入破無明 觀三受性非空有
則無繫縛無解脫 法性無佛無涅槃
亦無說法度眾生 眾生與佛一如如
本末究竟無差別 坐道場得成佛道
即是導師方便說 如人夢中得成佛
放光說法度眾生 此無佛道無眾生
佛法性相亦復然 眾生迷惑不覺知
深著苦因不暫捨 諸苦所因貪為本
捨貪求心無相依 見諸受空無生滅
證苦無生苦聖諦 內外假合名為集
無十八界集聖諦 生滅滅已名寂滅
證無寂滅滅聖諦 陰無縛解無邪正
證平等慧道聖諦 四諦無二是一諦
實無差別四種諦 一諦空故即無諦
無諦巧慧佛三諦 一切眾生從本來
無生無滅無縛解 五陰如性非明闇
凡夫與佛無一二
[0636b26] 三十七品亦在其中。觀受念處多故。受念處 為主。獨稱其名 (略說受念處竟) 。
心念處品
[0636b29] 復次行者。初學禪時。思想多念。覺觀攀緣。如 猿猴走。不曾暫停。假使行者。數隨心觀。亦不 能攝。即作是念。三界虛妄。皆心所作。即觀是
心從何處生。心若在內。何處居止。遍觀身內。 求心不得。無初生處。亦無相貌。心若在外。住 在何所。遍觀身外。覓心方所。都不見心。復
觀中間。亦不見心。如是觀時。不見內入心。不 見外入心。不見內外入心。不見陰中心。不見 界中心。當知此心空無有主。無名無名行。無
相貌。不從緣生。不從非緣生。亦非自生。是是 名者。能觀心念。心念生滅。觀念念生滅。觀念 念相。不可得故。亦無生滅。如觀我心。他心亦
然。復觀心性。無有心性。無有心性。亦無相 貌。畢竟無心。亦無不見心。如是觀竟。身心 空寂。次第入禪。能起神通。復次菩薩摩訶薩。
觀心念處。學得一切禪定解脫起如意神通。 立大誓願。度一切眾生。應先觀其心入初禪。 次第入至第四禪。乃至滅受想定。還入初禪
心。觀念處。內心外心內外心。亦復觀察三毒 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緣。如是觀 竟。觀諸解脫遍一切他心智三昧。以他心智
如意神通。亦入天眼宿命漏盡神通遍觀中。 如是諸神通已觀七覺分。住他心智三昧。用 念覺分擇分覺分及精進覺分遍觀十方一切
眾生心心性欲。用十力智分別之。一一眾生。 感聞何法。聞何音聲。見何色像。於何解脫門。 而得解脫。如是觀竟。用喜覺分神通三昧。悉
令十方六道眾生皆大歡喜。用除覺分定覺 分捨覺分。用如意神通。普現色身。上中下根。 隨機說法。悉令解脫。此心念處。初修學時。身
心得證。自斷一切心想妄念諸結煩惱。亦能 如已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