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 Jiao Yi (The Meaning of the Four Teachings) 四教義
Scroll 1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四教義卷第十一天台山修禪寺智顗禪師撰
[0760a19]第四約圓教明位。釋淨無垢稱義者。圓教詮因緣即中道不思議。佛性涅槃之理。菩薩稟此教門。理雖非淺非深。而證者不無淺深之
位。今明圓教入道。亦具有四門。一有門。二空門。三空有門。四非空非有門。圓教雖有四門而諸大乘經意。多用非空非有門以明
位也。正如此經。諸菩薩各說入不二法門。一往雖同細撿不無四門之別。而多用非空非有門。入不思議解脫也。此義在下自當可見。
若隨機利物四門赴緣。皆入不思議解脫。豈可偏用。但一往明行位義便。事須如此。是以今明圓教次位。正約非空非有門以辨也。
就此為五意者。一簡別圓二教明位不同。二正明圓教辨位。三引眾經論證。四料簡。五約圓教位。釋淨無垢稱義。第一簡別圓兩教
明位不同者。圓教既詮圓理。菩薩稟教圓斷五住之惑。開佛知見住大涅槃。是則教圓理圓。智圓斷圓行圓位圓。因圓果圓。不同別
教具如前說。今略更用五義。釋別圓兩教不同之相也。一約斷無明判位高下不同。二約斷界內界外見思不同。三約斷不斷不同。四
約位明法門別圓不同。五約位通不通不同。一約斷無明判高下不同者。若別教明位。同三十心斷界內結盡。即伏界外無明。至迴
向後心。初地方發真智斷無明一品。乃至斷十品名為十地。等覺後心斷無明方盡。妙覺常果蕭然累外無所斷也。此如前說。若圓教
所明。從初隨喜心。修一心三觀入十信位。斷界內惑盡。即伏界外無明。十住初心即發真智。斷無明住地初品。從此四十心。皆斷無
明至等覺後心。無明方盡。妙覺極地肅然累外。名究竟菩提無上之涅槃也。此即判位高下殊別故。有圓別二教明位不同也。二
約斷界內界外見思無明不同者。若別教三十心。斷界內見思。伏界外無明。十地斷界外見思無明分為三道。如前別教明十地中
分別。若圓教十信。斷界內見思。圓伏界外見思無明。發趣初心。圓斷界外見思無明。終至等覺方盡。故地持論明清淨淨禪云。離一
切見清淨淨禪。煩惱障智障斷清淨淨禪。此並等覺之位明此義也。大涅槃云。十地菩薩為無我見輪惑之所轉也。即是斷見不盡之
義。又十地菩薩。雖見佛性而不了了。諸佛如來見於佛性。而得了了。此皆約見惑盡不盡。故有了了不了了殊也。斷欲愛至佛果方盡
者。欲愛即是六欲。鴦崛經云。所謂彼眼根。於諸如來常具足無我減。修了了分明見。乃至意根亦復如是。如法華經說六根清淨。雖
未得無漏。而其六根清淨如此。當知即是伏欲愛煩惱之位。發趣初心發真無漏。即分斷欲愛。至等覺方盡。故華嚴經。明得佛六根究
竟清淨也。斷色愛至等覺方盡者。大涅槃經云。因滅是色獲得常色。名為色解脫。涅槃色愛方盡斷無色愛至佛方盡者。因滅是受。
獲得常受。想行識亦復如是。是名受想行識解脫。涅槃無色愛方盡也。四住惑與無明共合。四住若盡無明亦盡。若無明盡四住亦盡。
是則圓伏圓斷圓盡故。大品經云。色無邊故。般若波羅蜜無邊。陰入界一切諸法。皆亦如是。又云。諸法等故般若波羅蜜等故。
此經云。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以一食施一切。若能如是乃可取食。食法尚等。何況復見思無明所緣之法。而不等
也。如此之義。豈與前別教斷伏而不異乎。經說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三約斷不斷不同者。至論其理虛無。無明體性本自不有。
既無無明何論智慧。無解無惑。豈可分別別圓之殊。故涅槃經云。誰有智慧誰有煩惱。而言毘婆舍那能破煩惱。此則不論斷與不
斷。而涅槃云。闇時無明。明時無闇。有煩惱時則無智慧。有智慧時則無煩惱。今約有智慧無煩惱義。故說為斷。若約別教。多就定相
論斷。即是思議智斷明位。大乘之拙度義也。若圓教明義。多說不斷。不斷而斷者。即是不思議斷。非次位以明次位。正是大乘巧
度之義。故此經云。婬怒癡性即是解脫。又云。不斷癡愛起諸明脫。問曰。義推斷不斷。有三十六句。今何意取斷屬別教。不斷屬
圓教耶。答曰。此兩句是佛法正意。餘皆是傍。不斷而入位義同須彌入芥子。此是不思議智斷之位也。四約法門別圓簡別者。別教明
位對諸法門。非但法門不圓。約位亦有齊限。如十地論云。初地具足檀波羅蜜。於餘非為不修。但隨力隨分是義有餘。圓教明諸法
門則不如是。一法門具足一切法門。悉皆通至佛地。五約位通不通簡別不同者。若別教明位初地不得通二地。何況具足諸地。若
圓教明位。如華嚴經說。從初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第二正明圓教位者。亦還約七位。明五十二位不同。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
四十迴向。五十地。六等覺地。七妙覺地。但解者不同。有師言。圓教頓悟。一悟即是佛。無復位別之殊。說十地位者為鈍根人耳。如思
益經云。如此學者。即不從一地至一地。又有師解言。圓教既是頓悟。初心一悟即究竟圓極。而有四十二位。但是化物方便。立淺
深之名耳。故楞伽經云。初地即二地。二地即三地。寂滅真如有何次位也。又有師云。圓教初頓。至十住即是十地。而說有十行
十迴向十地者。此是重說意謂此諸解釋悉是偏取。平等法界。尚不論悟與不悟。孰論淺之與深。不悟而論悟者。不淺不深論淺深
也。尋諸大乘經。明理究竟。無過華嚴大集大品法華涅槃。雖明法界平等無說無示。而菩薩位行終日炳然。是以今還約七位。以明
圓教菩薩之位也。一明十信位者。即為四意。一明因聞法生信。二明因信修行。三明因行入位。四明經說不同。一明因聞法生信
者。上根利智。聞圓教詮因緣即中道。無作四實諦理。即便信解一實諦。即是如如來來虛空佛性。非世間非出世間。非因非果。不可
宣說非可顯示。無說而說世間因果。即是無作苦集。說出世間因果。即是無作道滅。故此經大士呵彌勒云。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
滅。即涅槃相不可復滅。一切眾生即菩提相。若知涅槃即生死。是為無作之苦諦。若知菩提即煩惱。是為無作之集諦。若知生死即涅
槃。是為無作之滅諦。若知煩惱即菩提。是為無作之道諦。但以非生死非涅槃。非菩提非煩惱。是一實諦。一實諦論此四諦者。即是
無作四實諦也。所以者何。約一實以明四。一實諦不作於四。四不自作四。不他作四。亦非共作四。亦非無因緣而作四也。而說為四者。
此是無作之四。此四畢竟不可得。即是一實諦。名為無作四實諦也。若聞此信解無礙者。即信一切眾生即是不思議解脫也。即是大
乘即是般若。即是首楞嚴。即佛性。即是法身。即是實相。即是中道第一義諦。即是如來藏。即是法界。即是畢竟空。即是一切佛
法。因此慈悲誓願菩提心發。是為圓教名字即之信解也。二明因信修行者。因此名字信心。即已發菩提心。若欲行菩提道。應當受
持讀誦解說書寫大乘經典。出世行人若欲疾得入十信位。具六根清淨。宜起精進。不惜身命。應當加修四種三昧。四種三昧者。一
常坐三昧。如文殊般若經說。二常行三昧。如般舟經說。三半行半坐三昧如方等經法華經說。四非行非坐三昧。即是諸大乘經所
說種種行法。此諸三昧行法。具如諸大乘經中說。此即代於初停心觀。今約圓教。明修初信心行諸三昧應信解十法。十法者。名
字如前三觀中說。一善識思議不思議因緣者。思議因緣者。如上三教所明。不思議因緣者。即是今所說。不思議無作四實諦。如前
三觀中明。譬如一念眠心具一切法。不縱不橫即是不思議因緣。無作四實諦也。如此的取維摩大士呵彌勒云。一切眾生即大
涅槃。即菩提相。明此不思議因緣。餘九法亦如是。義意玄隱。今次第明。尋者可善思之。二次明真正發心者。即是無緣慈悲。無作
四弘誓願也。無緣大慈。觀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與眾生此滅道之樂也。無緣大悲。觀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欲拔眾生此之
虛妄苦集也。無作四弘誓願者。知涅槃即生死。未度苦諦令度苦諦也。知菩提即煩惱。未解集諦令解集諦也。知煩惱即菩提。未安道
諦令安道諦也。知生死即涅槃。未得涅槃令得涅槃也。菩薩如是慈悲誓願。無緣無念而覆一切眾生。猶如大雲不加功用。如磁石
吸鐵是名真正菩提心也。三明行菩提道勤修止觀者。知生死即涅槃。即是善修止也。若知煩惱即菩提。即是善修觀也。如陰陽調
適萬物長成。若善巧修止觀。即能一心具萬行也。問曰以何為集。答曰依此經及涅槃經。無明愛一切煩惱為集諦。集局於苦。於
今對義為便也。四明破諸法遍者。若知生死即涅槃。即破分段變易二種生死皆遍。若知煩惱即菩提。即破一切界內外煩惱遍也。譬
如轉輪聖王。能破一切強敵。亦不有所破。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能破一切法。亦不有所破。五善知通塞者。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
菩提。則一切皆通。知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則一切皆塞。六善修道品者。觀十法界五陰生死。即是法性五陰。法性五陰。即是性
淨涅槃。即是四念處破八倒。知涅槃即生死顯四枯也。知生死即涅槃顯四榮也。知一實諦。即是見虛空佛性。住大涅槃也。因此四念
處。修正勤如意足根力覺道。即是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亦是莊嚴雙樹。是則煩惱即菩提也。七對治助道修諸波羅蜜者。知菩
提即是重惡煩惱。是以知生死即涅槃。以起對治諸波羅蜜。諸度法等侶助。煩惱即菩提。開三解脫門。對治若成煩惱即菩提也。
八善識次位者。涅槃即生死。菩提即煩惱。此是理即。若知生死即涅槃。煩惱即菩提。是為名字即。因此觀行分明成五品弟子。即是
觀行即。得六根清淨名相似即。成四十一地。即是分證真實即。證妙覺果。即是究竟即。若能善解此之次位。即不起大乘增上慢。大乘
旃陀羅之過罪也。九安忍成就者。若知生死即涅槃。即不為陰界入境。病患境。業相境。魔事境。禪門境。二乘境。菩薩境之所壞也。
若知煩惱即菩提。即不為煩惱境諸見境增上慢境之所壞。能忍此無作苦業。不為所壞者。此如大智論說。能忍成道事不動亦不
退。是心名薩埵也。十順道法愛不生者。觀生死即涅槃。生一切諸禪定三昧等功德。觀煩惱即菩提。生諸陀羅尼門。四無所畏十八不
共法四無礙智一切種智。於順道法不愛不著。若生愛著是名頂墮。知如虛空不住不著。即得成初信心。乃至十信心也。三明因修十
法入十信心者。解正因緣不思議無作四諦。即修初信心。信平等法界佛法僧三寶也。二真正發菩提心。慈悲誓願憐愍一切。即是修
念心也。三勤修止觀成一切萬行。即是修進進心也。四用觀破諸法遍。即是巧修慧心。五止心澄靜。一切得失通塞之相自現。
即是修定心也。六道品次第增長善根。不退不沒。即是修不退心。七迴事中諸度。助開三解脫門。即是修迴向心。八善知次位。所防
增上慢離旃陀羅業。即是修護法心。九安忍成就。內外惡法皆不得生。即是修戒心。十順道法。愛不生。若願求勝果。即不愛著所得
淺近法門。故名願心。是以菩薩知生死即涅槃。知煩惱即菩提。故能巧修此十法。即是修十信心。名觀行即。因此若得三昧陀羅尼
門。得入初信心位。如此一信有十。十信有百。成鐵輪十信心位。住此信中。得六根清淨功德不可思議。如法華經說。是名圓教柔順
忍位。亦是圓教之煗頂忍世第一法之位也。故仁王般若經云。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故知住此十信之位。斷界內見
思盡。破界外塵沙無知。伏無明住地之惑也。四明經說不同者。如華嚴經。法慧菩薩答正念天子。明菩薩觀十種梵行空。學十種智
力。入初住位。即是此教十信位也。所以者何。觀十種梵行空。即是觀一實諦。學十種智力。即是觀無作四諦。此經即是方等之教。
明即大涅槃即菩提相。若止若觀生相似解。即是瓔珞經明十信。大品經云。是乘從三界出也。十法成乘如前三觀中說。初出三界
即十信也。又大品經云。譬如入海先一見平相。即是仁王般若明。十善菩薩發大心。長別三界苦輪海。法華經明。入如來室著
如來衣坐如來座。此即是修四安樂行。行處近處得六根清淨。住十信位。普賢觀經明。修大乘人未得無生忍。前有十種證相。此即是
十信之位。涅槃經云。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如大智度論云。菩薩從初發心。即觀涅槃行道。若觀涅槃行道。生相
似解。即是一行。是如來行也。二明十住者。十住名如前說。今明初發心住。略為四意。一正釋初發心住。二明經說不同。三略辨功德。
四類明九住。一正釋初發心住者。所言發心住者。三種心發故名發心住。三德涅槃名為住也。云何名為三種心發。一者緣因善心
發。二者了因慧心發。三者正因理心發。一緣因善心發者。眾生無量劫來。所有低頭合掌。彈指散華發菩提心。慈悲誓願布施持戒忍
辱精進禪定等。一切善根一時開發。一心具足萬行諸波羅蜜也。二了因慧心發者。眾生無量劫來。聞大乘經。乃至一句一偈。受持讀
誦解說書寫。觀行修習所有智慧。一時開發成真無漏也。三正因理心發者。眾生無始已來。佛性真心常為無明之所隱覆。緣了兩因
力。破無明闇朗然圓顯也。此三種心開發故。名之發心也。二住三德涅槃名之為住者。一法身。二般若。三解脫。此三不縱不橫。如
世伊字名祕密藏真實心發即是法身。了因心發即是般若。緣因心發即是解脫。三心既發同世伊字。假名行人。以不住法住此三心。
即是住於三德涅槃祕密之藏。故言初發心住也。若住三德之理。即是住不思議解脫。即是住於大乘。以不住法住於般若。即是住首
楞嚴三昧。修持於心猶如虛空。即是住法性。即是住實相。即是住如如。即是住如來藏。即是住中道第一義諦。即是住法界。即是住畢
竟空。即是住大慈大悲。即是住十力。即是住四無畏。住十八不共法四無礙智。住大悲三念處。住大神通。住四攝法。住諸波羅蜜
一切三昧一切陀羅尼門。舉要言之。即是住真應二身一切佛法也。二明諸大乘經明初發心住名義不同者。華嚴經云。初發心時便
成正覺。了達諸法真實之性。所有聞法不由他悟。是菩薩成就十種智力。究竟離虛妄無染如虛空。清淨妙法身。堪然應一切。當知
即是發真無漏斷無明初品也。即是此經明。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又即是此經。明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也。是
大品經。明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法輪度眾主。當知此菩薩為如佛。又大品經。明菩薩從初一日行般若智慧。猶如日光。假使舍利
弗目連。滿閻浮提四天下。如稻麻竹葦。智慧欲比菩薩。如滿閻浮提四天下螢光欲比日月光也。又即是大品經。明阿字門所謂
一切法初不生也。即是法華經云。為令眾生開佛知見。又法華經說。龍女於剎那頃。發菩提心成等正覺。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坐道
場轉於法輪。即是大涅槃經云。發心畢竟二不別。如是二心前心難。即是涅槃經。復有一行是如來行。所謂大乘大般涅槃。初住
分證真涅槃也。如此等諸大乘經。悉是圓教。明初發心住也。三明初發心功德。發心功德無量無邊。非是凡夫二乘所測。不可宣說。
今採大乘經意。略以十種法門。稱述初住圓滿功德。一者住圓滿清淨菩提之心。即是生無生法忍。無緣慈悲無作誓願。普覆法界。二
於一念中。成就一切萬行諸波羅蜜。三得一切種智。圓斷法界見思無明。四得佛眼圓見十法界三諦之法。五圓入一切法門。所謂
約二十五三昧。入王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冥益眾生。八番破二十五有。六成就菩薩圓滿業。能顯一切神通。所謂三輪不思議
化。彌滿十法界顯益眾生。八番利益二十五有。七能成就眾生。開權顯實入一乘道。八能嚴淨一切佛土。如佛國品所明。九能起法界
三業。供養一切十方諸佛。得圓滿陀羅尼。受持一切佛法如雲持雨。十能從一地具足一切諸地功德。心心寂滅自然流入薩般若海。
故華嚴經。明初住菩薩所有功德。三世諸佛歎不能盡。佛若具足說。一切凡夫人聞迷亂心發狂。此乃不可思議難解之事。諸大
乘了義經之所稱說。豈同通教所明。十住功德比格此。明初住與別教初地智斷功德神通變化用一往是齊。而經論所說或深或
淺意有所在。四類釋九住者。如此初住三觀現前。無功用心念念斷法界無量品無明。不可稱計。一往大分略為十品智斷。即是十住
故。仁王經云。入理般若名為住。即是十番進發無漏真明。同入中道佛性第一義諦之理。以不住法從淺至深。住佛三德涅槃之理。
即是十品。住一切佛法。故名十住也。三明十行者。即於佛性第一義諦。無漏真明一心具一切行。念念進趣。流入平等法界海。故
破十品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