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antai Ba Jiao Dayi (The Main Ideas of the Eight Teachings of Tiantai) 天台八教大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天台八教大意隋天台沙門灌頂撰
[0769a12] 前佛後佛。自行化他。究其旨歸。咸宗一妙。佛 之知見。但機緣差品應物現形。為實施權故 分乎八。頓漸祕密不定化之儀式。譬如藥方。
藏通別圓所化之法譬如藥味。初言頓者。從 部得名即華嚴也。佛垂迹化塵劫叵量因。壽 倍之果寧可喻。且從今日一期降生託陰摩
耶。主伴互為唯資大法。譬如日出先照高山。 機不經歷故名為頓。約譬次第。以初譬初名 為乳味。故涅槃云。從佛出十二部經。譬從
牛出乳。又二乘機生未受大化。雖復在座如 聾若盲。初會俱無見聞之益亦名為乳。故迦 葉領解云。即遣傍人急追將還。迷悶躄地等
即第一時也。次從鹿苑至于般若名為漸教。 既二乘全生貴藥非賤治。不動九會脫妙著 麁。貫日託陰納妃生子。示成鹿苑轉生滅四
諦法輪。小乘生信先度五人。約譬次第名為 酪味。故迦葉領解云。密遣二人方便附近等。 故涅槃云。從十二部經出修多羅。譬從乳出
酪即第二時也。次明方等大集寶積淨名。褒 圓歎大折小彈偏自悲敗種。約譬次第名生 酥味。故涅槃云。從修多羅出方等典。譬從
酪出生酥。故迦葉領解云。過是已後心相體 信出入無難。然其所止猶在本處即第三味 也。次說諸部般若轉教付財雖通洮汰。約譬
次第名熟酥味。故迦葉領解云。長者自知將 死不久等即第四味也。此等四味對頓名漸。 法華涅槃非頓漸攝。開前頓漸歸會佛乘。約
譬次第名醍醐味。故涅槃云。從摩訶般若出 大涅槃合於法華。譬從熟酥出醍醐味。故迦 葉領解云。臨欲終時而命其子等即第五味
也。餘之六教遍在漸頓之中。同聽異聞互不 相知名祕密教。同聽異聞彼彼相知名不定 教。祕密不定名下之法。只是藏通別圓佛世
逗機。一音異解從化儀大判且受二名。略明 化儀四教義竟。次明藏通別圓四教。亦遍頓 漸二味之中。華嚴頓部圓教兼別。鹿苑初成
十二年前說戒定慧三。並屬小但三藏教。十 二年後般若之前大集寶積楞伽思益淨名金 光明。除般若外並屬方等。對半明滿具有四
教。諸部般若帶半明滿具通別圓無三藏教。 法華會竟。無三唯一圓教。涅槃最後談常四 教並知圓理。所以二經同醍醐味。第一明三
藏教者。仍於法華及大智度論。對斥小乘得 此名也。論云。迦旃延子自以聰明利根。於 婆沙中明三藏義。不讀衍經非大菩薩。廣破
三祇六度。權義建立衍門通別圓三大乘觀 行。謂四阿含即修多羅藏。俱舍婆沙即阿毘 曇藏。五部毘尼即是戒藏。此之三藏三乘同
須戒防身口。經多詮定。論多辯慧。聲聞觀 於四諦。緣覺觀十二因緣。菩薩修事六度。二 乘則自調自度。菩薩乃弘誓。與拔因雖小異
俱析實陰而歸但空。聲聞階位立於七賢七 聖不同。種福乃三生六十劫。次明支佛者。支 佛此翻緣覺。若出無佛世觀華飛葉落。頓悟
支佛名為獨覺。生於佛世聞說因緣頓悟支 佛名為緣覺。並福厚根利謂四生一百劫所 修因也。三明菩薩乘者。從初發心緣生滅四
諦。發四弘誓願一味度者令度。即眾生無邊 誓願度。謂度天魔外道。愛見二種六道眾生。 此緣苦諦境而發心也。二未解者令解。即煩
惱無數誓願斷願斷。愛見六道眾生二十五 有。見思之縛令得解脫。即緣集諦境而發心 也。三未安者令安。謂法門無盡誓願知。即
令愛見六道眾生。知三十七品道諦。自安此 緣道諦而發心也。四未得涅槃者令得涅槃。 即佛道無上誓願成。此令六道愛見眾生。滅
二十五有因果證滅諦理。此依滅諦境而發 心也。既以發心須行填願行。即三祇百劫所 修六度。從初值釋迦牟尼。至罽那尸棄名初
僧祇。從此常離女人身。亦不自知當得作佛。 即是外凡五停心總別念位。從尸棄至然燈 佛。用七莖蓮華供養布髮掩泥。受然燈記當
得作佛號釋迦文。爾時自知口亦未說名二 僧祇。此是煖法修事六度。次從然燈至毘婆 尸佛為第三僧祇。亦知亦說此是頂法之位
修行六度。若過三祇百劫。種福三十二相百 福成一相。福謂相因福義多途難可定判。於 南洲男身佛出世時。緣佛身相故得種也。一
云。輪王於四天下自在為一福。有云。如帝 釋於二天下自在為一福。有云。大千人盲治 差為一福。有云。一切人破戒能為說法。令
捨毀禁為一福。有云。不可譬喻唯佛能知。入 第三僧祇修行大行故福難量。問幾時種三 十二相因。答極遲百劫極疾九十一劫。故弗
沙佛觀見釋迦弟子根熟宜在前度。於寶窟 中放光遠照。菩薩尋光至弗沙所。七日七夜 一心觀佛。目不暫眴。苦行讚歎。超彌勒前
九劫獲證。修行六度。各有滿時。凡有所施而 無遮礙。如尸毘王代鴿是檀滿。如須陀摩王 捨國。獲偈護不妄語是名尸滿。如羼提仙人
為歌利王割截無恨。身體平復是忍辱滿。如 大施太子為諸眾生。入海求珠充足窮乏得 珠入手。海神見其睡即藏其珠。太子覺已。誓
將此身抒海令盡。天帝感見諸天助之海水 減半。乃至七日翹足偈讚。弗沙即精進滿。如 尚闍黎仙人入定鳥巢髻中。待子能飛方乃
出定是名禪滿。如劬嬪大臣分閻浮提地而 為七分。息國仇諍是般若滿。此訖前百劫並 下忍位也。次入補處生兜率。託母胎出生出
家降魔。魔軍散已安坐住禪即中忍成就。次 一剎那入上忍。次一剎那入世第一。次一剎 那發真無漏。三十四心斷惑證果。十力無畏
等皆成就名佛。轉于法輪緣盡入滅。舍利住 世廣福人天。此是三藏三乘之相。問何故二 乘即生斷結。菩薩從初乃至降魔仍未斷耶。
答二乘厭患生死。自求涅槃故先斷結。菩薩 慈悲先物後己。設乃因時斷思未得無漏力 弱。從其元意亦名未斷。問三乘所修凡具幾
法。答大而為論並用十法能通之門有四隨 入咸然。今約有門略明十義一明所觀之境。 即是識正無明因緣生一切法也。故大論云。
色若麁若細總而觀之。無常無我悉是顛倒。 如阿毘曇廣說。不同外道計微塵世性及自 然等。二真正發心者。既識無明乃至老死。正
求涅槃發三乘心。出離見愛不要名利唯志 無餘。三遵定慧者既誓求出有。依木又住 修道。但遮障紛馳道。何由剋為修四念學五
停心。破五種障名停。事觀名定念處即慧。慧 定均停故名安心。四破法遍令見有得道。以 無常等慧遍破見愛也。五知通塞者。前雖知
見等是過未見其德。過即是塞。德即是通。通 謂道滅無明滅等。及於六度塞即集因緣生 等。及於六蔽節節檢校是通須護塞。即須破
六道品調適。既識通塞進修道品。所謂觀身 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勤修念 處名四正勤。定心中修名四如意。五善根生
名五根。根增長名五力。定慧調停名七覺。安 隱道中行名八正。若一停作三十七品。餘停 心亦如是。此三十七是行道法。將入無漏城
有三門。謂空無相無作。苦下空無我二行為 空門。集道各四及苦下苦無常十行為無作 門。滅下有四為無相門。故知三乘莫不依諦。
七修對治者。若利人即入。鈍人不入當修助 道。故論云。貪欲心起教修不淨。及背捨等 為助。無常析觀歸真為正。八識次位者。雖
修正助等法明識。真似階降不同。令無上慢 九善修安忍。總修四念入於煖法似道煙生。 若不安忍不至煖頂。頂法退為五逆。煖退為
一闡提。忍世第一後入真無漏。由能安忍內 外諸障。十無法愛者上安忍。策進外凡令入 內凡。令無法愛策內凡位。而入見諦斷於見
惑。或超或次得成無學。利人節節得入。鈍 人具乘至十。阿毘曇中所明雖廣不出十意。 名為十法成乘。有門既爾空門亦有亦空門
非有非空門亦如是。廣如大本三藏教竟。次 明通教。通者同也。此教三乘因果大同故名 通教。故經云。欲得三乘當學般若。論云。聲
聞及緣覺解脫涅槃道皆從般若得。三人共 行十地。三人同斷見思。前無七賢之名。後 無等覺妙覺。所證雖同三藏觀法巧拙有殊。
通教體陰則真名巧。三藏析陰方真名拙。即 是界內巧拙相對。相對雖爾。此去三教並屬 大乘。大名雖同若地若行。名數多少深淺天
隔。初乾慧地即是外凡。體陰界入如幻如化。 總伏見愛八倒名四念觀。住是觀中修正勤 如意根力覺道。雖未得煖法相似理水。總相
智慧深利故稱乾慧地。二性地者。得煖法理 水霑心。增進頂忍及世第一。見無漏性皆名 性地。即內凡也。三八人地。四見地此兩地
不出入觀。共斷見惑發真無漏。見於諦理即 初果位。八人者。八忍也。即無漏一十六心。 亦應云八智。智少一分文略從因故云八人。
五薄地者。體破欲界六品思惑。故名為薄。即 斯陀含果。六離欲地斷欲九品不來欲界。即 阿那含果。故云離欲。七已辦地者。三乘進斷
色無色界八九七十二。品思惑。即羅漢果。名 為已辦。聲聞行極八支。佛地雖同斷見思福 厚根利能除習氣也。九菩薩地。從初發心緣
無生四諦。發菩提心至六七地。從空入假。假 謂化道。空即空觀。道觀雙流誓扶習氣還生 三界。用道種智遊戲神通。淨佛國土或就眾
生。三乘機熟。即坐道場。用一念相應智慧 進斷餘習及界內無知。得一切種智。名第十 佛地。轉無生四諦法輪。化三乘眾入無餘涅
槃。如火燒木無復灰炭。香象度河到於邊底。 故經云。諸法實性相三乘。亦皆得而不名為 佛。三乘觀行亦有四門。今亦約有門明於十
法成乘。初明觀境。即六道陰入。能觀所觀 皆如幻化。二明發心二乘緣真自行。菩薩體 幻兼人與樂拔苦譬於鏡像。三安心定慧前。
雖止觀並空如空。而安二法。四破法遍用幻 化之慧。破幻化見思。五識通塞。雖知苦集 十二緣生及六蔽等。皆如幻化。亦以幻化道
滅十二緣滅及六度等。通之節節檢校皆如 幻化。六道品調適者。以不可得心修三十七 品也。七對治者。體三藏法無常苦空如幻而
治。八識次位者。了乾慧等十地因果。三人 殊途而不謬濫。九令安忍乾慧外凡內外諸 障而入性地。第十速令內凡性地。不著相似
法愛。而入八人見地證真餘三門亦如是。廣 如大本通教竟。三明別教者。此約界外獨菩 薩法。教理智斷行位因果別前二教別後圓
教。故名為別。涅槃云。四諦因緣有無量相。 非諸聲聞緣覺所知。諸大乘經廣明菩薩歷 劫修行。行位次第互不相攝並此教也。華嚴
明十住十行十迴向為賢。十地為聖。妙覺為 佛。瓔珞明五十二位前加十信。仁王不論等 覺但五十一位。金光明經但出十地佛果。勝
天王但明十地。涅槃明五行十功德。既是界 外菩薩行位。隨機利益豈得定說。今約瓔珞 總明七位。一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迴
向。五十地。六等覺。七妙覺。初十信者。十心 之中以信為本。故云十信。十心者。一信。二 念。三精進。四慧。五定。六不退。七迴向。八護
法。九戒。十願。即是外凡伏忍位也。住行向。 三並屬內凡柔順忍位。二明十住者即習種 性。從信入住習。從假入空。斷界內見思。故
名習種。一發心。二持地。三修行。四生貴。五 方便具足。六正心。七不退八童真。九法王子。 十灌頂。三明十行者。性種性也。從十住空性
而入十行假性。名性種性。一歡喜。二饒益。 三無瞋恨。四無盡。五離癡亂。六善現。七無 著。八尊重。九善法。十真實。四明十迴向道種
性者。修中道觀伏界外惑。故名道種。一救護 眾生。二不壞。三等一切諸佛。四遍至一切處。 五無盡功德藏。六隨順一切堅固平等善根。
七等觀一切眾生。八真如相。九無縛無著解 脫。十入法界無量。五明十地聖種性者。證 中道觀。故名為聖。一歡喜。二離垢。三明地。
四焰地。五難勝。六現前。七遠行。八不動。九 善慧。十法雲。此之十地破界外十品無明。更 破一品入於等覺。更破一品入於妙覺。始終
但破十二品無明。乃與圓教第二行齊。以我 之因為汝之果。教權位高者。譬如邊方未靜。 高位目之定爵論功其官則下。此教緣無量
四諦發菩提心。苦集滅道皆無量相。若論自 行隨一門竪入化他。始終橫破故。十住自行 從假入空。用生無生觀六界空。十行入假廣
集四四十六門法。知十界假迴向後心滅九 界假。證佛界中地前。緣修兩觀經劫無量。為 中道方便登地三觀現前。與圓初住無二無
別。名為證道。若有宜聞地上歷別。亦作一 地不知二地說之故得諸大乘經。或明七地 之前猶居方便位也。此則始終約教不同。緣
修地前對地名為教道。且約自行四門之中 有門所修十法成觀。初明境者。緣於登地中 道妙有之境。而為所觀局出空有之表。二明
發心者。緣此妙有起四弘誓。故華嚴云。菩 薩不為一人一國一界微塵人。乃為法界眾 生發菩提心也。三安心者。既發心已安心進
行。修諸定慧定愛慧策耳。四破法遍者。用 妙有慧遍破空有也。五識通塞者。次第三觀 為通見思塵沙無明為塞。傳傳檢校是塞令
通耳。六道品調適者。三十七品是菩薩寶炬 陀羅尼。念處破倒正勤如意。能生五根力必 增長七覺八正。定慧均平入三解脫門證中
無漏。七對治助開者。用前藏通助開妙有實 相中道。八知次位者。善達七位終不謂我叨 極上聖。九安忍者。策十信位入於十住。令
離違順強軟二賊。十無法愛者。策三十心令 入十地。若愛相似之法名為頂墮。餘三門亦 如是。廣如大本。別教竟。次略明圓教者。圓名
圓妙。華嚴法界廣大。淨名入不二法門。般 若最上之乘。涅槃一心五行等。並圓妙法也。 此等圓妙一理無他兼帶半滿。權覆於實旨
趣猶隱。今從佛意卷權歸實。開顯之圓粗騰 綱要。即以法華分別功德品末。明本迹流通 如來滅後。五品聞經轉說起觀行成。以為凡
地措心之首。經云。又復如來滅後。若聞是 經。而不毀呰起隨喜心。從會而出聚落田里。 為父母宗親隨力演說。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人聞而隨喜。其福超勝於四百萬億那由他 恒河沙等眾生令得羅漢。百千億分不及其 一。則初隨喜品也。經云。何況讀誦受持之者
即第二品。經云。若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即 第三品。經云。況復有人能持此經。兼行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一心智慧是兼行六度即
第四品。經云。若人讀誦為他人說。復能持 戒忍辱無瞋精進勇猛得諸深定智慧。問答 則是具行六度第五品也。初品之初校量叵
測。餘之四品非凡小所知。略如經文不能具 述。初言隨喜者。隨喜妙法也。法即心法及生 佛法。此法即心此心即法三無差別。凡聖一
如如即實相。實相遍相百界三千。百界三千 無非實相。故經云。諸法實相即指諸佛權實 法也。所謂如是相性體力等。即百界三千也。
妙心體具具不出心。猶如金體具足眾器具 不出金。故名具心以之為妙。妙心是境妙智 是觀。觀境不二能照能遮。所言境者。具三
諦也。具心即空真諦境也。具心即假俗諦境 也。具心即中中道第一義諦也。知真即空觀。 知俗即假觀。知中即中觀。常境無相常智無
緣。無緣而緣無非三觀。無相而相三諦宛然。 初心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