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 Qing Bai Lu 國清百錄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國清百錄卷第三隋沙門灌頂纂
王謝義疏書第五十一
[0808a11] 弟子總持和南。逮旨送初卷義疏。跪承法寶。 粗覽綱宗。悉檀內外耳未曾聞。故知龍樹代 佛不可思議。今所著述肉眼未覩明闇。謹復
研尋遲此覲接。謹和南。
王論荊州諸寺書第五十二
[0808a16] 弟子總持和南。荊州玉泉十住兩寺。近既賜 令檢校。今須書及江陵總管。當勒所由終聽 僧使。奢促弟子仰蒙淨戒。宿世因緣稍希義
理。智波羅蜜爰降開許。始制義疏。方憑啟沃 向入慧門。昔年仰請棲霞時往。觀行政為密 邇。朝發暮到應可諮決。不異邑居。行道本貴
安心。寧勞過遠。天台之路幸願輟情。屈己為 人菩薩有賜。於專契弗敢違。前都不知淨人。 善心已墮僧數。濟度無隔唯用隨喜。謹和南。 七月二十七日。
重述還天台書第五十三
[0808a27] 前所諮天台山事。本聽後期爰逮報示。不然 夙志棲霞。乃言咫尺非關本誓之心。天台既 是寄終之地。所以恒思果遂。每囑弟子。恐命
不待期。一旦無常身充禽鳥。焚燒餘骨送往 天台。願得次生還棲山谷。修業成辦乃可利 人。但仰赴義門多慚芻淺。發心既重輒課庸
微。去聽慈恩庶無怱促。政言天台營理本擬 十方。安立僧徒非專為己。昔年修葺願創伽 藍。形可隨緣香燈難絕。故欲遣修葺冀憑方
便。同途校具。淨人得蒙勝舉。并祈一旨事並 前諮。方乞寺名屈作檀越。懼多煩沓未敢同 時。處處結緣功德彌大。玉泉十住許垂恩為。
唯待教旨即遣僧使。冀藉光威三寺遙荷。伽 藍未整功德已圓。仰鬧頻煩言何能謝。沙門 某白。三月二十日。
王答書第五十四
[0808b14] 總持和南。復垂誨旨益具仁慈。開士虛懷隨 感。必應本誓願力。何患不果。政言服道日淺 未堪違遠。深憑護念開示悟入。玉泉十住天
台本居。仰由勝功能得建立。方須影響永至 金剛。江陵書及會稽教下。並勒所司以時發 遣。謹和南。七月二十九日。
王與上柱國蘄郡公荊州總管達奚儒書 第五十五
[0808b22] 智者禪師德尊望重。近年紆道爰授淨戒。今 修治彼州十住寺。造立西徂玉泉寺。並見請 為檀越。復聞公等多結勝緣。大乘運通良深
隨喜。師今遣僧使志果法才二人。還就玉泉 寺法璨道慧法師。十住寺道臻法師。經理想 加心影響。獎成妙業。公私覃福幽顯同賴。法
事遠白不復暄涼也。楊廣呈。八月二日。
答度人出家書第五十六
[0808c01] 切以今月嘉辰。菩薩應世奉為至尊皇后。報 恩功德鎔寫靈像。度人出家。現在因緣福業 無量。使五沙彌為弟子。輒當恭旨。作說戒師。
年歲既小別須和尚。必選名德為作依止。並 賜法衣。即於眾前歡喜頂戴。沙門某敬白。七 月十九日。
答放徒流書第五十七
[0808c08] 開府學士柳顧言。宣教金光明行法究竟。如 十五月清淨圓滿。恩放徒流矜免鞭罰。上開 府潘惠達。儀同張四娘等。凡四十五人。賜令
斟酌。謹即依事詢詳切。以一人出世多人利 益。淳善御俗仰屬輪王。案此經云。若犯王法 繫縛枷鎖。諸苦惱等悉令解脫。又灌頂經云。
王當放赦屈厄之人。徒鎖解脫。王得其福。天 下太平雨澤以時。人民安樂。教旨符應經 文。豈非宿植德本慈善根力。謬以多幸忝此
大緣。率勵僧徒清齋洗浣。龍王注雨甘澤並 周。爰開獄門杻械解脫。徒流原宥莫不蹈舞。 殿庭稱恩感戴加復。送以勝幡仍懸寶塔。登
高散華燒香朗燭。並留供設說法開示。咸令 向善。其僧法運等。雖著法衣不能修心。身犯 國憲取穢道流。思乃上來戰深下恥。白大眾
留七日。晨夜訓賚暫依擯黜。使慚誡獎耳。沙 門某敬白。十月十六日。
答施物書第五十八
[0808c26] 開府柳顧言。宣教以法歲圓滿。爰降勞問。并 施金色新製香罏奩一具。法衣一通。綿絹百 段。燭三十挺。紙二千張。上厨果食等。剎那不
住節序相催。老至易悲觀心難諦。幸憑弘建 正法。省無戒慧。實懼難銷。香罏起峯蓮華奪 艶。忍辱離塵安行履躡。經稱受用無作恒住。
燭俟夜燎。紙擬淨名。當機要施法事忘謝。果 食縑綺道場同沾。歸福有在辭略言外。沙門 某敬白。七月十五日。
王迎入城礙雨移日書第五十九
[0809a07] 總持和南方要仰延。雨乃暫阻。明間若晴別 當遣信。謹和南。七月二十六日。
王迎入城書第六十
[0809a10] 總持和南。霜寒道體康勝。弟子還來甫爾。未 暇迎延。馳誠已深。今遣候接異近祇覲。謹和 南。九月十六日。
王遣使入天台參書第六十一
[0809a14] 總持和南。麥序氣清道體和適。福慧莊嚴與 時高勝。弟子至來未久。粗復可行。近頻降兩 書。爰垂示功德。玄義刪削。文句入初。其舊維
新從麁至妙。會須披接方豁煙雲。春律已謝 夏坐方結。敢違經教涉暑出迎。白露宵團秋 風葉下。必預舟檝迎覲江陽。然仰勞著述已
涉數載。般若多障近願成功。日就月將庶方 啟沃。率貢別牒示表虔誠。在敬無文仰揆弘 亮。其間珍德續事音語。謹和南。
[0809a23] 納袈裟十領。龍鬚席二領。須彌氈二領。猫牛 酥三瓶。熏陸香一合。
王遣使入天台迎書第六十二
[0809a26] 總持和南。霜氣已緊蚊熱久 祛 。方恐洞沍預 取調適。今遣奉迎祇禮非奢。謹和南。九月二 十二日。
王參病書第六十三
[0809b01] 總持和南。仰承出天台。已次到 石城寺。感 患未歇。菩薩示疾。在疾亦愈。但於翹誠交用 悚灼。今遣毉李膺往處治。小得康損願徐進
路遲禮覲無遠。謹和南。
發願疏文第六十四
[0809b06] 吳縣維衛迦葉二像。願更聚合修復鄮縣。阿 育王塔寺頹毀。願更修治。剡縣十丈彌勒石 像。金色剝壞願更莊嚴。右三處功德乞修。沙
門某敬白。
[0809b10] 稽首和南三世諸佛。伏惟。法身無像。隨機顯 現淨土。不毀人眾見燒滬瀆。浮來靈塔地涌 剡山。天樂通夢陸咸三處。尊儀表代三世慈
善根力。利益斯土。但年深歲曩。聖跡凌遲。諸 佛影像若淪。眾生善根無寄。某宿世有幸。忝 預法門。德行輕微功業無取。謬為道俗所知。
顧影羞躬無以自處。上慚三寶無興顯之能。 下愧群生。少提拔之力。刻骨刻肌將何所補。 幸值明時棟梁佛日。願賴皇風又承眾力。將
勸有緣修治三處。先為興顯三世佛法。次為 擁護大隋國土。下為法界一切眾生。若塔像 莊嚴則紹隆不絕。用報佛恩。若處處光新國
界。自然殊特妙好。則報至尊水土之澤。若見 聞者發菩提心。則利益一切種出世業。但久 域此心緣障未果。此際赴期西。出氣疾增動。
毒器坏瓶固非保惜。先以身命奉給三寶。謹 聽威神。若形命停留能生物善。不污佛法 者。伏聽。使乞早除差行願速圓。若命雖未盡。
方多魔障損物善根。污亂佛法者。豈須停世。 願早灰滅。滅後以諸誓願付囑後人。使經紀 修立。乞三寶加建速得圓滿。前於佛隴金光
明道場。已發此願。今重於石尊再述愚誠。伏 願。聖凡重垂攝受謹疏。開皇十七年十一月 二十一日。
遺書與晉王第六十五
[0809c06] 貧道初遇勝緣。發心之始。上期無生法忍。 下求六根清淨。三業殷勤。一生望獲。不謂宿 罪殃深致諸留難。內無實德外召虛譽。學徒
強集檀越自來。既不能絕域遠避。而復依違 順彼自招惱亂。道退為虧應得不得。憂悔 何補。上負三寶下愧本心。此一恨也。然聖法
既差自審非分。欲以先師禪慧授與學人。故 留滯陳都八年。弘法諸來學者。或易悟而早 亡。或隨分而自益。無兼他之才。空延教化。略
成斷種。自行前缺利物次虛。再負先師百金 之寄。此二恨也。而年既西夕恒惜妙道。思值 明時願逢外護。初蒙四事既勵朽年。師與學
徒四十。餘僧三百許。日於江都行道。亦復 開懷待來問者。儻逢易悟用答王恩。而不見 一人求禪求慧。與物無緣頓至於此。謬當信
施化導無功。此三恨也。又作是念。此處無緣。 餘方或有先因。荊潭之願願報地恩。大王弘 慈霈然垂許。於湘潭功德粗展微心。雖結緣
者眾孰堪委業。初謂緣者不來。今則往求不 得。推想既謬此四恨也。於荊州法集。聽眾一 千餘僧。學禪三百。州司惶慮謂乖國式。豈可
聚眾用惱官人。故朝同雲合暮如雨散。設有 善萠不獲增長。此乃世調無堪。不能諧和得 所。五恨也。既再遊江都。聖心重法令著淨名
疏。不揆闇識輒述偏懷。玄義始竟麾蓋入謁。 復許東歸而吳會之僧。咸欣聽學。山間虛乏 不可聚眾。束心待出訪求法門。暮年衰弱許
當開化。今出期既斷法緣亦絕此六恨也。在 山兩夏專治玄義。進解經文至佛道品。為三 十一卷。將身不慎遂動熱渴。一百餘日競疾
治改。際此夏末慮有追呼。束裝待期。去月 十七日使人至山。止留一宿遽比螢光。早希 進路行過剡嶺。次至石城氣疾兼篤。不能復
前。此之義疏。口授出本一遍自治。皆未搜簡。 經論僻謬尚多。不堪流布。既為王造寧羞其 拙。囑弟子抄寫後本仰簡。前所送玄義及入
文者。請付弟子焚之。天挺睿智願一遍開讀。 覽其大意餘無可觀。貧道灰壞雖謝。願留心 佛法。詢訪勝德。使義門無廢。深窮佛教。治道
益明。遍行遍學是菩薩行。如來滅度法付國 王。貧道何人慧門憑委。欣然就盡沒有餘榮。 但著述延歲。文義不同。悵然自慚。生來所以
周章者。皆為佛法為國土為眾生。今得法門 仰寄三為具足六根釋矣。命盡之後。若有神 力。誓當影護王之土境。使願法流衍以答王
恩。以副本志。菩薩誓願誠而不欺。香火義深 安知仰謝。願觀泡幻知有為法。一切無常會而 不離。終不可得。唯當勤戒施惠以拒四山。早
求出要。豈須傷法煩勞聖懷。蓮華香罏犀角 如意。是王所施。今以仰別。願德香遐遠。長保 如意也。南嶽大師滅度之後。未有碑頌。前蒙
教許自制。願不忘此旨。南嶽師於潭州立大 明寺。彌天道安於荊州立上明寺。前蒙教影 護願光飾先德。為作檀越主。貧道在世六十
年。未嘗作有為功德。年暮力弱多闕用心。又 香火施重。近於荊州仰為造玉泉寺。修治十 住寺。並蒙教囑。彼總管蘄郡公達奚儒。僧齎
教書至夏口。而蘄公亡。書未及付。慈恩已足。 願為玉泉作檀越主。今天台頂寺茅菴稍整。 山下一處非常之好。又更仰為立一伽藍。始
剪木位基命弟子營立。不見寺成冥目為恨。 天台未有公額。願乞一名移荊州玉泉寺。貫 十僧住天台寺。乞廢寺田為天台基業。寺圖
并石像。發願疏悉留仰簡。泰平聖世皇風整 肅。菩薩淨土不可思議。切見諸州迭送租米。 車脚皆三五倍。於公斂不多私費。為重典章。
處分別有深規。貧道不閑忽言國式。輒謂無 米之州。運送宜爾。有米之州當地輪送。則無 此私費。管窺未見。理若於式有妨請不須論。
於事有益願為諮奏。使蒼生慶賴然國是王 國。民是王民。加修慈心撫育黎庶。犬馬識養 人豈忘恩乎。昔聞齊高氏。見負炭兵形容憔
悴。愍其辛苦放令出家。唯一人樂去。齊主歎 曰。人皆有妻子之愛。誰肯孤房獨宿。瞪視四 壁。自儐山林。以此觀之。出家難得。今天下曠
大賦斂寬平。出家者少。老僧零落日就減。前 貫帳時。或隨緣聽學。或山林修道不及帳名。 雖復用心常懷憂懼。此例不多悉有行業。願
許其首貫則是度人。出家增益僧眾熾然。佛 法得無量功德。昔三方鼎立。用武惜人。今 太平一軌修文修福。正是其宜。又末法眾僧
多行不稱服。尚不挾人意。況扶經律。王秉國 法兼匡佛教。有罪者治之。無罪者敬之。起平 等不可思議心。則功德無量。此等之事本欲
面諮。未逢機會奄成遺囑。亦是為佛法為國 土為眾生。若能留心功德仰賽。臨命口授言 盡力窮。期迫戀多知復。分說大善知識。菩提
為期。沙門某開皇十七年十一月。
王答遺旨文第六十六
[0810c08] 菩薩戒弟子總持稽首和南。先師天台智者 內弟子灌頂普明至奉接。十七年十一月二 十一日遺書七紙。手迹四十六字。并淨名義
疏三十一卷。犀角如意蓮華香罏等。跪對修 讀摧振于心舍利儼然德音具在。迦葉狼跡 身證遙追曇光。天台安禪近躡誠復。如來雙
林四部號慟。而涅槃遺教法更殷重。況乎五 百歲後。四依拯溺深順佛旨。居世同凡將欲 泥洹。現希有事。五品十信已自皎然。彌陀
觀音親來接引。去德茲永乃增悲戀。追悟今 生還慶夙稟。所恨淨名經疏。不重親承。由冀 尋研用補咎悔。追惟。障惱現機未發。逖聽前
聞亦有成就。非徒悟有淺深。抑又時或早晚。 佛滅度後得聖巨多。道耀他方冥來曉示。再 思即世忽奉大師。良由宿緣積曾親近。愛覃
來命必垂影響。不捨本誓筆迹具存。是用歸 誠憑靈戒懇。跪受經疏如意香罏。虔禮西方 心口相誓。手探卷軸最後殷勤。即於今月十
八日。仍感瑞夢。是知濟度已降舟航。唯願 即日在寶池。遙開蓮華。今居淨域。近溉濁 心世世生生。師資不闕革凡登聖給侍無虧。
但義府鉤深遺文淵博。雖加策駘終畏面牆。 特希溉以醍醐如出香乳。照以暗井即顯真 金。然後仰藉神通俯厲精力。別詢名僧奉揚
法味。普共含生作大利益。斯則弗違提獎同 登彼岸。最勝最上就此為尊。灌頂所送最後 淨名義疏三十一卷。至佛道品謹即裝治。繕
書習讀逮旨。爾前玄義及入文解釋。付弟子 焚之。即付還使遣對燒蕩。犀角如意蓮華香 罏。遠以垂別輒當服之無斁。永充法事。今
奉施瓷瓦香罏供養龕室。遺旨以天台山下。 遇得一處非常之好。垂為造寺始得開剪林 木位置基階。今遣司馬王弘創建伽藍。一
遵指畫。寺須公額并立嘉名。亦不違旨。佛隴 頭陀並各仍舊使移荊州玉泉。十僧守天台 者。今山內現前之眾。多是渚宮之人。已皆
約勒不使張散。豈直十僧而已。所求廢寺水 田以充基業。亦勒王弘施肥田良地。深蒙擁 護。當年別資給行。送經一藏。依法為先師
別供養具鍾幡香等。又施錢直且充日費。鄮 境靈塔吳內石像剡縣彌勒。尊儀臥疾之處。 並使裝飾亦不仰異。荊州玉泉寺既是為造
理。當異餘道場。其潭州大明寺。荊州十住上 明寺等。先以敬許為檀越。無容復乖。今誨 使製南嶽師碑。即命開府學士柳顧言為序。
自撰銘頌所囑。僧有罪治無罪平等。切以涅 槃羯磨。經有誠文。正論治國。金光明品。住持 三寶弗敢墜失。又令加修慈心。撫育民庶犬
馬識養。人豈忘恩。蓋聞外書為教仁尚恕物。 內典居宗大慈為首。在文雖異詣理實同。不 有君子其能為國。不有菩薩豈濟含生。又以
僧未貫籍。許其出首適奉詔書。冥符來及見 機而作。所謂後天而奉天時。糧運轉輸深關 軍國。前已表聞所司未報。終當方便必期諧
果。及承寄囑斯復能照他心。前來仰答無違 意旨。庶藉熏修福祐國家。灌頂普明面引詢 訪具述。遣形宴坐宛若平生。轉恨失時不重
餐。義味仰揆定力如須彌峙。法臘云竟。切 願輿迎一到江陽。還入禪眾道俗接足人神 頂禮即當奉送。復彼山龕庶藉瞻仰。能開
心目。深願道力不孤。所請雖厚恩申報。具 在願文而實宜加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