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 Land Treatise 淨土論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土論序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0083b06] 夫淨土玄門。十方咸讚。彌陀寶界。凡聖同欣。然則二八弘規。盛乎西土。一九之教。陵遲東夏。余每披閱群典。詳撿聖言。此之一宗。竊為要路矣。其達之者。觖之稽頴。未悟者。矚而躊躇。若不馮此栖神。終恐沈淪永夜。今者總閱群經。披諸異論。撮其機要。撰為一部。名淨土論。然上古之先匠。遠法師。謝靈運等。雖以僉期西境。終是獨善一身。後之學者。無所承習。近代有綽禪師。撰安樂集一卷。雖廣引眾經略申道理。其文義參雜。章品混淆。後之讀之者。亦躊躇未決。今乃搜撿群籍。備引道理。勒為九章。令文義區分。品目殊位。使覽之者。宛如掌中耳。所願三福之教長弘。四誓之經永範。二八之觀齊闊。一九之生同歸。庶令六道孜孜長辭穢剎。四生擾擾。永處蓮臺。未及餘輝。俱遊淨域矣。
稽首西方極樂界 阿彌陀仙佛世尊
巧立弘誓救群生 我願往生頭面禮
端處蓮華臺王座 身放八方妙光明
五眼遍視無餘界 我願往生頭面禮
五分圓明性常住 大悲應接壽無量
以無緣慈攝眾生 我願往生頭面禮
寶界莊嚴含萬色 皆從如意珠玉生
見聞甞嗅觸滅罪 我願往生頭面禮
水鳥林管發清歌 其音演說甚深法
眾生聞者獲不退 我願往生頭面禮
觀音菩薩大慈悲 等視眾生同一子
寶手接引如慈母 我願往生頭面禮
勢至菩薩大自在 行坐傾動大千界
化佛菩薩皆雲集 我願往生頭面禮
佛子眾集量如海 猶如眾星拱北辰
等觀三界救諸苦 我願往生頭面禮
我今披閱佛大藏 總集句義為九章
讀者皆發菩提心 普願往生安樂國
淨土論卷上
帝京弘法寺釋迦才撰
[0083c16] 有滯俗公子。問淨土先生曰。蓋聞佛教沖虛。 語言路斷。法門幽簡。心行處滅。此則言語出 自妄情。心行無非倒想。今乃欲寄西境專讚
彌陀。路斷之語容非。處滅之言罕是。但情近 滯未達大方。請扣雷門。發斯蟄戶。然域內非 穢。淨自是心。注想西方。曉所未曉。十方咸
淨。偏觖一隅。用此纏情。願為開決。
[0083c23] 先生曰。快哉子之問也。非夫哲士熟能示乎。 然法門幽 [阜*責] 。誠如來旨。終慚不敏。試復論
之。夫達人利見。寓目皆是。凡夫智淺。觸途生 滯。但聖教弘規。位階八萬。要而論之。無過理 事。此之二門。其猶車有兩輪鳥有二翼。若闕
其一則不能沖虛遠逝。如起信論。有止觀二 門。止則緣理。觀則緣事。如未達此二。則搆虛 生滯耳。而語斷心滅者理也。期西念佛者事
也。然三界唯心。域內非穢。若未階十地。且將 境淨心。雖十方咸淨。而境界普散。欲令專 想往生。所以偏觖一隅矣。
第一定 土 體性 (一明體性二明三界攝不攝)
[0084a06] 問曰。其土之門。凡聖同踐。彌陀寶界。十念可 登。既許大小俱遊庶類齊往。未知土之體性 狀類如何。
[0084a09] 答曰。夫綺色眩目。巧言翳理。今欲令愚智同 解。所以且消去浮辭。指陳而說也。一明體性 者。自有三門。一法身淨土。二報身淨土。三化
身淨土。法身淨土者。有其二義。一出能住人 體。二出所住土體。能住人者。依起信論。釋如 來藏。體具三大義。一者體大義。謂一切法。真
如平等不增減故。此即是一味真如。此體何 但非包含內外。亦乃貫通凡聖也。二者相大 義。謂如來藏具足無漏性功德故。此即是恒
沙萬德差別義也。此即有情處有。無情處無 也。故涅槃經云。非佛性者。謂牆壁瓦礫無情 之物也。三者用大義。謂能生世間出世間善
因果故。此即是前相處用也。今既相用二大 義為能住人體。論差別。依一味而存故也。二 出所住土體者。即取前一味真如體大義。為
所住土體。謂與恒沙萬德。為依止故。此即人 土同體義分二也。報身淨土者。有其二種。一 者實報土。二者事用土。實報土者。亦人土同
體。謂始起萬德。為其土體。如攝大乘論十八 圓淨中云。大空無相等為門。三慧為路也。及 維摩經中。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等也。若
論能住人者。即總攬萬德。成一佛人也。此人 及土。一切下位乃至金剛心菩薩。亦不得見。 唯佛與佛自相見耳。言事用土者。此即人土
別體。謂頗梨柯蓮華藏世界等。為所住土 體。故攝大乘論云。淨土以蓮華王。為依止也。 大定大悲妙色相好等。為能住人體。故攝大
乘論云。應身以大定大悲。為體也。此人及土。 初地已上菩薩。隨分得見。乃至十地。見皆不 同。謂地即上下之別。見亦麁妙之異也。故攝
論云。若離應身初地已上菩薩。菩提資糧即 不具足。此或名報身。或名受用身。或名應身。 酬還曰報。答理名應。為他飡味。稱為受用。或
名食身。與受用相似。化身淨土者。亦有二種。 一者將三大僧祇利他行。盛即是常隨之化。 此身及土。此界他方恒現不絕。或一劫或百
年。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等。謂新新生世。數 數涅槃也。二者無而忽有化。謂依此化身。更 起多化。如釋迦如來。即是常隨化。更起分身。
即是無而忽有化也。或現猨猴鹿馬等形。不 必唯現佛也。身既有二。土亦然也。如妙喜世 界諸妙蓮華。即是常隨化淨土。如維摩經中。
如來足指案地。三千皆淨。即是無而忽有化 淨土也。此兩身二土。唯是地前菩薩。二乘凡 夫得見。故攝大乘論云。若離化身。聲聞瘦澁。
及願樂位初發心修行。皆不成就也。法身及 土。即五眼中慧眼法眼佛眼得見。報化身土。 即肉眼天眼見也。
[0084b28] 問曰。土既有三者。未知西方是何土也。
[0084b29] 答曰。亦具三種。若入初地已去菩薩正體智 見者。即是法身淨土。若加行後得智見者。即 是報身淨土。若是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見者。
即是化身淨土也。如龍樹等菩薩往生。具見 法報化三種淨土。由上得見下故。由此義故。 諸經論中。或判為報。或判為化。皆不失旨 也。
[0084c07] 問曰。已知西方具有三土。未知即今凡夫念 佛願生得何土也。
[0084c09] 答曰。依如攝論。唯生化土。不見法報土也。 就化土中有其二種。一是胎生。二是化生。胎 生土者。復有二種。一狐疑人。生極樂邊城七
寶宮殿中。五百歲不見佛。名之為胎。此是 (無量壽經說) 二者實有父母。名之為胎。如鼓音聲王 陀羅尼經說。此即阿彌陀佛亦有父母等。經
云。城名清泰。十千由旬。於中充滿剎利之種。 父名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殊勝妙顏。子名月 明。奉事弟子。名無垢稱。智慧弟子名攬光。神
足弟子名主化。魔名無勝。提婆達多名寂也 (此自別化一切眾生。非今念佛往生者也。此即處一。見有異也) 化生土者。依如
經論。具有三種。一者純是大乘土。二者純是 小乘土。三者大小乘雜土。純大乘土者。此處 眾生。純學大乘。即生彼土。如九品生中上輩
三品人是也。故往生論云。大乘善根界。等無 譏謙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也。純小乘 土者。此處眾生。純學小乘。即生彼土。如九品
生中中輩二品生者是也。故智度論中云。有 妙淨土。出過三界。諸阿羅漢。當生其中。大小 乘雜土者。此處眾生。雜學大小乘。即生彼土。
如九品生中中輩下生。及下輩三品生者是 也。如中品下生經云。孝養父母。行世仁慈。遇 善知識。為說四十八大願等。於此願中。雜聞
大小乘。至彼雖悟阿羅漢果。後乃迴心向大 乘也。下輩三人。亦聞四十八大願。或聞十二 部經。或念阿彌陀佛。生到彼土。皆發菩提心
也。麁論有此三土。若委曲分別者。眾生起行。 既有千殊。往生見土。亦有萬別也。若作此解 者。諸經論中。或判為報。或判為化。皆無妨
難也。但知諸佛修行。具感報化二土也。如攝 論。加行感化。正體感報。若報若化。皆欲成就 眾生。此則土不虛設。行不空修。但信佛語。
依經專念。即得往生。亦不須圖度報之與化 也。
[0085a14] 問曰。法身淨土。理遍可知。報化二土。應有封 疆。西方既具有報化土。據何文證。
[0085a16] 答曰。報化二土。或有封疆。或無封疆。如報土 中實報土者。即無封疆。謂如來行圓八萬。時 滿三僧祇。二教獨備。五分明顯。相窮海渧。好
盡岳塵。三明既朗。二智雙照。其猶龍吟雲應 虎嘯風隨。寧得以殊寶飾。不可以封疆限。此 土唯佛自矚其美。菩薩未之寓目也。事報土
者。謂下擎金剛之柱。上瑩瑠璃之地。外圍七 寶欄楯。內盈八德清池。珠寶筏於翠林。寶網 絡於綺殿。既是身充萬德。亦乃土盈眾美。如
此土者。即有封疆也。化土之中。據大悲願力。 等眾生界。無所不遍。則無封疆。若據身為化 眾生。新新生世。數數涅槃。則有封疆也。而西
方是報土者。出大乘同性經。經云。智通菩薩 問佛世尊。何等是如來報身。佛言。如汝現見 我者。此是如來報身。復有清淨剎中。取正覺。
及當成正覺者。彼等一切皆是報身。釋曰。淨 土中成佛。作判為報者。是受用身。非實報身 也。若作化身。即是細化身也。經云。汝現見我
者。是報身者。即穢土中亦見報也。即此經云。 五濁中成佛。有正法像法末法。是應化身也。 經判穢土中成佛皆是化身。而復言汝現見
我者。是報身。既穢土中得見報身者。何故淨 土中不得見化身也。故知淨穢二土皆具兩 身也。言是化土者。出觀世音受記經。經云。善
男子。阿彌陀佛壽命無量。百千億劫當有終 極。佛涅槃後。正法住世。等佛壽命。善男子。 阿彌陀佛正法滅後。過中夜分。明相出時。觀
世音菩薩。於菩提樹下。成等正覺。號普光功 德山王如來。其佛國土無有聲聞緣覺之名。 其佛國土號眾寶普集莊嚴。普光功德如來
涅槃正法滅後。大勢至菩薩。即於其國成佛。 號善住寶王如來。國土光明壽命。乃至法住。 等無有異。又出鼓音聲王陀羅尼經。阿彌陀
佛有父母子。及舍利目連提婆達多等也。
[0085b21] 二明三界攝不攝者。
[0085b22] 問曰。報土淳淨妙絕三有。所化眾生已超分 段。此土出乎三界。理亦易信。而化土雖淨。其 淨未妙。所化眾生復在地前。此土為當在三
界攝。為當不攝耶。
[0085b26] 答曰。若就佛論。則妙絕三界。若從眾生。具有 二義。或攝不攝。初明攝者。若據凡夫及三果 學人往生者。此即在三界攝。以此等眾生未
出三界故。
[0085c01] 問曰。此義云何可知。
[0085c02] 答曰。如無量壽經云。阿難白佛言。世尊。彼土 既無須彌山等。四天王忉利天。依何而住。佛 答曰。依業力而住。既有人後有四天王等。
當知。即有欲界也。即此經復云。告彌勒。汝見 從地已上。乃至淨居天。所有莊嚴事不。答曰。 已見也。當知。即有欲色二界。但不論無色 界也。
[0085c09] 問曰。何故不論無色界耶。
[0085c10] 答曰。意欲讚歎淨土妙色莊嚴。引物往生。所 以不論也。而體則有也。
[0085c12] 問曰。此身彼土。同是欲界者。何故大聖勸人 往生也。
[0085c14] 答曰。雖欲界名同。義即別也。此處欲界。具有 二義。一有上心欲。二有種子欲。由具二義。則 有男女雜染。貪遂色聲。樂住三有火宅中
也。西方欲界者。唯有種子欲。無有上心欲。既 無上心欲。即無前等過失。亦無惡心及無記 心。唯有善心也。故攝論十八圓淨中云。淨土
唯有樂受。無苦及捨受也。如大法鼓經云。苦 受是不善。樂受是善。捨受是無記。既唯有善 心。則無起惡之地也。故無量壽經云。彌陀國
中。無毛髮許造惡之地。雖云欲界。豈得同乎。 如欲界。色界亦爾也。
[0085c25] 問曰。淨土殊妙。物咸欣仰。既欲勸人往生。何 故須判是三界攝耶。
[0085c27] 答曰。此是經判。非關人也。又若是三界攝者。 未斷三界惑眾生即得生。若出三界者。凡夫 學人。此則絕分也。不可將在三界中眾生。皆
具足煩惱。令生三界外報土中也。由在三界。 故往生則易。仍無上心欲。故畢竟不退。
[0086a03] 問曰。既是三界攝者。此則應退。何名不退耶。
[0086a04] 答曰。三界名通。非唯一種。如東方妙喜世界。 有閻浮提忉利天。有男有女。而名淨土。豈出 三界。既在三界有女人。故亦是欲界。可與娑
婆欲界同耶。彼名淨土此名穢剎也。今判但 化淨土。化界內眾生者。並在三界中。若是報 淨土。化界外眾生者。則出三界。由淨土有三
品優劣故耳。如東方妙喜世界。是下淨土。雜 男女故。西方極樂世界。是中淨土。雜二乘故。 上方眾香世界。是上淨土。無二乘故。此三品
淨土。並在欲界中。由在人天別住處故。妙喜 世界有人天者。如維摩經云。從閻浮提至忉 利天也。極樂世界有人天者。如無量壽經云。
佛告彌勒。汝見從地已上乃至五淨居天所 有莊嚴事不也。眾香世界。有人天者。如維摩 經云。令諸天人得入律行也。此等既有人天
別住處。當知則在欲界中也。若在色界。雖 有天。則住處。當知則在欲界中也。若在色界。 雖有天。則無人。由色界在上。人不能上故。若
出三界外。則無人天別住處也。如淨土有三 品。穢土亦有三品。如經說。從此東方有一世 界。名曰斯訶。土田唯有三角沙石。一年二雨。
濕潤不過五寸。其土眾生唯食草子。樹皮為 衣。求生不得。求死不得。此是中穢土也。復有 一世界。虎狼毒狩。乃至蛇蠍。悉能飛行。遇
輒相食。不簡善惡。此是下穢土也。娑婆世界。 恒有諸佛出世。有發菩提心眾生。地出粳糧。 人有禮義。此則是上穢土也。淨土雖有三品。
但得生者悉皆不退。穢土亦有三品。但生之 者普皆退也。又西方淨土。有四因緣。唯進不 退。一由長命故不退。如經言。壽命無量阿僧
祇劫故。直然三大僧祇修道。則得成佛。況復 無量僧祇也。穢土由短命故退也。二者有諸 佛菩薩。為善知識故不退。如經云。得與如是
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故。穢土由多惡知識故 退也。三者無有女人。六根境界。並是進道緣。 故不退。如無量壽經云。眼見色即發菩提心。
乃至意緣法亦發菩提心也。穢土由有女人。 六根境界。普是退道緣故退也。四者唯有善 心故不退。如經云。無毛髮許造惡之地。穢土 由有惡心無記心故退也。
[0086b15] 二明不攝者。若是初地已上菩薩。及羅漢辟 支無學人生者。此即不攝。由已斷正使。出三 界故也。如大智度論云。有妙淨土。出過三界。
諸阿羅漢。當生其中也。論中既云羅漢。不論 學人。故知。學人生者在三界內也。
第二定往生人 (何位人得往生)
[0086b21] 問曰。已知。土體通於報化。未知何位人得往 生。
[0086b23] 答曰。今依經論。乃以佛意。但依經論修行者。 不問凡聖男女。乃至十惡五逆。臨命終時。正 念現前。心不亂者。並得往生。唯除謗大乘者
不得往生。此依觀經。若依無量壽經。并除五 逆人。
[0086b28] 問曰。此之二經。俱是一佛所說。何故大經除 二。觀經除一也。
[0086c01] 答曰。先制後開。是諸佛常法。無量壽經先說。 以廣說法藏比丘因緣。及明往生事故也。觀 經後說。以但論往生事故也。
[0086c04] 問曰。如無量壽經云。眾生生者。皆悉住於正 定之聚。又阿彌陀經云。舍利弗。極樂國土眾 生生者。皆是阿毘跋致。據此二經。十解已上。
始得往生。何故言乃至十惡五逆並得往生。
[0086c08] 答曰。正定阿毘跋致並云不退。不退言通。非 局十解。今依經論。釋有四種。一是念不退。謂 在八地已上。二是行不退。謂在初地已上。三
是位不退。謂在十解已上。四是處不退。謂西 方淨土也。故無量壽經云。彼土無有邪定及 不定聚名。又四十八大願中云。設我得佛。國
中之人天。不住正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 覺。既不退之言位該四種。寧得舉一不退以 定除三也。
[0086c17] 問曰。夫論不退。須據行位。云何依處得不退 耶。
[0086c19] 答曰。行位不退。由內無煩惱。處所不退由外 無境界。各據一義。奚足怪乎。
[0086c21] 問曰。前三不退。經論明證。此則可信。處所不 退既無文證。若為取信。
[0086c23] 答曰。今引毘婆沙論為證。如彼論中出六種 種性人。一是退。二是思。三是護。四是位。五 是昇進。六是不動。如退種性人。縱得羅漢。亦
還起退。乃至起三界修道煩惱由。根性軟弱 故。此人雖體是退根。此人若在欲界人中。逢 五退具即退。若生六欲天及色無色界中。無
五退具。即不退。由處所無退緣。故永不退也。 五退具者。一長病。二遠行。三誦經。四瑩事。 五和諍。此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