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re Land Treatise 淨土論
Scroll 3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土論卷下大唐弘法寺釋迦才撰
第六引現得往生人相貌 (謂引道俗得往生人示諸學者)
[0097a19] 道俗得往生淨土者。略有二十人 (比丘僧六人。比丘尼四人。 優婆塞五人。優婆夷五人) 。
[0097a21] 問曰。上引經論二教。證往生事。實為良驗。但 眾生智淺。不達聖旨。未若引現得往生人相 貌。勸進其心。今即日取信。欣其聞進也。
[0097a24] 答曰。其得往生人。依經論咸得光臺異相者。 其數無量。今略引四五。示諸學人。令見取信 也。
比丘僧得往生者六人
[0097a28] 方啟法師者。花蔭人也。貞觀九年。共玄果 法師。於藍田縣悟真寺。一夏念阿彌陀佛。乃 取一楊枝。著觀世音菩薩手中。誓云。若我念
佛得往生者。願此楊枝七日不萎。依誓。遂即 七日不萎也。此僧復為一切眾生請云。如攝 論中判。作別時意。觀經中言即生。願於夢中
見阿彌陀佛。請決此疑。即於其夜。唯在一處。 三度作夢。初夢在一大池。西南有一高樓。此 僧從樓而下。至池東北岸上。見一寶帳高二
丈餘。面東開門。此僧忽爾飛入帳中。半身得 入。還出。下至帳西。有大殿宇。中見一大德告 云。但修淨土行。並生此帳中也。遂即睡寤復
更作夢。在池北岸。見觀世音菩薩。面向北方。 垂脚而坐。此僧遂以手捧菩薩足。頭上載之。 見足下有千輻輪相。其菩薩身作閻浮檀金
色也。忽然睡覺。更復作夢。於池南面。向西而 立。自池已西。總皆是大水。滿中蓮華。忽見阿 彌陀佛從西而來。至此僧前。此僧頭面著地
禮拜。禮拜訖。即於佛前。胡跪合掌請云。娑婆 世界眾生。依經修行。得生世尊國不也。佛即 答云。善男子。一切眾生。但修淨土行者。並生
我國。勿生疑也。又此僧復於別夜夢見。自身 在娑婆世界。迴頭向西而望。見彌陀佛土平 坦如鏡。見娑婆世界。唯是山川。東西而別。向
南而望。見南坪。川中有十五箇寶帳向西而 去。餘者皆是七寶。唯中央一箇。是其白銀帳。 帳之下皆有音樂。歌詠讚歎。此僧問云。此是
何帳。帳下人答云。此是並往生人也。此僧歡 喜。踴身在空。飛向西去。少時還住也。又於別 夜夢見。在一佛堂中。正當佛前。有一僧。名
曰法藏。御一大車。就佛堂內。迎令上車。 載 向 西而去也。法藏者。即阿彌陀佛也。車者。四十 八大願也。又於別夜夢見。自身坐百寶蓮花
王座。面向南方。垂脚而坐。成正覺也。又於別 夜夢見。釋迦如來。共文殊師利。住此僧前。讚 法花經也。又於別夜夢見。有三大道。直向
西方。第一道上。唯是僧尼。第二道上。並是俗 人。雜有男女。第三道上。唯有一僧。皆向西而 去。云皆是往生人也。此僧現在未死也。
[0097c09] 沙門曇鸞法師者。并洲汶水人也。魏末高齊 之初猶在。神智高遠。三國知聞。洞曉眾經。獨 步人外。梁國天子蕭王。恒向北禮曇鸞菩薩。
注解天親菩薩往生論。裁成兩卷。法師撰集 無量壽經。奉讚七言偈百九十五行。并問答 一卷。流行於世。勸道俗等。決定往生。得見諸
佛。恒請龍樹菩薩。臨終開悟。誠如所願。此方 報盡。半霄之內。現聖僧像。忽來入室云。我是 龍樹。便為說曰。已落之葉。不可更附枝也。未
束之粟。不可倉中求也。白駒過隙。不可暫時 留也。已去叵反。未來未可追。現在今何在。 白駒難可迴。法師妙達言旨。如是告終。即半
夜內。發遣使者。遍告諸村白衣弟子。及寺內 出家弟子。可三百餘人。一時雨雲集。法師 沐浴著新淨衣。手執香爐。正面西坐。教誡門
徒。索西方業。日初出時。大眾齊聲。念彌陀 佛。便即壽終。寺西五里之外。有比丘尼寺。並 是門徒。明相出後。集堂食粥。舉眾皆聞空內
有微妙音樂西來東去。中有智者告大眾言。 法師和上。一生教人修淨土業。今此音聲向 東去者。必應多是迎法師來。食訖。相命覲法
師去。庭前相待。未出寺庭之間。復聞音樂遠 在空中向西而去。尼僧等相與至彼。乃見無 常。此依經論。定得生西方也。
[0098a04] 隨世燈法師者。住并洲興國寺。幼而出家。精 進練行。道心彌固。講涅槃經一部。道俗來者。 若幼若長。乃至沙彌已上。終不許立參。即命
令坐。與說妙法。口授來者阿彌陀佛名勸共 往生西方淨土。又一生行業。清淨燃香。念誦 福多。慈悲特甚。飛鳥鳩鴿等。恒就掌食去。隋
開皇十二年內。於本寺壽終。時舉眾聞有異 香。上路之日。西方香雲來迎。遍一聚落墎下 人聞。莫問老少男女已上。普送林所。既有此 相。必得往生淨土也。
[0098a14] 隋世并洲漢王內道場。主洪法師者。去仁壽 四年內人。童子出家。一生精進。手不捉錢。供 養三寶。攝化有緣。亦偏注心作見佛業。期見
彌陀。臨欲終時。心眼明淨。乃見兜率天上天 男天女來迎。遂近法師。執捉袈裟。稱欲上天。 法師責曰。我不期彼處。不肯從去。在傍徒眾。
念彌陀佛。倏忽之間。即見西方淨土化佛菩 薩來迎。還告大眾。所期境界淨土菩薩。今 已至來。於即壽終。
[0098a23] 僧衍法師者。并洲汶水人也。少而出家。勤心 聽學。講涅槃攝論十地地持四部經論。普皆 精熟。春秋九十六。去貞觀十六年亡。五六年
間。專念阿彌陀佛。初迴心後。一日一夜禮彌 陀佛。限五百拜。於後漸加。將終時。日夜千 拜。念阿彌陀佛名。日夜七八萬遍。未曾懈墮。
臨終之日告弟子曰。阿彌陀佛來授我衣香。 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等聖眾。遍滿虛空。 自此已西。純是淨土。於即壽終。法師已前全
不存向。九十已上。逢綽法師講無量壽觀經。 聞已方始迴心。四五年間。臨終境界略如前 說。
[0098b06] 沙門道綽法師者。亦是并洲晉陽人也。乃是 前高德大鸞法師。三世已下懸孫弟子。講涅 槃經一部。每常讚嘆鸞法師智德高遠。自云
相去千里懸殊。尚捨講說。修淨土業。已見往 生。況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為多。將此為 德。從大業五年已來。即捨講說。修淨土行。一
向專念阿彌陀佛。禮拜供養。相續無間。貞觀 已來。為開悟有緣。時時敷演無量壽觀經一 卷。示誨并土晉陽太原汶水三縣道俗。七歲
已上。並解念彌陀佛。上精進者。用小豆為數。 念彌陀佛。得八十石。或九十石。中精進者。念 五十石。下精進者。念二十石。教諸有緣。各不
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臥。撰安樂集 兩卷。見行於世。去貞觀十九年歲次乙巳。四 月二十四日。悉與道俗取別。三縣內門徒就
別。前後不斷。難可記數。至二十七日。於玄忠 寺壽終。時有白雲從西方來。變為三道白光。 於自房中徹照通過。終訖乃滅。後燒墳陵時。
復有五色光三道。於空中現。映遶日輪。繞訖 乃止。復有紫雲。三度於陵上現。遺終弟子同 見斯瑞。若准經斷。並是諸佛慈善根力能令
眾生見如此事。又准華嚴經偈說。又放光明 名見佛。此光覺悟命終者。念佛三昧必見佛。 命終之後生佛前。
比丘尼得往生者四人
[0098c02] 尼法盛。本姓聶。清河人也。以元嘉十年。於建 福寺出家。道德隆盛。常願生安養。謂同學曇 敬曇愛曰。吾立身行道。志在西方。十六年九
月二十七日。塔下禮佛。因即遇疾。稍就綿篤。 其月晦夕。初宵假寤。見如來乘虛而下。與二 大士共論乘。俄與大眾。騰芳蹈藹。臨省盛
疾。光明顯燭。一寺咸見。僉來問盛。此何光 色。盛具說之。言訖尋絕。年七十二。豫章大守 吳郡張辨。素所尊敬。為之傳述。
[0098c11] 吳縣南寺尼法勝傳云。法勝出家。住寺之後。 乃往京師。進修禪律。該通定慧。探素幽隱。訓 誘眷屬。不肅而成。於禪寂中念佛為業。終時
蒙佛放光來照而卒。
[0098c15] 廣陵中寺尼光靜傳云。光靜。姓胡。吳興人也。 幼而出家。少有高行。恒習禪慧。不食甘肥。從 學禪者。一百餘人。恒以念佛清淨為業。臨終
盛得殊香異相遍滿空迎而卒。
[0098c19] 尼大明月者。介洲平遙人也。少出家住度脫 寺。年將六十。去貞觀初。逢玄忠寺綽師講無 量壽經。教念佛業。彼尼凡念佛時。先著淨衣。
口含沈水香。殊燒香淨室念誦。三四年間。相 續不斷。終時起居無減。舉眾皆覩光明。於光 明內。聞有沈水香氣來迎。於即壽終。妹少
明月。時亦同姊。念佛為業。無常時。亦感勝 相 (云云) 難記道俗。聞者皆同念佛。
優婆塞得往生者五人
[0098c28] 阿曇遠者。盧江人也。奉佛精進。持菩薩戒。 年十八九。宋元嘉年。便歸心淨土。庶祈感應。 請僧數人。師主名僧含。遠恒問懺悔業。恐有
罪緣。終無感徹。僧含每獎勵。勸以莫怠。至十 年二月十六日夜誦經竟。眾僧已眠。四更中。 忽自唱言。歌誦歌誦。僧含驚而問之。遠曰。見
佛身黃金色。形狀大小如形像。金光周身幡 花翼縱。充滿虛空。自西而來。呼其速去。曇遠 常曰羸。喘急有氣息。此夕壯厲。悅樂動容。
便起請僧。含布香手中。并取華遙以散佛。母 謂遠曰。汝今若去。不念吾耶。遠無所言。俄而 頓臥。家既信宿。信聞此靈異。既皆欣肅。不
堪悲懼。遠至五更。忽然而終。宅中芬馨數日 乃歇。
[0099a13] 魏世子者。梁郡人也。宣祥記說父子三人 往生。奉法精進。兒子遵修。唯婦迷悶。不信佛 教。宋元嘉初。女年十四病死。七日而蘇。云可
安施高座。并無量壽經。世子即為具設經座。 女先雖齋戒禮拜。而未曾看經。即昇座。轉讀 聲章句清利。下啟父言。兒死往生無量壽
國。見父兄及兒三人。池中已有芙蓉大花。後 當化生其中。唯母獨無。不勝忍。故歸啟報。語 竟復絕。母於是乃敬信佛法。
[0099a22] 張元祥者。雍州萬年縣人也。稟性純直。持戒。 恒誦無量壽觀經。念彌陀佛。為業去隋開皇 二十年五月遇患。至六月三日辰時索食。吾
齋持去。急與供給。食竟。素香火正念。於即壽 終亡後。停過兩宿。乃至送到林所。儼然與生 平顏色不異。眾人莫不嘆善。善力使然也。
[0099a28] 次有并洲汾陽縣老翁。傳者不顯姓名。去貞 觀五年內。聞說往生淨土功德。遂即齎糧食。 依法忍山寺。隨僧借一房居。晝夜專念阿彌
陀佛。眼不識睡。三五年間。修念佛業。臨命終 時。徒眾遣使喚友得兒來共看。報徒眾云。 比來日日西方有無量師僧從西而來。並向
東去。似赴齋僧。又告兒言。明日有光來照我。 勿生怪異。明日至時。果如所言。有光來照。周 遍屋內。老翁向西。似欲登物。於即命終。
[0099b08] 聞有一人。不識姓名。其性庶險。又不信因 果。常以殺獵為業。遇疾臨終。備見地獄苦具。 及所殺眾生並來債命。其人悔云。我平生不
信師僧語。今日所見。果如經說。遂告家中人 曰。汝等救我。婦兒等報云。若為相救。其人告 曰。汝若不能救我者。急遣一人就寺請一師
來救我也。即依其言。請得一僧。其人見僧。悲 泣而言。願師慈悲。急救弟子。僧報云。檀越平 生不信三寶。今日垂終。卒救難得也。其人云
實爾。師讀佛經。如弟子罪人。垂終之時。有救 法不。僧答云。觀經有文。其人忽然踊躍歡喜 云。佛言有地獄如言即有者。佛言得往生。弟
子定得往生也。即告家人曰。可持香火來。家 人燃火。香爐授與。其人語曰。我今少時即入 地獄。在鑪钁中。何用香爐。可將火來著我
手中。遂左手燃火。右手握香。面向西方。至心 念佛。未滿十念。即告眾云。佛從西來。大有徒 眾。并放光明。授我華坐。言畢即卒 (此是十念往生) 。
優婆夷得往生者五人
[0099b27] 縣尉溫靜文婦者。不知何姓。并洲晉陽人也。 早患半身不隨。恒臥床枕。夫告婦言。終日臥 地。何不念佛。婦謂夫曰。念何佛耶。夫曰。念
彌陀佛。二年之中。口恒念佛。忽爾罪障消除。 現見彌陀佛國。慶謝夫言。長病多時。甚相惱 亂。今蒙教念阿般陀佛。後日即去。請告父
母兄弟。設一齋取別。夫曰。豈有凡夫得見佛 國。非是風邪狂見不。婦曰。決然非是風也。遂 告父母眷屬。設齋時到。令於凡僧之上鋪五 領 [賈*毛]
。擬聖眾坐。至時。遙見聖眾在空不下。 即言嫌僧雜穢不肯同坐。遂遣將 [賈*毛] 。於平頭 屋上。鋪設令坐。又將食就獻。總僧食竟。催合
家集。說法示誨。我今倍從聖後。往生西方。志 願耶。孃眷屬等。悉皆念佛。於後生來。西方淨 土不可思議。正面向西。合眾念佛。即便壽終。
如此之流。實不可攀及。
[0099c14] 又隋大業內。并洲汶水縣絇山有村。村有老 翁老婆兩人。更無男女。家人三五口。恒有兼 年糧食。以自存養。識達苦空。每月二十九日。
請山僧二人。一宿行道。合村六十許家。並來 隨喜聽法受戒。月盡日設齋。尋常如此。凡造 齋時者。老母潔淨。自手營作。老父謂老婆曰。
身力劣弱。但用口教。何假手為。母對父曰。恐 朝夕亡不能更作。若用口教。但是他福。凡所 營齋。必恒自作。二三年間。相續不斷。所修功
德。念誦業行。迴向淨土。臨終之日。村人普共 同者。初夜以去。忽有光入屋。燈火不現。猶如 白日。齊聲念佛。尋後即見眾多。菩薩捧一寶
蓋。莊嚴微妙。遍覆中庭。婆即捨壽。有此勝 相。
[0099c28] 又大唐貞觀已來。不記年月。洛洲永安縣東 八里有村。名曰般龍村。內有盲老母。姓梁。因 師勸念阿彌陀佛。其老母宿有善根。一教以
後。相續念佛。三年之後。雙眼得開。既得眼 已。倍加誦念。更滿四年。閻浮報盡。捨命之 時。合村共見諸佛菩薩幢幡寶蓋下來迎之。
便即壽終。合村敬仰。將用非凡。遂不許令葬。 於村西共為起塔。塔今現在路露。塔前村人 往來。莫不致敬。合村大小皆稱誦佛。
[0100a08] 婦女裴婆者。并洲晉陽人也。去貞觀已來。逢 師教用小豆為數。念彌陀佛得十三石小豆。 報盡。自知生處。遍辭道俗。告稱大別。後日齋
時。語家內人。取火燒香。阿彌陀佛將二蓮花 臺來至。與吾一箇花臺。語訖即便壽終。
[0100a13] 婦女姚婆者。雍洲醴泉縣人也。蒙師教念阿 彌陀佛為業。去貞觀二十二年七月二十日 無常時。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無量菩
薩來迎。為不得與本善知識范婆取別。請佛 暫時相待。佛便許之。須臾范婆到來。向范婆 說已。取別而卒。
第七將西方兜率。相對挍量優劣
[0100a20] 問曰。兜率天宮。彌陀淨土。此之二處。俱是佛 所讚經。未知此二何優何劣。
[0100a22] 答曰。此之二處。各有三義。未知問何。三義 者。一是化主。謂佛。二是處所。謂世界。三是 所化眾生。謂往生者。若於化主。乃齊是法王。
俱稱善逝。身充萬德。土盈眾美。俱為化眾生。 或居穢土。則丘墟滿野。或處淨剎。則奇寶盈 邦。如欲挍其佛德。則無優劣也。若論其處則
互有優劣。且如兜率天宮。則搆空而立。極樂 世界。則就地而安。此則空實異居。人天趣別。 若據此土。一往論。則天優人劣也。若論其淨
穢者。兜率雖是天宮。由有女人。故名之為穢。 極樂雖是地界。由無女人。故號之為淨。然此 之淨穢。有十種異。一有女人無女人異。兜率
男女雜居。極樂唯男無女。二有欲無欲異。兜 率有上心欲。染著境界。極樂無上心欲故常 發菩提心。三退不退異。兜率處所是退。極樂
處所是不退。四者壽命異。兜率壽命四千歲。 仍有中夭。極樂壽命無量阿僧祇劫。無中夭 壽命者。五三性心異。兜率則有三性心間起。
故惡心墮地獄。極樂唯有善心生。故永離惡 道。六三受心異。兜率三受互起。極樂但有樂 受。七六塵境界異。兜率六塵。令人放逸。極樂
六塵。令人發菩提心。八受生異。兜率受生。男 在父膝上。女在母膝上極。樂受生七寶池內 蓮花中生。九說法異。兜率唯佛菩薩說法。極
樂水鳥樹木皆能說法。十得果異。兜率生者。 或得聖果。或不得極樂生者。定得無上菩提。 若就此義。西方大優。兜率極劣也。若論往生
之人。往西方者易。上兜率者難。此之難易亦 有七種差別。一處別。極樂是人。兜率是天。此 則天難人易。二因別。極樂但持五戒。亦得往
生。兜率具修十善。方得上生。三行別。極樂乃 至十念成就。即得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