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Xin Anle Dao 遊心安樂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遊心安樂道釋元曉撰
[0110b13] 遊心安樂,略開七門:初、述教起宗致;二、定彼 土所在;三、明疑惑患難;四、顯往生因緣;五、出
往生品數;六、論往生難易;七、作疑復除疑。
[0110b16] 言述教起宗致者。然夫眾生心性,融通無礙, 泰若虛空,湛猶巨海。若虛空故,其體平等,無 別相而可得,何有淨、穢之處?猶巨海故,其性
潤滑,能隨緣而不逆,豈無動、靜之時。爾乃或 因塵風,淪五濁而久轉,沈苦浪而長流;或承 善力,截四流而不還,至彼岸而永寂。若斯動、
寂皆是大夢;以覺言之,無此、無彼,穢土、淨國 本末一心,生死、涅槃終無二際。然歸原大覺, 積功乃致,隨流長夢,不可頓開。所以聖人垂
迹有遠、有近,所設言教或衰、或興。至如牟尼 世尊現此娑婆,誡五惡而勸善;彌陀如來居 彼安養,引九輩而導生,斯等權迹不可具陳。
[0110b29] 今此所明極樂國者。蓋是感願行之奧深,現 果德之長遠,十八圓淨,越三界而超絕;五根 相好,併六天而不嗣。珍香法味遂養身心,誰
有朝飢、夜渴之苦?玉林芳風溫涼常適,本無 冬寒夏熱之煩。群仙共會,時浴八德蓮池,由 是長別偏可厭之時皺;勝侶相從,遠遊十方
佛土,於茲遠送以難慰之憂勞。況復聞法響 音入無相,見佛光明悟無生?悟無生故無所 不生,入無形故無所不形,極淨極樂,非心意
之所度;無際無限,豈言說之能盡?如是淨土, 十方諸佛之所歎勸,三乘聖眾之所遊居。
[0110c10] 然 審察如來歎勸意者,為欲攝護中、下根故。娑 婆世界雜惡之處,於緣多退;安養寶剎純善
之地,唯進無退。故《起信論》云:「復次,眾生初學 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於此娑婆世 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懼謂信心
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 護信心,謂以專念佛因緣故,隨願得生他方 佛土,常見於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
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迴 向,願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 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 生,正定聚故。」
[0110c22] 一切凡夫雖念佛,未至十解,體 是退位。若在穢土,逢四退緣,即使退轉;若 生西方,有四緣故,終不退還。言四緣者:一、由
長命無病,故不退;穢土由短命多病,故退。二、 由諸佛、菩薩圓善智識故不退,如經言:「得與 如是諸上善人會一處故」;穢土由多惡知識
故退也。三、由無有女人,六根境界並是進道 緣,故不退,如經曰:「眼見色即發菩提心」等;穢 土由有女人故退。四、由唯有善心,故不退,經
云:「無毛端計造惡之地」;穢土由有惡心、無記 心,故退也。又彼二經皆說:「其往生者,皆得不 退。」不言但不退人乃得往生也,猶如此間具
三受人,若生彼土,則無苦、捨,唯有樂受也。
[0111a05] 總 而言之,初地以上,悲願自在無所不生,更何 須勸?十解以去,種姓決定,復無悲退,亦非正
為;十信以前及諸凡夫,發心未固,昇降隨緣, 厭穢欣淨,故佛勸攝。西方長壽,一生修行登 地;娑婆短命,多劫劬勞猶退。故《華嚴》曰:「如此
娑婆世界一劫,於西方安樂世界為一日一 夜。如是乃至百萬阿僧祇世界,最後世界一 劫,於勝蓮華世界賢首如來剎為一日一夜。」 教起意致,略述如此。
[0111a15] 第二、定彼土所在者。佛土圓融,本無東、西; 扣機多端,方現此、彼。
[0111a16] 由是試論,彼界所在一 乘、三乘,分齊不同。若依一乘,極樂淨土是屬 華藏世界海攝。何以故?以是十佛之土圓融
不可說故,普賢因分所見無分齊故;若依三 乘,西方淨土通成四土:一、法性土;二、實報土; 三、受用土;四、變化土。於中法性、實報,一味樂
等,周遍法界,非餘所測;受用、變化,酬願乘 感,隨機所歎,指方可得。故《小無量壽經》曰: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
[0111a25] 今將之彼界淨與不淨,略以四對顯其階降。 謂因與果相對故;一向與不一向相對故;純 與雜相對故;正定與非正定相對故。
[0111a27] 所言因 與果相對者。謂金剛已還菩薩所住名果報 土,不名淨土,未離苦諦之果患故;唯佛所居
乃名淨土,一切染患無餘滅故。依此義故,《仁 王經》言:「三賢、十聖住果報,唯佛一人居淨土。 一切眾生暫住報,登金剛原居淨土。」
[0111b03] 第二、一 向與不一向相對者。謂八地已上菩薩住處 得名淨土,以一向出三界事故,亦具四句一 向義故;七地以還一切住處未名淨土,以非
一向出三界故,或乘願力出三界者,一向四 句不具足故,謂一向樂、一向淨、一向無災、一 向自在。七地以還出現之時,或時生起報
無記心,末那四牛時現行故,非一向淨,非 一向世善法功能所生。釋曰:「乘善名出 世」,從八地以上,乃至佛地名出世,出世法
為世法對,出世法為出世法對治。以四緣 為相,從出善功德生起此淨土故,不以集 諦為因,乃至廣說故。
[0111b16] 第三、純與雜相對門者。凡夫、二乘雜居之處, 不得名為清淨世界;唯入大地菩薩生處,乃 得名為清淨世界。彼非純清,此純清故,依此
義故,《瑜伽論》云:「世界無量,有其二種:謂淨、不 淨。清淨世界中,無那落迦、傍生、餓鬼,亦非欲 界、色無色界,純菩薩眾於中止住,是故說名
清淨世界。已入第三地菩薩,由願力故,於彼 受生,無有異生及非異生聲聞、獨覺,若非異 生菩薩,得生於彼。」解言:「此第三地是歡喜地,
以就七種門地,第三淨勝意樂地故,攝十三 位,立七種地。」具如彼論之所說故。
[0111b27] 第四、正定與非正定對門者。非正定相三聚 眾生苦生之地,是為穢土;唯正定聚所居之 處,名為淨土,於中亦有四果聲聞,乃至復有
四疑凡夫,唯無邪定及不定聚耳。
[0111c02] 言正定等者。總說眾生界略有三聚:如《無量 壽經》曰:「其有眾生,生彼國者,皆悉住於正定 之聚。所以者何?彼佛國中,無諸邪聚及不定
聚。」如是三種,其相云何?若總說者,一闡提人 為邪定聚;二乘頂位以上,菩薩初發心住以 上,判為正定;若已起入,未至其位,為不定
聚。決定不退,無斷善根,如是名為正定聚義。
[0111c09] 依《瑜伽論》正定二:一、本性正定;二、習成正定。 五種性中,菩薩性人,不依五逆及斷善根,是
名本生正定聚也;其二乘性,及不定性,得作 五逆及斷善根,斷善根時,名邪定聚;即是彼 人,續善根後,未趣入時,為不定聚。已趣入
時,則有三品,本來上根而趣入者,即作正定, 中根至燸,下根至頂,各作正定;餘屬不定。若 是不定種性之人,直向大乘而入趣者,修行
信心,逕一萬劫,信心成就,方為正定。如《起信 論》即明此義,是約習成正定聚說。若其本來 菩薩種性,直向大乘而趣入者,始趣入時,永
得不退,不由業力墮於惡趣。依此而言,入十 信位便得不退,不同前說不定性人,如是等 說,皆就穢土。
[0111c22] 若就得生彼淨土者,定性二乘 則不往生,從無餘後或可往生;不定性中,三 品之人,皆發心者,皆得生彼,生彼之時即入
正定,由外緣力所住持故。三聚分別,略義如 是。
[0111c26] 今此經說無量壽國,就第四門說為淨土。 所以然者?為欲不容大、小,兼引凡、聖,並生 勝處,同趣大道故。如下文云:「設我得佛,國中
人民,不住定聚,必至滅度者,不取正覺。」又言: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知其數者,不 取正覺。」乃至廣說故。而論說曰:「女人及根缺,
二乘種不生」者,是說決定種性。二乘未入無 餘,未發大心,非謂不定根性聲聞,及趣寂性, 出無餘後。為簡此故,言二乘種。由是道理,不 相違也。
[0112a06] 又言「女人及根缺」者,謂生彼時,非女、 非根缺耳,非此女等不得往生,如韋提希而 得生故。然《鼓音聲王陀羅尼經》曰:「阿彌陀佛,
父名月上轉輪聖王,母名曰殊勝妙眼」等,乃 至廣說者,或曰:「是說化佛所居化土,論所說 者是受用土。」或言:「是法門父母,如《維摩》說。」由
是道理,故不相違。
[0112a12] 上來四門所說淨土,皆是 如來願行所成,非生彼者自力所辦,不如穢 土外器世界,唯由眾生苦果所成,是故通名 清淨土也。
[0112a16] 第三、明疑惑患難者。於中初明所疑境;次明 對治疑想;後明生彼化胎優、劣。
[0112a17] 言明所疑之 境者。如下文曰:「若有眾生,以疑惑心修功德 願生彼國,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
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 不信,然猶信罪福,修習善業,願生彼國。此諸 眾生生彼宮殿,五百歲中不聞三寶,故說邊 地。」乃至廣說。
[0112a23] 此言佛智,是總標句;下之四句 各顯四智。不思議智者,是成所作智,此智能 作不思議事,謂如不過丈六之身,而無能見
頂者;不增毛孔之量,而遍十方世界;一念稱 名,永滅多劫重罪;十念念德,能生界外勝報。 如是等事,非其所測,是故名為不思議智。不
可稱智者,是妙觀察智,此智觀察不可稱境, 謂一切法如幻、如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非 逐言者所能稱量,是故名為不可稱智。大乘
廣智者,是平等性智,此智廣度,不同小乘,謂 遊無我,故無不我;無不我,故無不等攝,以此 同體智力,普載無邊有情,皆全同至無上菩
提,是故名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 者,正是如來大圓鏡智,始轉本識,方歸心原, 一切種境,無不圓照,是名為大圓鏡智。此一
中智,有五殊勝,如解脫身,二乘同得如是 鏡智,此一智中,正是法身,非彼所共,故 名無等,是一勝也;如前三智,菩薩漸得,大圓
鏡智,唯佛頓證,更無餘類,故名無倫,是二勝 也;過於不思議智為最,踰於不可稱智為上, 寬於大乘廣智為勝,是為第三四五勝也,是
故名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是顯四疑所迷 境也。
[0112b17] 次、明對治疑惑相者。謂如有一性非質直,邪 聰我慢,薄道心人,不了四智而起四疑:一者、 疑成所作智所作之事。謂同經說「十念念佛
得生彼國」,由不了故,生疑而言:「如佛經說:『善 惡業道,罪福無朽。』重者既礙,理致無差。如何 一生無惡不造,但以十念能滅諸罪,便得生
彼,入正定聚,永離三途,畢竟不退耶?又無始 來起諸煩惱,繫屬三界,而相纏縛。如何不斷 二輪煩惱,直以十念出三界外耶?」為治如是
邪思惟疑,是故說名不思議智,欲顯佛智有 大勢力,故能以近為遠,以遠為近;以重為輕, 以輕為重。雖實有是事,而非思量境,所以直
而仰信經說,不得以自淺識思識。若欲生 信,應以事說,譬如千年積薪,其高百里,豆計 火燒,一日都盡。可言:「千年之積薪,如何一日
盡耶?」又如躄者,自力勤行,要逕多日,至一由 旬,若寄他船,亦因風勢,一日之間,能到千 里,可言:「躄者云何一日至千里耶?」世間船師
之力,尚作如是絕慮之事;何況如來法王 之力,而不能作不思議事耶?是為對治第一 疑也?
[0112c09] 第二疑者,謂疑妙觀察智所觀之境。經中讚 佛智云:「妙觀察智,諸法非有無,遠離二邊, 不著中道。」由不了故,生疑而言:「如今現見稱
量,物重則低,物輕必舉。若言輕而不舉,重而 不低,如是說者,有言無義。因緣生法,當知 亦爾,若實非無,便隨於有;如其非有,則當
於無。若言非無而不得有,非有而不墮無,則 同重而不低,輕而不舉,故知是說有言無實。」 如是稱量,則墮諸邊;或執依他實有,墮增益
邊;或執緣生、空無,墮損減邊;或計俗有、真空, 雙負二邊,墮相違論;或計非有、非無,著一中 邊,墮愚癡論。如釋論云:「非有、非無是愚癡論
故」。為治此等邪稱量執,是故安立不可稱智, 欲顯諸法甚深,離言、絕慮,不可尋思稱量、如 言取義。如《瑜伽論》說:「云何甚深難見之法,謂
一切法。何以故?第一甚深難見法者,所謂諸 法自性,絕諸戲論,過言說道。然由言說為依 正故,方乃可取、可觀、可覺,是故諸法甚深難
見。」是為對治第二疑也。
[0112c28] 第三疑者,謂疑平等性智等濟之意。如同經 說:「一切眾生,悉皆有心,凡有心者,當得菩
提。」由不了故,生疑而言:「若言『眾生皆有佛性, 悉度一切有情,令得無上菩提』者,是則諸眾 生雖多,必有終盡,其最後佛,無利他德,所化
無故,畢不成佛,功德闕故;無他有功,不應 道理;闕功成佛,亦無是處。」作是邪計,誹謗大 乘,不信平等應度之意。為治如是狹小疑執,
是故安立大乘廣智,欲明佛智無所運載,運 載一切,皆入無餘,故曰大乘;其所運載,無限 無際,故名廣智。所以然者,虛空無邊故,眾生
無數量;三世無際故,生死無始終。眾生既無 始終,諸佛亦無始終。若既諸佛有始成者,其 前無佛果,無聖教;無聖教故,無聞薰習;聞薰
習無而成佛者,則無因有果,但有言無實。由 是道理,諸佛無始。雖實無始,而無一佛本不 作凡,雖皆本作凡,而展轉無始,以是准知眾
生無終;雖實無終,而無一人後不作佛,雖悉 後作佛,而展轉無終。是故應信平等性智無 所不度,而非有限,是以安立大乘廣智,是為 對治第三疑也。
[0113a20] 第四疑者,謂大圓鏡智遍照一切境義。云何 生疑?謂作是言:「虛空無邊故,世界亦無邊;世 界無邊故,眾生亦無邊;眾生無邊故,心所差
別根欲性等皆無邊際。云何於此能得盡知, 為當漸漸修習而知;為當不修忽然頓照。若 不修習忽然頓照者,一切凡夫皆應等照,等
不修故,無異因故;若便漸修終得盡知者,即 一切境非無邊際,無邊有盡,不應理故。如是 進退,皆不成立,何得普照,名一切種智?」為治
如是兩關疑難,故立無等、無倫、最上勝智,欲 明如是大圓鏡智超過三智,而無等類;二諦 之外,獨在無二。兩關之表,超然無開,只應
仰信,不可比量,故名最上勝智。
[0113b03] 云何於此起 仰信者?譬如世界無邊,不出虛空之外;如是 萬境無限,咸入一心之內。佛智離相,歸一心
原,智與一心,渾同無二,以始覺者即同本覺, 故無萬境出於智外。由是道理,無境不盡,而 非有限,以無邊智照無邊境故。如《起信論》云:
「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於想念,以眾生妄見 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相念,不稱法性, 故不能了;諸佛如來離於見相,無所不遍,心
真實故,則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 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悉 能開示一切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是為
無等、無倫、最上勝智,無所見故,無所不見,如 是對治第四疑也。
[0113b16] 若不得意,如言取義,有邊、 無邊,皆不離過,且依非有邊門,假說無邊義 耳。若人不決如是四疑,雖生彼國,而在邊地;
如其有人,雖未明解,如前列四智之境界略 而能自謙,心眼未開,仰推如來,一向伏信,如 是等人,隨其行品,往生彼土,不在邊地。生彼
邊地者,別是一類,非九品攝。是故不應妄生 疑惑。
[0113b23] 後、明生彼化胎優、劣者,如《無量壽經》說: 「爾時佛告阿難及慈氏菩薩:『汝見彼國從地 已上至淨居天,其中所有微妙嚴淨自然之
物,為悉見不?』阿難對曰:『唯然!已見。』『汝寧復 聞無量壽佛大音宣布一切世界,化眾生不?』 阿難對曰:『唯然!已聞。』『彼國人民乘百千由旬
七寶宮殿,無所障礙,遍至十方,供養諸佛,汝 復見不?』對曰:『已見。』『彼國人民有胎生者,汝復 見不?』對曰:『已見。』『其胎生者所處宮殿,或百由
旬,或五百由旬,各於其中受諸快樂,如忉利 天上,亦皆自然。』爾時慈氏菩薩白言:『世尊!何 因何緣,彼國人民胎生、化生?』佛告慈氏:『若有
眾生以疑惑心,修諸功德,願生彼國,不了佛 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智、無 等無倫最上勝智,於此諸智疑惑不信,然猶
信罪福,修習善本,願生其國。此諸眾生,生彼 宮殿,壽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 薩聲聞聖眾,是故於彼國土謂之胎生。若有
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作諸功德,信心迴 向,此諸眾生,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 坐,須臾之須,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
薩,具足成就。復次,慈氏!他方佛國諸大菩薩 發心欲見無量壽佛,恭敬供養,及諸菩薩聲 聞之眾,彼菩薩等命終得生無量壽國,於七
寶華中自然化生。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 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