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ng Tu Huo Wen 淨土或問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淨土或問序[0292a04] 參禪余所不去。念佛亦非去者。禪主見性。佛 念離塵。竊謂念佛一門實為禪教共履之通 途。亦士庶同遊之捷徑。可不信哉。世之學者
參禪有禪病。作佛有佛魔。秖緣去聖時遠。源 流異別比比有之。孰能遏絕。而元之天如則 禪師。宗說俱通人天規則。可謂劍離寶匣為
斬不平。藥出金瓶以瘳沈痾。遂於無疑中巧 設疑情。無問處而興問目。目之曰淨土或問。 共二十六則。所謂拔本塞源窮諸識念者也。
若其信得及。淨念相繼。觸目西方。歸心淨土。 奚以為文哉。如或執妄謬解。妍醜不分。白 日迷途。適越之北者。取為司南。茲有門弟子
洪慈。募眾流行。非獨與世之修淨業者共。亦 足為不信者之一勸耳。三宗講主守愚悟勤 識。
[0292a19] 序 (畢)
淨土或問 (全)
元師子林天如則著
明雲棲袾宏編
弟子廣信校
[0292a26] 天如老人方宴默於臥雲之室。有客排闥而 入者。禪上人也。因命之坐。坐久夕陽在窓。篆 煙將滅。客乃整衣起立。從容而問曰。竊聞
永明壽和尚稟單傳之學於天台韶國師。是 為法眼的孫。匡徒於杭之淨慈。座下常數千 指。其機辯才智雷厲風飛。海內禪林推之為
大宗匠。柰何說禪之外。自修淨土之業。而且 以教人復撰揀示西方等文。廣傳于世。及作 四料揀偈。其略曰。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
路。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看他此等語言 主張淨土。壁立萬仞無少寬容。無乃自屈其 禪而過讚淨土耶。此疑非小。師其為我辯之。
答曰。大哉問也。當知永明非過讚也。深有功 於宗教者也。惜永明但舉其綱。而發明未盡。 故未能盡遣禪者之疑也。余忝學禪。未諳淨
土。然亦甞涉獵淨土諸書。稍知其概。本是 易行易入之方。亦是難說難信之法。所以釋 迦慈父現在世時。為諸弟子說彌陀經。預知
末法眾生少能信向。故引六方諸佛出廣長 舌說誠實言。以起其信。以破其疑。及於經末。 因諸佛所讚。乃復自言。當知我於五濁惡世
行此難事。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 甚難。此皆苦口丁寧勸人信向矣。且大悲世 尊垂救末劫。凡金口所宣。一偈一句而人非
人等莫不信受奉行。獨於淨土之說。則間有 疑者何哉。良由淨土教門至廣至大。淨土修 法至簡至易。以其廣大而簡易故。聞者不能
不疑焉。所謂廣大者。一切機根攝收都盡。上 而至於等覺位中一生補處菩薩亦生淨土。 下而至於愚夫愚婦與夫五逆十惡無知之
徒。臨終但能念佛悔過。歸心淨土者。悉得往 生也。所謂簡易者。初無艱難勞苦之行。又無 迷誤差別之緣。但持阿彌陀佛四字名號。由
此得離娑婆。得生極樂。得不退轉。直至成佛 而後已也。其廣大既如彼。其簡易又如此。故 雖智者亦不能無疑焉。汝如知此。則知永明 之讚深有意焉而非過也。
[0292c05] 問曰。廣大簡易既聞命矣。如禪宗悟達之士。 既曰見性成佛。其肯復求淨土之生乎。答曰。 汝未之知耳。悟達之士政願求生。古人云。不
生淨土。何土可生。汝但未悟。使汝既悟。則汝 淨土之趨萬牛不能挽矣。
[0292c10] 問曰。佛祖出世為度眾生。學者但患大事不 明。大事既明。當行佛教。隨類化身。入泥入水 不避生死。廣度生靈。今悟達之士。求生淨土。
則厭苦趨樂。不顧他人。此非吾所願也。答曰。 見卵而求時夜。何太早計耶。爾將謂一悟之 後習漏永除便得不退轉耶。爾將謂一悟之
後更無遍學佛法修行證果等事耶。爾將謂 一悟之後便可上齊諸佛入生入死不受障緣 之所撓耶。審如是。則諸大菩薩修六度萬行。
動經恒河沙數劫者。寧無愧於汝耶。古教有 云。聲聞尚有出胎之昧。菩薩亦有隔陰之昏。 況近時薄解淺悟而自救不了者乎。縱有悟
處深遠見地高明。行解相應志在度人者。柰 何未登不退。力用未充。居此濁惡化此剛強。 此亦先聖之所未許。如以未完不固之舟濟
多人於惡海。自他俱溺。其理必然。故往生論 云。欲遊戲地獄門者。必生彼土得無生忍已。 還入生死救苦眾生。以此因緣求生淨土。又
先聖有云。未得不退轉位。不可混俗度生。未 得無生法忍。要須常不離佛。譬如嬰兒常不 離母。又如弱羽只可 傅 枝。今此國中釋迦已
滅彌勒未生。而況四惡趣苦因果牽纏。外道 邪魔是非扇亂。美色淫聲之相惑。惡緣穢觸 之交侵。既無現佛可依。又被境緣所撓。初心
悟達之人。尠有不遭其退敗者。所以世尊殷 勤指歸極樂者。良有以也。蓋彼彌陀現在說 法。樂土境緣種種清淨。倘依彼佛忍力易成。
高證佛階。親蒙授記。然後出化眾生。去來無 礙也。以是之故。雖上根利器。猶願託生。況汝 中下之輩初得發明者乎。豈不見。觀佛三昧
經中。文殊自敘宿因謂。得念佛三昧常生淨 土。世尊復記之曰。汝當往生極樂世界。又 不見。華嚴經中。普賢勸進善財童子海會大
眾。以十大願主導歸極樂。其偈云。願我臨 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 陀佛。即得往生安樂剎。又云。彼佛眾會咸清
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覩如來無量光。現 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 百俱胝。智力廣大遍十方。利樂一切眾生界。
又不見。入楞伽經中。授記龍樹偈云。南天竺 國中。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 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
安樂國。又不見。起信論中。馬鳴菩薩有。求生 之願。無量壽論。天親菩薩有願往之心。又不 見。大寶積經中。印許淨飯王及七萬釋種同
生安養。十六觀經中。指示韋提夫人及五百 侍女同覲彌陀。且淨飯韋提等。皆是現得無 生法忍。西竺似此之流。不可得而勝數矣。東
土如廬山遠公合社高人。天台賢首諸宗尊 者自行化他。曰僧曰俗同生淨土者。又可得 而勝數耶。只如文殊普賢大菩薩也。善財海
眾遍參知識。悟同諸聖者。馬鳴龍樹等亦菩 薩也。亦禪宗以為大祖師也。此諸聖人所悟 所證。比今悟達之士。為何如哉。彼尚願生
樂國。親近彌陀。而汝一悟之後。更不求生。則 龍樹馬鳴普賢文殊等。寧無愧於汝耶。今汝 何不自揣其心自量其力。所修所證。誠有過
于二菩薩二禪祖者乎。所參知識所悟佛性。 誠有過於善財海眾者乎。所得無性法忍受 佛印證。誠有過於淨飯韋提者乎。淨飯國王
佛之父也。七萬釋種佛之親屬也。淨土之 生倘無利益。佛忍自誤其父與親屬乎。向謂 得無生法忍者可許混俗度生。今其父王親
屬既得此忍。而尚記往生。則汝求護持保養 之意。豈不深且遠乎。多見今之禪者。不究如 來之了義。不知達磨之玄機。空腹高心習為
狂妄。見修淨土則笑之曰。彼學愚夫愚婦之 所為。何其鄙哉。余嘗論其。非鄙愚夫愚婦 也。乃鄙文殊普賢龍樹馬鳴等也。非特自迷
正道。自失善根。自喪慧身。自亡佛種。且成謗 法之業。又招鄙聖之殃。佛祖視為可哀憐者。 於是永明和尚深憐而痛哀之。剖出心肝主
張淨土。既以自修。又以化世。故其臨終預 知時至。乃有種種殊勝相現。甚至舍利鱗砌 于身。嘗有撫州一僧。經年旋繞其塔。人問其
故。僧曰。因病入冥。閻王以陽數未艾。得放還 生。乃見殿左。供養畫僧一 幀 閻王禮拜殷勤。 遂叩主吏。吏曰。此永明壽禪師也。其修行精
進。徑生極樂上品。王以為希有。故圖像而禮 敬之。夫永明既悟達摩直指之禪。又能致身 於極樂上品。以此解禪者之執情。以此為末
法之勸信。故余謂其深有功於宗教者此也。 豈特永明為然。如死心新禪師。作勸修淨土 之文有云。彌陀甚易念。淨土甚易生。又云。參
禪人最好念佛。根機或鈍。恐今生未能大悟。 且假彌陀願力接引往生。又云。汝若念佛不 生淨土。老僧當墮拔舌地獄。又如真歇了禪
師作淨土說有云。洞下一宗皆務密修。其故 何哉。良以念佛法門徑路修行。正按大藏。接 上上根器。傍引中下之機。又云。宗門大匠已
悟不空不有之法。秉志孜孜於淨業者。得非 淨業之見佛簡易於宗門乎。又云。乃佛乃祖 在教在禪。皆修淨業同歸一源。入得此門。無
量法門悉皆能入。至如天衣懷禪師。圓照本 禪師。慈受深禪師。南嶽思禪師。法照禪師。 靜靄禪師。淨慈大通禪師。天台懷玉禪師。梁
道珍禪師。唐道綽禪師。毘陵法真禪師。姑蘇 守訥禪師。北磵簡禪師。天目禮禪師等諸大 老。皆是禪門宗匠。究其密修顯化。發揚淨土
之旨。則不約而同。豈特諸大老為然。余嘗聞 一老宿言曰。合五家之宗派。盡天下之禪僧。 悟與未悟。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因問其故。
乃曰。如百丈大智海禪師。是江西馬祖傳道 之的子。天下叢林依他建立。從古至今。無一 人敢議其非。天下清規依他舉行。從始至末。
無一事敢違其法。看他為病僧念誦之規云。 集眾同聲舉揚一偈。稱讚阿彌陀佛。復同聲 稱念南無阿彌陀佛。或百聲或千聲。回向伏
願云。諸緣未盡。早遂輕安。大命難逃。徑歸安 養。此非淨土之指歸乎。又看他津送亡僧。大 夜念誦回向伏願云。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
開上品之花。佛授一生之記。此非淨土之指 歸乎。至於荼毘之際。別無所為。但令維那 引聲高唱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
陀佛。如是十唱而大眾十和。總名之曰十念 也。唱畢復回向云。上來稱揚十念資助往生。 此非淨土之指歸乎。自百丈以來。凡所以津
送禪僧。皆依此法。然則所謂合五家之宗派。 盡天下之禪僧。無有一人不歸淨土者。豈不然 乎。以余觀老宿所引之言。誠有所據。而不容
辯矣。又因其言遂悟百丈祖師立法之意。亦 豈無所據而然耶。汝在叢林津送禪僧。不知 其幾矣。此等回向十念。口裏唱過。耳裏聽過。
又不知其幾矣。汝既不會祖師之意。又自不 發省覺之心。妄謂悟達之士不願往生。則天 下禪者之執莫汝若矣。
[0294a20] 問曰。淨土攝機誠乎其廣矣。愚不敢復議矣。 然亦嘗聞有惟心淨土本性彌陀之說。愚竊 喜之。及觀淨土經論。所謂淨土者。十萬億
土外之極樂也。所謂彌陀者極樂國中之教 主也。是則彼我條然。遠在惟心本性之外矣。 果何謂耶。答曰。汝言局矣。不識汝心之廣大
而明妙者矣。楞嚴云。色身外洎山河虛空大 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云。諸法所生惟心 所現。安有佛土而不在吾心者哉。當知淨土
惟心。心外無土。如大海之現群漚。無一漚 能外海也。惟心淨土。土外無心。猶眾塵之依 大地。無一塵不名地也。又當知先聖有云。惟
此一心具四種土。一曰凡聖同居。二曰方便 有餘。三曰實報無障礙。四曰常寂光也。一凡 聖同居土者。自分二類。初曰同居穢。次曰同
居淨。初同居穢土者。娑婆之類是也。居其 中者有凡有聖。而凡聖各二。凡居二者。一者 惡眾生即四趣也。二善眾生即人天也。聖居
二者。一實聖。即四果。辟支。通教六地。別十 住。圓十信後心。通惑雖盡。報身猶有。皆名實 也。二權聖。謂方便實報寂光土中法身菩薩
及妙覺佛。為利有緣。應生同居。皆是權也。是 等與凡共住。故云凡聖同居。四趣共住。故云 穢土也。次同居淨土者。且如極樂國。雖果報
殊勝非餘可比。然亦凡聖同居。何以故。雖無 四趣。而有人天。以生彼土者未必悉是得道 之人。如經云。犯重罪者。臨終懺悔念佛。即得
往生。故知雖具惑染。亦得居也。聖居權實類 前可知。但以無四惡趣故名為淨。或曰。具明 土相。復多不同。如無動界。雖是淨土。猶有男
女及須彌等。淨土既其不同。穢土亦應不等 也。二方便有餘土者。二乘三種菩薩證方便 道者之所居也。何則若修二觀斷通惑盡。塵
沙別惑無明未斷。捨分段身。而生界外。受法 性身。即有變易。所居之土名有餘者。無明 不斷也。名方便者。方便行人之所居也。故釋
論曰。出三界外有淨土。聲聞辟支佛出生其 中。受法性身。非分段生也。三實報無障礙土 者。無有二乘。純諸法身菩薩所居。破無明顯
法性。得真實果。而無明未盡。潤無漏業。受法 性報身。亦名果報國。仁王經云。三賢十聖住 果報是也。以觀實相發真無漏所得果報故。
名為實。修因無定。色心無礙。故名真實無 障礙土。華嚴明因陀羅網世界是也。四常寂 光土者。妙覺極智所照如如法界之理。名之
為國。亦名法性土。但真如佛性非身非土。而 說身土。離身無土。離土無身。名其土者。一法 二義。普賢觀毘盧遮那住處名常寂光。前二
土是應。即應佛所居。第三亦應亦報。即報佛 所居。第四但是真淨。非應非報。法身所居。又 云。常即法身。寂即解脫。光即般若。如世伊三
點。不縱橫並別。名祕密藏。諸佛如來所遊居 處。真常究境極為淨土。由是觀之。所謂十 方微塵國土者。惟吾心中之土也。三世恒沙
諸佛者。惟吾心中之佛也。知此則知無一土 不依吾心而建立。無一佛不由吾性而發現。 然則十萬億外之極樂獨非惟心之淨土乎。
極樂國中之教主獨非本性之彌陀乎。又當 知惟此一心具含十界。身土融通重重無礙。 又當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生佛互現。念念
交參。所以言諸佛心內眾生塵塵極樂。眾生 心中諸佛念念彌陀。又云。十方淨穢卷懷同 在於剎那。一念色心羅列遍收於法界。並天
真本具。非緣起新成。一念既然。一塵亦爾。故 能一一塵中一切剎。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 心塵復互周。重重無塵無障礙。一時頓現非
隱顯。一切圓成非勝劣。若神珠之頓含眾寶。 猶帝網之交映千光。我心既然。生佛體等。如 此則方了。遷神億剎。實生乎自己心中。孕質
九蓮。豈逃剎那際內。又云極樂遍在一切處。 舉一而全收也。如帝釋殿上千珠寶網千珠 光影咸入一珠。一珠光影遍入千珠。雖珠珠
互遍。此珠不可為彼。彼珠不可為此。參而 不雜。離亦不分。一一遍彰。亦無所在。極樂淨 土即千珠之一。十萬億國亦各千珠之一。至
若三乘人天。下至地獄餓鬼畜生脩羅。一一 無非千珠之一。阿彌陀佛亦千珠直示一珠。 見一佛即見十方諸佛。亦見十方九界眾生。
微塵剎海十世古今一印頓圓。無餘法矣。如 上所引。皆佛祖聖賢遞相發揚之明訓也。知 此則知諸剎諸塵塵塵皆唯心之極樂也。一
塵一佛佛佛皆本性之彌陀也。復何疑哉。
[0295a15] 問曰。既謂淨穢融通塵塵極樂。何娑婆獨不 免於穢耶。答曰。凡夫業感即淨而穢。佛眼所 觀即穢如淨。豈釋迦報境而果穢哉。
[0295a18] 問曰。含攝無餘。吾信惟心之大矣。圓融無 礙。吾信惟心之妙矣。柰何尚滯迷情。未離穢 業。則吾惟心之土何由淨耶。答曰。心垢土
垢。心淨 土 淨。故維摩經云。欲得淨土。當淨其 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夫欲淨其心有。捨淨 土之修法。他無能焉。
[0295a24] 問曰。淨土修法其詳可得聞乎。答曰。淨土無 修。修因迷有。法無高下。高下由根。根有多 珠。修分多類。攝其多類總有三門。一曰觀
想。二曰憶念。三曰眾行。皆依極樂彌陀以為 之主也。一曰觀想者。如觀經云。諸佛如來是 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
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 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 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天台疏曰。諸佛
如來下泛明諸佛。是故應當下遍觀彌陀。法 界身者報佛法性生也。眾生心淨法身自在。 故云入。如白日昇天影現百川。明佛身自在
能隨物現也。又法界身是佛身無所不遍。法 界為體。得此觀佛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