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shan Lian Zong Bao Jian 廬山蓮宗寶鑑
Scroll 4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廬山蓮宗寶鑑念佛正派卷第四 (二十二章)念佛正派說
[0319b14] 佛由心造。道在人弘。弘道之要無先乎念佛。 念佛則是正心。正心故能合道。道之宗極曰 佛也。佛者覺也。一切眾生有此本覺之性。因
一念有差所以不覺。裴相國云。終日圓覺而 未嘗圓覺者眾生也。具足圓覺而住持圓覺 者如來也。是故薄伽梵成道摩竭陀。說有談
空觀根逗教。於諸法之外別開念佛一門。截 眾苦之根源。入聖流之要路。故經云。從是 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
有佛號阿彌陀。國中無三毒八難。有七寶眾 妙莊嚴。以法為身群聖為友。苟能誠信發願 歸心彼土者即得往生。出乎三界九有之表。
證諸佛無上妙道。其言無所欺也。粵自大教 東流至佛圖澄而盛。由澄而得道安。安之門 有遠公戒珠義海龍姿鳳章。於是教門綱紀
從茲大備。師著念佛三昧詠親勸。于時晉 賢慕師之德。爭趨正覺之場同究斯道。名動 帝王道尊一代。彌天推為高弟。羅什結為勝
友。識量廣大獨出於古今矣。至夫抗言為道 為萬世宗師。垂裕於人天者遠公也。隋有智 者。魏有曇鸞。唐有善導。大振宗風。宋有坦
公。疏詮甘露省常結社。慈覺勸修壽禪師融 萬善以同歸。元宗主撮諸經而成懺。廣施方 便曲盡慈悲。故我祖師欲令大地眾生。見本
性彌陀達唯心淨土。普皆覺悟菩提之妙道。 乃立普覺妙道四字為定名之宗觀。夫四字 一鏡洞照無邊同一體用。何以知其然。總而
言之。喻如人之一身。而有頭目手足。為其 用也。未甞有一而可分也。自非願廣悲深。而 孰能取信於天下後世哉。竊甞論之曰。等眾
生界名曰普。智達斯理名曰覺。德用無邊名 曰妙。千聖履踐名曰道。又普者即自心周遍 十方之體也。覺者即自心智照不迷之用也。
妙者即自心利物應機之行也。道者即自心 通達中正之理也。恒沙諸佛所證者此道也。 歷代祖師所得者此道也。十方生淨土者已
學此道也。未來修行者當學此道也。又況諸 佛菩薩示現世間。作大導師。各有悲願不捨 眾生。或為王臣將相居士宰官。出俗在家逆
行順化。莫不以斯道而覺斯民也。三界群靈 無量劫來至於今日。往來六道如蟻璇磨 無由出離。佛祖憫彼故設方便以誘導之。 俾夫趣吾之所趣。吾之所趣者非六道非三
乘。乃如來正覺之趣。得吾所趣之道者。亦 以此道化乎未趣。趣此所趣。譬如一燈燃百 千燈續焰分輝騰今耀古。此念佛之宗正心
之法。正夫群生歸夫正道者矣。彼彼相傳於 無盡故名無盡燈也。普覺妙道之說豈徒言 哉。蓋謂人人皆可作佛不以僧俗之間。不以
利鈍之分。無彼此無高下。等一性而已。得之 為悟。失之為迷。同一理而已。迷而為凡。悟而 為聖。迷者事隔理不隔也。失者自失。性不失
也。是知修念佛三昧者。則是正其心也。此 心正則性順理也。得性順理則六塵不能染。 萬境不能移動。用於一虛之中寂寥。於萬化
之域不動本處而周遊十方。超乎極樂之地。 升乎寂光之堂。居乎涅槃山頂。朝乎無上法 王。普覺妙道正心之義其至矣乎。不知此義
者功何所施智何所發。譬彼無目之人昧於 日月之光。履於重險之處。墮坑落塹可勝紀 乎。噫去聖時遙人多謬解。雖其正道悉陷邪
宗。庸昏之徒含識而已。致使群邪詭惑諸黨 並熾。是非蜂起空有云云。夾截虛空互相排 毀。有著於事相不肯捨者。有順於應緣不自
覺者。有守枯木而言定者。有恃聰明而稱慧 者。有奔走非道而言能者。有假於鬼神而言 通者。有身心放曠而言無礙者。有口耳潛傳
而言祕訣者。有執我宗普字覺字者。有言彼 宗妙字道字者。是皆私偷此鏡入彼邪域。致 為塵垢蔽蒙不明宗體。雖得此鏡之名而不
得其用也。殊不知慈照立此四字深有意焉。 昧者不知執之失度。況又有言在家為彌陀 教。出家為釋迦教者。自尊為祖執法為宗。存
彼此之執心觸途成滯。局偏邪之劣解是己 非他。使我曹為佛祖後裔。而不能破其執遣 其惑。則何以揭慧日於昏衢哉。痛心佛祖慧
命懸危甚於割身肉也。念報佛祖深恩寢食 不遑安處也。念諸方佛子錯路修行不啻倒 懸也。雖未能盡古人之萬一。然此心不欺也。
予嘗切切於是。謹按高僧傳記。遍求前哲真 踪。究其源摘其實。理之所當事之所存者。集 而出焉虧者補之。冗者削之隱者明之。斷者
引之。庶千載之下修淨業者。因言思道飲水 知源。識古聖之遺風。體先宗之標格。紹隆佛 種光闡徽猷。壽慧命於無窮。傳真燈而有永。
前不云四字一鏡洞照無邊乎。體斯道者慎 勿忽諸。
遠祖師事實
[0320b15] 師諱慧遠。雁門樓煩人。今河東代州。姓賈 氏。生於石趙延熙甲午歲為晉成帝。咸和九 年師十二歲。從舅氏令孤遊學許洛。博通六
經尤通周易莊老之書。二十一歲欲渡江與 范宣子俱隱值中原兵戈塞路。聞道安法師 居太行山。遂與弟慧持俱投之。聽講般若經
豁然大悟。嘆曰。儒道九流皆糠粃耳。與弟 投簪落髮。常以大法為己任。安嘆曰。使道流 中國其在遠乎。孝武帝太元九年。至廬山以
杖卓地曰。有泉當住。忽泉迸出。乃誅茅為庵 講涅槃經。感得山神獻靈。資助材木雷雨闢 地。江州太守驚其神異。奏立東林寺名。其殿
曰神運。太元十一年寺成。師以東南經律未 備禪法無聞。乃於寺內別置禪室。請一禪師 率眾習禪。令弟子逾越沙漠求禪經。庶江表
四輩咸皆得以修習。願使大乘之化自北而 南。每謂禪法深微非才莫授。入道要門功高 易進者念佛為先。師徒眾往來三千。真信之
士一百二十三人。乃與劉遺民等十八賢為 上首。於無量壽佛像前。建齋立誓同修西方 淨土結白蓮社。遺民著發願文。師自製念佛
三昧敘。謝靈運恃才傲物一見師肅然心服。 鑿池種蓮求入社。師以心雜止之。山多蛇有 行者不知何許人。嘗侍於師善驅蛇至。今號
辟蛇聖者。師所居流泉匝寺下入虎溪。每送 客以溪為界。時陶淵明陸修靜。師嘗送之語 道契合。不覺過溪相與大笑。後世因傳三笑
圖焉。時羅什法師通書稱師。為東方護法菩 薩。外國眾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道士。每燒香 禮拜東向稽首獻心廬嶽。姚主欽承道德信
向連接。晉安帝隆安元年桓玄勸帝沙汰僧 尼。謂廬山為道德所居。不在搜簡師以書抵 玄得並免。元興元年玄又申庾氷之議。欲沙
門盡敬王者。復以書辯論其事遂免。安帝自 江陵旋京。輔國何無忌。勸師候迎稱疾不起。 帝遣使勞問師。表以聞帝優詔答之。義熙乙
卯十一月初一日。師入定至十七日出定。見 阿彌陀佛紫磨黃金身遍滿空界。龍舒淨土 文載遠公三覩聖相沈厚不言。師三十年影
不出山跡不入俗。丙辰八月初一日示疾。至 六日。困篤大德耆舊請飲豉酒不許。又請以 蜜水。乃命律師檢藏未見。而集諸徒遺戒曰。
吾自知命之年托業此山。自審有畢盡之期。 乃絕跡外緣以求其志。不覺形與運頹。已八 十三矣。時至欲厝骨于松林之下。即嶺為墳
與土木同狀。此古人之禮汝等勿違。苟使神 理不昧。庶達其誠。大哀世尊亦當祐之。以道 言訖而逝。門人與潯陽太守及官屬。奉全軀 葬于西嶺。壘石而塔焉。安帝
諡 廬山尊者鴻 臚大卿白蓮社主凝寂之塔。謝靈運立碑以 銘其德。張野序之。有匡山集十卷行于世。
遠祖師歷朝 諡 號
[0321a09] 晉安帝義熙年 諡 廬山尊者鴻臚大卿白蓮社 主
[0321a11] 唐大中戊辰年 諡 辯覺大師
[0321a12] 南唐昇元三年 諡 正覺大師
[0321a13] 宋太平興國三年 諡 圜悟大師
[0321a14] 宋乾道二年 諡 等遍正覺圜悟大法師
明教大師題遠祖師影堂記
[0321a16] 遠公事蹟。學者雖見而鮮能盡之。使世不昭 昭見先賢之德亦後學之過也。予讀高僧傳 蓮社錄。及九江新舊錄。最愛遠公六事。謂
可以勸乃引而釋之。列之其影堂以示來者。 陸修靜異教學者而送過虎溪。是不以人而 棄言也。陶淵明耽湎于酒而與之交者。蓋簡
小節而取其達也。跋陀高僧以顯異被擯而 延且譽之。蓋重有識而矯嫉賢也。謝靈運以 心雜不取。而果歿於刑。蓋識其器而慎其終
也。盧循欲叛而執手求舊。蓋自信道也。桓 玄震威而抗對不屈。蓋有大節也。大凡古今 人情莫不畏威。而苟免忘義而避疑好名而
昧實。黨勢而忍孤飾行而畏累。自是而非人。 孰有道尊一代為賢者。師肯以片言而從人 乎。孰有宿稟勝德為行耿潔。肯交醉鄉而高
其達乎。孰有屈人師之。尊禮斥逐之。客而 伸其賢乎。孰有拒盛名之士。不與於教而克 全終乎。孰有義不避禍敦睦故舊而信道乎。
孰有臨將帥之威在殺罰暴虐之際。守道不 撓而存其節乎。此故遠公識量廣大獨出於 古今。若夫荷負至教廣大聖道。垂裕於天人
非蒙乃能盡之。其聖歟賢耶偉乎。大塊噫氣 六合風清。遠公之名聞也。四海秋色神山中 聳。遠公之清高也。人龍僧鳳長揖巢許。遠公 之風軌也。白雲丹 壑
玉樹瑤草。遠公之棲處 也。蒙後公而生雖慕且恨也。瞻其遺像稽首 作禮。願以弊文書于屋壁。
廬山十八大賢名氏
[0321b15] 遠公祖師 (諱慧遠姓賈氏雁門樓煩人)
[0321b16] 永法師 (諱慧永姓繁河內人)
[0321b17] 持法師 (諱慧持遠公弟也與兄俱事道安法師)
[0321b18] 生法師 (諱道生出魏氏鉅野人客居彭城世衣冠)
[0321b19] 佛陀耶舍尊者 (此云覺明罽賓國婆羅門種)
[0321b20] 佛陀跋陀羅尊者 (此云覺賢甘露飯王之裔)
[0321b21] 叡法師 (諱慧叡冀州人)
[0321b22] 順法師 (諱曇順黃龍人)
[0321b23] 敬法師 (諱道敬琅琊王氏隨祖疑之守江州)
[0321b24] 恒法師 (諱曇恒河東人童子出家不知姓氏)
[0321b25] 昞法師 (諱道昞頴川陳氏)
[0321b26] 詵法師 (諱曇詵廣陵人不知姓氏)
[0321b27] 劉遺民 (諱程之字仲思彭城聚里人漢楚元王之後)
[0321c01] 散騎常侍雷公 (諱次宗字仲倫南昌人)
[0321c02] 太子舍人宗公 (諱炳字少文南陽人)
[0321c03] 治中張公 (諱野字萊民)
[0321c04] 散騎常侍張公 (諱詮字秀碩萊民族也)
[0321c05] 通隱處士周公 (諱續之字道祖雁門廣武人)
貫休禪師題十八賢影堂詩
[0321c07] 白藕池邊舊影堂。劉雷風骨盡龍章。共輕天 子諸侯貴。惟愛君師一法長。陶令醉多招不 得。謝公心亂入無方。何人到此思高躅。風點
苔痕過短牆。
辯遠祖成道事
[0321c12] 禮記曰。先祖無美而稱之者是誣也。有善而 不知者是不明也。知而不傳者是不仁也。此 三者君子之所恥也。噫在吾學佛之徒豈不
然耶。吾祖遠公行位昭昭功德廣大。愚忝與 其教為末流之裔。不肖孤陋學淺才疎未能 紹襲先宗實。乃有孤慈廕嘗讀明教記不亦
甚慚乎。又嘗觀石室琇禪師通論云。去孔子 百年而有孟軻。是時孔子之道幾衰焉。軻於 是力行其道而振起之。伏自佛教東流凡三
百年。而有遠公。是時沙門寖盛。然未有特 立獨行憲章懿範。為天下宗師如遠公者。佛 道由之始振。蓋嘗謂遠公有大功於釋氏。猶
孔門之孟子焉。與高僧朝士同修淨社。道動 帝王法流天下。後之所習念佛者。不知吾祖 之本末失其源流。多見世之薄福闡提輩。偽
撰廬山成道記。裝飾虛辭盡是無根之語。誑 惑善信遍傳在人耳目。逮今不能改革。予乃 參考大藏弘明集高僧傳。察其詳要略舉七
事。以破群惑識者鑒之。遠公禮太行山道安 法師出家。妄傳師栴檀尊者一誑也。妄以 道安為遠公孫者二誑也。遠公三十年影不
出山足不入俗。妄謂白莊劫擄者三誑也。晉 帝三召遠公稱疾不赴。妄謂賣身與崔相公 為奴者四誑也。道安臂有肉釧。妄謂遠公
者五誑也。臨終遺命露骸松下。全身葬西嶺 見在凝寂塔可證。妄謂遠公乘彩船升兜率 者六誑也。道生法師虎丘講經。指石為誓石
乃點頭。妄謂遠公者七誑也。悲夫世之姦佞。 不知祖師實德道。聽途說妄裝點許多不遜 之事。播醜於後世取笑於四方。謗瀆聖德。識
者見之不察其所由。得不輕侮於吾祖師耶。 豈非出佛身血五逆罪乎。嘗觀宋元嘉中僧 才觀惠嚴謝靈運翻涅槃經。增損其辭。因夢
神人訶之曰。敢以凡情輕瀆聖典。觀等懼而 止。又惠琳以才學幸帝。時號黑衣宰相。自著 白黑論毀佛教。即感惡疾膚肉糜爛而死。夫
如是則妄造祖師傳記。三途地獄可不懼乎。 凡吾同志詳審遠公實跡。從本至末痛告諸 方。光揚祖道庶先聖之屈於斯雪矣。
壁谷釋曇鸞大師
[0322a24] 師雁門人也。少遊五臺。感其靈異自誓出 俗。三乘頓漸具陶文理。又嘗抱疾行至汾 州。俄見雲陰陡盡天門洞開。六欲階位上下
重複。鸞方瞬目疾乃隨愈鸞於是切用心佛 道常如不及。開蒙誘俗無間遠邇。初鸞好為 術學聞陶隱居。得長生法涉遠就之。陶以仙
經十卷授鸞。鸞躍然自得以為神仙之術其 必然也。後還洛下遇菩提留支意頗得之。問 支曰。佛道有長生乎。其能却老為不死乎。支
笑而對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即以觀無量 壽經授之曰。汝可誦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 無復往盈虛消息吉凶成敗。無得而生其為
壽也。有劫石焉有河沙焉。沙石之數有極。壽 量之數無期。此吾金仙氏長生也。鸞承其語 驟起深信。遂焚所學仙經。而專觀經焉。每於
觀經得其義理。修三福業想像九品。雖云寒 暑之變疾病之來不懈于始念。魏主憐其志。 尚又嘉其自行化他。道業弘廣號為神鸞。勅
住并州大嚴寺。未幾移住汾州玄中寺。一夕 鸞正持誦。一梵僧軒昂而來。入其室曰吾龍 樹也。所居淨土。以汝有淨土之心故來見汝。
鸞曰。何以教我。樹曰。已去不可及未來未可 追現在今何在。白駒難與回言訖而失。鸞以 所見勝異必知死生之期屆矣。即集弟子數
百人盛陳教誡言。其四生役役其止無日。地 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 因。令弟子齊聲高唱阿彌陀佛。鸞乃西向瞑
目頓顙而示滅。是時道俗同聞管絃絲竹之 聲由西而來。良久乃寂。
天台智者大師
[0322b25] 師諱智顗。字德安。姓陳氏。頴川人。母徐氏 夢香煙五彩繞身有孕。誕生之日神光煥室。 目有重瞳眉分八彩。孩幼見像即禮。逢僧必
拜。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出家。誦法華經兼 通律藏。性樂習禪遂往大蘇山禮慧思禪師 北面事焉。思師一見乃曰。昔日靈山同聽法
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因授與法華三昧。三 七日誦經至於藥王本事品。是真精進是名 真法供養。至此句時身心豁然。寂而入定。照
了法華。若曦和臨於萬象。達諸法相如清風 遊於太虛。將證白師。師曰。非汝不證。非吾莫 識。汝所證者是法華三昧前方便得旋陀羅
尼。汝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後弘法鄴都屈 伏時匠。晚入天台降魔進行。化緣既息。於 新昌大石像前示疾告滅。弟子請問生方乃
曰。吾諸師友皆從觀音而來迎我。及夜侍人 見有佛至倍大石像。臨終說諸法門令唱無 量壽經及觀經題目。乃顧大眾合掌讚曰。四
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 相現一念改悔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聖行 道力實不唐捐。言訖稱三寶名奄然而滅。後
有僧求知生處。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