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fang He Lun 西方合論
Scroll 8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西方合論卷之八第八見網門
[0408c05] 夫一切迷情,依諸見起,履之則為稠林,溺 之則為熱海。如蠶作繭,即住處為受縛之因; 似蛾赴燈,依光明作喪生之本。故先達云:「行
起解絕。」所以將趨聖室,先入普賢之門;欲修 正因,首割邪見之網。今約諸家負墮,略分十 則。無法可捨,是見必訶。拋家蕩子,慣憐羈旅
之人;落第寒生,備識窮途之苦。幸順佛言, 莫依魔教。
[0408c13] 一、斷滅墮。 二、怯劣墮。 三、隨語墮。
[0408c14] 四、狂恣墮。 五、支離墮。 六、癡空墮。
[0408c15] 七、隨緣墮。 八、唯心墮。 九、頓悟墮。
[0408c16] 十、圓實墮。
[0408c17] 一、斷滅墮者,有二種:一、諸儒生滯現在身, 疑未來斷滅;二、新發意學人執空相,疑一 切斷滅。此等尚不信有生,云何信往生及淨
土等事。今為略釋:
[0408c20] 一、釋儒生等者,《楞嚴經》 「佛告波斯匿王:『汝今自傷髮白面皺,其面必 定皺於童年。則汝今時觀此恒河,與昔童
時觀河之見,有童耄不?』王言:『不也。』佛言:『大 王,汝面雖皺,而此見精,性未曾皺。皺者為 變,不皺非變。變者受滅,彼不變者,元無生
滅。云何於中受汝生死,而言此身死後全 滅?』」《智度論》:「問曰:『人死歸滅。滅有三種:一者 火燒為灰;二者蟲食為糞;三者終歸於土。今
但見其滅,不見更有出者受于後身,以不 見故,則知為無。』答曰:『若謂身滅便無者,云 何有眾生先世所習憂喜怖畏等,如小兒生
時或啼或笑,先習憂喜,故今無人教,而憂 喜續生。又如犢子生知趣乳;猪羊之屬,其 生未幾,便知有牝牡之合。子同父母,好醜
貧富聰明闇鈍各各不同,若無先世因緣者, 不應有異。如是等種種因緣,知有後世。又汝 先言,不見別有去者。人身中非獨眼根能見,
身中六情,各有所知。有法可聞可嗅可味可 觸可知者,可聞法尚不可見,何況可知者。有 生有死,法亦可見亦可知,汝肉眼故不見,
天眼者了了能見,如見人從一房出入一房, 捨此身至後身亦如是。若肉眼能見者,何 用求天眼,若爾者天眼肉眼愚聖無異,汝
以畜生同見,何能見後世。可知者,如人死生 雖無來去者,而煩惱不盡,故于身情意相續, 更生身情意,身情意造業,亦不至後世,而
從是因緣,更生受後世果報。譬如乳中著毒, 乳變為酪,酪變為酥。乳非酪酥,酪酥非乳, 乳酪雖變,而皆有毒。此身亦如是。今世五
眾因緣故更生後世,五眾行業相續不異故 而受果報。又如冬木雖未有華葉果實,得時 節會則次第而出,于是因緣故,知有死生。復
次現世有知宿命者,如人夢行疲極,睡臥覺 已,憶所經由。又一切聖人,內外經書,皆說 後世。復次現世不善法,動發過重,生瞋恚
嫉妬疑悔,內惱故身則枯悴顏色不悅,惡 不善法,受害如是,何況起身業口業。若生 善法淨信業因緣,心清淨得如實智慧,心
則歡悅,身得輕軟顏色和悅。以有苦樂因 緣,故有善不善;今定有善不善故,當知必 有後世。但眾生肉眼不見,智慧薄故而生
邪疑,雖修福事,所作淺薄。譬如藥師,為王 療病;王密為起宅,而藥師不知。既歸見之, 乃悔不加意盡力治王。復次聖人說今現在
事,實可信故;說後世事,亦皆可信。如人夜 行險道,導師授手;知可信故,則便隨逐。比 智及聖人語,可知定有後世。汝以肉眼重罪,
比智薄故,又無天眼,既自無智又不信聖 語,云何得知身後。』」如宣聖言費隱,則言鬼 神德盛,明明說道武周達孝,唯在識鬼神
之情狀,事死如事生處,而考亭先生,曲為 解說,歸之二氣。何其敢于誣先聖、疑後來 耶?且稗官野史不足論,如彭生為豕,伯有
為厲。劉聰為遮須國王,蔣濟之子乞官于泰 山令,則正史也。玄鳥生商,帝武肇周,則正 經也。雀化蛤,田鼠化鴽,鷹化鳩,則正令也。
一微塵識所知幾何,擬欲蛙嫌海量,螢掩日 光,侮聖褻天當得何罪?又談者恒言:「非人所 經歷,及道理不可信者,即不足憑。」如日月度
數及五星往來,非人所得經歷也,天不來 此、人亦不往彼,何以推測皆驗?又天何為 高,地何為卑,風何為起,雲何為行,春何為
生,秋何為殺,此有何道理可憑?胎中之根,無 知而轉;字母之乳,無因而出,此有何道理可 憑?微而至于一毛一塵,一草一木,若有毫
頭許道理可憑,幸為指出;不過常見故則 常之,此常見者,亦復無理;是故不應以不見 故而疑往生。
[0409c01] 二、釋學道執空相者,論曰:學人 聞說空,于生死業因緣中生疑。若一切法畢 竟空,無來無去,無出無入,云何死而有生?
現在眼見法尚不應有,何況死後復生餘 處?不知佛法中諸法畢竟空,而亦不斷滅;生 死雖相續,亦不是常。無量阿僧祇劫,業因緣
雖過去,亦能生果報而不滅,是為微妙難知。 若諸法都空,佛不應說往生,何有智者前後 相違。若生死相實有,云何言諸法畢竟空?但
為除諸法中愛著邪見顛倒故說畢竟空,不 為破後身;又為遮罪業因緣故,說種種往生。 佛法不著有,不著無有;無亦不著,非有無亦
不著;不著亦不著。如是人則不容難,如以刀 斫空則無所傷,是為畢竟空相。畢竟空不遮 生死業因緣,是故說往生。此疑甚淺,少有
知者,皆能斷之。以世間人作此見最多,故首 破之,為是求往生者之第一障難故。
[0409c18] 二、怯劣墮者:一、疑結習濃厚;二、疑念力輕微; 三、疑萬億剎遠。
[0409c19] 一、疑結習濃厚者,凡夫但知 業力,不知業性空故;所以若眾生業性實者, 盡虛空界,亦無容受處。如黑雲障空,風至則
滅;若雲實者,吹亦不去。虛空喻性,黑雲喻 業,念佛喻風。又則業性即是法性,力用至 大,以結使故神力不現。如烏芻瑟摩,聞空
王佛說多婬人成猛火聚,却後遍觀四支百 骸諸冷煖氣,神光內凝,化多婬心成智慧 火。夫同一熱惱,方其婬成大火聚,及其離
成大寶焰;若婬性實者,云何是中而得三昧? 是故迷成則處胎獄;念成即入蓮胞。以胎 性即是化性,非從外來;如濁水中清,非外 來故。
[0410a02] 二、疑念力輕微者,眾生愚昧,信有形 之行業大,不信無形之念力尤大。何故?念力 是行業根,一切事業非念不成。如人造罪,無
心造者,重得輕報;有心造者反是,以念力 重故。如人無記時,流俗鄙事,耳提面囑,亦 復不記;若心在者,種種難記之事,一入耳
根,終身憶持不忘,以念力堅固。蘇子瞻曰: 「佛以大圓覺,充滿十方界;我以顛倒想,出 沒生死中。」云何以一念,得往生淨土?我造
無始業,本從一念生;既從一念生,還從一念 滅。生滅滅盡處,則我與佛同。如投水海中, 如風中鼓槖,雖有大聖智,亦不能分別。《淨
土決》云:「人之念頭,所係最急,如水之必赴 海,如火之必炎上,如利刃之必傷,如毒藥 之必殺,無空過者,念佛之念亦復如是。」如
婬男子婬念堅故,化為猛焰延燒神廟。又如 月光童子觀想水故,弟子窺屋唯見清水。又 如僧清辯與外道論議,外道堅執己見忽化
為石,清辯猶書目于石上,明日往視之,亦 有答辭,久之忽自破碎,而吼聲于空中。是等 皆以念力堅猛,無因變化,云何念佛而佛不
現?當知念力是一切法中之王,如摩訶那伽 大力勇士,怒時額上必生瘡,瘡若未合,遍 閻浮提人無敵者故。
[0410a25] 三、疑億萬剎遠者,凡夫 執定十萬億剎,意謂快馬疾帆日不千里,云 何剎那得生彼處?不思國土遠近者,從分段
身計度生,從肉眼生。此往生者,為是分段身 耶?為是周遍含容之心耶?若分段身者,身 是頑質,云何得生?若心生者,心周沙界,淨
土原在心中,焉有往來。如人在長安思鄉, 或閩或滇,隨念即至,豈有程途。又如人夢 時身雖在床,而心意識遍至他方。無功居
士曰:「極樂去此十萬億剎,凡夫命終頃刻即 至者,蓋自心本妙耳。」故《楞嚴》云:「汝猶未明 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 以此推之,當命終時,染濁緣離故,娑婆當 處幻滅;清淨緣合故,極樂當處幻生。此滅彼
生間不容髮,亦何頃刻之可論。往余鄉有人 能致乩仙,乩仙者即其兄也。後赴選京師,余 兄等有所卜,其人虞地遠不能赴,不得已書
符宣詞,少頃即至。此等是業繫,尚如是速 疾,何況不思議念力,仗阿彌陀本願功德,順 水張帆,有何障難。是故念佛之人,應當遣
此三疑。若不遣者,是真結習濃厚,是真念 力輕微,是真十萬程遠。如人欲出門而自局 其籥,是自不欲出,非無門過。
[0410b20] 三、隨語墮者,六祖言:「東方人造罪,念佛求 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龐居士
云:「事上說佛國,此去十萬里;大海渺無邊,動 即黑風起。」因此一輩無知,傳虛接響,謂淨 土不足修,自障障他,深可憐憫。夫論宗門
提唱,尚不言有佛,何況佛國;為欲破相明 心,是非俱剗。如吹毛利刃,執則傷手;金剛 栗棘,豈是家常茶飯。且宗門中,此等語句
甚多,若一一執之,釋迦老子出世,將真以 飼雲門狗子乎!又古德云:「如何是佛?乾屎 橛。」果爾則凡見糞車糞檐溷廁,應當一一禮
拜供養。《彌陀疏鈔》曰:「西方去此十萬億土, 《壇經》言十萬八千者,是錯以五天竺等為極 樂也。」此語近是,為六祖未閱大藏,聞人說
西方,即以為五天竺者有之。教中分明言:極 樂國三毒不生,得不退轉。今言西方造罪,求 生何土?此亦一證也。然宗門中,此等一期
之語最多,亦不足辯。噫!學人果能頓悟頓修, 解行相應,如六祖投金漢水,遊戲生死中;如 龐老雖不求生,亦何害于生哉。
[0410c11] 四、狂恣墮者,有等魔民專逞狂慧,不肯持戒 修行,妄引經中相似語言,如「煩惱即菩提、婬 怒癡即梵行」之類,隨語生解,隨解發毒。果如
彼說,迦文悟道,應親寶女;阿難婬舍,何須 提 [將/女] ;六祖初隨獵人,尚未受戒,何苦但食肉 邊菜也。經云:「尚無不殺不盜不婬,何況更有
殺盜婬事。」豈有聞人呵沈水香,便謂應住坑 廁者也!昔五天有僧達磨達者,有辯慧,師事 師子尊者;尊者知其悟解,對眾稱之。至傳法
嗣祖,則以授婆舍斯多。磨達心恨之曰:「尊者 蓋知我之深,何故嗣位不以見授?」一日獨行 度水,有女子浣露其足,磨達念曰:「此脛白晢
乃爾。」尊者忽在旁曰:「今日之心,可授祖位乎?」 磨達于是攝念,禮足求哀。即一婬戒,餘行可 例。《般若經》曰:「罪不罪不可得故,應具足尸羅
波羅蜜。」釋云:「罪不罪不可得者,非為邪見粗 心言不可得。菩薩深入諸法相,行空三昧,慧 眼觀故,罪不可得;罪無故,不罪亦不可得。若
人貪著無罪,見破戒罪人則輕慢,見持戒善 人則愛敬,如是持戒,是名起罪因緣,不名 具足。」故知住戒即破,何況棄毀。戒執亦戒,
始名持戒。諸大經言梵行不可得等,皆即此 義。永明曰:「帶習尚被境牽,現行豈逃緣縛?猶 醉象無鉤,癡猿得樹,奔波乍擁,生鳥被籠。
是故菩薩,稟戒為師,常懷大懼。」又曰:「末代宗 門中學大乘人,多輕戒律,所以《大涅槃經》 扶律談常,則乘戒俱急,故號此經為續常住
命之重寶。何以故?若無此教,但取口解脫 全不修行,則乘戒俱失。」故乘謂悟第一義, 戒謂止一切黑業。祖師于此分四料簡:一、
戒急乘緩。以戒急故,生人天中,如箭射空, 力盡還墜;以乘緩故,雖聞大法,如聾若啞。 二、乘急戒緩。以戒緩故,生惡趣中;以乘急
故,常聞大法。如華嚴會上,八部鬼神是也。 三、乘戒俱急,則生人天中,而常聞大法。四、 乘戒俱緩,則墮三惡道,而永不聞法。是故
乘戒二法如車二輪,廢一不可得。故龍樹 曰:「破戒之人,如清涼地而有毒蛇,不中澡 浴;其家如塚,人所不到,失諸功德。譬如枯
樹,如田被雹,不可依仰。如大病人,人不欲 近。譬如吐食,不可更噉。」菩薩如是苦口呵 責,曾許人破戒不是?故千日學解,不如一
日持戒,何得貪悟道之虛名,受泥犁之實禍, 欺己誑人,枉遭王難。夫狂吠之人,無所不 破,今獨言戒者,以邪見惡火,首燒戒寶故。
又則戒是淨業之基,一切白法由戒生故。
[0411a28] 五、支離墮者,多有法師,涉獵教典記注章 句,執法身之假名,析名相之分齊,東緝西 補,竟月窮年,弄比盧之畫面,坐法界之排
場,貢高我慢,得少為足。聞人念佛則曰:「此 小乘中攝,妄想之一法。」或云:「教海義深,爾輩 鈍根,念此亦可。」或云:「此三藏中,為其藏
攝。」或云:「此屬何教,似坊上小兒鬪曲以多為 勝。」各爭己見,無實行履。如長爪梵志以論議 力摧伏諸師,搪揬蹴蹋,無能制者;後至佛
所作是念:「一切論可破,一切執可轉,是中何 者是諸法實相?何者是第一義?何者性?何 者相?不顛倒。」作是思惟已白佛言:「瞿曇,我
一切法不受。」佛問梵志:「爾一切法不受,是見 受不?」梵志答言:「瞿曇,一切法不受,是見亦 不受。」佛語梵志:「汝不受一切法,是見亦不
受,則無所受,與眾人無異,何用貢高而生 憍慢。」如是梵志不得答,自是服膺。是故當 知,饑兒過屠門大嚼,止益饞心,無救枵腹。
昔在江南,有一靈俐座主,為余辨析惟識, 及示所得教中奧義,于諸名流注疏,多肆評 駁。余問曰:「是可敵得生死不?」僧傲然曰:「有
何生死可敵?」余曰:「是即是,但恐閻羅殿前, 無譯字生,不會座主語言三昧也。」此雖一時 戲笑,亦大中講席之病。奉勸少年開士,長篇
短章,牽藤引蔓,口誦心憶,腦昏眼眯,究其 效驗,不過上幾迴座,講幾期經,受幾個瞎漢 禮拜;若無真實功行,唯添業債。何若一聲
阿彌,直登不退,事一功百。如曇謨最講《涅 槃》、《華嚴》,領眾千人。為閻羅所呵云:「講經者 心懷彼我,以驕凌物,比丘中第一麁行。」即
押付司。可為明戒。然有義解高流,因參教 典,悟此西方不思議大事,以此自利利他,轉 益未來,燃長夜炬,功德無量,又何必懲噎廢 食,見蹶停驂哉!
[0411c04] 六、癡空墮者,學道之人,稍窺法空,聞人念 佛,即曰:「法離名字,若狥假名,轉益虛妄。何
故?文言尚空,何況名號。」答:「《法句經》曰:『佛告 寶明菩薩:「汝且觀是諸佛名字,若是有,說食 與人,應得充饑;若名字無者,定光如來不
授我記及于汝名。如無授者,我不應得佛。當 知名字其已久如,以我如故,備顯諸法,名 字性空,不在有無。」』《華嚴經》曰:『譬如諸法,不
分別自性,不分別音聲,而自性不捨,名字 不滅。』《群疑論》曰:『若言名字無用,不能詮諸 法體,亦應喚水火來。故知筌蹄不空,魚兔
斯得。』稱斯弘名,生實淨土,何得言虛?天台 智者曰:『世間有空行人,執其癡空,不與修多 羅合,聞此觀心而作難言:「觀心是法身等,
應觸處平等,何故經像生敬,紙木生慢?敬慢 異故,則非平等,非平等故,法身義不成。」答: 「我以凡夫位中,觀如是相耳,為欲開顯此實
相,恭敬經像令慧不縛;使無量人崇善去 惡,令方便不縛,豈與汝同耶?」』上都儀曰:『夫歸 命三寶者,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不明無
相離念也。佛懸知凡夫繫心,尚乃不得,況 離相耶。如無術通人,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