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tform Sutra of the Sixth Patriarch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目錄[0345b23] 卷首 序贊 (各一編)
[0345b24] 經 行由第一 般若第二 疑問 第三 定慧第四 坐禪第五 懺悔第六 機緣第七 頓漸第八 宣詔第九 付囑 第十
[0345b28] 附錄 緣起外紀 歷朝崇奉事蹟 賜諡大鑒禪師碑 大鑒禪師碑 佛衣銘 跋
[0345c02] 目錄終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0345c08]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忘言得旨端可悟明。故 世尊分座於多子塔前,拈華於靈山會上,似 火與火,以心印心。西傳四七,至菩提達磨。東
來此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可大師者,首 於言下悟入,末上三拜得髓,受衣紹祖開闡 正宗,三傳而至黃梅,會中高僧七百,惟負舂
居士,一偈傳衣為六代祖,南遯十餘年,一旦 以非風旛動之機,觸開印宗正眼。居士由是 祝髮登壇,應跋陀羅懸記,開東山法門,韋
使君命海禪者錄其語,目之曰「法寶壇經」。大 師始於五羊,終至曹溪,說法三十七年,霑甘 露味,入聖超凡者,莫記其數,悟佛心宗,行解
相應,為大知識者,名載傳燈。惟南嶽青原,執 侍最久,盡得無巴鼻。故出馬祖石頭,機智圓 明,玄風大震,乃有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
諸公巍然而出,道德超群,門庭險峻,啟迪 英靈,衲子奮志衝關,一門深入,五派同源,歷 遍罏錘,規模廣大,原其五家綱要,盡出《壇經》。
夫《壇經》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 量法門,一一法門具足無量妙義,一一妙義 發揮諸佛無量妙理。即彌勒樓閣中,即普賢
毛孔中。善入者,即同善財於一念間圓滿功 德,與普賢等、與諸佛等。惜乎《壇經》為後人節 略太多,不見六祖大全之旨。德異幼年,嘗見
古本,自後遍求三十餘載,近得通上人尋到 全文,遂刊于吳中休休禪庵,與諸勝士同一 受用。惟願開卷,舉目直入大圓覺海,續佛祖
慧命無窮,斯余志願滿矣。至元二十七年庚 寅歲中春日敘。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贊
宋明教大師契嵩撰
[0346a13] 贊者告也,發經而溥告也。壇經者,至人之所 以宣其心也 (至人謂六祖篇內同) 。何心邪?佛所傳之妙心
也。大哉心乎!資始變化,而清淨常若,凡然聖 然幽然顯然,無所處而不自得之,聖言乎明, 凡言乎昧,昧也者變也。明也者復也。變復雖
殊而妙心一也。始釋迦文佛,以是而傳之大 龜氏,大龜氏相傳之三十三世者,傳諸大鑒 (六祖諡號大鑒禪師) ,大鑒傳之而益傳也。說之者抑亦多
端,固有名同而實異者也,固有義多而心一 者也。曰血肉心者,曰緣慮心者,曰集起心者, 曰堅實心者,若心所之心益多也,是所謂名
同而實異者也。曰真如心者,曰生滅心者,曰 煩惱心者,曰菩提心者,諸修多羅其類此者, 殆不可勝數,是所謂義多而心一者也。義有
覺義、有不覺義,心有真心、有妄心,皆所以別 其正心也。方《壇經》之所謂心者,亦義之覺義, 心之實心也。
[0346a29] 昔者聖人之將隱也,乃命乎龜 氏教外以傳法之要意,其人滯迹而忘返,固 欲後世者提本而正末也。故《涅槃》曰:「我有無
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矣。」天之道存乎 易,地之道存乎簡,聖人之道存乎要,要也者, 至妙之謂也。聖人之道以要,則為法界門之
樞機,為無量義之所會,為大乘之椎輪,《法華》 豈不曰:「當知是妙法諸佛之祕要」,《華嚴》豈不 曰:「以少方便疾成菩提」,要乎其於聖人之道,
利而大矣哉。是故《壇經》之宗,尊其心要也。心 乎若明若冥,若空若靈,若寂若惺,有物乎?無 物乎?謂之一物,固彌於萬物;謂之萬物,固統
於一物;一物猶萬物也,萬物猶一物也,此謂 可思議也。及其不可思也,不可議也,天下謂 之玄解,謂之神會,謂之絕待,謂之默體,謂之
冥通,一皆離之遣之,遣之又遣,亦烏能至之 微,其果然獨得與夫至人之相似者,孰能諒 乎!推而廣之,則無往不可也;探而裁之,則無
所不當也。施於證性,則所見至親;施於修心, 則所詣至正;施於崇德辯惑,則真忘易顯;施 於出世,則佛道速成;施於救世,則塵勞易歇。
此壇經之宗,所以旁行天下而不厭,彼謂即 心即佛。淺者何其不知量也,以折錐探地而 淺地,以屋漏窺天而小天,豈天地之然邪?然
百家者,雖苟勝之,弗如也。而至人通而貫之, 合乎群經,斷可見矣。至人變而通之,非預名 字不可測也,故其顯說之,有倫有義,密說之,
無首無尾。天機利者得其深,天機鈍者得其 淺,可擬乎?可議乎?不得已況之,則圓頓教也, 最上乘也,如來之清淨禪也,菩薩藏之正宗
也。論者謂之玄學,不亦詳乎?天下謂之宗門, 不亦宜乎?《壇經》曰定慧為本者,趣道之始 也。定也者,靜也。慧也者,明也。明以觀之,靜以
安之,安其心可以體心也,觀其道可以語道 也。一行三昧者,法界一相之謂也。謂萬善雖 殊,皆正於一行者也。無相為體者,尊大戒
也。「無念為宗」者,尊大定也。無住為本者,尊大 慧也。夫戒定慧者,三乘之達道也。夫妙心者, 戒定慧之大資也。以一妙心而統乎三法,故
曰大也。無相戒者,戒其必正覺也。「四弘願」 者,願度度苦也,願斷斷集也,願學學道也, 願成成寂滅也。滅無所滅,故無所不斷也;道
無所道,故無所不度也。無相懺者,懺非所懺 也。三歸戒者,歸其一也。一也者,三寶之所 以出也。說摩訶般若者,謂其心之至中也。般
若也者,聖人之方便也。聖人之大智也,固能 寂之明之、權之實之。天下以其寂,可以泯眾 惡也;天下以其明,可以集眾善也;天下以
其權,可以大有為也;天下以其實,可以大無 為也。至矣哉般若也!聖人之道,非夫般若,不 明也、不成也。天下之務,非夫般若,不宜也、不
當也。至人之為以般若振,不亦遠乎!我法為 上上根人說者,宜之也。輕物重用則不勝,大 方小授則過也。從來默傳分付者,密說之謂
也。密也者,非不言而闇證也,真而密之也。不 解此法而輒謗毀,謂百劫千生斷佛種性者, 防天下亡其心也。
[0346c27] 偉乎《壇經》之作也,其本正、 其迹效,其因真、其果不謬,前聖也、後聖也,如 此起之、如此示之、如此復之,浩然沛乎,若
大川之注也、若虛空之通也、若日月之明也, 若形影之無礙也、若鴻漸之有序也。妙而得 之之謂本,推而用之之謂迹,以其非始者始
之之謂因,以其非成者成之之謂果。果不異 乎因,謂之正果也;因不異乎果,謂之正因也。 迹必顧乎本,謂之大用也;本必顧乎迹,謂之
大乘也。乘也者,聖人之喻道也。用也者,聖人 之起教也。夫聖人之道,莫至乎心;聖人之教, 莫至乎修。調神入道,莫至乎一相止觀;軌善
成德,莫至乎一行三昧。資一切戒,莫至乎無 相;正一切定,莫至乎無念;通一切智,莫至乎 無住。生善滅惡,莫至乎無相戒;篤道推德,莫
至乎四弘願。善觀過,莫至乎無相懺;正所 趣,莫至乎三歸戒。正大體、裁大用,莫至乎大 般若;發大信、務大道,莫至乎大志。天下之窮
理盡性,莫至乎默傳;欲心無過,莫善乎不 謗。定慧為始道之基也;一行三昧,德之端也; 無念之宗,解脫之謂也;無住之本,般若之謂
也;無相之體,法身之謂也。無相戒,戒之最也; 四弘願,願之極也;無相懺,懺之至也。三歸戒, 真所歸也。摩訶智慧,聖凡之大範也。為上上
根人說,直說也。默傳,傳之至也。戒謗,戒之當 也。
[0347a23] 夫妙心者,非修所成也,非證所明也;本成 也,本明也。以迷明者復明,所以證也;以背成 者復成,所以修也。以非修而修之,故曰正修
也;以非明而明之,故曰正證也。至人暗然不 見其威儀,而成德為行藹如也;至人頹然若 無所持,而道顯於天下也。蓋以正修而修之
也,以正證而證之也。於此乃曰,罔修罔證,罔 因罔果,穿鑿叢脞競為其說,繆乎至人之意 焉。噫!放戒定慧而必趨乎混茫之空,則吾未
如之何也。甚乎含識溺心而浮識,識與業相 乘循諸響,而未始息也。象之形之,人與物偕 生,紛然乎天地之間,可勝數邪?得其形於人
者,固萬萬之一耳。人而能覺,幾其鮮矣!聖人 懷此,雖以多義發之,而天下猶有所不明者 也;聖人救此,雖以多方治之,而天下猶有所
不醒者也。賢者以智亂,不肖者以愚壅,平平 之人以無記惛,及其感物而發,喜之怒之、哀 之樂之,益蔽者萬端曖然。若夜行而不知所
至,其承於聖人之言,則計之博之。若蒙霧而 望遠,謂有也,謂無也,謂非有也,謂非無也,謂 亦有也,謂亦無也,以不見而却蔽固,終身而
不得其審焉。海所以在水也,魚龍死生在海 而不見乎水;道所以在心也,其人終日說道, 而不見乎心。悲夫心固微妙幽遠,難明難湊, 其如此也矣。
[0347b18] 聖人既隱,天下百世雖以書傳, 而莫得其明驗,故《壇經》之宗舉,乃直示其心, 而天下方知即正乎性命也。若排雲霧而頓
見太清,若登泰山而所視廓如也。王氏以方 乎世書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斯 言近之矣。《涅槃》曰:「始從鹿野苑,終至跋提河,
中間五十年,未曾說一字。」者,示法非文字也。 防以文字而求其所謂也。曰:「依法不依人」者, 以法真而人假也;曰:「依義不依語」者,以義實
而語假也;曰:「依智而不依識」者,以智至而識 妄也;曰:「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者,以了義 經盡理也。而菩薩所謂即是宣說大涅槃者,
謂自說與經同也。聖人所謂四人出世 (即四依也) 護 持正法應當證知者,應當證知故,至人推本 以正其末也。自說與經同故,至人說經如經
也。依義、依了義經故,至人顯說而合義也、合 經也;依法、依智故,至人密說變之、通之而不 苟滯也。示法非文字故,至人之宗尚乎默傳
也。聖人如春陶陶而發之也,至人如秋濯濯 而成之也。聖人命之而至人效之也,至人固 聖人之門之奇德殊勳者也。
[0347c09] 夫至人者,始起 於微,自謂不識世俗文字;及其成至也,方一 席之說,而顯道救世,與乎大聖人之云為者,
若合符契也。固其玄德上智生而知之,將自 表其法而示其不識乎?歿殆四百年,法流四 海而不息,帝王者、聖賢者,更三十世求其道
而益敬,非至乎大聖人之所至,天且厭之久 矣,烏能若此也。予固豈盡其道,幸蚊虻飲海 亦預其味,敢稽首布之,以遺後學者也。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風旛報恩光孝禪寺 住持嗣祖比丘宗寶編
行由第一
[0347c24] 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刺史 (名璩) 與官僚入山 請師,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為眾開緣說 法。師陞座次,刺史官僚三十餘人,儒宗學
士三十餘人,僧尼道俗一千餘人,同時作禮, 願聞法要。
[0347c28] 大師告眾曰:「善知識!菩提自性, 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善知識!且聽 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嚴父,本貫范陽,
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 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於市 賣柴。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
去,惠能得錢,却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惠能 一聞經語,心即開悟,遂問:『客誦何經?』客曰: 『《金剛經》。』復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云:『我從
蘄州黃梅縣東禪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 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餘;我到彼中禮拜,聽 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
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 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 梅參禮五祖。
[0348a13] 「惠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 不經三十餘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祖問曰: 『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對曰:『弟子是嶺
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 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 獦 獠,若為堪作佛?』 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獦 獠身
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五祖更欲與語, 且見徒眾總在左右,乃令隨眾作務。惠能曰: 『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 性,即是福田。 未
審和尚教作何務?』祖云:『這 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 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經 八月餘,祖一日忽見惠能曰:『吾思汝之
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 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師意,不敢行至堂 前,令人不覺。』
[0348a28] 「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 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 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
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 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為第六代 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
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 之。』 (喻利根者) 眾得處分,退而遞相謂曰:『我等眾人, 不須澄心用意作偈,將呈和尚,有何所益?神
秀上座,現為教授師,必是他得。我輩謾作偈 頌,枉用心力。』餘人聞語,總皆息心,咸言:『我等 已後依止秀師,何煩作偈?』神秀思惟:『諸人不
呈偈者,為我與他為教授師;我須作偈,將呈 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見解深 淺?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覓祖即惡,却同凡
心,奪其聖位奚別?若不呈偈,終不得法。大難! 大難!』
[0348b15]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間,擬請供奉盧珍, 畫楞伽經變相,及五祖血脈圖,流傳供養。神 秀作偈成已,數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
遍身汗流,擬呈不得;前後經四日,一十三 度呈偈不得。秀乃思惟:『不如向廊下書著,從 他和尚看見,忽若道好,即出禮拜,云是秀作;
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數年,受人禮拜,更修何 道?』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執燈,書偈於南廊 壁間,呈心所見。偈曰:
「身是菩提樹, 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 勿使惹塵埃。
[0348b26] 「秀書偈了,便却歸房,人總不知。秀復思惟:『五 祖明日見偈歡喜,即我與法有緣;若言不堪,
自是我迷,宿業障重,不合得法。』聖意難測,房 中思想,坐臥不安,直至五更。祖已知神秀入 門未得,不見自性。
[0348c01] 「天明,祖喚盧供奉來,向南 廊壁間,繪畫圖相,忽見其偈,報言:『供奉却不 用畫,勞爾遠來。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
留此偈,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 偈修,有大利益。』令門人炷香禮敬,盡誦此偈, 即得見性。門人誦偈,皆歎善哉。
[0348c06] 「祖,三更喚秀 入堂,問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實是秀作,不 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
否?』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