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 Shi Liu Men 少室六門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小室六門第一門心經頌
[0365a11]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智慧清淨海。理密義幽深。波羅到彼岸。向道 秖由心。
多聞千種意。不離線因針。經花糸一 道。
萬劫眾賢欽。
[0365a15] 觀自在菩薩。
菩薩超聖智。六處悉皆同。心空觀自在。無閡 大神通。
禪門入正受。三昧任西東。十方遊歷 遍。
不見佛行蹤。
[0365a19]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六年求大道。行深不離身。智慧心解脫。達彼 岸頭人。
聖道空寂寂。如是我今聞。佛行平等 意。
時到自超群。
[0365a23] 照見五蘊皆空。
貪愛成五蘊。假合得為身。血肉連筋骨。皮裏 一堆塵。
迷徒生樂著。智者不為親。四相皆歸 盡。
呼甚乃為真。
[0365a27] 度一切苦厄。
妄繫身為苦。人我心自迷。涅槃清淨道。誰肯 著心依。
陰界六塵起。厄難業相隨。若要心無 苦。
聞早悟菩提。
[0365b02] 舍利子。
達道由心本。心淨利還多。如蓮華出水。頓覺 道源和。
常居寂滅相。智慧眾難過。獨超三界 外。
更不戀娑婆。
[0365b06]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與空一種。未到見兩般。二乘生分別。執相 自心謾。
空外無別色。非色義能寬。無生清淨 性。
悟者即涅槃。
[0365b1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非空空不有。非色色無形。色空同歸一。淨土 得安寧。
非空空為妙。非色色分明。色空皆非 相。
甚處立身形。
[0365b14]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受想納諸緣。行識量能寬。遍計心須滅。我病 不相于。
解脫心無礙。破執悟心源。故云亦如 是。
性相一般般。
[0365b18] 舍利子。
說舍論身相。利言一種心。菩薩金剛力。四相 勿令侵。
達道離人執。見性法無音。諸漏皆總 盡。
遍體是真金。
[0365b22] 是諸法空相。
諸佛說空法。聲聞有相求。尋經覓道理。何日 學心休。
圓成真實相。頓見罷心修。逈然超法 界。
自在更何憂。
[0365b26] 不生不滅。
盧舍清淨體。無相本來真。如空皆總遍。萬劫 體長存。
不共皆不著。無舊亦無新。和光塵不 染。
三界獨為尊。
[0365c01] 不垢不淨。
真如越三界。垢淨本來無。能仁起方便。說細 及言麁。
空界無有法。是現一輪孤。本來無一 物。
豈合兩般呼。
[0365c05] 不增不減。
如來體無相。滿足十方空。空上難立有。有內 不見空。
看似水中月。聞如耳畔風。法身何增 減。
三界號真容。
[0365c09] 是故空中。
菩提不在外。中聞覓也難。非相非非相。量 測失機關。
世界非世界。三光照四天。本來無 障閡。
甚處有遮欄。
[0365c13] 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色本來空。無受意還同。行識無中有。有盡 却歸空。
執有實不有。依空又落空。色空心俱 離。
方始得神通。
[0365c17] 無眼耳鼻舌身意。
六根無自性。隨相與安排。色分緣聲響。人我 舌詼諧。
鼻或分香臭。身意欲情乖。六處貪愛 斷。
萬劫不輪迴。
[0365c21] 無色聲香味觸法。
證智無聲色。香味觸他誰。六塵從妄起。凡心 自惑疑。
生死休生死。菩提證此時。法性空無 住。
只恐悟他遲。
[0365c25]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六識從妄起。依他性自開。眼耳兼身意。誰肯 自量裁。
舌鼻行顛倒。心王却遣回。六識中不 久。
頓悟向如來。
[0365c29]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 盡。
十二因緣有。生下老相隨。有身無明至。二相 等頭齊。
身盡無明盡。受報却來期。智身如幻 化。
急急悟無為。
[0366a05] 無苦集滅道。
四諦興三界。頓教義分明。苦斷集已滅。聖道 自然成。
聲聞休妄想。緣覺意安寧。欲知成佛 處。
心上莫留停。
[0366a09] 無智亦無得。
法本非無有。智慧難測量。歡喜心離垢。發光 滿十方。
難勝於前現。遠行大道場。不動超彼 岸。
善慧法中王。
[0366a13] 以無所得故。
寂滅體無得。真空絕手攀。本來無相貌。權且 立三檀。
四智開法喻。六度號都關。十地三乘 法。
眾聖測他難。
[0366a17] 菩提薩埵。
佛道真難識。薩埵是凡夫。眾生要見性。敬佛 莫心孤。
世間善知識。言論法細麁。頓悟心平 等。
中間有相除。
[0366a21]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般若言智慧。波羅無所依。心空性廣大。內外 盡無為。
性空無礙辯。三界達人稀。大見明大 法。
皆讚不思議。
[0366a25] 心無罣礙。
解脫心無閡。意若太虛空。四維無一物。上下 悉皆同。
來往心自在。人法不相逢。訪道不見 物。
任運出煩籠。
[0366a29]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生死心恐怖。無為性自安。境忘心亦滅。性海 湛然寬。
三身歸淨土。八識離因緣。六通隨實 相。
復本却還源。
[0366b04] 遠離一切顛倒夢想。
二邊純莫立。中道勿心修。見性生死盡。菩提 無所求。
身外覓真佛。顛倒一生休。靜坐身安 樂。
無為果自周。
[0366b08] 究竟涅槃。
究竟無生性。清淨是涅槃。凡夫莫測聖。未到 即應難。
有學却無學。佛智轉深玄。要會無心 理。
莫著息心源。
[0366b12] 三世諸佛。
過去非言實。未來不為真。現在菩提子。無法 號玄門。
三身同歸一。一性遍含身。達理非三 世。
一法得無因。
[0366b16]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 提。
佛智深難測。慧解廣無邊。無上心正遍。慈光 滿大千。
寂滅心中巧。建立萬餘般。菩薩多方 便。
普救為人天。
[0366b21]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呪是大明呪。
般若為神呪。能除五蘊疑。煩惱皆斷盡。清淨 自分離。
四智波無盡。八識有神威。心燈明法 界。
即此是菩提。
[0366b25] 是無上呪。
無上稱最勝。拔濟為群迷。摩訶三界主。願廣 起慈悲。
能順眾生意。隨流引化迷。人人起彼 岸。
由我不由伊。
[0366b29] 是無等等呪。
佛道成千聖。法力更無過。真空滅諸有。示現 化身多。
來為眾生苦。去為世間魔。劫石皆歸 盡。
唯我在娑婆。
[0366c04]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佛願慈心廣。世世度眾生。弘法談真理。普勸 急修行。
回心見實相。苦盡見無生。永息三惡 道。
坦蕩樂裏裏。
[0366c08]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呪。
故說真如理。未悟速心回。六賊十惡滅。魔山 合底摧。
神呪除三毒。心花五葉開。果熟根盤 結。
步步見如來。
[0366c12] 即說呪曰羯諦羯諦波羅羯諦波羅僧羯諦菩 提薩婆訶。
羯諦本宗綱。扶機建法幢。如來最尊勝。凡心 莫等量。
無邊無中際。無短亦無長。般若波羅 蜜。
萬代古今常。
[0366c17]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第二門破相論
[0366c19]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當修何法。最為省 要。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0366c21]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答。心者萬法之根本。 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 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而
始生。及伐樹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省 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道。則費功而無益。 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 處。
[0366c28] 問。云何觀心稱之為了。答。菩薩摩訶薩。行深 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 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淨
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界自然。本來俱有。 雖離假緣。合互相待。淨心恒樂善因。染體常 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
諸苦。證涅槃樂。若隨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 名之為凡。沈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 彼染心障真如體故。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
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 為五陰重雲覆。如瓶內燈光不能顯現。又涅 槃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
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智明 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 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因此而 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0367a15] 問。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 無明之心以何為根。答。無明之心。雖有八萬 四千煩惱情欲及恒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
為根本。其三毒者。即貪嗔癡是也。此三毒 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 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
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 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 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
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眾生由此三毒六 賊。惑亂身心。沈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 惱。猶如江河。因少泉源。涓流不絕。乃能彌
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 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淨戒。轉六賊 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苦海。
[0367b01] 問。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 窮之苦。答。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 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
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 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 趣。
[0367b07] 問。云何輕重分之為六。答。眾生不了正因。迷 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趣。所 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
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 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 是三類。名三輕趣。云何三重趣。所謂縱三毒
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餓鬼 趣。嗔業重者。墮地獄趣。癡業重者。墮畜生 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
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 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即得解脫。
[0367b18] 問。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 方成佛道。云何今說唯只觀心而制三毒即 名解脫。答。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
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 三毒心。於中有恒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 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 大恒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 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
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 來三大阿僧祇祕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斯 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0367c01] 問。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淨戒。行六波羅蜜。 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 何成佛。答。三聚淨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
毒心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 於心。故名三聚淨戒。六波羅蜜者。即淨六根 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淨不
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云六波 羅蜜。
[0367c09] 問。如經所說。三聚淨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 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 豈不文義有乖。答。佛所說經是真實語。菩薩
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 誓願。斷一切惡。故常持戒。對於貪毒。誓修一 切善。故常習定。對於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
常修慧。對於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 淨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 之為斷。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
則萬行成就。自他俱利。普濟群生。名之為度。 故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淨。則一 切佛土皆悉清淨。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
淨則眾生淨。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 則佛土淨。三聚淨戒自然成就。
[0367c23] 問。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 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淨。 名波羅蜜者。何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
何。答。欲修六度。當淨六根降六賊。能捨眼 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 塵。不令放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
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舌賊。不貪諸 味。讚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 慾。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
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 羅蜜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 度。
[0368a06] 問。經云。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 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 心得解脫乎。答。誠知所言無虛妄也。必因食
乳。然始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不 是世間不淨之乳。乃是真如清淨法乳也。三 斗者。即三聚淨戒。六升者。即六波羅蜜。成佛
道時。由食如是清淨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 來食於世間和合不淨之牛羶腥乳者。豈不 謗誤之甚乎。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
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是不淨之乳。 以充飢渴。如經所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 濕。不食 穀 麥糠麩。不與特牛同群。其牛身作
紫磨金色。言此牛者。毘盧舍那佛也。以大慈 悲。怜愍一切。故於清淨法體中。出如是三聚 淨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育一切求解脫者。
如是真淨之牛。清淨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 道。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 三菩提。
[0368a24] 問。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 燒香散花。燃長明燈。晝夜六時。遶塔行道。持 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
諸行。說如是事。應虛妄也。答。佛所說經。有 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 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行。唯
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言伽藍者。西國 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 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造伽藍。鑄寫
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謂修諸 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是鑄寫金銅之 所作乎。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
以智慧為巧匠。以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 模楑。鎔鍊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 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
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不是有為敗壞之 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 功德。又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
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 滅。正法香者。其有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 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
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 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 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如是
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 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寶香。供 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
唯將外火。燒於世間沈檀。薰陸質礙之香。希 望福報。云何可得乎。又散花者。義亦如是。所 謂演說正法。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
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稱 讚。究竟常住。無凋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 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綵。傷
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淨 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若誤犯 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損萬物。
求於福報。欲益反損。豈有是乎。長明燈者。即 正覺心也。覺之明了。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 解脫者。身為燈臺。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
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常燃。如是真正覺 燈。而照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輪。次第相 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燈燈無盡。故號長
明。過去有佛。名曰燃燈。義亦如是。愚癡眾 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 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
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能照 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 審察斯理。應不然乎。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
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 六根。長時不捨。名為六時行道。遶塔行道者。 塔者是身也。當修覺行巡遶身心。念念不停。
名為遶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至涅槃時。今 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 礙身。遶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
性。一無利益。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 斯理。徒爾虛功。齋者齊也。所謂齊正身心。不 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
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慇懃覺察清淨身 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食有五種。一者法喜 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
為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 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 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
俗塵。此五種食名為持齋。若復有人。不食如 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 明之食。輒作解者。名為破齋。若亦有破。云何
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皆為諸 惡。貪欲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 齋。必無是處。又禮拜者。當如法也。必須理體
內明。事隨權變。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 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 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恒存。雖不理相。
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 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 覺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
求。內則放縱貪癡。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 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 成功德。
[0369a15] 問。如經說言。至心念佛。必得往生西方淨土。 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答。
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 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到彼哉。佛者覺也。 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也。念者憶也。所謂
憶持戒行。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