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n Master Huangbo Shanduan Transmission of the Dharma Mind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Scroll 1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斷際心要河東裴休集并序
[0379b26]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高安縣黃檗山鷲峯下。乃曹溪六祖之嫡孫。西堂百丈之法姪。獨佩最上乘離文字之印。唯傳一心更無別法。心體亦空萬緣俱寂。如大日輪昇虛空中。光明照曜淨無纖埃。證之者無新舊無淺深。說之者不立義解不立宗主。不開戶牖直下便是。動念即乖。然後為本佛。故其言簡其理直。其道峻其行孤。四方學徒望山而趨。覩相而悟。往來海眾常千餘人。予會昌二年廉于鍾陵。自山迎至州。憩龍興寺。旦夕問道。大中二年廉于宛陵。復去禮迎至所部。安居開元寺。旦夕受法。退而紀之。十得一二。佩為心印不敢發揚。今恐入神精義不聞於未來。遂出之授門下僧大舟法建。歸舊山之廣唐寺。問長老法眾。與往日常所親聞。同異如何也。
[0379c13] 唐大中十一年十一月初八日序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0379c18] 師謂休曰。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 別法。此心無始已來。不曾生不曾滅。不青不 黃。無形無相。不屬有無。不計新舊。非長非
短。非大非小。超過一切限量名言縱跡對待。 當體便是。動念即乖。猶如虛空無有邊際不 可測度。唯此一心即是佛。佛與眾生更無別
異。但是眾生著相外求。求之轉失。使佛覓 佛。將心捉心。窮劫盡形終不能得。不知息念 忘慮佛自現前。此心即是佛。佛即是眾生。為
眾生時此心不減。為諸佛時此心不添。乃至 六度萬行河沙功德。本自具足不假修添。遇 緣即施。緣息即寂。若不決定信此是佛。而欲
著相修行以求功用。皆是妄想。與道相乖。此 心即是佛。更無別佛。亦無別心。此心明淨。猶 如虛空無一點相貌。舉心動念即乖法體。即
為著相。無始已來無著相佛。修六度萬行欲 求成佛。即是次第。無始已來無次第佛。但悟 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佛與眾生一
心無異。猶如虛空無雜無壞。如大日輪照四 天下。日升之時明遍天下。虛空不曾明。日沒 之時暗遍天下。虛空不曾暗。明暗之境自相
陵奪。虛空之性廓然不變。佛及眾生心亦 如此。若觀佛作清淨光明解脫之相。觀眾生 作垢濁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歷河沙劫
終不得菩提。為著相故。唯此一心更無微塵 許法可得。即心是佛。如今學道人。不悟此心 體。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
惡法。非菩提道。供養十方諸佛。不如供養一 個無心道人。何故。無心者無一切心也。如如 之體。內如木石不動不搖。外如虛空不塞不
礙。無能所無方所。無相貌無得失。趨者不敢 入此法。恐落空無棲泊處故。望崖而退。例皆 廣求知見。所以求知見者如毛。悟道者如角。
文殊當理。普賢當行。理者真空無礙之理。行 者離相無盡之行。觀音當大慈。勢至當大智。 維摩者淨名也。淨者性也。名者相也。性相不
異。故號淨名。諸大菩薩所表者人皆有之。不 離一心悟之即是。今學道人。不向自心中悟。 乃於心外著相取境。皆與道背。恒河沙者。佛
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 不喜。牛羊蟲蟻踐踏而行。沙亦不怒。珍寶馨 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心即無
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 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若不直下無心。累劫 修行終不成道。被三乘功行拘繫不得解脫。
然證此心有遲疾。有聞法一念便得無心者。 有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乃得無心者。長 短得無心乃住。更無可修可證。實無所得。
真實不虛。一念而得。與十地而得者。功用恰 齊。更無深淺。秖是歷劫枉受辛勤耳。造惡 造善皆是著相。著相造惡枉受輪迴。著相造
善枉受勞苦。總不如言下便自認取本法。此 法即心。心外無法。此心即法。法外無心。心自 無心。亦無無心者。將心無心。心却成有。默契
而已。絕諸思議。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此 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 佛菩薩一體不異。秖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
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 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 縱使三秖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
秖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却觀歷 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故如來云。我於阿耨 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
授記。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 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 相無相遍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
源清淨心。常自圓明遍照。世人不悟。秖認見 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覩精 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昇
於虛空遍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 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却見聞覺知。即心路 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
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 聞覺者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 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
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 場。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 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
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萬劫終 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如力士迷 額內珠向外求覓。周行十方終不能得。智者
指之當時自見本珠如故。故學道人迷自本 心不認為佛。遂向外求覓起功用行。依次第 證。歷劫勤求永不成道。不如當下無心。決定
知一切法。本無所有亦無所得。無依無住。無 能無所。不動妄念便證菩提。及證道時秖證 本心佛。歷劫功用並是虛修。如力士得珠時。
秖得本額珠。不關向外求覓之力。故佛言。我 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恐人不信故引五眼 所見五語所言。真實不虛是第一義諦。
[0380c21] 學道人莫疑四大為身。四大無我。我亦無主。 故知此身無我亦無主。五陰為心。五陰無我 亦無主。故知此心無我亦無主。六根六塵六
識和合生滅亦復如是。十八界既空。一切皆 空。唯有本心蕩然清淨。有識食有智食。四大 之身飢瘡為患。隨順給養不生貪著。謂之智
食。恣情取味妄生分別。惟求適口不生厭 離。謂之識食。聲聞者。因聲得悟。故謂之聲 聞。但不了自心。於聲教上起解。或因神通。或
因瑞相。言語運動。聞有菩提涅槃三僧秖劫 修成佛道。皆屬聲聞道。謂之聲聞佛。唯直下 頓了自心。本來是佛。無一法可得。無一行可
修。此是無上道。此是真如佛。學道人。秖怕一 念有。即與道隔矣。念念無相念念無為。即是 佛。學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總不用學。
唯學無求無著。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 滅。不生不滅即是佛。八萬四千法門對八萬 四千煩惱。秖是教化接引門。本無一切法。離
即是法。知離者是佛。但離一切煩惱。是無法 可得。學道人若欲得知要訣。但莫於心上著 一物。言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此是喻法身即
虛空。虛空即法身。常人謂法身遍虛空處。虛 空中含容法身。不知法身即虛空虛空即法 身也。若定言有虛空。虛空不是法身。若定言
有法身。法身不是虛空。但莫作虛空解。虛空 即法身。莫作法身解。法身即虛空。虛空與法 身無異相。佛與眾生無異相。生死與涅槃無
異相。煩惱與菩提無異相。離一切相即是佛。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忘境猶易忘心至難。人不敢忘心。恐落空無
撈摸處。不知空本無空。唯一真法界耳。此靈 覺性無始已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 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
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 形相。無色像無音聲。不可覓不可求。不可 以智慧識。不可以言語取。不可以境物會。不
可以功用到。諸佛菩薩與一切蠢動含靈。同 此大涅槃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不可以心更求于心。不
可以佛更求於佛。不可以法更求於法。故學 道人直下無心默契而已。擬心即差。以心傳 心此為正見。慎勿向外逐境。認境為心。是認
賊為子。為有貪嗔癡即立戒定慧。本無煩惱 焉有菩提。故祖師云。佛說一切法。為除一切 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本源清淨佛上。
更不著一物。譬如虛空雖以無量珍寶莊嚴 終不能住。佛性同虛空。雖以無量功德智慧 莊嚴終不能住。但迷本性轉不見耳。所謂心
地法門。萬法皆依此心建立。遇境即有無境 即無。不可於淨性上轉作境解。所言定慧。鑑 用歷歷。寂寂惺惺見聞覺知。皆是境上作解。
暫為中下根人說即得。若欲親證皆不可作 如此見解。盡是境法有沒處沒於有地。但於 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0381b17] 九月一日師謂休曰。自達摩大師到中國。唯 說一心唯傳一法。以佛傳佛不說餘佛。以法 傳法不說餘法。法即不可說之法。佛即不可
取之佛。乃是本源清淨心也。唯此一事實。餘 二則非真。般若為慧。此慧即無相本心也。凡 夫不趣道。唯恣六情乃行六道。學道人一念
計生死即落魔道。一念起諸見即落外道。見 有生趣其滅。即落聲聞道。不見有生唯見有 滅。即落緣覺道。法本不生今亦無滅。不起二
見不厭不欣。一切諸法唯是一心。然後乃為 佛乘也。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欣厭。若欲 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
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秖益紛擾。故萬 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學般若人不 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
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 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 無所得默契而已。凡人臨欲終時。但觀五蘊
皆空四大無我。真心無相不去不來。生時性 亦不來。死時性亦不去。湛然圓寂心境一如。 但能如是。直下頓了。不為三世所拘繫。便是
出世人也。切不得有分毫趣向。若見善相諸 佛來迎及種種現前。亦無心隨去。若見惡相 種種現前。亦無心怖畏。但自忘心。同於法界。 便得自在。此即是要節也。
[0381c13] 十月八日。師謂休曰。言化城者。二乘及十地 等覺妙覺。皆是權立接引之教。並為化城。言 寶所者。乃真心本佛自性之寶。此寶不屬情
量。不可建立。無佛無眾生。無能無所。何處有 城。若問此既是化城。何處為寶所。寶所不可 指。指即有方所。非真寶所也。故云在近而已。
不可定量言之。但當體會契之即是。言闡提 者。信不具也。一切六道眾生乃至二乘不信 有佛果。皆謂之斷善根闡提。菩薩者。深信有
佛法。不見有大乘小乘。佛與眾生同一法性。 乃謂之善根闡提。大抵因聲教而悟者。謂之 聲聞。觀因緣而悟者。謂之緣覺。若不向自心
中悟。雖至成佛。亦謂之聲聞佛。學道人多於 教法上悟。不於心法上悟。雖歷劫修行。終 不是本佛。若不於心悟。乃至於教法上悟。即
輕心重教。遂成逐塊忘於本心。故但契本心 不用求法。心即法也。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 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
心礙境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 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凡人多不肯空心。恐落 於空。不知自心本空。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
除心不除事。菩薩心如虛空。一切俱捨。所作 福德皆不貪著。然捨有三等。內外身心一切 俱捨。猶如虛空無所取著。然後隨方應物。能
所皆忘。是為大捨。若一邊行道布德。一邊旋 捨。無希望心。是為中捨。若廣修眾善有所希 望。聞法知空。遂乃不著。是為小捨。大捨如
火燭在前。更無迷悟。中捨如火燭在傍。或明 或暗。小捨如火燭在後。不見坑穽。故菩薩心 如虛空。一切俱捨。過去心不可得。是過去捨。
現在心不可得。是現在捨。未來心不可得。是 未來捨。所謂三世俱捨。自如來付法迦葉已 來。以心印心。心心不異。印著空即印不成文。
印著物即印不成法。故以心印心。心心不異。 能印所印俱難契會。故得者少。然心即無心。 得即無得。佛有三身。法身說自性虛通法。報
身說一切清淨法。化身說六度萬行法。法身 說法。不可以言語音聲形相文字而求。無所 說無所證。自性虛通而已。故曰。無法可說是
名說法。報身化身皆隨機感現。所說法亦隨 事應根以為攝化。皆非真法。故曰。報化非真 佛。亦非說法者。所言同是一精明分為六和
合。一精明者。一心也。六和合者。六根也。此 六根各與塵合。眼與色合。耳與聲合。鼻與香 合。舌與味合。身與觸合。意與法合。中間生六
識為十八界。若了十八界無所有。束六和合 為一精明。一精明者。即心也。學道人皆知此。 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縛不
契本心。如來現世。欲說一乘真法則眾生不 信興謗。沒於苦海。若都不說。則墮慳貪。不為 眾生溥捨妙道。遂設方便說有三乘。乘有大
小。得有淺深。皆非本法。故云。唯有一乘道餘 二則非真。然終未能顯一心法。故召迦葉同 法座別付一心。離言說法。此一枝法令別行。 若能契悟者。便至佛地矣。
[0382b10] 問如何是道。如何修行。師云。道是何物。汝欲 修行。問諸方宗師相承參禪學道如何。師云。 引接鈍根人語。未可依憑。云此即是引接
鈍根人語。未審接上根人復說何法。師云。若 是上根人。何處更就人覓他。自己尚不可 得。何況更別有法當情。不見教中云。法法何
狀。云若如此。則都不要求覓也。師云。若與麼 則省心力。云如是則渾成斷絕不可是無也。 師云。阿誰教他無。他是阿誰。爾擬覓他。云既
不許覓。何故又言莫斷他。師云。若不覓便 休。即誰教爾斷。爾見目前虛空作麼生斷 他。云此法可得便同虛空否。師云。虛空早晚
向爾道有同有異。我暫如此說。爾便向者 裏生解。云應是不與人生解耶。師云。我不曾 障爾。要且解屬於情。情生則智隔。云向者
裏莫生情是否。師云。若不生情。阿誰道是。
[0382b26] 問纔向和尚處發言。為甚麼便言話墮。師 云。汝自是不解語人。有甚麼墮負。
[0382b28] 問向來如許多言說皆是抵敵語。都未曾有 實法指示於人。師云。實法無顛倒。汝今問處 自生顛倒。覓甚麼實法。云既是問處自生顛
倒。和尚答處如何。師云。爾且將物照面看。莫 管他人。又云。秖如箇癡狗相似。見物動處便 吠。風吹草木也不別。又云。我此禪宗從上
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 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却成 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
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只是說汝如 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 無名字。只為世人不識迷在情中。所以諸佛
出來說破此事。恐汝諸人不了。權立道名。不 可守名而生解。故云。得魚忘筌。身心自然達 道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沙門果者。息
慮而成不從學得。汝如今將心求心。傍他家 舍秖擬學取。有甚麼得時。古人心利纔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