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 to Collection of Various Writings on the Chan Source 禪源諸詮集都序
Scroll 2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唐圭峯山沙門宗密述
[0406a07] 上之三教。攝盡佛一代所說之經。及諸菩薩 所造之論。細尋法義。便見三義全殊。一法無 別。就三義中。第一第二空有相對。第三第一
性相相對。皆條然易見。唯第二第三破相與 顯性相對。講者禪者同迷。皆謂同是一宗一 教。皆以破相便為真性。故今廣辨空宗性宗
有其十異。一法義真俗異。二心性二名異。三 性字二體異。四真智真知異。五有我無我異。 六遮詮表詮異。七認名認體異。八二諦三諦
異。九三性空有異。十佛德空有異。初法義真 俗異者。空宗緣未顯真靈之性故。但以一切 差別之相為法。法是俗諦。照此諸法。無為無
相。無生無滅。無增無減等為義。義是真諦。故 智度論以俗諦為法無礙辯。以真諦為義無 礙辯。性宗則以一真之性為法。空有等種種
差別為義。故經云。無量義者從一法生。華嚴 十地亦云。法者知自性。義者知生滅。法者知 真諦。義者知俗諦。法者知一乘。義者知諸
乘。如是十番釋法義二無礙義。皆以法為真 諦。以義為俗諦。二心性二名異者。空宗一向 目諸法本源為性。性宗多目諸法本源為心。
目為性者諸論多同。不必敘述目為心者。勝 鬘云。自性清淨心。起信云。一切法從本以來 離言說名字心緣等相。乃至唯是一心。楞伽
云。堅實心。良由此宗所說本性不但空寂而 乃自然常知。故應目為心也。三性字二體異 者。空宗以諸法無性為性。性宗以靈明常住
不空之體為性。故性字雖同。而體異也。四真 智真知異者。空宗以分別為知。無分別為智。 智深知淺。性宗以能證聖理之妙慧為智。以
該於理。智通於凡聖之靈。性為知。知通智 局。上引問明品已自分別。況十迴向品說真 如云。照明為性。起信說。真如自體真實識知。
五有我無我異者。空宗以有我為妄。無我為 真。性宗以無我為妄。有我為真。故涅槃經 云。無我者名為生死。有我者名為如來。又
云。我計無我是顛倒法。乃至廣破二乘無常 無我之見。如春池執礫為寶。廣讚常樂我淨 而為究竟。乃至云無我法中有真我 (良由眾生迷自真我。妄
執五蘊為我。故佛於大小乘法相及破相教中破之云無。今於性宗直明實體。故顯之云有也) 。六遮詮 表詮異者。遮謂遣其所非。表謂顯其所是。又
遮者揀却諸餘。表者直示當體。如諸經所說 真妙理性。每云。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無因無 果。無相無為。非凡非聖。非性非相等。皆是遮 詮
(諸經論中。每以非字非却諸法。動即有三十五十箇非字也。不字無字亦爾。故云絕百非) 若云 知見覺。照靈鑒光明。朗朗昭昭。惺惺寂寂等。
皆是表詮。若無知見等體。顯何法為性。說何 法不生滅等。必須認得見今了然。而知即是 心性。方說此知不生不滅等。如說鹽云不淡
是遮。云鹹是表。說水云不乾是遮。云濕是表。 諸教每云絕百非者。皆是遮詞直顯一真。方 為表語。空宗之言但是遮詮。性宗之言有遮
有表。但遮者未了。兼表者乃的。今時學人皆 謂。遮言為深。表言為淺。故唯重非心非佛。無 為無相。乃至一切不可得之言。良由但以遮
非之詞為妙。不欲親自證認法體。故如此也 (悟息後即任遮表臨時) 七認名認體異者。謂佛法世法一 一皆有名體。且如世間稱大不過四物。如智
論云。地水火風是四物名。堅濕暖動是四物 體。今且說水。設有人問。每聞澄之即清。混之 即濁。堰之即止。決之即流。而能溉灌萬物洗 滌萬穢。此是何物
(舉功能義用而問也) 答云。是水 (舉名答也) 愚者 認名便謂已解。智者應更問云。何者是水 (徵其體也) 答云。濕即是水
(剋體指也。此一言便定更無別字可替也。若云水波清濁凝流是水 何異 他所問之詞) 佛法亦爾。設有人問。每聞諸經云。迷之
即垢。悟之即淨。縱之即凡。修之即聖。能生世 間出世間一切諸法。此是何物 (舉功能義用而問也) 答云。 是心 (舉名答也)
愚者認名便謂已識。智者應更問。何 者是心 (徵其體也) 答知即是心 (指其體也。此言最的。餘字不如。若云非性非相能語
言運動等是心者。何異他所問詞也) 以此而推水之名體。各唯一 字。餘皆義用。心之名體亦然。濕之一字貫於 清濁等萬用萬義之中。知之一字亦貫於貪
嗔慈忍善惡苦樂萬用萬義之處。今時學禪 人多疑云。達摩但說心。荷澤何以說知。如 此疑者。豈不似疑云比只聞井中有水。云何
今日忽覺井中濕耶。思之思之。直須悟得水 是名不是。濕濕是水不是名。即清濁水波 凝流。無義不通也。以例心是名不是知。知
是心不是名。即真妄垢淨善惡。無義不通也。 空宗相宗為對。初學及淺機。恐隨言生執。故 但標名而遮其非。唯廣以義用而引其意。性
宗對久學及上根令忘言認體。故一言直示 (達摩云。指一言以直示。後人意不解尋思。何者是一言。若云即心是佛是一言者。此是四言。何為名一也)
認得體已。方於體上照察義用。故無不通矣。 八二諦三諦異者。空宗所說世出世間一切諸 法不出二諦。學者皆知。不必引釋。性宗則攝
一切性相及自體總為三諦。以緣起色等諸 法為俗諦。緣無自性諸法即空為真諦 (此與空宗相宗 一諦。義無別也) 一真心體。非空非色。能空能色。為
中道第一義諦。其猶明鏡。亦具三義。鏡中影 像。不得呼青為黃。妍媸各別。如俗諦影無 自性一一全空。如真諦其體常明。非空非青
黃。能空能青黃。如第一義諦。具如瓔珞大品 本業等經所說。故天台宗依此三諦修三止 三觀。成就三德也。九三性空有異者。三性謂 遍計所執性
(妄情於我及一切法周遍計度。一一執為實有。如癡孩鏡中見人面像執為有 命質礙骨肉等) 依地起性
(此所執法。依他眾緣相因而起。都無自性。唯是虛相。如鏡中影像也) 圓成實性 (本覺真心始覺顯現。圓滿成就。真實常住。如鏡之明) 空宗云。諸經
每說有者。即約遍計依他。每說空者。即是圓 成實性。三法皆無性也。性宗即三法。皆具空 有之義。謂遍計情有理無。依他相有性無。圓
成情無理有。相無性有。十佛德空有異者。空 宗說佛以空為德。無有少法是名菩提。色見 聲求皆行邪道。中論云。非陰不離陰。此彼不
相在。如來不有陰。何處有如來。離一切相即 名諸佛。性宗則一切諸佛自體。皆有常樂我 淨。十身十智真實功德。相好通光一一無盡。
性自本有不待機緣。十異歷然二門煥矣。雖 分教相亦勿滯情。三教三宗是一味法。故須 先約三種佛教證三宗禪心。然後禪教雙忘
心佛俱寂。俱寂即念念皆佛。無一念而非佛 心。雙忘即句句皆禪。無一句而非禪教。如此 則自然聞泯絕無寄之說。知是破我執情。聞
息妄修心之言。知是斷我習氣。執情破而真 性顯。即泯絕是顯性之宗。習氣盡而佛道成。 即修心是成佛之行。頓漸空有既無所乖。荷
澤江西秀能豈不相契。若能如是通達。則為 他人說無非妙方。聞他人說無非妙藥。藥之 與病。只在執之與通。故先德云。執則字字
瘡疣。通則文文妙藥。通者了三宗不相違也。 問前云。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未審 三種教中何頓何漸。答法義深淺已備盡於
三種。但以世尊說時儀式不同。有稱理頓 說。有隨機漸說。故復名頓教漸教。非三教 外別有頓漸。漸者為中下根即時未能信悟 圓覺妙理者。且說前人天小乘乃至法相
(上皆 第一教也) 破相 (第二教也) 待其根器成熟。方為說於了義。 即法華涅槃等經是也 (此及下逐機頓教合為第三教也。其化儀頓即總攝三
般。西域此方古今諸德。所判教為三時五時者。但是漸教一類。不攝華嚴經等) 頓者復二。 一逐機頓。二化儀頓。逐機頓者。遇凡夫上根
利智。直示真法。聞即頓悟全同佛果。如華嚴 中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圓覺經中觀行 成時即成佛道。然始同前二教中行門。慚除
凡習漸顯聖德。如風激動大海不能現像。風 若頓息則波浪漸停影像漸顯也 (風喻迷情。海喻心性。波喻煩 惱。影喻功用。起信論中一一配合)
即華嚴一分及圓覺佛頂密嚴 勝鬘如來藏之類二十餘部經是也。遇機即 說不定初後與禪門第三直顯心性宗全相同 也。二化儀頓。謂佛初成道。為宿世緣熟上
根之流。一時頓說性相理事。眾生萬惑。菩 薩萬行。賢聖地位諸佛萬德。因該果海。初心 即得菩提。果徹因源。位滿猶稱菩薩。此唯華
嚴一經及十地論。名為圓頓教。餘皆不備。 (前敘外難云。頓悟成佛是違經者。余今於此通了) 其中所說。諸法是全一 心之證法。一心是全諸法之一心。性相圓融
一多自在。故諸佛與眾生交徹。淨土與穢土 融通。法法皆彼此互收。塵塵悉包含世界。相 入相即無礙鎔融。具十玄門重重無盡。名為
無障礙法界。此上頓漸皆就佛約教而說。若 就機約悟修說者。意又不同。如前所敘諸家。 有云。先因漸修功成而豁然頓悟 (猶如伐木片片漸斫一時
頓倒。亦如遠詣都城。步步漸行。一日頓到也) 有云。因頓修而漸悟 (如人 學射。頓者箭箭直注意在中的。漸者日久方始漸親漸中。此說運心頓修。不言功行頓畢)
有云。 因漸修而漸悟 (如登九層之臺。足履漸高。所見漸遠。故有人云。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等者。皆說證悟也。有云。先須頓悟方可漸修
者。此約解悟也 (約斷障說。如日頓出霜露漸消。約成德說。如孩子生。即頓具四肢 六根。長即漸成志氣功業) 故華嚴說。初發心時即成正覺。
然後三賢十聖次第修證。若未悟而修非真 修也 (良以非真流之行無以稱真。何有修真之行不從真起。故彼經說。若未聞說此法。多劫修六度行。 畢竟不能證真也)
有云。頓悟頓修者。此說上上智根性 樂欲俱勝 (根勝故悟欲勝故修) 一聞千悟得大總持。一念 不生前後際斷
(斷障如斬一綟絲。萬條頓斷。修德如染一綟絲。萬條頓色也。荷澤 云。見無念體不逐物生。又云。一念與本性相應。便具河沙功德。八萬四千波羅蜜門。一時齊用也)
此人 三業唯獨自明了。餘人所不見 (金剛三昧經云。空心不動具六波 羅蜜。法華亦說。父母所生眼耳徹見三千界等也) 且就事跡而言之。如牛頭
融大師之類也。此門有二意。若因悟而修。即 是解悟。若因修而悟。即是證悟。然上皆只約 今生而論。若遠推宿世則唯漸無頓。今頓見
者。已是多生漸熏而發現也。有云。法無頓 漸。頓漸在機者。誠哉此理。固不在言。本只論 機。誰言法體頓漸義意有此多門。門門有意。 非強穿鑿。況楞伽四漸四頓
(義與漸修頓悟相類) 此猶不 敢繁云。比見時輩論者。但有頓漸之言。都不 分析。就教有化儀之頓漸。應機之頓漸。就
人有教授方便之頓漸。根性悟入之頓漸。發 意修行之頓漸。於中唯云先頓悟後漸修。似 違反也。欲絕疑者。豈不見日光頓出霜露漸 消。孩子頓生
(四肢六根即具) 志氣漸立 (肌膚人物業藝皆漸成也) 猛 風頓息波浪漸停。明良頓成禮樂漸學 (如高貴子孫。
於小時亂沒落為奴。生來自不知貴時清父母訪得當日全身是貴人。而行跡去就不可頓改。故須漸學) 是 知頓漸之義。甚為要矣。然此文本意。雖但敘
禪詮緣達摩一宗。是佛法通體。諸家所述 又各不同。今集為一藏都成理事具足。至於 悟解修證門戶。亦始終周圓。故所敘之頓漸
須備盡其意。令血脈連續本末有緒。欲見本 末綸緒。先須推窮。此上三種頓說漸說教中 所詮之法。本從何來。見在何處。又須仰觀諸
佛說此教意。本為何事。即一大藏經始終本 末。一時洞然明了也。且推窮教法從何來者。 本從世尊一真心體流出。展轉至於當時人
之耳。今時人之目。其所說義。亦只是凡聖 所依。一真心體隨緣流出。展轉遍一切處遍 一切眾生身心之中。但各於自心靜念如理 思惟。即如是如是而顯現也
(華嚴云。如是如是思惟。如是如是顯 現也) 次觀佛說經本意者。世尊自云。我本意唯 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一大事者。欲令
眾生開佛知見。乃至入佛知見道故。諸有所 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無有 餘乘若二若三。三世十方諸佛法亦如是。雖
以無量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詞而為眾 生演說諸法。是法皆為一佛乘故。故我於菩 提樹下初成正覺。普見一切眾生皆成正覺。 乃至普見一切眾生皆般涅槃
(華嚴妙嚴品云。佛在摩竭提國菩 提場中始成正覺。其地堅固金剛所成。其菩提樹高廣嚴顯。出現品云。如來成正覺時。普見眾生等。一一如文)
普見一切眾生貪恚癡諸煩惱中。有如來身 智常無染污德相備足 (如來藏經文也) 無一眾生而不 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我
欲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自於身中得見 如來廣大智慧如我無異 (華嚴出現品文也。唯改當字為欲字。令順語勢
也。法華亦云。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遂為此等眾生於菩提 場。稱於大方廣法界。敷演萬德因華以嚴 本性。令成萬德佛果。其有往劫與我同種善
根。曾得我於劫海中以四攝法而攝受者 (亦妙 嚴品文也) 始見我身 (頻呻三昧盧含那身) 聞我所說 (說上華嚴) 即皆信
受入如來慧。乃至逝多林我入師子頻呻三 昧。大眾皆證法界。除先修習學小乘者 (佛在法華
會說。昔在華嚴會中。五百聲聞如聾如盲。不見佛境界。不聞圓融法。是也。次云。我今亦令得聞此經入於佛慧。即 直至四十年後法華會中皆得授記。是也)
及溺貪愛之水等者 (亦出現品云。 如來智慧唯於二處不能為作生長利益。所謂二乘。墮於無為廣大深坑。及壞善根非器眾生。溺大邪見貪愛之水。
然亦於彼曾無厭捨。釋曰。即華嚴所說學小乘者。法華會中還得授記。及不在此會亦展轉令與授記是。此云不 厭捨也) 如是眾生。諸根鈍著。樂癡所盲。難可度
脫。我於三七日。思惟如是事。我若但為讚 於佛乘。彼即沒在苦。毀謗不信故。疾入於惡 道。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即墮慳貪。
此事為不可。進退難為。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