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444c10] 夫宗鏡本懷。但論其道。設備陳文義。為廣。被 群機。同此指南。終無別旨。竊不可依文失其 宗趣。若悟其道。則可以承紹。可以傳衣。如有
人問南泉和尚云。黃梅門下有五百人。為甚 麼。盧行者獨得衣鉢。師云。只為四百九十九 人。皆解佛法。只有盧行者一人。不解佛法。只 會其道。所以得衣鉢。
[0444c16] 問。只如道如何會。
[0444c17] 答。如本師云。如來道場所得法者。是法非法。 亦非非法。我於此法。智不能行。目不能見。無 有行處。慧所不通。明不能了。問無有答。又古
人云。此事似空不空。似有不有。隱隱常見。只 是求其處所不可得。是以若定空則歸斷見。 若實有則落常情。若有處所則成其境。故知
此事非心所測。非智所知。如香嚴和尚頌云。 擬議前後。安置中邊。不得一法。沒溺深泉。都 不如是。我我現前。十方學者。如何參禪。若道
如是。豈可會耶。所以古人云。直須妙會始得。 斯乃不會之會。妙契其中矣。故先聖悟道頌 云。有無去來心永息。內外中間都總無。欲見
如來真佛處。但看石羊生得駒。如此妙達之 後。道尚不存。豈可更論知解。會不會之妄想 乎。如古德偈云。勸君學道莫貪求。萬事無心
道合頭。無心始體無心道。體得無心道也休。 先洞山和尚偈云。者箇猶不是。況復張三李。 真空與非空。將來不相似。了了如目前。不容
毫髮擬。只如云者箇。猶不是。豈況諸餘狂機 謬解。所以經云。心不繫道。亦不結業。道尚不 繫。降茲可知。入宗鏡中。自然冥合。
[0445a08] 問。覺體 不遷。假名有異。凡聖既等。眾生何不覺知。若 言不迷。教中云何說有迷悟。
[0445a10] 答。只為因本 覺真心。而起不覺。因不覺。故成始覺。如因地 而倒。因方故迷。又因地而起。因方故悟。則覺
時雖悟。悟處常空。不覺似迷。迷時本寂。是以 迷悟一際。情想自分。為有虛妄之心。還施虛 妄之藥。經云。佛言。我說三乘十二分教。如。
空拳誑小兒。是事不知。號曰無明。祖師偈云。 如來一切法。除我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須 一切法。故知己眼若開。真明自發。所治之迷
悟見病既亡。能治之權實法藥自廢。夫悟此 法者。非假他智與異術也。或直見者。如開藏 取寶。剖蚌得珠。光發襟懷。影含法界。如經頌
云。如人獲寶藏。永離貧窮苦。菩薩得佛法。離 垢心清淨。或不悟者。自生障礙。故通心論云。 真常不易封生滅者。自移。至理圓通。執方規
而致隔。此悉迷自性。但逐依通。應須己眼圓 明。不隨他轉。如融大師頌云。瞎狗吠茅叢。 盲人唱賊虎。循聲故致迷。良由目無覩。若得
心開照理之時。諸見皆絕。不見佛法是。不見 世法非。以自性中。言思道斷故。如云無所是 是菩提。不應安佛菩提於有所是邊。如今但
不用安置。體自虛玄。如瑠璃寶器。隨所在處 不失其性。若識得此事。亦復如是。任是一切 凡聖勝劣之色。影現其中。其性不動。不知此
事之人。即隨前色變。分別好醜。而生忻慼。所 以祖師云。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起信論 云。心生滅門者。謂依如來藏。有生滅心轉。不
生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阿賴耶識。有 二種義。謂能攝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復有二 種義。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言覺義者。謂心
第一義性。離一切妄念相。離一切妄念相故。 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 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一切如來為本覺。
以待始覺立為本覺。然始覺時即是本覺。無 別覺起。立始覺者。謂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 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原故。名究竟覺。不覺
心原故。非究竟覺。乃至為有妄想心故。能知 名義。為說真覺。若無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 相可說。疏釋云。若隨染隨流成於不覺。則攝
世間法。若不變之本覺。及返流之始覺。則攝 出世間法。鈔解云。於本始二覺中論攝法者。 若本覺所攝。即是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
義。真實識知義等。若始覺所攝。即是三明八 解脫。五眼六神通。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等。然此據實即同。義言且異。故疏云。於生滅
門中。隨流不覺。返流始覺。於義用。則攝法不 同。若真如門中。則鎔融含攝。染淨不殊。謂以 一真如理融之。使染即非染。淨即非淨。即染
即淨。深為一味。故不殊也。如論云。一切諸法 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 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
真如。是知隨覺不覺之緣。似生染淨。緣生無 性。染淨俱虛。又云。離言說相。豈可以言談。離 心緣相。豈可以心度。實謂心言路絕。唯證相
應耳。且夫凡言說者。從覺觀生。是共相和合 而起。分別者。因意識生。是計度比量而起。以 要言之。皆因不覺。教觀隨生。若無不覺之心。
一切諸法。悉無自相可說。除方便門而為開 示。究竟指歸無言之道。故論云。若離不覺之 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以覺對不覺說。共相
而轉。若無不覺。覺無自相。如獨掌不鳴。思之 可見。乃至染淨諸法。悉亦如是。皆相待有。畢 無自體可說。如離長何有短。離高何有低。若 入宗鏡中。自然絕待。
[0445c15] 又鈔中問。生滅真如。各 攝諸法。未審攝義。為異為同。
[0445c16] 答曰。異也。何 者。生滅門中。名為該攝。真如門中。名為融攝。 該攝故。染淨俱有。融攝故。染淨俱亡。俱亡故。
一味不分。俱有故。歷然差別。摩訶衍論云。此 二覺有二門。一者略說本覺安立門。二者略 說始覺安立門。本覺門中。則有二門。一者清
淨本覺門。二者染淨本覺門。始覺門中。又有 二門。一者清淨始覺門。二者染淨始覺門。云 何名為清淨本覺。本有法身。從無始來。具足
圓滿過恒沙德。常明淨故。云何名染淨本覺。 自性清淨心。受無明熏。流轉生死無斷絕故。 云何名為清淨始覺。無漏性智。出離一切無
量無明。不受一切無明熏故。云何名為染淨 始覺。般若受無明熏。不能離故。如是諸覺。皆 智眷屬。當證何理以為體分。謂性真如。及虛
空理。如是二理。各有二種。云何名為二種真 如。一者清淨真如。二者染淨真如。虛空之理。 亦復如是。云何名為清淨真如。二種淨覺所
證真如。離熏習故。云何名為染淨真如。二染 淨覺所證真如。不離熏故。虛空之理。亦復如 是。以何義故強名本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
頌曰。本覺各有十。體雖同字事。各各差別故。 謂根明等義。論曰。本覺各有十。云何為十本。 一者根字事本。本有法身。能善住持一切功
德。譬如樹根。能善住持一切枝葉。及華果等。 不壞不失故。二者本字事本。本有法身。從無 始來。自然性有。不從始起故。三者遠字事本。
本有法身。其有德時。重重久遠無分界故。四 者自字事本。本有法身。我自成我。非他成我 故。五者體字事本。本有法身。為諸枝德作依
止故。六者性字事本。本有法身。不轉之義常 建立故。七者住字事本。本有法身。住於無住 無去來故。八者常字事本。本有法身。決定實
際無流轉故。九者堅字事本。本有法身。遠離 風相。堅固不動若金剛故。十者總字事本。本 有法身。廣大圓滿無所不遍。為通體故。是名
為十。云何十覺。一者鏡字事覺。薩般若慧。清 淨明白無塵累故。二者開字事覺。薩般若慧。 通達現了無障礙故。三者一字事覺。薩般若
慧。獨尊獨一無比量故。四者離字事覺。薩般 若慧。自性解脫。出離一切種種縛故。五者滿 字事覺。薩般若慧。自具足無量種種功德。無
所少故。六者照字事覺。薩般若慧。放大光明。 遍照一切無量境故。七者察字事覺。薩般若 慧。常恒分明無迷亂故。八者顯字事覺。薩般
若慧。清淨體中。淨品眷屬悉現前故。九者知 字事覺。薩般若慧。於一切法無不窮故。十者 覺字事覺。薩般若慧。所有功德。唯有覺照。無
一一法而非覺故。是名為十。如是十種本覺 字義。唯依一種本性法身。隨義釋異。據其自 體。無別而已。此中所說。二本覺中。當何本覺。
謂清淨本覺。非染淨本覺。染淨本覺字義差 別。其相云何。頌曰。染淨本覺中。或各有十 義。前說十事中。各有離性故。論曰。此本覺中。
或各有十。所以者何。前十義中。各有不守自 性義故。字事配屬。依向應知。如是二覺。同耶 異耶。非同同故。非異異故。以此義故。或同或
異。或非是同。或非是異。是故皆是皆非而已。 以何義故。強名始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 曰。從無始已來。無有惑亂時。今日始初覺。故
名為始覺。論曰。從無始來。始覺般若。無惑亂 時。而無惑時。今日始初覺。故名始覺。如是始 覺前惑後覺。則非始覺。而無惑時。理常現。今
常初。故為始覺。如是始覺。二始覺中當何始 覺耶。謂清淨覺。非染淨覺。染淨始覺字事差 別。其相云何。頌曰。清淨始覺智。不守自性
故。而能受染熏。故名染淨覺。雖無惑時而不 守自性故。能受染熏。隨緣流轉。以此義故。是 故名為染淨始覺。以何義故強名真如。字事
差別。其相云何。頌曰。性真如理體。平等平等 一。無有多相故。故名為真如。論曰。性真如理。 平等平等。雖同一相。亦無一相。亦無多相。無
一相故。遠離同緣。無多相故。遠離異緣。以此 義故。名為真如。如是真如。二種淨智親所內 證。復次真如各有十義。一者根字事真。乃至
第十總字事真。如是十真十種本義。相應俱 有。不相捨離。是故同名表示而已。云何十如。 一者鏡字事如。乃至第十覺字事如。如是十
覺義。相應俱有。不相捨離故。是故同名表示 而已。所以者何。十種真理本有法身。有德方 便。十真如理薩般若慧。有覺方便。以此義故。
更重言詞。作如是示。此中所說。二真如中。當 何真如。謂清淨真如。非染淨真如。染淨真如 字事差別。其相云何。頌曰。清淨真如理。不守
自性故。而能受染熏。名染淨真如。論曰。清淨 真如。從無始來。平等平等。自性清淨。不生不 滅。亦無去來。亦無住所。而真如理性。不守自
性故。隨緣動轉。是故名為染淨真如。如是真 如。二染淨智親所內證。相應俱有。不相捨離。 如是等義。觀前所說。比類應知。以何義故強
名虛空。字事差別。其相云何。虛空有十義。其 體雖同。義事各各差別故。謂無礙等事。論曰。 性虛空理。有十種義。一者無障礙義。諸色法
中無障礙故。二者周遍義。無所不至故。三者 平等義。無揀擇故。四者廣大義。無分際故。五 者無相義。絕色相故。六者清淨義。無塵累故。
七者不動義。無成壞故。八者有空義。滅有量 故。九者空空義。離空著故。十者無得義。不能 執故。是名為十。如是十事。義用差別。若據其
體。無別而已。此虛空理。二種淨智親所內證。 相應俱有。不相捨離。二虛空中當何虛空。謂 清淨虛空。非染淨虛空。染淨虛空字事差別。
其相云何。頌曰。清淨虛空理。不守自性故。而 能受熏習。名染淨虛空。論曰。清淨虛空。具足 十德。亦無染相。亦無淨相。而虛空性不守自
性故。能受染淨熏。隨緣流轉。是故名為染淨 虛空。又起信論疏云。本覺者。以對始故。說之 為本。言離念者。離於妄念。顯無不覺也。等虛
空等者。非唯無不覺之闇。乃有大智慧光明 義等故也。虛空有二義。以況於本覺。一周遍 義。謂橫遍三際。竪通凡聖。故云無所不遍也。
二無差別義。謂在纏出障。性恒無二。故法界 一相也。欲明覺義出纏相顯。故云即是如來 平等法身。既法身之覺。理非新成。故云依此
法身。說名本覺。無性攝論云。無垢無罣礙智。 名為法身。金光明經。名大圓鏡智。為法身等。 皆此義也。何以故者。責其立名。有二責意。一
云。上開章中直云覺義。何故今結乃名本覺。 二云。此中既稱本覺。何故論中直云覺耶。進 退責也。釋云。以對始故。說之為本。答初意
也。以始即同本。以至心原時。始覺即同本覺。 無二相故。是故論中但云其覺。答後意也。良 以本覺隨染。生於始覺。還待此始覺。方名本
覺。故云本覺者。對始覺說也。然此始覺。是本 覺所成。還契心原。融同一體。方名始覺。故云 以始覺即同本也。
[0447a25] 問。若始覺異本。即不成始 也。若始同本。即無始覺之異。如何說言對始 名本。
[0447a27] 答。今在生滅門中。約隨染義。形本不覺。 說於始覺。而實始覺至心原時。染緣既盡。始 本不殊。平等絕言。即真如門攝也。是故本覺
之名。在生滅門中。非真如門也。第二始覺者。 牒名。依本覺有不覺者。明起始覺之所由。謂 即此心體。隨無明緣。動作妄念。而以本覺內
熏習力故。漸有微覺厭求乃至究竟還同本 覺。故云依本覺。是以依本覺有不覺。依不覺 有始覺也。論云。本覺隨染。生智淨相者。即此
始覺也。此中大意。明本覺成不覺。不覺成始 覺。始覺同本覺。同本覺故。即無不覺。無不覺 故。即無本覺。無本覺故。平等平等。離言絕慮。
是故佛果圓融。蕭然無寄。尚無始本之殊。何 有三身之異。但隨物心現。故說報化之用耳。 又今約真如。則是本覺。無明則是不覺。真如
有二義。一不變。二隨緣。無明亦二。一無體即 空。二有用成事。此隨緣真如。及成事無明。各 有二義。一違自順他。二違他順自。無明中。初
違自順他。有二。一能返對詮示性功德。二能 知名義而成淨用。違他順自亦二。一覆真理。 二成妄心。真如中。違他順自有二。一翻對妄
染顯自。德二內熏無明起淨用。違自順他亦 二。一隱自真體。二顯現妄法。由無明中返對 詮示義。及真如中翻妄顯德義。從此二義。得
有本覺。又由無明中能知名義。及真如中內 熏義。從此二義。得有始覺。又由無明中覆真 義。真如中隱體義。得有根本不覺。又由無明
中成妄義。及真如中現妄義。得有枝末不覺。 覺與不覺。若鎔融總攝。唯在生滅一門也。真 如門約體絕相說。本覺門約性德說。大智慧
光明義等名覺。本者。性義。覺者。是智慧心。鈔 釋云。真中不變。妄中體空。成真如門。真中隨 緣。妄中成事。成生滅門。乃至一切淨緣分劑
法相。屬於二覺。一切染緣分劑法相。屬二不 覺。又於中淨法之體。屬於本覺。淨法之用。屬 於始覺。又染法之體。屬根本不覺。染法之相。
屬枝末不覺。又始覺是末。不離本覺之本。論 云。始覺者。即同本覺。又云。而實無有始覺之 異。乃至平等同一覺故。枝末不覺。不離根本
不覺。論云。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 染法。皆是不覺相故。然斯二覺。但是體用之 異。本末二不覺。但是麁細之異。豈可離體有
用。離細有麁者哉。又眾生根本迷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