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9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九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460b10] 夫修行契悟。法乃塵沙。云何獨立一心為宗。 而稱絕妙。
[0460b11] 答。若不了心宗。皆成迷倒。觸途 成壅。證入無門。如俗諦中。亦有祕密之法。若 不得要訣。學亦無成。或得其門。所作皆辦。今
教乘稱祕密之法。禪宗標不傳之文。則向何 路而進修。從何門而趣入。若不得唯心之訣。 正信無由得成。纔得斯宗。千門自闢。道不待
求而頓現。行弗假修而自圓。如地遇陽春。萌 芽沸發。故云。若無觀慧。事亦不成。又此心能 成一切。能壞一切。成則頓成天真之佛。所以
真覺大師歌云。是以禪門了却心。頓入無生 慈忍力。以此無生一門。一成一切成。乃至三 身四智。八解六通。無漏無為。普賢萬行。悉於
無生。一時圓滿。故云。初聞阿字門。即解一切 義。所謂一切法不生。壞則漸壞有為無為功 德之門。所以歌云。損法財。滅功德。莫不由乎
心意識。故知。此心。無幽。不燭。有法皆知。察密 防微。窮今洞古。故謂之靈臺。故司馬彪云。心 為神靈之臺。莊子云。萬惡不可內於靈臺。
[0460b28] 淨 名疏問云。玄義處處多明觀心。已恐不可。入 文復爾。將不壞亂經教耶。
[0460c01] 答。說經本為入道。 若懷道。之賢。觸處觀行。豈有尋求涅槃聖典。 而不觀行者乎。但巧說得宜。非止不損文義。
兼得觀慧分明。分別法門。非觀何逮。豈有壞 亂之咎乎。夫有所說。意在言前。祖佛本意。皆 為明心達道。假以文義。直指心原。豈可執詮
迷旨。背心求道耶。所以正法念處經偈云。天 龍阿脩羅。地獄鬼羅剎。心常為導主。如王行 三界。心將詣天上。復行於人中。心將至惡道。
心輪轉世間。寶雨經云。云何菩薩得奢摩他 毘鉢舍那善巧。謂此菩薩心善巧。已。觀察諸 法如幻如夢。思惟諸法。此是善法。此非善法。
此出離法。此不出離法。謂諸菩薩觀一切法。 皆依於心。心為自性。心為上首。能攝受心。善 調伏心。善了知心。故能攝此一切諸法。既善
調伏。又善了知。由此因緣。便能修習奢摩他 法。如是繫心。如是止心。及安住心。勤修如是 奢摩他故。便能安住心一境性。弘道廣顯定
意經云。彼德本者。了識心本。以此心行。慈及 眾生。識了知彼。空無我人。其心德本。助勸於 道。故知心為德本。即是總相。心佛眾生。三之
別相。心是總相者。法界染淨。萬類萬法。不出 一心。是心即攝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故名總 相。餘染淨二緣。各屬二類。然總相說。十法界
中。六道為染。四聖為淨。則十法界中染淨二 緣。凡聖兩道。俱不出一心矣。故經云。心能導 世間。即自在義。心能遍攝受。即隨行義。如是
一心法。皆自在隨行。金剛三昧論云。出世之 因者。入實相觀。出世之果者。一味解脫。故知 初則信心而入道。後則證心而得果。始終不
出宗鏡矣。又楞伽經偈云。唯心無所有。諸 行及佛地。去來現在佛。三世說如是。賢劫定 意經云。等視一切諸法。根原。皆如是。諦本無
所有。是曰一心。華嚴經夜摩天宮偈讚品云。 譬如工畫師。分布諸彩色。虛妄取異色。大種 無差別。大種中無色。色中無大種。亦不離大
種。而有色可得。心中無彩畫。彩畫中無心。然 不離於心。有彩畫可得。彼心恒不住。無量難 思議。示現一切色。各各不相知。譬如工畫師。
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畫。諸法性如是。心如 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 造。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
性皆無盡。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 見佛。了佛真實性。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若人欲了知。三世
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疏釋云。此 頌顯於具分唯識。此不相知義。謂非唯所畫 之法。自不相知。喻所變之境。無有體性。能畫
之心。念念生滅。自不相知。故亦不能知於所 畫。雙喻心境皆無自性。各不相知。故言不能 知自心。而由心故畫。又雖不知畫心。而由心
能畫。喻眾生雖迷心現量。而心變於境。又由 不能知所畫。但畫於自心。故能成所畫。喻眾 生由迷境唯心。方能現妄境。又喻正由無性。
方成萬境。故云諸法性如是。應觀法界性者。 即真如理觀。一切唯心造者。即唯識事觀。以 理觀唯識之性。諸佛證此為成佛之體。以事
觀唯識之相。眾生達此為出離之門。如華嚴 演義云。良以一文之妙。攝義無遺。一偈之功。 能破地獄。故普賢菩薩告善財言。我此法海
中。無有一文。無有一句。非是捨施轉輪王位 而求得者。非是捨施一切所有而求得者。釋 曰。以一是一切之一故。稱性之一故。纂靈記
云。有京兆人。性王。失其名。本無戒行。曾不 修善。因患致死。被二人引至地獄。地獄門前 見一僧。云是地藏菩薩。乃教誦偈云。若人欲
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菩薩授經已。謂之曰。誦得此偈。能破地獄苦。 其人誦已。遂入見王。王問。此人。有何功德。答
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說。王遂放免。當 誦此偈時。聲所至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後 三日方穌。憶持此偈。向諸道俗說之。參驗偈
文。方知是華嚴經夜摩天宮。無量菩薩雲集 所說。即覺林菩薩偈。意明地獄心造。了心造 佛地獄自空耳。故知若觀此心。言下離苦。不
唯破地獄界。乃至十法界一時。破。以入真空 一際法故。則平等真法界。無佛無眾生。此非 妙術神通。假於他勢。以法如是故。可驗自心。
不可思議神妙之力。高而無上。淵而不深。延 而不長。促而非短。廣而無相。顯而無蹤。有 而不常。無而不滅。照體獨立。稱性普周。妙萬
物。故稱之為神。孕一切。故名之為母。統御該 攝。通變無窮。任照忘疲。若明鏡之寫像。應緣 無作。猶虛谷之傳聲。居方而方相分明。處圓
而圓文顯現。在悟而悟成諸佛。墮迷而迷作 眾生。跡任千途。本地不動。台教云。心如幻化。 但有名字。名之為心。適言其有。不見色質。適
言其無。復起慮想。不可以有無思度故。名心 為妙。非是待麁成妙。以絕待為妙。故傅大士 稱為妙神。亦云妙識。妙神即是法身。佛。若
無妙神。誰受寂滅樂。寶藏論云。其為也形。其 寂也冥。本淨非瑩。法爾天成。光超日月。德越 太清。萬物無作。一切無名。轉變天地。自在縱
橫。恒沙而用。混沌而成。誰聞不喜。誰聞不 驚。如何以無價之寶。隱於陰入之坑。是以體 之即妙即神。顯無價之寶。迷之成麁成昧。墮
陰入之坑。遍覽圓詮。釋之莫盡。仰唯諸聖。讚 之靡窮。可謂入道玄關。成佛妙訣。乃至凡聖 因果。行位進修。不離此心而得成辦。契同心
性。何德不收。以一切法。隨所依住。皆於一心。 頓圓滿故。如斯之事。豈非絕待之妙耶。如法 華玄義云。絕待明妙者。為四。一隨情三段法
起。若入真諦。待對即絕。故身子云。吾聞解脫 之中。無有言說。此三藏經中。絕待意也。二若 隨理三假。一切世間皆如幻化。即事而真。無
有一事而非真者。更待何物為不真耶。望彼 三藏。絕還不絕。即事而真。乃是絕待。此通教 絕待也。三別教。若起。望即真之絕。還是世諦。
何者。非大涅槃。猶是生死世諦。絕還有待。若 入別教中道。待則絕矣。四圓教。若起。說無分 別法。即邊而中。無非佛法。亡泯清淨。豈更佛
法待於佛法。如來法界。故出法界外。無復有 法可相形比。待誰為麁。形誰得妙。無所可待。 亦無所絕。不知何名。強言為絕。大涅槃經云。
大名不可稱量。不可思議。故為大。譬如虛空。 不因小空名為大也。涅槃亦爾。不因小相名 大涅槃。妙亦如是。妙名不可思議。不因於麁
而名為妙。若謂定有法界。廣大獨絕者。此則 大有所有。何謂為絕。今法界清淨。非見聞覺 知。不可說示。經云。止止不須說。我法妙難思。
止止不須說。即是絕言。我法妙難思。即是絕 思。又云。是法不可示。言辭相寂滅。亦是絕歎 之文。不可以待示。不可以絕示。滅待滅絕。故
言寂滅。又云。一切諸法。常寂滅相。終歸於 空。此空亦空。則無復待絕。中論云。若法為待 成。是法還成待。今則無因待。亦無所成。法華
首經云。既得無生忍。此不生無生。生即無生。 是名絕待。降此已外。若更作者。絕何物。顯何 理。流浪無窮。則墮戲論。乃是迷情分別。絕待
不絕。非絕非待。待於亦待亦絕。言語相逐。永 無絕矣。何者。言語從覺觀生。心慮不息。語何 由絕。如癡犬逐塊。徒自疲勞。塊終不絕。若能
妙悟寰中。息覺觀風。心水澄清。言思皆絕。如 黠師子放塊逐人。塊本既除。塊則絕矣。妙悟 之時。洞知法界外無法而論絕者。約有門明
絕也。是絕亦絕。約空門明絕也。如駃馬見鞭 影。無不得入。是名絕待妙也。用是兩妙。妙上 三法。眾生之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佛法心
法。亦具二妙。稱之為妙。
[0462a23] 問。何意以絕釋妙。
[0462a23] 答。 只喚妙為絕。絕是妙之異名。如世人稱絕能 耳。又妙是能絕。麁是所絕。此妙有絕麁之功。
故舉絕以名妙。此絕非是斷絕。以無盡為絕。 如還原觀云。一塵出生無盡遍。一塵之內。即 理即事。即人即法。即依即正。即染即淨。即因
即果。即同即異。即彼即此。即一即多。即廣即 狹。即情即非情。即三身即十身。何以故。理事 無礙。法如是故。十身互作。自在用。故唯普眼
之境界也。如上事相之中。一一互相容相攝。 各具重重無盡之境界也。經頌云。一切法門 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如是次第展轉成。 此無礙人方得悟。
[0462b06] 問。據其所說。則一塵之上。 理無不顯。事無不融。文無不釋。義無不通。今 時修學之徒。云何曉悟。達於塵處。頓決群疑。
且於一塵之上。何者是染。云何名淨。何者名 真。若為稱俗。何者名生死。何者是涅槃。云何 名煩惱。云何是菩提。何者名小乘法。云何名
大乘法。請垂開決。聞所未聞。
[0462b12] 答。大智圓明。覩 纖毫而觀性海。真原朗現。一塵之處以眺全 身。萬法顯必同時。一際理無前後。何以故。
由此一塵虛相。能翳於真。即是染也。由塵相 空無所有。即淨也。由於塵性本體同如。即是 真也。由此塵相緣生幻有。即俗也。由於塵相
念念遷變。即是生死也。由觀塵生滅相盡。空 無有實。即涅槃也。由塵相大小。皆是妄心分 別。即煩惱也。由塵體本空。緣慮自盡。即菩提
也。由塵相體無遍計。即小乘法也。由塵性無 生無滅。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如是略說。若 具言之。假使一切眾生懷疑。各異。一時同問
如來。如來唯以一箇塵字而為解釋。宜深思 之。經頌云。一切法門無盡海。一言演說盡無 餘。依此義理故。名一塵出生無盡遍也。所言
即者。現今平等。故此一心法門。如鏡頓現。不 待次第。如印頓成。更無前後。一見一切見。一 聞一切聞。不俟推尋。若待了達而成。皆為權
漸。若能觀於心性之一。則是一道甚深。即正 道之一。是唯一之一。千佛同轍。今古不易之 一道也。亦云一路涅槃門。亦云一道出生死。
又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 門超出。妙莊嚴路。猶如百華共成一蜜。故知 萬法同會斯宗。若諦了之。一切在我。昇沈去
住。任意隨緣。示聖現凡。出生入死。變化難測。 運無作之神通。隱顯同時。闡如幻之三昧。是 非冥合。逆順同歸。語默卷舒。常順一真之道。
治生產業。不違實相之門。運用施為。念念而 未離法界。行住坐臥。步步而常在其中。若不 信之人。對面千里。如寒山子詩云。可貴天然
物。獨一無伴侶。促之在方寸。延之一切處。汝 若不信受。相逢不相遇。如明達之者。寓目關 懷。悉能先覺。若未遇之子。可以事知。舉動施
為。未甞間斷。如蔡順。字君仲。以孝聞。順少 孤。養母。常出求薪。有客卒至。母望順不還。乃 嚙其指。順即心動。棄薪馳歸。跪問其故。母
曰。有急客來。吾嚙指以悟汝耳。又唐裴敬彝。 父為陳王典所殺。敬彝時在城。忽自覺。流涕 不食。謂人曰。我大人凡有痛處。吾即不安。今
日心痛。手足皆廢。事在不測。遂歸覲。父果已 死。又唐張志安。居鄉閭稱孝。差為里尹。在縣 忽稱母疾急。縣令問。志安曰。母有疾志安亦
病。志安適患心痛。是以知母有疾。令拘之。差 人覆之。果如所說。尋奏高表門閭。拜為散騎 常侍。
[0462c28] 問。此宗所悟。還有師不。
[0462c28] 答。此是自覺聖智。 無師智。自然智。之所證處。不從他悟。自證之 時。法從心現。不從外來。故無師。契而能自得
阿耨菩提。楞伽經云。大慧白佛言。世尊。若 善自覺聖智相。及一乘。我及餘菩薩。若善自 覺聖智相。及一乘。不由於他。通達佛法。又經
云。舍利弗復問。何故諸賢。復發此言。從今日 始。不以佛為聖師。諸比丘報曰。從今日始。自 在其地。不在他鄉。自歸於己。不歸他人。以為
師主。不用他師。是以故往。不以佛為聖師。乃 至於是世尊。讚諸比丘。善哉善哉。其於諸法。 無所得者。乃為真得。此乃但可自知。方見真
實。所以千聖拱手。作計校不成。如經頌云。言 語說諸法。不能顯真實。平等乃能見。如法佛 亦爾。所以永嘉歌云。不離當處常湛然。覓即
知君不可見。又先德偈云。不煩問師匠。心王 應自知。斯乃真照無照。真知無知。何者。若有 照。則有對處。故云。隨照失宗。若有知。則被知
礙。故云。法離見聞覺知。如信心銘云。縱橫無 照。最為微妙。知法無知。無知知要。達此要 者。即無一法可同。無一法可異。無一法可是。
無一法可非。則何用外求知解。古德歌云。古 人重義不重金。曲高和寡無知音。今時學士 還如此。語默動用跡難尋。所嗟世上岐途者。
終日崎嶇枉用心。平坦栴檀不肯取。要須登 陟訪椿林。窮子捨父遠逃逝。却於本舍絕知 音。貧女宅中無價寶。却將小秤買他金。故大
涅槃經云。如平坦路。一切眾生。悉於中行。無 障礙者。中路有樹。其陰清涼。行人在下。憩駕 止息。然其樹陰。常住不異。亦不消壞。無持去
者。路喻聖道。陰喻佛性。是以若達此宗。歸於 自地。室中寶藏。豈是外來。衣內明珠。非從他 獲。若能開發祕藏。得現前受用之榮。貨易神
珠。息積劫貧窮之苦。非數他寶。豈徇彼求。則 潤己之智藏何窮。利他之法財無盡。
[0463b05] 問。若言無師自證者。即墮自然之計。執從他 解者。仍涉因緣之門。且大道之性。非是自然。 亦非因緣。云何開示而乖道體。
[0463b08] 答。為破他求故說須自證。為執自解。故從他 印可。若當親省之時。迷悟悉空。自他俱絕。非 限量之所及。豈言論之能詮。所以牛頭初祖
云。夫道者。若一人得之。道即不遍。若眾人得 之。道即有窮。若各各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