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ng Jing Lu 宗鏡錄
Scroll 36
Click on any word to see more details.
宗鏡錄卷第三十六慧日永明寺主智覺禪師延壽集
[0623b27] 夫觀門略有二種。一依禪宗。及圓教。上上根 人。直觀心性。不立能所。不作想念。定散俱觀。 內外咸等。即無觀之觀。靈知寂照。二依觀
門。觀心似現前境。雖權立假相。悉從心變。 如觀經中。立日觀水觀等十六觀門。上生經 中。觀兜率天宮彌勒內院等。諸章鈔釋云。言
觀一字。理有二種。一觀矚。二觀察。初觀矚者。 如前五識緣五塵境。矚對前境。顯現分明。無 推度故。現量性境之所攝故。次觀察者。向自
識上。安模建立。伺察推尋境分劑故。今立觀 門。即當第二觀察。約能觀之心。出體有四。一 剋性出體。唯別境慧。此慧能揀去散亂染無
記等。擇留善淨所變境故。二能所引體。定 引慧故。三相應體。五蘊除色。四眷屬體。并 色五蘊。
[0623c12] 問。相應四蘊心王心所。取其何者為 能觀察。
[0623c13] 答。先辯心王。次明心所。若八識心 王。唯取第六。
[0623c14] 問。前五七八俱能緣慮。何以不 取。
[0623c15] 答。且前五識。有漏位中。唯現量緣實五塵 境。第八唯現量緣三境故。種子根身器世間 境。性唯無記。第七有漏位中。常緣第八見分
為境。非量所收。今能觀心。因教比知變起相 分。比量善性獨影境攝故。唯第六有此功能。
[0623c20] 問。第六心王。有其幾種。
[0623c20] 答。義說有四。一明了 意識。與前五識同緣五塵。分明顯了。二定中 意識。引得上定。定中所起。三獨散意識。不與
前五同緣。為揀明了。故立獨名。又非定中所 起。故名為散。獨於散位而生起故。四夢中意 識。於睡眠位。起此識故。
[0623c25] 問。四中何者是能 觀心。
[0623c26] 答。得上定者。定中意識。現量觀故。未 得定者。獨散意識。能為觀體。次明心所者。有 五十一法。總分六位。且通辯諸識有漏位中
相應者。前五識各有三十四心所相應。謂遍 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根本煩惱三貪嗔癡。中 隨二大隨八。第六識三界三性。定散通論。具
與五十一心所相應。第七識與十八心所相 應。謂遍行五。根本煩惱四。我癡.我見.我慢. 我愛。大隨八別境中慧。第八識唯與遍行心
所相應。此八種識。若成無漏。唯與二十一心 所相應。謂遍行別境善法。今明能觀心。但唯 善性。第六識。其相應心所。隨心王說。定中心
所唯二十一。謂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或 尋伺中隨取一法。即二十二。尋麁伺細。不俱 起故。淺深推度。思慧為體。若與散位心王相
應。即二十法。於前善中除輕安故。輕安一法 是定引故。有定資身。方得調暢。有輕安義。或 二十一。於尋伺中隨取一故。
[0624a14] 問。能觀心於三 境之中。此何境。
[0624a15] 答。定散二位皆獨影境。變假 相故。此假相分從能緣見分種生。自無其種。 故名獨影。不同性境是實色。心。各有種生。如
眼識緣色等。又不同帶質境。心緣心時定有 質故。中間相分。從質見起。言獨影境。自有二 類。一有質。即此觀心。託彼為質。二無質。緣龜 毛等。
[0624a21] 問。既有彼質。何非帶質。
[0624a21] 答。帶質有二。 一真帶質。以心緣心。如第七緣第八。第六緣 餘識。二似帶質。心緣色故。即此所觀。帶彼 質故。通似帶質。
[0624a24] 問。定散二位。託彼質緣。熏得 何種。
[0624a25] 答。唯熏能觀心心所見分種子。相分是 假。不熏。有漏觀心。不熏無漏質種。
[0624a26] 問。三量 之中。此是何量。
[0624a27] 答。定位現量收。散位比量攝。 不通非量。非正觀故。
[0624a28] 問。三性何性。
[0624a28] 答。唯善 性故。
[0624a29] 問。四緣何緣。
[0624a29] 答。四緣皆具。第六心王 并實心所。皆從種生。此因緣。假相分是所緣。 為緣。即前念引後念。是等無間緣。增上有
二。一順。二違。順增上有二。一有力順。作此 觀時。諸緣有力。隨順能觀。名有力增上。作 此觀時。不障餘法。雖無力。能不違他。故名
無力增上。二違增上。亦有二種。一違背。作 此觀時。而能違背散亂心心所。又能違背無 記性等。二違損。作此觀時。而能違損諸染 法故。
[0624b09] 問。於三依中。此是何依。
[0624b09] 答。三依皆具。 一因緣依。能觀心等有自種。子為因緣依。現 依種故。亦名種子依。二俱有依。謂六根處。能
與諸心心所為依故。今能觀第六用七八二 識為所依故。亦名增上緣依。三開導依。謂前 念心心所。開避引導後念心心所。取前念心
王。名開導依。後念必依前念生故。即現在心 望後念心。假名前念。亦名等無間緣依。
[0624b16] 問。五 果之中。此是何果。
[0624b17] 答。能觀心體。非異熟果。 唯第八識。是真異熟。二等流果。此能觀心心 所。從自種生。種現俱善。流類齊等。三離繫果。
此有漏觀。未斷障染繫縛法故。非離繫果。四 士用果。有二。一人士用。此人能作此觀。人為 士用。因觀心成就。即士用果。二法士用。作此
觀時。諸緣法等有力。如世士夫力用。成就觀 心。即士用果。五增上果。前四果中有不攝法。 但於觀心有隨順義。即為其因。觀心成就。即 增上果。
[0624b26] 問。此能觀心等。具幾緣生。
[0624b26] 答。具五緣 生。一作意。警心故。二種子。生現法。三根。即第 七識。四境。假相分。五根本。即第八識。若加
等無間。即六緣生。如上理事雙明。方圓觀法。
[0624c01] 問。若境本無生。心常不住。又何煩立觀。背 自天真。
[0624c02] 答。為未達本無生。而欲向外妄修 者。令自內觀。冥合真性。如永嘉集云。誡其疎 怠者。然渡海先須上船。非船何以能渡。修
心必須入觀。非觀何以明心。心尚未明。相 應何日。此勸守愚空坐。不慕進修者。如欲渡 關津。非船靡濟。將窮生死。無智焉明。又云。妙
契玄原者。夫悟心之士。寧執觀而迷旨。達教 之人。豈滯言而惑理。理明則言語道斷。何言 之能議。旨會則心行處滅。何觀之能思。心言
不能思議者。可謂妙契寰中矣。斯乃得旨之 人。奚須言境即屆寶所。終不問程。已見玉 蟾。寧當執指。故般若吟云。見月休觀指。歸
家罷問程。即心心是佛。何佛更堪成。
[0624c14] 輔行記 問云。四句推檢。貪欲泯然。但有妙觀。無復貪 欲。何得復云而起而照。
[0624c16] 答。防於起時理。須 照。起不起俱照。照不照俱亡。亡不亡咸泯。泯 不泯湛然。如是方成入空之觀。故云不見起
照。起照宛然。如上所說諸觀門。一心之旨。義 理昭彰。解雖分明。行須冥合。因解成行。行成 解絕。不可一向執解。背道述宗。行解相應。方
明宗鏡。如首楞嚴經所明。全為見性修行。不 取多聞知解。所以如來。訶阿難言。非汝歷劫 辛勤證修。雖復憶持十方如來十二部經清淨
妙理。如恒河沙。只益戲論。汝雖談說因緣自 然。決定明了。人間稱汝多聞第一以此積劫多 聞熏習。不能免離摩登伽難。乃至阿難白佛
言。世尊。我今雖承如是法音。知如來藏妙覺 明心。遍十方界。含育如來十方國土。清淨寶 嚴妙覺王剎。如來復責多聞無功。不逮修習。
我今猶如旅泊之人。忽蒙天王賜與華屋。雖 獲大宅。要因門入。唯願如來。不捨大悲。示我 在會。諸蒙闇者。捐捨小乘。畢獲如來無餘涅
槃。本發心路。令有學者。從何攝伏。疇昔攀緣。 得陀羅尼。入佛知見。是以佛告阿難。汝常聞 我毘柰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
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 學。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若諸世界六道 眾生。其心不婬。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
昧本出塵勞。婬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 禪定現前。如不斷婬。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 品魔民。下品魔女。乃至汝以婬身求佛妙果。
縱得妙悟。皆是婬根。根本成婬。輪轉三塗。必 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婬機。身心 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若不斷
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 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若不斷偷。修 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危欲求其滿。縱經
塵劫。終無平復。若不斷大妄語者。如刻人糞 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乃至造十習 因。受六交報。十習因者。一者婬習。是故十方
一切如來。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 避火坑。二者貪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 多求。同名貪水。菩薩見貪。如避瘴海。三者慢
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我慢。名飲癡水。 菩薩見慢。如避巨溺。四者瞋習。是故十方一 切如來。色目瞋恚。名利刀劍。菩薩見瞋。如避
誅戮。五者詐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姦 偽。同名讒賊。菩薩見詐。如畏豺狼。六者誑 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欺詐。同名劫殺。
菩薩見誑。如踐蛇虺。七者怨習。是故十方一 切如來。色目怨家。名違害鬼。菩薩見怨。如 飲鴆酒。八者見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
惡見。同名見坈。菩薩見諸虛妄遍執。如入毒 壑 。九者枉習。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怨謗。 同名讒虎。菩薩見枉。如遭霹靂。十者訟習。交
諠發於覆藏。是故十方一切如來。色目覆藏。 同名陰賊。菩薩觀覆。如戴高山。履於巨海。六 交報者。一者見報。二者聞報。三者嗅報。四
者味報。五者觸報。六者思報。此六識造業。所 招惡報。從六根出。各各招引惡果。臨終神 識。墮無間獄。見受明暗二苦相。聞受開閉二
苦相。嗅受通塞二苦相。味受吸吐二苦相。觸 受合離二苦相。思受不覺覺知二苦相。一一 受苦無量。具在經文。是以阿難已悟妙覺明
心。知宗不昧。方乃重告善逝。密請修行。故 知先悟後修。應須理行冥合。若但取一期知 解。不慕進修。欲證究竟菩提。無有是處。故
經云。縱得妙悟。皆是婬根。以生死根本不斷 故。直須保護浮囊。方渡業海。如大涅槃經云。 爾時海中有羅剎者。貪等煩惱各別現行。名
一羅剎。全乞。喻索交合也。乞半。喻求摩觸也。 三分之一喻索行事也。手許。喻共坐等也。微 塵許。喻衣相觸也。若但破四重禁等者。合全
乞浮囊也。破僧殘者。合乞其半也。犯偷蘭 者。合三分之一也。犯捨墮及波逸提者。合乞 手許也。二罪同篇。共合手許也。破突吉羅者。
合乞微塵也。故知微細須持。方全戒體。如雖 乞微塵之許。終壞浮囊。豈況全半乎。是以若 犯此篇。其過尤重。非唯有障大道。不出塵勞。
以惡業相酬。果牽地獄。十習因既作。六交報 寧亡。皆是一念惡覺心生。顛倒想起。對境作 因成之假。隨情運相續之心。不以智眼正觀。
遂陷凡夫業道。雖則一期徇意。罔思萬劫沈 身。是以一切如來同宣。審宜刻骨。十方菩 薩皆懼。實可驚心。所以華嚴經云。爾時文殊
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 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 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癡。隨慢隨
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 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 諸煩惱。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佛子。善諦聽。
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如人 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 是。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
聞亦如是。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於法不 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 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有生王宮。而受
餒與寒。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聾奏音 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 盲繢眾像。示彼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
如是。譬如海船師。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 多聞亦如是。如在四衢道。廣說眾。好事。內自 無實德。不行亦如是。大寶積經云。佛言。迦葉。
若有趣菩薩乘善男子善女人等。適聞此法。 不能生於如實深信。終不能得阿耨多羅三 藐三菩提。何以故。由修學故證彼菩提。非不
修學而能得證。若不修習得菩提者。猫兔等 類。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何以故。不正行者。不 能證得無上覺故。何以故。若不正行得菩提
者。音聲言說。亦應證得無上菩提。作如是言。 我當作佛。我當作佛。以此語故。無邊眾生 應成正覺。永嘉集云。心與空相應。譏毀讚
譽。何憂何喜。身與空相應。刀割香塗。何苦 何樂。依報與空相應。施與劫奪。何得何失。 心與空不空相應。愛見都忘。慈悲普救。身與
空不空相應。內同枯木。外現威儀。依報與空 不空相應。永絕貪求資財給濟。心與空不 空非空非不空相應。實相初明。開佛知見。身
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一塵入正受。諸 塵三昧起。依報與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應。 香臺寶閣。嚴土化生。是以若不斷四重深愆。
欲求一乘妙果。如塞耳大叫。難免他聞。徒灌 漏卮。終無滿日。又若所行非所說。所說非所 行。心口自違。相應何日。似盲畫眾像。如聾奏
樂音。但悅彼情。於己無益。故知。聞之不證。解 之不行。雖處多聞寶藏。如王宮凍死。虛遊 諸佛智海。猶水中渴亡。比況可知。應須改 轍。不生慚悔。焉稱智乎。
[0626a23] 問。此宗鏡錄於 頓漸兩教。真緣二修。云何悟入。如何修行。
[0626a25] 答。今宗鏡中依無作三昧。觀真如一心。念念 冥真。念念圓滿。如台教明。修無作三昧。觀真 如實相。不見緣修作佛。亦不見真修作佛。亦
不見真緣二修合故作佛。亦不離真緣二修 而作佛。若無四修。即無四作。是無作三昧。豈 同爾相州北道。明緣修作佛。南土大小乘師。
亦多用緣修。亦不同相州南道。用真修作佛。
[0626b03] 問。偏用何過。
[0626b03] 答。道無諍。何得諍同水火。今 明用三昧。修中道第一義諦。開無明。顯法性。 忘真緣。離諍論。言語法滅。無量罪除。清淨
心一。水若澄清。佛性寶珠自然現也。見佛 性故。即住大涅槃。
[0626b07] 問曰。若爾者。今云何說。
[0626b07] 答 曰。大涅槃經云。不生不生。名大涅槃。以修 道得故。故不可說。豈如諸大乘論師。偏執定
說。今以因緣故。亦可得說者。若解四悉檀意。 如前四種說則無咎。次明證成者。若觀無明 見中道者。即是入不二法門。住不思議解脫。
故入不思議法門品云。若知無明即是明。明 亦不可得。是為入不二法門。若入中道。即能 雙照二諦。自然流入薩婆若海。今依四悉普
為群機。於真緣二修中。是無作真修。頓漸 四句中。若約上上根。是頓悟頓修。若約上 根。或是頓悟漸修。
[0626b18] 問。如何是真緣二修。
[0626b18] 答。 若約緣修用智成佛。真如但是境故。約緣修 以明自也。真修正用真如一心為佛。萬行及 智。但是福智莊嚴。故用真如一心為自。一切
福智為他。若直了真如心即成佛者。是圓頓 宗。若不了此心妄有修證者。是藏通等教灰 斷之果。若依此心發行別修者。是別教大乘。
與圓教即心便具者。所有行位功程。日劫相 倍。故云即心是者疾。發心行者遲。
[0626b26] 問。既即 心是。何用更修。
[0626b27] 答。只為是故。所以修。如鐵 非金。即不可鍛成妙器。
[0626b28] 問。如何是頓漸四 句。
[0626b29] 答。一漸修頓悟。二頓悟漸修。三漸修 漸悟。四頓悟頓修。楞伽經中有四漸四頓。經 云。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淨除自心現流。為
頓為漸。答中先明四漸。後說四頓。漸經云。佛 告大慧。漸淨非頓。一如菴羅果。漸熟非頓。如 來漸除眾生自心現流。亦復如是。漸淨非頓。
二如陶家作器。漸成非頓。三如大地。漸生非 頓。四如習藝。漸就非頓。上之四漸。約於修行。 未證理故。下之四頓。約 已 證理故。一明鏡頓
現喻。